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

一、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有机物中。从其致病性而言,可将真菌分为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两类,从感染的部位上看,可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致病菌和深部致病菌。引起深部真菌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致病性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足癣菌、孢子丝菌等。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其他类型病原引起的感染相同,真菌感染的发生也取决于真菌致病力和机体抵抗力两个方面。真菌的致病力包括真菌本身的毒理效应和患者所获得感染的途径、感染剂量等方面,机体的抵抗力往往和患者基础疾病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真菌感染常常于治疗“晚期”才明确诊断,即通常在经过一系列的抗细菌治疗无效后,才会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所以临床医师对人体真菌感染的认识程度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决定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肺脏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看,我国肺部真菌感染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在肺的感染途径可分为三种类型:(1)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2)外源性感染,患者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粉尘引起感染;(3)继发性感染,体其他部位存在真菌感染,经过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或者邻近器官的真菌感染直接蔓延侵犯肺脏。但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肺部真菌感染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除了曲霉菌感染形成曲菌球容易明确诊断外(图1),其他真菌感染均缺少特征性的改变。真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其他全身疾病终末期的患者,留取痰液培养较为困难,患者自身条件也往往不适宜采用支气管镜吸痰等介入性检查。(2)肺真菌感染常常继发于细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于既往检验的细菌培养的结果,而没有对真菌感染引起一定的重视。或在同一患者体,存在两种以上的真菌感染,而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所有的致病微生物,而引起临床治疗的不全面。(3)目前我国尚缺乏真菌感染治疗的指南性文件,在临床上常常会对选择什么样的药物和如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上难以抉择。图1 左上肺曲菌球二、真菌性败血症在诊断或怀疑患者存在深部真菌感染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真菌败血症的征象,必要时应及时多次抽血行血培养检查明确诊断。真菌败血症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其基本病变为坏死、溃疡、出血及空洞形成。切片检查一般可见组织坏死、炎性渗出及出血等改变。在坏死组织中可发现菌丝和(或)芽孢。血管腔可形成真菌性栓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有:(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2)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晚期危重病人;(3)器官移植及烧伤病人;(4)其他情况,如外科手术、尤其是腹部和心脏手术,以及静脉插管、静脉输注高营养、放置导尿管等。大多数患者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病情恶化为主要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有高热、常在39℃以上,热型不一,以间歇热、驰热多见,若为稽留热,常提示预后极差。个别患者机体反应极差,表现为低温或体温不升,均示病情危重。(2)皮疹。约13%的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可有皮疹出现,以皮肤瘀斑、瘀点及斑丘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结节水疱、脓疱等损害,脓疱可检到菌体。约5%的曲霉败血症患者出现斑丘疹、结节或斑块等,并具有化脓性或渐进性坏死倾向,损害区可发现曲霉菌存在。(3)脏器官受损的表现。真菌性败血症往往可伴有真菌性肺炎、食管炎、心包炎、心膜炎、心肌炎、肾炎及脑膜(脑)炎等。部分患者有淋巴结及脾肿大。若为念珠菌属败血症,往往伴有鹅口疮、吞咽困难、偏瘫、视乳头水肿、Babinski’s 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真菌败血症伴发眼炎亦较多见,可在病程中或缓解后发生,大多数在败血症发生3-60天出现眼炎。出现真菌性败血症的时候,及时采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在积极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控制原有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机体情况也非常的重要。三、化验与诊断真菌感染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有感染可能的患者应及时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利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1.直接涂片检查留取的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可以在片中发现菌丝明确有真菌感染,但是不能确定为具体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时可选择经验用药治疗,并送标本进一步化验检查。2.

痰、分泌物或血标本真菌培养真菌培养为诊断真菌感染的金标准。取得标本的部位决定了真菌培养阳性结果的价值,如果标本来源于无菌的密闭体腔或组织,如血、胸腔积液或支气管镜吸痰标本,则可认为其是病原菌。但若是痰、咽拭子或体表分泌物等标本中发现则可能为污染所致,尤其是一些条件致病菌,这时只有多次从同一部位分离出同一种真菌才能明确诊断。真菌培养的进一步检查为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3.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真菌病的重要方法,在病变组织中找到真菌可以明确诊断。组织中的病原菌可以表现为菌丝、孢子或颗粒等形式,采用合适的染色方法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嗜银染色法、Gridly染色法、姬姆萨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过碘酸雪夫氏(PAS) 染色法。目前开展真菌感染病理检查的尚少,可能和患者疾病状态、家属不能接受该项检查等原因有关。4.分子生物学技术有的单位或科研机构采用PCR的方法监测真菌,但目前缺少相关实验的报道。因为真菌污染的可能性非常大,采用该实验检查假阳性率偏高。但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如生物芯片技术,会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率和缩短检查周期。四、治疗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相对较少,而且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谨慎选择用药时机和药物类型。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从其作用机制上分,抗真菌药物可分为以下三类: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药物这一类药物和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结合,使膜分解或增加膜的通透性,而到达治疗目的。这一类药物又可以分为三类:(1)多烯类抗真菌药。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较多,在使用药物期间应该注意监测以下指标:①肾功能: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疗程开始剂量递增时建议隔日测定次。疗程中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至少每周2次,如测定结果尿素氮或血肌酐值的升高具有临床意义时,则需减量或停药,直至肾功能改善;②血常规:治疗过程中每周测定1次;③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损害(血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时应停药;④血钾测定,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测定2次。在对本药过敏者或严重肝病患者为使用该药的禁忌症,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孕妇为应慎用该药物。为减少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目前常常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目前主要有三种剂型: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这些脂类制剂在体多分布于网状皮组织(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药物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了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2)吡咯类抗真菌药。为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代表药物有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三唑类代表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系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真菌药,疗效较好,多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但毒性较两性霉素B小。在此以氟康唑为例说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氟康唑对真菌依赖的细胞色素P450酶有高度特异性,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而抑制其生长;但对人体细胞或P450酶作用甚微。对吡咯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孕妇禁用全身制剂。由于药物主要是通过肾排泄,所以治疗过程中应该定期作肾功能检查,并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肝功能。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肝毒性和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3)烯丙胺类。代表药物有布替萘芬和特比萘芬,可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作用,该酶是麦角固醇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临床多用于浅部真菌感染。2.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目前上市的有卡泊芬净,由于该类药物是作用于细胞壁的合成,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其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卡泊芬净是一种由Glarea Lozoyensis发酵产物合成的半合成脂肽化合物,能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β(1,3)-D-葡聚糖的合成。适应证为对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病。目前认为卡泊芬净的血浆清除主要机制是药物分布而不是排除或生物转化。所以其副作用较少,无须根据年龄、性别或肾脏受损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时可根据Child评分调整剂量,Child 评分5-6分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Child评分7-9分患者应减量使用,目前尚无Child评分大于9分的患者使用该药安全性评估的文献。其副作用主要有发热、头痛、腹痛、恶心、腹泻、呕吐、

转氨酶升高、贫血、静脉炎或皮疹等表现。3.抑制真菌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代表药物为氟胞嘧啶,可进入真菌细胞转变为具有抗代作用的5-氟胞嘧啶,后者可取代脲嘧啶进入真菌的脱氧核糖核酸,从而阻断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本药过敏、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和有重症肝病的患者禁用该药。其主要的副作用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皮疹和肝功能受损,曾有引起肝坏死的个案报道。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定期检查周围血象、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常规、血尿素氮和肌酐,并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以50-75μg/ml为宜,如果大于100μg/ml,则容易出现血液系统及肝脏的不良反应。以上简单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在具体使用药物时,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合理选择药物,调整用药剂量,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以免出现药物配伍禁忌和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出现不良反应。小结一、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有机物中。从其致病性而言,可将真菌分为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两类,从感染的部位上看,可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致病菌和深部致病菌。引起深部真菌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致病性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足癣菌、孢子丝菌等。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其他类型病原引起的感染相同,真菌感染的发生也取决于真菌致病力和机体抵抗力两个方面。真菌的致病力包括真菌本身的毒理效应和患者所获得感染的途径、感染剂量等方面,机体的抵抗力往往和患者基础疾病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真菌感染常常于治疗“晚期”才明确诊断,即通常在经过一系列的抗细菌治疗无效后,才会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所以临床医师对人体真菌感染的认识程度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决定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肺脏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看,我国肺部真菌感染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在肺的感染途径可分为三种类型:(1)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2)外源性感染,患者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粉尘引起感染;(3)继发性感染,体其他部位存在真菌感染,经过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或者邻近器官的真菌感染直接蔓延侵犯肺脏。但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肺部真菌感染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除了曲霉菌感染形成曲菌球容易明确诊断外(图1),其他真菌感染均缺少特征性的改变。真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其他全身疾病终末期的患者,留取痰液培养较为困难,患者自身条件也往往不适宜采用支气管镜吸痰等介入性检查。(2)肺真菌感染常常继发于细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于既往检验的细菌培养的结果,而没有对真菌感染引起一定的重视。或在同一患者体,存在两种以上的真菌感染,而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所有的致病微生物,而引起临床治疗的不全面。(3)目前我国尚缺乏真菌感染治疗的指南性文件,在临床上常常会对选择什么样的药物和如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上难以抉择。图1 左上肺曲菌球二、真菌性败血症在诊断或怀疑患者存在深部真菌感染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真菌败血症的征象,必要时应及时多次抽血行血培养检查明确诊断。真菌败血症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其基本病变为坏死、溃疡、出血及空洞形成。切片检查一般可见组织坏死、炎性渗出及出血等改变。在坏死组织中可发现菌丝和(或)芽孢。血管腔可形成真菌性栓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有:(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2)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晚期危重病人;(3)器官移植及烧伤病人;(4)其他情况,如外科手术、尤其是腹部和心脏手术,以及静脉插管、静脉输注高营养、放置导尿管等。大多数患者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病情恶化为主要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有高热、常在39℃以上,热型不一,以间歇热、驰热多见,若为稽留热,常提示预后极差。个别患者机体反应极差,表现为低温或体温不升,均示病情危重。(2)皮疹。约13%的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可有皮疹出现,以皮肤瘀斑、瘀点及斑丘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结节水疱、脓疱等损害,脓疱可检到菌体。约5%的曲霉败血症患者出现斑丘疹、结节或斑块等,并具有化脓性或渐进性坏死倾向,损害区可发现曲霉菌存在。(3)

脏器官受损的表现。真菌性败血症往往可伴有真菌性肺炎、食管炎、心包炎、心膜炎、心肌炎、肾炎及脑膜(脑)炎等。部分患者有淋巴结及脾肿大。若为念珠菌属败血症,往往伴有鹅口疮、吞咽困难、偏瘫、视乳头水肿、Babinski’s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真菌败血症伴发眼炎亦较多见,可在病程中或缓解后发生,大多数在败血症发生3-60天出现眼炎。出现真菌性败血症的时候,及时采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在积极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控制原有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机体情况也非常的重要。三、化验与诊断真菌感染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有感染可能的患者应及时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利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1.直接涂片检查留取的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可以在片中发现菌丝明确有真菌感染,但是不能确定为具体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时可选择经验用药治疗,并送标本进一步化验检查。2.痰、分泌物或血标本真菌培养真菌培养为诊断真菌感染的金标准。取得标本的部位决定了真菌培养阳性结果的价值,如果标本来源于无菌的密闭体腔或组织,如血、胸腔积液或支气管镜吸痰标本,则可认为其是病原菌。但若是痰、咽拭子或体表分泌物等标本中发现则可能为污染所致,尤其是一些条件致病菌,这时只有多次从同一部位分离出同一种真菌才能明确诊断。真菌培养的进一步检查为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3.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真菌病的重要方法,在病变组织中找到真菌可以明确诊断。组织中的病原菌可以表现为菌丝、孢子或颗粒等形式,采用合适的染色方法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嗜银染色法、Gridly染色法、姬姆萨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过碘酸雪夫氏(PAS) 染色法。目前开展真菌感染病理检查的尚少,可能和患者疾病状态、家属不能接受该项检查等原因有关。4.分子生物学技术有的单位或科研机构采用PCR的方法监测真菌,但目前缺少相关实验的报道。因为真菌污染的可能性非常大,采用该实验检查假阳性率偏高。但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如生物芯片技术,会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率和缩短检查周期。

四、治疗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相对较少,而且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谨慎选择用药时机和药物类型。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从其作用机制上分,抗真菌药物可分为以下三类: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药物这一类药物和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结合,使膜分解或增加膜的通透性,而到达治疗目的。这一类药物又可以分为三类:(1)多烯类抗真菌药。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较多,在使用药物期间应该注意监测以下指标:①肾功能: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疗程开始剂量递增时建议隔日测定次。疗程中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至少每周2次,如测定结果尿素氮或血肌酐值的升高具有临床意义时,则需减量或停药,直至肾功能改善;②血常规:治疗过程中每周测定1次;③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损害(血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时应停药;④血钾测定,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测定2次。在对本药过敏者或严重肝病患者为使用该药的禁忌症,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孕妇为应慎用该药物。为减少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目前常常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目前主要有三种剂型: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两性霉素B 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这些脂类制剂在体多分布于网状皮组织(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药物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了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2)吡咯类抗真菌药。为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代表药物有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三唑类代表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系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真菌药,疗效较好,多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但毒性较两性霉素B小。在此以氟康唑为例说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氟康唑对真菌依赖的细胞色素P450酶有高度特异性,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而抑制其生长;但对人体细胞或P450酶作用甚微。对吡咯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孕妇禁用全身制剂。由于药物主要是通过肾排泄,所以治疗过程中应该定期作肾功能检查,并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肝功能。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肝毒性和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3)烯丙胺类。代表药

物有布替萘芬和特比萘芬,可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作用,该酶是麦角固醇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临床多用于浅部真菌感染。2.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目前上市的有卡泊芬净,由于该类药物是作用于细胞壁的合成,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其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卡泊芬净是一种由Glarea Lozoyensis发酵产物合成的半合成脂肽化合物,能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β(1,3)-D-葡聚糖的合成。适应证为对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病。目前认为卡泊芬净的血浆清除主要机制是药物分布而不是排除或生物转化。所以其副作用较少,无须根据年龄、性别或肾脏受损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时可根据Child评分调整剂量,Child评分5-6分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Child评分7-9分患者应减量使用,目前尚无Child评分大于9分的患者使用该药安全性评估的文献。其副作用主要有发热、头痛、腹痛、恶心、腹泻、呕吐、转氨酶升高、贫血、静脉炎或皮疹等表现。3.抑制真菌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代表药物为氟胞嘧啶,可进入真菌细胞转变为具有抗代作用的5-氟胞嘧啶,后者可取代脲嘧啶进入真菌的脱氧核糖核酸,从而阻断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本药过敏、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和有重症肝病的患者禁用该药。其主要的副作用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皮疹和肝功能受损,曾有引起肝坏死的个案报道。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定期检查周围血象、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常规、血尿素氮和肌酐,并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以50-75μg/ml为宜,如果大于100μg/ml,则容易出现血液系统及肝脏的不良反应。以上简单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在具体使用药物时,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合理选择药物,调整用药剂量,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以免出现药物配伍禁忌和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出现不良反应。小结病例讨论(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主诉:发热2日,伴胸闷憋气。现病史:患者2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并伴胸闷、憋气,咳嗽,咳黄色及粉红色痰。于当地医院予以地塞米松10mg后体温无明显改变,为进一步就诊送至我院急诊。化验检查提示PaO2 56mmHg,PaCO2 44mmHg,WBC 17.2×109/L,Neu%89.3%,Na+ 132mmol/L,K+ 3.72mmol/L,ALT 14U/L,ALB 29.4g/L,胸部X线显示患者双肺弥漫性炎性改变,左肺大量胸腔积液(图2),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硬化,脾大,大量腹水。既往史:12年前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嗜酒20余年,每日饮啤酒3-5瓶。查体:体温38.2℃,血压110/75mmHg,心率112次/分,呼吸36次/分。患者消瘦,嗜睡,能唤醒,回答问题切题。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胸前皮肤可见蜘蛛痣,双手可见肝掌。左肺第4肋间以下叩诊浊音,右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弥漫中水泡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和额外心音。腹胀,肝脾触诊不满意,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轻度水肿。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图2 患者入院时胸片入院诊断:1、重症肺炎,I型呼吸衰竭,左侧胸腔积液;2、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腹水,低蛋白血症;3、慢性乙型肝炎。(二)入院后治疗与检查1.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急性起病的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结合患者查体和化验检查的结果,考虑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可能性大,目前没有细菌培养的证据,故只能选择经验用药,在用药前完善痰培养等检查,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头孢曲松(2.0g ,Qd )联合克林霉素(0.9g ,Bid )。2) 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状态和利尿治疗。3) 辅助支持治疗:改善营养状态、吸氧治疗等。2.入院后检查及治疗过程:血常规:WBC 13.6 × 109 /L ,RBC 4.23 × 1012 /L ,HGB 142g /L ,PLT 47 × 109 /L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14U/L ,谷草转氨酶25U/L ,球蛋白40g /L ,白蛋白27g /L ,尿素氮6.7mmol/L ,肌酐42umol/L ,血糖5.7mmol/L 。电解质:Na+126mmol/L ,K+2.7mmol/L ,Ca-1.2mmol/L ,CO2 26mmol/L 。血气分析:pH 7.37 ,pCO2 42mmHg ,pO2 53mmHg 。血沉:24mm / 小时。抗-HIV:阴性。胸部CT 检查显示:双肺高密度影,以双下肺为重,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图3-5 )。痰细菌培养(3 次):未见细菌生长。痰找抗酸杆菌(3 次):阴性。血凝分析:PT 17.1s ,45 %,1.67R ,APTT 49.2s ,1.54 R ,Fib 112mg/dl 。【治疗2 日后,患者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加

重,并伴有谵妄表现,复查床旁胸片检查显示肺炎性病变较入院时有所加重,血气分析显示:pH 7.49 ,PaCO2 32mmHg ,PaO2 41mmHg 。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同时行床旁支气管镜检查,予以支气管镜吸痰,留取痰液标本送检。】痰涂片结果:可见丝状菌,抗酸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痰培养结果:奴卡菌阳性,对磺胺类药物敏感。【追问病史时,患者家属提供患者长年独居,屋卫生条件较差,较为阴暗潮湿,且生活无规律,膳食结构不平衡。】3.调整治疗方案:• 1) 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2) 改用阿齐霉素(0.1g ,Qd )和复方磺胺甲恶唑(0.5g ,Q6h )抗感染治疗。• 3) 继续予以营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4.转归:治疗 3 日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复查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41 ,pCO2 44mmHg ,pO2 83mmHg ;血常规检查结果为WBC 5.9 × 109/L ,RBC 4.53 × 1012 /L ,HGB 136g /L ,PLT 79 × 109/L ;床旁胸片结果显示患者肺感染较前明显减轻,遂予以撤除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改用人工鼻吸氧,次日顺利拔管。维持使用阿齐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抗感染治疗7 日后停用静脉药物,继续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半年。患者半年后复查胸片结果显示肺炎症吸收。(三)讨论与分析1.诊断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胸片检查结果提示为双侧重症肺炎,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为I 型呼吸衰竭。从当时的病情分析考虑患者存在肺感染的可能性大,但是尚不能明确具体致病菌。在入院时需要排除的致病原有:军团菌、结核菌、卡氏肺孢子虫以及病毒等,故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完善检查以明确诊断。痰培养和痰涂片在肺部感染时是明确致病原的重要检查手段,但是患者的依从性要好,如本例患者,入院时存在I 型呼吸衰竭,当时无力咳嗽,多次痰涂片和痰培养的结果均对诊断的帮助不大,在行气管插管后,行支气管镜检查并予以吸痰治疗,将肺分泌物送检才明确致病原。2.治疗针对痰培养和药敏实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所以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重症肺炎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以前,最好能够留取血或痰的标本行细菌培养。对于奴卡菌的治疗,目前认为效果较好的抗生素为磺胺类药物。在治疗时应注意给药剂量要足,必要时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疗程要长,治疗时间应该在6 个月以上,同时应密切注意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如果患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可以选择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四)点睛与提示在我国,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本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肺奴卡菌感染,奴卡菌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化脓性炎症。肺感染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病变,表现为融合性支气管炎、肺实变、坏死性肺炎伴空洞形成。并常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脓胸,偶尔侵犯至胸壁形成瘘道。若经血播散侵入其他器官可形成脓肿,最常见为脑脓肿,其次为肾脓肿。偶可见肺病变直接侵犯至心包、纵隔产生炎症,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本例患者的临床背景是其长年的肝功能损害和居住环境。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功能的障碍导致其免疫功能的降低和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容易出现室真菌生长后孢子吸入肺定植,在免疫力下降时导致感染。《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在涉及奴卡菌病治疗上认为应该严格根据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来制定用药方案。奴卡菌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磺胺类药物。治疗剂量宜大,治疗时间宜长。常用剂量为磺胺嘧啶6 -12g /d ,分4 -6 次口服,疗程6 个月,1 月后视病情好转可酌情减量,但至少用到全部症状消失后6 周。有并发转移性脓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应连续治疗1 年以预防潜在病变的复发。此外,包括红霉素、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对奴卡菌病也有效,但疗效尚不肯定,在治疗中可起到辅助作用。联合用药有利于治疗继发于其他细菌感染的奴卡菌病。病例讨论(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主诉:发热2日,伴胸闷憋气。现病史:患者2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并伴胸闷、憋气,咳嗽,咳黄色及粉红色痰。于当地医院予以地塞米松10mg后体温无明显改变,为进一步就诊送至我院急诊。化验检查提示PaO2 56mmHg,PaCO2 44mmHg,WBC 17.2×109/L,Neu%89.3%,Na+ 132mmol/L,K+ 3.72mmol/L,ALT 14U/L,ALB 29.4g/L,胸部X线显示患者双肺弥漫性炎性改变,左肺大量胸腔积液(图2),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硬化,脾大,大量腹水。既往史:12年前体检

时发现HBsAg阳性,嗜酒20余年,每日饮啤酒3-5瓶。查体:体温38.2℃,血压110/75mmHg,心率112次/分,呼吸36次/分。患者消瘦,嗜睡,能唤醒,回答问题切题。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胸前皮肤可见蜘蛛痣,双手可见肝掌。左肺第4肋间以下叩诊浊音,右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弥漫中水泡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和额外心音。腹胀,肝脾触诊不满意,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轻度水肿。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图2 患者入院时胸片入院诊断:1、重症肺炎,I型呼吸衰竭,左侧胸腔积液;2、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腹水,低蛋白血症;3、慢性乙型肝炎。(二)入院后治疗与检查1.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急性起病的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结合患者查体和化验检查的结果,考虑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可能性大,目前没有细菌培养的证据,故只能选择经验用药,在用药前完善痰培养等检查,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头孢曲松(2.0g ,Qd )联合克林霉素(0.9g ,Bid )。2) 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状态和利尿治疗。3) 辅助支持治疗:改善营养状态、吸氧治疗等。2.入院后检查及治疗过程:血常规:WBC 13.6 × 109 /L ,RBC 4.23 × 1012 /L ,HGB 142g /L ,PLT 47 × 109 /L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14U/L ,谷草转氨酶25U/L ,球蛋白40g /L ,白蛋白27g /L ,尿素氮 6.7mmol/L ,肌酐42umol/L ,血糖 5.7mmol/L 。电解质:Na+126mmol/L ,K+2.7mmol/L ,Ca-1.2mmol/L ,CO2 26mmol/L 。血气分析:pH 7.37 ,pCO2 42mmHg ,pO2 53mmHg 。血沉:24mm / 小时。抗-HIV:阴性。胸部CT 检查显示:双肺高密度影,以双下肺为重,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图3-5 )。痰细菌培养(3 次):未见细菌生长。痰找抗酸杆菌(3 次):阴性。血凝分析:PT 17.1s ,45 %,1.67R ,APTT 49.2s ,1.54 R ,Fib 112mg/dl 。【治疗2 日后,患者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加重,并伴有谵妄表现,复查床旁胸片检查显示肺炎性病变较入院时有所加重,血气分析显示:pH 7.49 ,PaCO2 32mmHg ,PaO2 41mmHg 。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同时行床旁支气管镜检查,予以支气管镜吸痰,留取痰液标本送检。】痰涂片结果:可见丝状菌,抗酸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痰培养结果:奴卡菌阳性,对磺胺类药物敏感。【追问病史时,患者家属提供患者长年独居,屋卫生条件较差,较为阴暗潮湿,且生活无规律,膳食结构不平衡。】3.调整治疗方案:• 1) 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2) 改用阿齐霉素(0.1g ,Qd )和复方磺胺甲恶唑(0.5g ,Q6h )抗感染治疗。•3) 继续予以营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4.转归:治疗3 日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复查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41 ,pCO2 44mmHg ,pO2 83mmHg ;血常规检查结果为WBC 5.9 × 109/L ,RBC 4.53 × 1012 /L ,HGB 136g /L ,PLT 79 × 109/L ;床旁胸片结果显示患者肺感染较前明显减轻,遂予以撤除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改用人工鼻吸氧,次日顺利拔管。维持使用阿齐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抗感染治疗7 日后停用静脉药物,继续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半年。患者半年后复查胸片结果显示肺炎症吸收。(三)讨论与分析1.诊断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胸片检查结果提示为双侧重症肺炎,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为I 型呼吸衰竭。从当时的病情分析考虑患者存在肺感染的可能性大,但是尚不能明确具体致病菌。在入院时需要排除的致病原有:军团菌、结核菌、卡氏肺孢子虫以及病毒等,故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完善检查以明确诊断。痰培养和痰涂片在肺部感染时是明确致病原的重要检查手段,但是患者的依从性要好,如本例患者,入院时存在I 型呼吸衰竭,当时无力咳嗽,多次痰涂片和痰培养的结果均对诊断的帮助不大,在行气管插管后,行支气管镜检查并予以吸痰治疗,将肺分泌物送检才明确致病原。2.治疗针对痰培养和药敏实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所以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重症肺炎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以前,最好能够留取血或痰的标本行细菌培养。对于奴卡菌的治疗,目前认为效果较好的抗生素为磺胺类药物。在治疗时应注意给药剂量要足,必要时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疗程要长,治疗时间应该在6 个月以上,同时应密切注意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如果患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可以选择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四)点睛与提示在我国,真菌感染

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本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肺奴卡菌感染,奴卡菌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化脓性炎症。肺感染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病变,表现为融合性支气管炎、肺实变、坏死性肺炎伴空洞形成。并常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脓胸,偶尔侵犯至胸壁形成瘘道。若经血播散侵入其他器官可形成脓肿,最常见为脑脓肿,其次为肾脓肿。偶可见肺病变直接侵犯至心包、纵隔产生炎症,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本例患者的临床背景是其长年的肝功能损害和居住环境。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功能的障碍导致其免疫功能的降低和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容易出现室真菌生长后孢子吸入肺定植,在免疫力下降时导致感染。《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在涉及奴卡菌病治疗上认为应该严格根据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来制定用药方案。奴卡菌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磺胺类药物。治疗剂量宜大,治疗时间宜长。常用剂量为磺胺嘧啶6 -12g /d ,分4 -6 次口服,疗程6 个月,1 月后视病情好转可酌情减量,但至少用到全部症状消失后6 周。有并发转移性脓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应连续治疗1 年以预防潜在病变的复发。此外,包括红霉素、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对奴卡菌病也有效,但疗效尚不肯定,在治疗中可起到辅助作用。联合用药有利于治疗继发于其他细菌感染的奴卡菌病。

肺炎的病因与分类及我国重症肺炎的标准

肺炎的病因与分类及我国重症肺炎的标准肺炎是指肺组织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及分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将对肺炎的病因与分类进行探讨,并介绍我国对重症肺炎的标准。 一、肺炎的病因 肺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等。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此外,肺炎还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卧床、嗜酒、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肺炎的分类 根据致病菌的不同,肺炎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几种类型。以下将对各种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治疗方面,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2.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性肺炎的症状与细菌性肺炎相似,但严重程度较轻。目前,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3. 真菌性肺炎

真菌性肺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等。真菌性肺炎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例如免疫抑制剂使用 者和艾滋病患者等。治疗方面,抗真菌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三、我国重症肺炎的标准 为了对重症肺炎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疗,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根 据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 案(试行第六版)》,我国重症肺炎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 重症肺炎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氧合下降等重要影像学改变。 2. 影像学特征 重症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双肺浸润性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重症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淋巴细 胞计数异常降低。 4. 并发症 重症肺炎患者可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如休克、心脏功能不全等。 总结: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因及分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临床实践中,对肺炎的病因和分类的准确判断,对于临床治疗具有

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

一、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有机物中。从其致病性而言,可将真菌分为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两类,从感染的部位上看,可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致病菌和深部致病菌。引起深部真菌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致病性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足癣菌、孢子丝菌等。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其他类型病原引起的感染相同,真菌感染的发生也取决于真菌致病力和机体抵抗力两个方面。真菌的致病力包括真菌本身的毒理效应和患者所获得感染的途径、感染剂量等方面,机体的抵抗力往往和患者基础疾病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真菌感染常常于治疗“晚期”才明确诊断,即通常在经过一系列的抗细菌治疗无效后,才会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所以临床医师对人体真菌感染的认识程度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决定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肺脏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看,我国肺部真菌感染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在肺的感染途径可分为三种类型:(1)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2)外源性感染,患者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粉尘引起感染;(3)继发性感染,体其他部位存在真菌感染,经过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或者邻近器官的真菌感染直接蔓延侵犯肺脏。但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肺部真菌感染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除了曲霉菌感染形成曲菌球容易明确诊断外(图1),其他真菌感染均缺少特征性的改变。真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其他全身疾病终末期的患者,留取痰液培养较为困难,患者自身条件也往往不适宜采用支气管镜吸痰等介入性检查。(2)肺真菌感染常常继发于细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于既往检验的细菌培养的结果,而没有对真菌感染引起一定的重视。或在同一患者体,存在两种以上的真菌感染,而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所有的致病微生物,而引起临床治疗的不全面。(3)目前我国尚缺乏真菌感染治疗的指南性文件,在临床上常常会对选择什么样的药物和如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上难以抉择。图1 左上肺曲菌球二、真菌性败血症在诊断或怀疑患者存在深部真菌感染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真菌败血症的征象,必要时应及时多次抽血行血培养检查明确诊断。真菌败血症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其基本病变为坏死、溃疡、出血及空洞形成。切片检查一般可见组织坏死、炎性渗出及出血等改变。在坏死组织中可发现菌丝和(或)芽孢。血管腔可形成真菌性栓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有:(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2)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晚期危重病人;(3)器官移植及烧伤病人;(4)其他情况,如外科手术、尤其是腹部和心脏手术,以及静脉插管、静脉输注高营养、放置导尿管等。大多数患者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病情恶化为主要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有高热、常在39℃以上,热型不一,以间歇热、驰热多见,若为稽留热,常提示预后极差。个别患者机体反应极差,表现为低温或体温不升,均示病情危重。(2)皮疹。约13%的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可有皮疹出现,以皮肤瘀斑、瘀点及斑丘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结节水疱、脓疱等损害,脓疱可检到菌体。约5%的曲霉败血症患者出现斑丘疹、结节或斑块等,并具有化脓性或渐进性坏死倾向,损害区可发现曲霉菌存在。(3)脏器官受损的表现。真菌性败血症往往可伴有真菌性肺炎、食管炎、心包炎、心膜炎、心肌炎、肾炎及脑膜(脑)炎等。部分患者有淋巴结及脾肿大。若为念珠菌属败血症,往往伴有鹅口疮、吞咽困难、偏瘫、视乳头水肿、Babinski’s 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真菌败血症伴发眼炎亦较多见,可在病程中或缓解后发生,大多数在败血症发生3-60天出现眼炎。出现真菌性败血症的时候,及时采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在积极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控制原有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机体情况也非常的重要。三、化验与诊断真菌感染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有感染可能的患者应及时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利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1.直接涂片检查留取的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可以在片中发现菌丝明确有真菌感染,但是不能确定为具体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时可选择经验用药治疗,并送标本进一步化验检查。2.

真菌感染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2]。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3]。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3]。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4]。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5]。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病和肿瘤患者[6]。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3,7],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2],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侵袭性曲霉感染病死率高达58%~90%,明显高于念珠菌感染[6-8],是血液系统肿瘤和骨髓移植受者等免疫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真菌性肺炎诊断检查

真菌性肺炎诊断检查 真菌性肺炎诊断检查(确诊真菌性肺炎需要做什么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痰或支气管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检得真菌:约10%~20%正常人的痰液也可查得此菌。必须区别是寄生菌抑或为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在侵入黏膜致病可形成假菌丝,故痰直接涂片发现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则有助于诊断。以沙保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作痰念珠菌分离培养,于37℃温箱或室温下培养3~5 天,可见乳白色湿润光泽圆或卵圆形菌落,具特殊酵母香味,如菌落数目超过50%则有诊断意义。当移种在玉蜀黍培养基上时,则可见到分枝状菌丝及厚膜孢子等本菌的特征。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37℃或室温下孵育可得乳黄色或褐黄色菌落。动物实验证实隐球菌对小白鼠致病。痰或支气管分泌物中找到隐球菌,结合临床可作出肺隐球菌病的诊断。 (2)脑脊液中检得真菌:在有脑膜炎临床表现的患者中,取脑脊液作涂片墨汁染色及培养可检出新型隐球菌。在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后,应同时检查肺部原发病灶。5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可用墨汁染色检出隐球菌。 (3)血培养: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血培养多次获得真菌者有助于播散型隐球菌病的诊断。一般血培养较少获得阳性,如为阳性则提示为严重感染。对身体浅表部位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或念珠菌肠炎者,应早期、反复送检血培养。培养时间不应少于4 周。阳性结果有诊断价值。 (4)肺活检:亦有助于确诊。遇危重病例肺部有大块融合病变者,可作肺穿刺,取肺穿刺液作培养及直接涂片,发现病原菌有确诊意义。 (5)阴道分泌物:对新生儿患者,应检查母亲阴道有无白色念珠菌病。新生儿经产道吞入或吸入污染的羊水而致病。 (6)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中念珠菌抗原有助于

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

一、真菌感染与真菌性肺炎 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与有机物中。从其致病性而言,可将真菌分为条件致病菌与致病菌两类,从感染的部位上瞧,可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致病菌与深部致病菌。引起深部真菌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致病性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足癣菌、孢子丝菌等。 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与其她类型病原引起的感染相同,真菌感染的发生也取决于真菌致病力与机体抵抗力两个方面。真菌的致病力包括真菌本身的毒理效应与患者所获得感染的途径、感染剂量等方面,机体的抵抗力往往与患者基础疾病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真菌感染常常于治疗“晚期”才明确诊断,即通常在经过一系列的抗细菌治疗无效后,才会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所以临床医师对人体真菌感染的认识程度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决定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肺脏就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瞧,我国肺部真菌感染中大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与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与毛霉菌。真菌在肺内的感染途径可分为三种类型:(1)内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与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2)外源性感染,患者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粉尘引起感染;(3)继发性感染,体内其她部位存在真菌感染,经过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或者邻近器官的真菌感染直接蔓延侵犯肺脏。 但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肺部真菌感染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除了曲霉菌感染形成曲菌球容易明确诊断外(图1),其她真菌感染均缺少特征性的改变。真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其她全身疾病终末期的患者,留取痰液培养较为困难,患者自身条件也往往不适宜采用支气管镜吸痰等介入性检查。(2)肺内真菌感染常常继发于细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于既往检验的细菌培养的结果,而没有对真菌感染引起一定的重视。或在同一患者体内,存在两种以上的真菌感染,而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所有的致病微生物,而引起临床治疗的不全面。(3)目前我国尚缺乏真菌感染治疗的指南性文件,在临床上常常会对选择什么样的药物与如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上难以抉择。 图1 左上肺曲菌球 二、真菌性败血症 在诊断或怀疑患者存在深部真菌感染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真菌败血症的征象,必要时应及时多次抽血行血培养检查明确诊断。真菌败血症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其基本病变为坏死、溃疡、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 一、定义 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IPFI 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的诊断标准 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肺炎CT征象

肺炎CT征象 肺炎CT征象: 1.小结节影常见于腺病毒。也可见于细菌、真菌感染。病灶一般在5~6mm,边缘较模糊,以中下肺野为多,也可有与小叶或小叶融合病灶并存。 2.小斑片状或斑片状的融合影可见各种原因的肺炎。直径为1~2.5cm,边缘模糊。斑片影并可见发生融合,一般表现为:下比上多,内比外多,后比前多。(图2-2) 3.肺段及大叶阴影多见于细菌感染,也可见于腺病毒和卡氏囊虫感染。以肺段或叶为界,体积不缩小,内有支气管充气征,边缘模糊。(图2-3) 4.条索状及网状阴影此征常见于放射性肺炎,慢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肺炎的吸收期。病变以增殖为主,也可合并实质性肺泡炎。表现为斑片状不规则的条索状混合影。边缘可清楚,也可模糊。(图2-4)(图2-5) 5.球形阴影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真菌性肺炎,炎性假瘤。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发或单发的球形影,多为1~3cm边缘较均匀,增强时为周围强化,但易变,且常合并空洞;真菌性肺炎是脓肿与肉芽肿,变化慢;炎性假瘤,大小不一,边缘可光整,毛刺,增强可均匀或混合强化。(图2-6)(图2-7) 6.空洞常见于化脓性肺炎或真菌性肺炎。见环形的透亮区,边缘可清晰,可模糊。壁可厚薄。常伴有斑片状模糊影或小结节影。 7.胸膜病变合并积液,后期胸膜局部增厚。

少见部位肺炎征象: (一)、肺尖脓肿肺尖是肺部感染少见部位,而肺尖脓肿有其与其他部位脓肿不全相同的CT表现,当脓肿周围较少出现浸润表现和胸膜受浸表现时,容易与结核或肺上沟瘤混淆。病史:多见于老年人,有发热,但是热度不是很高。有咳嗽咳痰,白细胞稍高等不典型表现。CT表现:肺尖部见大片状影或包块影,密度不均,中心常有空洞形成,边缘模糊。周围可有小点状影,小斑片影或包块影。增强扫描中心强化不明显,部分病例周围可见明显强化,相邻胸膜局限性增厚粘连,增强扫描多数病例没有明显的纵隔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在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可缩小,其内空洞吸收。(图2-9)(图2-10)(图2-11)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以及血行播散导致的全身皮肤黏膜感染,过去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现统一命名为IFI。 【IFI诊断】 儿科IFI的诊断尚无标准。根据2010《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009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以及欧美国家有关诊治指南,IFI 诊断采用分级诊断模式。 分级诊断由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三个级别:1.确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组织病理学和(或)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2.临床诊断: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3. 拟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 【IFI治疗药物】 1.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

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 1)静脉滴注:①两性霉素B 0.5~1mg/(kg.d),开始先以 0.1mg/(kg.d)给药,逐渐增加到足量。②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适用于无法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的患者。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D为3~4mg/kg,L-AmB为3~5mg/kg。亦主张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缓慢滴注。 2) 椎管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病情严重或静脉滴注失败的病例。儿童鞘内注射:首次0.01mg,用蒸馏水稀释后缓慢注入。以后每天1次,剂量渐增,约1周内增至每次0.1mg。以后每隔1~3天增加0.1mg,直至每次0.5mg为止,不超过0.7 mg。 2.伊曲康唑: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4mg/(kg.d)开始,可逐渐加量至12mg/(kg.d)。 3. 5-氟胞嘧啶: 适应症:敏感假丝酵母菌和隐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用法:50~150mg/(kg.d),分4次口服。单独应用易导致

抗感染药物的适用范围

抗感染药物的适用范围 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为了 治疗感染,医生常常会使用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的适用范围非常 广泛,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况。 1.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常见的病例包括肺炎、尿路感 染和皮肤感染等。对于细菌感染,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不同 类型的抗生素可以干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击败感染并恢复患者健康。 2.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比如接受器官移植、 化疗或患有艾滋病的人。此类感染可能导致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 菌病和肺真菌感染等。抗真菌药物可以杀灭或抑制真菌的生长,从而 治疗感染。 3. 病毒感染: 与细菌不同,病毒性感染需要不同的处理策略。由于病毒没有自身 的代谢机制,传统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对于一些病毒性感染, 例如流感和乙肝,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阻止病 毒复制和进一步感染,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4.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包括寄生虫通过人体并在其内部生长和繁殖。例如,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抗寄生虫药物可以干扰寄生虫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寄生虫的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医生需要谨慎。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使得后续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治疗。因此,患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在医生的监督下正确使用。 总结: 抗感染药物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有效治疗不同类型的感染,例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然而,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谨慎,以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发展。患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应先咨询医生的建议,确保正确使用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肺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药物

肺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药物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造成人们的免疫力下降,肺部真菌感 染的发生逐渐增加,而且致死率也不断增加。所以,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对真菌感 染的途径、症状以及病原等的认识,提高抗真菌的使用效率,并不断研究新的有 效的抗真菌药物,加强对真菌感染的处理应变能力,有效的治疗真菌感染。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治疗进展 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很广泛,很多真菌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疾病,在生活环境中真 菌可以随着人们的呼吸进入呼吸道,所以在真菌感染中,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尤其是肺部 感染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根据临床研究表明,真菌感染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原发性真菌 感染,病症比较轻,感染比较多,多属于健康者的感染,主要病原体有荚膜组织胞浆菌、粗 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第二种是机会性真菌感染,免疫力较低或基础疾病的患者会出现的 真菌感染,主要病原体有念珠菌、接合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第三种是真菌引发的变态 反应,这主要是一些突变反应,由于人体的不同体质或体内的抗体发生的极少数的变态反应。真菌感染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感染的比较多。 一、常见肺部致病性真菌 现在医院内大约10%的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机会性的真菌感染在医院是比较常见的 1念珠菌属,如今已经分离到17种念珠菌可以引起感染,90%以上的侵袭性感染是由光 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引起。念珠菌属是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 的最主要病原体,凭多次下呼吸道分泌物来诊断念珠菌感染具体情况并不可靠,所以肺部念 珠菌感染的致病率存在明显高估。 2曲霉菌属,曲霉是真菌感染的第二常见的病原体,大部分经鼻吸入进入肺部,在患者 身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引起侵袭性肺炎或鼻窦炎。 3新型隐球菌,人类疾病的引起主要是新型隐球菌大多由呼吸道传入,在肺部发炎,或 隐性传染,也可经肠道和皮肤传入。 4接合菌,人体致病的主要真菌是接合菌纲中的虫霉目和毛霉目,又以毛霉目中的根霉属、毛霉属和根毛霉属为主,因此接合菌病也可以称为毛霉菌病。肺毛霉菌病的感染病例报 告很少,肺毛霉菌病感染病情进展快,病死高。 5肺孢子菌,肺孢子菌一直以来被划为原虫,但是研究证实肺孢子菌更接近于真菌。肺 孢子菌在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现在诊断主要靠BALF或诱导痰直接镜检。 二、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 1七烯类广谱抗真菌药。(1)两性霉素B:主要针对细胞膜的甾醇,菌体会被溶解破坏。抗菌活性比较广泛,可作用于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毛霉菌和组织胞浆菌等,对癣菌和 土霉菌无效。使用时需对患者严格的进行血钾与肾功能的监测。(2)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临床研究发现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可以有效的对侵袭性曲霉菌治疗,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有 效性大于两性霉素B。 2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是通过与菌体薄膜结合使胞浆外渗,菌体溶 解死亡。该类药物的缺点是不能杀灭真菌只能抑制真菌生长。主要的三唑类有氟康唑,伏立 康唑,伊曲康唑,以及泊沙康唑和雷夫康唑。因为糖蛋白P的关系,药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氟康唑MIC在药敏试验中比较成熟,适用于食道、咽念珠菌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骨髓 移植病人或AIDS病人隐球菌性脑膜炎念珠菌病的预防,研究表明氟康唑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患儿中合理的选择,治疗方式与成人相同。伏立康唑是在氟康唑的基础上改造的,用于侵袭性 肺曲霉菌病,播散性皮肤感染、食道念珠菌病、些许部位的念珠菌感染以及不能耐受其他治 疗或治疗无效的比较严重的真菌感染如镰刀菌和尖端足分支霉。IDSA推荐新型肺霉菌病的治 疗药物首选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可以有效控制发热,与近年来耐药菌的增多和真菌感染的菌 种变迁有很大关系。伊曲康唑可以有效控制继发性肺真菌病的致病原,在MIC ≤1μg/ml时, 伊曲康唑能够有效抑制新型隐球菌以及念珠菌,其体外抗酵母菌的MIC90和MIC50都明显低 于氟康唑;对土曲霉和黄曲霉其活性高于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黑曲霉其体外抗菌活性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手术技术的进步,ICU中患者的肺部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肺部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入侵肺部组织所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它被认为是ICU患者最常见且最具威胁性的并发症之一。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减少ICU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疗质量。 病原学特点 目前,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其中细菌感染占据主导地位,真菌感染在不同程度上也显示出了增加的趋势。 细菌感染: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如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和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另外,有一些获得性感染的细菌,如绿脓杆菌、暴利菌等也可能是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ICU患者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和ICU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中。常见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菌等,其感染率已经达到了10%左右。 影响因素分析 1. 客观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会逐渐下降,抗感染能力也会减弱。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出现了退化,很容易受到肺部感染的侵袭。 患病原因:接受手术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等都会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使患者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护理不规范,导管穿刺的不洁操作等可能会增加患者的肺部感染风险。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误用、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影响对敏感菌株的治疗效果。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人更容易受到肺部感染病原体的侵袭。 饮食结构:过多的高脂肪、高糖分食品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 结语

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2011年01月20日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肺部真菌感染 2011年1月1日,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了新版成人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就新药、新治疗手段及新出现的真菌种类进行了介绍,为1988年ATS 肺部真菌感染指南发布以来的首次更新 美国ATS真菌感染专家组主席、梅奥医院安德鲁•林佩尔(Andrew Limper)教授说,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诊断率及临床严重程度均显著增加,除免疫抑制相关疾病(如HIV感染)患者显著增多外,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亦显著增多。另一方面,各种诊断技术包括CT、正电子体层摄影(PET)、支气管镜、纵隔镜及影像辅助的胸腔活检等的发展,增加了真菌感染诊断率。同时,新药的出现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ATS1988年肺部真菌感染指南仅覆盖了HIV感染者,且其后出现了诸多新药,因此,本次发布的指南几乎为全新内容。本指南覆盖了重症监护病房中日益常见的念球菌和曲霉菌感染,并提供了新药最佳用法,为已存在及尚未出现的真菌感染提供了推荐意见。 本报现选取部分指南推荐内容进行介绍,并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正印教授进行要点介绍及评论。 指南推荐 抗真菌药物 ●多烯类:对于重症真菌感染,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首选,其脂 质制剂(脂质体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肾毒性小(AⅡ),推荐用于肾功能不全或同时应用多种肾毒性药物患者(DⅡ)。 ●三唑类: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隐易 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故对于接受该药物治疗患者,应监测血药浓度(A Ⅱ),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氟康唑剂量减半(BⅢ)。 ●棘白菌素类:为全新的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一支1,3-β-葡聚糖合成酶 活性进而破坏真菌细胞壁而起效。目前临床可用的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 组织细胞浆菌药 ●对于免疫健全者,不推荐对肺内结节盒多数支气管结石行抗真菌治疗(D Ⅰ和BⅢ),若合并咯血等可行支气管镜或手术干预(BⅡ);对于患纤维化性纵隔炎者,可予伊曲康唑(200mg,bid)治疗12周(CⅢ),若有改善,可延长治疗至12个月(CⅢ),不推荐予抗纤维化药物或全身性糖皮质激素(DⅡ),若有并发症建议放置血管内支架(BⅡ)、行支气管成形术和(或)放置支气管内支架(BⅢ)。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是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和(或)肺组织引起的感染,IPFI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病变。IPFI临床预警诊断和分层合理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的关注焦点,IPFI 主要涉及呼吸、血液、重症监护、感染、免疫和新生儿等亚专业,其诊断和治疗又凸现了影像、检验和临床药学的重要性。中华儿科杂志曾刊出“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时至今日,更多的临床经验积累和诊断技术跃进为全面更新指南或共识提供了基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后共组织56位各学科专家,汇总并遴选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儿科医师提出的有关IPFI诊治的18个临床问题,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充分讨论并撰写成“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0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明确建议和说明,以期更精准地指导IPFI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诊断部分 临床问题1:哪些人群容易发生IPFI? 建议:真菌感染多为条件性致病。患原发免疫缺陷、继发免疫低下或慢性基础疾病或长期体内留置导管的儿童应高度警惕IPFI的发生。

说明:存在以下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患儿易并发IPFI:(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有慢性肉芽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连锁高IgM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IgE 综合征等,不同类型者易感真菌的种类不尽相同;(2)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3)血液恶性肿瘤;(4)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持续时间≥10 d;(6)原发病使用糖皮质激素,IPFI的易感性与糖皮质激素单次剂量、总疗程和总剂量相关,有文献推荐2个月内使用>0.3 mg/(kg·d)超过3周的泼尼松(或等效其他种类糖皮质激素)为高危因素;(7)长期侵入性置管引起生理屏障破坏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等;(8)其他如重症病毒感染、严重肝肾疾病、使用耗竭B或T淋巴细胞的靶向药物、慢性气道和肺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支气管肺畸形以及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等;(9)要警惕多种高危因素的并存。 临床问题2:哪些临床征象可以预警IPFI? 建议:(1)高危人群伴有发热、咳嗽、喘息等感染征象时应警惕IPFI:胸痛和咯血可能提示曲霉菌或毛霉菌感染;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可能提示肺孢子菌肺炎;胶冻样痰是念珠菌感染的相对特异性表现。(2)高危人群出现某些肺外表现应高度警惕IPFI:鼻窦炎和鼻骨破坏可见于曲霉菌或者毛霉菌感染;胸壁脓肿可见于曲霉菌感染;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隐球菌、组织胞质菌感染;“脐凹”样皮疹是播散性马尔内菲蓝状菌感染的相对特异表征。

真菌性肺炎治疗方案

真菌性肺炎治疗方案 真菌性肺炎治疗方案(真菌性肺炎如何治疗?): 1.抗真菌治疗必须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有: (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为广谱抗真菌药物,是目前用于全身真菌感染的仅有的聚烯抗生素,也是目前公认的抗真菌的第一线药物。它使各类真菌病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其药理作用是改变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胞浆内的物质及钾离子等外漏,菌体溶解,达到其治疗作用。口服不能吸收,必须由静脉滴入。初为每天0.1mg/kg 逐天增加0.1mg/kg,直至每天或隔天1mg/kg,疗程6~12 周。对于肺毛霉菌病及肺曲菌病剂量可达1.5mg/kg。 滴注前首先以注射用水10ml 溶解所需药量,再以5%~10%葡萄糖液稀释成0.1mg/ml 的浓度,避光滴注,4~8h 滴完,每15~30 分钟摇动滴瓶以防沉淀。 可先肌注异丙嗪或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预防反应,或同时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次0.5~1mg/kg)或地塞米松(0.5~1mg/次) 常见的副作用为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其次为低钾血症、肝肾损害等。输注量过大、过快可引起心率失常。停药1 周以上者宜重新从小剂量开始。 (2)球红霉素(globorubrumycin):为我国创制的七烯族抗真菌药。疗效类似AmB,但毒性较AmB 低。口服不能吸收,必须由静脉滴注。开始0.2mg/kg,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0.2~0.4mg/kg,直至每天2~4mg/kg,滴速宜慢,注意点和反应,处理方法同AmB。该药对肾等器官副作用低于AmB。 (3)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5Fc):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致病真菌的核糖核酸,进而影响真菌的蛋白合成。抗菌谱较窄,仅对念珠菌、隐球菌及曲菌的少数菌株有效。疗效比两性霉素差,临床常二者联合应用。 本品易产生耐药性,口服吸收良好,剂量为每天50~150mg/kg,每6 小时给药1 次,疗程为1~3 个月。少数患者有厌食、恶心、腹

建议收藏教你从肺CT上鉴别哪种是真菌感染

建议收藏教你从肺CT上鉴别哪种是真菌感染肺真菌感染的 CT 影像有以下特点: 多发: •多发结节灶,可有「晕」 •多发空洞,带「晕」,内有结节 •多发空洞,有絮状内容物 多形: •树芽征、结节、空洞、磨玻璃灶、实变等并存 • 多变: •「晕征」在病程早期发生率高,随之减少 • •抗炎治疗迅速加重的树芽征 • •变化迅速,短期内出现结节和空洞 • 肺真菌感染的 CT 影像,经常与结核、细菌、病毒感染混淆。怎样鉴别?一、肺真菌感染与肺结核的鉴别 鉴别要点1:结节结核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结节较多,多数较小,边缘清晰。 真菌的播散结节:数量较少,大小不等,早期常见「晕征」,较大梗死实变区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结核气道播散: 「簇」状分布树芽征及结节灶,边界较清晰,后期可缓慢形成较干净空洞。 真菌无明显「簇」状特点,周围可有晕,较小结节可迅速形成空洞。 鉴别要点 2 :空洞结核空洞较光整,内较干净。 真菌空洞内有结节、絮状物。 注意:肺结核会合并真菌感染 结核空洞内缺乏正常免疫能力,易合并真菌感染,可见真菌球等内容物。 二、肺真菌感染与细菌、病毒感染的鉴别 (1)真菌较大梗死形成实变区,与细菌性大叶性肺炎实变难以鉴别,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血象)有较大帮助。 大叶性肺炎渗出实变区 真菌感染梗死实变区 (2)与细菌感染鉴别较困难,真菌侵袭气道亦形成树芽征与结节,实验室检查(血象)有较大帮助。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3)真菌形成的空洞与细菌感染的脓肿空洞较易鉴别,空洞内气液平提示细菌感染,空洞内絮状物等提示真菌,实验室检查(血象)也

有较大帮助。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4)与病毒感染鉴别较困难,累及间质多提示病毒感染,磨玻璃灶内有结节、小空洞多提示真菌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三、鉴别技巧总结 综上,肺真菌感染与结核鉴别要点如下表: 肺真菌感染与细菌、病毒感染的鉴别要点如下表: 来源:丁香公开课

老年肺癌患者真菌性肺炎24例临床分析

老年肺癌患者真菌性肺炎24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继发真菌性肺炎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肺癌继发真菌性肺炎患者24例,通过及时送检痰培养、应用抗真菌药物大扶康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4例继发真菌感染患者应用大扶康治疗后复查,治愈率为87.5%(21/24),死亡2例(8.33%)。结论:老年肺癌患者继发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应提早采取预防措施,确诊后及时应用抗真菌治疗,可提高临床控制率,降低死亡率。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 for secondary fungal pneumoni in aged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Methods 24 aged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fungal pneumoni, followed lung cancer,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clinical treatment outcome was observed through submitting sputum for censorship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of antifungal agents difluca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lucan, 24 aged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fungal pneumoni and lung cancer were followed up, the cure rate and mortality was 87.5%(21/24), 8.33%(2/2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orbidity of secondary fungal pneumoni in aged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as high, preventive measure should be adopted, controlling rate could be improved and mortality could be decreased by administration of antifungal agents in good time after diagnosis. 【Keywords】aged; lung cancer; fungal infection; diflucan 老年肺癌患者放化疗后,当发生呼吸道感染行抗炎治疗后继发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且病死率较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如果能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控制率,降低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老年肺癌继发感染者的32%,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45~76岁,中位年龄6 2.8岁。病理类型:鳞癌15例,腺癌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全部接受过放疗或放化疗结合治疗;单纯放疗者8例,接受序贯或同时放化疗者16例,3次以上化疗者18例。临床表现中痰中带血者5例(20.8%),发热及肺部有湿罗音者10例(41.7%),胸片或胸部CT显示有斑片状阴影或絮状阴影的20例(8 3.3%)。 1.2 痰培养方法:嘱患者晨起后,用清水或淡盐水口腔含漱,然后使劲咳嗽,或让陪人帮助拍背,咳出第一口深部的痰接入无菌培养皿中,送化验室。 1.3 治疗方法:确诊后,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停止放化疗、糖皮质激素、细

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以及器官移植增多、放化疗、慢性病生存时间长,AIDS患者的流行,深部真菌感染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其中肺部真菌感染又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其临床重要性日趋明显,现将本院呼吸内科2021-2021年收治的84例合并有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 1 材料及方法 1.1 调查本院2021-2021年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炎、COPD急性加重期、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支气管哮喘病人,痰、血真菌阳性的结果进行分析。 1.2 诊断标准痰中找到真菌菌丝和疱子,痰培养同一菌种3次以上阳性,、血培养1次阳性,作为标准,结合以下标准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病情迁延不愈,近期有呼吸道感染病症加重的表现。胸片及CT有渗出性改变或者有真菌肺部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有导致真菌感染治疗方面的诱因,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均为留清晨痰,留痰前漱口。 1.3 治疗结果判定病愈,指临床病症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指临床病症减轻,肺部阴影无吸收;无变化,指临床病症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加重,指临床病症加重,肺部阴影增多。84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治愈和好转70例,无变化11例,死亡3例 2 结果 2.1肺部真菌感染的根底疾病和诱因见表1 2.2 84例病人均使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等治疗,治愈55例,好转15例,无变化11例,死亡3例。 3 讨论 真菌感染的发生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最终结局取决于真菌的致病性、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环境条件对机体与真菌之间关系的影响。真菌多生长在土壤中,孢子飞扬于空气中,可能被吸入肺部引起肺真菌感染。如曲菌、奴卡菌、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有些真菌为口腔寄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肺部感染。例如念珠菌,存在于口腔、皮肤、肠道及阴道。体内其他部位真菌感染亦可循淋巴或血液到肺部,此类为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静脉高营养疗法的中央静脉插管如留置时间过长,可使白色念珠菌生长,引起念珠菌败血症。真菌的孢子极易吸入而致敏,再次吸入可引起表现为支气管哮喘的过敏性肺泡炎,病程迁延。在基层医院,相对以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为主,本组资料显示所选取的疾病均合并真菌感染,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多见,这与COPD病程长,患者经常应用抗生素及口服激素类偏方药物有关。50%以上合并有2种以上疾病,其中糖尿病最多,感染的诱因中,最常见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低蛋白血症也为重要诱因。抗生素滥用也有一定比例,应该加强抗生素的标准使用及向患者宣教。 肺部真菌感染在表现上无特异性,往往为继发感染,故临床根底疾病,使用抗生素2周以上者,临床病症不改善,吐拉丝样痰,应要求患者做痰真菌涂片检查,尽早诊断。真菌感染常见3种类型:肺炎型、支气管肺炎型、炎性结节型,加强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对临床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