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监测重要性及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魏莲花根据资料编辑整理

20世纪后期。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某些抗菌药物逐渐失去其抗菌活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化,耐药菌株的传播,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工作。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一)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国内大型监测系统包括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菌药物研

究所汪复教授为代表,有 14家医院参加的CHINET监测网;以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李家泰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民钧教

授分别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和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网,是国内跨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网络,分别涵盖全国9个城市13家大型医院和10个城市32家医院;卫生部于2006年组织建立了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我省于2009年成立了甘肃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目前有40家医院参加。以上监测网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阐明我国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细菌分离株耐药性差异。

(二)国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1994卫生组织总部传染疾病监测控制处理负责指导、协调各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合作中心主任Thomas O′Brien教授启动了旨在收集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WHONET系统。现国内、外多数监测网使用的分析软件属该系统。此外,约有315个医院和400多个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

二、常见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多。当前,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检测重点包括:(1)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2)耐万古霉素的多重耐药的肠球菌(VRE);(3)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重耐药和肺炎链球菌(PRSP);(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S)及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5)非发酵糖菌群的

多重耐药问题等。(6)耐碳氢霉烯类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CRE)。(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壁全成过程中维持其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酶蛋白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过与细菌主要PBPs结合,使细菌胞壁全志过程中的交叉连接不能形成,由此影响黏肽的合成,致使细胞不能合成细胞壁而溶菌死亡。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由结构基因mecA编码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我国医院MRSA占金葡菌的40%-90%,高发区在烧伤病房、外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多见于皮肤组织、伤口感染,带机呼吸的下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菌血症等。

纸片法检测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敏感性是用1ug的苯唑西林纸片,由于常出现假阳性现象,因此,2004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建议用30ug的头孢西丁纸片替苯唑西林检测mecA 介导的葡萄球菌耐药。(注:2011年CLSI更新为同时用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进行MRS检测),结果应报苯唑西林耐药,而不是头孢西丁耐药。判定标准为金葡菌头孢西丁抑菌环直径小于等于19mm为苯唑西林耐药;≥20mm苯唑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头孢西丁抑菌环直径≤24mm为苯唑西林耐药;≥25mm为苯唑西林敏感。

有效控制耐甲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流行,准确地检测是关键。常规药敏试验易受酸碱度、温度、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聚合酶反应(PCR)和DNA探针杂交检测mecA基因具有特异、准确的优点。尤其是临界耐药菌株(MIC 0.5-8.0ug/ml)中,用普通药敏试验方法容易出现错误,更需采用PCR和DNA探针杂交先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Francois等采用多重定量PCR技术,可直接对临床标本进行MRSA 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首先采用免疫磁珠法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提取细菌的DNA,然后采用多重定量PCR对金黄色葡萄球菌DNA 下列片段同时进行扩增:mecA和femA基因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的femA 基因每次可检测30份标本,它与最佳的细菌培养鉴定技术相比,该方法敏感性很好,且整个检测过程可在6h内完成。

自1996年第一株对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由日本报道以来,万古霉素敏感降低的金葡菌备受关注。2002年7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证并分布了世界第一例真正的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此后又有两例VRSA的报道。国内文献曾报道异质性VISA。Wilcox等对英国的37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

39%MRSA)的调查表明,仅6株(0.16%)为异性VISA。目前VISA在临床上的检出率并不高,这一耐药现象尚不是当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耐药问题,其重要性体现在耐药发展趋势上。用纸片扩散法来鉴定糖肽类抗体素中介或耐药的葡萄球存在敏感和特异性问题,原因是中介株中纸片扩散法可能会在敏感的判定范围内。自动化药敏鉴定仪如MicroScan、VITEK及WITEK 2也不能对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的MIC 进行准确鉴定,其万古霉素的MIC常在敏感范围内。因此,含6 ug/ml 万古霉素脑心浸液筛选平板,肉汤和琼脂MIC法,浓度梯度法仍然检测万古霉素非敏感葡萄球菌的推荐方法。

(二)肠球菌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主要有5种表型VanA、VanB、VanC、VanD 和VanE,分别由不同的耐药基因簇编码,除VanC为天然耐药外,其余均为获得性耐药。VanA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呈高水平耐药;VanB 对万古霉素呈不同程度耐药,对替考拉宁敏感;VanC对两种抗菌药物呈低水平耐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实验室检测主要有纸片扩散法、琼脂筛选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纸片扩散法在检测VanC型肠球菌时容易漏检,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方法灵敏度较高。有文献介绍用多重PCR检出10株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肠球菌,其中4株基因型为VanC1,3株为VanC2,VanA型1株。国内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修饰灭活。肠球菌中的氨基糖苷钝化酶主要为双功能酶AAC(6〞)-APH(2〞),表达这种双功能钝化酶的基因为aac(6〞)-le-ph(2〞)-la另一种基因为aph(2〞)-ld也与氨基糖苷高度耐药性有关。

(三)耐青霉肺炎链球菌(PRSP)和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自1967年第一株PRSP发现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关PRSP流行、传播的报道不断增多。Muhlemann等对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从急性中耳炎或肺炎门诊患儿(<17岁)的鼻咽拭子分离培养出1176株肺炎链球菌,平均携带率为4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岁)和近期抗菌药物使用史是PRSP携带的危险因素。

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地区654株肺炎链菌耐药性监测的数据显示,不同地区青霉素非敏感率在14%-60%,且上海和广州地区的较北京和西安高。王辉等2002—2003年对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武汉地区社区获得性感染肺炎链球菌耐药率调查表明,不同地区间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非敏感率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上述资料表明,

这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在逐年上升。但肺炎链球菌临床分

离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三代头孢菌素较好的敏感性。PRSP多重

耐药主要以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及氯霉素为主。我国肺

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很高,高耐株(MIC≥256ug/ml)占耐药菌

株的80%-90%。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脂类的耐药主要是由于(1)核糖体靶位点

的改变;(2)主动外排机制增强;(3)产生修饰酶。Erm基因编码

23SRNA甲基化酶而使核糖体靶位点改变,此机制可以引起大环内酯

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B的交叉耐药。即MLSB表型。而由mefE

基因型编码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耐药,只对14、15环大环内酯类耐

药,对16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B敏感。北美以mefE

基因介导的耐药表型较为常见。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最为常见的耐

药表型为MLSB。核糖体突变(erm基因编码)是国内肺炎链球菌耐红

霉素的主要机制,与欧洲地区的结果相似。

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等地儿童进行的流感嗜血杆菌携带和耐

药性调查表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4.8%-9.7%)。头

孢克洛的耐药率(1.9%)低于氯毒素耐药率(5.7%-11.5)。上海地

区2000-2002年964株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阳性有增长趋

势(2000年为13.0%、2001年为17.2%、2000年为20.0%)。虽然对

临床单纯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氨苄西林具有很好的疗效,但该菌的耐

药性发展趋势值得注意。

(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扩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各地区及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不同,一般在15%-35%左右。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与之相应的ESBLs流行类型也不同。德国的主要流行类型为SHV-2和TEM-52,法国为TEM-24、TEM-3和SHV-4,美国主要为TEM-2、10和26,亚洲韩国为SHV-12、SHV-2a和TEM-52,我国台湾省主要为CTX-M-3、SHV-12和SHV-5。

CTX-M型ESBLs产酶株的菌谱及地域分布极为广泛,是导致某些地区ESBLs产酶株传播或流行的主要基因型。国内医院感染ESBLs产酶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TX-M型酶最为常见的基因型。CTX-M对头孢噻肟具有高水解活性,而对头孢他啶水解力弱,为等电点(pI)高的ESBLs。朱戌冬等[21]对80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进行了ESBLs检测、pI试验和

分子遗传学的酶型分析,发现了一种CTM-M酶。鉴定为CTX-M-3′,pI

为8﹒8,对头孢他啶活性仅为MIC2ug/ml。我国ESBL主要为CTX-M,与我国头孢噻肟的用量多于其他三代头孢菌素有关。北京协和医院

1995-1999年,头孢噻肟的用量从19㎏增加到102㎏,而头孢他啶仅从9㎏增加到15㎏,可以推测产CTX-M的ESBL菌株的出现与此有关。魏泽庆等对6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浓度梯度法药敏试验、结合试验、β-内酰胺酶等电聚焦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及PCR产物克隆测序,鉴定为一种新型CTX-M-22酶。陆坚等在378株革兰阴性菌中,产ESBLs 菌株为64株。其中产CTX-M-3酶的有13株,占20%。CTX-M-3、CTX-M-9、CTX-,-15、CTX-M-17和CTX-M-21型酶定位在1型整合子或转痤子等可转移基因元件上,并可能通过转座子介导在不同细菌间播散。

SHV起源的ESBLs主要位于肺炎克雷伯菌,其突变位点主要在238、240、179及35等。其中238位点的突变提高了酶对头孢噻肟的水解,而240的突变提高了酶对头孢他啶的水解力。临床携带SHV型ESBLs菌株有的对头孢噻肟耐药较强(SHV-2、3),有的对头孢他啶耐药较强(SHV-6、8),有的两者均耐药(SHV-4、5)。文献报道4株产SHV-12的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表型为头孢他啶耐药,对头孢噻肟或耐药或中介。

上述研究表明,国内临床分离菌中所产生β-内酰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是导致临床菌株耐药水平高、耐药谱扩大的原因之一。

AmpC酶:通常认为,阴沟肠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碉药主要是由高产AmpC酶介导,由ESBL介导的耐药居于次要的地位。佘丹阳等在106株阴沟肠杆菌中发现,单纯高产AmpC酶占16.0%(17/106),单纯产ESBL占10.4%(11/106),高产AmpC酶全并产ESBL的占13.2%(14/106)。因此,高产AmpC酶和产ESBL介导的耐药几乎处于同样重要的意义。野生状态下,大多数阴沟肠杆菌只能诱导性产生AmpC酶,ampD基因的突变可以使细菌获持续高产AmpC酶的能力。在阴沟肠杆菌中,这种去阻遏突变的发生频率高达10-5-10-8,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这种去阻遏突变的选择作用是导致高产AmpC酶菌株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各地区对产AmpC酶的阴沟杆菌报道不同。有文献在144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有120株AmpC基因阳性(83.3%)。在120株AmpC基因阳性菌株中,36株为高水平表达(30.0%),诱导表达为45株(37.5%),未表达或低水平表达39株(32.5%)。有56株合并产生ESBLs,占46.7%。AmpC酶是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通常情况下,这种酶低水平表达,但在β-内酰胺抗菌药物存在的情况下,产酶量会大

大增加,因此又称诱导酶,细菌产AmpC酶的量常与细菌种类及ampG。大部分肠菌科细菌均存在染色体介导的ampD基因,且在肠杆菌科细菌中具有高度同源性。

细菌耐药性的演化大致可分为自身遗传物质的突变和接受外源性耐药基因两种。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具有容纳外源性遗传物质的特性,作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继ESBL后又出现质粒介导的AmpC型酶,使耐药问题日益复杂。北京协和医院在16株产AmpC酶的大肠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1株可通过接合试验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受体菌,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在大肠埃菌中发现质粒型AmpC酶。NCCLS尚未提供AmpC酶的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通常根据耐药表型(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双纸片协同试验阴性、对四代头孢菌素敏感)综合判断。药敏试验中需包含头霉素类和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是许多学者的共识。

碳青霉烯酶:是指所有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等碳青霉烯类的一类β内酰胺酶,分别属于Ambler分子分类中的A类、B类、D类酶。其中A类为KPC酶,B类为金属酶,在Bush分群中为第三组,可由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介导,由后者编码的获得性金属酶可见于铜绿脓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A类和D类为丝氨酯酶,属于Bush 分群中的2f和2d亚组。A类酶见于一些肠杆菌科细菌,D类酶仅见于不动杆菌。常见的金属酶基因型有IMP、VIM、LI等,其酶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PCR方法,由于早期报道的PCR引物序列发现的基因型别较少,但应根据新发现的型别调整PCR引物序列,并对PCR引物进行测序方可确认亚型型别。

纸片检测产酶株方法:菌株粗酶提取物,用三维试验法进行酶型检测。以产AmpC酶和ESBL(如ATCC 700603)菌株作为阳性对照。抑制剂为克拉维酸、邻氯西林和EDTA。抑制剂与酶粗提取物以1:9比例混合加入三维试验的槽内,经35℃24h培养后,观察结果。若加抑制剂槽的周围矢状菌苔消失,即为抑制试验为阳性,即该菌产AmpC酶。若克拉给维酸试验为阳性,即该菌产ESBL;若邻氯西林单独加入时抑酶试验为阳性,反之为阴性,即该菌产AmpC酶。若克拉维酸或邻氯西林单独加入时抑酶试验为阴性,同时加入为阳性时,这说明该菌同时产AmpC酶和ESBL两种酶,当同时加入克拉维酸和邻氯西林抑酶试验仍为阴性,该菌可能产生耐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若能水解亚胺培南且可被EDTA所抑制即为金属β-内酰胺酶。纸片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将500mmol/L EDTA 10ul分别加到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纸片上,按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头孢

他啶、头孢他啶/EDTA、亚胺培南,亚胺培南/EDTA的抑菌环直径,EDTA 能使相应抗菌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扩大为≥5mm者,判为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瑞典AB Biodisk公司生产的金属β-内酰胺酶的E试条为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EDTA,将E试条贴在涂有受试菌的MH琼脂上,经35℃18h 培养后,分别判读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EDTA各自的MIC值,其比值≥8,判定为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该试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4%和95%。

(五)、非发酵菌

非发酵菌在临床分离菌株的比例逐年增多,上海地区监测结果显示,非发酵菌从1991年的25.6%到2001年的34.8%,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从1993年的0.99%到2001年的11.07%。这一变迁可能与临床上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有关。

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有支气管扩张基础病、医院获得性肺炎、分离致病绿脓假单胞菌前15d

接受氟喹诺酮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等因素均易导致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多因素分析发现,分离致病绿脓假单胞菌前15d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是产生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抗菌药物使用与产生耐药株的关系,其危险系数依次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

鲍曼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亚胺培南对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往往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首选药物。但随着亚胺培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不动杆菌有增多的趋势。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受损,肿瘤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中。不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创伤性治疗,均是该菌感染发生率增加的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纸片法药敏试验在2004版NCCLS 标准中有部分抗菌药物的标准,并推荐培养时间为20-24h。

参考文献(略)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监测重要性及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魏莲花根据资料编辑整理 20世纪后期。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某些抗菌药物逐渐失去其抗菌活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化,耐药菌株的传播,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工作。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一)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国内大型监测系统包括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菌药物研 究所汪复教授为代表,有 14家医院参加的CHINET监测网;以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李家泰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民钧教 授分别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和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网,是国内跨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网络,分别涵盖全国9个城市13家大型医院和10个城市32家医院;卫生部于2006年组织建立了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我省于2009年成立了甘肃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目前有40家医院参加。以上监测网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阐明我国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细菌分离株耐药性差异。 (二)国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1994卫生组织总部传染疾病监测控制处理负责指导、协调各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合作中心主任Thomas O′Brien教授启动了旨在收集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WHONET系统。现国内、外多数监测网使用的分析软件属该系统。此外,约有315个医院和400多个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 二、常见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多。当前,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检测重点包括:(1)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2)耐万古霉素的多重耐药的肠球菌(VRE);(3)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重耐药和肺炎链球菌(PRSP);(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S)及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5)非发酵糖菌群的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一、监测情况: 1、革兰阳性球菌(前两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见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 耐药率50-75%:红霉素。 耐药率40-50%:庆大霉素。 耐药率30-40%: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 (2)表皮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庆大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40-50%:诺氟沙星。 耐药率30-40%: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

2、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 (1)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见下: 耐药率超过75%:无。 耐药率50-75%: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呋辛。 耐药率40-50%: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 耐药率30-4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替卡西林+棒酸。 (3)阴沟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

耐药率50-75%: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耐药率40-5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 耐药率30-40%:无。 3、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抗生素耐药见下: (1)铜绿假单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2)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耐药率40-50%:无。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n,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B-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MRSA通常对其它耐酶半合成青霉素也耐药,因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用苯唑西林来代替检测MRSA。苯唑西林在贮存过程中药效不易降低,且对不均一耐药性检测效果更好,所以国内多数实验室都采用苯唑西林(我院也是)。 1.MRSA的治疗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 有多重耐药。因其耐药机制是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性质的改变,因此, MRSA几乎对所有的禺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在同时,还可能对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其次,对于以上药物有禁忌症,或是不可耐受的患者,也可使用其他的抗菌药物,如夫西地酸钠。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可使用头抱吡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2.MRSA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MRSA的流

细菌的耐药性分型

细菌耐药性基本知识(二) 细菌耐药性分类 一、天然耐药性,又称原发性耐药性,遗传性耐药性,内源性耐药性,它决定抗菌谱。天然耐药性是某种细菌固有的特点,其原因可能是此类细菌具有天然屏障,药物无法进入细菌体内或由于细菌缺少对药物敏感的靶位所至。临床常见细菌的

途径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可分为相对耐药性(又称中间耐药性)和绝对耐药性(又称高度耐药性),前者是在一定时间内MIC(最小抑菌浓度)逐渐升高,后者即使高浓度也没有抗菌活性,如耐庆大霉素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性又有社会获得性耐药性和医院获得性耐药性之分。常见的医院获得性耐药菌株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常见的社会获得性耐药菌株有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属、耐阿莫西林的卡他莫拉菌,耐药肺炎球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菌属以及耐青霉素淋病奈瑟菌属。医院获得性感染,仅在美国一年就有40,000病例死亡,几乎都是由耐药菌所致;国内对2000~2001年从13家医院分离的805株革兰阳性菌进行耐药监测分析结果,MRSA检出率为37.4%,其中医院获得性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为89.2%,社会获得性耐药菌株为30.2%;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为33.8%,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P)为26.6%,屎肠球菌(AREF)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3.8%。大肠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呈交叉耐药,耐药率高达60%。 三、多重耐药性,是指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发生的耐药性。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和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及产生超广谱酶所致。最多见的是耐多药结核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以及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多重耐药菌有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以及假单孢菌。 四、交叉耐药性,是指药物间的耐药性互相传递,主要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如目前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的交叉耐药率已超过60%。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一)肠杆菌科天然耐药表 1、弗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2、克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3、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4、大肠埃希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肺炎克雷伯菌和赫氏埃希菌:氨苄西林、替卡西林。 6、蜂房哈夫尼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7、摩根摩根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氨苄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 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9、奇异变形杆菌: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此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二)非发酵菌天然耐药表 1、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群: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厄他培南、甲氧苄氨嘧啶、氯霉素、磷霉素、一代二代头孢。由于舒巴坦对其有活性,可能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四环素类/替加环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一代二代头孢。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对四环素天然耐药,但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却无天然耐药。 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多粘菌素B、氨基糖苷类、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天然耐药。 5 注意: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同样对青霉素(苄青霉素),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地西酸,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达福普丁和利福平天然耐药。

常见耐药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

常见耐药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和肠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MRSA全身性感染可选用糖肽类的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依药敏加用利福平、磷霉素等。虽然糖肽类抗生素是抗MRSA最有效的药物,但随其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用药,已有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失。半合成链阳菌素类新药Synercid (由哇奴普汀quinupristin 和达福普汀dafopristin两药以3(): 7()比例混合而成)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MRSA (包括耐万古霉素的MRSA)有较好疗效。ΠI期临床试验表明对MRSA感染有效率达91%。新讨论的碳青霉烯类BO-3482抗MRSA活性与万古霉素相同;噗烷酮类新药Linezolid对MRSA 同样有效。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是人和动物肠内的正常菌群,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腹腔和尿道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由于其细胞壁坚厚,对很多抗菌药物表现为有耐药。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马青霉素亲合力降低而导致耐药, 此种耐药性以屎肠球菌多见。近年来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甘类抗生素耐药性严峻, 特殊是由于临床上大量使用万古霉素及其不合理用药,导致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消失。肠球菌对糖肽类耐药主要是由于靶位转变,通过质粒和转座子将耐药基因从一种肠球菌染色体转移到另一种肠球菌染色体中。 目前尚无抱负的治疗VRE感染药物,普遍采纳联合用药,如氨苇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或链霉素、环丙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磷霉素等。依据VRE临床药敏试验,如对西林类耐药可选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磷霉素;如对氨基糖昔类耐药可用替考拉宇+环丙沙星。对于多重耐药菌株可选用抗菌新药如喳奴普汀/达福普汀(Quinupristin/Dalfoprision),此药对VRE有良好活性。利奈理胺(Linezolid)属全新的化学结构恶睫烷酮类抗感染药,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和良好活性。目前处于3期阶段的其他药物还有晚霉素(Evernimycin)>普那霉素(Pristinamycin)和达托霉素(Daptomycin)等。 3、耐青街素肺炎链球菌(PRSP)肺炎链球菌是H前引起重症院外感染,如肺炎、化脓性脑膜炎、中耳炎等最重要的病原菌。青霉素问世以来始终是治疗肺炎链球菌的首选药物,但近10年来,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率在很多我国快速提升。尤其在美国、日本和南美某些我国中。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标志着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其耐药机理与MRSA - 样主要是由于PBPs结构转变,对区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亲和力下降所致。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不仅对。-内酰胺类耐药,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噬诺酮类都有不同程度耐药。治疗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可选用第三、四代头泡菌素,如头抱曲松、头泡睡月亏、头抱匹罗、头抱匹月亏等,该类药在脑脊液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如PRSP对头抱菌素类耐药,可选用万古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因有中枢不良反应不推举在颅内感染中使用。新一代氟噗诺酮类格帕沙星、曲伐沙星对肺炎链球菌有效强活性,且易渗入各种组织并超过对主要病原菌的MIC,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脑膜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克林霉素对多数PRSP的作用较强,可作为非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的替代药物。 4、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耐药G 一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占医院临床检出的耐药病原菌60%-81%,常见的致病菌有肠杆菌属、绿脓杆菌、阴沟肝菌、沙雷菌属、沙门菌属、枸椽酸菌属、肺炎杆菌、不动杆菌、流感杆菌等。耐药机制主要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转变;细菌主动外排系统;PBPs转变;产生β-内酰胺酶、钝化酶等灭活防。其中以细菌产生灭活酶(尤以。-内酰胺酶)最为重要。 某些肠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能产生质粒介导的超广谱P-内酰氨酶(ESBLs),该类酶可水解P-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氨曲南、第一、二、三代头抱菌素,并波及第四代头泡菌素。产ESBLs菌株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因此体外测定细菌是否产

常见致病菌的天然耐药

常见致病菌的天然耐药 所有肠杆菌科: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 鲍曼不动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铜绿假单胞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 甲氧苄啶; 洋葱伯克霍德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多粘菌素, 氨基糖甙类;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除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所有β-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 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芳香黄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沙门菌属: 头孢呋新(在体外试验可能显示活性,但体内没有活性); 克雷伯菌属,异型枸橼酸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 摩根摩根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 普罗威登菌属: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 奇异变形杆菌(奇异杆菌): 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 普通变形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 沙雷菌属: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 甲氧苄啶;

流感嗜血杆菌: 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 卡他莫拉菌:甲氧苄啶; 所有的革兰阳性菌: 氨曲南, 替莫西林,多粘菌素E, 萘啶酸; 链球菌: 夫西地酸, 氨基糖甙类(除做协同外); 肺炎链球菌: 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 MRSA: 所有的β-内酰胺类; 肠球菌: 青霉素G,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所有的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莫匹罗星; 李斯特菌: 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 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警告1:对于CSF中的细菌,下列抗菌药物不应作为选择药物,因为用这些药物治疗某些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氏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可能是无效的:仅通过口服途径给药的药物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除外头孢呋辛注射剂)和头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警告2:下列抗菌药物/微生物组合在体外可出现活性,但在临床治疗上无效。

临床常见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

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种类也发生着变化,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对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就耐药性细菌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论述如下。 1 耐药性细菌产生的原因 1.1 细菌自身原因细菌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和质粒。细菌有显著的适应性和惊人的多变性,遗传基因可以自发突变,形成耐药性;还有一些细菌含有耐药性质粒(R质粒),质粒可以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而获得耐药性;不同种属的细菌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化等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而获得耐药性。 1.2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利用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不合理利用治疗疾病时,人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大量杀灭,而不敏感和产生耐药性细菌大量繁殖,是引起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长期应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是增加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愈来愈多。除以上两点是耐药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医院交叉感染和现代医学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是耐药性细菌产生的原因。 2 几种临床常见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961年英国首次报道MRSA,到目前为止,MRSA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要致病菌,几乎所有MRSA都是多重耐药,是临床治疗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主要有两种:(1)由于质粒介导产生的β-内酰胺酶,属获得耐药,来源为DNA的转导、转化、或其他类型的DNA插入,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2)由染色体DNA介导的固有耐药性,主要是由于MRSA存在mecA基因,它编码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亲和力很低而产生耐药性。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正常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与抗生素结合而失去介导细胞壁合成作用,使细菌死亡;而PBP2a仍可发挥作用,完成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得以生存,表现为耐药[1]。 2.2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自1967年首次发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MIC 0.1μg/ml)后,1997年又发现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流行。其耐药机制是通过转化方式获得外来基因,这个外来基因整合到该菌的染色体上,使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发生改变,从而与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亲和力低是由于变异基因编码,变异基因呈镶嵌结构,编码PBPs的结构基因与外源基因片段发生重组,重组基因可发生在不同位点呈多位点,并且外源基因可来源于链球菌属的其他细菌,如口腔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因此外源基因的多样性和多位点决定了PBPs改变的多样性,是流行、传播的基础。该菌除对青霉素耐药外,对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克林霉素、多福平等多种抗生素耐药,而成为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2]。 2.3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 VRE 于1988年首次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由VRE引起的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肠球菌耐药谱愈来愈广泛,表现为高水平耐青霉素、耐氨基糖苷类和耐万古霉素,最棘手的问题是目前尚无一种单一的抗生素对这类细菌的感染有治疗效果。其耐药机制是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座子播散,为获得性耐药。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后,是细菌细胞壁的粘肽链末端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壁上的D-丙氨酸-D-丙氨酸二肽被D-丙氨酸-D-赖氨酸或D-丙氨酸-D-色氨酸取代),使其对万古霉素的亲和力降低,而表现为耐药性。根据VRE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性、耐药表现型(诱导型或固有型)及耐药因子是否能转移等特点,可将VRE基因型分为VanA、VanB、VanC、VanD、VanE、和VanG等6型,其中VanA型和VanB型VER是引起感染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3]。[!--empirenews.page--] 2.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菌首例ESBLs产生菌于1983年在德国报道,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ESBLs产生菌有70余种,且数量和种类仍在不断增加,产ESBLs细菌的感染已呈世界流行,特别是在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抗生素,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位维酸等)所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产生ESBLs 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如克雷伯菌属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1)基因突变:一般认为一些窄谱的β-内酰胺酶(如TEM-1、TEM-2、SHV-1)的

临床常见三种病原菌的耐药分析耐药性

临床常见三种病原菌的耐药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妇产科常见感染病原菌的菌种构成比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选择有效抗生素,指导临床针对性、合理性使用抗生素。方法根据微生物检验标准化耍求选用(梅里埃厂家)API鉴定系统,选用(天金章公司)微量细菌定量MIC测试盒。根据药敏试验法规的标准判定结果。结果临床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多数来自宫颈分泌物。对青霉素、红霉素、先锋必等耐药率100%,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耐药0%。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妇产科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由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妇产科疾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感染;病原菌;耐药 妇产科感染,尤其是对甲氨西林等抗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和表皮葡萄球菌,目前已成为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本院396份患者标本的临床分离,以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 1. 1. 1标本来源2005年1月1日〜12月30日来自本院妇产科病房的患者标本,即宫颈分泌物、眼睛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396份。 1.1.2试剂和培养基选用生物梅里埃厂的标准化的细菌鉴定方法。培养基和药敏试验全部选用天津金章公司,药敏微量细菌定量MIC测试盒。根据药敏试验法规的标准判断结果。 1. 1. 3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2方法 1.2.1标本培养和鉴定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 1.2.2药敏试验所有试验菌株均用微量细菌定量MIC测试盒。根据药敏试验规则严格进行操作。 2结果 从396份标本中共检出大肠埃希菌5株,占总监测数的 1.3%,表皮葡萄球菌12株,占总监测数的3.0%,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总检测数的0.5%。以 宫颈分泌物标本为主分离出致病菌24株,占6. 1%,眼分泌物分离致病菌7株,

温故知新: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温故知新: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自20 世纪20 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 抗生素在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 尽管抗生素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 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使得人类在抗感染治疗方面又面临诸多新困难。因此,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避免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帮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开展细菌耐药性调查与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迄今为止,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及医院药学工作者等相关人员, 就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及感染控制等问题, 开展了多方位的调查与研究。但因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难免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药学部(科) 或药学工作者在探讨细菌学时更是如此。因此,搞好细菌耐药性监测,除根据规定的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指南(NCCL S) 所制订并推荐的判定标准执行外, 还应了解细菌本身固有的特征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此, 本文简要介绍了耐药性监测的相关问题, 旨在引起从事该项调查与研究的工作人员的重视。 1 天然或固有耐药的菌属或菌种 有些菌属和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 该耐药特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因此,若药敏试验的结果为“敏感”,即应予以怀疑, 有必要重复药敏试验和重新鉴定菌种。临床常见细菌的主要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情况详见下表。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菌属和菌种天然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甲氧嘧啶 洋葱伯克霍尔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多粘菌素E、氨基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欧阳学文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MRSA通常对其它耐酶半合成青霉素也耐药,因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用苯唑西林来代替检测MRSA。苯唑西林在贮存过程中药效不易降低,且对不均一耐药性检测效果更好,所以国内多数实验室都采用苯唑西林(我院也是)。 1.MRSA的治疗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有多重耐药。因其耐药机制是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性质的改变,因此,MRSA几乎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在同时,还可能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其次,对于以上药物有禁忌症,或是不可耐受的患者,也可使用其他的抗菌药物,如夫西地酸钠。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可使用头孢吡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2.MRSA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MRSA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MRSA菌株,如对大手术后预防深部葡萄球菌感染,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为好(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葡萄球菌效果反而不如第一代效果好。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长期使用与MRSA 的出现率呈平行关系。、 3.早期检出带菌者

上传——医院感染常见多重耐药细菌

上传——医院感染常见多重耐药细菌 医院感染相关常见耐药性细菌 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病原菌分布 金黄色葡萄球菌(SA)通常寄居在皮肤或鼻腔(25%-30%)中,医源性MRSA 感染多发生于医院或医疗机构中,特别常见于老年人和危重患者。MRSA感染主要涉及肺炎、皮肤/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及骨感染等。 在使用静脉注射药物的人群中,MRSA所引起的感染,是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的20%。这些在医院外的MRSA菌株,现被称为社区型的MRSA (简称CA-MRSA),不仅难以治疗,而且带有毒性。大部分混合菌株都带有毒性,这使它们的感染侵害更猛烈,在轻微的抓伤及割伤下形成在深层组织的感染及致命肺炎等 2.检出现状(主要以文献为参考) (1)《132株MRSA的临床分布情况和耐药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5月临床分离的MRSA共132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0.49%,主要分布在门诊(18.9%),ICU病房(14.39%),神经内科(13.64%),呼吸内科(12.88%),感染标本以痰液为主(59.54%)。所有的分离株对万古霉素都敏感;所有菌株对苯唑西林、青霉素、美洛培南、拉氧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都耐药;对红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利福平等耐药率>50%。 (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耐药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2年7月-2003年1月,ICU病房共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04例,其中MRSA感染100例,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95.5%,均全部使用过广谱抗生素,使用≥2种抗生素的占43%,接受>3种侵入性操作的占58%,>3种基础疾病占51%。主要用药包括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氧氟沙星、头孢三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共治愈41例,占41%;感染相关死亡者23例,占23%。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一)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MRSA通常对其它耐酶半合成青霉素也耐药,因此临床实验室化会(NCCLS)推荐用苯唑西林来代替检测MRSA。苯唑西林在贮存过程中药效不易降低,且对不均一耐药性检测效果更好,所以国内多数实验室都采用苯唑西林(我院也是)。 1.MRSA的治疗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有多重耐药。因其耐药机制是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性质的改变,因此,MRSA几乎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在同时,还可能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其次,对于以上药物有禁忌症,或是不可耐受的患者,也可使用其他的抗菌药物,如夫西地酸钠。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可使用头孢吡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2.MRSA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MRSA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MRSA菌株,如对大手术后预防深部葡萄球菌感染,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为好(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葡萄球菌效果反而不如第一代效果好。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长期使用与MRSA的出现率呈平行关系。、 3.早期检出带菌者 医院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烧伤病区、ICU、呼吸内科病房、血液科和儿科的病人。同时微检室应选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MRSA,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三、ESBLs+阳性菌为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此时抗菌素的使用一般采用碳氢霉烯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 1.什么是ESBLs? ESBLs是英文Extended—Spectyumβ—Lactamase缩写,中文意思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属质粒介导,它是当前抗生素出现的新的耐药趋势之一。 2.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点? 如果临床出现产ESBLs菌株,则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它们是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耐药,及对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耐药。ESBLs在实验室有一专门的检测方法,如果病人的药敏报告单已注明为产ESBLs菌株,则表明已经实验室确证。如果病人药敏报告单未注明为产ESBLs菌株,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中有

临床常见的耐药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特别是医院内耐药菌株的感染使病死率大幅增加,其治疗已成为临床上的难题。现对临床常见耐药菌及抗菌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1 临床常见耐药菌 目前临床常见的重要耐药革兰阳性菌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球菌(PRSP)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我国各地报道耐中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发生率在20%~80%之间,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引起的感染也明显增多。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此外,耐氟康唑的念珠菌、耐药的结核杆菌的比例也在增加。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脑膜炎、中耳炎、菌血症的常见病原菌,多年来青霉素一直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报道以来,其分离率已在世界范围明显上升,特别是在某些欧洲国家、美国一些地区、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PRSP分离率已高达40%~50%。PRSP分离率上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大量使用及某些治疗方案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例如头孢曲松对PRSP有很强抗菌作用,但如单剂治疗,使治疗后的血药浓度虽高于抗敏感肺炎链球菌但低于抗耐药肺炎链球菌的浓度,这样治疗呼吸道感染结果PRSP分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d治疗后的PRSP分离率。治疗PRSP感染,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由于畜牧业大量使用糖肽类药物,使多种动物产生VRE。而临床上广泛使用糖肽类药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株感染,更加使VRE引起院内感染的比例迅速上升。近年来对万古霉素或其他糖肽类药物中度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or other glycopeptide intermediately resistant Stap hylococcus aureus,VISA/GISA)及万古霉素依赖性肠球菌 (vancomycin-dependent enterococci,VDE)引起的感染呈增多趋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虽可通过体外试验测定最小抑制浓度(MIC),从而遴选出有效的药物,但加强耐药株的监测,严格实施感染控制和合理应用药物尤为重要。 有些病原菌可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或高度耐药,如鲍曼不动杆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ailia)。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个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亦可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中,为条件致病菌,容易在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住院患者中发生感染,病死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近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率逐渐增高,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机械通气等是感染的易感因素,其病死率高。 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已成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和控制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

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而获得性耐药,指的是这个基因在菌种的层面是不能够确定是否存在的,只有到具体的菌株的层面,同一个菌种内不同的菌株它的耐药性可能不同,有的菌株有这个耐药性,有的菌株没有这个耐药性。这一类耐药性基本上都是人类应用抗生素之后,在人类的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此外还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表型耐药和基因型耐药,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低水平耐药和高水平耐药,异质耐药性等等这些概念。 我们看一下耐药性的产品和播散。这个和后面我们提到的控制密切相关。产生包括一是天然耐药,也就是说跟人类无关的自然存在的这一类耐药。还有一个就是基因突变,或者是直接获得了耐药性的一个基因,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是选择性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类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一个选择性压力。播散,播散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随基因进行播散,这个在基础医学领域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transfer。另外还可以随着菌株播散,这个我们叫克隆播散。这两种播散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