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

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具准备:

自行车把,车座,梧桐树球形花序等.自制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美术课。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跨进了高中的大门,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后的拼搏,也一定能跳过龙门跨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之门,最终走向成功之门!(同学们,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跨入艺术的大门,在美术的殿堂里共同遨游吧)。比如这一道门:(出示毛栗子作品)这是毛栗子1993年画的油画《门》,画面很写实、很逼真,受到很高的赞誉,同时这幅作品为毛栗子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了。(出示汉斯·霍夫曼作品)而这幅作品又给你什么感受呢?

霍夫曼的《门》要表达艺术家什么意图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打开《美术鉴赏》之门,一起学习《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

二、新课学习(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展开探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然后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答,老师明确。然后讲罗丹《巴尔扎克》雕塑的故事。(出示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和问题)罗丹通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

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在作品中,巴尔扎克像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见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的手大为赞赏。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明确: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出示大卫图片,教师简单解释)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这是大卫的形象。我们知道,多纳太罗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大卫》是他重要的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全裸的人体雕刻。表现少年大卫杀死敌人后,用脚踩在巨人歌利亚首级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情景。大卫的形象,不仅人体比例准确,而且体态优美、线条流畅,表现了多纳太罗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

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他的《大卫》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的大卫,似乎更具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米开朗基罗是继达·芬奇之后,又一位文艺复兴盛期的巨匠,他的《大卫》是一个气魄宏伟的年轻巨人,他镇定地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头部昂然抬起,警惕地盯视着敌人,眉宇之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地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在基督教教义中,大卫一直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这个古代希伯莱民族传说中的英雄大卫,成为艺术家雕塑中富有战斗性的主题。

人们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其中有位叫布拉曼特的建筑师就是出于嫉妒的心理给教皇提议,让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画一幅天顶画.

(出示西斯廷教堂内景和天顶画局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

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画。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

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体态健康,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表达和创作的欲望,最终表达了他对人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歌颂。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那么影响这种创作欲望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屏幕出示文字)

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一般来说,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同时还受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的影响。

(师生互动,老师展示梧桐树球形花序)请大家说出它与作品的联系。

石与钢铁是两种不同的材质,以这两种材料的搅结、束缚和挣脱来喻示人生社会中的关系。隋建国曾说作品受到中国古代相生相克观念的影响.即铁从石头里边提炼出来,最后它还能克服这个石头.外形上则受梧桐树球形花序的影响.现实对创作意图的影响在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看下面的作品:

这是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群马图》,同学们说一下1940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日活动.抗战时期,徐悲鸿搞义卖画展,将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1940年1月,鄂南国民党军克贺胜桥,鄂北国民党军大败日军于随县、高城。连日来晋南国民党军歼灭日军约5,000人。这一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印度泰戈尔的引荐下,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便欣然命笔创作《群马图》。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

同时,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除了徐悲鸿外,同一时期其他的艺术家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呢?我们看下面这两幅作品:

(出示古元的《离婚诉》、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请学生谈感受,然后

老师讲艺术家的成长过程、环境等对作品创作意图的影响.

古元1938年去延安,先入陕北公学,课余参加校美术组的活动,结业后被派往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文书,生活在解放区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这段时间的锻炼培养了他质朴的艺术作风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其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

李桦1930年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愤而返国。1934年与学生赖少其等一起在广州创办“现代版画会”,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版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后来李桦在鲁迅影响下开始吸收德国画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民族魂的力作,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如果艺术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那么他们的创作意图又会怎样呢?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何不同?

结合《西斯廷圣母》《消夏图》讲解: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和处理明暗、透视的能力.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时时透露出宁静致远、自得其乐,心旷神怡之感。

由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造所针对的问题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另外,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同时,我们还看到艺术家表达意图的方式也存在不同。那么艺术家的意图是用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出示图片)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开国大典》,这是董希文先生的成名之作。分析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想一想:视频中的历史画面与油画画面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前者人物环境自然、真实;后者形象、环境是艺术加工后的典型形象和环境。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

讨论1:从主题上看,艺术家的意图是要表达什么?为此,艺术家选择了哪些场景?

意图: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表现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的豪迈的精神风貌。

场景:艺术家选取了在天安门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时刻,并着重塑造了毛泽东的庄严形象.他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特别是大胆地把国家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

讨论2:在艺术上,作者力图表达一种喜庆、明朗的气氛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方式。为此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段呢?

首先运用粗大的立柱、大红灯笼营造庄严的气氛和环境,并用长方形构图展现开阔的空间和明丽的天空来象征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光明灿烂。其次借用中国民间的艺术语言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呼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

这样,艺术家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统一,准确地传达出其创作意图。

是否所有的作品都会这样处理画面呢?我们来看这一幅作品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吧,它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屏幕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分析这一件作品,艺术家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创作意图的?

提问:作品着意刻画具体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状态没有?主要刻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品主要是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出作者的意图.画面上荆轲与秦王两个主要人物(左侧为荆轲,右侧为秦王)的形象都十分传神,匕首穿透铜柱的细节描写,显然是一种艺术夸张,既渲染了荆轲掷出匕首时所迸发出的力量,又突出了这一场生死搏斗的激烈紧张气氛和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学们,经过刚才激烈紧张的场面之后,让我们再到卢浮宫去放松一下,看一看它的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屏幕出示图片)这就是被放置在10厘米厚的防弹玻璃内的《蒙娜丽莎》。是这样的吗?(屏幕出示图片)这是马塞尔·杜尚1919年的杰作,他在世界闻名的达·芬

奇的《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画上胡须,并命名为“L。H.O。O。Q”而成为他自己的作品。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意图?在杜尚看来,艺术品就是一件物品而已. 因为艺术家使用的一管管颜料都是机器制造出来的,都是现成的产品,所以绘画作品都是‘现成物的辅助品'。他想揭示艺术和‘现成物的辅助品’之间的矛盾,所以就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画上胡须便成了他的作品。这也是他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方式。

领略了杜尚的“有胡须的蒙娜丽莎"这件作品之后,让我们再回到汉斯·霍夫曼的《门》前看一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自己意图的。(屏幕出示图片)他的这扇“门”非常巨大,1934年汉斯·霍夫曼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汉斯霍

夫曼美术学校”,在他的门下,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在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几乎有一半人出自他的门下。这是他1960年的一幅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画家用鲜明的色彩对比、色块、笔触的肌理效果造成的非逻辑造型手段和风格化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超现实、超时代的境界,在有序的色彩序列与块面组合的技巧中,体现出抽象绘画新的精神自由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寻找适合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艺术形式。我们看下面的作品:

(四)赏一赏:令人震撼的街头艺术

三、课堂小结:

四、延伸与拓展:

1、(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价值观体验)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合作完成

一件作品

2、(师生互动、小组作品展示)谈一谈本组作品的创作意图

刚才大家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表达了你们的意图,做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创造的冲动和欲望,就像这件作品:(出示图片牛头)这是毕加索的《牛头》.

约从1940年起,他产生了新的灵感。他从捡到的骨头、石子等物上获得艺术启发,并利用这些废物作了些小型雕刻,或在上面刻出古典式侧面像。雕塑《牛头》就是那时期的代表作品。毕加索巧妙利用自行车把和车座形象组合,经现成品铸铜创作而成作品《牛头》.这是创作冲动和欲望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西班牙人对牛的特殊情感。

五、课后拓展:欣赏教材36页郑燮的《丛竹图》,分析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

六、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并运用现成材料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的意图。相信同学们这种创造的欲望和冲动还没有退去,那么大家可以随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你的意图.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也一定能跨进艺术殿堂的大门创作出像毕加索、徐悲鸿、罗丹他们那样的不朽之作.谢谢!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三位中国初中美术家教案

教案检查签名: 《三位中国美术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七课新的实验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148 时间:2007-09-27 15:26:03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

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 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 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 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⑤可不可以将新的技术和材料用于美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照相机、影像技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把这些技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 ⑥你对教材第51页“思考与交流”中所列举的说法怎么看? 10.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11.教师进行总结,指出20世纪的“艺术实验”试图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美术领域中。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按照某一位艺术家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只谈作品构想即可),你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12.教师进行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大地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改变了过去美术作品只能在美术馆中展示的状况。也有人把中国的长城也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大地艺术。(在这一部分,教师对每一类型的作品尽量分析得细致一些,特别是作品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方面。)

美术教案第7课图案之美(5篇可选)[修改版]

第一篇:美术教案第7课图案之美 图案之美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花的变化”一课的延续和发展。教材首先对装饰图案的历史和分类进行了简略的回顾和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装饰图案源远流长的历史。其次,学习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使学生了解装饰图案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具有很强的形式审美特性,这些特性诸如:对称、均衡、对比、律动等等;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图案的审美创造,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通过一定的创意、设计、制作形成的创造性活动。最后,通过欣赏、讨论、体验、创作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图案的创意与设计美,并以此延伸至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生活,改善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体会装饰图案所蕴含的文化。 一、教学路径 1. 欣赏——欣赏装饰图案的美,了解美化生活的意义。 发现装饰图案表现题材与内容的丰富性,赏析不同类型的图案。如:植物图案,人物图案,风景图案等。感受图案的不同风格,如:传统风格,民间风格,现代风格等等。 2. 学习——学习图案形式美法则,认知对称、均衡、对比、律动等特征,学会运用图案的形式表现特性进行设计。 3. 体验——运用现代的图形设计概念与方法,做1~2个图形练习。如对称的图形、对比的图形等,体验其过程。 4. 创作——依据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加以独特的创意,丰富的想象力,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某一主题的设计创作。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一课时。 通过对装饰图案的历史、分类、形式法则的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定某一设计主题,进行装饰图案的设计和应用实践,并进行集体讨论、展示交流。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装饰图案的历史和分类,学习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技能目标:运用图案设计的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创意设计装饰图案。情感目标:体验装饰图案独特的艺术美感,感受其人文精神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图案的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背景知识、作者的讲解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环境下的作品相对比,让学生了解影响美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举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如何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多媒体演示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不同创作意图的作品进行展示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学习,培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难点:艺术家创作意图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讲授课 教法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问答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思维 学法分析:观察思考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用具与媒体:教科书,幻灯机,电脑,PPT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导入新课:欣赏作品康定斯基的《哥萨克人》,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这幅作品是属于意象艺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为什么康定斯基能够画出这样一幅令人很难看懂的作品呢? 下面说一个康定斯基的小故事:有一天黄昏,康定斯基从外面疲惫地回到画室,可是他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在墙角处立着一幅“难以形容的、炽热美妙的图画”,它不表现任何东西,而只是由纯粹的形式点、线、面和色彩组成。可是当他走进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的作品放倒了。由此他受到启发:“这一天我开始明白了,对象性对我的作品是有害的。”因此,他“发现”抽象艺术其实是出于偶然。其实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多自来源于对现实和艺术的触动,有感而发。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下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首先请大家欣赏美术作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术作品如此千姿百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所创作的,所以呈现的面貌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必然和千姿百态的创作意图有关,那么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哪些因素呢?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同学说下。 下面看一幅作品,波提切利很有名的一幅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了解一幅作品之前必须了解下它的作者、历史背景等等。波提切利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中最有特色的人物,他是在美第奇家族文化圈中成长起来的。大家看这幅作品,中间的女神是维纳斯,是宙斯的女儿,她站在贝壳中央,左边的风之神将她吹向岸边,森林女神为她披上用鲜花编织成的衣裳。这幅画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创作的,从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古典神话成为很多作品的创作题材。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希腊罗马的神话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他们信服古人的智慧,相信神话传说中深邃神秘的真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看过圣经故事,里面的每个小故事都包含着一个道理。而维纳斯的诞生是神圣的象征,是神对美的启示,体现了永恒绝对美的理念,展示“人类再生”文艺复兴的观念。整幅作品内容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东西。 文艺复兴时期的此类作品还有很多,丢勒的《亚当和夏娃》、有名的米开朗基罗画的《西斯廷礼拜天顶画》,《创造亚当》是其中的一个局部,是最有名的一幅作品。题材都是取自神话故事。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宗教的盛行,还有许多作品题材为宗教故事。下面来看几幅关于

高中美术教材分析

目录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1)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10) 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21)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30) 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40)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51)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60) 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69)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78) 第10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95) 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104) 第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108) 第13课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116)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134) 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148)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158) 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164)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177) 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188) 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201) 、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高天民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 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按空间:圆雕、浮雕。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7课 绘画构图初步|冀教版

冀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 《绘画构图初步》教学设计 ----沧州市运河区新世纪小学王毅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欣赏、观察、评析,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并让学生初步掌握多种构图方法。 过程和方法: 学习和掌握多种构图方法,并进行创作,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验,感受构图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掌握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S形构图、平形式构图、梯形构图等多种构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创意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辅导,如画面的表现效果.......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讲述创作意图,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的造型表现课程应侧重于感受性、游戏性、体验性,不宜讲授过于繁杂的理论知识,应该以探究和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前面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构图的形式和作用的了解非常有限,主要停留在对画面形象的关注,对构图的重要性和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针对这种状况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构图,更重要的是通过赏评活动和探究评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构图形式、理解构图的作用,进而在今后的美术学习和生活中合理运用构图。针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差异,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分层次的要求,对兴趣较淡薄、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引导学会分析作品构图形式,对兴趣浓厚、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不仅要会分析构图形式更要理解构图的作用,为今后运用到绘画练习和生活摄影中奠定理论基础。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游戏法。 学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鼓励引导学生要主动的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和体验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初步掌握多种构图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学会用多种构图方法,大胆创作一幅有主题的作品。 七、教具:

高中美术_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课前阅读预习: 阅读课本导读部分中关于巴尔扎克雕像的小资料 通过预习,学生可发挥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什么样的?如果自己来做这个雕像会做出什么样子?通过一系列设想,让学生大致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这个课题。 展示罗丹《巴尔扎克》雕塑(演示文稿)(学生模仿“巴尔扎克”的姿态) 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世博传奇》,展示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毕加索的经典名作《格尔尼卡》。 通过教师介绍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及意义,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知识分析: 1、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演示文稿) 2、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演示文稿) 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 精讲点拨: 为加深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理解,教师还可追加举例美术家徐悲鸿先生的生平及画作意义。“一身正气一怀傲骨”——徐悲鸿。 1、如何理解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想法。 2、简述我国1940年的社会背景,并体会徐悲鸿《愚公移山》这件作品的历史意义。 课堂展示: 欣赏创意短片毕加索名作《哭泣的女子》,根据对毕 加索立体主义特点的讲解,同学们动手画一下自己或者身 边的朋友的脸,要体现“立体”和“重组”。师生共同参与,当堂展示部分作品,教师及 时予以评价,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本科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打破对美术作品的神秘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业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教学重点:影响美术作品创作意图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播放《爸,我回来了》(周杰伦) 周杰伦的很多歌曲都与他的家庭有关(叶惠美、听妈妈的话、外婆等)原因是什么?———周杰伦的童年:14岁父母离异,与母亲外婆相依为命,虽然他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他编造出来的,但是不难看出,童年的家庭生活在他心灵深处打上烙印。除了这些,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也有中国元素(龙拳、霍元甲、本草纲目、双节棍、青花瓷等)。请大家思考,影响周杰伦进行音乐创作灵感的因素都有什么?(学生: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这节课我们的课题就是: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美术和音乐是一样的,艺术家的创作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分析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两层含义:1是什么影响艺术家进行创作的;2画家又是如何把各种情绪表达在画面上的。 二:回忆以前课堂上讲的作品 《内战的预感》——社会环境 《呐喊》—————家庭背景、个人经历 (以上内容讲解先简单分析画面,再分析原因) 三:讲故事 1、播放《白桦林》 2、讲述故事:(哭泣的女人) 在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里面生活着幸福的人们,其中包括一对刚刚结婚的小夫妻,恩爱的他们十分在一起的每一天。突然,战争爆发了,战火就要烧到了家乡,小镇的男人们拿起枪奔赴边疆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奋斗。小镇里的人们日夜期盼亲人们的归来。妻子更是每天望眼欲穿的每天守在那里。终于,三年后的一天,战争结束了,为了迎接英雄们的凯旋归来,晚上小镇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宴会厅的大门打开了,英雄们回来了,很多亲人们相拥在一起,妻子焦急的在人群中搜寻丈夫的身影。这时,一位军官摸样的人走到她面前说:“您的丈夫已经战死沙场。” 故事讲到这里,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位妻子此时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略)3、出示几张生活中女人哭泣时候的照片; 之后出示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

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 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

美术教案的设计意图

美术教案的设计意图 【篇一:《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罗山县龙山乡中心校姜保国 【篇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教学目 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 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 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 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 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 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 依据。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 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 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 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 时结合图片对比鉴赏法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罗丹的《巴尔扎克》,讲述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故事,激发情意。 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

7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可能使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二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 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小组代表讲解、释疑为主。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夜晚的图片,每个人对夜晚的认识和感受都不一样,幽静、浪漫、绚丽、神秘,即使是夜空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从而我们每个人所描绘出的夜晚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的画家他们在绘画创作的过程当中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的呢? 展示作品:罗丹的《巴尔扎克》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思考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 总结: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常的巴尔扎克。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首先我们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那里? (1)第一小组学生代表讲解作品。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壁画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梅杜萨之筏》油画席里柯法国 教师小结: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七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大家知道巴尔扎克吗? 其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人间喜剧》的作者 你心目中的文学家大文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略) 幻灯片展示罗丹《巴尔扎克》雕塑 不像。那为什么罗丹要把巴尔扎克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完全不对版。

他想干嘛呢? 其实这个雕像是罗丹花费了6年的时间才创作出来的。但是却跟人们期待的不同,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这个确是一个身穿睡袍,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的狂傲之徒。那为什么要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因为罗丹他要塑造的是他心中的巴尔扎克。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结果,是我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人像的手呢?有一天,罗丹的学生布尔岱十分欣赏的说,老师,你的这双手做得太完美了,简直无与伦比。然后罗丹就拿铲刀把双手铲掉。为什么他要把双手的铲掉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 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 如果有人跟你说,哇你的手真漂亮啊!说明他一看就只看到手,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就影响了整个形象的表达。说明罗丹他并不是想表达他的手有多美。他想表达的是他巴尔扎克给他的感觉。 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 引出: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美版(5篇)

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 美版(5篇) 第一篇: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 稿人美版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教师活动:提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 创作意图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内容: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 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的: 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 必要环节。在前面讲述的几课中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一 些内容,例如美术的语言、艺术美和形式美等,还是 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有不少困难,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 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 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 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 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 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 们理解美术作品。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

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方 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 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 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 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主要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意图”并非专门指美术作品的内容方面,还包括了它的艺术方 面。也就是说,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表明 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但同时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表 现形式也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这就是艺术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