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论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雨果的人道主义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能完美地提供应有的解决

方案。雨果的主要思想是,人的价值应该基于其仁慈的友好行为和善

良品质。然而,他完全忽略了人的心理和智力因素,这是一个重要的

短板。特别是他的追求仁慈的道德主张排除和放弃了其他诸如不确定

性和冲突之类的道德理念,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人道主义最后的追求。此外,雨果还意识到人类是通过总体利益来实现最佳结果的,但是他

对细节的解释却不够清楚,这种不清楚的描述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可

能会影响人们的实际理解和行动。

尽管有缺陷,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非常有进步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承认友好行为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道德选择,根据他的哲学思想,获得满足和幸福的重要密钥在于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屈从自私

和利己至上的倾向。此外,雨果也提出了友好行为不仅能带来幸福,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维护和促进和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可

以为现代人道主义思想提供重要的有益的信息。因此,即使有一定的

局限性,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对现代人道主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将成为未来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雨果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赵迎迎 学号:1116103710 课程:外国文学(一) 任课教师:王鹏副教授

论雨果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以《九三年》为例 摘要:雨果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戏剧、小说,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人道主义是贯穿其创作的主线。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九三年》 雨果是19世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始终贯穿着他一生的创作。他是“通过想象和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步长篇小说。小说从一八六二年构思到一八七三年问世,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大量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法国作家雨果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它被视为“是雨果整个创作的终结”。①在《九三年》中,雨果把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中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实时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殊死搏斗。 作品表现了他对资产阶级的肯定和对封建主义的无情抨击,通过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观点和对暴力革命的看法。作品描述了当法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被革命的洪流冲垮时,共和军平息反革命的旺代叛军的故事。侯爵朗德纳克在英国的支持下回到了法国旺代,与支持封建统治的叛军汇合,企图推翻共和党人的统治。国民公会派“比国民公会更走极端,比巴黎公社更走极端,他是属于主教公社的”②——西穆尔登去旺代的红帽子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而共和国的的司令官则是朗德纳克的侄孙郭文。当朗德纳克被共和国的军队包围的时候,他要求以三个孩子作为交换条件,请郭文让他们安全离开拉图尔格城堡。但郭文拒绝了,在经历一番苦战之后,抵挡不住的朗德纳克决心烧掉古堡。当他从密道逃脱后,回望燃烧中的堡垒,悲痛欲绝的三个孩子的母亲米歇尔·佛莱莎,惊惶失措而又无能为力的共和国兵士们,这时候,人性在他身上复苏了。他转身回到几近被大火吞噬的古堡,就出了三个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的手中。郭文被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于土牢中私自给了朗德纳克自由,他也因此被共和国处以死刑。西穆尔登执行了革命纪律,将他枪毙并随之自杀。 在这个故事情节的描述中雨果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支持正义的战争,坚信只有这样的战争才能导致和平。雨果是热爱和平的,正如《新约全书·马太福音》里所说的这样,“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有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告你,要拿你里衣,连外衣夜游他拿去”。③不是以恶抗恶,而是用人道主义感化敌人,在战斗中,信奉人道主义的郭文被朗德纳克救起三个孩子的做法所感动,这时人道主义战胜了革命信条,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此刻派上了用场,于是他放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杀人不眨眼的叛军首领,因此需要承担责罚。临行前,整个军队的呜咽声此起彼伏,兵士们狂热高喊“开恩啊!开恩啊!”郭文高喊“共和国万岁”,表示对共和理想的至死不渝。连执法的人,郭文的老师西穆尔登内心矛盾开枪自杀。雨果对于人道和革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在资产阶级推崇的博爱的思想下,为什么革命要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呢?这显然是违背人道主义的。但是西穆尔登自杀的做法却恰恰体现了人道主义。当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被枪决时那痛楚不亚于丧子之痛,他的感性打败了理性,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共和理想,这里又恰恰体现出人道主义。雨果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

(完整版)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众所周知,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枚璀璨耀眼之星,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有着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以宏大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创造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一生见证了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大事件,贯穿他作品的则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化解恶性的精神。所谓人道主义思想,是指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的世界观。雨果就是一名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叩问人道主义闸门的文学巨匠。 本文就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为例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与内涵,从人性的觉醒与社会态度出发探究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对人性的揭露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雨果热情赞扬革命。并在次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了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少女艾斯梅拉达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与丑陋善良的敲钟人经历种种,最后受到杀害的故事。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体现人道主义。正直淳朴的吉普赛少女是下层人民的代表,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她受到迫害时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她爱慕的男子弗比斯也是外貌英俊,实际却是一个心灵肮脏,虚伪又薄情寡义的人。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畸形人,生得奇丑无比,却拥有高尚的心灵。他对艾斯梅拉达有着难得的真诚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她渡过难关。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他想占有美丽的女郎,受到拒绝后还无情地将她送上绞架。这是他恶的体现。

当曾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艾斯梅拉达把水送至卡西莫多的嘴边;当少女受到副主教残害的时候,敲钟人将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摔死。是非善恶,明显揭露。结局则是卡西莫多在公墓里找到艾斯梅拉达的尸体,并死在她身边。这样震撼又悲伤弥漫的结局却透露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雨果表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求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就抑制了这些欲望,从而使这些灵魂深处的念想压抑变形,产生消极因素,从而对社会产生破坏。雨果激发人们去认清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满怀深情地注视下层贫苦人民的互爱互助,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与统治阶级恶势力的假恶丑进行强烈对比,以热爱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感染人们,升华出人道主义力量与人文精神的高度。 (二)《悲惨世界》中仁爱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这体现了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可以说是人道主义最高理想的化身,背负仇恨十几年,出狱后却以德报怨,体现他仁爱的胸怀。他放走了迫害他的沙威,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救助了芳汀(无奈下沦为妓女的女子)的女儿并把她抚养长大。尽管冉阿让出狱后行善受到人们的爱戴,创业得到经济富足,但他的一生还是悲惨的,因为他是在隐藏和追捕危机中度过一生。而雨果塑造这样的形象是因为他坚信善良终会战胜恶势力,不公平下判处的罪恶也终将被正义替代。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仁义之心入世,怎能将其视为有罪?雨果始终秉持爱的火炬前行,因为在爱的指引下,天使终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同时他又撰写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文艺评论。他以独到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和一生辛勤的文学创作,当之无愧地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赢得了令人景仰的声誉。《悲惨世界》显示了雨果对十九世纪法国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抨击,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为人类文化思想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 一、引言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学理论等都在整个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小说是雨果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凝聚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作为一个诗人,拥有着一颗驰骋四野的心灵,探索着人世万物,寻觅着人性奥秘,犹如暴风雨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呼唤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导着人们热爱生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悲惨世界》就是雨果在长期探索社会、人性问题的结晶。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凝结了雨果16年心血和艰辛。这部辉煌的巨著,不仅有着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展示了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还贯穿着雨果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19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冉阿让悲惨命运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揭露并谴责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罪行,表达了对当时法国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命运的同情,提出了采用道德感化改造黑暗社会的理想途径,集中地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是雨果渴望和呼唤人间真善美的真实写照,是其表达人道主义思想的真切流露,其艺术魅力和力量至今仍旧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大主题 (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用自己的笔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19世纪法国的重要作家,人道主义是雨果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他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颂赞他们的可贵品格;他鞭挞封建统治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伪善。但是,他往往企图通过道德感化来消灭社会罪恶,在社会斗争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等问题上,也只能提出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 下面我就雨果的人道主义试论几点: 1.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在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逐步确立起来的。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以后,雨果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观情感和理想得到强烈的表现,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雨果从早年的迷惘中醒悟过来,逐渐认识了封建王朝和复辟政权的丑恶,也了解了父亲,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转向进步道路。 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克洛德·格》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为受压迫的劳动群众鸣不平,控诉了封建势力。 2.雨果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善必然战胜恶 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情节的结局中表现为善恶同归于尽,如《克洛德·格》和《巴黎圣母院》。他在以后的完全成熟和创作繁荣时期的人道主义则发展善必然战胜恶。如他在1834年创作的《悲惨世界》的前奏曲的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中,就描写了一个工人偷了一块面包被关进监狱由于无法忍受折磨,就杀死了监狱长,自己被送上断头台。这是一个典型的善恶同归于尽的例子。而他在1848年2月革命以后,则由资产主义转变为共和主义者。1852年至1870年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作品中则突出了他的善必然战胜恶的人道主义。如《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代表作《悲惨世界》集中地反映了雨果的善必然战胜恶的思想。《悲惨世界》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用了雨果20年的时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性的作品。小说通过对冉阿让和芳汀的苦难遭遇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他们处于饥饿和屈辱的压迫之下,启蒙学者所承诺的“理性王国”其实对穷人来说乃是一个“悲惨世界”。小说对资本主义的法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揭露了它庇护富人、迫害穷人的阶级本质。此外,小说还热情地描写了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的武装起义,塑造了共和主义者的艺术形象,赞美他们的

宗教思想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九三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文题目:宗教思想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九三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外文题目: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Thought on Hugo’s Humanitarian Thinking—The Humanitarian Thinking in〝The Year of 93〞

本文试图从宗教文化折射的角度,着眼于宗教文化积淀和当前文本的种种联系,来分析《九三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探究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仁爱的角度说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根植于基督教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对仁爱基本含义的阐释受到基督教泛爱救世论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了雨果的美学思想以基督教为出发点,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归宿。第三部分阐说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受到宗教理想的影响。最后的结语综述了宗教思想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雨果;《九三年》;人道主义;宗教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g 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text ,and to analysis on the intension of the humanitarian thinking in "The Year of 93 ". The main body content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has analyz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religious culture on the humanitarian thinking from kindheartedness, especially in two religious aspects of philanthropism and Omnipotence. The second parts main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itarian and the religious thought from Western Aesthetics.The third part initially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of the humanitarianism ideal and the religious ideal.The final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humanitarian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 The Year of 93 ". Key words:Hugo;" The Year of 93 " ;Humanitarian;Religious Thought;

浅议《九三年》中雨果的人道主义

摘要: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拥有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一位作家是雨果,在他的作品里人道主义贯穿始终。本文结合《九三年》对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做了客观的评价,肯定了他对革命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指出了他脱离社会实际的思想的不足。关键词:阶级革命人道主义《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他以法国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实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生死大搏斗。其主要情节是写共和军平息反革命的旺岱叛军的叛乱活动。法国封建王朝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垮台了。前侯爵朗德纳克在英国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回到了旺岱地区,纠集了几千农民,企图以“愚昧对真理、正义、法律、理智和解放。”进行一次愚蠢而又傲慢的长期抵抗。国民工会决定派遣坚定的革命者,教士西穆尔登到旺岱的一支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青年司令部官郭文是个人道主义者,同时也是朗德纳克的侄孙。最后,朗德纳克的残部被围困在拉•古尔格古堡,他要求以被劫持着的三个孩子做交换,请郭文放他走,却被郭文拒绝了。于是朗德纳克决定烧掉古堡,烧死三个孩子,而且意外地从地道里逃了出来。可是当他听到那三个孩子的母亲绝望的呼喊时,人性在他身上觉醒了,他又从地道回到了古堡中救出了三个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被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震惊,而从土牢中放走了他,自己却坐在土牢里,甘愿承担全部责任,西穆尔登执行了革命纪律,砍了他的头,然而自己也被郭文的人道主义所折服,而开枪自杀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反映了雨果对人道主义理想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解。雨果充分肯定了这场震惊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也充分“肯定扫荡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暴力”,他认为“善对恶的斗争,不用暴力,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从整体的角度看雨果并没有“放弃革命原则”的意思。郭文不仅要求革命军事法庭按照革命的法律判处自己死刑,而且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宣判。而那句被看成是暴露了雨果致命弱点的话,在后文中,雨果也做了形象的阐发。他将革命比喻为风暴而人道主义理想是指南针。他说:“风暴永远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只要有一棵老橡树被击倒,无数森林都会健全起来!……它所负担的是那么艰巨的清洗工作!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暴风为什么这样猛烈,既然我有指南针,风暴对我有什么关系?”这段语言形象的说明了雨果的观点:既在残暴的反动暴政面前,革命的风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绝对正确的,它清洗的是腐朽的事物(老橡树),它又是新生命的催生婆。但是,他认为革命是一种手段,而人道主义的理想是革命的目标,所以有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不是说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对立关系,而是说两者的联系。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九三年》中他对革命与人道主义这二者关系的看法。《九三年》的十年创作过程,是从《悲惨世界》完成出版的1862年开始到巴黎公社革命之后的1872年完成的。这十年中,雨果为寻求实现人道主义理想的途径而苦心思索:在这十年中,欧洲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巴黎人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普法战争、巴黎公社革命。在这些政治事件中,雨果都是站在正义和革命的一边。因而可以证明,人道主义的雨果并未个书记的革命斗争对立,而是支持革命,参加革命,有少数是同情革命的。而经过这些政治事件,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又加速并促成了雨果为实现人道主义理想寻求途径的思索。《九三年》中所表达出来的对革命的赞颂之情和对革命暴力的充分肯定,就是他思考结果的形象说明。这可以从郭文和西穆尔登在土牢中的对话中体现出来。这段对话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抒写了人道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即建立一个“理想的共和国”。这个理想共和国的蓝图所包罗的内容较之《悲惨世界》中描写的要具体、充实的多。但是,由于他虽承认革命是实现“理想共和国”的途径,但对这个理想共和国应该由谁来统治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即应该由具有人道理想的资产者来统治。所以他的“消灭一切寄生虫”、“根本上消灭贫苦”、不要“兵役”和“捐税”、“平分土地”等等都是空洞而不现实的。二是他指出革命风暴到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从历史绵延不断地发展进步的角度指出:“不寻常的九三年是从遗产中产生出来的。”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想控制工具。人道主义要表达的是:人本质的展现,对人的道德价值、地位、个性发展等。在雨果的作品当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仁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革命意识的不同看法。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 在《悲惨世界》中,“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悲惨社会现象,是因为当时黑暗的社会造就了这么一群可悲的人民。这些事情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都有着其思想内涵。雨果通过作品来描画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形象,为这些穷人鸣不平,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黑暗面。雨果正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间变成地狱,目的是为了同情贫苦而善良的人民,《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芳汀……,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做出悲剧的命运来抗争对这个社会的不公。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雨果的乐观信念是他高出其他同时代作家的。在《悲惨世界》中,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最后在法律与人道精神的决择时,他选择了后者,这让法律在人道精神面前表现出人道主义极强的感化力。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法律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雨果要表现的向上乐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那些由恶走向善,恶的力量最终被善的精神击破的浪漫精神。他对社会未来的追求,对人民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希望,也体现了雨果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歌颂人民革命 雨果的《悲惨世界》写的是1832年的法国起义街垒战的时代背景,《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他的作品肯定了革命暴力,但他更看重的是人道主义思想。雨果有一个人道主义思想的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正确的人道主义。”过去认为这句话是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否定革命调和阶级矛盾,其实雨果这句话一点都不矛盾。首先,雨果所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雨果的人道主义其实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当时来说,资产阶级的革命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范畴,因此,在革命之上还有人道主义是正确的。其次,雨果的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在他认为,人道主义要的就是人善良的本性的回归,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受主教的影响,

雨果人道主义分析

人道主义的本意是:把人当人对待。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义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凡是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些悲天悯人的慈善家。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面将满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骗受害的吉普赛小姑娘身上.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从语言学角度考虑,他们的拼写都是Humanism。 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于西方文学特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条主线。作家在作品中对人道主义都有不同的见解,如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在内容上偏重于伦理道德范畴,而且在形式上也摒弃了上帝的名义,他所宣扬的“人类之爱”,纯粹是源于人心灵中善恶搏斗所产生的一种人类共通的属性;又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以“善”与“爱”为核心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种与世俗有限的存在相关系的理性观照,称之为基督教人道主义。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用形而上学伦理学构造出来的,而是源于上帝爱的启示的以“宽恕、仁慈、博爱”为宗旨的人道主义精神,评论界称之为神启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最初的信奉天主教到自然神论再到疑神论,最后又成为泛神论者,他认为基督是神圣的、人道的,是一种平等、自由、慈爱的宗教。于是他借用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性善恶论作为精神理想和审美情愫来建构自己的理想世界。雨果的神启人道主义思想既源于基督教又高于基督教,他加入了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完整word版)开题报告:通过《悲惨世界》看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精神

开题报告书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 2011级1班学生姓名:丁超 指导教师:贾华 论文题目:通过《悲惨世界》看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精神 完成开题报告时间: 2014年12月15日 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雨果是法国著名文学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悲惨世界》是他人道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悲惨世界》描绘的时间跨度很长,将近半个世纪的生活画面一一展示出来,在对法国历史研究上是有非凡意义。本书主角冉阿让是一名贫苦的劳役犯,书中讲述他一生中在社会的压迫,法律的不公下艰苦挣扎的生活。雨果通过冉阿让的一生来传递人道主义精神,希望能在痛苦中寻到法国的未来,殷切的期盼人民能够“平等,自由,博爱"的生活。文中详细的刻画莫里哀主教、珂赛特、芳汀、沙威、马吕斯、德纳第几个人物,通过他们与冉阿让之间关系,去探寻什么是人道主义精神,如何运用人道主义精神解决法国当前的现状。 学术界对雨果《悲惨世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如河南大学李馨2009年发表的《<悲惨世界>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王萍2004年发表的硕士论文《从〈悲惨世界〉中的女性形象看雨果的女性观》都涉及到《悲惨世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未能透过作品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2、从单纯人道主义研究角度来分析《悲惨世界》,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李晟2010年发表的《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辽宁医学院赵明2010年发表的《浅析<悲惨世界〉中爱的伟大》都涉及了对小说中人道主义体现的研究,但都没有结合人物角色分析. 以上叙述的研究,反映了学术界对《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对《悲惨世界》结合人物形象探讨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自21世纪以来,人道主义精神被多次提起,现代社会人民面临精神匮乏的问题,高速运行的国家机器,过于关注物质享受,忽视对精神思想的满足.在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被宣扬,所以通过雨果的《悲惨世界》研究人道主义精神是有必要的. 人道主义自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就提倡追求个人的合理发展,反对黑暗势力对人性的迫害和摧残。这也是作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的雨果观察生活、抨击现实的思想出发点和归宿。因而,雨果的人道主义首先表现在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与鞭笞;其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表现为还极力宣扬人性的转换,善良的真谛以及博爱思想的体现.无疑,《悲惨世界》这一鸿篇巨著是雨果

雨果及其人道主义

内容摘要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 年之久,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最突出的作品是《悲惨世界》。作品通过对冉阿让形象的描绘,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的社会现实和贫苦人们的苦难生活,以及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揭露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大部分作品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悲惨世界》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利埃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1832年街垒战役爆发,马利尤斯参战,冉阿让亦来助战,警官沙威前来侦查是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冉阿让以德报怨,私自放了他。马利尤斯重伤后,又背着他从下水道逃出,又遇到一直追捕他的沙威。沙威有感于冉阿让的品格,深受良心的谴责,在放走他后跳河自杀,马利尤斯和珂赛特结合后,因对冉阿让有所误解而逐渐疏远,但了解真相后深感后悔,双双前去探望,是病重垂危的冉阿让十分感动,把米利埃主教留下的一对银烛台送给珂赛特后,幸福的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中心人物冉阿让这个活生生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嬴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埃尔主教,他是仁爱的化身。米里埃尔主教用崇高的道德和博爱去感化和唤醒了让•瓦尔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让•瓦尔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最后他面对让•瓦尔让的仁慈而无法处理自己违反职责的行为,内心矛盾之极,投河自尽了。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失败。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 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爱的力量。 1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 副标题是以《悲惨世界》和《复活》为例 关键词:悲惨世界复活人文主义 正文: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二、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文主义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悲惨世界》是雨果杰出的一部具有浪漫因素的现实小说,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广阔的生活画面,反映了被压迫人民所受的痛苦和凌辱,写出了许多社会问题。正如他在“作者序”中指出的“当代社会三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这也是小说向我们所展示的世界。整部作品对下层人物的的描写占了主导地

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法国作家雨果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以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激情著称。本文从雨果的作品出发,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后,分析雨果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和内涵,并对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最终对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予肯定。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悲惨世界;理想;革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雨果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一) 雨果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人道主义者,始终关怀着人类的命运,对人民对社会深刻的责任感。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革命后执政者是金融贵族,在此期间雨果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是雨果前期的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小说中表现了雨果对教会、对封建政府的强烈憎恨,也反映了他对下层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 在小说中,雨果塑造的下层人民是爱斯梅拉达,她是善和美的化身。在遭受到了一系列的迫害之后,她仍然对人生充满着向往。她是雨果心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完美体现。然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却是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他在追求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种种行为都是可恶的。最后因为遭到拒绝而将爱斯梅

拉达送上绞刑架,也是他内心中恶的本质体现。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雨果充满了对中世纪巴黎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对热爱自由的手工业者、对当时进行暴动的城市资产阶级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他对贵族阶级和僧侣阶级的感情却是一种无比的憎恨。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的形象深刻体现了雨果对于中世纪封建礼教“禁欲”的强烈批判。这是雨果初期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雨果号召人们来推翻这个社会,用小说里的人道精神去战胜他们。 (二) 继《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的又一部作品《悲惨世界》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飞跃,深刻体现了其人道主义的精髓。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宣扬真善美,更是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国家腐朽的法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详细描写了下层百姓的痛苦命运。他认为道德感化才能更好的治国,法律是无比严酷的。这部作品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宣扬的是以善治恶,以道德感化治国。然而,雨果在18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境界达到了极至,在这部作品中反映了作者革命与人道并存的思想主张。 (三) 《九三年》中塑造的形象郭文深刻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革命斗争中,他既能英勇地献身革命,又能维护人道主义原则。但是当面对朗德纳克的人性回归时,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最终

读书心得——《巴黎圣母院》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

读书心得——《巴黎圣母院》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 雨果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狄更斯后期创作的《双城记》,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两部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人道主义思想的烙印,这就使得两部作品有了可以比较的价值。 一、两部作品人道主义思想的共同之处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主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提倡对人关怀、爱护、尊重。雨果和狄更斯在他们的作品中,通过描写表达了对受欺压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思想,猛烈抨击了残害人民的封建法制,积极倡导人人平等,热情颂扬了普世之爱。 1.深切同情受欺压的劳动人民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用比照的手法,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如作者描写了巴黎城市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市区中心高高的楼房里,居住着衣饰华美的贵族,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母院里,居住着操控生杀大权的教士。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者通过穷诗人格兰古瓦误入底层人民居住的“奇迹大院”,看到“在这个城邦里与在地狱之都一样”,这里有臭水沟,有穿着破衣烂衫的流浪者,这儿人们的住所是“风雨剥蚀,蛀洞累累,破相变形的门脸”。在《双城记》中,狄更斯极近写实地揭露了贵族阶级生活的腐朽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如:宫廷里一位有权势的大人,早晨喝一杯巧克力要四个侍从相帮,而且他认为,这四个侍从是一个都不能减少的,减少一个侍从就会伤害他的尊严,就会被他视为奇耻大辱。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在巴黎近郊圣安东尼区的

下层人民忍受着饥饿的煎熬,连“那儿的垃圾堆里没有一丁点可以吃的东西”。农村到处是贫穷的景象,“村子只有一条贫穷的街道……它的人也贫穷,全都十分贫穷。”人们的所谓晚餐,只能吃几个洋葱,或者是菜、草之类。农民们为什么这么贫穷,他们要向国家、教堂、老爷、地区等交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狄更斯讥讽道,这样的层层盘剥,“小小的村落竟然还没有被吃光,反倒令人惊讶”。 2.猛烈抨击残害人民的封建法制 这两部作品所描绘的时代,法律都掌握在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手里,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残害人民的罪恶工具。《巴黎圣母院》中,“当年不论河滩广场,菜市场……,到处密布铁轮子、石绞台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牢固嵌入地面的刑具。”甚至还有把犯人扔进塞纳河的溺刑等。可见,封建法制的残暴。又如:聋子审判官审判聋子卡西莫多,两个聋子在法庭上进行的答非所问的“审讯”,不时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极大地讽刺了法律和法庭的荒唐。“当一名法官,只要做出侧耳细听的样子就行了”,雨果讥讽道,这是他们认为的“良好的司法制度唯一至关重要的条件”。再如:副主教弗洛罗刺伤了腓比斯后,竟然诬陷是爱斯美拉达施的巫术,法庭对爱斯美拉达用酷刑逼供,直至把她判处绞刑致死。爱斯美拉达之死,是对封建法制的血泪控诉。 《双城记》同样对封建法制残害人民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侯爵的马车撞死人家的孩子后,还大声责怪受害人,“老是有一两个人挡在路上”,然后扔下一个金币当作“赔偿”,像是“偶然打碎了一个平常的东西,已经赔了钱”。又如:曼内特医生在侯爵府邸里目睹了农妇姐弟被侯爵迫害致死的惨状,遂写信向朝廷告发,法律不但不惩罚杀人的侯爵,却把曼内特医生关进巴士底狱,致使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精品推荐-】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删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19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一八○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劳役,出狱后又在就业中屡遭拒绝。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的意图。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蓝本,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他这种同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有一种浩博之感。 这是一个布满强权和偏见的世界,这里充满着失业、饥饿、凶残、欺诈……罪恶如毒水般横流。在这个世界里,一局部人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滥施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一局部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如蝼蚁般地生活着,苟且偷生。这是一个“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防止的灾难〞的社会。维克多·雨果愤然用笔直斥这个不人道的世界,他割破毒疮,放出毒液,把赤裸裸的社会罪恶展示在人们的眼前,然后试图用自己的理念和信仰来修复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试图以此来拯救人类沦丧的道德,重塑人类的良知和尊严,把被“人为〞破坏的人类秩序重新修复完整。 雨果反对暴虐和杀戮,如他不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但却借助国民公会代表的手投了表决“暴君末日〞的票。他根本不是路易十六时代的人,怎么投票?他反对杀戮无辜的路易十七,但与穷人的孩子比,“天平假设倾斜,也还应当偏向平民一面〞。这种对人民深切同情和关心,表现了他对人民深广久远苦难的刻骨铭心的感念和熟悉,表达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不难发现,人道主义思想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创作中贯穿始终,成为其创作的主线与

论雨果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论

【标题】论雨果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 【正文】 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这两部作品中流露出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它们的作者为法国浪漫主义代表——维克多?雨果、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那么,什么是人道主义?雨果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核心是什么? 人道主义即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广义而言,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人有权过正常人的生活,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和歧视迫害,使人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的全面地发展。目前,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研究有《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轨迹》、《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雨果小说的灵魂》、《试论雨果小说中神父形象的人道主义内涵》等学术论文;关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如《〈双城记〉所体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现实主义的人民性——试析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等学术论文。这就为我们比较他们人道主义的异同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他们人道主义异同的比较,有利于我们对两位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人道主义精神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雨果、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仁爱精神,他们提倡平等、自由、仁慈、博爱、宽恕,鼓吹爱的神奇力量和伟大。他们认为,唯有根据人道主义原则、应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才能医治社会的痼疾。他们的人道主义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和他们改良社会的良苦用心。但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及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他们的人道主义具有空想性。因此,他们的美好愿望,注定是实行不通的。 一 他们同处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受当时的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人道主义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美好的愿望和仁爱的思想使他们人道主义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 1.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和空想性质 雨果、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洋溢着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认为爱可以战胜一切,具有空想主义的性质。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关于阶级调和、阶级互爱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不失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好办法。 雨果继承了启蒙主义放眼未来的传统,满怀乐观积极的信念,相信人类有个美好的明天。他在对当时社会比较全面的揭露与批判中,通过不同人物把自己对未来的向往热情澎湃的表现出来。如:关伯伦尽管生活在悲惨的处境之中,仍坚信着:“黎明是不可能被战胜的,黎明将要到来。……黎明能够投射出无可抵抗的光明。谁能阻止黎明的太阳投射到天空?”。[1]共和主义者安灼拉也大声向街垒的战士们说道:“公民们,你们展望过未来的世界没有?”“到了未来不再有黑暗,不再有雷击,不会再有野蛮的愚昧,也不再有流血的肉刑。”。[2]郭文对未来的信念更是坚如磐石:“我的想法是:永远前进。我们必须永远朝着黎明、青春和生命方面看。”。[3]正因为雨果创作中充满这种乐观情绪,尽管他笔下揭露了那么多罪恶、描绘了那么多的苦难,并且结局都是悲惨的,而作品却没有令人窒息的悲观沉重气息,而是让读者在这当中看到了美好未来的曙光。 狄更斯也同样具有乐观主义的向上精神。在他的世界中,一边是仁慈善良的好人,另一边是凶相毕露的恶棍。他在作品中采取藐视敌人、调侃坏人的办法,好人始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