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

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生物植被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

华山松林。常见的用材树种有椴树、桦树、冷杉、湖北枫杨、五角枫等,经济树种油桐、猕猴桃、柑桔、山茱萸、漆树、黄连木、乌桕、核桃等,以及连翘、盐肤木、黄荆、野山楂、酸枣、杜鹃、胡枝子等灌木,林间草木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羊胡子草、龙须草、野菊花等。

库区流域地形复杂,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沟壑纵横,林木葱郁,适宜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区内有鸟类约213种,兽类6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45种。其中金钱豹、白鹳、黑鹳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羊、大天鹅、小天鹅、猫头鹰、大鲵、鸳鸯、红腹锦鸡、雉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规划简介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工作部署,为做好《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1月8日至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会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移司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赴丹江口库区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库区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环保、水土保持等设施建设,期间分别听取了湖北省十堰市、河南省南阳市及有关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规划编制将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对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提出新的要求,在保障库区水质、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明确库区发展思路,处理好保护生态环

境与库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系。通过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城镇发展和空间布局,促进发挥自身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实现库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环境良好等多目标的协调统一。

区域中心城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规划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陕西3个省43各县(市区),其中以河南省邓州市、淅川县、西峡县和湖北省的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8个库区(市区)为核心,同时将邓州、十堰、安康、汉中、商洛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规划面积11.13万平方公里,其中库区2.03万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制定《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是在确保库区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的同时,优先支持规划范围内的县市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邓州、十堰、安康、汉中、商洛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 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生物植被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丹江口水库水环境问题研究

生态水利学结业论文 指导老师:宋林旭 姓名:黄辉 学号:2012101204 网选班级:2班 院系:水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 2015年6月14日

丹江口水库水生态环境分析 摘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从丹江口水库的自然状况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水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但由于流域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着水质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强流域内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水环境问题;保护措施;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是20世纪初我国水资源调整的一项伟大战略性基础工程,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而且还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环境工程。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跨越鄂、豫、陕3省,总干渠将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向北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这将大大改善用水区水环境和投资条件,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输水水质安全保障极为重要,对水源供水质量的要求既要有相对的高标准,又要有长期的稳定。 1.水库概况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800 m处,坝顶高程162 m( 吴淞高程,下同) ,正常蓄水位157 m,相应库容174.5 亿m3,水面面积745 km2。大坝加高后,坝顶高程176.6 m,正常蓄水位170 m,相应库容290. 5 亿 m3,水面面积1 050 km2。丹江口水库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 丹江口水库自河源至丹江口为汉江上游河段,河谷狭长,长925 km。丹江是汉江的主要支流,全长378.6 km,是丹江口水库的重要集水区。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582 亿m3,丹江口以上为388亿m3,占全流域的66.7%。汉江两岸支流密布,其中较大者自上而下有:褒河、子午河、任河、旬河、甲河、堵河、丹江等。 丹江口水利枢纽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379亿m3,其中陕西来水247亿m3,汉江干流来水占87.4% ,丹江来水占12.6%。丹江口水库水环境质量受上游来水、库区自然环境及库区污染物的共同影响。 2.水环境问题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汉江上游( 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水质除个别项目个别江段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外,其余都达到了Ⅲ类以上标准,Ⅰ~Ⅲ类水河长占90.3%; 丹江Ⅰ~Ⅲ类水河长占93.2%。根据多年水质评价分析结果,丹江口水库属于中营养型水库。 目前,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饮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两省部分工业、农业的灌溉水源。近年监测资料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达Ⅰ~Ⅱ类的监测断面占86%,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2012年2月25日举行的十堰市、县、镇三级干部会议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把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这对十堰市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必将为十堰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十堰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给十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湖北省省级战略以后,省委、省政府将全力、尽力、倾力、竭力支持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下,各种有效资源必将向十堰区域内加速配置,为十堰汽车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汽车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综合优势明显,对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的吸引人才、资金和信息,促进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势,发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和集散功能,并使得区域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加速集聚,使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得到全面的整合、提升,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出来,进而带动区域内各种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 湖北省十堰市作为“东风汽车”的诞生地,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和全球三大商用车基地之一。十堰市目前有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企业228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已具备年产各类整车生产能力80万辆,拥有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品种,汽车生产经营已辐射到25个省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各种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汽车产业开始获得迅速发展,随着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以后,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汽车产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培植自主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零部件巨人企业集群,把十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会放大十堰汽车产业的主导效应,提高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堰正处于全面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从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既有先进的大型企业——东风商用车公司的存在,又有大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没有完全体现出通过增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没有能够通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加

丹江口市基本概况

丹江口市概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16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工业旅游型城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平安畅通县市"、"全省文明创建先进县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置达2200余年,秦设武当县,隋、唐改为均州,民国始称均县,1948年解放,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县城搬迁至现址依坝而建;由于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楚文化、中原文化、汉水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人杰地灵,民风纯朴。伍家沟故事村被联合国教科文专家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半坡遗址",吕家河民歌村被誉为"汉族民歌第一村"。 贫困县市,移民大市。全市90%以上为山地,市域以汉江为界划分为江南、江北两大自然区域,江南以秦岭余脉大巴山系为主,武当山天柱峰是最高峰;江北以秦岭余脉石灰岩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1958年动工修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1967年下闸蓄水后,淹没我市面积347平方公里,包括23万亩耕地及均州古城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形成了百里库区;先后动迁移民6批次16.04万人,其中8.8万余人在市内沿山后靠安置,库区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发展生产困难,群众生活贫困,移民遗留问题较多,至今仍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又将动迁移民9.9万人。全市新老移民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淹没综合指标占湖北、河南两省五县市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占湖北省四县市区的三分之二以上。 资源丰富独特,利用潜力较大。境内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名山秀水,珠联璧合。丹江口水库水电站装机10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亿度;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钛铁、钒等储量居湖北省之首。 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发展初具规模。坚持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兴市"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格局。依托水电优势,汉江集团名列全国大型重点企业520家之列;依托东风公司,发展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0多家,以湖北神力锻造公司、丹传公司和志成铸造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依托资源优势,吸引农夫山泉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发展;创造条件,引进台湾阿里山公司、江苏雨润集团,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已形成以柑桔、畜牧、水产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3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总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26.7%。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水都杯”摄影采风点简介 牛河森林公园千岛画廊景区

城市中心区定义、分类、特征

3.6 中心区 3.6.1 中心区的概念: 1、中心区的地位:城市中心从18世纪到20世纪 中期一直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 心,人们在此聚集,从事生产、交易、服务、 会务、交换信息和思想等活动。它是市民和 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群体存在的象征。目前, 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可 能有一个以上的中心区,尤其是国际性城市 (如纽约、伦敦等)。 2、中心区的相关理论:中心区20世纪初由美国 学者欧内斯特·伯吉斯首先提出CBD概念, 他提出了最早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 式”。传统CBD概念很宽泛,大致等同于城 市中心区(Downtown) 3、中心区的主要功能内容:百货公司和其他零 售商店、办公、酒店、娱乐场所、行政机关、公共建筑以及高密度住宅 4、中心区的定义:中心区是城市中经济功能高度集中的、空间物质载体集聚的、空间交通 交结的、信息流汇聚的地区,承担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全球的主要经济职能。 3.6.2 中心区的特征: 1、中心区的特征: 1)易通达: 传统的城市中心是一个地区运输网络的集散地,处于地理区位的中心或中心边缘。现代的城市中心区考虑步行、车行等各种交通方式的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往往也是城市交通的枢纽,是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的节点,并集中配建足够的社会停车场地。考虑到步行能力,中心区的区域边界以步行规模距离为边界。 2)用途多样化: 市中心不仅需要利用战略位置的林立密布的店铺服务附近的居民和商家,也需要市政府、法院、学校和各种文化机构。城市中心的用途的多样化创造了经济活力,它渐渐促进了大量特殊功能的发展,缺失或衰落一种因素都不至于从总体上损害经济。一个城市若过分地仅仅依赖工业部门,而没有适当的商业,就会导致城市的衰败。 重叠的商业领域、购物、居住与休闲追求等使目的,甚至土地使用功能的竖向分化,使各不相同的人在一天中不同的时辰踏上同一条街道。多种用途的混合确保非正式的相会机会并增加了约会、集会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性,并创造了广场、步行街等一系列场所因此,城市中心区成为了个人活动的重要空间,它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交换,强化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活力。 3)用途集中和稠密: 受土地价格影响,传统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密度相对很高。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就意味着要紧挨着街道建设楼厦,建筑有一定的高度,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空间封闭感。 虽然城市中心的开发很密集,但建设活动的水平限制了建筑物的高度并保存了行人活动的范围。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的一致性扩大了街道人行道的规模,增强了市中心建筑的和谐和视觉的连贯性。 2、好的城市中心区的特征简而言之: 1)综合的使用功能:城市独特的特点是由多样和集中的补充用途所确定的。这些用途创造 出步行活动和生动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反过来又维持这种混合的用途。 2)优质的环境场所:视觉上既具有吸引力又舒适安全的物质环境将长期在社区中创造信 心、责任和投资机遇。

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榆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而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神府东胜煤田和定靖油气田的开发,以榆林为中心的秦晋蒙接壤区已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活跃点;经济增长迅猛之势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之态,其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认为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 第一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区域中心城市能否具有发展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榆林城市发展的动力何在? 1、不断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因“市”而“城”,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以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是榆林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动力。 2、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的升值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优秀的陕北民俗文化、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打造榆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3、不断打造生态环境的持续力。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榆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巩义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巩义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1.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更加具体的来说,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从功能上看,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比较发达、功能设施相对齐全完善、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1.2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 施等集聚程度较高,分工发达,科技先进,交通运输便捷,文化制度领先,主要表现在实力强、功能多、辐射性强、开放性等特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与一般城市相比较,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资本、企业和基础设施。 1.2.1 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人口、要素、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枢纽,规模大,整体实力强,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高于区域内的一般城市,生产总值占所在区域比重大,人均生产总值也要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这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发挥集聚和扩散作用的基础。 1.2.2 产业结构高级化,社会分工发达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高级化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大,是区域的经济、金融、信息、贸易中心;中心城市在区域内部通过与其它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控制区域产业链,主导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间以城市经济专业化为基础,参与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1.2.3 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 区域中心城市是高等素质资源的集聚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人力资本的培育基地。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创新能力,在引进区内外先进技术和向周边扩散过程中,发挥着呈上启下、消化创新的作用。 1.2.4 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便捷的城市内部及与外部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快速的通讯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交通通讯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优化了中心城市内部的运行条件,并为与其它城市联系提供了通畅渠道,使中心城市的生产能力、科技进步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等能够高效的传递,增强其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1.2.5 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 区域中心城市由于经济聚集程度高,交通通讯设施发达,是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发挥着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网络空间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具有一定地域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区域城市体系为空间载体,通过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商务流通、产业合作等内在经济联系,不断与外部进行能量、物资、信息的交换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对流”,使区域形成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经济网络体系。 1.2.6 区域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中心 区域中心城市,往往是行政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所在地及其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并且其CBD 经济活动和商务机构高度云集,是区域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中心。其经济力量与社会文化力量相辅相成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水平总是与

城市中心区概念

城市中心区概念: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与城市其他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城市中心区是指建成区内社会经济和土地开发活动 最密集的那部分地域范围。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与城市其他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城市中心区内部的高度密集性和它城市职能的中心地位,使得它与城市中其它地区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人口密度最高,交通最拥挤,同时又是城市的交通枢纽集中的地区,服务于占城市很大比例的人口。 城市中心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开发的首选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心区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拆迁成本最大,对开发的效益产出而言,中心区的开发要求增大土地的开发强度,以获得最大的开发利益。高强度的开发,必然引发高密度的交通,而交通设施又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制的供给,最终的结果便是目前几乎大城市中心区普遍遇到的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交通可达性的下降,带来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以及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 181 大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特性 ($)中心区事务和商业活动的高度密集性,土地利用强度高,产生了大量的“向心”交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零售商业迅速增长,商业区范围扩大,商业建筑密集度加大,金融和商业机构向市中心集中。 (()中心区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吸引和发生了大量的因第三产业而引起的非工作出行。 (&)人口密度大,人均用地少,用地价格高,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花费昂贵。 (")中心区用地布局大致已定,很多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用来进行道路设施建设,限制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182 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性 ($)出行吸引力较强,相对可达性高。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既有较强的吸引力,又有很强的辐射力,各种交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 (()交通流量大,交通方式复杂。中心区拥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商业、娱乐场所、办公楼,这些公共设施的交通吸引力强,同时,由于交通枢纽的位置,所以有大量的人流、非机动车、机动车在此经过,交通构成复杂,组织混乱。(!)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交通建设用地面积小。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简介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兴建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汉水流域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为湖北境内、河南境内两大库区,蓄水174亿立方米,目前为亚洲库容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库区水面最宽处在李官桥一带,东西宽为20多千米,最窄处在关防滩一带,两岸夹峙不足300米;库区水位最深处在湖北丹江口与河南淅川之间台子下的省界江心,深达80多米。 丹江口水库的枢纽工程由拦江大坝、发电站、升船机和两个灌溉引水渠渠首四部分组成,大坝高为162米,混凝土大坝坝高97米,大坝总长2494米(其中混凝土坝长1141米),设计蓄水水位157米,相应库容为174亿立方米,泄洪能力为9200立方米/秒,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为1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为40亿千瓦时。升船机经过改造升级后一次可载重300吨级驳船过坝。两个引水渠渠首分别是位于河南淅川的陶岔(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设计流量为500立方米/秒)和位于湖北的清泉沟隧洞,设计流量为100立方米/秒。这座水库是目前中国功能最全、效益最佳的特大型水库之一,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取水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直达京、津、冀、豫四省市,年调水130亿立方米。 1.防洪 自水库建成几十年来,共拦蓄、削滞汉江、丹江上游发生的上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59次。解除了武汉、襄阳等23个县市1亿多人口及1860多万亩耕地的洪水威胁,其抵御暴洪的能力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标准。 2.发电 装机6台,总容量为90万千瓦时的强大电网,担负着华中电网主要的调峰电量和调频、调相、负载备用、事故备用等任务。不仅解决了武汉襄樊等城市的工农业用电,还为豫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工农业用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航运 在水库建成后,水库上下的河道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其中从武汉到襄樊由原来的季节通航变为全年通航,大大改善了鄂西北以及豫西南地区交通落后的面貌。 4.灌溉 从水库引水渠首引水,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研究 李侃大安区环境保护局 643010 摘要:随着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逐步显现,针对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自贡市为建成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对自身具备的条件全面研究分析。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要素交通环境政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难想象,在城市建设中会逐渐显现出一批功能完善,地理位置突出的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对城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现状分析: 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交通与环境、绿化与布局、潜力与特色、规模和经济文化上具备如下十二个基本要素: 第一,发达的交通。为实现快捷的交通,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补关系,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高架铁路;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的互补关系;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互补关系;四是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的互补关系;五是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的互补关系;六是城市主干道之间及主干道与其他道路的互补关系。自贡市公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内宜高速公路为依托,遂筠路、资贡路、隆雅路等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自隆高速的修建,为自贡市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又新添了一笔。从自贡乘坐火车可以抵达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宜宾、重庆、昭通、内江等城市。自贡公路交通比较方便,与成都、重庆、宜宾等周围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从自贡出发可以到达成都、广州、深圳等省内外大中城市。 第二,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包括对各种条块分割的有线通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与推动经营性竞争;快速的无线通讯,包括促进各种无线网络的有机经营配合与竞争;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自贡通

丹江水库简介

丹江口水库的简单介绍和水源的保护对策 摘要: 首先论述丹江口水库上游水质现状, 并以此为切入点详细分析水污染产生的原因, 然后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探讨分析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的对策及其实施后产生的效益, 进一步明确了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其上游水资源,才能保证丹江口水库水源达到国家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其水质标准的要求, 以确保流域内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 水质现状; 水源保护; 丹江口水库 1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刻不容缓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的重要水源, 而陕西省境内丹江、汉江水系作为其上游水域,是该水库的主要来水水源, 其水质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 更与受水地区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然而, 随着丹江、汉江流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汉中、安康、商洛等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加之西康铁路已建成通车, 西渝铁路西汉、西康高速公路、西安至武汉高速公路等工程的相继开工, 丹汉江上游不再是偏僻落后无人问津的地区; 工业、农业、旅游业、城市化等高速发展, 同时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大气污染、工业及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将会明显增加, 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 使丹、汉江的水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直接威胁丹江口水库的水质, 给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带来重大隐患。因此, 丹江、汉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2流域概况 丹江、汉江是陕西省南部的主要河流, 其特点是: 山溪性河流, 河床狭窄, 比降大, 水流湍急, 水量丰富, 含沙量小, 水质良好。汉江又称汉水, 汉江是长江较大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的蟠冢山,由西向东横贯秦岭、大巴山之间, 流经汉中市辖的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以及安康市的石泉、紫阳、汉阴、岚皋、安康、旬阳等县(区) 市, 于白河县流入湖北省境内, 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全长1 577 km, 干流在陕西省内河长656 km , 在省内流域面积为54 783 km2 (不包括丹江水系) , 占汉江全流域面积的37. 1 %。汉江蜿蜒曲折, 穿行于秦巴山地之间, 北岸支流较多, 河流长, 水量大, 较大的支流有褒河,胥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等。南岸支流相对较短, 主要支流有牧马河、任河、岚河、坝河等。汉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5. 50×108 m3, 多年平均输沙量约0. 50×108 t。 丹江发源于商洛市秦岭东南凤凰山, 有两个源头, 北源出于秦岭南坡的东峡, 经铁炉子至黑龙口与西源汇合。西源出于牧护关以东秦岭南麓的七盘河, 向东南和北源相会。黑龙口以下大致成东南流向, 经商州、丹凤、商南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境。流经河南、湖北注入丹江口水库。全长443 km、总流域面积16 812 km2。在陕西省境内全长249. 6 km , 流域面积7 510 km2, 占总流域面积的44. 5 % , 年平均径流量17. 1×108m3, 年输沙量0. 04×108 t。 3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3. 1水污染现状 根据陕西省水环境中心及汉中、安康、商洛分中心的2005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丹江、汉江超过? 类标准的河长已达10. 5 % , 有28. 1 % 的评价河长不能达到国家对丹江口水库水质 Ⅱ类标准的要求。 从近年来的监测成果显示, 在汉江支流牧马河的西乡断面、月河长枪铺、丹江东龙山、张村断面都出现了劣í类水质, 丹江上大部分断面都有超标现象, 而且污染趋势有所上升。 3. 2水库目标要求

城市中心区设计

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来统筹的安排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并且合理的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把握好城市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来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一般20年,近期规划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是10—20年,近期规划3—5年)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进一步安排。而这一工作,是方便于与下一步的详细规划作更好的衔接工作。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的管理内容要求作详细的规定,或是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而我们这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 修建性详细规划所涉及到的文件和图纸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等。

主要内容: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而修建性详规所收集的必要的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图纸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图纸: 1、总平面规划图中应明确下列有关内容: (1)城市道路坐标、高程、红线宽度及分幅、转弯半径等; (2)建设用地边界各拐点坐标,用地范围及相邻周边地貌地物;

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5216808.html, 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李学敏文力刘琛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8年第09期 摘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修正后的通用水土流失流失方程(RUSLE),获得丹江口水库及其周边区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较大的4种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地形和坡度因子LS、植被覆盖和经营 管理因子CP。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以微度和轻度为主,分别占 该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7.35%和66.16%;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大,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8°的区域内;同时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的灌木和草地两种地 类上,这两种地类水土流失面积占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39%,因此对灌木和草地区 域的水土保持加强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RUSLE模型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8)09-0054-06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and Surrounding Area LI Xue-min1,WEN Li1,2,LIU Chen1,WEI Peng-fei3,WANG Li-xuan1,TIAN Wen-ti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 PRC; 2.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RC; 3. Eighth Geological Brigade of Hubei, Xiangyang,441002, PRC)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RS) and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and water loss equation (RUS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nd four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rainfall erosion factor R, the soil erosion factor K, terrain and slope factor LS, vegetation 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 CP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water and soil los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s mostly mired and mild, respectively 27.35% and 66.16% of the total area of water and soil loss in the region. The slope i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where the slope is greater than 8°. At the same time, soil and water loss mainly occurs in shrubs and grasslands which are strongly 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area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ccounts for 61.39% of the total area of soil and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到2016年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阶段性宏伟目标,这既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强化在鲁南经济带中龙头地位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内在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大、最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是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中心,通过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三产占GDP的比重在 50%以上。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可分为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集中度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形

成对区域经济的集散效应。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大生产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既发生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也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三是科教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科技进步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心城市是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设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内空间流转的集中点,是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制造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人口优越。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的带中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XX总人口170万,其中城区人口6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泰安、徐州等城市之间惟一城区人口过50万的城市。二是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特别是京沪高铁的通车,XX东站成为全线三个、全省惟一的县级高铁站,我市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搜集了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内国外众多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标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一定地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虽然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并带动所在经济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心城市有关的理论与文献,探求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理论上,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 (一)对中心城市经济因素的研究 最早的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循环的概念,以及这种循环的“动力泵”是经济因素不均衡所致的思想,即区域内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带来经济循环结果。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趋动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理论对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因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因素产生差异性,避免趋同化。差异性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互补性越强,形成的经济环流势能越大,投资回报亦越多。 (二)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效应的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各(F.Peroux)于1954年发表了关于经济空间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