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早就有人指出,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

述,却是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在多年对西方文学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欧美文学从古

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一、人道的内涵

所谓人道的思想显然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

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那里,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

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思想。到了15 世纪新兴资

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它反对封建

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 世纪,人道始终

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

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我们综观资产阶

级思想家包括作家的阐述,所谓人道精神,主要包含了这样的

意思,就是首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

的一切权利,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除此之外, 积极倡导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

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二、启蒙时期前的人道

在欧美文学之源希腊神话中,人的地位超过了“神”。其

表现,就是他们虽然说的是神,但处处彰显的都是人的特性和

特点,比如那个不可一世的众神之王宙斯,他面对背叛的普罗

米修斯,完全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将其置于死地,但他却没有这

样做,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折磨他、恐吓他,千方百计地逼其

说出他掌握着自己的那个“秘密”,这可以说是极其本质地刻画出了人的特性———窥探。难道不是? 人生在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像神一样知道自身之外的“秘密”。而且为了探寻这个“秘密”,千百年来他们机关算尽,甚至是上天入地地掐算、探险,但结果总是让人失望。因此探密始终是人类最大的一块心病,也始终是人类永远无法完成的一个命题。按理说

神是无所不知的,更何况是众神之王! 所以希腊神话根本不

是在说什么神,而纯粹是在说人,说人的困惑。再比如那个

“不和的金苹果”,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还有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使自己成为天下真正最美的女人,不惜使尽浑身解数,讨好“判官”帕里斯,赫拉说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让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但他都不为

所动,只有阿佛洛狄忒的许诺———让他拥有世上最美的女人,

打动了帕里斯,结果“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因为最终

是“寡人好色”! 这又是一例人性的绝妙写照。所以完全可以

看出,从一开始,欧美文学就把描写人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

位,他们不论如何千变万化,最终要表现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人,或曰人道。

中世纪是公认的“神”的时期,人的一切仿佛都打上了神

的印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文学依然

在偷偷地表现着人情和人性。我们知道“骑士”是欧洲中世纪

特有的产物,骑士文学也自然是只有在欧洲中世纪才有的文学。就是在那人性被完全封杀的禁欲主义的笼罩下“, 骑士却

能把个人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

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1 ]44骑士抒情诗就表现了

这样的情义:“这些‘破晓歌’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

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

义束缚的作用。”[

1 ]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恰恰表明了欧美

文学那种不可遏止的表现人情人性的“天性”。

历史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张扬人性更发展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一切只要是人的东西,就是天理,就是自由之剑。那

种压抑人性的言行举止,统统被曝光横扫、贻笑天下。

我们忘不了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讲的那个著名的故事:

一个18 岁的男子从两岁时便由抛弃红尘一心侍奉天主的父

亲带进深山老林之中修行,期间父亲从未让他下过山,也从未

跟他提起过任何关于男女之间的事,但是当他第一次下山,第

一次见到女人时,就认定这是天下最美、他生命中最需要的东

西,尽管父亲反复说那是“祸水”、是“绿鹅”。

当然,更能说明问题,更加张扬人情人性的是那如火焰般

燃烧着的一首首爱情的颂歌,它们简直要把人的情、人的爱写

尽! 就让我们随便举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吧:

我真的不凭我的眼睛来爱你,

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千处错误;

但我的心却爱着被眼睛所轻视的,

溺爱着,不理睬面前的景象。

我的耳朵不听你舌尖传出的愉悦的音色;

我那期待着爱抚的敏感的触觉,

我的味觉,我的嗅觉,都不愿出席

你的个人的任何感官的宴会。

可是我所有的智慧或五感却不能

说服一个痴心不爱你,

我的心不受统治,我的身体失去了灵魂,

甘愿做你那颗高傲的心的奴隶。

然而我只能将我爱情的悲苦视作一种益处,

她诱使我犯罪,她令我受苦。①

尽管你有一千处错误,我也要爱你,哪怕是犯罪! ———简

直把爱的那种疯狂,那种势不可挡写到了极致。这种对人性

的直抒胸臆,这种对情欲无遮无拦的表达,是人们经历了中世

纪封杀人性毁灭人性后的绝地反击和大爆发。

当然,西方文学的人道精神,决不仅仅表现在展示人的七

情六欲上,而是进一步反映在对情欲的把握和反思上。由此

才真正显示出了它的深刻。这种表现集中反映在莎士比亚后

期作品对人的情欲泛滥的批判。他的四大悲剧,不论是李尔

王和他的三个女儿的悲剧,还是麦克白在女巫和夫人唆使下

篡位的悲剧,甚至包括将军奥赛罗和王子哈姆莱特的人生悲

剧,都深深地反映出了这样的思想,即:仅有欲望的解放和满

足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的。

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欲望与理性、个体与群

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找到平衡。这是对人性充满理

性的寻求,是要把人性带向完美的努力,是一种对人情人性站

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诗意表达,是西方文学把原欲和理性相结

合的范例,也是西方文学真正意义上的人道。__三、启蒙时期的人道启蒙时期,是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

将出现。其间的启蒙运动就是要用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

去战胜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宗教迷信的蒙昧无知, 它的目的就

是要清算旧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建

立新时代的生活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说到底就是要

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统治,用科学知识代替宗教迷信,用

自由代替独裁。这时候的人性表达呈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这

就是在作品中极力弘扬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人的价值诸如此

类的问题,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成为作品创作的核心。而且

为了突出思想内容,作家们不惜用富于雄辩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个时候的作家中,卢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激

进民主的思想,倡导发展人的天性,寻求返回自然的路径,在

众多沉甸甸的启蒙文学作品中显得尤其意味深长。他的著名

小说《新爱洛依丝》被称作卢梭主义百科全书,作家心目中理

想的人性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这是一部用书信体形式写成的哲理小说,讲述的是发生

在日内瓦湖畔一则“几乎不可能”有的男女恋情和婚姻家庭的

故事。作品的主人公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真心相爱,

但她的父亲德丹治男爵却极力反对,于是两个相爱的人不得

不分开,而朱莉本人也迫于父命,和一个与她在年龄及宗教信

仰上都有极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结了婚。然而在人们都

认为这是一场悲剧的时候,作家却把它写成了另一个样子:朱

莉被迫成婚后,虽然没有忘掉圣普乐,虽然两人一直有书信往

来,但她对丈夫沃尔玛却十分忠诚,她相夫教子,甚至成为真

正的贤妻良母。后来朱莉把她同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

丈夫,而后者也表现得非常大度,他非但没有“吃醋”,反而对

两个人的感情充分理解,甚至邀请圣普乐回来团聚待以真诚

的友谊。最后,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

起。她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留下遗书,托付圣普乐关心她的丈

夫,教育她的两个儿子,还要求圣普乐同他俩最好的朋友,即

她的表妹克莱尔结婚。信中说:“使我们两人在地上分离的美

德,将使我们在永生之地结合。”

毫无疑问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的事,但作家却在他的

作品中将其大书特书,其__________塑造美好人性的用心也就体现得十

分明显了。在作品中作者首先以动人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

出自人性的自然美好的感情,在揭示美好爱情与封建等级偏

见的冲突中否定了旧世界。然而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又特

别有意识地把朱莉、圣普乐,以及沃尔玛、克莱尔等人都描写

成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美

德”。书中倡导的这种“爱美德”,是一种崭新的道德,是与违

反人性的旧道德绝对不一样的,它源自自然人性,特别真挚坦

诚,它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他们的友谊与爱情

都是以此为灵魂的。朱莉爱圣普乐首先是因为“我在你脸上

看到了我的心灵所需要的心灵美”,圣普乐之爱朱莉同样是因

为后者把“爱美德”视为最高价值这种“感情的魅力”。唯其如此,朱莉被迫嫁给沃尔玛后,方能克制她同圣普乐仍存在的私

情,做到“坐怀不乱”;而她同沃尔玛方能够由相敬而至相爱,

以至于朱莉死前承认“, 和任何别的人结婚,甚至和她爱过的

人结婚,也不会比和现在的丈夫结婚更幸福”。在这个“几乎

不可能”的故事里,作者就是要不顾一切地强调“自爱,自尊,

爱他人,尊重他人”这样一种新道德,他把这种道德视作人世

间最美好的东西,它至高无上,可以驾驭一切;而人们只要拥

有了这种道德,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这就是卢梭对他

心目中理想人性的表达。

总之,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人性的自由、独立、真

挚、坦诚、宽容、谅解是卢梭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也是他“返

归自然”、寻求理想人性的标准。

四、资本主义时期的人道

19 世纪,欧洲已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彰显人道表现人

性更成为文学突出的主题。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深刻描

绘人被金钱异化的历史悲剧中,处处流露着对金钱社会腐蚀

人的灵魂、毁灭人的天性、破坏人的一切正常关系的深深叹

息。而雨果、托尔斯泰这些一向以人道著称的作家,更是以宣

扬人道主义为天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表率,弘扬

正义,体现宽恕。他们极力倡导仁爱、善举,他们始终都在以

人为本的前提下完成创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写人,写人性,

他们所有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无不是围绕着尊重人,关心人,

维护人的一切权利,塑造美好的人性而展开。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到英国的著名作家狄更斯,他的《双城

记》可谓把“彰显人道”发挥到了极致。

小说别有寓意地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作为背景,采用网状

结构模式,分别以伦敦梅尼特医生一家和巴黎得伐石夫妇的

酒店为中心,曲折地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这两家人遭受的

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恩恩怨怨。

小说的描写错综复杂,综合起来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法

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作恶多端,为了霸占一农妇,害死了农

妇一家5 口人。法国人梅尼特医生出于正义写信向朝廷告发

了侯爵,被侯爵兄弟利用权力关进巴士底监狱长达18 年。出

狱后,神智失常的梅尼特由女儿露茜接回伦敦———露茜从小

由人带到英国,并在英国长大。梅尼特精神恢复后,便在伦敦

家里开了个诊所,继续行医。露茜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侨居

英国的法国人代尔那,一个是英国青年卡尔登。代尔那是英

国头等法文教师,在伦敦颇有声望,但他是厄弗里蒙地侯爵的

侄儿。卡尔登是个律师,但酗酒成性,当他得知代尔那也深爱

着露茜之后,就主动退出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比代尔那更

能给姑娘带去幸福。后来露茜嫁给了代尔那。当梅尼特得知

代尔那的身世时曾非常痛苦,但为了女儿他接纳了代尔那。

法国大革命兴起后,侯爵兄弟被革命党处死,他们的老管家也

被关进了监狱。老管家向小主人写信求援,代尔那为了老管

家只身回国。但他一踏上国土,就被革命党当作流亡贵族押

送巴黎,并在得伐石夫妇的控告下,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得

伐石太太正是被害农妇的妹妹) 。露茜带着女儿和梅尼特医

生一起来到巴黎营救,但多方努力无效。这时仍然默默爱着

露茜的卡尔登设法顶替了代尔那赴死,梅尼特医生一家则逃首先,作家把作品的背景选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就“别有用

心”,他通过侯爵残害农妇一家导致疯狂复仇使无辜的卡尔登

受死的故事,就是要表明暴政必定会引发暴力。他认为法国

大革命的起因就是统治者的残暴所致。他害怕那场可怕的大

火会在英国重燃,所以他要用小说的反思来阻止因彼此仇杀

而带来的浩劫。

其次,小说通过多个典型形象的塑造,表达仇恨必然带来

残杀,仁爱和宽恕才能拯救人类。

显然,书中的梅尼特医生是作家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是

作家仁爱宽恕思想的集中体现者。他年轻时就正直高尚,目

睹侯爵兄弟的暴行,仗义写信控告被关进监狱18 年。出狱后

仁爱之心进一步升华。他接纳仇人的后代为女婿,并在代尔

那被捕后千方百计去营救,并在监狱中为所有的人看病,包括

囚犯和看守,一心想用爱消除罪恶,化解仇恨。

卡尔登就更是一个仁爱的典型,他聪明而有才气,但由于

不善钻营,他总是被人利用,自己却默默无闻。他厌恶这个金

钱统治的社会,但无法逃避它,改变它。因此只好借酒消愁,

自暴自弃。但他的本质却是无比的善良。他也深深爱着露

茜,但知道自己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宁肯主动退出,最后竟为

了心爱的人一家团聚,冒名顶替,救出自己的情敌,自己上了

断头台,把仁爱体现到极致。

作为仁爱的对立面,厄弗里蒙地侯爵是个恶魔,他灭绝人

性,残暴透顶。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残害了农妇一家。他的

马车轧死了平民的孩子,却反而责怪孩子的母亲没把孩子管

好惊吓了他的马。最后他被革命党杀死。

特别能说明作者“惩恶扬善”理念的,恐怕是这样一个人

物———得伐石太太。她是被侯爵兄弟残杀的农妇的妹妹,她

与贵族阶级不共戴天,积极参加革命。当革命胜利后仍然执

着地向侯爵的后代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她不仅要杀死早已

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而且要杀死他的妻子露茜和他们的

女儿,甚至连坐过巴士底监狱的梅尼特医生也不放过。作者

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这个人物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作

者的笔下,这位苦大仇深的女人所有的怜悯和慈悲统统变成

了复仇的火焰,成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可憎形象。最后按照作

家“爱总比恨有力”的原则,她在与露茜保姆的扭打中,被自己

的手枪打死。

总之,狄更斯无疑是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在小说中他

甚至只知道善恶。在他的笔下,凡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容的、

与人为善的就闪闪发光,凡是凶恶的、残暴的、狭隘的、与人为

敌的就令人唾弃,他几乎不加选择地“惩恶扬善”,他坚定不移

地反对以恶治恶的暴力。他认为人道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

它可以战胜一切邪恶。只要在爱的感化下,恶可以变成善,贪

婪可以变得慷慨,狭隘可以变得大度,只要人人讲爱,社会就

会美好起来。他的这种表述把所有人道主义者的理念集于一

身,所以在西方世界,有人甚至说他的小说是除了《圣经》和莎

士比亚的作品之外最流行的。

五、现代社会中的人道

进入20 世纪,也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西方

文学中的人性表达自然也就“与时俱进”,变得更加强烈,更加

现代化了。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物质文明和精_神文明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则是遭遇了诸如世界大

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艾滋病的蔓延等空前巨大

的灾难。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

及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个体的人来说,

生活的物质条件好了,但精神压力却大了,生活的稳定感日益

减弱,危机感不断增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寻职就业越来越

成为问题。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中,现代人动摇了对传

统真善美的信仰,对人自身的本性也产生了怀疑,甚至对整个

人类的未来充满焦虑。可以这么说,在20 世纪前,人们的生

活和思想还是传统的、本分的、老实的、按部就班的,而到了

20 世纪就不一样了,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不守规

矩的、超前的、离经叛道的特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一些因素,一种超越现实的、反传统

的、怀疑一切的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毫无疑问,在20

世纪的西方文学中,最有时代特色的当数现代主义(包括后现

代主义) 的作品,在这些“现代派”的作品里,病态、畸形、猥琐、

恐惧、梦境、幻觉、歇斯底里、性冲动充斥字里行间,而在表现

形式上更是一反传统、颠覆中心、无主题变奏、时间错位、情节

淡化,甚至故意在叙述中隐去人物、不要标点。但是这些变

化,只是表面上的花样翻新,其骨子里的人道精神一点没有减

弱,反而变得愈加浓重,愈加深入骨髓。它们在畸形病态中展

示着心灵的真实,在异化变形中呼唤丢失了的爱。

毫无疑问,卡夫卡是现代主义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变形记》则是这位大师最有影响的一部小说。在这部经典式

的“现代文本”里,作家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在生活或者

说是各种关系的重压之下,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以致最

终被“异化”的严酷现实。

“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

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看见自己已经变成棕

色的肚子和许多条细腿,那些细腿在他眼前无奈地舞动着。”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 小说就是这样“形象”地、令

人惊异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各种紧张关系对人的挤压造成

的结果。而在这种紧张关系中你完全是身不由己,你连反抗

的机会都没有。而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将现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暴露无遗。此外,从头

到尾“冰冷如铁”的叙述语调,折射出现代人麻木的神经,从而

使可怕变得平庸,又使平庸愈见可怕。

我们再看另一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海勒的《第二十

二条军规》。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假托战事反映现代社会中那种

“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的小说:二战期间。美

国某飞行大队。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

此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以博取上级的欢

心。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谢司科普夫少

尉,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十分高兴,因为战争使

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威严“过瘾”的声音对那

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们发号施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

且有瘘管病,所以永远不用担心去上前线。他为了邀宠上级,_ 就发疯似地训练自己的中队。终于在一次检阅中,由于他研

究出了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

才”,从此迅速步步高升。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迈洛,他貌似

“忠厚老实”,实际“赚钱有术”。此人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

机倒把,及至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

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后来他成为国际知名人物,

当过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尤索林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

怪陆离的世界里。开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然

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在种种虚妄、荒诞

的现实面前,终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于是他变严肃诚挚

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

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他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 于是他决心逃离这个“世界”。他开始装病,想在医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却未能如愿,因为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

的规定,他的这种愿望是根本实现不了的。那么这“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怎样“规定”的呢? 它是这样规定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

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就是说他要想不再飞行,就必须变成疯子;但即使变成了疯子,仍然不可能不参加飞行,因为你变成了疯子你还得自己提

出来不参加飞行;如果你能提出来不飞行,就说明你没疯。第

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 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这就表明

你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获准回国,因为你的指挥官会不断地

增加你的飞行任务,你永远也不可能飞够他要求你的飞行次数。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尤索林终于明白了,第二十

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是

你永远也战胜不了的魔咒。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

理,你总是无理。你永远被它摆布,你永远也绕不出它的手掌心。

其实这所谓的“军规”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它

影射出的现代社会中那种种可怕的“制度”却比比皆是! 小说就是用它的反常它的荒诞它的滑稽可笑揭露和痛击现实的荒

谬和混乱。它让我们“哭笑不得”,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灭绝人性!

所以,20 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集中表现的是现代工业社

会的一种危机意识和悲剧意识,它在非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下,蕴涵了一种更含蓄、更深刻、更强烈、更耐人寻味的人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欧美文学就是如此地喋喋不休地演绎着人情

人性,不论是最古老的“谎言”,还是最现代的“神话”,都注满了人道精神,它们或编织、或寻找、或呼唤、或净化,人道主义始终都是它们表现的主题,因为它们清楚,文学永远是表现人的,而人最终将是美丽的!______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xx和雨果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人道主义本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一词引伸而来,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要求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才智的发展和世俗的幸福生活。 一、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便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 “xx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他强调“人类之爱”,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狄更斯作为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了贯穿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几乎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他看到了资产阶级世界里金钱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并没有将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出路,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道德教育上。他希望通过资产者的良心发现从而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来调和阶级矛盾,以此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狄更斯在作品中关注和同情下层人物的生活状况。例如《雾都孤儿》这个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就是从一个儿童的悲惨身世开始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与不幸的遭遇后,在善良之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狄更斯就是想借助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且通过对黑暗社会的描述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奥利弗的弱小,而奥利弗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底层阶级的小人物形象。

(完整版)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众所周知,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枚璀璨耀眼之星,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有着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以宏大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创造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一生见证了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大事件,贯穿他作品的则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化解恶性的精神。所谓人道主义思想,是指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的世界观。雨果就是一名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叩问人道主义闸门的文学巨匠。 本文就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为例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与内涵,从人性的觉醒与社会态度出发探究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对人性的揭露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雨果热情赞扬革命。并在次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了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少女艾斯梅拉达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与丑陋善良的敲钟人经历种种,最后受到杀害的故事。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体现人道主义。正直淳朴的吉普赛少女是下层人民的代表,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她受到迫害时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她爱慕的男子弗比斯也是外貌英俊,实际却是一个心灵肮脏,虚伪又薄情寡义的人。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畸形人,生得奇丑无比,却拥有高尚的心灵。他对艾斯梅拉达有着难得的真诚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她渡过难关。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他想占有美丽的女郎,受到拒绝后还无情地将她送上绞架。这是他恶的体现。

当曾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艾斯梅拉达把水送至卡西莫多的嘴边;当少女受到副主教残害的时候,敲钟人将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摔死。是非善恶,明显揭露。结局则是卡西莫多在公墓里找到艾斯梅拉达的尸体,并死在她身边。这样震撼又悲伤弥漫的结局却透露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雨果表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求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就抑制了这些欲望,从而使这些灵魂深处的念想压抑变形,产生消极因素,从而对社会产生破坏。雨果激发人们去认清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满怀深情地注视下层贫苦人民的互爱互助,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与统治阶级恶势力的假恶丑进行强烈对比,以热爱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感染人们,升华出人道主义力量与人文精神的高度。 (二)《悲惨世界》中仁爱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这体现了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可以说是人道主义最高理想的化身,背负仇恨十几年,出狱后却以德报怨,体现他仁爱的胸怀。他放走了迫害他的沙威,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救助了芳汀(无奈下沦为妓女的女子)的女儿并把她抚养长大。尽管冉阿让出狱后行善受到人们的爱戴,创业得到经济富足,但他的一生还是悲惨的,因为他是在隐藏和追捕危机中度过一生。而雨果塑造这样的形象是因为他坚信善良终会战胜恶势力,不公平下判处的罪恶也终将被正义替代。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仁义之心入世,怎能将其视为有罪?雨果始终秉持爱的火炬前行,因为在爱的指引下,天使终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狄更斯是19世纪中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并以锐利的目光透视着现代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但他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小说的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最初适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 他们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最强大的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去惊醒教化人们。从而,他们从感性方面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悟。 然而,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也正是建立于人性之上,并在他的作品中强调最重要的“仁爱”思想。 阅读他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的作品都是从人性出发而展开的,如《雾都孤儿》、《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等作品。本文正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三部不同时期的伟大作品的解读,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全面地探索人道主义思想是如何贯穿在狄更斯的这三部作品中的。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导论最后部分将介绍本论文的创作目的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狄更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创作时期的主要作品介绍以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征,重点论述其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内涵。 尤其是小时候的经历对其影响尤为重大,在饱经社会磨砺之后,他看到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恶行,他感到非常痛心,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难以面对和接受这些可怕的事实,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为了教化和警醒世人,他坚持将人道主义的理念在自己作品中体现出来,以谋求各阶级、阶层矛盾的调和,因而当狄更斯在自己一系列创作之后,已成为一个有名的人,也受到了各个国家的欢迎,他在这时候极有可能成为其他的人,但他依然怀着人道主义的理想,同情弱者和穷人,这样的不变的态度是他成为人道主作家的重要支柱。第二章分析的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第一创作阶段的作品《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是从简单乐观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和呼吁社会关爱的主题方面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剖析。不同的生活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对每个人的内心想法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当然,狄更斯也不例外。 早年的悲惨童年使他对生活抱有乐观的心态,他坚信人性本善,对人性充满了信赖。第三章分析的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第二创作阶段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是从略微的困惑和迷茫的人物形象方面和人与人之间的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早就有人指出,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 述,却是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在多年对西方文学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欧美文学从古 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一、人道的内涵 所谓人道的思想显然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 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那里,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 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思想。到了15 世纪新兴资 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它反对封建 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 世纪,人道始终 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 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我们综观资产阶 级思想家包括作家的阐述,所谓人道精神,主要包含了这样的 意思,就是首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 的一切权利,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除此之外, 积极倡导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 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二、启蒙时期前的人道 在欧美文学之源希腊神话中,人的地位超过了“神”。其 表现,就是他们虽然说的是神,但处处彰显的都是人的特性和 特点,比如那个不可一世的众神之王宙斯,他面对背叛的普罗 米修斯,完全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将其置于死地,但他却没有这 样做,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折磨他、恐吓他,千方百计地逼其 说出他掌握着自己的那个“秘密”,这可以说是极其本质地刻画出了人的特性———窥探。难道不是? 人生在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像神一样知道自身之外的“秘密”。而且为了探寻这个“秘密”,千百年来他们机关算尽,甚至是上天入地地掐算、探险,但结果总是让人失望。因此探密始终是人类最大的一块心病,也始终是人类永远无法完成的一个命题。按理说 神是无所不知的,更何况是众神之王! 所以希腊神话根本不 是在说什么神,而纯粹是在说人,说人的困惑。再比如那个 “不和的金苹果”,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还有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使自己成为天下真正最美的女人,不惜使尽浑身解数,讨好“判官”帕里斯,赫拉说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让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但他都不为 所动,只有阿佛洛狄忒的许诺———让他拥有世上最美的女人,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悲惨世界》是法国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法国革命和巴黎公社为背景,展 现了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但同时也充满了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在这部小说中,雨果 通过描绘人物命运的起伏,反映出人道主义精神在他的心中的重要性。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命运使人感受到了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感。其中,主人公贫苦青年让-瓦尔真、女主角菲奥娜、小女孩科赛特等人物形象所呈现的是人 的尊严与价值。这些人物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艰辛,但从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和无尽的勇气,他们愿意拼搏奋斗,始终在为自己追求的幸福而奋斗,即使是在沉重的打击下,他们依然顽强地存活,积极地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其次,小说通过描绘人自由的意义与价值来表达人道主义精神的思想理念。在小说中,雨果用许多角色来表达自由思想的重要性,他们追求自由,并为实现自由而不断地挣扎。 例如,让-瓦尔真和菲奥娜的命运显示了自由的重要性,他们不想与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一 起生活,因此他们对追求自由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和代价。此外,让-瓦尔真与议员雅德尔 斯之间的对话也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雨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强调,人们每个人都有追 求自己信仰的义务,并要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所必需的。 最后,作为反对社会不公,人道主义是小说的重要主题。通过描绘小说中的不公平现象,雨果强调了要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为每个人提供公正,有尊严的生活空间。在小 说中,有许多人物受社会的不公待遇,导致他们的生活变得悲惨和无望。例如,法国流浪 汉和巴黎公安勒斯醉鬼(The Bousset)曾在小镇被拘禁,让-瓦尔真也因贫穷而被迫出卖 自己的首饰。这些情况显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幸福的强烈影响。因此,雨果以小说为平台来呼唤人道主义精神,并呼吁社会必须纠正不公平现象,建立一个 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 总之,小说《悲惨世界》从不同角度深刻表达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注和呼唤。人物形 象和命运、自由和权利、反对不公和平等等,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了一幅人性的画卷,向世 人展示了雨果对人道主义三个层面的思考和重视,揭示了雨果对一个有爱、有安宁、有公 义的社会的期盼。因此,我们有责任相信,只有通过奋斗,不息地呼吁、教育,才能把真 正的人性情感和关注注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为我们的未来构建更为美好的追求。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几乎是每个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他们从这一思想出发来判别美丑、看待善恶、评价道德的高尚与卑下、衡量政治和宗教的进步与反动,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都是如此,雨果也不例外。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歌颂巴黎人民事迹的长篇史诗,它以宏伟的篇 幅、磅礴的气势、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再现了千姿百态的巴黎下层社会生活,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表现了人生的变幻沧桑,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 一、真实揭露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悲惨世界”,揭露了社 会的罪恶与不公,深刻的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发出呼吁并提出控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 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 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如穷苦工人冉阿让,为了无依无靠的姐姐和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 年之久。让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他的悲惨命运从此与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不管他本人如何想改变,但都是无用的.卞福汝 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开始改恶从善。他开始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办工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容忍他,因而他一直受到警官沙威的追捕,他的命运就一直处于这种不公正惩罚的悲惨之中。又如女工芳汀,芳汀的命运也缠绕着悲惨,未婚先孕的她生下了女儿珂赛特,本应值得同情和关心的她被人将其隐私公布于大众而遭受工厂解雇,她不断遭到寄养女儿的酒店老板德纳第的敲诈勒索,要求增加抚养费;为了养活自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人道主义思想: 1.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关注:狄更斯的小说作品经常关注社 会不公和贫困问题。他揭示了当时工业化社会中的社会阶 级分化、经济剥削和人民苦难,呼吁改善社会条件和对穷 苦人民给予同情和关爱。 2.对儿童权益的捍卫:狄更斯对儿童权益的关注也体现了人 道主义思想。他对儿童劳工、贫困孤儿的描写和关注,揭 示了社会对儿童的虐待和忽视,呼吁为儿童提供教育、庇 护和保护。 3.倡导人性的善良和慈悲: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善良和 慈悲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冷漠和自私的社会中展现出卓越 的善行。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狄更斯强调了人性中的善 良和慈悲的重要性,倡导个人和社会的悲悯之心。 艺术表现: 1.丰富的人物形象:狄更斯的小说中有丰富别致的人物形象, 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种社会类型和性格特征。他的人 物形象丰满而具体,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和命运。

2.夸张和讽刺手法:狄更斯经常使用夸张和讽刺手法来揭示 社会的不公和虚伪。他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各种古怪和荒诞的情节和人物,既引人发笑,又让人反思。 3.细腻的社会描写:狄更斯对社会环境和场景的描写细腻而 生动,使读者能够如同亲身体验一般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和风貌。他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描述,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 4.情感和情节的张力:狄更斯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悬 念和紧张感。他善于运用情感的表达和紧凑的叙述,使读者情感共鸣并紧跟故事的发展。 狄更斯通过人道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将社会问题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通过情感激荡和思想启迪,深深打动了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心得——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读书心得——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 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认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而在他笔下的《双城记》中,也恰好传递了这样的观点。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本隐藏在社会暗流中的阶级矛盾陡然间浮出水面,广大底层人民怀揣着在法国大革命前遭受到的欺凌与压迫对贵族阶级发起了激烈的反抗。《双城记》创作于1859年,记叙了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两座城市环境中的故事,这也是小说名字中“双城”的具体指向。小说塑造了一名老政治犯“马内特医生”,并以他的一次打抱不平展开了整体叙述,作品同时还塑造了充满悲情色彩但才华横溢的律师卡顿、仁爱友善的医生女儿露西、贵族后裔达尔奈、底层妇女德发日太太等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狄更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暴政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肯定了底层人民的反抗是出于“忍无可忍”的合理性行为,但同时也反对革命人民在反抗压迫中采取的过于极端的暴力。他提出了仇恨和暴乱无法彻底化解矛盾,最终只会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沦为与仇人同样面目可憎的人,认为应当用爱来化解矛盾,因此,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充满两面性的。 一、理想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马内特医生 许多作者在创作一部作品时,都会塑造一位自己认为的理想型人物,将自己最希望看到的人物形象和精神特质展现在这个人物身上,并通过他或她来传递自己的创作愿望。狄更斯也不例外,在《双城记》的整个故事中,他塑造了马内特医生这样一个理想形象,并希望借由马内特医生来传递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下所

希望看到的人物特质。在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双面性指引下,马内特医生的人物特质就具备了相当典型的双面性。他被定位为一个老年政治犯,而获刑的原因源自于一次打抱不平——法国贵族艾弗勒蒙徳兄弟看上了一户农家的妻子,因其反抗不从,几乎将其全家虐杀。这样的卑劣行径为马内特医生所不齿,他怀揣着正义感替农妇一家打抱不平,向朝廷告发贵族艾弗勒蒙徳兄弟的恶行,谁知最终却被贵族反告诬陷,被秘密关进了巴士底监狱长达18年之久。虽为老年政治犯的身份,但显然,狄更斯对于马内特医生的行为是认可的,并将他的行为认定为是正义的,他为底层人民打抱不平,正直勇敢,不畏惧强权,敢于反抗,同时这为医生医术精湛,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对于贫苦人民的遭遇有着深刻的怜悯和感同身受的同情,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医生这样较为体面的社会价值体现,以此来看,狄更斯认为理想的人应当是具备知识储备,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心地善良,充满正义感,敢于与恶势力抗争,当然这些前提是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来改善个人的生存环境,努力摆脱一贫如洗的生活处境,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够有能力去帮助他人。随着故事的发展,马内特医生身上还体现出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最大特质,就是以徳报怨。对于同是迫害他入狱18年的艾弗勒蒙徳家族的后裔达尔奈,他不仅没有狭隘地进行报复打击,而且愿意敞开心扉与之交往、交流,充分了解对方内心的期盼,并大方地将自己唯一的女儿露西嫁给了达尔奈,并且在达尔奈被诬告后不遗余力地为营救他而到处奔走。这里充分地展现了马内特医生身上人性的光辉,他能够放下长达18年的仇恨,用真诚的心去接纳和理解一个身为自己仇人的后裔,并像照顾自己的儿子一般来照顾达尔奈,真正做到了狄更斯提出的“用爱化解仇恨”,成为了狄更斯笔下对个人人道主义最高的诠释。同时,马内特医生还收留了当年被迫害的农妇一家唯一的幸存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 一、狄更斯作品中的契约伦理思想——公正、自由、民主 人道主义是一种对于人本身做出探讨的思潮和理论,它强调人的本质与使命,注重价值的发掘和个性发展。15世纪以后,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广泛渗透于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学思潮。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对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不公正、专制、伪民主的批判、痛斥,对公正、自由、民主伦理价值的追寻。 (一)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公正社会的向往 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不公的批判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这种批判通过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直指维多利亚时代在婚姻、教育、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重大问题。在狄更斯最负盛名的《大卫·科波菲尔》中,这种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反面人物希普的塑造显现得淋漓尽致。希普是一个彻底的伪善者,他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奸诈、极度自私、玩弄阴谋的卑鄙小人。他通过伪造证件与签名骗取威克菲尔的家产,他用尽手段占有安妮斯,挑拨勃朗特夫妇的关系。这些卑劣的行径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浸润下的社会,对于经济的向往压倒一切,对于占有的渴求甚至遮蔽了善良、正直的美德。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匹克威克在狱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司法审讯足见英国政治制度的黑暗。监狱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工具,因为匹克威克无权无势,只能受尽欺侮,这种监狱迫害好人,是狄更斯对于社会不公的真实写照。然而,在他的这几部作品中,害人者无疑又被送入监狱,这种对于监狱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狄更斯对于公正社会向往的表达,是其惩恶扬善的一种方式。 (二)对专制社会的痛诉,对自由社会的希冀

狄更斯对于专制社会的痛恨,尤其体现在《游美札记》中。狄更斯将矛头直指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他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从波士顿到洛厄尔的火车上,黑人白人一定要分开的场景。费城的监狱之中,白人儿童与黑人儿童也受到了截然相反的对待。狄更斯对于维护奴隶制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成三个类型:“一类是把人当牛马而态度温和、心里明白的主人;一类是不顾一切占有、蓄养、买卖奴隶的人;还有一类是不甘心居于别人之下,也不允许别人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娇气的文雅绅士,他们把倨傲在奴隶身上得到满足,靠凌虐黑人而显示他们的价值。”狄更斯认为奴隶制是世界上最丑恶的制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舆论的伪善,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呐喊,足见其对自由价值的无限诉求。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狄更斯对宠儿学堂进行批判,就是因为宠儿学堂对于儿童自由和自尊的摧残。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自由的诉求。 (三)对伪民主制度的批判,对真民主制度的追寻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通过匹克威克这个正直善良的中产阶层人物的游历过程,将英国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出来。《匹克威克外传》中批判了英国不健全的民主制度的伪善性,以及政客们为攫取权力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匹克威克在伊顿斯威尔镇经历了一次城市的国会议员选举,“蓝党”和“浅黄党”为在选举中获胜,互相攻讦。两党之间不惜在选举中进行谩骂和打斗,选举变得名存实亡,严肃的政治制度变得乌烟瘴气,民主成为种种阴谋诡计的遮羞布。小说对这种资本主义政治中假民主的虚伪性进行了很好的揭露,狄更斯有力地批判了这样的伪民主,强烈呼唤真民主。 二、狄更斯作品中的德行伦理思想——人道主义 (一)典型人物之个体美德 在作品中,高尚、诚实、仁爱的美德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层次,正直、勇敢、无私、利他、厚道、真诚、通情达理是道德谱系的

分析19世纪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分析19世纪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19世纪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根源是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人道主义思想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和价值取向。 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饥饿、疾病和无家可归的人群,他们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这种社会状况引起了现实主义作家的关注,他们以真实、直白、客观的叙事方式,呈现了社会问题的真实面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为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的人争取权利和尊重。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对人性的理解。现实主义文学认为人类都有着共同的人性,每个人都应该能被视作社会的一份子,相互尊重和关心。因此,现实主义文学抨击剥削、压迫和歧视行为,呼吁人们要关心和拯救弱势群体,使其得到平等和尊重。 2.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现实主义作家借助笔下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境遇,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大众生活的艰苦以及人们在社会中的艰辛。现实主义文学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公正和诚实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从而尽可能实现个人的潜力。 3. 对人意识和道德的教化。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了个性的独立性、尊重人的意志和道德。作家们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思考,来启示人们在各自的经历中获得智慧和信心,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信仰和态度,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尊重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注弱势和不公平的现象。通过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呼吁人们重视现实,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人道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的人道,是指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由此可见,人道的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的[1]。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脑中,它意指着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思想。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它代表着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理念。直到19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综合古典和现代的各位欧美文学思想大家关于人道的阐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基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进而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此外,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

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这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精神出了文学的界线后,在政治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详细的来说,人道主义的三大要素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即倡导在对人性的基本尊重的基础上,保证头脑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保持对真理追求的热心和耐力,最终实现超越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于事情本身,而是生命的真谛!文学将人作为研究的要义,其中体现的具体含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非就是倡导人的价值。早有说法是,将其归结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幸福,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二是,承认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肉体上人是动物,有生老病死;精神上,人因为有精神灵魂的存在而不同于其它动物。三是,人的尊严,尊严高于幸福,人活着就得活得有尊严。人要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和意志来做事情,才能获得幸福。 二、萌芽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萌芽时期到现代社会,欧美文学发展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关于欧美文学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较权威的是希腊神话[2]。追踪溯源后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其中包含的人道主义的痕迹。希腊神话中很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和故事的描述,都可以让我们找到现实中对应的映射对象。天神宙斯,他是众神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 义思想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色彩,同时也深受其对于人的关怀和同情的影响。在他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狄更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内在复杂性和变化,同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并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福祉和尊严的思想。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遭遇、行为和内心来阐述他的人道主义理念。他认为,无论是身在高位还是低位,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这种思想可以在小说的开始就得到体现,当卡特利将夫人试图坐在驾驶座上,而那个座位显然属于“绅士”,他会以不同的方式 来对待不同的人。对此,狄更斯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相信人们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生活,并相互尊重对方。这种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人道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小说讲述了一个围绕着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在这个极具暴力和混乱的时代,狄更斯通过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试图在这些动荡的时刻为那些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压迫的人寻找一些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在小说的情节中,众多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的压迫。通过狄更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是多么残酷和不公。但是,狄更斯并没有停留在描写上,而是尝试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念融入到这些人物的命运中。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小说中的人物夏尔·达内(Charles Darnay)。夏尔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但是他被家庭中的错误选择和无情政治环境所影响。尽管夏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他的人性和善良却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夏尔开始对法国贵族的虚荣和堕落感到厌倦,抛弃了他的家族背景,移居到英国,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狄更斯试图通过夏尔的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能力,即使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也不能失去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女主角卢西·马纳特(Lucie Manette)。卢西的父亲因为庇护一个朋友而曾经被关押了多年。在小说中,卢西一直以健康和微笑的面容展现在人前,她是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女性。狄更斯通过卢西的形象,强调了早期工业时期敏感、怜悯和同情的品质,试图让读者看到,这些品质是重要的价值观,能够推动人类正常的行为和生活。 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如全能的牧师西德尼·卡特 内特(Sydney Carton),他深刻地揭示了自我牺牲和献身精神的真正内涵;和小预言家略斯特雷德(Little Miss Pross),她 代表着强烈的友谊、忠诚和善良。 总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体现。他坚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和价值,

雨果人道主义分析

人道主义的本意是:把人当人对待。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义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凡是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些悲天悯人的慈善家。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面将满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骗受害的吉普赛小姑娘身上.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从语言学角度考虑,他们的拼写都是Humanism。 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于西方文学特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条主线。作家在作品中对人道主义都有不同的见解,如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在内容上偏重于伦理道德范畴,而且在形式上也摒弃了上帝的名义,他所宣扬的“人类之爱”,纯粹是源于人心灵中善恶搏斗所产生的一种人类共通的属性;又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以“善”与“爱”为核心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种与世俗有限的存在相关系的理性观照,称之为基督教人道主义。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用形而上学伦理学构造出来的,而是源于上帝爱的启示的以“宽恕、仁慈、博爱”为宗旨的人道主义精神,评论界称之为神启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最初的信奉天主教到自然神论再到疑神论,最后又成为泛神论者,他认为基督是神圣的、人道的,是一种平等、自由、慈爱的宗教。于是他借用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性善恶论作为精神理想和审美情愫来建构自己的理想世界。雨果的神启人道主义思想既源于基督教又高于基督教,他加入了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外国文学19世纪人道主义光辉

1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将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和战斗旗帜,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造就了世界经典作家,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一、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 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小人物命运的作品,短篇小说5驿站长6诞生。作品写得朴实、凝炼,富有创新,充满对作为不合理社会牺牲品的/小人0所寄予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冷酷、残暴和虚伪。读者可以从中聆听到作者要用文学的/竖琴0/唤起人们善良愿望的纯尚心声0。继普希金之后,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又相继写出以/小人物0悲惨境遇为题材的短篇佳作5外套6(1835)和中篇小说5穷人6(1846)。中篇小说5穷人6通过小公务员玛尔卡和孤女瓦尔瓦拉之间的书信往来,描绘了一幅俄国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图景。作者还着意刻画了主人公周围穷人的形象,把个人的不幸扩展到整个/小人物0阶层,从而揭示出生活的必然。别林斯基高度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5穷人6是俄国/社会小说0的第一次尝试,热情赞扬作是/一位新的果戈理。0 二、俄国文学的/汉尼拔0誓言 作者伊#谢#屠格涅夫/诞生并成长在殴打和折磨的环境里0。屠格涅夫在5猎人笔记6中塑造了充溢着俄罗斯泥土气息的可亲可爱的典型农民形象,歌颂了他们的勤劳、智慧和美好的天性。尤其是作者还将笔端伸向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俄罗斯妇女,反映她们的疾苦和水晶般纯洁善良的心灵。5活尸6中的女奴露克西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露克西娅禁锢病榻遭受疾病折磨的情景是千百万农奴世世代代囚禁在地主庄园惨遭欺压、凌辱的象征。作品表现的不单是露克西娅个人的悲剧,263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屠格涅夫对农奴制不可遏制的憎恨促使他在5猎人笔记6中以辛辣的笔墨描绘了丑恶地主的群像,指出了地主阶级的堕落和农奴制必然崩溃的趋势。 5猎人笔记6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揭示了人民生活中前人所未注意或涉及的方面,直接描写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屠格涅夫/从他以前任何人都没有这样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0。 三、从5科尼的故事6到5复活6的问世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作者最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反动的国家机器和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而使他的文学活动赋予了重大的社会意义。讲述了一个/幸运地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创作活动中留下了某种痕迹0的故事。科尼在担任彼得堡地区检察官,曾接待过一位为了拯救一个从嫖客那里/偷窃0了一百卢布而被捕的妓女罗扎丽娅的贵族青年。因为在审判时来访者发现,这个被指控为偷窃的不幸的妓女就是自己青春时期肉欲的牺牲品。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关于罗扎丽娅案例的叙述。几个月之后,科尼应作家的请求,把这个/绝妙0的情节送给了托尔斯泰。但托尔斯泰的创作进展很慢。 就这样,作家在长久的困惑和失望中,历经12年之久,终于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杰作5复 活6。5复活6的巨大成就不仅是托尔斯泰文学生涯的总结,而且是这位文学巨擘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全部精神活动的结晶。 四、/没有童年0的契诃夫 俄国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代宗师契诃夫孩提时代的生活重压不但给契诃夫留下痛苦的记忆,而且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著名短篇小说5万卡6、5渴睡6等便形象地揭露了万恶的沙皇专制对贫困儿童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作者以书写家信的方式将小万卡遭受的非人待遇和孩子的天真无知跃然纸上。万卡书写信封的细节不仅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个九岁儿童的天真和无知,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简析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双城记》和《雾都孤儿》为例

简析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双城记》和《雾都孤儿》为例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英国文 学史上,他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大文豪。他是维多利亚时代 小说家中的核心人物。人道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从始至终都渗透在狄更 斯笔下。本文主要通过《双城记》和《雾都孤儿》这两部长篇小说为例,来探究 狄更斯长篇小说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雾都孤儿 一、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形成之要素 (一)人道主义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催生了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一 词是由拉丁文中的人道精神“humanistas”引申来的[1]。人道主义思想产生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核心在于 对人的关怀和爱护,宣扬了一种自由平等和友爱的理念。它倡导以人为中心,确 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关怀人的利益,保障人的自主权利,尊重与激励人们勇敢地 追求幸福,张扬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长期以来,人类囿于传统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黑暗和苦不堪言的生活。封建制度对社会底层的 劳动人民的压迫极大。封建制度下的广大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代表了大多数人的 利益。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阶层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广大劳动 人民却没有什么办法去对抗他们,随着剥削和压迫的越来越重,他们也开始对贵 族阶层的统治进行了反抗。劳动人民在与贵族势力的斗争中逐渐觉醒起来了。人 道主义精神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底层劳动人民 进行批判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抗贵族势力的有力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道主 义就是要解放人、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理想、有人格的人。近代以来,

英美文学论文-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差异论

英美文学论文-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差异 论 英美文学论文-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差异 论 关键词:‚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主义? 摘要:作为19世纪人道主义一种新走向的代表性人物,狄更斯、雨果和托尔斯泰在趋同中又有着诸多差异。狄更斯从‚圣诞精神?出发,较早演示出‚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雨果赋予‚勿以暴力抗恶?以更切实的‚道德自我完善?内涵,认为‚崇高的行为?高于一切。托尔斯泰最终把这些完全融进基督教宗教当中,并彻底否定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建构起了‚托尔斯泰主义?。 形成于文艺复兴并标举着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人道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张扬人性、反对神权,斥责禁欲主义、追求享乐人生,崇尚科学理性、批判蒙昧主义。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时,肯定人性已没有太多障碍,禁欲主义也成了历史陈迹,启蒙思想家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理性的诠释和强调上面,理性被当作反封建政治斗争的武器。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凡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就是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所有不合理性的社会形式、国家形式和观念,都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从而建立起一个‚理性的王国?。从这一目标出发,他们提出‚天赋人权?,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战斗纲领,以对抗贵族特权,摧毁教会统治。毫无疑问,启蒙运动继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 可是,进入19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推进,人道主义的内涵产生了诸多变异,以狄更斯、雨果和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勿以暴力抗恶?,就是一种显现。然而,这种趋同仅是问题的一面,事实上,三位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历时性差别,还有着各自的根本倚重。

在19世纪30年代狄更斯创作的初期,他的《匹克威克外传》《奥利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等作品讽刺、揭露了种种社会不平,也创造了一系列关心、庇护弱小者的‚仁爱?有产者形象。《圣诞欢歌》只是狄更斯1843年开始创作的《圣诞故事集》中的一篇,却标志着作者步入了新的创作时期。其间,生来仁爱的有产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改变了冷酷心肠的有产者。英国文学史家艾弗?埃文斯曾评议说,这表明作者‚对人类仁慈的信念几乎达到神秘主义的地步?。何以谓之‚神秘主义?呢,我以为相当程度上是指狄更斯还没能把这种‚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明晰化,其涵义还较为模糊。但是,这却成为此后狄更斯作品经常表达的一种意蕴。如1844年的《马丁?朱述尔维特》写到异国生活的磨难使马丁改变了自私品性,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有‚仁爱?与‚谅解?;1848年的《董贝父 子》写到唯金钱、利润为重使董贝丧失亲情,之后在破产的痛苦中才接受了女儿的‚感情教育?,重享人伦温馨。到了创作高峰期的五六十年代,狄更斯对社会的腐朽黑暗、对有产者的丑恶堕落,揭露、批判得更为无情、深刻,却也延伸、发展了他主张的‚圣诞精神?‚感情教育?。他的代表作《双城记》:1859年4月开始连载:以法国 大革命为背景,一方面写下了法国贵族统治者对广大平民、佃农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深深同情,暗示‚伦敦?如不改变现状,‚巴黎?式的革命同样会爆发,另一方面又把以往的‚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明确演示为‚勿以暴力抗恶?,要人们以基督教的仁爱、宽容对待敌对者,还不惜笔墨描绘了‚以暴抗暴?最后是自食恶果。可以认为,狄更斯较早宣扬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雨果的思想、创作更为复杂、丰富,但对人道主义始终关注有加。1827年 的《〈克伦威尔〉序言》已提出文学对人的道德净化问题:‚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它‚把阴影掺入光明,把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换句话说,就是把肉体赋予灵魂;把兽性赋予灵智?。两年后写的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又站在弱者立场上呼吁废除死刑。1831年,雨果发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