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7、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10、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

11、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时,周围出现异常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12、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13、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这就是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14、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组成的。

15、生理心理学研究原则:以生理和心理的一方为自变量,一方未因变量。

1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刺激法、损伤法、记录法

17、刺激法:用微弱电流或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脑个别部位而产生行为反应的办法。

刺激法的作用:主要是引起或突出被刺激部位的功能或与之有关的功能,从而找出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8、损伤法:研究脑局部损伤对行为的影响,是确定脑功能和脑各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古老最广泛应用的方法。

损伤法的作用:消除被损伤部位的功能。与刺激法相反。

损伤法的分类:

(1)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水平面切割

吸出损伤:用于大面积损伤

电解损伤:用于局部损伤

(2)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用不同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

冰冻法:用冷冻探头使硬脑膜下皮层温度小于20度,引起局部皮层一时性的机能去除。

(3)神经化学损伤

19、记录法: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0、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两类脑活动变化都在大脑直流电位的背景上发生。

21、事件相关电位(ERP):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的感官后,针对刺激诱发出的皮层脑电信号。

2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3、适宜刺激: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这种能量就是这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并且在一定的适宜刺激强度和范围内才能产生感觉,过高和过低都不行。

24、感受器的功能:

在接受适宜刺激时发生兴奋,就是把适宜刺激转变为传入纤维上的神经冲动。

25、感觉的强弱取决于(1)感受器冲动发放的频率(2)参与兴奋的感觉神经元的数量。(3)大脑皮层的功能能状态

26、随意性眼动包括共轭运动和辐辏运动:

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辐辏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或由近处移至远处时,为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分别发生辐合或分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反方向运动,叫做辐辏运动。

随意性眼动的意义:使物像能最好的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

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28、视觉通路: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

29、视皮层功能定位:

V1——简单视感觉

V2——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

V4——颜色觉

30、开中心细胞:在神经元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开中心细胞。

31、闭中心细胞:在神经元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闭中心细胞。

32、三个层次的视觉中枢:

(1)低级中枢: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中心区和周边区相拮抗)

(2)中级中枢:外侧膝状体(同心圆式,中心区和周边区相拮抗)(3)高级中枢:视皮层。分为简单型细胞、复杂型细胞、超复杂型细胞:

简单型: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超复杂型:感受野是长方形,与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33、视觉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34、物理声学与心理声学:

频率(Hz)——音高(mel)

振幅/声压(分贝)——音强/响度(phon)

波形(复合声的频谱)——音色

实际上音高、音强与频率和振幅都有关,是二者的函数。

35、痛觉的特点:

(1)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运动成分。

(2)适应性较差。多次重复的痛刺激会使感觉敏感化,这是痛觉的独特之处。

(3)性质多样:可按出现部位、特点、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

36、痛觉通路:痛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轴突的周围形成了游离神经末梢,它的中枢支从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再由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沿脊髓丘脑束达丘脑的后腹外侧核的第三级神经元,由此投射到皮层第一级感觉区。

37、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接受较粗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传递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接受较细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不能兴奋,闸门继续开放,这些冲动直接引起传递细胞的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高级中枢产生痛觉。比如带状疱疹的病毒使粗纤维大量受损,从而导致闸门开放引起疼痛,皮肤的震动和触摸引起粗纤维的兴奋,从而使闸门关闭出现镇痛效果。高级心理活动对痛觉的调节可以用中枢控制系统对闸门控制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加以解释。

39、什么是失认症?它说明了什么?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

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40、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单位。

41、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42、ERP:脑事件相关电位

43、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的机制——外抑制

44、朝向反射的特点:

(1)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的。

(2)在朝向反射中,外周生理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有不同的规律和机能意

义。

45、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朝向反应的生理基础):朝向反应的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传出神经元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若不匹配,则导致传出神经元变为反应状态。

46、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在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着选择性注意机制:(1)内侧丘脑-额叶皮层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增加,是随意注意的基础。(2)中脑网状结构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减低,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47、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前运动中枢的抑制效应伴随着非随意注意过程,而增强效应伴随着随意注意过程。该理论的特点是,它并不认为注意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相反,它把注意过程看成是前运动中枢特异选择性的抑制效应(被动注意)或增强效应(主动注意过程)。

48、注意的机制的几种理论的区别:

朝向反射理论:在多种生理变化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在感觉系统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前运动中枢理论:在运动环节中找到了前运动中枢的注意机制

49、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和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的共同点:

抑制兴奋时都伴随非随意注意,增强兴奋都伴随随意注意。

50、注意缺陷障碍(ADD):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

51、学习的脑机制(1)整体水平:脑的定位论与等位论的对立统一

(2)细胞水平:异源性突触易化(3)分子水平:蛋白质变构

52、联想式学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有三种类型:(1)尝试与错误学习(强化与练习是其基本规则)(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

53、非联想式学习:在刺激和反应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个体的行为变化只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与之相应在脑内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包括两种类型:(1)习惯化(经常摸海兔则其不再反应)

(2)敏感化(经常刺痛海兔则对之前无反应的触摸也有强反应)

54、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形成短潜伏期自动化的快速反应特点。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55、异源性突触易化:如果两种神经递质同时作用于一个神经元,则引起该神经元两类突触后成分的兴奋,重复几次就会形成联结功能,只要其中一种突出兴奋,就会使另一个突触乃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起来,叫做异源性突触易化。

57、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杰克逊的延

缓反应实验和交替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避免猴盯视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那个食盘盖。如果猴子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

交替延缓反应实验:前期程序与延缓反应实验相同,只是将奖励方式改为猴子只有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这两个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只有当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时,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说明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两个实验的结论)。

58、海马的作用:情绪性学习的调节、空间辨别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

59、关于记忆与记忆的生理心理学理论,发生了重大变迁,从单一记忆理论发展为多重记忆理论,从单一记忆的脑结构——海马,发展为多重脑记忆系统。

60、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帕帕兹环、三突触回路:

帕帕兹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三突触回路——支持长时记忆机制:

第一个突触联系: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

第二个突触联系:由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和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

第三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的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系。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61、长时程增强: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并且比内嗅区提高了数倍。这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62、海马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

我国科学家刘善循、匡培梓训练大白鼠在穿梭箱内建立暗回避条件反应的实验:

将大白鼠分为三组,一组经一日训练,条件反应率达40%,叫做条件反射未形成组;一组经4-5日训练反应率达80%,称为不巩固组;一组经20日训练条件反应率稳定在80%以上者,称巩固组。以上三组再各分两组,都分别损毁海马或皮层,一至两周后,检查或再次训练动物,记录它们暗回避条件反应率达80%时所需训练日数。实验结果:要再次达到80%的反应率,条件反射未形成组需再训练21天,未巩固组需9天,巩固组需5天,三者有显著差异。皮层损毁的动物在术后再训练中未表现出这种组间差异。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损毁双侧海马对记忆的影响依赖于记忆巩固水平,海马在记忆形成的早期阶段更为重要。

63、海马损伤——顺行性遗忘、长时记忆损伤

64、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双分离技术:寄存或存储信息的过程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记忆功能系统。

双重任务法:一个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信的内容,另一个次要任务是记住听到了什么音乐。

65、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65、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66、失语症的分类:

(1)布罗卡区损伤(左颞叶下回)—语言产出障碍—运动性失语症

(2)维尔尼克区损伤(左颞横回)—语言理解障碍—感觉性失语症

(3)弓形束损伤——传导性失语症

(原理:复述听到或看到的语言时大脑的运转过程:听、看见的

事物刺激从其相对应的颞叶或枕叶皮层传至维尔尼克区<理解区>,再由维区沿弓形束传至布罗卡区<运动区>,再由布区传至中央前回,中央前回再控制口唇舌头发音。)

67、证明不同言语功能的大脑一侧化的实验:

(1)韦达实验——言语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

用阿米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麻痹左半球或右半球,发现麻痹优势半球引起的失语症持续时间更久,对言语运动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半球为优势,15%的人两半球共能相等。

(2)双耳分听实验——言语听觉功能的不对称性

将不同的声音刺激同时送至双耳,每只耳听到不同的内容,请被试最后说出听到的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而右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3)速示实验——语言视觉功能的不对称性

将文字材料或简单图形材料用速示器连续呈现,每次的呈现时间不超过20毫秒,以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根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判定被试哪个半球为优势。结果表明,对文字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对图形材料以右半球为优势。

68、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大脑两半球间主要通过胼胝体进行着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

69、原发性饮水: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饮水。(属于生理性的)

70、次发性饮水: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属于心理性的)

71、原发性饮水的调节机制:

(1)渗透性渴:若细胞外液中盐分或其它物质浓度增大,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使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细胞外液,引起细胞内缺水引起的渴感。

(2)容积性渴:当细胞内部物质浓度增加或细胞外液中盐分减少时,导致细胞外液不足。由于细胞外液的多少直接与循环中的血容量相联系,因此细胞外液不足将产生容积性渴。

72、饮水行为的启动:(1)下丘脑外侧区——渗透性饮水

(2)下丘脑、脑内隔区、肾的感受器——容积性饮水

73、饮水行为的终止:目前认为主要与胃和小肠有关。

74、引起饥饿感的原发性因素:血糖含量下降

75、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下丘脑室旁核和围穹窿区

饥中枢:下丘脑外侧区

76、葡萄糖恒定说:营养学家Mayer认为,下丘脑存在着对血中葡萄糖敏感的感受器,葡萄糖的波动决定着是引起还是抑制摄食行为。当葡萄糖含量低于最适水平时引起摄食行为,恢复或超过最适水平时抑制摄食。后来Mayer将其理论修订为控制摄食的决定因素是细胞中的葡萄糖含量。

77、性行为的神经中枢: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腰髓前角的球状海绵状核,该核的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直接支配生殖器的肌肉。雄性性行为的中枢在性两形核,雌性性行为的中枢在下丘脑的腹内侧核。

78、攻击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一般途径:血液中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脑内的受体,引起中枢机制的变化。

79、睡眠类型:(1)慢波睡眠: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

(2)异相睡眠:又叫快速眼动睡眠(REM),脑电……………………分离。

80、控制网状结构系统的中枢是什么?在脑的什么部分?调节睡眠与觉醒的化学机制?

(1)导致慢波睡眠的中枢在缝际系统中,位于脑干中线的一些神经细胞集合的中缝核。受5-羟色胺影响。

(2)与快波睡眠有关的脑区域是脑桥背部的蓝斑,受去甲肾上腺素影响。

81、猫的孤立脑标本(切断上、下丘)使猫陷入永久睡眠。

视交叉上核管理睡眠到觉醒的周期。

82、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詹姆士——植物系统的变化引起情绪

卡侬——情绪的丘脑学说

巴浦洛夫——情绪皮层机能动力定型学说

林斯莱——情绪的激活学说,看重脑干网状结构

帕帕兹、麦克林——边缘系统学说(帕帕兹环)

塞里——应激学说

83、情绪生理心理学的三个经典实验研究(假怒实验、怒叫反应、自我刺激实验):

假怒实验:只要破坏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指动物出现缺乏指向性的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表现)。电刺激下丘脑前区或内侧区也可引发“假怒”反应,说明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怒叫反应: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发现了猫的“怒叫中枢”,刺激该中枢引起怒叫、交感和机体反应。

假怒中枢和怒叫中枢的实验标本说明,情绪表现的中枢机制比较复杂,不同层次的中枢相互作用,使情绪表现更为精细。

自我刺激实验:用电极刺激动物脑,电机的开关可由动物通过杠杆控制,发现边缘系统某些脑结构的刺激可引出阳性自我刺激行为,称为奖励中枢;另一些脑结构偶然受到电刺激后,动物就逃离杠杆,避免再次受到刺激,这类脑结构称为惩罚中枢。但近年来更多科学家们认为,脑结构的电刺激只是强化了任何一种与刺激相关的行为而已。

84、神经肌肉接点:当有髓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胳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并

膨大而成为终板,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连接,形成突触,这种结构称为神经肌肉接点。

85、运动单位: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86、肌梭:分布于骨骼肌中感受牵张刺激的本体感受器。形如梭状,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中间是由一小束不参与收缩的肌纤维和

缠绕着它的螺旋形神经末梢组成的。两端一般附着于肌腱或梭外肌纤维。

87、小运动神经元对大运动神经元随意运动产生反馈调节作用。

88、单突触反射: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89、多突触反射:除感觉和运动神经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多…

90、研究脑对运动功能的节段性控制的标本:

(1)孤立头标本(脊髓动物标本):横断脊髓上段。会出现铡刀样强直症状(伸肌和屈肌共同兴奋)。说明脑对脊髓运动功能有控制调节作用,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

(2)孤立大脑标本(脑干动物标本):在中脑水平上横断。会出现三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四肢伸直、头颈后挺、眼球上翻)、颈紧张反射、迷路反射。说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3)去大脑皮层标本(间脑动物标本):切断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出现去大脑皮层性强直(上肢屈曲、下肢强直)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深刻复习提纲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性”的,对于维持睡眠一觉醒状态,即入睡、唤醒、警觉和注意,起决定性作用。该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6. 树突棘的概念和功能?

生理心理学重点.

注意的保持和调节中枢 1、注意力中枢能相对强烈易化使自己思想、行为指向的某一事物、过程相关的神经通路。 2、中枢注意机制是容量有限的后知觉阶段的加工机制, 包括反应选择, 记忆提取, 短期合并, 心理旋转, 以及与其他操作同时执行时有大量容量需求的加工过程。 3、影响注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主注意对象的易化兴奋、状态中枢(海马相关中枢的易化、长期学习所选择的兴奋通路,其次是各种没有成为主注意对象的 兴奋。 前运动中枢理论 ?注意过程与前运动皮层以及顶盖前区或上丘眼动中枢的功能有关, 注意以多种前运动中枢的连续活动为其生理基础 ?注意过程是(被动注意或增强效应(主动注意过程。 惊跳反射的基础 惊跳反射亦称莫罗氏反射,是动物被突发性的强感觉刺激诱发的一种防御性反射,表现为面部及躯体肌肉的快速收缩,之后往往还伴随着当下行为的中止以及心率 的增加。 感觉信息===>丘脑===>大脑皮层、杏仁核(这条通路使杏仁核能够直接获取感觉信息。在新皮层下达的神经信息到来之前,抢先作出反应。 信息===>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中央核===>外侧下丘脑和脑干===>自 主神经系统===>情绪性的刺激产生反应。全身性惊跳反射就是这样由突发性强刺激引起的。

与意识有关脑活动(那种类型的脑活动是有意识的 ?不同之处在于, 如果在一个刺激的前后呈现的都是干扰模式,这个刺激就不会 出现在意识中。 ?如果一个刺激出现在意识之中, 它会和无意识刺激一样激活相同的脑区, 但是激活要更强烈,然后脑活动扩散到其他脑区。同样的, 当刺激出现在意识中时,大脑 的反应就会同步化。 ?使用fMRI 然后寻找以该节奏震荡的脑区。当该刺激模式处于意识层次时, 这种节奏会支配大范围的脑区。 注意有关的脑区:大脑额叶、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等与注意关系密切。 朝向反射定义(非随意注意的神经基础 ?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举例]巴甫洛夫的助手使狗形成对声音的食物性条件反射,当巴甫洛夫被邀请去参观 时, 巴甫洛夫在时实验就不成功。说明巴甫洛夫这一特殊的新异性对狗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产生 了抑制作用。 学习:非关联型与关联型 ?非关联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不 (1习惯化:是指当反复多次给予动物新异刺激时,动物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 甚至最后不出现反应。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7、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10、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 11、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时,周围出现异常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12、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13、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这就是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14、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组成的。 15、生理心理学研究原则:以生理和心理的一方为自变量,一方未因变量。 1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刺激法、损伤法、记录法 17、刺激法:用微弱电流或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脑个别部位而产生行为反应的办法。 刺激法的作用:主要是引起或突出被刺激部位的功能或与之有关的功能,从而找出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8、损伤法:研究脑局部损伤对行为的影响,是确定脑功能和脑各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古老最广泛应用的方法。 损伤法的作用:消除被损伤部位的功能。与刺激法相反。 损伤法的分类: (1)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水平面切割

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生理心理学重点 1.杏仁核、下丘脑在调节着情绪和情感中的作用 1)杏仁核 1.杏仁核与厌恶情绪、恐惧情绪有关; 2.在确定感觉事件的感情意义上起着重要作用,是确定刺激奖惩价值的关键结果。 3.有些凶暴行为病人的脑病变似乎常常在边缘系统的杏仁核。 损毁或刺激杏仁核产生的影响: 损毁双侧杏仁核:呆板情绪反应(Kluver-Bucy综合症); 切除双侧杏仁核:影响攻击行为和记忆,降低动物的恐惧行为; 电刺激杏仁核:引起警惕性和注意力的增加; 杏仁核的感觉输入双环路 (1)情绪刺激-感觉丘脑-杏仁核-产生先天性粗略的情绪 (2)情绪刺激-感觉丘脑-前额叶高级区域(进行信息加工)-杏仁核-产生精细的情绪 2)下丘脑:两个基本功能:内环境稳定和情绪表达。 1.下丘脑的一些核团已被认为是许多不同种类的情绪性和动机性行为的主要神经结构。 2.背部下丘脑对产生怒的整合模式是关键的部位。 3.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奖励”和“惩罚”中枢 2.Mirsky.和Posner对注意功能的划分及相关的脑区?p223 Mirsky认为,注意功能的划分:集中、执行、维持、稳定、转换和编码。 集中和执行:上颞叶皮质、下顶叶皮质和纹状体 维持和稳定:中脑结构,包括脑中线皮质下的网状结构、丘脑核团 转换: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前部的皮质 编码: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和颞叶前部的灰质 Posner网络学说,认为注意在脑内是一个网络,并把注意网络分为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三个独立的子网络。 警觉:与右半球的额叶与顶叶,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关 定向:与顶叶、额-顶交界区域和胆碱能系统有关 执行控制:与前扣带皮质、前额叶侧面和多巴胺能系统有关 3.Papez-Maclean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该学说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apez 认为Papez环路对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表达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的体验更为密切。Maclean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边缘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眶岛颞区和皮下细胞站:杏仁核、隔核、下丘脑、丘脑上部、丘脑前核和基地神经节点一部分,以及松果体和脑垂体。 4.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原因p127 病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水平下降黑质多巴胺能递质系统功能受损、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相对亢进。目前认为,PD的产生是由于黑质致密部的DA能神经元变性、数量明显减少所致。 发病机制:黑质上行至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有抑制纹状体内ACh递质系统功能的作用。黑质病变使这种抑制被取消,造成纹状体ACh 功能亢进,产生症状。 5.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左右脑的功能。P314 大脑半球功能上的不对称是大脑功能的主要特征。左半球也是运动习惯性行为优势半球。右半球在空间能力和音乐方面是优势半球。与情绪有关的行为主要涉及右半球。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

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1.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是 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作用于脑产生心理现象。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脑损伤法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脑损伤法中的横断 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称为不可逆损伤),并且,由于手术出血或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起更广泛的损伤,这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可恢复(故称为可逆损伤)因此,它们不仅能用来研究皮层机能丧失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还可以用来观察追踪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即机能丧失到恢复的过程。 3.冯特的贡献于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是生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诞生的标志。 4.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 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生理学是它的邻近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即都是探讨心脑关系的。但是它们在研究方向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别,生理心理学研究范围比较广,侧重研究生理过程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心理生理学研究范围比较窄,侧重于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在实验对象上,生理心理学多用动物做研究,很少用人作被试,心理生理学则多用人作被试。 5.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6.丘脑闸门控制理论Skinner和Yingling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 统的特异性兴奋作用,又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抑制影响,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抑制性闸门。这个闸门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实施控制,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够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的则不能到达。 7.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视网膜的最外一层是色素细胞,因为它含有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与之邻近的 感光细胞起营养和保护作用,为维持正常的视网膜功能所必须。色素细胞内侧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的细胞层:第一级是光感受器,由无数视杆细胞(光敏感性高、精确性差)和视锥细胞组成(光敏感性低、分辨力高);第二级是双极细胞;第三级是神经节细胞。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神经。这三级神经元构成了视网膜内视觉信息传递的直接通道。 8.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它们各有独立的视色素能够选择地吸收不同 波长的可见光,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地产生白-黑反应——在强光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光刺激时产生黑的反应。 第二阶段,在色信息由视锥细胞向视觉中枢传递过程中,上述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形成三对拮抗的反应,即由红-绿、黄-蓝、白-黑反应。第三阶段,在皮层上产生颜色感觉。 9.简单细胞:感受野由一条中央带,可以是给光型或撤光型。两侧是平行的拮抗区。这种细胞对处于拮抗区边缘 一定方位和一定宽度的条形刺激反应强烈,适合于检测具有明暗对比的直边,并且对边缘的位置和方向具有严格的选择性;稍微偏离,反应迅速衰减。每一个简单细胞都有一个最优方位。 10.复杂细胞:复杂细胞的感受野对特定方向的光带移动也呈现最强烈反应,但与简单细胞比较,它只有方向信息, 没有位置信息。 11.超柱:是视皮层的基本单位,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1mm见方2mm深的小块。它包含一组对所有方 位有用的方位片层和一组对双眼有用的眼优势片层。它遍布皮层17区。 12.事件相关电位内源性成分与认知过程根据N2波和P3波变化的关系,可以了解知觉形成的阶段性的机制。这 种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诱发电位成分又被称为内源性成分,他们代表着识别、分类等大脑的内部活动过程。13.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其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 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14.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 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 15.神经的可塑性是指各种因素和各种条件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后引起的神经变化。神经的可塑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在宏观上可以表现为脑功能(如学习记忆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改变;在微观水平有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的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包括突触形态亚微结构、神经化学物质、电生理活动等方面的改变。

生理心理学知识点及复习材料

第一章行为神经科学的起 裂脑 1.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边相应部分的大束神经纤维。 2.癫痫病人一边脑的过度活动,会通过胼胝体传递到大脑的另一半,于是大脑的两边都进行着强烈的活动并彼此刺激,导致泛化的癫痫发作。 3.切断胼胝体的神经外科手术(裂脑手术)可以极大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 4.大脑半球会从对侧身体接受感觉信息,也控制对侧身体的运动。 5.感觉信息交叉表征的一个例外是嗅觉系统。当一个人用左鼻孔嗅一朵花时,只有左半球接收到了这种嗅觉信息。 6.裂脑人人格方面也存在分裂。 研究目标:解释所研究的现象。 采用还原的解释,用简单的术语解释复杂的现象。 如及肌肉细胞膜的变化,特定化学物质的进入、细胞内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运动解释特定的肌肉运动。 行为神经学的生物学渊源 1.笛卡尔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主张世界是一个纯粹的机械实体。要理解世界,只有理解它是怎么运作的。这类反应不需要心理的参与,自动的发生,称这些反应为“反射”。他是二元论者,每个人都有心灵,不受宇宙规律支配的独特的人类属性。他第一个提出人类心灵和其纯粹的物理居所——脑的联系。心灵控制身体的运动,身体通过感官提供环境中的信息给心灵。 2.缪勒:提倡实验技术应用于生理学,而不仅仅是观察。只有实验的方法移走或隔离动物的器官,检验他们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反应,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尽管所有的神经承载着相同的电冲动,但是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知觉不同的信息。开始了直接对脑进行实验的阶段。 实验性切除:切掉一块脑,观察动物不能够在做什么。布洛卡将实验性切除原则应用于人脑,观察中风导致的脑损伤病人的语言功能,发现布洛卡区。(前额叶制定运动的计划)。 4.赫尔姆霍茨:能量守恒定律,颜色视觉和色盲理论,发明了检眼镜,研究了听觉,音乐。第一个直接试图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科学家,大约每秒27米,神经传导的不只是简单的电信息。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瞳孔-皮肤反射:身体任一部分的皮肤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感,就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 超柱:具有感受野相同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功能单元。联想式学习: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多模式感知神经元:是指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和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共轭运动:当观察位于视野的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敏感化: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是敏感化。 逆行性遗忘症:对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对早年发生过的事仍保持良好的记忆。 深层失读症:在词形和词的语义之间的转化中发生障碍。病人对语义具体的单词能够正确读出来,但对语义抽象的单词却读不出来。 无创新脑代谢成像技术: 1、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不同脑区的变化。 2、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测定含放射性同位素F18的脱氧葡萄糖在脑内区域性的代谢率,以此作 为脑认知功能的生理指标。 1、异源性突触易化:如果两种神经递质同时作用于一个神经元,则引起该神经元两类突触后成分的兴奋,重复几次就会形成联结功能,只要其中一种突出兴奋,就会使另一个突触乃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起来,叫做异源性突触易化。 异源性突触易化的两种方式 突触前成分间的活动依存性强化机制突触前、后间的强化机制 前一种机制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传人神经元发出的突触前成分相互易化,两者互为活动依存性关系,只有两者极短时间相继兴奋,才能最有效地引起突触后条件反射神经元的兴奋,所以称之为活动依存性强化机制,异源性突触易化发生在突触成分之间。两突触前成分共同作用于突触后成分上,异源性易化发生在突触后成分上,称之为突触前后间的强化机制。 2、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避免猴盯视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那个食盘盖。如果猴子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 交替延缓反应实验:前期程序与延缓反应实验相同,只是将奖励方式改为猴子只有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这两个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只有当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时,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说明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前额叶皮层具有抑制功能。损伤引起抑制的解除,延缓障碍可能与抑制解除有关。朝向反射难以消退。 3、帕帕兹环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4、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 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的机制——外抑制 朝向反射的特点: 对不同性质的刺激或一定范围强度的刺激均能给出非特异性反应,对于重复应用同一模式的刺激,朝相反应消退,变换刺激模式则再次呈现朝相反应。 5、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视觉性失认症 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的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造成的。 颜色失认症:指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分为全色盲性失认症(两侧或单侧的大脑皮层枕区)、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和特殊颜色失语症。 面孔失认症熟人面孔失认症(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失认症(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颞枕间梭状回受损)听觉失认症 体觉失认症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20XX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C 1.刺激的强度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它的物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它的新异性,即它对机体的不寻常性、意外性和突然性。 2.什朝向反射?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是什么? (1)朝向反射:就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2)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解释:①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②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③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④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3.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理论、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随意注意生理机制——网状核闸门理论、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 4.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1)朝向反射(略) (2)索科落夫发现,朝向反射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其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人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种之后,朝向反射就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射又重新建立起来。索科落夫认为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它在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所再次引起的朝向反射都是同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的机制所实现的。 4.儿童注意缺陷障碍(ADHD) (1)对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识过程:①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人类对这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历程。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把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确定为多动症。②50年代,发现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并不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

生理心理学提纲

《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细胞学与超显微结构 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框架,并对神经元发挥组织营养的功能,不直接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 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 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植物神经系统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一束是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又称锥体束。它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

生理心理学必备考点

生理心理学必备考点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1. “全或无”定律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2. 统觉性失认症 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3. 感受野 在神经系统中,每一个神经元在它的感受器都有其代表区(范围),只要这个代表区受到刺激,这个神经元就产生反应,这个代表区就被称为神经元的感受野。 4. 功能柱 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5. 朝向反射 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6. 多模式感知细胞 颞下回的一些神级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因此,这类神级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细胞。 7. ADHD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8.失认证 是感觉到的物象与记忆的材料失去联络而变得不认识。 9.辐辏运动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相反,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10.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脑又分为大脑小脑间脑脑干,脑干又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11. 级量反应 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 简答题 1.简述感觉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区别不同形式的能量 ②反应刺激的不同强度和质量 ③反应的信度 ④反应的速度 ⑤抑制无关信息 2.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什么? 当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它给予我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别的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有变化时,我们的知觉不变。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在亮度、大小、形状、声音、听觉等方面。 3. 选择注意的过滤器瓶颈理论是什么? 认为选择注意是由于大量外界刺激信息在感知通道上,向脑内传入时存在着竞争性,注意的选择在每一瞬间只能让有限的刺激进入脑内。 4. 如何理解异源性突触易化? 如果两种神经递质同时作用于一个神经元,则引起该神经元两类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申洪) 一、生理心理概述 1、生理心理学的定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生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生理心理学以心-身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命题,借助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试图阐明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脑在整体形态,细胞和分子等各个水平上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心理生理学:以人类被试为实验对象,在无损伤的条件下测定一些生理功能参数,主要研究脑在整体水平上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不可逆性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性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法、神经化学损伤) 2、脑刺激法:电刺激法、经颅磁刺激、化学刺激法 3、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定义: 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 ERP的特性:两个恒定:潜伏期、波形。 4、(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 平均诱发电位(AEP)多次进行重复刺激,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得到的与刺激相关的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AEP 5、(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 AEP的成分刺激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10-50毫秒之间的5个波称为中成分;50-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为晚成分 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分类(分为结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核磁共振技术)和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技术PET),(每种成像技术有两个具体的技术,要掌握他们具体的内容。) 三、感觉过程 (一)、视觉过程 1、眼的主要结构 ●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视神经 2、视网膜的信息传递 3、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 ●瞳孔反射: 强光---瞳孔缩小 暗光---瞳孔变大 ●瞳孔皮肤发射: 身体任一部位的皮肤---疼痛感,引起瞳孔扩大。 以上两种,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主要)、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4、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层,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首先引起光化学反应,这些感光物质在暗处呈紫红色,受到光照时则迅速退色而转变为白色。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膜细胞的活动。 视紫红质在亮处分解,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上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愈暗,合成过程愈超过分解过程,这是人在暗处能不断看到物质的基础。相反,在强光作用下,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少,视网膜中视紫红质大为减少,

生理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生理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经验背后生理机制的学科,它探 索了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本文 将对生理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探讨。 一、神经元与神经网络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 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是人 类思维和情感产生的基础。 二、大脑结构与功能 大脑是掌控人体各种活动的中枢,它由脑干、小脑、中脑、间脑、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不同大脑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如 感知、运动、记忆和情感等。大脑皮层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中心,其 功能和结构高度复杂,包括了感官皮层、运动皮层、前额叶和颞叶等。 三、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接收和转化过程,而知觉则是根据感觉信 息构建起来的主观体验。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信息经过传递和处理后形成感知,感知的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 影响,如注意力、情绪和经验等。 四、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学习和记忆涉及到大脑中多个区域的协同作用,包括海马体、额叶和皮层等。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它们在大脑中的存储和传递方式也有所不同。 五、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人类对特定刺激的内心体验,而情感则是对情绪的主观评价和反应。情绪与情感在大脑中的产生和调控涉及到多个神经途径和神经递质的参与,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等。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认知、决策、社交和生理状态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六、意识与睡眠 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知觉和认知,它涉及到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作用。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生理状态,它对身体和大脑的恢复和调节至关重要。睡眠和意识在大脑中的产生和调控与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途径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经验背后生理机制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大脑、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学科性质:沈政: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近年来认为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2.生理心理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 (1)与生理学、神经生理学:都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都是以生理活动的控制为自变量,以心理和行为反应为因变量; (2)与普通心理学:都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问题。 (3)与神经心理学:都要了解心理活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4)与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是在生理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对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复杂认知活动的研究。 3.相关概念: (1)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几乎可以等同。心理生理学更加注重生理变化。 (2)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精神病是一些心理活动障碍或疾病的总称;神经病指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都与脑或神经系统障碍的问题有关,可以丰富、补充生理心理学的知识。 4.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细胞的有组织的整体活动;不忽视整个神经系统的组织等级(或水平)关系。 5.传统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途径(研究途径的融合): (1)临床病理的研究:Phineas.Gage(铁棍、额叶损伤--性情大变);前额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病); (2)动物实验的研究:对动物的脑或整体施加干涉;控制动物的行为(PPT1-29) 6.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干预与测量技术,现代认知成像技术)(PPT1-30~42):(1)传统的干预与测量技术有脑实体定位技术、神经解剖技术、脑损伤技术、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技术、电记录技术、脑成像技术(传统的三大脑造影技)、行为测量技术; (2)现代认知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构像技术(CT)、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构像技术(PET)。 7.脑损伤技术:通过破坏脑皮层或其他结构(尤其高等动物脑深部结构)来研究其机能。(PPT1-32) (1)横断损伤:在中脑水平上(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孤立大脑动物。可观察到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延脑和脊髓之间横断切开,就得到孤立脑动物。正常情况下,脑对脊髓运动功能具有控制调节作用,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 (2)神经化学损伤:使用神经毒素(如海人酸)或化学阻断剂(特异性高)损毁特定的神经功能机构。 8.电刺激法:用微弱电流刺激脑的特定部位而诱发行为反应并加以观察:侧区域可引起对侧肌肉发生收缩、“慢性埋藏电极”技术等。(PPT1-33) 9.电记录技术: 脑电图(EEG):睡眠时的EEG; 皮层电图(ECOG):振幅比EEG大10倍;

生理心理学重点

绪论神经元的电活动神 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 大脑皮层:额叶、顶叶、额叶、枕叶基底神经节: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核)、 杏 仁核、屏状核 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隔、前丘脑、乳头体 「小脑|一后脑V '■后脑, i 脑桥末脑一一延脑 神经解剖学技术神经通路追踪法一一找出神经联系,神经通路 顺向追踪(细胞体f 轴突):如刀豆白细胞凝集素 逆向追踪(轴突f 细胞体):如辣根过氧化酶 电记录法脑电图 脑诱发电位脑磁图 单位活动,突触后电位 静息电位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 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 就称为静息膜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多数约为-7()毫 伏 扩散压力和静电压力二力平衡(主要是钾离子)扩散压力: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分布过程 静电压力: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突触 三种形式:与树突相连:树突棘与胞体相连 与轴突相连组成:突触前膜:内含许多线粒体(内含酶类)和大量的囊泡(内含递质) 突触间隙:约为20-50纳米(nm ) 突触后膜:上有很多特异性蛋白质受体,一种受体只能接受一种递质的作用。 突出传递化学突触传递: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膜一一突触前膜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一一Ca+内 流一一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一一释放递质 电突触传递:速度快,可双向传递 非突触性传递受体与信号转导 受体的分类 1. 离子型受体 受体本身是离子通道: 谷氨酸受体一一Ca+通道;GABAA 受体一一C1-通道G 蛋白耦连受体 与G 蛋白相连 直接通路:受体激活一一激活位于细胞内的G 蛋白一一激活离子通道 间接通路:受体激活一一激活位于细胞内的G 蛋白一一酶激活,生成第二信使—— 调节离子通道活性, 影响基因表达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 脊髓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厂前脑 丘脑 下丘脑

生理心理学重点

生理心理的概念、研究对象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或动物的行为、体会和心理活动的进化、发育和生理学机制的 学科。 ●·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要紧研究对象 PET和FMRI的原理 1.正电子闪射脑扫描(positrum emission tomograph,PET)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葡萄糖H3探测脑细胞的活动情形,用电子运算机操纵的三维摄影机扫描,显示人在某种思维活动中同位素在脑内相应区域的散布图。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当人脑因在内外刺激作用下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脑激活区的血流、血容积及血氧消耗增加,这致使磁共振信号的不同,从而可反映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 鲁利亚的功能系统学说 ●一是调剂大脑觉醒水平和维持适当紧张度;二是同意、加工和分析来自外部和内部环 境感觉信息的;第三是打算、调剂和执行不同复杂活动的。“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活动的,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这三大功能系统的彼此作用。 ●每一个功能系统都有着分层次的结构,至少是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类型的皮层区组成 ●同时脑中的每一部份或区域都在每一种行为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神经元 ●尼氏体(合成蛋白质的要紧部位) ●树突-“树突棘” ●轴突-始端无髓鞘、兴奋阈低、神经冲动的 ●始发部位。 ●髓鞘-始段远侧端开始 ● CNS中由少突胶质细胞组成 ●周围神经由施万细胞组成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为神经元的十倍; ●所占脑内细胞比例与进化程度呈正比; ●大胶质细胞-要紧组成;包括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感觉上皮支持细胞 静息电位及其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双侧的电位差。 ●细胞膜存在着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静息的细胞膜内外双侧的,故称跨膜 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细胞膜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