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真菌的嗜角质性,产生角蛋白酶,水解角蛋白;皮肤局部繁殖时造成的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毒性作用,引起局部炎症和病变

♦各种皮肤癣病

♦深部真菌—吞噬细胞内繁殖,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感染

♦致病性弱,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起感染

♦内源性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导管介入、手术等过程易于发生肿瘤、白血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

♦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过敏体质者,吸入菌丝或孢子引起哮喘、变态性皮炎、鼻炎、荨麻疹等。

♦如青霉菌、镰刀菌、曲霉菌、交链孢霉等

4、真菌性中毒症(mycotoxicosis)

粮食或饲料受潮霉变,摄入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后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可引起肝、肾、血液、神经系统损害。

♦如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岛青霉菌等。

5、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病因或促发病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肝癌高发区的花生、玉米、粮油作物中,黄曲霉污染最高,黄曲霉毒素含量高;

该毒素毒性很强,有致癌性,其中B1 致癌作用最强;该毒素耐热,粮食被污染后,加热不能祛除。

赭曲霉产生黄褐毒素诱发动物肝肿瘤;镰刀菌T-2毒素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脑肿瘤;展青霉素引起局部肉瘤;曲霉菌诱导曲霉瘤等

二、免疫原性

天然免疫:皮肤粘膜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物杀菌);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吞噬作用(促癣吞噬肽、转铁蛋白)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为主;特异性抗体(包括SIgA)阻止真菌转为

菌丝和发生粘附

真菌致病的原理

真菌致病的原理 真菌致病的原理是指真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疾病的一种机制。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它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包括空气、土壤、水域等,并且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皮肤、黏膜、消化道等部位。 真菌的致病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真菌侵入:真菌在侵入宿主体内时,通常依靠其特殊的体表结构(如菌丝、孢子、分生孢子等)和分泌的酶等结构和物质。通过这些结构和物质,真菌可以附着在宿主表面,并通过化学物质和力学作用逐渐侵入宿主细胞或组织。 2. 宿主免疫反应:宿主的免疫系统主要负责抵御和清除外界病原体。当真菌侵入宿主体内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发起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细胞免疫主要通过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消除真菌感染,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真菌。 3. 真菌致病因子:真菌可以通过分泌一系列的致病因子来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胞,从而引起疾病。这些致病因子包括毒素、酶和凋亡诱导因子等。真菌毒素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宿主组织和细胞,引起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等。真菌酶能够分解宿主组织的蛋白质、多糖和脂质等,并促进真菌的侵袭和生长。凋亡诱导因子则能够干扰宿主细胞的凋亡过程,从而抑制宿主对真菌的清除。

4. 宿主易感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感染严重程度往往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通常可以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迅速清除真菌感染,并出现轻微的症状。相反,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如免疫抑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往往更容易感染真菌并发展为严重的真菌病。此外,一些特殊的遗传易感性也会增加个体感染真菌的风险。 综上所述,真菌致病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真菌的侵入、宿主的免疫反应、真菌的致病因子以及宿主的易感性等多个方面。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 pH5〜6.5。真菌不耐热,100c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木喀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发病机制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真菌的嗜角质性,产生角蛋白酶,水解角蛋白;皮肤局部繁殖时造成的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毒性作用,引起局部炎症和病变 ♦各种皮肤癣病 ♦深部真菌—吞噬细胞内繁殖,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感染 ♦致病性弱,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起感染 ♦内源性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导管介入、手术等过程易于发生肿瘤、白血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 ♦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过敏体质者,吸入菌丝或孢子引起哮喘、变态性皮炎、鼻炎、荨麻疹等。 ♦如青霉菌、镰刀菌、曲霉菌、交链孢霉等 4、真菌性中毒症(mycotoxicosis) 粮食或饲料受潮霉变,摄入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后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可引起肝、肾、血液、神经系统损害。 ♦如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岛青霉菌等。 5、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病因或促发病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肝癌高发区的花生、玉米、粮油作物中,黄曲霉污染最高,黄曲霉毒素含量高; 该毒素毒性很强,有致癌性,其中B1 致癌作用最强;该毒素耐热,粮食被污染后,加热不能祛除。 赭曲霉产生黄褐毒素诱发动物肝肿瘤;镰刀菌T-2毒素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脑肿瘤;展青霉素引起局部肉瘤;曲霉菌诱导曲霉瘤等

二、免疫原性 天然免疫:皮肤粘膜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物杀菌);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吞噬作用(促癣吞噬肽、转铁蛋白)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为主;特异性抗体(包括SIgA)阻止真菌转为 菌丝和发生粘附

真菌检验

1、什么是真菌? 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具有叶绿素,以腐生和寄生方式摄取营养,细胞壁含几丁质和纤维素,有完善的细胞器,能进行有性生殖和( 或)无性繁殖。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约有20余万种,大多对人无害,仅有约150种对人和动物致病。 2、真菌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真菌的基本结构为菌丝和孢子,菌丝为微细的管状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或不分隔,有粗有细,着色或不着色。一般致病真菌的菌丝较细而且分隔。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也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结构,类似于高等植物的种子,是真菌分类坚定的最主要依据。 3、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哪两类? 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病原性真菌和条件致病菌两大类。病原性真菌本身具致病性,而条件致病菌一般不具致病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即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致病。 4、引起真菌病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代谢障碍,血液病,尿毒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外伤,大手术,器官移植,静脉高营养,导插管,放化疗及爱滋病等都是重要的诱因。 5、真菌生长的特点? 真菌在生长过程中有从中心向四周等距离生长形成圆形菌落的倾向。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使体股癣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环行或多环行。 6、实验室检查真菌包括什么?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真菌直接检查和真菌培养。 7 、真菌直接检查的意义? (1)直接检查阳性有诊断意义,一般可确定有真菌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根据直接检查所见的真菌镜下形态可确定少数病原菌的种,如新型隐球菌,花斑癣菌等。有些可确定属,如念珠菌属等。 (3)直接检查所见的真菌形态,代表该菌在组织内的形态即组织象。(4)真菌镜下形态有时可提示该菌的活动性,如念珠菌出现真菌丝和假菌丝,皮肤癣菌的菌丝肥大粗长多分枝,胞浆浓都表示该菌处于活跃状态。 8 、真菌培养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外表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外表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外表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别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浅薄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形态特征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的真菌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毛发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亲嗜性不尽相同。

真菌与致病性真菌的感染与诊断(一)

真菌与致病性真菌的感染与诊断(一) 【关键词】真菌;抗生素;治疗 1真菌 真菌(fungus,fungi)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fungus,即蘑菇,同词源的希腊文为sphongis,意思是海绵状物。中文早期称为蕈,后称菌,又称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没有质体。营养方式为吸收,无吞噬作用。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B葡聚糖。线粒体具扁平的突起,常有过氧化物体,有高尔基体。有单细胞或菌丝体和多核细胞单倍体的菌丝体。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双倍体存在的时间短。营腐生,寄生,共生和超寄生生活。估计世界上有真菌100至150万个种〔1〕。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只有少数对人类有害。 通常所说的真菌包括霉菌、酵母和蕈子。形成疏松,绒毛状菌丝体的真菌称霉菌,如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等。酵母是单细胞真菌。有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真菌的大型子实体叫蕈子,如蘑菇、木耳等。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木耳、香菇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治疗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2致病性真菌 真菌可引起人类的疾病称为真菌病。临床上将致病性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类。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对身体影响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3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癣菌主要有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在临床上同一癣症可有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 4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包括4类,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病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应着重讨论的内容。 4.1念珠菌属念珠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浅部念珠菌和深部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还有其他念珠菌〔2〕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等。近些年,菌种有些变迁,白色念珠菌有些下降,约占70%~80%,非白色念珠菌有些上升。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约150个种,65%以上不能在37℃生长,无致病性。致病菌种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通常正常人皮肤、口腔、肠道、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本菌。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左右,其次阴道20%~30%,其他部位较少,如咽部占1%~4%,皮肤2%,这说明正常人可以带菌不发病。外源性:念珠菌可寄生于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上,可因接触而感染。此外,患念珠菌阴道炎的患者可相互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其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及其他因素等。 4.1.1念珠菌致病的因素(1)念珠菌毒素:白色念珠菌中有水溶性内毒素,可引起小鼠较高的死亡率。念珠菌还含有高分子量毒素和低分子量毒素,具有A,B,C,D,E,F六种活性成分,有较强的休克致死作用。(2)菌体形态:酵母型一般不致病,菌丝型有致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原因,而免疫学则是研究人体如何对抗病原体的学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病源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繁殖生长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研究病原生物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以下是对几种重要的病原生物的简要介绍: 1.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中一部分致病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例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在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分泌外毒素、内毒素、细菌素等多种毒素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其他临床表现。 2. 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依附于细胞内寄生或在寄主细胞内繁殖,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有多达几百种之多,其中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使其在免疫系统中难以被完整清除,导致慢性感染和免疫耐受。 3. 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引 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种类也很多。真菌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除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抗真菌反应外,真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也是造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原生动 物有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它们通过侵入人体正常细胞并难以识别而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对抗寄生生物侵入的学科,包括免疫 反应和免疫调节两个阶段。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启动免疫反应以清除寄生生物。免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阶段,其中体液免疫主要是由B细胞分泌抗体来清除病原体,而细胞免疫则主要是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的。当免疫反应被激活后,机体会形成免疫耐受,防止免疫系统误伤损伤正常组织。 除了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免疫学还关注探究人体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应答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固醇依赖性哮喘等。这些疾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而且有助于为新的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结语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了解病原生物种类和特点、免疫反应的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等,对于指导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领域

护士三基考试题(14)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1、关于真菌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某些真菌可引起原发性感染 B. 真菌的孢子和菌丝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 C. 真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毒素,引起中毒 D. 某些真菌产生的毒素具有致癌作用 E. 在抗真菌免疫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发挥主要作用 2、在肺癌TNM分期中,关于T、N、M的说法正确的是 A. T指有无远处转移 B. N指肿瘤的大小 C. M指淋巴转移情况 D. N指有无远处转移 E. T指肿瘤的大小 3、闭合性损伤最容易损伤的脏器是 A. 肝 B. 小肠 C. 脾 D. 胃 E. 肾 4、患儿,2岁。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出现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该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 脑疝 B. 脑脓肿 C. 脑积水 D. 脑室管膜炎 E. 颅神经损伤 5、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高峰是何时 A. 第8天 B. 第9天

C. 24h及第2~7天 D. 第10天 E. 第14天 6、服用泼尼松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按时服药 B. 饭前服用,以免刺激胃肠道 C. 长期服用时应定期监测血糖、血电解质及有无骨质疏松等 D. 注意观察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 E. 剂量要正确 7、子宫肌瘤病人的术前指导中,错误的是 A. 使病人相信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B. 向病人介绍各种类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C. 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类问题 D. 告知病人及家属切除子宫对性生活质量会有负面影响 E. 讲明手术治疗的意义 8、关于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防御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 外阴与尿道毗邻 B. 外阴皮肤为柱状上皮 C. 输卵管的细长解剖结构 D. 子宫颈黏液栓的形成 E. 阴道pH在4.8~5.4之间 9、下列关于潮气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正常值为10~15ml/kg B. 指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 C. 反映人体静息状态下的通气功能 D. 可反映无效通气量 E. 反映通气的效率 10、张某,男,28岁,医生。曾与SARS病人接触。近日出现疑似SARS症状。该病的传播途径最可能是() A. 近距离呼吸道传播

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昆虫病原真菌主要是依靠酶解作用和附着胞、穿透钉等侵染结构产生的机械压力侵入寄主体内。战胜寄主的免疫系统后,在寄主血腔内痛过消耗寄主营养生长、破坏寄主组织结构、产生毒素等致病或杀死寄主后,从寄主体内长出、在虫体的表面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下一轮侵染。 1、体表附着 昆虫病原真菌感染昆虫的第一步是分生孢子能够附着在昆虫体表上。在体表的附着有两种情况:首先是非特异性附着,主要是分生孢子与昆虫体壁通过疏水作用的被动附着,但附着力较弱;其次是真菌的分生孢子在孢外分泌的蛋白酶类,使得分生孢子特异性的牢固地附着在昆虫体壁上。此外,Wang等研究发现基因MAD1及MAD2编码与绿僵菌孢子附着相关的粘着蛋白:其中MAD1基因缺失后,分生孢子对寄主体表的附着能力显著下降并影响了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生长发育;同时绿僵菌的MAD2,参与控制孢子与植物根际的附着能力。(Wang C,St Leger RJ.The MAD1 adhesin of Metarhizium anisopliae links adhesion with blastospore production and virulence to insects,and the MAD2 adhesin enables attachment to plants[J].Eukaryot Cell,2007,6(5):808-816.) 2、穿透寄主体壁 1)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成功的附着在昆虫体壁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开始萌发。萌发所需要达到的条件是需要较高的湿度,例如在昆虫的口器、节间、气孔等部位的高湿度可促进孢子的萌发。其次昆虫体壁上的一些信号物质可以刺激孢子的萌发(Gillespie J P,Bailey A M,Cobb B and Vilcinskas A.A Fungi as elicitor of insect immune response[J].Arch Insect Biochem Physiol,2000,44:49-68)。此外,分生孢子还必须能够克服昆虫体壁上的抑菌物质。 2)附着胞的形成:附着胞最早是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发现的,当真菌侵染植物时形成的一个芽管末端外涌形成的相对膨大的特异性器官—称之为附着胞。与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相似,昆虫病原真菌在穿透昆虫体壁时也会形成附着胞,并依靠其产生的机械压力和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穿透昆虫体壁。此外,虫生真菌附着胞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寄主信号或环境因子的诱导。研究表明:第二

真菌病原的生物学和致病机制

真菌病原的生物学和致病机制 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生物,它们可以生长在土壤中、树木、木材、 人和动物身上,甚至在食品中也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虽然大多数真菌无害,但有些可以引起真菌病原,这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真菌病原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威胁。为了更好地理解真菌病原体的生物学和致病机制,本文将探讨真菌病原体的分类、真菌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病原机理,针对一些常见的真菌病原做一些简要介绍。 一、真菌病原体的分类 真菌病原体根据它们的性状和DNA序列被分为四个主要阶层:聚角菌门(Ascomycota)、小球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炸芽 菌门(Blastocladiomycota)。聚角菌门和小球菌门是真菌的两个主要分支,其中大多数真菌病原是由聚角菌门引起的。真菌病原可以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呼吸系统、皮肤和消化系统。聚角菌门还包括产生明显外部症状的真菌如:霉菌、酵母菌和轮枝菌。 二、真菌的结构 真菌病原体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变化很大,然而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菌丝 分为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两种类型。单核型菌丝包含单个细胞核,而多核型菌丝只有一个膜,但包含多个细胞核。在不同的层次上,真菌的菌丝也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有些菌丝是由腕生菌体或原种生菌体组成的,它们具有体积更大、具有表皮上的菌丝,它们维持真菌在环境和宿主生存的菌丝网络也可以在生殖孢子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真菌的病原机理 真菌病原的产生与真菌的营养、氧气和湿度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真菌通过释 放真菌毒素来对宿主机体产生损害,真菌毒素可以在侵入宿主后的炎症过程中产生,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 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 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 1.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产生毒素是主要的致病机制之一。毒素分为内毒素和外毒 素两种。内毒素是由细菌分裂或死亡时释放出来的,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不同的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的病理反应。外毒素则是由 细菌释放到细菌周边的组织和细胞中,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和坏死。此外,细菌的结构和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也会引起组织细胞损伤,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2. 细菌的免疫防御策略

细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针对细菌的免疫防御机制。其中,主要有细菌识别、吞噬和杀死以及产生免疫反应等。细菌的抗原特异性决定了人体免疫防御的效果。在细菌感染后,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结合在细菌表面的抗原,使细菌失去致病能力或是被吞噬并消灭。此外,特异性T细胞也能够杀死感染细胞中的细菌。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 1.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致病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利用它们的生物机制进行生长和复制,并释放新生病毒颗粒,从而导致疾病。病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如呼吸道、食物、血液等。不同的病毒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和病理反应也不同。 2. 病毒的免疫防御策略 人体对病毒的免疫防御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吞噬和杀死病毒,

从而消除病毒感染。此外,人体还会产生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从而阻止和控制感染。 三、真菌和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 1. 真菌和寄生虫的致病机制 真菌和寄生虫致病的主要机制包括细胞损伤、分泌毒素、刺激免疫系统和诱导局部炎症反应等。真菌和寄生虫侵入人体后,通过吸附、侵入宿主细胞或组织、内分泌物质的释放和酶的分泌,引起宿主细胞损伤和坏死。和细菌一样,真菌和寄生虫的分泌毒素也会导致不同的病理反应。此外,真菌和寄生虫也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引起系统性炎症反应,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2. 真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防御策略 真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防御策略和细菌和病毒相似。人体免疫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真菌和寄生虫,并消除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此外,人体还会产生免疫反应,针对不同的真菌和寄生虫,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进一步阻止和控制真菌和寄生虫感染。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人类与微生物关系)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或绪论) (2) 正文 (3) 一、真菌 (3) 1、真菌简介 (3) 2、真菌形态与结构 (3) 二、致病性真菌 (3) 1、浅部感染真菌 (3) (1)表面感染真菌 (3) (2)皮肤癣真菌 (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4) 2、深部感染真菌 (5) (1)新生隐球菌 (5) (2)地方性流行真菌 (5)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 (6) 参考文献 (6)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专业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所以人们有必要对真菌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做好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深部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真菌防治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ngi And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Student majoring in :Level 2010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Name:Wu Zhouzhuo Tutor Name: Xin Wei Abstract:Recently, immunosuppressor,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hormone, Chemotherapy and some other medicine have been extensive us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many kinds of administration of invasive operation, the rate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the hospital has rised 0.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e main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us have found to be as following: Candida spp,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pergillus, Mucor, Penicillium and so on. When our immune function decreases,or some other reasons lead to the imblance of the normal flora, these floras can breed in great amount, giving birth to human diseases.So it is necessary to deep explore and research Fungi, an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Key words:Fungus, Superficialmycosis, Deep Fungus,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is. 引言: 目前,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称为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而生病。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病原菌,它们是一种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或体外并对其产生危害的微生物。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致病性,在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病原菌的分类和特征 病原菌在分类上是属于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而在其特征上,病原菌首先表现在其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特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 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 病原菌在其形态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弯曲菌、芽孢杆菌、分枝杆菌等等。不同形态的病原菌在其病原性、致病机制、致病部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2. 营养和生长特性上的差异: 病原菌在其营养和生长特性上也存在差异。有的病原菌需要特定的营养和环境才能生长、繁殖;有的菌种对于酸碱性、温度、氧气含量等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而有的菌种则能在一系列环境中适应生长。 二、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是指病原菌在机体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进入、侵入和定植机体以及引起病变的过程。不同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 细菌外毒素:例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会破坏神经系统导致痉挛、抽 搐等症状;百日咳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会引起剧烈的咳嗽。 2. 细菌内毒素:例如,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葡萄球菌等产生内毒 素会导致中毒和腹泻。 3. 细菌侵入机体细胞:例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菌种可以侵入机体细 胞并破坏细胞功能。 4. 细菌滞留在细胞表面:例如,链球菌等菌种可以滞留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并 引起球菌性心内膜炎。 有趣的是,某些病原菌(如霍乱弧菌)未必都是通过细菌自身的致病因素来引 起疾病,实际上,其致病性误导了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去攻击细胞,进而产生霍乱的症状。 三、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表现 不同的病原菌在其致病性上也存在差异,本节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及 其致病性表现。 1.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是一种球状细菌,常引起皮肤感染、肺炎、菌血症等疾病。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主要来源于一种名为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外毒素,它能够破坏机体细胞并导致中毒反应。此外,该菌种还可以通过形成蚓突(一种肉质结节)来避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2.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常引起食物中毒、肠胃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该菌种通过从口腔进入机体,然后侵入肠道从而引起疾病。 3.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耐酸杆菌,因其特殊的细胞壁而使得其 对抗机体免疫反应具有突出的能力。常引起结核病,该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布。

人类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

人类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引言: 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从 表皮感染到严重的内脏器官感染。人类维持健康状态的关键之一就是免疫系 统与真菌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真菌感染的研究已经揭示了人类免疫系统 是如何抵抗真菌入侵并调节炎性反应的。本文将围绕人类免疫系统对真菌感 染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一、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1. 天然免疫应答机制 天然免疫是一种快速启动、无需预先经验的免疫应答机制。当真菌入侵时,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机制来抵御真菌的侵袭。 首先,皮肤和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形成屏障,抑制真菌侵入。此外,上 皮细胞还能分泌抗真菌蛋白,如β-defensin,来直接杀伤真菌。 其次,巨噬细胞在真菌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当真菌入侵时,巨噬细胞 会通过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摄取真菌,并释放抗真菌细胞因子,如TNF-α、 IL-1β等,来激活炎性反应和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此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参与了对真菌感染的控制。NK细胞 通过杀伤感染的真菌和分泌干扰素γ来抑制真菌的生长和扩散。 2. 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 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缓慢启动、依赖于先前经验的免疫应答机制。在真菌 感染后,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真菌免疫应答。 B细胞是获得性免疫中的关键细胞,它们可以分泌抗真菌抗体来中和和 清除真菌。特别是IgG和IgA抗体在抗真菌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抗真菌抗 体能够结合真菌表面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标记真菌,促使巨噬细胞和 其他免疫细胞摄取并清除真菌。 T细胞也在对抗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CD4+ T细胞可以区分成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等亚群,分别对真菌感染产生不同的效应。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来增强巨噬细胞的抗真菌活性。Th2细胞则 产生IL-4、IL-5等抗真菌抗体并提高B细胞的免疫效应。Th17细胞起到招

这种真菌爱“吃糖”!糖尿病人要警惕

这种真菌爱“吃糖”!糖尿病人要警惕 在我们生活中,真菌无处不在,它分为病原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这里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是指在免疫正常的人群里,并不引起疾病,但当某些原因导致免疫受损时,这种真菌就会致病。 而在这些致病性真菌中,又有一种真菌格外偏爱糖尿病人群,它就是毛霉。比如变质的水果上面会有一层发霉的绒毛,那就是毛霉。 它是一个嗜糖的真菌,当血糖控制不佳、皮肤破损、抵抗力差的时候,一旦它接触到身体的破损部位,就可能造成真菌感染,引起严重后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皮肤黏膜的抵抗力也会变低,就容易被感染。 而且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有神经性的病变,那么他比一般人的感觉都相对迟钝一些,会导致感染被发现得更晚。 真菌感染分为两种,一是浅部感染,二是深部感染。 浅部感染 是指真菌只侵犯角化组织,比如脚缝、脚趾、腹股沟、手指等,主要以皮肤癣为主。 这里我们需要分清真菌感染和糖尿病足的区别,糖尿病足主要以破溃、坏死、发黑为主要表现,而足部真菌感染则常常表现为红斑、鳞屑、水疱、角化等。 深部感染 是指累及皮肤深层、皮下或内脏器官的感染性疾病,甚至通过血流扩散到身体各个部位,免疫严重受损的人属于高危人群。 真菌容易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比如浴室、橱柜、花盆、冰箱等角落处,我们需要经常打扫并保持干燥和整洁。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而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注意干净卫生,关键还需控制好血糖、避免皮肤破溃。一旦有皮肤破损,无论伤口大小和轻重程度,都一定要及时接受抗菌治疗。 糖尿病患者因为皮肤黏膜抵抗力低,伤口愈合能力差,一旦出现

伤口,很容易受到毛霉感染,引发严重后果。所以要注意保护皮肤,稳定控糖。

免疫学与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免疫学与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在生物体内,免疫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研究的是生物体对 各种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免疫学与真 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真菌感染时的免疫反应。 一、真菌感染的背景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体的不同部位,包括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真菌感染由真菌引起,常见的症状包括 瘙痒、红肿和溃疡等,严重的感染甚至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因此,了解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类感染至关重要。 二、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1. 免疫细胞的作用 在真菌感染中,免疫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巨噬细胞和树突 状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并消灭入侵的真菌, 同时释放一些免疫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IL)等,来促进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而树突状细胞则负责将真菌抗原呈 递给淋巴细胞,从而激活免疫系统的进一步反应。 2. 免疫应答的启动 当真菌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启动免疫应答。免疫系统 会识别和辨别出真菌的特征抗原,并通过树突状细胞将其呈递给淋巴 细胞。此时,在淋巴细胞的参与下,免疫应答会分为两个阶段:早期

和后期阶段。在早期阶段,切割细胞会把抗原片段呈递给CD4+T细胞,从而激活其分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是扩增免疫系统中其 他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在后期阶段,CD8+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直接攻击并杀死被真菌感染的细胞。 3. 免疫记忆的建立 当机体暴露于真菌之后,免疫系统会建立起对这种真菌的免疫记忆。这意味着当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真菌的感染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地做 出反应,并更有效地应对感染。这种免疫记忆主要依赖于B细胞和记 忆性T细胞。B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真菌毒素,而记忆性T 细胞则可以识别并杀死被真菌感染的细胞。 三、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 针对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主要分为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策略。 免疫增强治疗通过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力,来增强机体对真菌的 免疫反应。而免疫抑制治疗则是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减轻由 于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免疫调节剂和免疫疫苗等。 总结:免疫学在真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菌感染会引发一 系列的免疫反应,其中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是重要的组成 部分。深入研究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对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研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基础。希望通过今 天的文章,读者们可以加深对免疫学与真菌感染免疫反应之间关系的 理解。

真菌感染与免疫学

真菌感染与免疫学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类的多个器官系统。与 细菌和病毒感染相比,真菌感染往往更复杂,因此对于真菌感染的免 疫学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真菌感染与免疫学之间的 关系,并探讨新的治疗方向。 一、真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真菌感染往往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中,例如接受器官移植、 化疗或激素治疗的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各 种机制来对抗真菌感染,包括炎症反应、细胞毒性效应和体液免疫。 然而,当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真菌就有更大的机会侵袭人体。 真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主要涉及到宿主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最早与真菌接触的免疫反应,其中包括巨噬细胞的活 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适应性免疫则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些免疫反应可以通过激活抗真菌效应细 胞来清除真菌感染。 二、真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 与其他病原体相比,真菌具有更多的免疫逃逸机制。首先,真菌能 够阻断宿主的免疫抗原递呈过程,从而干扰外界抗原被淋巴细胞识别。其次,真菌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抗原的阳性和阴性选择来适应宿主免疫 反应。此外,真菌还可以产生抑制性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由于真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相对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 有限。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向,以提高真菌感染的治 疗效果。 三、新的治疗方向 在了解了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和逃避机制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针对 免疫逃逸机制进行干预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研究人员 发现可以通过干扰真菌的免疫抗原递呈过程来增强人体对真菌感染的 免疫反应。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治疗药物来改善 患者的免疫功能。 除了针对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研究人员还在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往往存在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 加大了对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力度。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在临床试 验中已取得一定效果,为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总结: 真菌感染与免疫学密切相关,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是引发真菌感染 的重要因素。研究真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和逃逸机制有助于揭示疾病 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针对免疫逃逸机制的干预和新型 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有望改善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我们相信,在不久 的将来,针对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和新药研发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体真菌总结

四体真菌总结:

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包括皮肤感染真菌和皮肤下感染真菌两类 一.皮肤感染真菌: 1.角层癣菌:寄生于表皮角质或毛干表面,主要侵犯皮肤或毛干浅表的一些真菌, 如: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导致黄褐色的汗斑(原称花斑癣),汗斑是一种慢性、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浅部真菌病,可能与脂溢性皮炎有关。 何德毛结节菌(Piedraia hortai )引起砂毛症 2.皮肤癣真菌: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菌落形态及色泽各异,镜下可见细长棒状的薄壁大分生孢子或葡萄状、梨状的小分生孢子 表皮癣菌属(Epedermophyton):表皮癣菌只有一个种对人致病,即絮状表皮癣菌。菌落特点是开始如蜡状、日久变为羊毛状,呈绿色。 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小孢子癣菌属多数是致病菌,菌丝有结节状、梳状和球拍状。菌落有绒毛状逐渐变为粉末状 三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癣、足癣、股癣、体癣和叠瓦癣。 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引起甲癣,足癣是甲癣、手癣和体癣的传染源 毛癣菌和小孢子癣菌引起头癣,我国已经罕见 皮肤癣真菌微生物学检查: 再根据培养后的菌落特征、菌丝和孢子的特点鉴别是何种皮肤癣菌 二.皮肤下组织感染真菌:两类 1.着色真菌: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 ) 2.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schenckii ):孢子丝菌性下疳,二相性真菌,腐生,存在于土壤、木材和植物表面。伤口接触污染的柴草、腐植和土壤等而感染,发生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慢性炎症,可致化脓、溃疡渗出及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典型的损害是沿淋巴管发生串状分布的结节。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深部感染真菌 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两类 条件致病性真菌conditional fungi 又称之为机会致病性真菌opportunistic fungi 重要的有假丝酵母菌,亦称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 )最常见白色念珠菌。 (一)白色假丝酵母菌: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真菌。 1.菌体圆形或卵圆形 2.以出芽方式繁殖,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 3.普通培养基培养,呈典型类酵母型菌落,镜下可见假菌丝和厚膜 孢子 4.条件致病菌 :引起皮肤粘膜(鹅口疮)‘ 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所致疾病: 1. 皮肤粘膜感染: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指(趾)间等皮肤潮湿的部位。粘膜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