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将近有 20 万种,大多数对人是无害的,仅有 150 种可以引起人和动物致病。什么是真菌?真菌是指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生存,培有有性和无性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的微生物。我们整个的生命体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真菌和我们人一样都属于真核生物。

第二,真菌的分类,按照生物学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给、门、纲、目、科、属、种。真菌当然属于真菌界,目前真菌门可以分为五个衙类,或者五个亚门。 18 纲, 68 目,这五个亚门分别是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在上面五个亚门中只有半知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与人类的真菌感染有关系。

按照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方式真菌可以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大类。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其中又包括酵母菌和类酵母菌两类,目前已知有 1000 多种,类酵母菌通过母细胞长出芽体繁殖,并延长成芽体,称为假菌丝。假菌丝联接在一起称为假菌丝体。我们看左下面这样一个模式图,是假酵母菌菌丝的形成过程。这边是一个显微镜下所看到的一个类酵母菌的菌丝,还有大小不同的孢子。

类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类酵母菌他的假菌丝可以伸进到培养基里面,所以又称为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就是念珠菌,专业名称上我们叫做假丝酵母菌。但是在临床习惯上大家都称叫念珠菌,实际上念珠菌就是假丝酵母菌。在酵母菌当中对人致病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或者叫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我们看这是一个白色假丝酵母菌的一个形态图。这是一个隐球菌的形态图。

第二大类就是霉菌,霉菌又称为丝状真菌,它是一个多细胞的真菌了,它有菌丝和孢子。现在地球上有 45000 种以上的霉菌。霉菌中间和我们临床有关的常见的有致病性的霉菌主要是根霉、毛霉、曲霉、还有青霉。曲霉又是一大类,我们说曲霉的曲霉军菌属,其中又有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

第三类叫双相真菌。也就是说这种真菌它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形态学的特点。你比如说在,它在 37 度和在人体内部寄生的话会产生酵母菌,但是它在室温,一般我们室温指的是16 度到 24 度这样一个条件下它会变成霉菌,出现菌丝相。所以它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它又表现出两种的形态,所以我们叫做双相真菌。既有双相真菌特点的致病菌有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还有申克氏孢子丝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等。这张图是皮炎芽生菌的一个形态,这张图是马尔尼菲菌的一个形态。

上面我们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真菌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与我们临床有关的一些致病性的真菌。下面我们来介绍侵袭性真菌病。所谓的侵袭性真菌病当然又叫做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的这个真菌进入到我们身体的内部,生成组织,比如说皮下、黏膜、肌肉、内脏所引起的感染。这些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实体器官的移植,高强度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化疗各种导管的这个应用,以及我们在治疗当中使用的大静脉直管和保留尿管这些原因,临床上的这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

文献报告侵袭性真菌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 8% 到 15% 。其中以念珠菌和曲菌是主要的。分别占 91.4% 和 5.9% 。大家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到。念珠菌仍然是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的条件致病菌。根据我国感染监测网的分析,医院内的真菌感染从 90 年代初期的 13.9 个百分比,上升到 90 年,年代末期的 24.4% 。据文献的统计,深部的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每年都要增加或者叫增长 10% 到20% 。所以侵袭性真菌感染已经成为我们医院感控方面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我们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这张图表是一个国外的文献它从 1979 到 2001 年,我们看到有三条线。这条红线是革兰氏阴性菌的发病率。这条蓝线是革兰氏阳性菌的发病率,我们看到在 90 年代以后,细菌的感染率趋势在上升。但是它最近这些年它比较平缓,甚至革兰氏这个阴性菌的这个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我们看一条黄线,这是真菌的感染。真菌的感染是一个持续上升,特别在 90 年代以后上升的速度更快的。这是国外的一个文献。

那看看我们国内,首先我们看念珠菌仍然是我们院内血源性感染第四位,死亡率是处于第一位。真菌的感染的死亡率要明显的高于细菌的感染的死亡率。曲霉是第二位的仅次于念珠菌的,它的死亡率应该高达 60% 到 90% 。那我们看一条曲线,就是关于曲霉的一条曲线,我们看到上升的一个趋势。

侵袭性真菌感染容易发生在哪些人,是一些高危人群的,或者我们称为宿主因素,也就是说这样一些病人他很容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比如粒细胞缺乏,所谓粒细胞缺乏指的外周血粒细胞小于0.5 乘以 10 的九次方每升,常见于骨髓和实体细胞移植,见于化疗和放疗以及免疫制剂的这样一个病人。第二大类就是它不具有粒细胞缺乏。比如说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的抗生素,以及插管等这种侵袭性的检查治疗,还有艾滋病人慢阻肺,以及入住 ICU 的病人。这些病人他虽然粒细胞不缺乏但是也是属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或者说他具备了这样的宿主因素。

下面我们简要的介绍一下在临床上主要常见的侵袭性真菌病

第一个就是侵袭性的肺炎。或者我们称为真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分为原发和继发两个类型,原发的它主要指的是免疫功能正常,它可能有临床表现也可能没有临床表现。后者继发性的它主要具有宿主因素,特别是指他有免疫功能受损。比如说像这个艾滋病的病人,后者更为常见。

大家知道在大自然当中有很多的真菌,特别是像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我们的呼吸道、消化道这些和外界相通的这样一些器官,真菌应该说它是会经常的存在的。所以这样我们把真菌其实在我们的一些口腔、呼吸道、鼻咽部黏膜存在、生长、繁殖,但是它并没有引起我们的疾病。我们都叫做真菌的定植。当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者我们的黏膜屏障破坏了或者是有菌群的这种失调,真菌就趁势进入我们血液,进入我们组织要引起感染。所以我们要知道定植和感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痰里面培养出真菌,我们说在绝大情况下是定植的,并不意味着有感染。

真菌性肺炎占所有真菌病的 60% ,是首位的,占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 10% 到 15% 。多数的真菌性肺炎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加上诊断治疗不及时,所以死亡率是比较高的。念珠菌肺炎的病死率接近于 40% 。而曲霉菌的肺炎的病死率可以高达 80% 以上。

这是刘又宁教授他们组织的全国的一个统计,对 474 例肺真菌病的致病菌的构造,我们看到曲霉是第一位,曲霉第一位。念珠菌第二位,隐球菌第三位,肺孢子菌第四位。其他还有毛菌,马纳青霉菌等等。

侵袭性的肺炎或者叫侵袭性的肺真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它的临床表现我们说和其他的细菌性肺炎是相似的。它缺乏自身的临床特点,比如发烧、咳嗽、脓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和休克这在侵袭性肺炎如此,在真菌性肺炎也是如此。特别是当一个病人因为重症的肺炎使用呼吸机以后

再发生真菌性肺炎,它的临床特点和原来的肺炎很相似,很难区别。也就是说比原来的症状更重了,呼吸参数更不好了。

影像学也没有特征性,可以表现为斑片,片状磨玻璃样的致密影子。说这些在我们一般的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甚至支原体肺炎都是很相似的。当然有的时候真菌性肺炎还表现为一些结节,单发的,多发的,这样被容易误认为肺癌,肺转移癌,淋巴瘤等等。

大家看这张片子的左下肺,广泛的这个密度增高,是一个渗透性的改变,你看从影像学上我们很难判别它就是真菌性肺炎,但它确实是一个曲霉性肺炎的胸片。

但是对一些病人来说我们还可以找到特征性的改变,比如说晕轮征、空洞和新月征。这些表现在胸片上是不太容易被识别的,在 CT 上容易识别。

我们看这两张肺的 CT ,我们先看图 5 ,这样一个团块的影子。你说它是肿瘤也可以,说是肺炎也可以。那你看这个对应上就很有意思了。中间的密度应该讲比我们肺组的密度是高了。那周边又比较更高一些,但是再边上有一个比较浅的影子。这像月亮晚上有这个月晕似的,叫做晕轮征,晕轮征图 4 图 5 都是一个晕轮征的表现以及它的特征。那原理是因为早期在病灶的中心坏死结节,坏死结节肯定是一个密度区了,但是它被出血所包围,出血这部分的密度要比这个坏死的密度要高,可以显示这样一个轮廓来。

第二个就是新月形空气征,这往往在这个真菌肺癌的晚期,是因为周围坏死组织被白细胞溶解形成这样一个含有空腔的形态。你比如像这个半月样的,这也是一个半月样的,这个很好识别,叫新月形空气征。这是一个曲霉菌的片子。

还有空洞。当然形成空洞最常见是结核了,所以要和结核进行鉴别,这是一个比较厚的空洞。

有作者报告说在曲霉菌肺炎当中空洞是比较高的,。我们看到这是曲霉的肺炎,这是念珠的肺炎,这是隐球菌肺炎,三种不同的真菌性肺炎当中曲霉的这个空洞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

面对一个真菌性的肺炎,我们怎么样一个诊断思路?就是说如果用作为一个肺炎的病人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人,如果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那就要考虑真菌的问题了。特别是有免疫功能低下有艾滋病人,肺部出现毛玻璃样的影像血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孢子菌的肺炎。检查我们可以做血培养,可以做肺泡灌洗液的培养,当然这些都是通过培养来做了。现在有非培养技术,比如说我们

可以做血的和肺泡灌洗液的 G 试验、甘露聚糖试验和 GM 试验,还可以做念珠菌和曲霉抗体的检查。这些试验我们现在都会要涉及到。

第二,我们就是真菌性败血症,真菌性败血症主要是发生在粒缺的病人,粒缺主要发生在一些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这个实体肿瘤移植的病人,以及 ICU 的病人。在美国真菌性的血液感染的死亡率高达 40% 。在真菌性败血症当中致病菌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或者叫白念。其余的可以是曲霉、隐球,然而最近这十年来我们从国内外的临床分离的真菌来看,真正白念在下降,非白念在增加,非白念包括热带念珠菌、光滑,还有近平滑等等。

哪些人容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前边我们说了主要是在粒缺的病人,或者在非粒缺,比如说重症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另外这个实施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时间很长,另外一些外科手术,特别是腹部手术也容易发生真菌性的败血症。

中华血液学会就血液和恶性肿瘤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它里面谈到了一个宿主因素,在 2010 年新修订的诊断标准当中它就规定了比如有粒缺要持续十天。第二体温要 38 度或者不升,同时存在一种易感因素,比如说 60 天内他有这个粒细胞缺乏。 30 天内使用过强效的免疫制剂,有既往的真菌感染的病史。或者同时有艾滋病,或者同时又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者使用激素 3 周以上。你只要具备这样一条同时有发烧再加上粒缺那就可以诊断侵袭性真菌病了。

真菌性败血症和一般的细菌性败血症是一样的,寒战、高烧,体温可能持续时间更长。真菌性白血病病人它可以播散到全身的脏器,导致播散性的真菌感染。到了脾脏在 B 超里面可以见到一个牛眼征。

(PPT31) 这张片子就是我们一个真菌白血病在脾脏形成一个牛眼征。

对于真菌败血症我们怎么样去考虑?如果一个病人发烧,特别是在粒缺情况下发烧,或者是原来有细菌性感染使用的广谱抗生素之后体温进一步发烧,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都要警惕真菌性败血症,当然我们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血培养,能够培养出真菌来。当然最主要的是念珠菌类,曲霉菌在血培养里是很难生长的。 G 试验、甘露聚糖、 GM 试验,还有一些抗体的检测都可以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辅助的诊断的依据。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真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指的真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的脑膜炎。近些年来了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激素、免疫制剂的使用,以及免疫缺陷病的增加,脏器移植的增加,真菌性脑膜炎也形成一个增长的趋势。

主要的病原体是新型隐球菌。大家知道隐球菌它广泛的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还有一些蜂巢、鸽粪中,上述物质均可以成为传染源;传染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经肺进入肺泡。然后产生一种胞外的磷脂酶,使我们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破坏,进而在肺内形成病灶,然后再经过血行进入到脑子。当然还有一部分病人是通过皮肤黏膜和消化道进入体内。

真菌脑膜炎它的宿主因素主要是包括一些经常使用抗生素的、免疫制剂的、就是说抗癌制剂药物治疗的,以及器官移植的,像白血病、淋巴瘤、狼疮、结核,糖尿病,以及艾滋病等等。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病呈是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临床表现它分脑膜脑炎型,这个脑膜炎型和原发性颅脑念珠菌肉芽病型,最常见的还是脑膜脑炎型和脑膜炎型。当然它的表现也主要表现在脑膜刺激征、头疼、发烧、恶心、呕吐以及颅神经的一些病变。

在影像学上 CT 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手段,但是它并没有什么特异性。使得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他的 CT 是正常的。当然病程越长 CT 的阳性就越高。它在 CT 里面的表现也是很多样的,比如说有脑积水,有颅室扩大,有片状的、斑片的低密度影子。甚至还有一些圆形的或者类型的肿块的影子等等。我们看这张图所显示的就是在这个区域有一个内源性的一肿块,我们说这可能是一个颅肿的影子。

脑脊液当然是有改变的,压力增高,它应该表现的是一个细菌性脑脊液的改变。比如说浑浊,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减低,白细胞数也增高。由于他起病缓慢,所以从发病过程他很像结核性脑膜炎,所以在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结脑。

根据发烧、头疼、呕吐、意识障碍以及脑膜刺激征我们就要考虑脑膜炎了。但是要鉴别一下,因为脑膜炎很多了,比如说流脑好发 1 到 3 月,乙脑好发于 7 到 9 月,那当然这都是属于传染病了。它有季节性。像结脑它没有季节性。除了培养和镜下发现之外还可以做一些相关的一些检查,比如说给它隐球菌的荚膜抗原,可以查隐球菌或者念珠菌或者曲霉的抗体。当然也包括 G 试验,甘露聚糖, GM 试验。

( ppt41 )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菌体呈圆形无核,荚膜染色较淡为双层反光圈,菌体大小不一可见颗粒状物质,出芽菌体呈葫芦状或哑铃状。

尽管新的抗真菌药不断的问世,临床医生对进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警惕性也在增加,但是他的死亡率子居高不下。比如说念珠菌的死亡率在 30% 到 40% 。而侵袭性的曲霉也高达 50% 到 80% ,没有获得治疗的这个病死率几乎是 100% 。

实际上我们是在临床上深部真菌病的诊断率远远低于他的实际感染率。

这是一些学术报告了,我们看到这个是它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的检出率。在住院时间只有12.3% 的病人被检查出来。但是在尸检当中有 31% 的病人,就是说相当有四分之三的病人在生前没有得到确诊,在死后的尸检中才被发现。

侵袭性真菌感染为什么难诊断,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它本身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基础疾病,原来就有肺炎,原来就有败血症,或者原有严重的疾病所掩盖。第二,它的确诊需要做组织标本,说要取病理组织,而取病理组织又是一个侵入性操作,往往由于病人和家属不接受或者病情不允许,所以我们往往得不到确定诊断。第三,就是真菌的检测项目有限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有关真菌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显微镜涂片、病理切片、培养、血清学,包括抗原和抗体,当然还有核酸的检测。在血清学方面抗原方面有曲霉菌的半乳糖甘霉,甘露聚糖也就是 GM 试验,有 1 、 3 β D 葡聚糖的 G 试验,有念珠菌的甘露聚糖 MA 试验和隐球菌的荚膜多糖这些抗原。当然这些东西开展得还不是很广泛。另外在我们国内应用也不过就是近十年的历史。抗血清检测目前还不成熟,也没有相应的试剂盒,所以这都有待于去开发去研究。

这是一个关于侵袭性真菌病的一个临床诊断流程,首先临床上它要有宿主因素。这些人是容易发生侵袭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它里面有症状、有高烧、体温不升,还有相应的一些器官的症状,比如呼吸道有呼吸道的症状,还有影像学的,你想到这样一些可能性你肯定要通过实验室的检查去证实,第一是培养,第二是非培养。非培养里面包括我们对涂片的检测,包括血清学,包括分子生物学。

虽然血培养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标准,但是单次血培养分离出白念的这个诊断应该讲它还是有限制的。一次培养还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另外培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得到结果三到五天,而且他的培养的假阴性率可以高达 50% 。对于这个曲霉菌的感染,血培养阳性率非常低。只有到了病

情的晚期才可能有很少数量的 5% 的阳性结果。在疾病的早期跟中期曲霉菌的感染一般血培养是做不出来的。

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是金标准,但是需要去活检取材,这个来讲它的可行性比较差,阳性率也只有 25% 。

我们做一个小结。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无菌体液的真菌培养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仍有不足,需要更简便、快速的方法来满足临床的需要。

,始终还是你。

然后,一起守着古朴的时光,迎接每一天的黎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褪色,不黯淡,任凭尘世的风摇曳着冬日的风雪,我始终是你最美的红颜,你是我最美的时光。

不说永远,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龙应台曾写过一段文字:“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或许就可以削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不同的寂寞有着不同的归途,其实赏心之人无须太多,关键是否能入心。

始终喜欢,一切纯善质朴的好,不论是人还是事,一份情深义重,才是水色尘心的悠远。而一同走过的山山水水,都会是生命的记载。

如果可以,愿始终趋光而行,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无论飘摇还是安逸,都要坚守住内心那道光,我们可以不完美,但灵魂必须向美而生。

有时,灵犀的相悦会铭记一生,我不知道岁月有多长,人生还会有多少未知。

只是希望自己能做个心思澄明,有着简单的小欢喜,不过多的忧思,也不给自己添加太多束缚的人。阳光很暖,你也还在,如此,足够。

看多了花开花谢,聚散离合,便逐渐明白,我们最终想拥有的不过是一份寻常的烟火,简单而情重,朴素而感恩。

余生很长,从晨曦到日暮,就让我们一起慢慢走。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以下将介绍IPFI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指南: 1.临床症状与体征:IPFI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体格检查可发现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干湿性啰音、杂音等。 2.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内斑点状或片状浸润阴影,也可见空洞形成。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3.病原学检查:支气管镜或胸腔镜检查可取得病灶组织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学检查,如涂片、培养和PCR等。 4.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经导管心脏超声检查等,以排除其他感染和判断病情。 二、治疗指南: 1.患者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单药治疗或联合应用药物。

3.免疫增强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积极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常用的免疫增强治疗包括使用重组人白介素-2、肠内营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等。 4.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高能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辅以肠内外营养支持。 5.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支气管阻塞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外科切除病变组织、支气管扩张术、胸腔引流术等。 6.病程监测:定期进行影像学、真菌学和临床症状的监测,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旨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但由于每位患者情况不同,请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简称为IFI)的患者越来越多,其致死率与发病率逐年攀升,在医院的感染的占比中达到了8%至15%,究其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致使实施实体的器官移植患者愈加增多,由此导致的真菌感染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发病率为20%至40%, 而近些年全世界社会人群的老年化,导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愈加广泛,这些同样使 得IFI的发病率增高。虽然科技发展使得治疗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IFI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仍 处于上升的趋势,本文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广大的患病患者,详情如下: 一、IFI的现状 本文对IFI的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主要分为两点,具体如下:(一)病原学变化: IFI中常见的病原菌就是丝状真菌和酵母样的真菌,丝状真菌中为主的是以曲霉,酵母样的真 菌中为主的是念珠菌,IFI的病原菌占比中更高的是酵母样的真菌,为91.4%,念珠菌的病原 菌中以白念珠菌最多,占比为40%至60%,引发念珠菌而导致的菌血症的因素有:胃肠道相 关的大手术、早产儿、血液病、血液透析、大于七十岁的老年人、肾脏出现功能性衰竭、使 用广谱类型的抗菌药、ICU长期住院患者等。但近些年曲霉病原菌的感染也在逐渐增多,占 到了IFI总体的5.4%至20%,烟曲霉是引起感染最多的病原菌,次之为黑曲霉和黄曲霉,最 少的是土曲霉和焦曲霉。(二)发病率的提升:尽管科技的进步使得抗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 不断更新,治疗药物的药效也更加显著,但是IFI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仍然在不断提升。据某国外机构统计,IFI的致死率增加10%至49%,患者住院的时间增多了三至三十小时,根据我国 监测感染的网站中的数据分析,IFI的比例已经高达17.1%至24.4%。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其病情恶化后极容易患上IFI,致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其中30%至40%为念珠菌感染,50% 至100%则为曲霉菌感染。与胃肠道相关的大手术和器官移植是导致患者感染IFI后而死亡的 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大气和人体的肺部相通,肺循环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环节,使得在肺 部出现IFI的感染也极为常见,次之是胃肠道与泌尿道,由此出现的患者多因为环境因素和职业等原因所影响。 二、诊断标准 人体的血液和组织遭受真菌入侵,并且长期盘踞其中进行繁殖和生长,由此而导致的 器官功能性障碍、炎症反应和组织损害的病变和其生理过程叫做IFI。IFI在临床中并没有特殊的患病体征和症状,由于临床中对于此病症的诊断方法并不全面,对于影像学等相关资料也 比较缺失,所以对于早期的临床IFI诊断很是不顺利,而IFI的治疗更多在于早期的一个及时 的确诊和治疗,这使得医院的临床相关医师对此病症的治疗更加艰难,后经过医疗的长期发展,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过去治疗IFI的三大疑难点(临床标准、微生物标准和宿主因素)进行分层的相关诊断,包括拟诊、临床诊断和确诊。后续经过2006年、2007年的相关组织对此的研究和探讨,确立了IFI的诊断由微生物学的相关检查、 临床特征、人体组织的病理学和宿主因素四个部分来组成,而其诊断分级为拟诊、临床诊断 和确诊。 原发性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简称为IPFI):此标准不包括由过敏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的真菌感染和真菌寄生。分为两种:继发性与原发性,继发性:由于免疫等功能损伤或 者宿主因素而导致的感染;原发性:无或者有相关临床的症状、免疫等功能没有受损伤的感染。在临床中继发性的相对较多。临床特征对于IPFI的拟诊相对重要,无症状时不可拟诊。 对于恶性肿瘤、重症以及血液病的患者,则至少有一个是宿主因素才可以进行诊断。 三、IFI的预防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发布时间:2012-03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朱光发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新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曾经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穿透通常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1]。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IF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侵袭性肺真菌病(i 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IPFD)是IFD临床常见类型,已日益成为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就IPFD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侵袭性肺真菌病定义 IPFD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但需注意的是,IPFD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真菌寄生是指临床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寄生,或称为定植;后者是指真菌作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PFD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2],前者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2.侵袭性肺真菌病流行病学 绝大多数IFD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在经典高危人群如白血病、艾滋病、骨髓干细胞及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IFD的发病率高达20%~40%。还有一部分内外科危重病患者,属于非经典人群,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指征和范围的扩大、各种导管的体

202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转载) 欧阳光明(2021.03.07)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 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咸阳215医院神经外科谢国强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 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次修订版)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第五次修订版)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1]、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指南及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等指南[5-6],对我国2013年版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7]进行了再次修订。在本版诊治原则中,结合我国在恶性血液病IFD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8-9],在诊断体系中保留了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及拟诊(possible),并沿用未确定(undefined)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按预防治疗(antifungal prophylaxis)、经验治疗 (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诊断驱动治疗(diagnostic-driven antifungal therapy)及目标治疗(targeted antifungal therapy)的策略进行分层和修订。 流行病学 一、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流行病学特征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液病患者IFD的总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发生率在不同疾病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国内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血液肿瘤和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CAESAR研究)]显示,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总发生率为2.1%,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IFD发生率最高,尤其在诱导化疗期间[8]。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发生率为7.7%,拟诊IFD发生率为19.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自体造血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 治疗原则(修订概要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 诊断标准 一、定义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系指真菌侵人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由于IF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有关标准[1],对我国IFI的诊断标准达成共识[2],认为血液病/恶性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I的诊断应参考宿主因素,并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标准)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微生物标准)进行分层诊断,分别为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其各自标准如下。 二、确诊IFI (一)深部组织感染 1.霉菌: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在针吸或活检取得的组织中,采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2.酵母菌:从非黏膜组织采用针吸或活检取得标本,通过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不包括尿道、鼻窦和黏膜组织),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或脑脊液经镜检(印度墨汁或黏蛋白卡红染色)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呈阳性。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二)真菌血症 血液真菌培养呈霉菌、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 三、临床诊断I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见附录1),且可能感染部位符合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标准(见附录2)和1项微生物学标准(见附录3)。 附录1:宿主因素:(1)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持续10 d以上。 (2)体温>38℃或<36℃,且存在下列任何1种易感因素:①之前60 d内出现过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10 d以上);②之前30 d内,曾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③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④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⑥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附录2:临床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1)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标准:CT检出以下任何1种渗出征象:光晕 征;新月形空气征;实变区域内出现空腔。次要标准: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2)鼻及鼻窦感染:主要标准:影像学检查提示鼻窦部位侵袭性感染(窦壁侵蚀,或感染突人邻近部位及颅骨基底部位的广泛破坏)。次要标准:①上呼吸道症状(流涕,鼻塞等);②鼻溃疡、鼻黏膜结痂、鼻出血;③眶周肿胀;④上颌窦压痛;⑤硬腭黑色坏死性损伤或穿孔。(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标准:影像学检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从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2]。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3]。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3]。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4]。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5]。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6]。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3],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2],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尽管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率低,但其病死率高,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在ICU 中,IFI除了可发生于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更多的则是发生在之前没有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与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导致的免疫麻痹/免疫功能紊乱有关[7-15]。 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ICU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ICU 患者往往带有多种体腔和血管内的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利用,较其他患者具有更多的皮肤、粘膜等解剖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和体腔粘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 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①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②侵入性监测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④常合并糖尿病、COPD、肿瘤等基础疾病;⑤皮

【认识】侵袭性真菌的血清学检查

【认识】侵袭性真菌的血清学检查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分别占到70%~90%和10%~20%。近年来,由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移植患者数目的增多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延长体内留置导管时间等,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例如,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的发病率约占8%~15%,器官移植受者的发病率为20%~40%,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发病率达31%。 那么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有哪些? 1,3-β-D葡聚糖试验(G实验) G实验是用于测定是否有深部真菌感染的实验。 真菌细菌壁中含有特有的1-3-β-D葡聚糖,当引起深部真菌感染时病人的血浆中可以测出。G试验则利用鲎的G凝血因子可被β葡聚糖激活形成凝固蛋白的原理,从而以浊度定量的方法测出血浆中β葡聚糖浓度。通常β葡聚糖>20pg/ml时,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且浓度越高,常示感染越重。这一试验从日本开始已向世界各国推广,成为早期诊断除结合菌(毛霉等)、隐球菌以外的深部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等。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约为60~90%。 G实验缺陷在于容易引起假阳性,而且无法区分真菌种类。1,3-β-D葡聚糖是除了结合菌属外所有真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镰孢菌属、酵母菌、毛孢子菌属、支顶孢属等)细胞壁的特有成份,而原核生物、病毒和人类细胞壁缺乏此多糖。因此,如果在血液或其他无菌体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就将可能提示真菌感染的存在。1,3-β-D葡聚糖已经成为真菌感染的有效标志物。 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 GM试验是检测曲霉菌感染的经典血清学方法之一,其主要检测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治疗新进展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治疗新进展 天津市人民医院ICU 田卓民 真菌感染是目前临床很常见的疾病,但许多医生不认识。既使在临床上遇到(如从各种细菌学检查报告得到的信息),对其治疗不知所措。鉴于对此类疾病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在此,我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问题,稍加详尽的论述,供感兴趣者参考,更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1.真菌 1.1概念 真菌属微生物范畴,基本形态为多细胞丝状分枝(菌丝) 及孢子。按感染类型分类,可分为病原性真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病原性真菌: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致浅部真菌病(各种皮肤癣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皮下组织及各脏器的真菌病)。条件致病真菌:本身不致病,如存在于口腔、肠道少量的孢子或空气中的孢子,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吸入大量孢子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失调,真菌大量繁殖,并发生形态学改变,形成菌丝体,释放毒素,破坏组织产生疾病。 1.2真菌分类: 单细胞真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不产菌丝,包括酵母菌和类酵母样菌。酵母菌是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如新型隐球菌,而类酵母样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其不脱离母细胞的延长芽体称为假菌丝,亦称假丝酵母菌即为各种念珠菌。 多细胞真菌,呈丝状,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主要是霉菌如曲霉、毛霉菌等 双相型真菌,即同一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成酵母状或菌丝状,此两种形态可随条件改变而互变,如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 细菌样真菌,如放线菌、诺卡菌属 浅部真菌:侵犯角蛋白组织如甲、毛发、皮肤角质层表面的癣菌以及粘膜的念珠菌。深部真菌:多由于外伤所致,可由许多种真菌引起。系统性真菌:侵犯粘膜、皮下组织、内脏的真菌。 (1)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常有地域性分布,受感染者的免疫反应完整,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 (2)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通常情况下,毒力低,对正常人群不致病,往往在免疫功能受损或丧失了正常的上皮屏障功能时发生的感染。主要有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菌等。在深部真菌病中,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占主要地位。.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途径: 外源性感染:,如吸入:外环境(空气、尘埃、土壤) ,白色念珠菌(鸟禽和哺乳动物排泄物) ,隐球菌存在鸽粪中,曲菌孢子存在于动物皮毛、旧书籍、废料中,经呼吸道吸入。食物,医务人员的手 内源性感染:人体正常菌群(如白色念珠菌) ,由于某原因导致菌群失调而感染(肺) ,内源性感染播散(血行)。 3.侵袭性真菌感染 3.1定义: 侵袭性真菌病:真菌侵犯无菌组织并经病理学或菌定量(>10 万/1 克组织)证实。真菌血症(Fungemia ):自血培养分离出真菌。播散性真菌病:同一种真菌自血源传播侵犯多个非邻近器官。系统性真菌感染:为一类由真菌引起的,侵犯深部脏器和/或血液的严重感染。 3.2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主要指糖尿病、肾脏病、肝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血液病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常见念珠菌、曲霉菌感染。恶性血液病的毛霉菌感染率高,有报道,在255 例肺毛霉菌病中,恶性血液病占35.5% ;在艾滋病者中,念珠菌感染占85-90%,隐球菌感染占10-15% ,曲霉菌感染占1-6% 。急性肝衰竭者,念珠菌感染率93.8% ,

2021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全文)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指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发病途径一是大气环境中的真菌孢子随呼吸进入肺部;二是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后,真菌随血循环及淋巴道播散至肺部。目前,我国糖尿病是继癌症和心脑血管病之后的常见慢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升至2013年的10.4%。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肺部感染约占糖尿病合并感染的50%。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阴性杆菌,合并IPFI的发病率较低,但预后差,病死率高,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绝对数量大,因此研究糖尿病对IPFI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糖尿病是侵袭性 肺真菌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 为更好地针对性治疗,国内外众多指南均将IPFI的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3个级别,确诊只需组织学或无菌体液检测的微生物学证据,但在临床上较难获得,而临床诊断和拟诊中宿主因素是重要的参考标准。2008年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Mycoses Study Group,EORTC/MSG)发布的指南中定义并明确了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宿主因素,主要围绕着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如近期中性粒细胞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艾滋病,2019年该指南修订,宿主因素中新增了实体器官移植和应用B细胞免疫抑制剂等。尽管范围扩大,但该指南对宿主因素的规定仍太过严格,约有30%~70%的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无EORTC/MSG指南中的经典宿主因素。我国制定的“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对于患者相关因素的定义是“发病危险因素”,较EORTC/MSG指南的“宿主因素”范围更加广泛,其中包括了慢性基础疾病,但对其种类并未明确指出。一项纳入1 192例新近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侵袭性曲霉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不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而在我国一项关于老年人深部真菌感染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易并发侵袭性念珠菌病,而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病率则并不高。上述两项研究并未明确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但既往研究多报道肺真菌病在深部真菌感染中最为常见,因此以上研究说明糖尿病与侵袭性肺真菌病关系密切,而且不同病原体与糖尿病的关系各有其特点,需要分别进行分析。我国一项纳入474例确诊肺真菌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发病率较高的肺真菌病依次为肺曲霉病(37.9%)、肺念珠菌病(34.2%)、肺隐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将近有 20 万种,大多数对人是无害的,仅有 150 种可以引起人和动物致病。什么是真菌?真菌是指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生存,培有有性和无性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的微生物。我们整个的生命体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真菌和我们人一样都属于真核生物。 第二,真菌的分类,按照生物学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给、门、纲、目、科、属、种。真菌当然属于真菌界,目前真菌门可以分为五个衙类,或者五个亚门。 18 纲, 68 目,这五个亚门分别是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在上面五个亚门中只有半知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与人类的真菌感染有关系。 按照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方式真菌可以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大类。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其中又包括酵母菌和类酵母菌两类,目前已知有 1000 多种,类酵母菌通过母细胞长出芽体繁殖,并延长成芽体,称为假菌丝。假菌丝联接在一起称为假菌丝体。我们看左下面这样一个模式图,是假酵母菌菌丝的形成过程。这边是一个显微镜下所看到的一个类酵母菌的菌丝,还有大小不同的孢子。 类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类酵母菌他的假菌丝可以伸进到培养基里面,所以又称为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就是念珠菌,专业名称上我们叫做假丝酵母菌。但是在临床习惯上大家都称叫念珠菌,实际上念珠菌就是假丝酵母菌。在酵母菌当中对人致病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或者叫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我们看这是一个白色假丝酵母菌的一个形态图。这是一个隐球菌的形态图。 第二大类就是霉菌,霉菌又称为丝状真菌,它是一个多细胞的真菌了,它有菌丝和孢子。现在地球上有 45000 种以上的霉菌。霉菌中间和我们临床有关的常见的有致病性的霉菌主要是根霉、毛霉、曲霉、还有青霉。曲霉又是一大类,我们说曲霉的曲霉军菌属,其中又有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的曲霉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2. 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 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附录3)。 四、拟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 IPFI的各自诊断标准可简要概括为表1。 临床处理程序与策略 一、IPFI的临床处理程序 原发性IPFI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没有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凶险程度较低,临床处理要求尽可能在确诊后选择治疗(确诊治疗)。继发性IPF I大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拟明确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过程急骤和凶险,需综合分析和判断,及时行拟诊治疗(经验治疗)或临床诊断治疗。根据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与缓急推荐处理程序见图1。 二、IPFI防治策略 1. 一般预防:有宿主因素特别是HSCT者,防止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是预防IPFI

的重要环节。未发病时应注意保护环境(有条件时应入住层流室),及时处理漏水、溢水,湿式清洁病房,不用布饰家具与地毯,不布置花卉与欣赏植物。当院内有建筑施工或患者离开保护性环境时,应佩戴高保护性口罩。一旦有IPFI发病时应加强监测,评价和改良保护性环境,消毒污染物包括房间墙壁,去除感染源。除非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病例,不主张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 2. 靶向预防:当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4+<200/μl或出现口咽部念珠菌病时,应用复方磺胺甲唑(SMZ-TMP)预防肺孢子菌肺炎。推荐方案:口服SMZ-TMP 2片(每片含SMZ 400 mg、 TMP 80 mg),1次/天。疗程持续至外周血CD4+>200/μl后3个月。当外周血CD4+<50/μl时亦可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预防隐球菌病。对异体或自体HSCT受者,推荐口服SMZ-TMP 2片,1次/天,预防性用药。于移植前2~3周开始服药,至植入后6个月;假设持续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预防用药应予继续。对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可用氟康唑100 mg/d,或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d,预防真菌感染,疗程视病情而定。 3. 拟诊治疗:即通常所谓经验性治疗, 应综合考虑广谱、有效、平安和效价比等因素选择抗真菌药物,参考附录4。 4. 临床诊断治疗:亦称先发治疗(Pre-emptive Therapy)。对有宿主因素的患者开展系统性连续监测,包括每周2次胸部摄片或CT扫描或真菌培养,或真菌抗原检测。如发现阳性结果,按临床诊断IPFI,立即开始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所检测到的真菌种类而定。 5. 确诊治疗:即靶向治疗。针对真菌种类进行特异性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要参考药物抗菌谱、药理学特点、真菌种类、临床病情和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后选定。 常见IPFI的抗真菌治疗 1. 支气管-肺念珠菌病:白念珠菌感染应用氟康唑,参考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剂量。亦可选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或含脂制剂)、卡泊芬净(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其用于念珠菌治疗)、伏立康唑。目前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实验室在培养别离出念珠菌后应鉴定出菌种。各种念珠菌感染的推荐治疗用药参见表2。疗程视治疗反响而定,要求肺部病灶根本吸收方能停药。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以及血行播散导致的全身皮肤黏膜感染,过去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现统一命名为IFI。 【IFI诊断】 儿科IFI的诊断尚无标准。根据2010《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009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以及欧美国家有关诊治指南,IFI 诊断采用分级诊断模式。 分级诊断由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三个级别:1.确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组织病理学和(或)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2.临床诊断: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3. 拟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 【IFI治疗药物】 1.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

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 1)静脉滴注:①两性霉素B 0.5~1mg/(kg.d),开始先以 0.1mg/(kg.d)给药,逐渐增加到足量。②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适用于无法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的患者。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D为3~4mg/kg,L-AmB为3~5mg/kg。亦主张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缓慢滴注。 2) 椎管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病情严重或静脉滴注失败的病例。儿童鞘内注射:首次0.01mg,用蒸馏水稀释后缓慢注入。以后每天1次,剂量渐增,约1周内增至每次0.1mg。以后每隔1~3天增加0.1mg,直至每次0.5mg为止,不超过0.7 mg。 2.伊曲康唑: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4mg/(kg.d)开始,可逐渐加量至12mg/(kg.d)。 3. 5-氟胞嘧啶: 适应症:敏感假丝酵母菌和隐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用法:50~150mg/(kg.d),分4次口服。单独应用易导致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种罕见但非常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比如接受器官移植、患有癌症或血液疾病、使用药物或经历过其他医疗操作的人士。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几乎总是要用药物来进行治疗,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治疗药物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侵袭性真菌,控制感染。以下是常见的抗真菌药物: 1.氟康唑(fluconazole) 氟康唑是一种口服药物,适用于治疗大多数真菌感染,包括侵袭性真菌感染。 适合的剂量和时长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和感染的部位而定。 2.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伊曲康唑是一种更广谱的抗真菌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与氟康唑相比,它可以更彻底地杀灭真菌,但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3.阿莫西林(amphotericin B) 阿莫西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来使用,并在短时间内杀死真菌。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肝损伤和肾脏损伤等。 4.卡泊芬净(caspofungin) 卡泊芬净是一种新型的、广谱的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难治性真菌感染。卡泊芬净通过阻断真菌细胞壁合成杀灭真菌,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不良反应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有不同的疗效。如何选择适合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真菌类型和感染部位等因素来决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外科手术 除了药物治疗,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来控制感染。外科手术可以去除感染区域,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外科手术通常用于以下情形: 1.感染的部位无法被药物治愈 如果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感染,那么外科手术是必要的。外科手术可以切除感染区域,减少感染蔓延的风险。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PFI)是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和(或)肺组织引起的感染,IPFI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病变°IPFI临床预警诊断和分层合理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的关注焦点,IPFI主要涉及呼吸、血液、重症监护、感染、免疫和新生儿等亚专业,其诊断和治疗又凸现了影像、检验和临床药学的重要性。中华儿科杂志曾刊出“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9版)”,时至今日,更多的临床经验积累和诊断技术跃进为全面更新指南或共识提供了基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后共组织56位各学科专家,汇总并遴选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儿科医师提出的有关IPFI诊治的18个临床问题,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充分讨论并撰写成“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0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明确建议和说明,以期更精准地指导IPFI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诊断部分 临床问题1:哪些人群容易发生IPFI? 建议:真菌感染多为条件性致病。患原发免疫缺陷、继发免疫低下或慢性基础疾病或长期体内留置导管的儿童应高度警惕IPFI的发生。 说明:存在以下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患儿易并发IPFI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有慢性肉芽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连锁高IgM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IgE综合征等,不同类型者易感真菌的种类不尽相同;(2)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3)血液恶性肿瘤;(4)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中性粒细胞绝对

计数<0.5x109/L,持续时间为0 d; (6)原发病使用糖皮质激素,IPFI的易感性与糖皮质激素单次剂量、总疗程和总剂量相关,有文献推荐2个月内使用>0.3 mg/ (kg d )超过3 周的泼尼松(或等效其他种类糖皮质激素)为高危因素;(7)长期侵入性置管引起生理屏障破坏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等;(8)其他如重症病毒感染、严重肝肾疾病、使用耗竭B或T淋巴细胞的靶向药物、慢性气道和肺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支气管肺畸形以及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等;(9 )要警惕多种高危因素的并存。 临床问题2 :哪些临床征象可以预警IPFI? 建议:(1)高危人群伴有发热、咳嗽、喘息等感染征象时应警惕IPFI 胸痛和咯血可能提示曲霉菌或毛霉菌感染;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可能提示肺孢子菌肺炎;胶冻样痰是念珠菌感染的相对特异性表现。(2)高危人群出现某些肺外表现应高度警惕IPFI鼻窦炎和鼻骨破坏可见于曲霉菌或者毛霉菌感染;胸壁脓肿可见于曲霉菌感染;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隐球菌、组织胞质菌感染;“脐凹”样皮疹是播散性马尔内菲蓝状菌感染的相对特异表征。 临床问题3 :怀疑IPFI推荐何种影像学检查?哪些是具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征? 建议:胸X线片敏感性较低,疑似IPFI推荐胸部高分辨CT检查,典型影像特征对曲霉菌、毛霉菌、肺孢子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有提示意义。

2022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是重症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重症肝病合并IFI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抗真菌药物又多在肝脏代谢,毒副作用大,临床诊治困难。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考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进展,根据重症肝病特点,经认真讨论,形成该专家共识,供有关医务人员在制定重症肝病合并IFI 诊治决策时参考。 本共识重症肝病主要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衰竭,推荐意见参照GRADE评级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和低(C)共3级,推荐等级分为强(1)、弱(2)两级(表1)。 1流行病学 重症肝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包括真菌在内的机会性感染显著增加。随着如糖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诊治手段的应用,重症肝病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但真菌感染也呈增高趋势[1]。同时,临床医师对于真菌感染认识的提高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真菌感染的检出率和诊断率。临床研究报道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发

生率为2%~15%[2-5],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细菌/真菌培养阳性的肝硬化患者中,IFI占3%~7%,且多为院内感染[3,6-8]。 IFI在重症肝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37.00%~56.00%),其他部位分别为消化道(1.14%~20.29%)、泌尿道(4.34%~15.94%)、腹腔(2.97%~14.49%)和血流(0.68%~5.80%),也可见胸腔、胆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真菌感染[5,9],肝硬化患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也被多次报道[10-11]。IFI多为单部位,也存在2个甚至多个部位播散性感染的情况[12-13]。 重症肝病IFI最常见的致病真菌有念珠菌属和曲霉属(表2)。念珠菌属主要以白念珠菌为主,占50%以上,是肠道、血流、腹腔和泌尿道等的

最新: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最新: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抗真菌药物多在肝脏代谢,毒副作用大,临床诊治困难,重症肝病合并IFI预后差,病死率高。 本文中的【推荐意见】均指共识中的推荐意见。推荐意见参照GRADE 评级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和低(C)共3级,推荐等级分为强(1)、弱(2)两级。 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重症肝病患者常处于免疫失衡状态,且合并症多,各种感染风险显著增加。糖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诊治手段的应用也使真菌感染也呈增高趋势。 表1 重症肝病患者常见IFI感染部位及病原【推荐意见1】:

表2 重症肝病合并IFI高危因素【推荐意见2】:

临床特征 重症肝病合并IF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治相对困难。在重症肝病诊治过程中,对于基础肝病治疗恢复不佳或出现反复,伴发热或其他感染症状、体征,规范的抗细菌治疗无效的患者,要高度警惕IFI【推荐意见3】。 真菌微生物学检查 通过无菌技术获取的标本真菌微生物学阳性具有真菌感染确诊价值,主要包括显微镜检发现或标本培养阳性。其他的微生物学检查(表3)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表3 临床诊断重症肝病合并IFI的微生物学证据:

重症肝病IFI的诊断 重症肝病合并IFI的诊断相对困难,应结合患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微生物学检查等进行分层次的诊断(表4)。 通过无菌技术获取的活检或针吸标本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直接镜检发现真菌证据可作为IFI的依据(A1)。血清和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了用于隐球菌感染的确诊(A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