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外表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外表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外表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别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浅薄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形态特征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的真菌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毛发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亲嗜性不尽相同。

(1)主要种别: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是一类引起浅部真菌感染的皮肤癣菌。对人致病的有20余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其他较为常见的是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须毛癣菌及石膏样毛癣菌。

(2)形态特点:①在毛发中,可查见关节孢子,平行排列在毛发内部〔发内型〕或平行排列在毛发的外部〔发外型〕。②沙保培养基培养物镜检可见单纯分隔菌丝,和大多数是侧支丛生的葡萄状或梨状的小分生孢子及细长、壁薄、棒状的大分生孢子。某些菌可有厚膜孢子。菌丝形状多样,为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和鹿角状。

(3)培养特征菌落为灰白、红、橙或棕色,外表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菌落性状与色泽各不相同,菌落反面也呈不同的颜色。如葡萄酒色、深红色等。

2.小孢子菌属

(1)主要种别: 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的各种菌只侵犯皮肤和毛发,引起头癣和体癣。对人致病的主要菌种有8个,常见的菌种为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

(2)形态特点:①在感染的毛发中可观察到有小孢子菌镶嵌形成的鞘包围着毛发发干。在病变皮肤内可见呈分节或分支断裂的菌丝。②在沙保培养基上,镜检本菌产生粗糙、壁厚、呈梭形的大分生孢子,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支末端。也可见球拍状、破梳状和结节状菌丝及厚膜孢子。

(3)培养特征: 在沙保培养基上菌落为棉絮状、羊毛状或粉末状,并有不同的颜色,如灰色、橘红色、棕色、深褐色等。

3.表皮癣菌属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m〕对人致病的只有一个菌种,絮状表

皮癣菌。本菌对人有亲嗜性,可侵犯表皮及指〔趾〕甲,但不侵犯毛发,是人类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的主要病原菌。

(1)形态特点:①在皮肤病变中呈分支断裂的有隔菌丝,不产生小分生孢子。②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多数为粗棒状、壁薄、有2~4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陈旧培养物中还可见较多的厚膜孢子和球拍状菌丝。

(2)培养特征: 在沙保培养基上菌落开始为白色,颗粒状,以后变为绒毛状甚至粉末状,外表有许多辐射状沟,呈草绿色,且培养基常有皱裂,这是本菌的一个重要特征,有诊断价值。

(二)致病性

人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患者和患畜感染皮肤癣菌的,已有证据说明,湿度、温暖、皮肤的皮质成分、出汗、青年人和遗传因素均可增加宿主对皮肤癣菌的易感性。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或拥挤的居住条件下,癣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与人之间可直接接触或通过毛巾、衣服、公用的淋浴间等途径相互传播。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3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使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此外,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和须癣。

据我国1998年报道从患者别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T.rubrum〕为最多,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的56%,其次为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须毛癣菌〔T.mentagrophyte〕和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头癣曾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造成斑秃,给患者造成痛苦与终生遗憾。主要通过接触或理发工具造成传播。随着生活改善、文化知识提高及灰黄霉素广泛使用,

头癣已经少见。但近年来因小宠物狗、猫的眷养,儿童的头癣又有所抬头。感染按菌种和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3种。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引起。黑点癣常由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引起,毛发脆而易断,留下黑色发根,故称黑点癣。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M.ferrugineum〕引起。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浅部感染真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主要有直接镜检、别离培养和荧光检查等。

1.直接镜检

直接采取病变部位的标本,制片后用显微镜检查有无菌丝及孢子存在,对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法迅速简便,是临床真菌检验最常用的方法。

取皮屑、指〔趾〕甲或病发,置载玻片上,加1O%KOH并加盖玻片微加热消化后,先用低倍镜检查,如见可疑菌丝、孢子后,再转换高倍镜予以证实。皮屑、甲屑阳性标本,常可见有分支的菌丝。毛发标本,不同菌种导致的毛发真菌感染,可见发内或发外有特征性的菌丝和〔或〕孢子等,即可初步诊断有皮肤癣菌感染。在经沙保培养基培养或玻片小培养,可根据菌落特征、菌丝和孢子的特点,结合其他鉴定试验〔生化反应、毛发穿孔试验等〕鉴定为何种皮肤癣菌。

2.别离培养

取毛发、皮屑、甲屑等标本,先用70%酒精浸泡3~5min杀死杂菌后,以无菌操作接种2~3支沙保斜面培养基,每支点种2~3处,置25℃培养7~14d,每周观察2~3次。可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并挑取菌落在显

微镜下镜检,观察菌丝及孢子的特征进行鉴定。还可进一步作小培养观察其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结构特征,进行详细鉴定。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人的创伤部位。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展,最后可到达皮表下。感染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甚至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

〔一〕着色真菌

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的真菌的总称。感染都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成暗红色或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在热带地区,本病于1911年由Pedroso 首先在巴西发现,以后世界各大洲均有报道,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根据致病菌种对地理与气候的适应性不同,各地流行的主要病原菌不同,如在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多雨潮湿的国家以裴氏着色霉为主,其次是疣状瓶霉;而在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亚洲地区则以卡氏枝孢霉多见。

我国于1951年由尤家俊报道首例着色真菌病,曾命名为“黄色酿母菌病”。至今已有14个省、市或地区陆续报道约400多例,但以山东和河南两省患者最多,形成地方流行。据1977年调查,山东省章丘县的发病率为0.23‰。山东省及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致病菌是卡氏枝孢霉〔Clodosporium carrianii〕,长江以南的报道多为裴氏着色霉

(Fonseceea pedrosoi)和疣状瓶霉。

此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据报道最大85岁,最小11个月,但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患者以农业、林业劳动者为主。近年来亦有一些报道继发于器官移植的患者。

2. 致病机理

本病的主要4种病原菌属于暗色孢科的3个属:裴氏属的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和紧密着色霉〔F pacta〕,瓶霉属的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和枝孢霉属的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 carrionii〕。这些菌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孢子从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植入。潜伏期约一个多月,长者数月乃至1年。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早期皮肤患处发生丘疹,丘疹增大形成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随病情发展,原病灶结疤愈合,新灶又在四周产生。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形成肢体象皮肿。主要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真菌的排斥反应。真菌跨表皮被排出皮面而形成的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为拮抗和消灭真菌而产生的混合性肉芽肿以及为促使病灶愈合而发生的纤维化形成。这三种主要的病理现象常同时存在,亦可因病程的不同或个体差异而表现为以某一种或两种变化为主。当病原菌侵人皮肤后,如机体免疫力正常则菌可被排出体外,如不能及时将菌排出,则在局部形成排斥反应的病灶。如病原菌侵人淋巴管或沿组织间隙发展,则形成周围播散型或泛发型损害。

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致病性真菌的分生孢子可产生类黑素样复合物〔melanin-like component〕颗粒,其产生能力与真菌致病性有关,它可抵抗机体的微生物氧化剂,影响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干扰补体的激活,并降低真菌细胞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

发病时机体的免疫反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认为主要是细胞免疫,包括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Avila SC等发现患者细胞免疫反应类型与皮损形态有关:疣状斑块皮损患者以T H2型细胞反应为主,而红斑萎缩型皮损则以T H1型反应为主。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的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增殖不同。严重感染病例中IL-10的产生占主导地位,IFN—γ量较少,T淋巴细胞的产生较多;而中度感染患者中IFN -γ为主,IL-10的含量则较少,T淋巴细胞的产生量较少。

3.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厚垣孢子,有的中间有分隔,又称为硬壳细胞〔sclerotic cell〕或裂殖体〔fission body〕。在痂下或表浅的脓液中可查到厚垣孢子长出粗短菌丝。

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种,这类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常需数周。菌落棕褐色,外表有极短的菌丝。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粗大,棕色,有分支分隔,分生孢子呈圆形、椭圆形。各菌的产孢方式不同:裴氏属有喙枝孢型、枝孢型和瓶型3种。瓶霉属为瓶型产孢,枝孢霉属为枝孢型产孢,孢子呈链状排列。

4.治疗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易于治愈。病程较长,病变范围较大并形成肥厚瘢痕者则治疗困难。①面积小的损害可直接手术切除,但应防止术中污染而引起播散。②CO2激光、电灼、电凝固、冷冻等物理疗法均可用于小面积的损害。③局部涂含有渗透剂的抗真菌药或皮损内注射抗真菌药。④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等药物全身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较好的疗效。

〔二〕孢子丝菌属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周围淋巴组织系统的慢性感染,形成结节、化脓性斑块、溃疡。可累及黏膜,有时可涉及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

1.流行病学特点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木材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荆棘等引起感染。本病于1898年由美国的Schenck 报道首例,以后世界各地陆续报道,已成为各大洲较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我国于1916由刁德信报道首例,以后全国各地区均发现本病,而以江苏省苏北地区,吉林省通榆县和黑龙江省肇东,安达等地区成为高发区。据调查,在洪水季节有局部流行趋势,发病多与接触芦苇有关,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外伤史。患者多数是农民,亦有不少报道为造纸工人,矿工等。发病年龄最小见于1个月的新生儿,最大为92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2.致病机制

本病的病原菌是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 shenckii〕及其卢里变种〔Sporothrix shenckii var luriei〕,我国别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是申克氏孢子丝菌。该菌孢子可通过皮肤外伤处植人体内引起皮肤原发感染,亦可经呼吸道吸人,在肺门淋巴结形成初步感染灶。也有通过口腔黏膜,经消化道而引起者。早期表现为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晚期为肉芽肿及纤维化。在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的患者,病原菌可经血行播散,引起多系统损害,甚至孢子丝菌性败血症。

研究发现,从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皮损中别离的菌株在35℃以上温度时生长不良,而别离自淋巴管型的菌株则在37℃生长良好。动物试验

说明:孢子丝菌易感染低于体内温度的皮下组织。Ana等研究发现不同地域来源的孢子丝菌温度试验结果不同,可用于解释不同地区的孢子丝菌病的类型不同;而菌株毒力则与地理或临床来源无关。近来研究发现孢子丝菌可由分生孢子通过1,8 DHN戊烯酮途径产生类似黑素的色素颗粒,保护分生孢子免受紫外线、射线所致的氧化作用和增强菌株对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抵抗力,此颗粒的产生与菌的毒力有关。

3.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从病灶部位刮取脓液或坏死组织涂片,革兰染色或糖原染色(PAS染色),可见染色阳性的菌体,呈卵圆形或梭形,大小约〔1~2〕×〔3~7〕μm。

(2)真菌培养

本菌为双相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3~5d即见生长,初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以后出现淡咖啡色,逐渐扩大变成黑褐皱褶薄膜菌落。10d后菌落直径可达1~1.5cm。老菌落呈深咖啡色至黑色,中央隆起,布皱褶,气中菌丝很少。,玻片培养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细长,透明,有分支分隔,细长的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两侧长出,多数与菌丝垂直。分生孢子呈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3~5个簇集排列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有时可见孢子沿菌丝两侧排列。

在在含有胱氨酸的脑心浸液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则长出酵母型菌,菌落呈白色或灰白色酵母样,显微镜下可见酵母细胞,呈圆形、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单芽或多芽繁殖。

直接镜检常因孢子数量少不易检出,沙氏培养基易生长,但由于受取材的限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可使用免疫荧光抗体和免疫

组化及PCR等方法,检测临床高度疑心而培养结果却为阴性的标本。

4. 治疗

口服碘化钾是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对碘化钾过敏或有结核病灶者,可选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新型抗真菌药,均可获满意疗效.

局部治疗包括:①10%碘化钾软膏外涂或2%的碘化钾溶液湿敷;②局部加热疗法用于局限性皮损,使局部温度到达4O℃,1次/d,每次30min。

第二节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是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假设感染的病原性真菌是外源性的,则致病性较强,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疡和坏死等,并可导致患者死亡。其中以新生隐球菌病比较常见。其它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以及副球孢子菌等则仅出现于南北美洲等某些局部地区,故有称之为地方流行性真菌。在我国极为少见,仅有个别病例报道。假设感染的真菌是内源性的,即机体正常菌群中的某些真菌种群,在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则易发生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条件致病性感染的真菌其致病性较弱,但假设延误诊治也可危及生命。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和毛霉菌等。

一、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属于隐球菌属,该属种类较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体的体表、口腔和粪便中。新

生隐球菌主要传染源是鸽子,在干燥的鸽粪中有大量存在。鸽自身有抗此菌的能力。人因吸入鸽粪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别是免疫低下者。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肺部感染后可扩散至皮肤、粘膜、骨和内脏等,故实则也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

〔一〕生物学特性

新生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折光柱强。一般染色法不被着色难以发现,故称隐球菌。用印度墨汁作负染后镜检,可见在黑色的背景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内有1个较大与数个小的反光颗粒。为双壁细胞,外包有一层透明的荚膜〔图33-2〕。荚膜可比菌体大1~3倍。非致病的隐球菌则无荚膜。在组织中的隐球菌较大〔5~20微米〕,经培养后变小〔2~5微米〕。菌体常见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和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中皆能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则在37℃不能生长。新生隐球菌培养数天后即生成酵母型菌落,外表粘稠,由乳白色转变为橘黄色,最后成棕褐色。有的菌落日久液化,可以流动。新生隐球菌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分为A~D4个血清型。从临床别离的菌株,在我国约70%属A型。

〔二〕致病性

新生隐球菌一般是外源性感染。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鸽粪污染空气〕肺是主要的入侵途径,大多数肺隐球菌感染症状不明显,且能自愈。有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类似肺结核的肺部感染,严重病例可

见肺大片浸润,呈爆发型感染迅速致死。部分患者发生血行播散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可侵犯皮肤、粘膜、淋巴结、内脏、骨等,导致炎症和水肿。对中枢神经的侵袭性强,临床最为常见的是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此外还可引起皮肤粘膜损害。如纽约某医院报道,1982~1991的10年中151例艾滋病尸检材料发现17例合并隐球菌感染,其中12例发生脑膜炎〔70.6‰〕,其次为肺炎与淋巴结炎。

〔三〕实验室检验

1.标本采集通常采集脑脊液、痰、脓汁、尿液、活体组织及尸体解剖材料检查,其中以脑脊液最多。脑脊液和尿液最好经离心沉淀后取其沉淀物检查。痰液和脓汁标本可先用10%KOH处理后再作检查。

〔1〕直接镜检:常用墨汁涂片法,在玻片上滴一滴墨汁与被检材料混合,加盖片后镜检,如见到圆形或椭圆形的透明菌体,可见圆形芽管,细胞外有宽厚的透明荚膜,约比菌体大1~3倍,以此作为诊断依据。

〔2〕培养检查:在沙保培养基上,室温或37℃2~3d即可长出典型酵母型菌落。菌落落呈粘稠者为有荚膜菌。

〔3〕生化反应:本菌不发酵各种糖类,但除乳糖外能同化多种糖,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等。尿素酶试验阳性,可与假丝酵母菌区别。

〔4〕动物试验:显示新生隐球菌对小白鼠有致病性,将标本或纯培养物菌悬液0.5~1.0ml,注入动物脑内或静脉、腹腔,于1~3月内死亡,解剖后作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可见外有荚膜的圆形酵母细胞。并取脑或脊髓作组织切片检查。其他腐生性隐球菌通常无致病性。

〔5〕乳胶凝集试验、ELlSA和单克隆抗体法等免疫学方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特异性抗原,已成为临床的常规诊断方法,其中以乳胶凝集试验最为常用。

(四)防治原则

鸟,尤其是鸽子是动物和人隐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减少鸽子数量或用碱处理鸽粪,可控制此病的发生。治疗肺部、皮肤隐球菌病可用氟胞嘧啶、酮康唑、伊曲康唑等。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可选常规的两性霉素B或合用氟胞嘧啶疗法。由于艾滋病患者停用两性霉素B后脑膜炎常复发,故应联合应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氟康唑,以稳固疗效。|

二、条件致病性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病等。这类真菌致病性不强,大多在久病体弱、免疫力低下或在菌群失调时发生,如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及HIV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疗、化疗等过程中易伴发这类真菌感染。其致病性虽弱,不及时诊治亦可危及生命。

〔一〕假丝酵母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主要引起皮肤、粘膜和内脏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可以是原发性,但大多为继发性感染,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口腔假丝酵母菌病常为艾滋病患者最先发生的继发性感染。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中引起致病的有白假丝酵母菌〔C.albicans〕、热带假丝酵母菌〔C.tropicalis〕、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arapsilokis〕、克柔假丝酵母菌〔C.krusei〕等多种。一般以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多见。1995年又别离出1种都柏林假丝酵母菌〔C.dubliniensis〕。近10年来假丝酵母菌感染病原菌有所改变,白假丝酵母菌感染逐渐减少,而其他假丝酵母菌感染逐渐增多,特别是都柏林假丝酵母菌感染。这种现象称为流行病学转换〔epidemiological shift〕。主要由于氟康唑

〔f1uoornzole〕治疗,白假丝酵母菌较其他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易被杀死。都柏林假丝酵母菌容易产生耐药,故取而代之。

1.生物学特性白假丝酵母菌菌体圆形或卵圆形〔2×4μm〕,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以芽生孢子出芽繁殖。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体脱离,形成较长的假菌丝〔图33-3〕。芽生孢子多集中在假菌丝的连接部位。各种临床标本及活检组织标本中除芽生孢子外,还见有大量假菌丝,说明假丝酵母菌处于活动状态,有诊断价值。

白假丝酵母菌在普通琼脂、血琼脂与沙保培养基上均可生长良好。需氧。室温或37℃孵育1~3d长出菌落,菌落灰白色或奶油色,外表光滑,带有浓厚的酵母气味。培养稍久,菌落增大。菌落无气生菌丝,仅有大量向下生长的营养假菌丝,呈类酵母型。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图33-3〕。白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伸长成假菌丝和厚膜孢子有助于鉴定。新近发现的都柏林假丝酵母菌也有此特征。简易的区别法为白假丝酵母菌于42℃生长良好,而都柏林假丝酵母菌生长差或不生长。

2.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是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的皮肤及口腔、上呼吸道、阴道与肠道黏膜,当机体出现菌群失调或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各种念珠菌病。对白假丝酵母菌过敏的人,在皮肤上可以发生变应性假丝酵母菌疹,症状很像皮肤癣菌疹或湿疹。患者可以表现有哮喘等症状。

〔1〕皮肤与黏膜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皮肤与黏膜感染的危险因素是艾滋病、妊娠、糖尿病、服用避孕药、皮肤损伤、应用皮质类固

醇或抗生素、细胞免疫缺陷等。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潮湿和皱褶部位,如腋窝、乳房下、腹股沟、会阴部、肛门周围、指〔趾〕间等处,可引起皮肤湿疹样症、肛门周围瘙痒症、指〔趾〕间糜烂症等,易与湿疹相混淆。黏膜念珠菌病可发生在冂腔、外阴和阴道,引起鹅口疮〔thrush〕、口角糜烂、外阴炎及阴道炎。其中鹅口疮最为常见,也是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鹅口疮可累及舌、唇、牙龈和腭,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初生婴儿,尤以人工喂养儿多见。在患有细胞免疫缺陷及内分泌性疾病的婴幼儿,也可出现皮肤黏膜损伤性炎症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2.内脏及中枢神经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内脏及中枢神经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肉芽肿病等。病原菌可经插管、外科手术、静脉注射、吸人或皮肤与黏膜损伤侵人血流,肠道内的白假丝酵母菌可因大量口服抗生素而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入血。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病原菌被排除或只发生隐性感染。但在吞噬功能缺陷的患者,病原菌随血扩散至全身几乎所有器官,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因而机体抵抗力减弱是假丝酵母菌入侵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假丝酵母菌感染日益增多。血培养阳性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患处皮屑或甲屑用10%KOH消化后镜检。脓、痰、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及假菌丝。

〔2〕别离培养与鉴定:将检材接种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25℃孵育3~4d后,在培养基外表形成乳白色〔偶见淡黄色〕类酵母菌落,镜检可见假菌丝及成群的卵圆形芽生孢子。将菌种接种于1%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25℃孵育24~48h后镜检,在菌丝顶端、侧缘或中间可见厚膜孢子〔图33-3〕,可与其他念珠菌相区分。

假丝酵母菌种类繁多,可根据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别。

4.防治原则

目前对假丝酵母菌病的高危人群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措施。鹅口疮及皮肤黏膜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可局部涂敷制霉菌素、龙胆紫、酮康唑、氟康唑等。除去危险因素如潮湿、停用抗生素等可使皮肤损伤减轻。慢性皮肤黏膜假丝酵母菌对酮康唑及其他唑类药物反应良好,但患有遗传性免疫缺陷的病人常需要终生用药。由于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假丝酵母菌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白假丝酵母菌别离培养常为阴性,故深部假丝酵母菌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对于发烧伴有体弱的免疫缺陷患者或对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者,均应使用唑类药物或低剂量的两性霉素B 治疗。确诊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治疗,有时与口服氟胞嘧啶合用。

〔二〕曲霉

曲霉〔Aspergillus〕广泛分布自然界中的腐生菌,生长迅速,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随着分生孢子的产生而呈各种颜色。其中的为烟曲霉〔A.fumingatus〕、黄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和土曲霉〔A.terreus〕等对人有致病性,以烟曲霉引起人类致病最多见。曲霉可产生丰富的分生孢子,并易被烟雾化存在于空气

中,因吸入曲霉孢子而感染,引起曲霉病〔aspergillosis〕。

1.生物学性状曲霉的菌丝为分枝状有隔菌丝。接触培养基的菌丝可分化出厚壁而膨大的足细胞,并向上长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顶囊。在顶囊上以辐射方式长出一二层杆状小梗,小梗顶端再形成一串分生孢子。并形成一个菊把戏的头状结构,称为分生孢子头。多数曲霉只有无性阶段,少数存在有性阶段。

在沙保弱培养基上发育良好,在室温或37~45℃均能生长。菌落开始为白色、柔软有光泽,逐渐形成绒毛状或絮状丝状菌落,由于产生分生孢子而形成该菌固有的颜色。

烟曲霉细胞壁成分半乳糖甘露乳糖是曲霉的主要抗原,在病人体液中检测到该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烟曲霉病的一种方法。烟曲霉 Ag7是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主要抗原。

2.致病性曲霉的致病物质还不清楚。烟曲霉孢子细胞壁外层交织的簇状小棘结构,与多种上皮组织基底膜相关蛋白结合,起到粘附作用。烟曲霉可分泌几种胞外酶,如碱性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等,以及曲霉菌素,但这些物质与致病性的关系尚不能肯定。人经呼吸道吸入曲霉孢子后,在特应性个体可对该孢子产生严重的超敏反应;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灶患有白血病、骨髓移植以及应用皮质类固醇的病人,孢子可经出芽形成菌丝,后者侵入肺和其他组织,引起肺及全身性曲霉病。

曲霉病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或肺部感染,在扩大的支气管和鼻窦中形成曲霉栓子或在肺中形成曲霉球,系大量曲霉繁殖成丛与纤维素、粘液以及炎症的细胞碎片等凝聚而成。此时X线显示肺内有空洞,其致密阴影在空洞内可随体位改变而移位,藉此可与结核球和肺癌区别。严重病例可播散至脑、心肌和肾等。有些曲霉能产生毒素,黄曲霉的毒素与恶

性肿瘤,尤其是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3.实验室检查取痰或活检组织标本进行形态和培养特性检查。在组织内可见有隔分枝扭曲的菌丝。别离培养的菌根据分生孢子的特点进行鉴定,但对其病原性确实定应特别慎重。用免疫扩散试验检查烟曲霉抗体,在80%的真菌球型肺曲霉病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患者可为阳性。此外,用血清学试验检出患者血中曲霉细胞壁半乳糖甘露乳糖可作出诊断。

4.防治原则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皮肤、耳曲霉病的治疗可外用唑类抗真菌药、氮碘喹啉等。肺曲霉病可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真菌球型曲霉病可用氟胞嘧啶椎管内注射治疗,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可用皮质类固醇和色甘酸二钠治疗。亦可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曲霉病。有些病例需用外科切除治疗。

〔三〕毛霉

毛霉〔Mucor〕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腐生菌,此菌一般为面包、水果上和土壤中的腐生菌,常引起食物霉变。毛霉引起的感染称毛霉病〔mucormycosis),通常发生在酸中毒、糖尿病、白血病、淋巴瘤、严重烧伤、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医源性输液和污染的绷带等可导致感染,机体抵抗力极度衰弱时合并此菌感染。大多数病情发展急剧,可累及脑、肺和胃肠道等多个器官。好侵犯血管,形成栓塞,死亡率较高。

1.生物学性状形成无隔菌丝,且分枝成直角。从菌丝上生长出长短不等的孢子囊梗,孢子囊梗上生长着球形孢子囊,孢子囊内充满着大量孢子囊抱子,成熟后孢子囊孢子破囊而出。在沙保弱培养基土生长迅速,35~37℃培养数日即可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逐渐转变为灰黑色

或黑色。

2.致病性毛霉感染多首先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鼻窦和眼眶,引起坏死性炎症和肉芽肿,再经血流侵入脑部,引起脑膜炎。亦可扩散至肺、胃肠道等全身各器官,死亡率较高。由于本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故生前诊断困难,多通过尸检病理诊断确诊。

3.实验室检查取痰、活检或尸检标本,滴加10%KOH直接镜检,可见宽大、不规则、分枝状的无隔菌丝。用沙保弱培养基培养后,镜检可发现无隔菌丝和孢子囊孢子。

4.防治原则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早期应用两性霉素B、试用外科切除病灶及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四〕卡氏肺孢菌

卡氏肺孢菌〔Pneumocystis carinii〕或称肺囊菌。过去认为属原虫,因其具有原生动物的生活史及虫体形态而归于原虫。现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肺孢子菌的超微结构以及基因和编码的蛋白均与真菌相似,故属于真菌。

1.生物学性状为单细胞型,兼具原虫及酵母菌的特点。发育过程经历几个阶段,即滋养体、囊前期、孢子囊。小滋养体为圆形,直径1.2~2.0μm,内含1个核;大滋养体为不规则形,大小为1.2~5.0μm,内含1个核。囊前期为近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3~5μm,囊壁较薄。孢子囊为圆形,直径4~6μm,内含2~8个孢子,各有1个核。自然界中存在的孢子囊被吸入肺内,孢子从孢子囊释放出,形成小滋养体,小滋养体逐渐增大成大滋养体,经二分裂、出芽和接合生殖进行繁殖。大滋养体接合生殖后细胞膜增厚,形成囊壁,进人囊前期。随后囊壁继续增厚形成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 pH5〜6.5。真菌不耐热,100c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木喀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发病机制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真菌的嗜角质性,产生角蛋白酶,水解角蛋白;皮肤局部繁殖时造成的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毒性作用,引起局部炎症和病变 ♦各种皮肤癣病 ♦深部真菌—吞噬细胞内繁殖,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感染 ♦致病性弱,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起感染 ♦内源性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导管介入、手术等过程易于发生肿瘤、白血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 ♦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过敏体质者,吸入菌丝或孢子引起哮喘、变态性皮炎、鼻炎、荨麻疹等。 ♦如青霉菌、镰刀菌、曲霉菌、交链孢霉等 4、真菌性中毒症(mycotoxicosis) 粮食或饲料受潮霉变,摄入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后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可引起肝、肾、血液、神经系统损害。 ♦如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岛青霉菌等。 5、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病因或促发病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肝癌高发区的花生、玉米、粮油作物中,黄曲霉污染最高,黄曲霉毒素含量高; 该毒素毒性很强,有致癌性,其中B1 致癌作用最强;该毒素耐热,粮食被污染后,加热不能祛除。 赭曲霉产生黄褐毒素诱发动物肝肿瘤;镰刀菌T-2毒素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脑肿瘤;展青霉素引起局部肉瘤;曲霉菌诱导曲霉瘤等

二、免疫原性 天然免疫:皮肤粘膜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物杀菌);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吞噬作用(促癣吞噬肽、转铁蛋白)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为主;特异性抗体(包括SIgA)阻止真菌转为 菌丝和发生粘附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得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得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得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得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与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得念珠菌病与皮肤癣病则就是由人体得正常菌群得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与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得部位与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与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与毛干得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得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得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得有隔菌丝与成丛得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得真菌主要就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得特性,就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得浅

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得表皮、毛发与指(趾)甲,而病理变化就是由真菌得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得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就是手足癣就是人类最多见得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与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与所产生得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得真菌一般可引起人得皮肤、毛发与甲板感染,但各菌得亲嗜性不尽相同。 (1)主要种别: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就是一类引起浅部真

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

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 根据病原菌种类临床常见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等,简述如下: 第一大类: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器官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是最重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之一,可局限于一个器官或呈播散性感染,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常危及生命。临床常见的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根据致病部位和组织学变化,可以分为浅部皮肤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肉芽肿、粘膜念珠菌感染和系统念珠菌病。对皮肤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和外生殖器念珠菌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涂片镜检发现菌丝、假菌丝和孢子诊断不难,且如果涂片有大量菌丝,提示念珠菌为致病状态,对诊断有重大意义。必要时做真菌培养,但须注意白色念珠菌是口腔正常菌群,故单纯培养阳性不能确定感染。深部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困难,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的结果不易解释。因此对疑似病例,应尽量采集各种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大类:曲霉病(aspergillosis)是曲霉菌属中的一些致病曲霉引起的疾病,近年来曲霉菌条件性感染发病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念珠菌感染的深部真菌病。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和室内环境,为实验室常见污染菌之一。曲霉属中某些种可引起皮肤、鼻窦、眼、耳、支气管、肺、中枢神经系统及播散性曲霉菌,也可导致变态反应或毒素中毒症等。在医院中以机会性感染最多

见,机会性感染的最主要易感因素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常见的曲霉病病原有以下几种: (1) 烟曲霉:可寄生于肺内,发生肺结核样症状,是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产生烟曲霉毒素。 (2) 黄曲霉;可引起肺、外耳道、皮肤脓皮病样曲霉菌病,某些菌株产黄曲霉毒素,引起中毒或致癌。 (3) 黑曲霉:除能引起曲霉菌病外,也能产生黑曲霉毒素。 (4) 构巢曲霉:可引起外耳道、咽喉、肺等曲霉病,可产生杂色曲霉毒素。 第三大类:隐球菌感染的病原主要是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人体表、口腔和肠道中。新型隐球菌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肺经血液播散时可侵犯所有脏器组织,主要侵犯肺、脑及脑膜,引起慢性脑膜炎,也可侵犯皮肤、骨、关节等部位。新型隐球菌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及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形态特征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的真菌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毛发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亲嗜性不尽相同。

真菌与致病性真菌的感染与诊断(一)

真菌与致病性真菌的感染与诊断(一) 【关键词】真菌;抗生素;治疗 1真菌 真菌(fungus,fungi)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fungus,即蘑菇,同词源的希腊文为sphongis,意思是海绵状物。中文早期称为蕈,后称菌,又称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没有质体。营养方式为吸收,无吞噬作用。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B葡聚糖。线粒体具扁平的突起,常有过氧化物体,有高尔基体。有单细胞或菌丝体和多核细胞单倍体的菌丝体。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双倍体存在的时间短。营腐生,寄生,共生和超寄生生活。估计世界上有真菌100至150万个种〔1〕。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只有少数对人类有害。 通常所说的真菌包括霉菌、酵母和蕈子。形成疏松,绒毛状菌丝体的真菌称霉菌,如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等。酵母是单细胞真菌。有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真菌的大型子实体叫蕈子,如蘑菇、木耳等。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木耳、香菇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治疗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2致病性真菌 真菌可引起人类的疾病称为真菌病。临床上将致病性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类。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对身体影响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3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癣菌主要有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在临床上同一癣症可有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 4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包括4类,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病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应着重讨论的内容。 4.1念珠菌属念珠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浅部念珠菌和深部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还有其他念珠菌〔2〕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等。近些年,菌种有些变迁,白色念珠菌有些下降,约占70%~80%,非白色念珠菌有些上升。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约150个种,65%以上不能在37℃生长,无致病性。致病菌种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通常正常人皮肤、口腔、肠道、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本菌。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左右,其次阴道20%~30%,其他部位较少,如咽部占1%~4%,皮肤2%,这说明正常人可以带菌不发病。外源性:念珠菌可寄生于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上,可因接触而感染。此外,患念珠菌阴道炎的患者可相互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其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及其他因素等。 4.1.1念珠菌致病的因素(1)念珠菌毒素:白色念珠菌中有水溶性内毒素,可引起小鼠较高的死亡率。念珠菌还含有高分子量毒素和低分子量毒素,具有A,B,C,D,E,F六种活性成分,有较强的休克致死作用。(2)菌体形态:酵母型一般不致病,菌丝型有致

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分类、细菌病害症状及防治(自己总结)

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分类 鞭毛菌亚门 水霉目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霜霉目腐霉科 腐霉属猝倒、根腐、茎、软腐 疫霉属晚疫病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荔枝霜霉病 白锈科白锈属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白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目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 粉痂菌属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目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 水霉目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水霉属水稻烂秧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担子菌亚门 一般称作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多数没有无性繁殖阶段。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胶锈菌属梨锈病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层锈菌属枣树锈病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

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大多是介壳虫的共生 物 隔断菌属果树膏药病 木耳目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外断菌目外断菌属茶饼病 子囊菌亚门 外囊菌属桃梅杏缩叶病樱桃丛枝病指状/意大利青 霉 柑橘腐烂病 白粉菌目白粉属烟草、芝麻、瓜类白粉病单丝壳属瓜类、豆类白粉病 布氏白粉属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叉丝单囊壳属苹果白粉菌 球针壳属桑、梨、柿、核桃等白粉病叉丝壳属 球壳目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 赤霉属玉蜀黍赤霉菌 黑腐皮壳属苹果黑腐皮壳菌 小虫壳属果树炭疽病 间座壳属柑桔枝杆流胶病 痴囊腔菌属葡萄黑痘病 球座菌属葡萄黑腐病 球腔菌属禾本科的黑霉病 黑星菌属苹果梨黑星病 核腔菌属麦条纹病 旋孢腔菌属小麦根腐病 核盘菌属植物菌核病 半知菌亚门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人类与微生物关系)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或绪论) (2) 正文 (3) 一、真菌 (3) 1、真菌简介 (3) 2、真菌形态与结构 (3) 二、致病性真菌 (3) 1、浅部感染真菌 (3) (1)表面感染真菌 (3) (2)皮肤癣真菌 (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4) 2、深部感染真菌 (5) (1)新生隐球菌 (5) (2)地方性流行真菌 (5)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 (6) 参考文献 (6)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专业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所以人们有必要对真菌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做好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深部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真菌防治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ngi And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Student majoring in :Level 2010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Name:Wu Zhouzhuo Tutor Name: Xin Wei Abstract:Recently, immunosuppressor,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hormone, Chemotherapy and some other medicine have been extensive us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many kinds of administration of invasive operation, the rate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the hospital has rised 0.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e main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us have found to be as following: Candida spp,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pergillus, Mucor, Penicillium and so on. When our immune function decreases,or some other reasons lead to the imblance of the normal flora, these floras can breed in great amount, giving birth to human diseases.So it is necessary to deep explore and research Fungi, an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Key words:Fungus, Superficialmycosis, Deep Fungus,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is. 引言: 目前,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

隐球菌病百科

隐球菌病百科 疾病概述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触后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疾病描述 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真菌不仅侵犯皮肤、黏膜而且侵犯深入部组织和内脏所致的疾病。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而致病。致病真菌分为两大类: ①原发病原菌:如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芽生菌等。 ②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深部真菌病常为继发感染,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严重营养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内菌群失调或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诱发。 隐球菌病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疾病,由单相荚膜酵母菌引起。新型隐菌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亦可播散至肺部、皮肤、黏膜、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龄均可发病。 症状体征 1、隐球菌脑膜炎是真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起病缓慢,不同程度发热、阵发性头痛并逐渐加重、恶心、呕吐、晕眩。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颅神经受累的表现,常伴有眼底渗出和视网膜渗出性改变。有时出现精神症状:抑郁、淡漠、易激动。晚期可出现偏瘫、共济失调、抽搐、昏迷等。临床表现颇似结核性膜,但有间歇性自然缓解,如隐球菌肉芽肿局限于耨某一部位,临床表现与脑脓肿或脑肿瘤相似。 2、肺隐球菌病常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共存,亦可单独发生。起病

缓慢,常无明显症状而被忽略。如出现症状、则与肺结核不易区分,如低热、乏力、轻咳、盗汗、体重减轻等,多趋自愈。少数患儿呈急性肺炎的表现,如病灶延及胸膜,可有胸同和胸膜渗出。X线片可显示单侧或双侧块状病变,亦能合乎为广泛性浸润、支气管周围浸润或粟粒状病变,但不侵犯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3、皮肤黏膜隐球菌病皮肤黏膜隐球菌病很少单独发生,常为全身性隐球菌病的局部表现。可能由脑膜、肺部或其他病灶播散所致。皮肤隐球菌病主要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丘疹、硬结、肉芽肿等。中央可见坏,形成溃疡、瘘管等,粘膜损害见于口腔、鼻咽部、表现为结节,溃疡和肉芽肿样,表现覆盖粘性渗出性薄膜。

真菌分类

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类(表20-4)。其中3类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丝菌在我国先后有数例报告,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国内个别病例报告都为归国华侨。1、2、4类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类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 表20-4 侵害人体深部真菌的种类及侵害部位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本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胞(图20-3)。 图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 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图20-4)。

图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而也可发生败血症。 采取检材直接检查可见卵园形细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接种沙保氏基可长出类酵母型菌落。与其他念珠菌鉴别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厚膜孢子(图20-4),2.在动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 小时形成芽管。3.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4.静脉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肾皮质上许多小脓疡。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浅表感染可擦龙胆紫,雷琐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静脉滴注等。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暗色真菌的分类及说明

暗色真菌的分类及说明 一、分类特征 致病性暗色真菌(pathogenic dematiaceous fungi)是指一组 菌丝和(或)孢子的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的真菌。其细胞多呈淡褐至深褐色,菌落色调呈黑色或褐色。这组真菌属于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其有性阶段多属于子囊菌门,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分生孢子的发生方式。近年来逐渐发展到借助生理生化、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辅助鉴定。 二、致病性 暗色真菌的种类繁多,在人类可致浅表型真菌感染及甲真菌病、足菌肿等,更常见的是引起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有时甚至发生系统性感染而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已发现百余种致病性暗色真菌。最常见的致病性暗色真菌属于有丝分裂孢子真菌中的丝孢纲、丝梗孢目、暗色孢科。 暗色真菌感染的发生可能与外伤有关。其致病菌多为土壤腐生菌,已从土壤、朽木、腐败植物等处分离出多种致病性着色真菌,可以通过外伤接种进入皮肤。动物试验大鼠、小鼠最为敏感,家兔、豚鼠及蟾蜍等接种结果均可建立人工感染。对其中的棘状外瓶霉和葡萄孢维朗那霉进行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两种菌均可引起试验性感染,但对免疫力低下的宿主致病性更强,与临床观察结果一致。关于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致病菌可以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并促进颗粒细胞的趋化,细胞免疫缺陷的动物对暗色真菌的易感性明显提高。 三、生物学特性 (一)直接镜检 取痂屑、渗出物、脓液或活检标本进行KOH涂片镜检可以发现单个或成对成簇的棕色厚垣多分隔的硬壳小体(sclerotic body),直径约4~12μm。硬壳小体对诊断着色芽生菌病有重要意义。暗色丝孢霉病在损害的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标本中可见暗色规则或串珠状菌丝、发芽或不发芽的酵母细胞。 (二)培养检查 将标本接种于琼脂斜面上,在25~30℃条件下培养4周,大多数致病菌在1~2周内均可形成可见的呈暗色绒毛样的菌落,个别菌种初代培养呈酵母样,在马铃薯琼脂或玉米琼脂基上生长良好,产孢丰富。根据其产孢结构特点可对其进行鉴定。我国报道着色芽生菌病例中真菌培养阳性率达77.5%,其中卡氏枝孢霉占绝对优势(64.7%),其次为裴氏着色霉(24.6%),疣状瓶霉(2.4%)和紧密着色霉(0.8%)。而在暗色丝孢霉病则以外瓶霉及离蠕孢等属为主。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常见的几种致病性暗色真菌的鉴定要点如下: 卡氏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carrionii:沙氏培养基上中等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LT

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引起疾病。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由真性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常为致命性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包括念珠菌与曲霉,多侵犯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毛霉是最常见的引起IFI的病原菌。 1.致病性念珠菌: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 念珠菌培养产生酵母样菌落。显微镜下,除光滑念珠菌外,大部分念珠菌在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假菌丝及芽孢,白念珠菌还可产生厚膜孢子。在37℃血清中培养2~3h,可长出芽管,是重要的实验室鉴别特征。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多无致病性。作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只有在机体防御机制受损时才会致病。其毒力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念珠菌与组织的黏附性、念珠菌酵母相-菌丝相的双相性等,同时念珠菌感染与机体防御功能密切相关。 2.致病性曲霉:曲霉为条件致病菌,致病性曲霉的种群主要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等。曲霉的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通常以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头的颜色进行群的划分;然后以分生孢子的形态和颜色、产孢结构的数目、顶囊的形态以及有性孢子的形态等进行种的鉴定。培养条件应标准化,常用的培养基为察氏琼脂或察氏酵母浸膏琼脂。 曲霉孢子约2~5μm大小,易在空气中悬浮。吸入孢子后可引起曲霉病,肺和鼻窦最易受累,依据宿主的免疫状态可产生多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曲霉可成为过敏原或引起肺或鼻窦的限局性感染;对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曲霉可在肺或鼻窦处大量生长,然后播散至身体其他器官。 3.致病性隐球菌:隐球菌属中新生隐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它包括两个变种,即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前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存在于鸽粪等鸟类的排泄物中,几乎所有的AIDS患者并发的隐球菌感染均是由该变种引起;后者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从桉树中分离到。

常见致病真菌的形态学

常见致病真菌的形态学 真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菌落形态观察 •直接镜检:KOH涂片,生理盐水涂片 •染色检查:墨汁涂片、乳酸酚棉兰染色、派克墨水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吉姆萨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PAS)•组织病理染色:HE,PAS,嗜银染色,瑞氏染色等荧光检查: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荧光剂涂片后观察 真菌镜检的临床意义 •在无菌体液标本中直接镜检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但在有菌部位则一般只有发现大量(最好是多次)真菌菌丝方可作出诊断 •通过直接镜检发现特征性的真菌结构可帮助鉴定菌种或属,一般可区分念珠菌、青霉、曲霉、接合菌、镰刀菌、着色真菌(链隔孢)、隐球菌、马拉色菌、无绿藻等的感染 •提示真菌的致病性、活动性:如念珠菌出现菌丝 常见致病型酵母菌形态学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在沙保培养基上呈现奶油色,光滑的外表。

隐球菌 隐球菌菌落形态 镜下

常见致病丝状真菌形态 曲霉 左起: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 烟曲霉:菌落-深绿色/烟绿色丝绒样表面,镜下-分生孢子头为短柱状,顶囊烧瓶状,单层小梗,分布于顶囊上半部分,分生孢子球形。

黄曲霉:菌落-黄绿色/棕绿色羊毛状/棉毛状质地,有放射状沟纹,镜下-分生孢子头开始呈放射状,逐渐变为疏松状,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可单层/双层,布满顶囊表面,放射状排列,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 黑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到黄色,最后变为黑色,羊毛状/绒毛状质地,镜下-分生孢子头放射状,顶囊球形/近球形,小梗双层,密生于顶囊全部表面,分生孢子球形。 双相真菌 马尔尼菲青霉 菌丝相 菌丝相:25℃,2周后成熟菌落呈玫瑰红色蜡样,有脑回样皱纹及放射状沟纹,产生红色色素渗入基质。镜下可见无色透明、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光滑而无顶囊,单链分生孢子,散乱分布。 酵母相

四体真菌总结

四体真菌总结:

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包括皮肤感染真菌和皮肤下感染真菌两类 一.皮肤感染真菌: 1.角层癣菌:寄生于表皮角质或毛干表面,主要侵犯皮肤或毛干浅表的一些真菌, 如: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导致黄褐色的汗斑(原称花斑癣),汗斑是一种慢性、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浅部真菌病,可能与脂溢性皮炎有关。 何德毛结节菌(Piedraia hortai )引起砂毛症 2.皮肤癣真菌: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菌落形态及色泽各异,镜下可见细长棒状的薄壁大分生孢子或葡萄状、梨状的小分生孢子 表皮癣菌属(Epedermophyton):表皮癣菌只有一个种对人致病,即絮状表皮癣菌。菌落特点是开始如蜡状、日久变为羊毛状,呈绿色。 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小孢子癣菌属多数是致病菌,菌丝有结节状、梳状和球拍状。菌落有绒毛状逐渐变为粉末状 三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癣、足癣、股癣、体癣和叠瓦癣。 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引起甲癣,足癣是甲癣、手癣和体癣的传染源 毛癣菌和小孢子癣菌引起头癣,我国已经罕见 皮肤癣真菌微生物学检查: 再根据培养后的菌落特征、菌丝和孢子的特点鉴别是何种皮肤癣菌 二.皮肤下组织感染真菌:两类 1.着色真菌: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 ) 2.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schenckii ):孢子丝菌性下疳,二相性真菌,腐生,存在于土壤、木材和植物表面。伤口接触污染的柴草、腐植和土壤等而感染,发生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慢性炎症,可致化脓、溃疡渗出及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典型的损害是沿淋巴管发生串状分布的结节。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深部感染真菌 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两类 条件致病性真菌conditional fungi 又称之为机会致病性真菌opportunistic fungi 重要的有假丝酵母菌,亦称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 )最常见白色念珠菌。 (一)白色假丝酵母菌: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真菌。 1.菌体圆形或卵圆形 2.以出芽方式繁殖,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 3.普通培养基培养,呈典型类酵母型菌落,镜下可见假菌丝和厚膜 孢子 4.条件致病菌 :引起皮肤粘膜(鹅口疮)‘ 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所致疾病: 1. 皮肤粘膜感染: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指(趾)间等皮肤潮湿的部位。粘膜感染

微生物学总结12四体和真菌-1

微生物学总结12四体和真菌-1 支原体Mcoa:一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样性、可以通过除 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生物性状所致疾病及致病物质1无细胞壁,呈多形性,:原发性非典型肺炎dia:一类严格在真核细 胞内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除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同源性的特点,将衣原体分为4种,其致病的发育周期, 二分裂方性如下:式繁殖;:鸟类、低等哺乳类的肺炎,呼吸道感染;2具有细胞壁,:人肺炎;:牛羊类似;呼吸道感染;3革兰阴 性菌,椭圆形体;沙眼生物变种:两类核1沙眼: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引起,传播途径“眼-手-眼”,是酸;致盲的第一 位病因!沙眼的早期症状是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5有核 糖体和较复杂的膜充血以及滤泡增生。酶类,能进行多种代谢;2 包涵体结膜炎:B、Ba、D、Da、E、F、G、H、I、Ia、J和K血清 型引起。但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分婴儿和成人两类。婴儿系通过

产道时感染,引起滤泡性结膜炎。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3泌尿生 殖道感染:物;NGUSTD:男性尿道炎和女性子宫颈炎和宫内膜炎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4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由沙眼衣原体LGV生物 亚种L1和L2引起,为STD的一7可通过除菌滤器种。主要侵犯 淋巴组织,在男性侵犯腹股沟淋巴结,引起化脓性淋巴8可在多 种传代细胞中结炎和慢性肉芽肿,常形成瘘管。女性侵犯会阴、 肛门、直肠,形成生长肠皮肤瘘管或会阴-肛门-直肠狭窄和梗阻9抵抗力较弱,对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10感染后的免疫力不强,可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抗原结构抗原结构:属特异抗原-胞壁,补体结合试验种特异抗原-外膜蛋白,中和试验型特异抗原-单抗 微量免疫荧光法1直接涂片碘染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查包涵体2 细胞培养Hea:包括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3疏螺旋体属Borreia: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reaedium培而死菌血 症或败血症全养,28-30℃3-4d3内毒素样物质endotoin-ie身中 毒症状(高热、头痛、抵抗力:经鼠类和家畜ubtance,ELS:脂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