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多,轴突少。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

大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动。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狼孩的事例说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连接考点:有睡眠到醒来是相继正诱导

开夜车第二天困是相继负诱导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直接来源是实验生理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窄。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假设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20年代到50年代长达40年一统天下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

(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心理

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认为学习是内在心理变化

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特点: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着〕;无关运动的停止〔当儿童听讲故事时,会一动不动地看着老师〕;屏息现象〔呼吸运动的变化〕

PS:1.百米竞赛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为2秒,太长会影响成绩,原因是注意的起伏

2.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加工理论解释

3.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不易转移的是粘液质

4.布鲁德本特:注意的过滤理论

5.注意被称为心理活动的警卫

6.老师讲课时,学生一会听,一会翻书,一会记笔记,此时注意的状态是转移的

7.儿童有意注意发展阶段:

8.第一阶段是通过成人言语指令

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言语

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比照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PS:讲课时抑扬顿挫是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PS:防止分心的方法:预先控制;信号;提问;表扬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注意的集中性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岁是分配关键期

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的。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PS: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分配;假设只有眼观六路就是注意的广度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起来。

〔2〕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2〕注意稳定的发展。注意稳定性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注意分配的发展。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4〕注意转移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连接考点:意识: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表达。

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类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力,能有意识去完成一件事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意识参与成分较少,活动变成自动化,可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就处于〕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做梦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下自发产生。〔上课开小差〕

(4)无意识状态:睡眠。潜意识在活动,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路径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三原色:红绿蓝

〔一〕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A.视觉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枕叶〔视觉相应区〕

B.听觉内耳耳蜗是听觉得感觉器官。颞叶〔听觉中枢〕

C.嗅觉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D.味觉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E.肤觉〔皮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内部感觉:F.机体觉〔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胃塞、胸闷、饥饿、恶心、呕吐等感觉〕

G.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H.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例如:它传递了手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

PS:舌尖、舌中、舌后、两侧——甜、咸、苦、酸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异感受性与差异阈限。

刺激物只有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到达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异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异感受性。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感受性上升,感觉阈限下降〕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比照和继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在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比照现象。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比照现象。例如: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特别酸。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在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相互影响;〔在噪音的环境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

2.相互补偿;: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种类:〔一〕物体知觉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如:电视广告〕,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自主运动〔在暗室里,点燃一根香烟,注视这个光点,就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瀑布〕

〔二〕社会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倾向:在与人交往时候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

〔注〕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大小形状方向时间倾斜

〔三〕距离知觉: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水晶体调节和双眼视轴幅合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学生阅读红笔画重点,是选择性。〕

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红笔改作业〕

3〕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等〕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影响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如:残缺的零件,有经验的人能够马上判断它是何种机器上的何种零件。同一首歌曲由不同人演唱,仍能被人们知觉为同一首歌歌曲。

(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颜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无论中午,晚上,早上,人们认为国旗总是红色的

观察: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性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增强;准备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注意〕小学时期是儿童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连接考点:观察是思维的知觉。观察的精确性上明显提高是在9岁,三年级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2〕模像直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3〕言语直观〔教学中大量采用的。〕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记忆

1.记忆概述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PS:人家告诉你号码,你打通后又忘了这是短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以形象形式存储游览万里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注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动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情境记忆: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

真题: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情绪记忆。

2.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动作记忆〔也叫运动记忆〕。

3.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音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对这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陈述记忆;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和程序性记忆〔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和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真题: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机能定位说:潘菲尔德;记忆整体说;记忆分子学说:海登

2.记忆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最重要的!〕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真题:学生在使用知识时能迅速地回忆起来,表达了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识记概念: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即对

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分类: 1〕根据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理解是关键〕。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简答〕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2〕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稳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 1〕概念: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注〕过度学习到达50%,即学习熟练程度到达150%时效果最好。

PS:1分类:〔1〕时间: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动机:主动性遗忘〔压抑性遗忘:弗洛伊德;创见性遗忘:巴特莱特〕和被动性遗忘〔3〕内容:整体部分

2.再学习20分钟后,知识遗忘可达42%

3.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学习结束后立即复习

4.积极遗忘:学生在学习了更高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将低水平的概念和规律主动遗忘,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5.在材料难度相近的情况下,分散识记强于集中识记

〔4〕哪些识记材料容易被学生忘记:

〔1.不重要的2.无意思的3.识记次数和时间较少的4.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

5〕遗忘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看法有四种: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落〕

B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C.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D.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E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

6〕防止遗忘方法-- 复习:

a.及时复习: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d.复习方法多样化

e.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f.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g.掌握复习的量。

〔3〕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第三环节〕

回忆概念: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如:乡音勾起思乡、往事涌上心头,自由联想,触情生情。

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

〔注〕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

再认概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

〔注〕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1)接近律: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笔墨纸砚

(2)相似律;事物之间相似和共同的特征,革命——风暴bedbidbud

(3)比照律:事物之间相反的特性以形成比照联想。黑白难易多少

(4)因果律:因果关系寒冷结冰天暖解冻

3.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概念: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瞬时记忆的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2〕短时记忆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特点:时间很短〔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便会遗忘。〕;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短时记忆的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概念: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事记忆〕和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四节表象与想象

1、表象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区别与知觉: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续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脱落。

例如:范老师看到“长城”一词,便想起来他曾经参观过的长城,这种现象属于表象。

分类:按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等。

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如响起朋友的音容笑貌,客观不变的〕;想象表象〔经过加工后的形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的可操作性〕。

2、想象

含义:想象是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歌,头脑中浮现的场景。

种类: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关系分:梦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如装修前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梦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PS:人们看见浮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形象;人们看见窗前冰霜,不自觉把它想象成美丽的树林

如果梦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梦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预见功能〔知道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形象〔如孙悟空〕;夸张〔千手观音〕;拟人化〔雷公电母〕;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品质:〔简答〕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深刻性。

3、再造想象

含义: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我们阅读鲁迅《祝福》作品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

产生条件:1〕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

a)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b)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c)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培养方法: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稳固

4、创造想象

含义: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表现。

真题:根据生活经历创作文艺作品属于〔创造想象和有意想象〕。

〔简答〕创造思维产生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注意〕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如鲁班发明锯子。〕

培养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梦想。

PS:初二到初三是空间想象力的加速期

第五节言语与思维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特点:目的开放规则离散社会和个体

言语种类: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如聊天、座谈等〕和独白言语〔报告、讲演等〕。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2.言语的感知:

口头言语感知〔涉及语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书面言语感知〔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

言语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2〕过程—

PS:1. 言语理解的三种水平:〔1〕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2〕句子的理解〔3〕言语的理解

2.语言的获得理论:强化说;先天决定论〔乔姆斯基〕;相互作用轮

3.识字是阅读的前提,理解是阅读的基础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4.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特征: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认识〕、概括性

PS:间接性——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概括性——月晕而风;润初而雨;履霜坚冰至

5.思维的品质:广阔性〔面面俱到〕和深刻性〔一针见血〕独立性和批判性〔客观看待事物,不受他人影响;不人云亦云,善于取长补短,严格精细思考问题〕灵活性和敏捷性逻辑性和严谨性

6.创造性思维:

概念: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7.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简答〕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8、类型: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儿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例如,要考虑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便须在头脑中出现假设干条通往目的地的路的具体形象,并运用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来作出选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艺术家、作家、导演、工程师、设计师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来理解知识,并成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

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指第一种水平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到达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科学家研究、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学生理解、论证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这种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例如,人们对“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判断;儿童凭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人们通常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等都属于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例如,根据“凡绿色植物都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去判断某一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理论家运用理论思维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教师利用理论思维传授科学理论,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学习理性知识。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灵感现象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例如,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作出疾病的诊断;公安人员根据作案现场情况,迅速对案情作出判断;学生在解题中未经逐步分析,就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猜想等的思维。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的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正确解法;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正确的方案等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例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设想;教育改革的多种方案的提出等的思维。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学生利用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等。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技术革新、科学的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所用到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等。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9.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2〕判断〔判断是

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3〕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如:铜能导电,铝能导电,归纳出金属能导电。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如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所以虎是胎生的。〕

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区分。

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6〕

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注意: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分化概念。

连接考点:1.概念:用某种符合所代表的一类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的属性: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成反比

2.概念结构: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概念例证

3.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

4.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学习者元认知能力;先前知识经验;动机和对知识、学校态度

5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运用;概念获得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或否认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主要方式是发现学习

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已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方式是接受学习

PS:直接推理:有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间接推理:演绎\归纳\类比推理A比B长,B比C长,问AC谁长是线性推理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利用红色可以干什么〕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1.概念: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情绪与情感的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测谎仪)。〔三种成分〕

:面部表情〔是鉴别情绪与情感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的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5.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对月伤神”、“心有余悸”、的多愁善感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哀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激情发生时,对行为的控制作用降低,理解力降低等。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一般的应激状态是一种行为保护机制,使人更加机智勇敢,集中全身精力以应付危机局面,急中生智,摆脱困境。突发的、压力的。战士们去拆炸弹属于应激

〔2〕情感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

1)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

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动物遇到危险产生怕的呼救,小孩饿了会哭〕〔2〕动机功能〔特别喜欢语文〕〔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干扰、破坏作用〕〔4〕信号功能〔点头微笑表示赞赏,摇头皱眉表示否认〕〔5〕健康功能〔喜伤心怒伤肝〕〔6〕感染功能〔“共鸣”、“移情”——老师特别慈祥,就像我的妈妈〕

6.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的特点: (1) 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的〕〔3〕对异性的情感。

7.情绪调节的方法:〔艾利斯〕合理宣泄法;认知调节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

8.良好情绪的标准: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PS:(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敏锐觉察情绪

敏锐地觉察情绪就是能够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时的主要情绪,并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

(1)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2)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

(3)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生命中的一切的情绪印象都有它该有的意义。

以平和地心态接纳发生在生命中的一切。负性情绪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苛求自己、不过于追求完美,以平常心来面对自己的情绪上的波动。

3.正确调整情绪

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其中包括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理性认知;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积极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华。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

(1)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绪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如放松训练、气功、瑜伽等。

(2)转移:从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调节方法。

(3)调节认知功能:主要是运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改变认知。对自己习惯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重解,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理解自己和他人。

(4)积极的自我暗示: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有效表达情绪

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要把情绪隐藏在心里,情绪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累积的情绪越多,心里的压力就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有效表达包括:

(1)选择恰当的方式;

(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身体锻炼、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来保持和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

〔三)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9.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概念: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引起的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分泌减少。

引起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10.心理学家指出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警觉反应阶段;这一阶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入应激状态;

第二阶段即搏斗阶段,个体企图对身体上任何受损的部分加以维护复原,所以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压力存在太久,应付压力的精神耗尽,适应能力丧失。

11.影响压力的因素:认知性格环境经验准备状态

12.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的阶段:

惊吓期:失魂落魄

恢复期:逢人变诉说自己的遭遇

康复期:心理到达平衡

13.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

(1)压抑:如一位妇女的独生女死于车祸,经过一段时间后,她把这段不堪忍受的记忆压抑到潜意识里,“遗忘”了。

(2)否认:如有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短时间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3)移置:“迁怒”〔踢猫效应〕。

(4)文饰:即合理化\找借口。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到达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a〕酸葡萄心理(b)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时甜的

(5)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升华: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发愤图强〕。最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机制。

(8)退行:退回到前面的发展阶段。如老人做出幼稚的表现,童心未泯,像个老顽童,很可能内心孤独,渴望得到子女的关爱

〔9〕幽默

14.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简答〕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教会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PS:情感的纹饰是少年期的特征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概述

1.概念:意志指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也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表达。

2.意志的特征:自觉的行动目的——首要特征;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克服内外部困难——重要特征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如:高考填报志愿,有的学

生既想报这个专业又想报哪个专业。

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都想逃避,但他必须选择其一。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如有的学生想当学生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如;大学身择业时多重选择的冲突。 (2)确定目的: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 (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

品质〔特征〕:

〔1〕自觉性:做计划时〔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2〕果断性:做决定时〔与果断性相对应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

〔3〕自制性:全过程中〔与它相反的是任性和懦弱〕

今日事今日毕;在没人监督下也能自觉的完成任务

(4)坚韧性:执行过程中〔与它相反的是动摇性和执拗性〕。

见异思迁

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简答〕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4)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源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七个层次:(最低最基本最原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缺失需要或者基本需要〕

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 :成长需要

注意: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二.动机的概述

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原因。

种类:据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1)较原始的内驱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

(2)人类特有的成就和社会交往动机,权利和学习动机:兴趣、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友谊,归属感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由静止向运动〕;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效能

兴趣具有定向和动力的功能

分类: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爱引起的,如对看电视,小说的兴趣。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如科学家可能对繁杂的数据处理没有兴趣,只对研究结果又兴趣,这种兴趣就是间接兴趣。

兴趣还可分为个体兴趣与情境情趣。

个体兴趣: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如美术是某人一生的爱好。情境兴趣: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如某人最近突然对游泳感情趣。

从兴趣的广度分:中心兴趣:对某一方面事物或活动有极浓厚而稳定的兴趣;广阔兴趣: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兴趣。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队医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分类:

(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则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鞥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简答〕

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二、智力和智力理论

1.智力概念: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以思维力为核心。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认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决定个人成功的是一般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认为智力由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

言语的理解能力;语言的流畅程度;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数字能力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内容指思维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中。形式的智力因素共有150种〔5*5*6〕,其中每一种智力因素都是一个特殊的能力。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到达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晶体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于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七种智力:1〕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能力〕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智力高的表现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认识环境、区分方向〕;

4)音乐智力〔多系天赋〕;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自知智力〔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影响:

A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科学的智力观; C因材施教的教学观;D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包括3种成分即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三、能力测试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他们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后来经过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改,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这是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比率智商的缺点: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而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样采用比率智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渐下降。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韦氏量表的离差智商是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一种标准分数,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公式:IQ=100+15Z Z=〔X-X〕/SD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表示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数〕,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指针对某一种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测量。常见的有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和机械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

3.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测验是标准化的测验,智力测量表示标准化的测验工具。

(1)信度: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智力测验的信度系数一般为0.90。

(2)效度: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智力测验的效度系数在0.3~0.6之间。

(3)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标准化的要求表现在四个方面: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

性的测验题目。难度是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答题者在该项题目上的区分情况。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较好。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3〕施测程度标准化。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四、影响智力因素

(1) 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 主观努力

五、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教为“启发式”的教〕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人格

一、人格概述

概念:人格〔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人在人生舞台所扮演角色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整合。

〔多项选择〕特征: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整合性〔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社会性。

PS: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礼仪——层次性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复杂性

(1)早期社会化:个体在生命早期所经历的最基本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2)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让人们明了今后而责任和义务,并为此学习必要的技能与标准的过程

(3)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由于人们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而对旧的知识进行补充和修正。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4)反向社会化:它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

注: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

二、人格结构:

: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真题:在个性结构中,始终伴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并有好坏之分的是〔性格〕。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核心意义)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细心或粗心、创造或墨守成规

意志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或看到轮廓〕

真题:感知的快速与精确思维的模仿与创造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简答〕良好性格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气质概念: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简答〕联系: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3.自我调控系统

概念: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得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

(3)〔注意〕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4.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社会自我开始发展,到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是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

自我:处于中层,起调节作用,遵循实现原则。

超我: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标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原则有三个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三、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根据起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概有5~10个。如清高、率直、聪明、孤僻都是林黛玉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也是人格得组成因素,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又称为“特质因素分析论”。核心是卡特尔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在他看来,以特质概念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分为四层模型: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外表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3〕塔佩斯的大五人格论(人格海洋)----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OCEAN

2.类型理论○1气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

〔1〕胆汁质: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李逵张飞

〔2〕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王熙凤孙悟空

〔3〕粘液质: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他是,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沙僧林冲

〔4〕抑郁质: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林黛玉

胆汁类,采用直截了当方式,但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

神和豪情、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多血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要定时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时机,培养足智多谋的优点。注意不宜保持

粘液质,采取耐心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时间,培养起生气蓬勃的精神。注意易保持

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对其多关心、保护,不在公共场合指责,培养其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于自信精神,和敏感、机智、高自尊的优点

○2内--外向人格----(瑞士)荣格提出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6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伦--价值成分: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为混合型。

四。性格: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1.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以及工作学习劳动的态度,例:谦虚谨慎自负利他粗心

〔2〕性格的意志特征: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解方面的特征。自觉性果断自制

〔3〕性格的理智特征: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4〕情绪:

PS: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提供实际锻炼的时机;及时进行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五人格测验

个人测验:指用测验方法,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品质,如动机、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

(1)自陈式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哈茨韦和麦金莱),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爱德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16PF(卡特尔)。

(2)投射式人格测验:〔结构不明确的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RIBT(罗夏克),主题统觉测验TAT(莫瑞和摩尔根——确定人们需要和成就动机),句子完成测验SCT。

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简答〕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可能,环境决定现实性)

(1). 生物遗传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4) 学校教育因素(5) 个人主观因素

(3)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第一节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是人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同意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成分:(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题,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

(3)行为倾向成分----○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反映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第二节印象形成

概念: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印象形成是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

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第一印象。

(4)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5)投射效应—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态度、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送的特征。

第三节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概念: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真题: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际关系的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客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一、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 哲学和宗教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 当代心理学流派: ? 结构主义心理学 ? 机能主义心理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 ? 精神分析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 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 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质 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 能力测验 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 人格测验 心理健康测验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心理学学习笔记 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通观卞教授的话,我觉得,个体要多做好事,要多养成积极健康的业余爱好,要学会自己破解心理压力,要善于遗忘生活中的烦恼,要善于和朋友交流对人对事的看法。 做人难,做个正常的人也是难的,如果我们客服不了情绪化的话,就是难上加难了。如果我们能修身养性,尽可能客服性故情绪化,那我们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第二篇:爱情心理学学习笔记 爱情心理学学习笔记: ? 我们今天很多的畸形性格,可能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且很多跟3岁以前的家庭环境相关

心理学整理笔记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社会知觉的几种偏差: 社会刻板印象:概括群体的特征并用于每个人中。 轮晕效应(光环效应):有某种特征就会对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自己怎样也认为别人怎样。(自私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很自私。)(3)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挂图和黑板上的字 知觉的理解性: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看懂内容和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觉的恒常性:无论何时都觉得红旗是红色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恒常)(4)应用: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 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摸拟实物 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 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者配合使用,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度依有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 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 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 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4、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 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 器参加活动。 (三)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力。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观察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心理学》经典笔记(超完整)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

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 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 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类) 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心 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 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33.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34.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普通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 前言 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 专业的知识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 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 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 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 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 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 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 b. 智力增长观:智 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 c.高成就动机 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 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e.坚持完成任务 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 第一部分人类发展 第2章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 2.成熟与学习 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连续性(爬坡) 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 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 正文: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笔记

一、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环境中的刺激感觉记忆·衰退(消失)注意知觉工作记忆·遗忘(消失)长时记忆(复述反应)遗忘(可恢复)(元认知监控“注意”到“长时记忆”的始终)(简图)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生认为通过信息加工人们获得两种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可言传;程序性知识:如何做的知识。安德生认为绝大数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陈述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之后,就变成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二、美国心理学家梅耶认为知识应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于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可见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一部分。把他单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智力的本质以及解决如何培养智力的问题。 三、智力=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智力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智力培养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四、知识的表征: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1):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命题是知识和信息最小的单元,如“维生素C预防感冒”就是一个命题。命题由论题和关系两个成分构成。命题之间由于有相同的论题而相互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它是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当一个产生式的动作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时,产生式之间便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表征了复杂的技能的完成过程。 五、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信息贮存库,在加工模式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存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智力活动。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六、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的刺激直接(未被加工的状态)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容量无限,消失迅速(通常是1-2秒)是其特点。2、注意和知觉。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是将情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信息加工是从注意开始的。在教学中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很关键的一环。(方法:新奇、变化、示范、教具、强调、提醒等)大部分信息未受到注意而迅速消失。这少部分受到注意的信息便成为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得到进一步的知觉加工。使信息获得意义并进入工作记忆。可见,选择性知觉是使受到注意的部分信息获得意义的过程。它是信息是否从感觉记忆进入到工作记忆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的注意状态、动机状态、先前经验和期望都会影响对信息的选择性知觉。 七、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工作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工作记忆有三个特点:A、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保留大约在10-20秒)因此也被称作短时记忆。B、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因此它成了“信息加工的瓶颈”。C、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是完成各种心理操作的“工作台”。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加工效率,可以采取两条途径:组块和自动化。 八、组块和自动化。1、组块是指将分离的项目组合成较大的和有意义的单元的加工过程。(比如把好多的字母组成几个单词再组成一或二三句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A、将一些分散的、较少的知识单元组合成一些较大的、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再呈现给学生;B:通过大量练习,使一些基本技能,如阅读、计算等达到自动化;C:以适当的速度呈现信息,确保学生理解所呈现的信息,防止信息超载。 九、有关认知加工过程:复述和组织是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的信息加工过程。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核是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十、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各种方式:1、对新信息进行联想;2、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将新信息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扩展和延伸;4、把新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5、举出一个关于新信息的实例;6、补充新信息的某些细节;7、找出与新信息有关贩上位观念或下位观念;8、对新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等。精制过程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有意联想,贮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作激活的扩展。精制性复述作用有两个:A: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加深二者的记忆;B:更容易对信息从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联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归类是一种最常见的组织策略。组织的另一种方法是纲要法。主要用于把握课文的结构。组织作用包括两个:A: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B: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十一、长时记忆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贮存库。保持时间长;容量巨大;未被激活状态是其三个特点。 十二、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提取是指积极地从长时记忆中检索信息,将信息激活并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使用的过程。提取过程始于刺激情境提供的一个线索。提取线索通常以问题形式呈现。提取线索在促进回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地认可。安德森认为,提取进程乃是通过激活和激活的扩展实现的。激活和激活的扩展过程是需要一定量的时间的。为了提高提取速度,一要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复述、精制和组织等策略;二是要学习以后还要经常进行提取练习,提取速度就会提高(回忆同一项目所用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这相当于复习的作用。 十三、遗忘和复习。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信息的遗忘。(1)、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遗忘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遗忘是由于某些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所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信息丧失。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倒摄抑制(反之)。在学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类别: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类别四、学习性质的定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五、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 实验方法,② 观测方法与方法③ 调查方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 测试方法:指提前用一套标准化的问题来衡量某一心理素质的方法。⑦ 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作品来理解心理特征的方法。第二,研究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德代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象征。2.1877年,俄罗斯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卡佩列夫。3.乌辛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和创始人。2.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成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三、成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在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2、八个阶段:哺乳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第二阶段。方向和顺序3。不平衡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 期 几个关键时期:2~3岁口语4~5岁书面语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4。心理发 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 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 1.遗传(可能性)① 遗传质量② 成熟 2.环境(现实)、社会、家庭、学校(领导)、早期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 2.道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9岁; 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 10岁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四个阶段:0~2岁的知觉运动① 对象持久性;② 思想开始萌芽;③ 直觉行动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 ④ 无法得到守恒关系;⑤ 万物有灵论 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 11岁以后,正式手术① 命题之间的关系② 抽象逻辑思维③ 可逆性和补偿,思维的 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wski)创立了文化和历史发展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 渡过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 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

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 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研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被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在我国,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例如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

普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对象、方法和历程 一、心理学的对象 1、对象: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理活动、心理等)的各种形式及规律。(1)心理现象 相对于物质现象;是一种主观映像;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第二章将全面阐述其本质)。 (2)形式 形而上研究,相对于内容; 形式即心理活动的加工过程或方式,内容即心理活动的加工对象或材料;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形式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形式研究为考察内容服务。 (3)规律:本质、必然性联系。 2、心理现象的基本形式: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产生、变化发展、成熟、衰亡的历程; 动态考察;

心理过程的主要形式。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心理行为的基础; 情绪与情感过程——心理行为的动力;意志过程——心理行为的调控过程。 心理过程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有机统一。 (2)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的个人化,是相对稳定、经常、独特的表现; 主要形式: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与性格等)——心理活动独特、稳定表现。 (3)二者的有机统一 (4)注意状态 (5)自我(自我概念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 3、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内隐性、可变性、主观性和情境性 (1)内隐性:内在、隐蔽,无形体,不可触摸,难以完全客观测量。 (2)可变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绝对的。 (3)主观性:因人而变。

(4)情境性:因时、因地而变。 4、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举例 1)人的行为与非心理因素(如化学药品、物理刺激、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等)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理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生物基础的考察。 2)人对于来自环境的刺激如何知觉——这是大多数行为事件的第一个心理学步骤。 ——感觉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对心理活动的最初形式的考察。 3)学习和记忆的奥秘何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怎样的?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对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系统考察。 4)人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思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怎么回事? ——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思维)心理学:对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的系统考察。 5)导致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是怎么回事? ——动机心理学:对心理、行为内部动力的系统考察。 (6)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现象有何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