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

城中村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易后难的发展思路下的产物。广州的城中村是一个矛盾

的综合体。对于村民来说,城中村是他们世代留存下来赖以生存的最后资产;对于外来人口

来说,城中村是他们进入广州门槛最低的跳板;对于开发商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地价的洼地,是一块“诱人的奶酪”,但复杂的利益纠纷也使它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对于政府来说,城

中村可能是城市的“毒瘤”,“脏乱差”的代言,但同时也是廉租房市场的摇篮,廉价人力资源“蓄水池”。

本文从城中村的改造类型及实例分析,透视当前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状态,再结合政府政策思

路解读及改造效果的反思,思考广州城中村发展的未来。

2、广州城中村改造类型及案例分析

受诸多现状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中村有不同的改造方式。按改造手段分析,目前广州城中

村改造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

2.1推倒重建式的改造

这类型多为政府主导——开发商跟进——村民合作的模式。这种相对彻底的改造被外界认为

是“重建”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全拆+新建,还必须考虑对历史建筑的处理。从区位价值分析,许多城中村的存在是违反地理经济学规律的,面对那些建设强度不高且无太多历史建筑的城

中村,推倒重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受到庞大的改造资金、复杂的利益分配及对历史

人文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改造模式在广州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实例:广州猎德村改造

猎德村改造是率先实现这种改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广州第一个正式启动的城中村改

造项目。猎德紧邻广州新的城市CBD珠江新城的核心位置,以开通猎德大桥为契机,并且得

益于自身区位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妥善的安置补偿策略,猎德村的改造得以高效地推进。

关于资金,市、区两级政府不花一分钱,实际上是“以地换钱”,全部由村集体融资完成。根

据估算,整个猎德村改造需要30多亿,改造资金来自靠近珠江新城商用地块的拍卖款项,

为拍得更多资金,容积率相应提高。在开发顺序上,先进行拆迁复建,村民安置房建好后,

再进行商用地块开发。

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猎德村

评价:从经济效益分析,猎德村改造无疑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然而,之前的猎德,一片

还保留着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石板街、古河涌,保留着大量岭南水乡特色的地方,现在

已演变成现代高楼包围传统祠堂古建的形式,这种延续传统文脉的改造方式是否值得推广有

待商榷。此外,实施改造后很多村民都一夜间成为了千万富翁,这种非常规的财富增长所带

来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发酵。

2.2保护控制式的改造

这类改造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针对有大量历史遗存的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是划定保护

控制区域,制定发展控制措施。改造的思路也非常明确,就是在延续旧村文脉的同时提升旧

村活力,发展旅游经济;因属于注重社会文化效应的改造,所以在实施上要求政府对村发展

的严格把控,并且需要政府持续的资金投入来支撑。

拥有黄埔古港的黄埔村、有艺术家之村称号的小洲村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黄埔村的保护发展模式较为成功,整村正按政府的蓝图逐步重现岭南古村特色,各种设

施也趋完善,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古村文化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收益反向支撑古村文化风

貌的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完善。而古村风貌更为完整的小洲村,则因旅游商业化的过渡冲击及

村民无序短视的抢扩建而导致传统风貌的破坏、租金的上升及艺术家的撤离,村的传统风貌

特色正被现实的经济发展所吞噬。

2.3环境整治式的微改造

这种改造既包括政府引导——村集体跟进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包括了村主导——市场跟进

的自下而上的模式。该模式更适合那些“不能不改,不能大改”的城中村。

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

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

建成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

居环境差的地块。其优点是实施门槛低,改造周期短,收效快。不足之处在于只改善了外部

环境,旧村存在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本质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能发挥地块应有的

区位价值。

自上而下的实例:三元里村

三元里村原为广州市北郊一个古村落,村域之内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存,

包括:三元古庙、三元里抗英纪念碑、家族公祠、古村落门楼、牛栏岗古战场、四方炮台等。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惜现在的三元里却是一个物质生活富裕的“城中村”,精神风貌

上缺乏文明特色的“移民区”。

在各种现代建筑物的围攻之下,三元里的村界像流沙一样消失在都市的汪洋大海之中,只剩

下几座牌坊作为象征性的标志。违章建筑与古老的祠堂比邻而居,后者是岭南乡村风俗和宗

法传统的遗留,前者则是新经济时代村民为增加收入而自行建造的出租屋。尽管城中村中寸

金尺土,营利原则无限膨胀,但人们还是给祖宗牌位留有一席之地。

在政府眼里,三元里村往往被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看待。尽管政府早已针对三元里村编制过

改造规划,但对这个早已发展成熟的城中村,巨额的改造资金及复杂的利益瓜葛使得政府的

改造步伐停滞不前。目前政府的策略是首先把村里的历史文物保护下来,实行局部改造,其

中包括对村内最重要的一条街道——三元里大街实施的保护改造规划。

出租屋与历史建筑三元里抗英大街抗英斗争旧址

评价:三元里村虽然存在着广州城中村的各种典型问题,包含环境、卫生、治安等问题,也

有专家评价三元里村是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城中村,但不可否认,三元里村的历史

文脉并没有被完全埋没,并且由于大量不同阶层的人们聚居而展现出无穷的活力,与城中村

暗无天日的恶劣环境恰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自下而上的实例:天河棠下村

紧邻天河中心区的棠下村,渐渐地承担了纾解中心区居住压力的职能。尽管在中心区工作的

人们有庞大的居住需求量,然而由于当时的棠下村的出租屋环境恶劣、档次不高,所以只能

吸引一些低收入低素质的人,形成恶性循环。然而在楼价高居不下的天河区,棠下村人看到

了更多高素质和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于是许多村民甚至商人开始对棠下村的住宅进行

改造甚至重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及社区管理。现在,如果你进入棠下村,你会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住着许多公司职员、出租车司机、学生,一扫以往城中村只是低素质低收入人群居

住地的印象。据了解,棠下村里面的高品质出租屋不但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完善的

配套(如宽带上网、超市、诊所、电平车等),安全的社区环境(根据出租屋档次筛选求租者、配保安)。许多尚未买房的白领也乐意到这里来租房。

3、改造思路的再思考

3.1政府改造思路的变迁

早期思路:追溯到林树森市长时期,广州市政府对城中村的政策是坚持“两项原则”和实行“四项转制”。“两项原则”即“市政府不直接投资”和“不进行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四项转制”即:

城中村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民宅基地房屋权属转

为城镇房地产权属;原村委会管理的集体经济转为集体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共同持股的股份

公司,将原农村管理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并逐步把市政、环卫、供电、供气及治安等纳入

城市管理范畴。改造策略是按照“先行试点,积极稳妥”的原则,选择位于中心城区的7个自

然村作为改造试点,采取“一村一策”的方法,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

亚运时期:随着亚运的临近,广州市政府又施行了“三旧”改造政策,对城中村改造给予宽松

的政策支持,政府计划力争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在册的138条城中村整治改造,5年

内基本完成52条城中村的全面改造。在此政策大环境下,大拆大建的全面改造模式占主导

地位,卖地融资的模式备受推广,户均280平方米的补偿标准深入民心,政府对开发商介入

城中村改造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啊。

后亚运时期:政府在深入总结5年来“三旧”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三旧”改造政策

进行了大幅完善和提升,2016年1月1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广州市旧

村庄更新实施办法》正式施行。新政策更侧重于强化政府主导、注重利益调节、优化改造流程、保障制度廉洁。新政策首次提出了“微改造”模式,是以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促进

旧村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更新方式,包含整治修缮和局部改造;其次,新政重新确定了旧村

改造中村民住宅复建总量的计算标准,各区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根据实际可以按照栋或者

户为基数,确定复建的安置量。三是明确引入合作企业的相关问题。四是加强旧村改造引入

合作企业的新旧政策上的衔接。

基于以上分析,在城中村改造政策上,政府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既苦恼于庞大的改造资金,又担心引入过多市场资金的改造会损害公共利益;既看到了政策对改造规划的限制,又不敢

贸然突破。

3.2 改造效果的反思

从目前已改造或正在施行改造的城中村案例分析,效果喜忧参半。

推倒重建式的改造(全面改造)反思:成功完成了改造的猎德村、林和村及琶洲村,是全面

改造案例的标杆,成为了许多城中村争相效仿的对象,也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改造的积极性。

早期政府为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顺利推动了猎德村、林和村及琶洲村完

成改造,但也催生了“一夜成为千万富豪与房叔房婶”的现象,一户多宅、户均远超280平方

米的实际补偿,与现行政策一户一宅、户均不过280平方米的补偿标准形成了巨大反差,更

给尚在改造或即将改造的城中村带来了负面影响。因钉子户事件而迟迟无法开建的杨箕村、

正不断支付巨额临迁费却又无法拆迁的冼村,改造方案批复多年却在仍停滞在与村民签订安

置补偿协议阶段的沥滘村,更为现实地反映了个人权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公平与的城市发展

的尖锐矛盾。

保护控制式的改造反思:该类改造最终的走向往往是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因为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大量政府资金的投入,但政府的有限的资金投入远远无法实现整

体的保护,通过旅游开发来填补资金缺口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黄埔村里面的传统历史风貌建

筑其实并不多,大多建筑都是仿古新建的“假古董”,但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面却取得了成功

的口碑;小洲村里面的传统历史风貌建筑非常多,风貌环境的保存比黄埔村更完整,但却因

为商业化的冲击渐渐向现代城中村的发展模式靠拢。其实在广州还有大量有历史文化风貌的

城中村,但政府目前的保护控制方式只是通过文物普查将有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划定出来,

并没有注重周边环境及的建筑风貌的建设控制与引导,这样发展下去往往就会演变成现代宅

基地包围传统祠堂古建的城中村,成为下一个“三元里村”,发展到最后可能就会变成现代高

楼包围传统祠堂古建的“猎德村”。

环境整治式的微改造反思:该模式为大量“不能不改,不能大改”的城中村定制,或将成为未

来城中村改造的主流模式,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微改造”也是在最新的城市更新政策

里面首次提出的概念,在官方的数据库中目前尚未有正式实施的“微改造”案例。从目前正在

实行环境整治式的改造案例来看,往往都是当环境“脏乱差”导致严重影响经济运行或社会安

全的时候,才倒逼村或政府被动开展改造,改造方式还是以物质环境的改善为重点,往往需

要通过建筑内外改造、打通道路、完善配套、腾挪公共空间的方式来实现,但当改造涉及到

局部少量的拆迁时往往因利益无法协调而搁置,导致改造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另

一方面,物质环境改善后根本的社会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过一段时间后“脏乱差”的环境

仍然会死灰复燃。过于注重外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文化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改造是目前该类

改造的主要问题,未来政府应加强对村的引导,更加关注对社区的改造和村民的改造。

4、总结

城市的更新改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中村的改造也不例外,而且有着比旧城改造更复杂的

利益关系。尽管城中村的问题由来已久,但目前,广州的城中村改造还是在探索起步阶段。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城中村改造是时间跨度很长的、渐变式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很长

的时间,有的可能要花一两代人的时间,并不是几年就可以改造好的。

在批评广州城中村产生的种种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中村存在的合理性及闪光点:

一方面,没有城中村的廉价住房,外来人口将不再廉价;另一方面,许多城中村的活力远高

城市中心区,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

城中村的改造,不应该只是考虑经济价值的改造,也不应该只是物质环境的改造,未来的改造,应该更关注人的改造,社会环境的改造,只要村民的思维与教育水平提高了,物质环境、经济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改造就会顺理成章。

关于某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地情况介绍与案例分析报告0907-最终

关于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情况介绍与案例分析 广州市目前共有138条“城中村”,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已全面开展“城中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共有110条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部门批准,并以槎龙、棠溪、三元里、文冲、沥窖、茶窖、石牌七条“城中村”作为试点,进一步深化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 近几年,广州市对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进行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与办法,认为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应具有各村自身的特点:1、分批分期,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逐步改造;2、因时制宜,降低政府改造经济成本;3、实行先试点,后改造,再推广的政策。 一、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整合规划与改造:以白云区棠景村为例(一)棠景城中村形成原因 棠景城中村包括棠溪村和远景村,位于广州市建成区西北部。棠溪村总用地面积250.40公顷,共有常住人口6177人,其中农业人口2861人,非农业人口3316人。远景村总用地面积123.38公顷,共有常住人口4815人,其中农业人口19141人,非农业人口3001人。 棠景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如下: 1、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土地管理二元机制的存在,加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对农村建设用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导致原农村居民点违法违章建设现象十分普遍,各种性质用地相互交错,布局

混乱。形成了建筑密度高、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人居环境恶劣的城中村。 2、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以白云区为例,全区常驻人口160万人,流动人口就占到一半),突出的如远景村,外来流动人口大大超过本地居民,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口由于收入相对较低,加上政府尚不能提供大量的廉租房,只能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村民屋,一方面解决了暂住问题,但另一方面为城中村的违法建设提供了市场,加快了城中村形成时间,加大了城中村的建设规模。 (二)政府改造工作重点 1、改造工作,规划先行。 针对棠景街远景城中村建设无序、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在过去几年,区政府组织编制了大量的规划,为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①路网调整规划。针对城中村道路交通混乱,不成系统的状况,在市规划局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了全面的路网调整规划,拓宽主干道、打通断头路,减少丁字路,完善道路网络。 ②主干道沿线土地利用规划。改变城中村土地使用性质杂乱无章,厂房、商业、居住等用地混杂的局面,外迁工厂、增加绿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改善环境。③整治规划。结合“十年一大变”的整治工作要求,组织编制了大量景观整治规划,擦护卫张,并按城区标准整治建设,增加广场、绿地、停车场和商铺等。④中心村规划和改造规划。开展中心村规划工作,将村民建房纳入城市化、规范化管理。并针对城中村问题,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为改造工作提供了最为直接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 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ABSTRACT 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 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idtown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king Guangzhou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of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theory, using du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in Guangzhou city, the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villages such as Guangzhou village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new villages phenomenon to appear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is and think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dual management structure;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 城中村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易后难的发展思路下的产物。广州的城中村是一个矛盾 的综合体。对于村民来说,城中村是他们世代留存下来赖以生存的最后资产;对于外来人口 来说,城中村是他们进入广州门槛最低的跳板;对于开发商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地价的洼地,是一块“诱人的奶酪”,但复杂的利益纠纷也使它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对于政府来说,城 中村可能是城市的“毒瘤”,“脏乱差”的代言,但同时也是廉租房市场的摇篮,廉价人力资源“蓄水池”。 本文从城中村的改造类型及实例分析,透视当前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状态,再结合政府政策思 路解读及改造效果的反思,思考广州城中村发展的未来。 2、广州城中村改造类型及案例分析 受诸多现状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中村有不同的改造方式。按改造手段分析,目前广州城中 村改造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 2.1推倒重建式的改造 这类型多为政府主导——开发商跟进——村民合作的模式。这种相对彻底的改造被外界认为 是“重建”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全拆+新建,还必须考虑对历史建筑的处理。从区位价值分析,许多城中村的存在是违反地理经济学规律的,面对那些建设强度不高且无太多历史建筑的城 中村,推倒重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受到庞大的改造资金、复杂的利益分配及对历史 人文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改造模式在广州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实例:广州猎德村改造 猎德村改造是率先实现这种改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广州第一个正式启动的城中村改 造项目。猎德紧邻广州新的城市CBD珠江新城的核心位置,以开通猎德大桥为契机,并且得 益于自身区位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妥善的安置补偿策略,猎德村的改造得以高效地推进。 关于资金,市、区两级政府不花一分钱,实际上是“以地换钱”,全部由村集体融资完成。根 据估算,整个猎德村改造需要30多亿,改造资金来自靠近珠江新城商用地块的拍卖款项, 为拍得更多资金,容积率相应提高。在开发顺序上,先进行拆迁复建,村民安置房建好后, 再进行商用地块开发。 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猎德村 评价:从经济效益分析,猎德村改造无疑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然而,之前的猎德,一片 还保留着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石板街、古河涌,保留着大量岭南水乡特色的地方,现在 已演变成现代高楼包围传统祠堂古建的形式,这种延续传统文脉的改造方式是否值得推广有 待商榷。此外,实施改造后很多村民都一夜间成为了千万富翁,这种非常规的财富增长所带 来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发酵。 2.2保护控制式的改造 这类改造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针对有大量历史遗存的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是划定保护 控制区域,制定发展控制措施。改造的思路也非常明确,就是在延续旧村文脉的同时提升旧 村活力,发展旅游经济;因属于注重社会文化效应的改造,所以在实施上要求政府对村发展 的严格把控,并且需要政府持续的资金投入来支撑。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角分析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角分析 ——基于对“广州猎德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化”调查的思考 提要 渐进的市场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推动着城市边缘村庄的变革,掀起“城中村改造”热潮。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城中村的容积率、城市环境、新市民生活习惯等外在领域,更体现在社会结构、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等内在区域。本文以广州市猎德村城中村改造为样本,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变化的特点、土地利用和内在机制,并尝试用两种理论视角,一个真实的生动故事解释城市化问题中产生的诸多变化,及由此对社会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城中村新旧冲突社会与社区法理与礼俗猎德模式 一、写在前面——论选择“城中村改造”为主题的原因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可能万老师对这个选题不甚满意。因为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并不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是一个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学科,而其着眼点当下集中在城市宏观规划,中观社会结构,以及微观社区、人际关系上,对于“城中村改造”这一具体问题,似乎较为边缘,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城市社会学时常忽略又擅长的重大问题。万老师在前几节课就讲,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1、城市社会是怎么产生的,他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城市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又是如何; 2、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原因及对策; 3、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今年2月份汪洋书记做的社会组织报告上明确将培育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可见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将是城市,乃至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组成; 4、城市生活方式,里面包括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5、城市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如城市建设、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 6、城市化问题; 按照这样的分类,我认为以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城中村改造问题”,就是在分析和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摘要:城中村问题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之一。如 何改造和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困难和复杂的社会价值取向。政府的野心,开发 商野蛮的经济掠夺,村民在日常空间日渐疏远中的不安博弈,让广州城市发展的 脚步略显犹疑。本文试图梳理广州市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成因,分析改造困境,总 结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反思,以求得为后续广州“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日常空间意义价值 一、引言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障碍。一方面,建设无序,环境恶劣,交通紊乱,治安混乱,又不纳入城市管理,逆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风俗,延续着中国农耕 与鱼耕的文化传统,同时以一种被动姿态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当城市趋于索然无味的“千城一面”,不受待见的城中村,是否因其独特的 社区认同与面貌得到新的启迪与重视?面对城中村这个矛盾体,我们要考虑如何 与城市融合,而不是将其完全拆除,丢失城市的独特性。 二、城中村,广州城的时代印记 2.1 城中村问题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经济建设的领导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的扩张模式。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飞速扩张,逐步形成郊区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原有村落被急剧膨胀的城市包围,发展成“城中村”的格局。在尚未完善的体制 和政策下,无序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被纳入城市用地的村落无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与建设体系,没能实现彻底的城市转型。“城中村”在复杂的城市改革与城市化

进程中浮现诸多发展难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是农村-城市转型的 不完全产物,也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 2.2 城中村改造的难度和困境 2.2.1 “城中村”自身现状复杂、规模庞大 城中村的历史是广州现代史上重要的一章。随着“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战略规划的不断实施,广州城市空间迅速扩张。现城中村总量已达138个,占地面积可达105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已超300万人。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形 态结构之复杂都是难以估量的,“村中村”改造难度之大更是显而易见。除去 “城中村”自身因素,其他因素也加剧了改造难度。 2.2.2不同主体利益协调困难 城中村改造不但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也涉及到城市财政承受能力, 土地增值的巨大诱惑力带来的利益分配难题愈发明显。城中村良好的市场区位使 得村民认识到控制土地的重要性,丰厚的土地收益让村民对拆迁存有极高的期望值,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让改造之路频频受阻。加之资金筹 集难度大,大大减缓了城中村的改造进程。(图1) 图1: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关系格局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2.2.3 政策限制加剧改造难度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解读猎德村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解读猎德村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解读猎德村 改造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其城中村改造工作颇具代表性。本文将以广州市番禺区猎德村为例,深入探究该村的改造过程、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广州市番禺区猎德村位于城市更新改造区域,是一座typical的城中村。该村的建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 时因为城市扩张的需要,政府决定征用猎德村的土地发展新城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猎德村成为了外来移民的集聚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模式。 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广州进行得如火如荼,猎德村也不例外。改造工作的第一步是拆迁。政府对猎德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将原有的低矮瓦房统统拆除,为新的城市建设腾出空间。虽然拆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拆迁补偿的不公等,但总体来说,政府在改造工作中还是尽力保护了村民的权益。 随着村庄的拆迁,新的城市建设开始了。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在猎德村建设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公园绿地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此外,政府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将猎德村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商业中心。这一战略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进驻,为社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猎德村由此逐渐脱离了城中村的桎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社区。 然而,猎德村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拆迁安置工作并不完善,有一些老旧村民难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他们既缺少新住房的适应能力,又无法融入新的社区环境。

其次,城市化进程使得猎德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和历史。拆迁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建筑物被摧毁,街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原有的社区关系也被瓦解了。再者,改造之后的新社区虽然设施齐全,但由于租金上涨等问题,部分居民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居住特点发生了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还应该在城中村改造中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比如,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加强村民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村庄文化,增加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广州市番禺区猎德村的改造工作在解决城中村问题、促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改造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提高改造的效果,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注重保护村庄文化,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城中村真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助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广州市番禺区猎德村的改造工作在解决城中村问题、促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老旧村民难以适应新居住环境,原有的文化和历史被破坏,部分居民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加以解决。 为了提高改造的效果,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村民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村庄文化,增加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等,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城中村真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助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

广州市“三旧”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发展研究——猎德村

广州市“三旧”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发展研究 ——猎德村改造案例分析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原理 指导老师曲少杰 建环零八一班 罗明艺0816030016

摘要:广州市“三旧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其当中的城市更新发展研究,就以猎德村的改造为例进行分析。猎德村作为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其发展模式及当中出现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一一探讨研究。 关键词:改造容积率猎德村城市规划 1、调研概况介绍 三旧改造是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开展部省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 1.1 旧村居 主要指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大量用地被城市工业区、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占据的园中村;不再适宜生活居住,村民须逐步迁出或整体搬迁形成的“空心村”。具体包括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砖土结构建筑;不符合国家规范和地方技术标准的各项指标的城中村、园中村;违法违章建筑、单家独户的旧村居;水、电等基础设施,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消防、生态环境等严重滞后的,不适宜居住的空心村、园中村等。 1.2 旧村改造具体进展情况 2020年前,基本完成138条“城中村”改造任务,目前,已有15条村完成了改造方案审批工作。其中猎德村复建安置房已建成投入使用;林和村已清拆完毕,安置房工程已开工建设;杨箕已基本拆平并完成土地公开出让工作;琶洲、文冲、冼村、小新塘村已开始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及部分拆除,花地、西塱裕安围已开始安置房建设。 据悉,今年旧村改造方面,重点推进位于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等十大城市重点功能区以及番禺南站地区等重点区域,影响城市景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旧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在推进海珠区黄埔古村、荔湾区裕安围村综合整治项目的基础上,启动花都狮前村等几个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旧村整治项目。 1.3 主要政策依据 ⑴《印发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明电[2009]16号) ⑵《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 ⑶《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府办[2009]122号) ⑷《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 ⑸《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⑹“三旧”工作流程(征求意见稿) 1.4 全面改造模式的财政支持政策 ⑴.全面改造项目通过土地公开出让融资的,土地公开出让收入中的改造成本部分,在土地公开出让后先行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⑵.全面改造项目未实行土地公开出让,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融资改造的,需缴交的土地出让金可以适当延期。 ⑶.除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外,未来5年全面改造项目的土地纯收益(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及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的60%支出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剩余的土地纯收益由市、区政府按8:2的比例分成。区留成部分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整治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以及改造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途。 1.5 猎德村概述 猎德村是广州市天河区街属下的行政村,位于珠江新城中南部,南临珠江。目前共有户籍人口7000多人,3300多户,还有1万多外来暂住人口。村址面积约31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23万平方米。

广州市城中村商业形态的更新改造——以广州棠下村为例

广州市城中村商业形态的更新改造—— 以广州棠下村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明显,其带来的一系列问 题也愈发凸出,建筑密度大,布局混乱,卫生条件差……等等因素都会制约着城 市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现有城中村商业形态改造更新实例,总结其更新 改造特点并学习,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总结出城中村商业 形态更新改造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商业形态、改造更新 1、广州典型城中村商业形态——以棠下村为例 1.1 区位条件 棠下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南部,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也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经过调研,棠下村具有城中村特点,即低层住宅聚集,楼距紧凑,还未被开发,村内很多低收入人群聚集。

在广州快速城市更新扩张背景下,截止2017年9月,有10万人左右的常住和流 动人口聚居在棠下村,社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棠下村居民由本地居民和外来 务工人员组成,外来务工流动人员占了大多数。因棠下村交通方便,乘坐BRT到 棠下村站即可,出勤方便,且房租便宜,广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 1.2人口状况 (1)人口数量:截至2017年,棠下村常住和流动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 (2)人口构成:根据调研的数据整理,非广州户籍居民占了94%,这些居 民居住方式为租房,从事的职业有建筑业、服务类等等,大学毕业求职者和刚投 身工作的白领也有部分租住在此。 (3)人口受教育情况:外来人口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约占总人口 的1.90%,拥有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大约占总人口的41.03%。以上数据反映 了棠下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与基本社会阶层偏低。 (4)职业构成:外来人口中,从事人数最多的为散工,其次是商人和工人。从事人数较多的职业技术含量不高,学历限制也较低。 1.3商业空间布局 (1)与交通路径密切结合 棠下村的商业配套设施表现出显著的线型沿街道平均布置的特点,商业街主 要是贯通南边棠德南路与北边中山大道的道路,中山大道的棠下村BRT公交站点 与棠德南路的棠德南公交站点,是主要的人流方向。商业街密切衔接了人行天桥、公交车站等主要人流出入口。 (2)灵活利用室外空间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建议研究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建议研究 4.1 实施城中村改造建设应注重的问题和原则 4.1.1改造建设中应注重的问题 (1)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据调查 据调查,1980年广州市建成区面积仅136 km2,1990年为182·26 km2, 2001年扩展至308 km2, 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92%,而90年代广州市城建用地急剧扩张,年平均增长达到4·89%,而其结果是城市边缘区的大量自然村落为城市建成区包围或纳入城区建设范围,城市边缘农村亦成为“城中村”。截至2001年,广州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共有“城中村”139个, 2000年“城中村”总用地面积80·6 km2,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6·17%,“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沿交通干线呈轴向布局。[12]“城中村”被城市建成区包围,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就是“城中村”呈“镶嵌状”散布在城市新建职能分区内,甚至在新CBD(中央商务区)周边地区,例如:广州市天河区新CBD核心地带“岗顶—天河城—中信广场”周边的石牌、林和、冼村、猎德、杨箕等5个“城中村”聚居了十几万外来人口。相比城市其他建成区,“城中村”的容积率较低,普遍不及城市居民的1/2,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则大大高于城区居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这与国土资源部183要求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集约利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性质,建立合理结构”的方针大不相符。同时,也与时下流行的“人居环境”理念相去甚远,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资源。 (2)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下,在城区居民看来他们几乎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面对当今社会上的求职大军,村民求职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拥有城市的稀缺资源———土地,他们无须四处奔波便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据调查,他们几乎不用工作,也习惯了不劳而获、游手好闲,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与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由此造成“吸毒、斗殴、聚赌”等现象屡见不鲜。毫不夸张地说,“城中村”几乎成了现代城市理念的“伤疤”,成了城市文化的败笔,严重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3)复杂的利益分配 参与利益分配的有三方:村民、政府、开发商。作为土地投入方的村民,希

城中村改造的思辨——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为例

城中村改造的思辨——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为例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 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 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 功能的博弈过程, 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 才能顺利进行。以” 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市发展要求城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方案;文冲社区 1 引言 1. 1 城中村现象的简要评述 城中村是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和规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城市建设向郊区不断蔓延、郊区农村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城市建设景观和郊区农村不断城市化形成的农村建设景观 在地域上连接在一起, 出现了城乡二元的城市建设景观。这种被城市建设包围的农村私宅的建设景观就是通常所说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现象所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正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矛盾的缩影, 土地及其 经济收益是矛盾的核心。城市扩张和城郊农村的自身城市化都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大量的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郊土地的价值, 因此城中村原集体土地就成为城乡矛盾的焦点。而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在城市拓展过程中, 政府管理、城市发展和农村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城郊农村土地及其经济效益的争夺。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化质量、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毒瘤”,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 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如今, 在许多城市如广州、深圳等, 城中村“村改居”的改制工作已 经基本完成, 但城中村改造的相关配套政策却迟迟未能出台, 改造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 系也无法理顺, 这就使得许多改造方案成为一纸空文, 无法实施。因此,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 划思路, 研究改造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解决城中村问题的瓶颈、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关键在于保障和维护城市政府、城市发展的 要求和原村民三方的利益, 实现共赢。城中村的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土地价格, 也有利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提升村集体、村民出租物业的经济收益, 可见城中村改造对于三方利益主体都是相当有利的。但是, 城中村改造也存在着改造主体不明确、改造成本过高 和村民利益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城中村改造方案必须在摸清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后, 明确 改造的受益者和投资主体, 并进行改造的投资收益分析。这样, 才能确保城市政府、城市发展 和原村民三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明确改造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益, 这样的规划方案其 可操作性才更强。 同时, 对于政府、城市发展和原村民而言, 存在着一个改造时机和改造成本的问题。我们 在这次的研究中, 根据城中村的土地利用比例, 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的比例以及原住居民的物 业出租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把城中村分作三种类型, 并把这三种类型的城中村的改造时机、成本和改造建议作了一个简单的划分, 见表 1。 1. 2 当前矛盾——资金、保障和资产量化成为改造瓶颈 城中村的土地, 除了之前被征用的外, 全部都是集体土地。由于政府政策对于集体土地的 管理与国有土地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区别。因此, 无论从土地的使用和原村域经济的发展, 都与 农民手中的集体土地有着密切和根本利益上的关系。如何在集体土地上建设新的现代化城区, 建设资金如何筹措, 原村落的建筑如何处理, 原村民的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和原村域经济的良 性后续发展, 以及如何承接原来城中村承担的作为社会廉租房的主体的作用, 都将是城中村改 造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 对于城中村, 特别是典型城中村而言, 其改造的最大的矛盾有三: 一、资金的矛盾, 即改造的巨大资金需求和作为改造主体的原村经济或当地政府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二、保障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介绍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介绍 广州市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出现了许多城中村,并且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难题。为了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广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本文将对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进行介绍。 首先,广州市通过城中村改造,推动了城市更新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城中村改造将原有的低矮破旧的房屋进行拆除,并将土地重新规划为高层住宅、商务办公等现代化建筑。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改善了城市的容貌。 其次,城中村改造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改造过程中,广州市注重改造的公共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居民将享受到更宽敞、明亮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例如新建的高层住宅拥有更大的空间,以及配备了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此外,广州市还规划了一系列的公共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城中村改造还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在原有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广州市进行了道路的拓宽和改造,修建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通网络。同时,广州市建设了一些公共交通设施,如地铁站、公交站等,方便居民的出行。 城中村改造还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机制。通过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加强社区管理,广州市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便利和高效的社区服务。例如,广州市建设了一些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物业管理、社区活动、居民权益保护等服务,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另外,城中村改造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特色建筑。广州市通过城中村改造,保留了一些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老建筑,并进行修复和保护。这样不仅保护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场所。 总的来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工程,为广州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城中村改造,广州市改善了城市的容貌和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将继续深入进行,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数据在新时期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应用——以广州白云区大源村为例

大数据在新时期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应 用——以广州白云区大源村为例摘要 新时期背景下,城中村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继续进行改造转型。本文从整体风貌、功能业态、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及信息化管理等五方面提出现状问题,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立大源村的信息库,并运用到实际的工程案例中。通过城中村焕活五步策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完善公共设施以及共享共治的目标,希望形成了一套从数据分析到规划设计到落地建设的城中村更新发展模式策略,可推广至全广州乃至全国的城中村的活化更新项目。 关键词:城中村、大数据、微改造 0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城中村亟需被改造,已有的空间已不满足现有的城市发展需求,需要通过挖掘现有空间,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来提升城市空间活力1。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更加注重旧城有机更新,白云区坚持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问题导向”为基本原则,通过国企参与社会治理,分步分区域推进,以点带面,推动全域环境再提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社会治理水平2。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白云区大源村,项目用地面积约164亩,建筑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大源村统管区域为村委对面的四社和七社部分区域,北至大源东路,东至大源中路,西至大源田心西路二街,南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太和实验学校。房屋约300栋左右,占地面积为12.9万平方米,居住人员约 7400人。 1 广州白云区大源村社会治理精细化品质化 1.1大源村现状问题

经过调研,目前大源村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1)城中村整体面貌差,影 响城市形象。城中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其界面风貌混杂,形象欠缺,不利 于城市更新发展。(2)城中村商业价值未充分挖掘。功能业态杂乱,缺乏有效 组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经济价值未充分挖掘。(3)基础设施不完善。 道路不平整,三线未下地,缺少统一规范的停车场,边沟边渠整治标准不高。(4)公共空间及配套不丰富。公共活动空间及生活配套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居 民健身、阅读、休闲、娱乐的需求。(5)城中村治理未信息化。依靠网格员挨 家挨户扫楼获取信息,效率不高且信息更新不及时。 1.2目标及实施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这4大方面进行提升,(1)品质化生活环境: 从建筑、道路、景观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造,统一村社风貌,营造品质化的居住环境。(2)提升生活服务配套:为社区的电商从业者、儿童等提供日常活动、交 流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洗衣、用餐、健身休闲等需求,提供完善的 生活配套服务。(3)完善市政设施:利用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增设企业文化展 示空间,提升社区文化氛围,打造丰富的景观设施、立体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配套(图4)。(4)增加社区标识:了解客家文化及村落历史,结 合现状的建筑布局与现有场地公共空间特点,打造具有“大源”特色的客家文化 会客厅,以“剪纸”景墙,山墙、斗拱、青石板、雕花、琉璃拼花等,通过设计 重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以彩绘、铺砖、增加带有社区文化特色的标识等方式,对社区内的设施设备进行微更新、微改造,亮丽色彩美化社区环境,细节展示大 源“中国淘宝第一村”“直播基地”的活力形象(图1)。 图 1 改造后效果图

新形势下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实例分析——以天河区珠村为例

新形势下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实例分析广州市创景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510075 摘要: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源头收集污水,实现旱季雨 季污水均不入河,彻底解决以往城中村雨季溢流污染河道问题,顺应提质增效政 策方针的要求。鉴于城中村巷道狭窄、房屋密集的特点。本文以天河区珠村为例,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巷道雨污分流改造技术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雨污分流;清污分流 引言 广州市城中村独具特色,多为依涌而建,村内存在大量暗渠,人口高度集中,房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餐馆众多,污水乱排乱倒现象严重,旱季大量污水直排 河涌水体,村内多为环村截污或末端截污,雨季大量合流污水溢流入河,大量雨 水进入污水管网,污水厂浓度急剧下降,与国家提质增效政策背道而驰[1,2]。 1研究现状 1.1流域概况 深涌,珠江一级支流,广州152条黑臭水体之一,流域面积18.8km2,10条 支涌组成。中支涌位于深涌流域中部,全长约1.96km,集雨面积约0.84km2,上 游接右支涌,下游接横涌,是深涌流域的“主动脉”。全线约有345m被覆盖为 暗渠,部分商铺骑压在暗渠上部。 天河区前进村、吉山村、黄村、珠村同属于深涌流域的排水单元,深涌流域 共有8条河涌列入国家督办黑臭河涌名单。而深涌流域现状排水单元排污量占比 最大为该四条城中村,排污量占比70.93%,因此要实现深涌流域长制久清,必须 实施城中村雨污分流,分流后可有效控制城中村雨季溢流污染。 1.2排水现状

1) 排水用户:以城中村为主,人口密度大,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 线天”“握手楼”“贴面楼” 风景独特,街巷狭窄、拥挤,雨污合流。合计 3536栋房屋,16657根立管。 2) 街巷管网:房屋立管均通过巷道收集,汇入流域内的主要街道的合流管渠,尺寸0.2m-2m不等,合计60.7km。 3) 转输截污:污水通过20处较大合流排口,直接排入中支涌,通过在上游 文华大街、下游护林路口设置2处截污闸和截污管,将河道合流污水截流进入市 政污水管后进入污水厂处理。 2改造思路 本次城中村污水治理要彻底进行村内雨污分流改造,从建筑立管、巷道实现 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有效控制雨季溢流污染,消除中支涌黑臭,实现长制久清。 2.1建筑立管改造 对建筑立管进行梳理,除建筑屋面雨水外的其他排水均视为污水,对应接入 埋地污水管道;屋面雨水接入雨水管道。 1) 单体立管只接驳屋面雨水的视为雨水立管,无需进行立管改造,入地处 根据地势条件可采用散排或改造进入雨水埋地管。 2) 单体立管不接驳屋面雨水的均视为污水立管,视屋面建设情况新建通气 管及通气帽,入地处需接驳至巷道污水管道。 3) 既接驳屋面雨水又接驳房屋污、废水的立管视为合流立管,合流立管需 进行改造,将原来合流立管在屋面处截断,新建通气管及通气帽,改为污水管使用,房屋无单独雨水立管的需考虑在原合流立管旁侧新建雨水立管收集屋面雨水。 4) 条件许可时,污水管道伸顶通气并设置通气帽,上人屋面伸顶通气管高 度不少于2m,不上人屋面伸顶通气管高度不少于0.3m;有条件的在顶层和底层 设置检查口;新建的排水立管,在距离地面1m处,设置检查口。

广州市黄埔区南岗社区城中村自来水改造工程、沧联社区城中

村自来水改造工程 一、介绍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是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现实因素,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来水管道老化、水质差等问题引发了很多居民的担忧。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广州市黄埔区南岗社区和沧联社区分别开展了自来水改造工程,重点保障城中村居民的用水质量和安全。 二、广州市黄埔区南岗社区城中村自来水改造工程 广州市黄埔区南岗社区自来水改造工程是推动城中村城市化的重要一步。该工程以提高居民用水质量为目标,替换了老化管道,更新了城中村的自来水管网,安装了供水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自来水。具体改造内容如下: 1.替换老化水管:在该工程中,原有老化水管被全部更换,使用材料为 耐腐蚀的聚乙烯管,具有耐磨、耐腐蚀、寿命长等优点,确保了居民用水的质量与安全。 2.更新自来水管网:原有的自来水管网存在破损、水压不足等问题,影 响了居民的用水体验,该工程中,对原有的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提高了供水压力和水量,确保了居民能够充分利用自来水资源。 3.安装供水设施:在替换老化水管的同时,该工程还安装了供水设施, 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用水方式,例如共用水龙头和计量表等设施,使得居民能够更好地计量用水量,并为未来安装智能计量表做好了准备。 此外,该工程还加强了在居民中的宣传力度,将居民教育放在首位,提高了居民对自来水管网的保养和使用意识,切实做好了居民需求的满足。 三、沧联社区城中村自来水改造工程 沧联社区自来水改造工程是南岗社区自来水改造工程的延续,该工程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自来水。具体改造内容如下: 1.更换老化管道:沧联社区原有的自来水管道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出 现了老化、破损等问题。此次改造工程中,对老化管道进行了全面更换,安装了新的聚乙烯管道,具有使用周期长、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

“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 1、珠海市:政府决策,政策推动,市场运作 珠海市建成区共有26个城中旧村需要改造。总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需动迁人口近20万,其中常住人口近5万,暂住人口近15万。珠海市城中旧村改造实行了“政府决策,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主要政策措施和做法是:——政府调控市区其他地段的房地产开发规模,为城中旧村改造腾出市场空间。珠海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暂停新出让土地,计划3年内暂停批准市区新开工住宅项目。对已出让土地进行清理,其中交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50%的有计划逐宗收回作为政府土地储备;已交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进行整合,同一地段的小地块必须合并为大地块,并按照新修编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后方可进行开发。上述措施使珠海市市区自1999年以来基本未有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推出市场。同时,珠海市已全面停止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并允许房改房上市,促进居民二次置业,增加了对商品房的有效需求。 ——在国家和省拆迁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制订有利于旧村居民的拆迁政策,旧村居民是旧村改造中最大的受益者。拆迁政策包括:旧村居民所有合法房屋按建成年份以1:1至1:1.2的面积比例进行补偿,旧村居民旧房变新房,且居住面积普遍扩大;旧村居民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便可充分享受新社区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及优美的居住环境;旧村居民的原宅基地证换发房地产权证,其房屋成为商品房,可直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拆迁期间旧村居民的安置费及原有房屋的出租收入,由开发商负责补偿;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土地升值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具体量化到旧村居民个人,旧村居民回迁房必须优先建设,并由旧村居民优先挑选,保证按时回迁等。 ——政府让出巨大利益,扶持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改建城中旧村,并严格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防止旧村改造出现“烂尾”问题。对房地产开发商最主要的优惠政策是“拆一免至三”,即根据旧村的区位及拆迁量,开发商每拆1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面积,可免交2至3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地价,并减免相应的消防费等。对区位较差、拆迁量较大的,还允许开发商采取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