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分享】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编者按:掌握细菌/真菌天然耐药性有利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正确分析鉴定和药敏报告;有利于实验室和临床人员正确统计和分析耐药监测结果;有利于临床医生合理经验用药。小编将细菌和真菌天然耐药性整合到一起方便大家更好的查看学习。

小编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补充(如补充关于非发酵菌的5注意相关内容即为新增内容)

在2016年全国微生物质评年会上,“临床微生物论坛”配合卫生部临检中心做了一个现状调查,有一半实验室没有2016版CLSI药敏试验执行标准。对于药敏报告仪器做出什么结果就发什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行为,为了发出一份准确的药敏报告,除了审核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还要掌握常见药敏问题、天然耐药等知识。2016版的天然耐药表格与2015版相比有部分调整,小编参照CLSI M100S26E整理出各类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图片源于网络)

药敏试验的目的

用体外方法检测某种药物抑制/杀灭细菌的效率,预测体内抗菌效果,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分析积累药敏谱,指导群体经验性用药。药敏试验中,针对某种菌引起的感染,选择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对于已知天然耐药的不再做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药敏试验结果并不等于治疗效果,

因药敏试验为体外模拟体内浓度的试验,其药物浓度固定不变,而体内药物浓度因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给药方案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都会造成治疗效果的不同。

天然耐药(固有耐药):

固有的或先天的(非获得性)抗生素耐药,其表现为野生型菌株抗药模式,这种耐药模式体现在属内几乎所有种,或种内几乎所有所有的菌株。天然耐药,没有必要对该药再做药敏试验。比如,枸橼酸杆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肠杆菌科天然耐药表

1、弗氏柠檬酸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

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2、克氏柠檬酸杆菌: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

3、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4、大肠埃希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赫氏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氨苄西林、替卡西林。

6、蜂房哈夫尼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7、摩根摩根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氨苄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9、奇异变形杆菌: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此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四环素类/替加

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非发酵菌天然耐药表

1、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群: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厄他培南、甲氧苄氨嘧啶、氯霉素、磷霉素。由于舒巴坦对其有活性,可能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四环素类/替加环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氯霉素。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对四环素天然耐药,但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却无天然耐药。

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多粘菌素B、氨基糖苷类、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

5 注意: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同样对青霉素(苄青霉素),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地西酸,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达福普丁和利福平天然耐药。

葡萄球菌天然耐药表

1、腐生葡萄球菌:新生霉素、磷霉素、夫西地酸。

2、头状葡萄球菌:磷霉素。

3、孔氏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新生霉素。

4、这些革兰氏阳性菌同样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黏菌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

5、MRSA和MRSCon视为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天然耐药,即

青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头孢类(抗MRSA活性的头孢菌素除外)和碳青霉烯类都天然耐药。

肠球菌属

1、粪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天然耐药。

2、屎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天然耐药。

3、鹑鸡肠球菌/酪黄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天然耐药。

4、*警告:对于肠球菌属,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除高水平耐药筛查),克林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体外试验可表现出活性,但临床无效,所以不应报告敏感。

5、注:这些革兰阳性菌同样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黏菌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

厌氧菌

厌氧菌革兰阳性杆菌:

1、梭菌属:对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2、无害芽孢梭菌:对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厌氧格兰阴性杆菌:

拟杆菌属: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坏疽梭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天然耐药。

表格使用建议

通常实验室同时做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当鉴定结果完成后,如果是此天然耐药中的菌株,在报告药敏时应查阅相应的天然耐药表格,天然耐药的药物不在结果报告之列,但可作为评论内容,提示临床医生防止误用。

(上图来自温医一附院陈栎江)

临床常见深部真菌的天然耐药和活性谱表1 临床常见深部真菌的天然耐药

(友情提示: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补充说明:

1. 5-氟胞嘧啶仅用于酵母菌(如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对绝大部分丝状真菌无活性。表中未列。

2. 对两性霉素B天然耐药的曲霉菌还包括:A. fumigatiaffinis A. lentulus A. viridinutans N. udagawae(对伏立康唑也天然耐药)A. versicolor A. sydowi

3. 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ecies)对唑类和棘白菌素类天然耐药

表2 常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的活性范围和活性谱a

本文内容转自临床微生物论坛和京港感染论坛公众号(已经获得授权转发),仅供学习交流。

天然耐药表

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天然耐药 微生物氨 苄 西 林氨 苄 西 林/ 舒 巴 坦 阿 莫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替 卡 西 林 替 卡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哌 拉 西 林 哌 拉 西 林/ 他 唑 巴 坦 头 孢 唑 林 头 孢 噻 肟 头 孢 曲 松 头 孢 他 啶 头 孢 西 丁 头 孢 呋 辛 厄 他 培 南 亚 胺 培 南 美 罗 培 南 环 丙 沙 星 氨 基 糖 苷 类 四 环 素 类/ 替 加 环 素 氯 霉 素 多 粘 菌 素 B/ 粘 菌 素 呋 喃 妥 因 甲 氧 苄 啶 磷 霉 素 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除了某些种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类、利福平、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天然耐药柯氏枸橼酸杆菌R R R R R 弗氏枸橼酸杆菌属R R R R R R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R R R R R R? 赫氏埃希菌R R R? 蜂房哈夫尼亚菌R R R R R 克雷伯菌属R R 摩根菌属R R R R R R R 奇异变形杆菌R R R 普通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R R R R R1 R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 罗威登斯菌 R R R R2R2 R R 粘质沙雷菌R R R R R R R R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R R R R? R R 假结核耶尔森菌R 所有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天然耐药同肠杆菌科细菌,还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4 R R4 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R R R R R R R 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人苍白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1变形杆菌属对多粘菌素B/粘菌素耐药。2 普罗威登斯菌属对除了阿米卡星和链霉素外的所有氨基糖苷类耐药,对四环素耐药。 3 沙雷菌属对呋喃妥因耐药。 4 铜绿假单胞菌还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复方新诺明天然耐药。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监测重要性及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魏莲花根据资料编辑整理 20世纪后期。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某些抗菌药物逐渐失去其抗菌活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化,耐药菌株的传播,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工作。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一)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国内大型监测系统包括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菌药物研 究所汪复教授为代表,有 14家医院参加的CHINET监测网;以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李家泰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民钧教 授分别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和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网,是国内跨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网络,分别涵盖全国9个城市13家大型医院和10个城市32家医院;卫生部于2006年组织建立了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我省于2009年成立了甘肃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目前有40家医院参加。以上监测网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阐明我国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细菌分离株耐药性差异。 (二)国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1994卫生组织总部传染疾病监测控制处理负责指导、协调各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合作中心主任Thomas O′Brien教授启动了旨在收集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WHONET系统。现国内、外多数监测网使用的分析软件属该系统。此外,约有315个医院和400多个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 二、常见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多。当前,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检测重点包括:(1)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2)耐万古霉素的多重耐药的肠球菌(VRE);(3)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重耐药和肺炎链球菌(PRSP);(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S)及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5)非发酵糖菌群的

细菌耐药知多少

细菌耐药知多少 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特性。常用抗菌药及其推荐治疗剂量多根据敏感菌筛选获得,因此一旦病原菌从敏感突变为耐药,药物对其所致疾病的治疗效果将明显下降甚至无效。不仅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也会产生耐药性。 什么是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为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与生俱来的对某些抗菌药不敏感的生理特性,如大肠杆菌对万古霉素、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链球菌对庆大霉素即天然耐药。天然耐药由细菌的染色体决定,可代代相传,因此可根据细菌种属预知,无需通过药敏检测判定。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在某种/类抗菌药胁迫下,细菌通过自身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外源性遗传物质(耐药基因)获取而产生的对该种/类抗菌药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同样由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等)所决定,所以一旦产生也不容易丧失。 什么是交叉耐药和共同耐药? 细菌对一类抗菌药(结构相近,作用机制相同)中的某种药物产生耐药后,对该类抗菌药的其他种药物也表现耐药,称为交叉耐药(cross-resistance)。根据程度不同,交叉耐药又可分为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 细菌对不同类抗菌药(结构完全不同,作用机制各异)同时表现耐药,称为共同耐药(co-resistance)。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简称MRSA)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外,还可能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什么是耐药率和耐药谱? 耐药率是指某种细菌一批菌株中,对某种抗菌药耐药的菌株数占总菌株数的比例,常以百分率表示。如在肉鸡体内分离到100株沙门氏菌,其中35株对恩诺沙星耐药,其耐药率即为35%。 耐药谱即细菌可同时耐受的抗菌药种类,多以“药物”加“-”表示。如某致病菌的耐药谱为“恩诺沙星-头孢噻呋-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即表示该致病菌同时对恩诺沙星、头孢噻呋、氨苄西林、氟苯尼考耐药。 什么是多耐药、泛耐药和全耐药? “多耐药”是multi-drug resistant的中文翻译,简称“MDR”,指细菌对3类或3类以上的常用抗菌药同时耐药,有时也叫多重耐药。目前临床常见病原菌几乎都是多耐药菌。 “泛耐药”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的中文翻译,简称“XDR”,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几乎全部(除少数几种外)耐药。所谓的“超级细菌”即为泛耐药菌。 “全耐药”是pan-drug resistant的中文翻译,简称“PDR”,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全部耐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全耐药菌。 细菌主要的耐药机制有哪些? (1)产生抗菌药灭活酶:许多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包括NDM-1)等,使药物在发挥作用之前即被破坏掉。 (2)改变抗菌药作用靶位:细菌体内的作用靶位可发生突变或被酶修饰而使抗菌药无法结合而失效。如DNA拓扑异构酶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细菌多通过DNA拓扑异构酶突变而产生耐药。 (3)减少药物进入菌体内:抗菌药必须进入细菌的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细菌可通过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膜通透性,阻止抗菌药进入而出现耐药。如细菌对杆菌肽耐药。 (4)主动外排药物:细菌普遍存在一类能将抗菌药主动排出膜外的结构(主动外排系统),从而逃避抗菌药的作用。许多主动外排系

细菌的耐药性分型

细菌耐药性基本知识(二) 细菌耐药性分类 一、天然耐药性,又称原发性耐药性,遗传性耐药性,内源性耐药性,它决定抗菌谱。天然耐药性是某种细菌固有的特点,其原因可能是此类细菌具有天然屏障,药物无法进入细菌体内或由于细菌缺少对药物敏感的靶位所至。临床常见细菌的

途径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可分为相对耐药性(又称中间耐药性)和绝对耐药性(又称高度耐药性),前者是在一定时间内MIC(最小抑菌浓度)逐渐升高,后者即使高浓度也没有抗菌活性,如耐庆大霉素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性又有社会获得性耐药性和医院获得性耐药性之分。常见的医院获得性耐药菌株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常见的社会获得性耐药菌株有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属、耐阿莫西林的卡他莫拉菌,耐药肺炎球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菌属以及耐青霉素淋病奈瑟菌属。医院获得性感染,仅在美国一年就有40,000病例死亡,几乎都是由耐药菌所致;国内对2000~2001年从13家医院分离的805株革兰阳性菌进行耐药监测分析结果,MRSA检出率为37.4%,其中医院获得性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为89.2%,社会获得性耐药菌株为30.2%;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为33.8%,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P)为26.6%,屎肠球菌(AREF)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3.8%。大肠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呈交叉耐药,耐药率高达60%。 三、多重耐药性,是指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发生的耐药性。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和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及产生超广谱酶所致。最多见的是耐多药结核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以及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多重耐药菌有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以及假单孢菌。 四、交叉耐药性,是指药物间的耐药性互相传递,主要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如目前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的交叉耐药率已超过60%。

常见细菌真菌对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总结

常见细菌真菌对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总结 一、肠杆菌科天然耐药 1、弗氏柠檬酸杆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袍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头抱菌素二代(头抱吠辛)天然耐药。 2、克氏柠檬酸杆菌、无丙二酸枸椽酸杆菌群: 氨芾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3、产气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袍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头抱菌素二代(头抱吠辛)天然耐药。 4、大肠埃希菌: *此菌对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赫氏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异栖克雷伯菌): 氨芾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6、蜂房哈夫尼菌(蜂房哈夫尼亚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弛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天然耐药。 7、摩根摩根菌:

氨节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抱菌素一代(头袍嘎琳、头抱嘎吩)、头抱菌素二代(头袍啜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 氨芾西林、头泡菌素一代(头抱哇琳、头抱嚷吩)、头抱菌素二代(头抱吠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啜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9、奇异变形杆菌: 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此菌对青霉素和头抱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舒巴坦、头抱菌素一代(头弛嘎琳、头抱嘎吩)、头霉素类(头抱西丁、头抱替坦)、头抱菌素二代(头泡吠辛)、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氨羊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泡菌素一代(头抱嘎琳、头抱嘎吩)天然耐药。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此菌对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抱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氨芾 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抱菌素一代(头抱嘎琳、头抱嘎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吠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天然耐药。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知识分享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 然耐药性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一)肠杆菌科天然耐药表 1、弗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2、克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3、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4、大肠埃希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肺炎克雷伯菌和赫氏埃希菌:氨苄西林、替卡西林。 6、蜂房哈夫尼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7、摩根摩根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氨苄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 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9、奇异变形杆菌: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此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二)非发酵菌天然耐药表 1、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群: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厄他培南、甲氧苄氨嘧啶、氯霉素、磷霉素、一代二代头孢。由于舒巴坦对其有活性,可能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四环素类/替加环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一代二代头孢。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对四环素天然耐药,但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却无天然耐药。 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多粘菌素B、氨基糖苷类、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天然耐药。 5 注意: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同样对青霉素(苄青霉素),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地西酸,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达福普丁和利福平天然耐药。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常见细菌和真菌的天然耐药性 (一)肠杆菌科天然耐药表 1、弗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2、克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药。 3、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4、大肠埃希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肺炎克雷伯菌和赫氏埃希菌:氨苄西林、替卡西林。 6、蜂房哈夫尼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7、摩根摩根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氨苄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 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9、奇异变形杆菌: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此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二)非发酵菌天然耐药表 1、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群: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厄他培南、甲氧苄氨嘧啶、氯霉素、磷霉素、一代二代头孢。由于舒巴坦对其有活性,可能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四环素类/替加环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一代二代头孢。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对四环素天然耐药,但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却无天然耐药。 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多粘菌素B、氨基糖苷类、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天然耐药。 5 注意: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同样对青霉素(苄青霉素),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地西酸,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达福普丁和利福平天然耐药。

温故知新: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温故知新: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自20 世纪20 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 抗生素在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 尽管抗生素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 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使得人类在抗感染治疗方面又面临诸多新困难。因此,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避免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帮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开展细菌耐药性调查与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迄今为止,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及医院药学工作者等相关人员, 就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及感染控制等问题, 开展了多方位的调查与研究。但因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难免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药学部(科) 或药学工作者在探讨细菌学时更是如此。因此,搞好细菌耐药性监测,除根据规定的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指南(NCCL S) 所制订并推荐的判定标准执行外, 还应了解细菌本身固有的特征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此, 本文简要介绍了耐药性监测的相关问题, 旨在引起从事该项调查与研究的工作人员的重视。 1 天然或固有耐药的菌属或菌种 有些菌属和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 该耐药特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因此,若药敏试验的结果为“敏感”,即应予以怀疑, 有必要重复药敏试验和重新鉴定菌种。临床常见细菌的主要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情况详见下表。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菌属和菌种天然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甲氧嘧啶 洋葱伯克霍尔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多粘菌素E、氨基

常见致病菌的天然耐药

常见致病菌的天然耐药 所有肠杆菌科: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 鲍曼不动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铜绿假单胞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 甲氧苄啶; 洋葱伯克霍德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多粘菌素, 氨基糖甙类;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除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所有β-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 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芳香黄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沙门菌属: 头孢呋新(在体外试验可能显示活性,但体内没有活性); 克雷伯菌属,异型枸橼酸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 摩根摩根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 普罗威登菌属: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 奇异变形杆菌(奇异杆菌): 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 普通变形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 沙雷菌属: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 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 甲氧苄啶;

流感嗜血杆菌: 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 卡他莫拉菌:甲氧苄啶; 所有的革兰阳性菌: 氨曲南, 替莫西林,多粘菌素E, 萘啶酸; 链球菌: 夫西地酸, 氨基糖甙类(除做协同外); 肺炎链球菌: 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 MRSA: 所有的β-内酰胺类; 肠球菌: 青霉素G,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所有的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莫匹罗星; 李斯特菌: 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 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警告1:对于CSF中的细菌,下列抗菌药物不应作为选择药物,因为用这些药物治疗某些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氏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可能是无效的:仅通过口服途径给药的药物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除外头孢呋辛注射剂)和头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警告2:下列抗菌药物/微生物组合在体外可出现活性,但在临床治疗上无效。

细菌、真菌天然耐药表

表1 肠杆菌科细菌天然耐药表 *变形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和摩根菌属有可能由于非碳青霉烯酶导致的亚胺培南MIC升高的情况,检测为敏感的菌株,应该报告为敏感。 +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应该对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和妥布霉素天然耐药,但对阿米卡星没有天然耐药。 注:3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氨曲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没有天然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同样对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西地酸、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和大环内脂类(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天然耐药。然而,大环内脂类也有例外(沙门菌数和志贺菌属对阿奇霉素没有天然耐药)。

表2 非-肠杆菌科细菌天然耐药表 *由于舒巴坦对这种菌具有活性,因此,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可出现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四环素存在固有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则否。 注:非发酵革兰阴性细菌对1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霉素(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西地酸、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青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利福平等也存在固有耐药。

表3 葡萄球菌天然耐药表 注:1、革兰阳性细菌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粘菌素和萘啶酸也存在固有耐药。 2、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被认为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即,青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头孢烯类(除具有抗-MRSA活性的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由MRS引起的感染用β-内酰胺类治疗疗效不佳,或由于没有令人信服的临床数据证明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 表4 肠球菌属天然耐药表 *警告:对于肠球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除了高水平耐药筛选外)、克林霉素和复方新诺明(SXT)在体外可表现有活性,但临床上无效,因此,不应报告敏感。 注:革兰阳性细菌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粘菌素和萘啶酸也存在固有耐药性。

细菌耐药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细菌耐药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展开全文 菜鸟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些基础但是非常重要的微生物知识,又到大家一起来纠正小编错误的时刻了,小编热切希望这次是零失误哦~ 细菌耐药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交叉耐药: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即同样的耐药机制影响到同一类药物中的几种抗生素。例如,庆大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所有抗生素耐药。 协同耐药:同一细菌的不同耐药机制相互影响到不同类药物中的几种抗生素。例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协同耐药(由于存在ESBL和AAC6’基因) 多重耐药细菌(MDR):指对常用抗菌药物主要大类中的3类或以上耐药。 广泛耐药细菌(XDR):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G-杆菌仅对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G+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泛耐药细菌(PDR):细菌对所有大类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G-杆菌对包括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G+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耐药肠杆菌科的定义标准: (1)肠杆菌科细菌对任何一种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或氨曲南耐药,确定为ESBL;对任何一种碳青酶烯类耐药,即判定为MDR。 (2)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或氨曲南、加酶抑制剂均耐药、碳青霉烯类均耐药,仅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为XDR。 (3)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或氨曲南、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全部耐药,为PDR。 耐药铜绿家单胞菌的定义标准: 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包括: j头孢类(头孢吡肟、头孢他定) k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l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m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 n加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 o多粘菌素 除多粘菌素外,j~n类中>=3类耐药的细菌为MDR;j~n类中全部耐药,但对多粘菌素敏感的为XDR;j~o类(包括多粘菌素)全部耐药的细菌为PDR。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定义标准: 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活性的药物包括: j头孢类(头孢吡肟、头孢他定) k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l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m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 n加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 o多粘菌素 p替加环素

临床常见细菌及其特点

临床常见细菌及其特点一般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一、革兰氏阳性球菌 主要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 凝固酶阳性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 人型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溶血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A:凝固酶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点:凝固酶阳性,β溶血,耐盐。 (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存在于人类鼻咽部粘膜和皮肤表面,可经手,打喷 嚏,皮肤伤口传播。 (3)疾病:①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②化脓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如:疖痈、脓肿等 ③严重的肺炎 ④脑膜炎、心内膜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全身性感染、同时也可引起中毒 性休克综合症 ⑤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晚期肾脏疾病患者特别容易感染金葡菌。 ⑥金葡菌尤其耐药金葡菌感染是引起住院患者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耐药性: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各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其他β-内 酰胺类均交叉耐药。mecA基因是MRS特有的耐药基因。 B:凝固酶阴性 (二)链球菌

(三)肠球菌属原属链球菌 常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1、生物学特性:溶血或不溶血,触酶阴性 2、传染源和途径:胃肠正常菌群,伤口感染,机会感染的致病菌 3、致病:已作为医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国外上升为第3位的院感菌,泌尿道感染比较常见 4、耐药性:(1)对头孢菌素,苯唑西林,单环类天然耐药,对青霉素敏感性较链球菌低, 耐药由β-内酰胺类亲和力降低的低分子量的PBPs引起 (2)耐药性最严重的为耐万古霉素的VRE表型共有VanA、VanB、VanC、VanD、VanE、VanG六型,最常见为VanA、VanB (3).屎肠球菌的耐药性较粪肠球菌高。 二、革兰氏阴性杆菌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 沙门菌属伤寒、肠炎沙门菌 志贺菌属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志贺菌 变形杆菌属奇异、普通变形杆菌 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小肠结肠耶尔森菌 肠杆菌属阴沟、产气肠杆菌 枸橼酸杆菌属枸橼酸杆菌 普罗威登斯菌属斯氏、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常见阴性杆菌包括沙雷菌属粘质沙雷菌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和控制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

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而获得性耐药,指的是这个基因在菌种的层面是不能够确定是否存在的,只有到具体的菌株的层面,同一个菌种内不同的菌株它的耐药性可能不同,有的菌株有这个耐药性,有的菌株没有这个耐药性。这一类耐药性基本上都是人类应用抗生素之后,在人类的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此外还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表型耐药和基因型耐药,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低水平耐药和高水平耐药,异质耐药性等等这些概念。 我们看一下耐药性的产品和播散。这个和后面我们提到的控制密切相关。产生包括一是天然耐药,也就是说跟人类无关的自然存在的这一类耐药。还有一个就是基因突变,或者是直接获得了耐药性的一个基因,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是选择性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类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一个选择性压力。播散,播散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随基因进行播散,这个在基础医学领域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transfer。另外还可以随着菌株播散,这个我们叫克隆播散。这两种播散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选择

细菌的耐药性与对策

细菌的耐药性与对策 在过去20多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新的抗生素戻出不穷,在人类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又带来了较严重的细菌附药问题,巳在全球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细菌的咐药概况 据报道,近20年来细菌的耐药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均日益严重,链球菌性肺炎对咅霉素G的耐药率为12%~55%,国内为10%左右,同时也出现了头砲丨%府与头鞄曲松的高度耐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等对氨节西林的耐药率为69%〜99%,其中超广谱酶(ESBL)占5・5%~45・7%,绿脓杆菌对头砲他噪的耐药率为17・2%~22.7%,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2%~39.7%,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为40%〜80.2%,表葡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为 49.6%〜60.3%,多数资料表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具有多重耐药特点,仅对万古霉素敏 感。 2细茵咐药机制 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咐药与获得性耐药'前者为染色体遗传基因介导,后者由质粒(染色体外的DNA)介导,后者所带基因易于醴,临床上较为常见。 2.1灭活酶与锂化酶的产生细菌尤其是G-杆菌常产生B内酰胺酶如青毒素酶、头砲菌素酶及头范咲辛酶等,可使0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内酰胺环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多数G-杆菌的耐药与此有矢。近年又发现了超广谱酶(ESBL),能水解青霉素、头砲菌素及氫曲南,但对碳青霉烯类及头毒烯类抗生素则敏感。 氨基糖式类的钝化酶的产生是细菌对氨基糖貳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多数G-杆菌、金葡菌、肠鯉等均可产生此酶,主要有磷酸转移酶、腺昔转殘酶及乙酰转移酶,便抗生素磷醸化、腺昔酰化或乙酰化而失去活性,改变了的抗生素不能与细菌孩糖体结合而耐药。 另外,唾诺酮类的耐药与改变了DNA旋转酶而产生了超螺旋酶,导致细菌耐药有尖。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

常见耐药菌的发展概况 在过去的近40年中,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制药工业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对付各种耐药菌的抗菌药药物。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开发成功的有青霉素类药物50多种,头孢菌素类药物70多种、四环类药物12种、氨基糖苷类药物1 2种、单环内酰胺类药物1种.大环内酯类药物9种、新的链阳性菌素类药物2种和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2种。90年代的新品开发仍然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但还开发了不少具有很多新特性的大环内酯类尤其是红霉素衍生物,以及新的喹诺酮类和嗯唑烷酮类等抗菌药物。尽管如此,在世界各国仍有不少死于耐药菌感染的病例。本章将简要介绍目前常见的一些耐药菌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葡萄球菌 在1941年,所有被发现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都非常敏感。但至1944年,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通过青霉素酶的作用破坏青霉素G。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有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药物产生抗性。制药工业界为了对付这一日趋严峻的问题,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研究开发了能够征服这种耐药菌的扰菌药物——甲氧西林。但又很快在英国、波兰和德国的医院内出现了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在美国的医院内也出现了这种耐药菌,在滥用抗菌药物的地方尤为重要。 MRSA对所有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烯类都产生抗性。图2 -1为目前I临床常用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化学结构,图2-2为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这些耐药菌往往具有一种能够编码产生新的青霉索结合蛋白PBP2a( penicillin bindingprotein 2a)的基因mecA。这种新的青霉索结合蛋白与卢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非常低(PBPs悬使细随细胞壁交叉连接的转肽酶)。之所以称其为PBPs是因为被同位寮标记的青霉察能够与之结合并随之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现在被用作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紊结合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