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隨着世界各地“汉语热”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到中国学习汉语,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惑与难点。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现实问题、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分析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声调、听力、书写及网络语言的泛化等方面,并相提出相关对策,以此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动机和学习态度

1.学习汉语动机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通越来越紧密,每年到中国学习汉语需求发展机遇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汉语热潮自然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追捧。汉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首先,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具有浓厚的兴趣,出于对一种新鲜事物的探寻心里和交流的愿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其次,留学生认为学习汉语能为更好的就业拓宽道路。从客观因素来考虑,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贸易发展,掌握汉语就相当于掌握的世界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就为自己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实地保障。

2.学习态度分析

来华留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民主、自由的课堂。所以,大多数学生无法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和过多的作业量,他们习惯了自己国家较为轻松的学习模式。由于汉语这种语言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又和他们的母语距离比较远,

所以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及疲急、厌倦等心理。面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中国课堂,来华留学生更愿意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到更多练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所遇难点及原因

(一)留学生学习汉语所遇难点

1.声调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汉语声调影响着汉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焦点信息性,汉语音节结构的组合关系通过声调的信息传递而达到最终的交流目的。正如林焘(1996)所说“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层次。”对于声调的学习是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学生的难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及语言环境的迁移性变化,但要在短期内解决声调的学习问题是相当难的。即使在中国学习、工作很多年的留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非母语思维模式的束缚也不能避免存在声调的偏误问题。

2.汉语听力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关。经过初级阶段的积累,汉语听力学习进入中高级阶段,大多数留学生已经完全可以听懂日常的会话录音并进行基本的交流,很多留学生开始尝试进入真正的交际场合,但是在与中国人的交流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跟不上中国人的语速,听不出中国人的言外之意等尴尬情况,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历史传统习俗等的固有影响,在语言交流和表达中,经常会在原有的语言基础或表达形式中隐含着含蓄的信息焦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往往会影响到“听非所言”困惑。

3.汉字书写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瓶颈之一。

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来说,汉字是一种很陌生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现存使用最为丰富的象形文字,对于习惯于字母文字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汉字的结构和构造就如同绘画一样,形体的细微变化和内涵的关系造成了他们的极大困惑,从而造成了汉语阅读和书面表达的障碍。因而,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写法的教学就显得极为棘手和迫切。汉字结构错综复杂,对于没有任何汉字背景的留学生来说,汉字的形体结构相对而言就复杂得多。

(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困难的原因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习得特性是造成留学生学习汉语困难的主要原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受千百年来传统思想和沉淀而形成的,在各个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交往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与接受度直接影响着交流的进行。比如,走亲访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这种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一种语言接受度的最主要问题。

三、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难点解决策略

1.搭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桥梁积极促进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深入交流途径,拓宽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路径;积极营造宽松的文化体验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广泛了解。比如搭建“手拉手”的互动学习模式,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方式增加与留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既可以让留学生能够消化理解和吸收课堂上的基本知识,更能通过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了解文化,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让留学生参加中国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让他们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体会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和社会组织关系,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利用好汉语的大环境,适时拓宽听力自主学习的方式。

2.增开书法课程

针对汉字书写难点的问题,在课堂意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书法等课程的体验中,在书法课程的讲授和练习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结构的构造,能更明晰地体会到汉字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意蕴。自此基础上可以到各地的博览馆和博物馆进行文化体验踏查活动,让留学生能深刻地感受汉字的方块之美。

3.文化与传统风俗实践体验

“寓教于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的教育理念也要运用到留学生的教学当中,学生在体验中才能对产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本校及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到武术、中国舞、中医运动康复等特色鲜明,民族化特征明显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协调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自我”学习意识的发展。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隨着世界各地“汉语热”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到中国学习汉语,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惑与难点。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现实问题、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分析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声调、听力、书写及网络语言的泛化等方面,并相提出相关对策,以此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动机和学习态度 1.学习汉语动机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通越来越紧密,每年到中国学习汉语需求发展机遇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汉语热潮自然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追捧。汉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首先,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具有浓厚的兴趣,出于对一种新鲜事物的探寻心里和交流的愿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其次,留学生认为学习汉语能为更好的就业拓宽道路。从客观因素来考虑,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贸易发展,掌握汉语就相当于掌握的世界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就为自己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实地保障。 2.学习态度分析 来华留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民主、自由的课堂。所以,大多数学生无法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和过多的作业量,他们习惯了自己国家较为轻松的学习模式。由于汉语这种语言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又和他们的母语距离比较远,

所以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及疲急、厌倦等心理。面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中国课堂,来华留学生更愿意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到更多练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所遇难点及原因 (一)留学生学习汉语所遇难点 1.声调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汉语声调影响着汉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焦点信息性,汉语音节结构的组合关系通过声调的信息传递而达到最终的交流目的。正如林焘(1996)所说“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层次。”对于声调的学习是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学生的难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及语言环境的迁移性变化,但要在短期内解决声调的学习问题是相当难的。即使在中国学习、工作很多年的留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非母语思维模式的束缚也不能避免存在声调的偏误问题。 2.汉语听力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关。经过初级阶段的积累,汉语听力学习进入中高级阶段,大多数留学生已经完全可以听懂日常的会话录音并进行基本的交流,很多留学生开始尝试进入真正的交际场合,但是在与中国人的交流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跟不上中国人的语速,听不出中国人的言外之意等尴尬情况,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历史传统习俗等的固有影响,在语言交流和表达中,经常会在原有的语言基础或表达形式中隐含着含蓄的信息焦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往往会影响到“听非所言”困惑。 3.汉字书写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瓶颈之一。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成语教学策略探究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成语教学策略探究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成语教学策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提供中文课程,以便学生学习中文文化。中文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其中的成语是汉语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掌握这些成语对于在国际学校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成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文的成语是一种传统文化,它们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让表达更有意义,也能够使表达更加准确。此外,成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中文,并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中文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成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成语教学策略 1、使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利用具体的情景来展示成语的用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使用语境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把成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使用图片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掌握成语。

4、使用问题回答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答问题来理解成语,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认知。 三、成语教学注意事项 1、要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在国际学校教授成语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不能仅仅教授本国的传统文化,而应当从不同国家的文化出发,使学生可以有机会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2、避免过多使用死板的方法。成语教学不能过于死板,应当有创造性地利用不同形式来讲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兴趣,而不是厌倦。 3、避免过多使用传统方法。不要过多使用传统方法,应当尝试使用新颖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成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应当有创造性地利用不同形式来讲解成语,避免过多使用死板的方法和传统方法,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汉语成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学习汉语,并涌现出了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汉语爱好者。然而,由于汉语成语的特点和语言环境的不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误。本文将就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偏误进行分析。 一、音形意混淆 汉语成语的意义往往与成语的音形有关,而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常常会因为音形相似而混淆其意义。例如“满载而归”、“满腹经纶”、“满城风雨”等成语,由于音形上的相似,留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误以为它们的意义相同。另外,一些汉字自带的义项也容易让留学生混淆,如“快马加鞭”和“马不停蹄”,其实前者是形容加速,后者是形容不停的迅速行动,但因为都含有“马”字,留学生容易将其混淆。 二、语用不当 汉语成语不仅仅是词汇,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用特点。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常常会出现语用不当的情况。例如,留学生常常会将成语当做普通词汇使用,而忽略了其特殊的语境和用法。另外,留学生由于语言母语不同,对成语的用法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容易出现错误的表达情况。 汉语成语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况,进行变通和运用。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往往将其当做死板的词汇来使用,无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导致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黄鹤楼”应该是用于表示文学艺术的高峰,但留学生却将其用于表示一个餐厅名字。 四、混淆成语 汉语成语的数量极其庞大,而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常常会将不同的成语混淆在一起,造成语义混乱。例如,“半斤八两”和“八两半斤”虽然都是用于表示两者相等或相似,但是前者更多用于贬义,表示两者都不值得推崇,后者则多用于中性或褒义。 综上所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需要注意音形意的正确区分,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语用特点,灵活进行运用。同时,需要有意识地纠正自己在学习中的偏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中 文和了解中国文化。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 达和交流思想的独特方式。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往往会出 现一些偏误。本文将就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讨论。 留学生在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语言障碍。因为成语的来源和内涵与学生自己 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留学生往往无法完全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准确运用。“如鱼得水”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得心应手、处境安逸,但是对于外国学生来说, 这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引起误解,他们可能会把它理解成“像鱼在水里一样游得快”,而忽略了成语的真正意义。 留学生在运用汉语成语时往往会出现语境不当的现象。因为成语的使用是受限于特定 的语境和背景的,所以在不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成语就会导致不准确或者误解。留学生可能 会在正式的会话或者文章中用一些俗语来装饰语言,导致语境不合适,反而显得不够正式 和专业。在学习成语的运用时,留学生需要理解成语的语境和用法,避免出现不当的运 用。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可能会出现字面理解的偏误。因为成语的表达方式通常是比 喻和象征性的,所以留学生在理解成语时往往会受到所学语言的限制而产生误解。“画蛇 添足”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多此一举,但是留学生可能会直接理解成“画蛇和加上脚”,从而误解了成语的真正含义。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也可能会出现音韵偏误的情况。因为成语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和语音的差异性,导致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往往会出现发音不准确的情况。留学生可 能会在发音上出现失真或者错误,导致成语的表达不清晰,影响交流效果。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成语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在使用成语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偏误,本文将进行分析。 一、直译思维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常常会产生直译思维,即将母语的用法、句式、语法以及 惯用表达方式运用到目标语言当中。例如,成语“一鸣惊人”,直译为“make a startling sound”,显然这种直译的方式在语义上已经离原意相差甚远。因此,为了避 免这种直译思维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需要对目标语言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 通过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去理解其表达方式以及用法。 二、语感不同 成语是汉语的特有表达方式,有许多成语和外国语之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语感。例如,“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这个成语在汉语中表达的意思是,做事情还是要把现实中能 够掌控的事情做好,不要贪求其他的不确定的东西。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外国人来说,他 们无法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在他们的母语中根本就不存在。因此,要 想学好成语,就需要对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形式割裂 在汉语成语中,有很多成语应当根据成语的内涵要求搭配特定的格式或者语言表达方 式去使用,而留学生很容易出现形式与内涵割裂的现象。例如,在使用“天下太平”的时候,有的留学生会直接成“下落不明”,这显然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天下 太平,人心才能安定下来”,这种搭配方式不仅表达了成语内存的意义,也体现了汉语语 言的优美性和独特性。 综合而言,留学生在汉语成语的习得过程中,需要不断练习,加深对汉语语言的理解 和对于成语背后文化内涵的分析。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感和语 言能力,逐渐适应汉语成语的表达方式,才能在汉语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浅析留学生成语辞格偏误及教学策略

浅析留学生成语辞格偏误及教学策略 中国的成语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它的使用不仅能更多的深入洞察中国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汉字文字的重要表现方式。在中国,充满着成语和俗语,而对于留学生来说,成语更是一种新鲜的语言。不过由于成语是传统的中国语言,发音难以模仿,而且构词形式偏差,即使外国学生学会成语的读音也担心其不通顺,从而提高了学习的难度。 首先,留学生学习成语时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是音标偏误问题。成语句式简短,极具韵律性,然而,它与国际标准音标有所偏差,而这也成了留学生模仿发音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此外,在学习成语时,另一个普遍遇到的难题是词汇结构形式上的偏差,大多数成语句子构词形式和一般汉语里的词语和短语不一样,使得大多数外国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遇到了障碍。 在教学策略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是采用系统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的成语教学。首先,要重视成语学习的兴趣因素,使学生感到丰富多彩,受益匪浅,并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成语语言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这门课程。其次,要抓住成语的文化魅力,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对文化的理解。此外,还要重视成语的语言学特征,重点突出成语的语音和词汇学内容,去掉一些难以理解的结构,使学生掌握成语的发音,逐步掌握成语的结构和词汇内容,并能正确运用。 最后,有必要用多种方法练习成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通过习惯性练习,学习作为参考,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自学成语,培养

学生的分析、归纳以及应用的能力;又如成语抢答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活跃性,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从长远来看,增加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熟练度,能够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掌握汉语表达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全景式地进入中国文化提供了有效方法。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导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汉语的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这些偏误源于对成语 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将母语语法结构直接套用到汉语成语上,导致了成语使用的不准确 和误解。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留学生在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现象,并提出相关改进 建议。 一、语言深层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 一、成语意义的误解 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由于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会出现对成语意义的 误解。“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 解是“画蛇,又加上了足”,认为是做了正确的事情。这种误解源于对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待,没有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为了解决这种偏误,留学生应该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多阅 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 二、成语搭配的误用 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不同,留学生也会出现成语搭配的误用。“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英语里表示“惊人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当留学生将其直译为“unbelievable”时,却与汉语成语“难以置信”有一定的区别。这就是典型的语法结构 差异导致的偏误。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多接触汉语语境,提高对 汉语成语的搭配用法的敏感度。 二、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对比分析 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会受语言深层结构 差异的影响,出现成语意义的误解和成语搭配的误用。这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 语义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的时候产生偏误。 二、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韩国学生汉语易混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韩国学生汉语易混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词义混淆的问题一直是各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虽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易混词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多,但针对国别的易混词研究还很少。 随着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升温,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每年国家向海外派出许多教师和志愿者在各个国家进行汉语教学活动。近年来,韩国汉语学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每年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 因此笔者根据在韩国一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以韩国学习者易混词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韩国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词义混淆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查阅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运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找出韩国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最易发生的偏误的易混词,并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析研究,找寻韩国汉语学习者偏误发生的原因,最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套系统可行的教学策略,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了几组易混词的教学方案。 希望能为以往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补充,同时也可以为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更加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概况。第二章易混词的分类以及本文“易混词”确定: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词语料进行全面的收集,通过对已有研究中建立起的“韩国留学生词汇偏误语料库”中总结出的209对易混词,以及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典型普遍的问题,与同义、近义词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易混词的主要

类型与特点,以及本文中出现的易混词进行确定与分类。 第三章韩国学生易混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偏误分析:对确定的易混词进行分类整理,做出数据统计后,选取各类别中有代表性的词语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调查问卷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词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对以上语料进行描述和总结性分析,归纳偏误类型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四章对易混词教学方法和策略建议:根据易混词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产生的原因,结合笔者在韩一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韩国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角度,对韩国学习者汉语词汇学习和在韩汉语教师的词汇教学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第五章几组易混词的教学设计:对具有代表性的几组易混词进行教学设计。 第六章结语:对本文所做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词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韩国学生最易出现偏误的易混词类型是有相同语素且意义相近的一类易混词,其次是语素不同但意义相近一类易混词。造成韩国学生易混词偏误的主要原因是词义上的相近,而不是语素相同。 我们还对学生汉语学习的时间的长短与学生汉语水平高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韩国的汉语词汇教学以及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对在韩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试论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学习难点及偏误分析 文档

试论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学习难点及偏误分析近些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不断攀升,汉语越来越受欢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以英语为母语者学习汉语时,有些方面是他们共同的学习难点。教师如果能从对比语言学的视角提前预见到难点,并试图找出学生产生偏误的根源,势必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音部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能负载一定意义的,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声音。”在学习的初期阶段,打好发音基础至关重要,在初学阶段对发音没给予足够重视,错误发音很容易形成“石化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难纠正,容易变成“洋腔洋调”。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受到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书写形式相同,但发音不同的影响,很容易用母语中的发音代替读汉语拼音字母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母语发音的干扰和影响,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和发音特点,对学生容易出现难点和错误的地方进行特别强调。 1.声母 在普通话中,只有一组清浊辅音的对立(sh-r)。而在英清音和浊音在英语中构成不同的语中有较多清音和浊音的对立,

音位。汉语拼音中的“b d g”代表不送气的清塞音,与英语中的浊塞音书写一致,因此受到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容易把汉语拼音中的“b d g”发成浊音。 在普通话中,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立(例如b-p)。而在英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属于同一音位,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学生对它们的发音区别不敏感。教师可以在发音时前面放一张纸,发音时纸张发生晃动的是送气音,不晃动的是不送气音。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发汉语中的“r”时常常伴有圆唇动作,而此音除了在后接元音字母“u”时,其他情况下均为展唇。 2.韵母 在普通话中,存在较多复韵母。在发音时,应从前一个发音迅速滑向下一个音,中间气流不能间断。在发复韵母的读音时学生容易产生气流不连贯的现象。 发汉语的“er”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发这个音时要有一个卷舌过程,但这个卷舌动作应该是在发音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往往在发音前就完成了卷舌动作。 3.声调 在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而在英语中没有声调,所以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声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最初接触汉语时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词语的意以下几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容易忽略声调的重要性。义,

老挝学生在老挝学习汉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老挝学生在老挝学习汉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作者:宋少楠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4期 作者简介:宋少楠,英文名:THONGMIXAY SAONAKHONE(1986.8-),女,老龙族,老挝人,江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摘要:文章通过对汉语的语音、语法、汉字与老挝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与对策来研究,分析出汉语和老挝语在语音、语法、汉字的特点和难点出现在哪里,并进行研究语音中的声母、语法和汉字。以及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什么,学生如何学习汉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老挝学生;学汉语;难点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79-02 一、老挝学生在老挝学习汉语的现状 到目前老挝主要有五个地方学习中文,第一是国立大学中文系、第二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第三是寮都中学、第四是国防大学、第五是公安部外语学校,五个地方,汉语学位最高的是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每年中国政府派两名专家到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汉语,还有每年给中文系是个奖学金的名额,让十个学生到中国进修一年,另外,中文系的汉语教材和办公设备都是中国政府援助的,每年学生学完的汉语教材都要还给中文系,留着第二年接着用。到中文系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老挝各省各个不同的民族,有的学生是高中刚毕业,有的已经工作了单位派来,有的曾经到中国留学过,有的是和尚等。 因此,一个班有不同的水平,但老师还是按教学法的顺序来讲,从汉语的声母、韵母拼音来讲,还有汉语的声调来注音。老师们主要是靠教材来教,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强调汉语的口语,比如:听和说,发音是中国教师强调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接下来是语法,听力,读和写。上课前由老师带学生复习已上过的课(如有),预习下一门课的生词,为学生能够记住词与深刻地了解,在讲生词的过程中教师采取举例子的办法,从容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讲完后学生必须依照老师讲或造的句子来造句,第二就进入了解更深的程度那就是课文内容,如果学生在课文内容发现不明白的生词或句子,可以随时问老师,讲完内容就要进入语法方面了。如果没有教材,老师就采用其他办法如:找个话题让学生自由交谈,观察学生说出来的句子还存在哪些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给学生纠正、修改等。下课老师留时间给学生,提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 二、老挝语与汉语的特点分析

留学生汉语听力的难点及对策

留学生汉语听力的难点及对策 汉语听力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学生汉语听力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留学生汉语听力中有两个起核心作用的内在因素:一是语音听辨能力,二是语流加工处理能力。此外,还提出了应对之策。 标签:留学生汉语听力语音听辨能力语流加工处理能力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听力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 1.教师放完第一遍录音,学生几乎听不太懂所放内容,做不了相应的练习;放完第二遍录音后,学生则能听懂大部分内容,基本上可以完成相应的练习。 2.一句话中某个词语,有时学生听几遍都听不出来。比如“问他一些问题”这个简短的句子,学生听一遍就能听出其主要意思“问他问题”,但“问题”前是什么词语听几遍都听不出来。 3.有时让学生跟录音复述一句话,听完一遍后,能复述其大概意思,听了两三遍后还是只能复述其大概意思,无法做到原文复述。比如“怪不得他打乒乓球打得这么好”这句话,学生听第一、二、三遍后,都只能复述成“他乒乓球打得很好”或“他打乒乓球很好”,却无法做到原句复述。 以上现象反映出留学生怎样的听力难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留学生汉语听力课的难点分析 对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已做过很多研究。高彦德研究发现,留学生普遍认为生词多,是影响听力的最大障碍,其次是速度快、内容不熟悉、汉语方音及其他障碍;王碧霞将留学生汉语听力中存在的问题归并为语音、词汇、语义几类;刘颂浩指出,词汇和情景熟悉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听到的材料,词汇句法和文化因素上的障碍则会增加理解的难度[1]。这些研究都指出了留学生汉语听力中存在的难点因素,且都归因到听力材料上,这属于外部因素。那么,影响留学生汉语听力的内部因素又什么呢? 笔者认为在留学生汉语听力中有两个起核心作用的内在因素:其一是语音听辨能力,包括听辨音素及声调语调的能力,听辨音素的能力反映在汉语声韵母的听辨上,汉语的四个声调也是留学生初学汉语时的难点;其二是语流加工处理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是否跟得上转瞬即逝的语流。这两个核心因素涉及的是区分度和速度的问题,这也正是听力中独有的难点因素。

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秋梦 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5期 王秋梦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汉语成语是留学生词汇学习中的难点。成语中包含大量古代汉语知识,这些古代 汉语知识与留学生所学的现代汉语内容有些有很大不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成语运 用的能力,可以在成语教学中以汉字为基础,以话题为中心,提高教师汉语本体方面知识的同时,再配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提高成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成语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留学生学好成语对于汉语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关键词]成语教学;古音;汉字;话题;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5-0169-02 [作者简介]王秋梦,女,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 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怎样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 留学生在最短的世界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的总的指导 思想。[1]然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这使得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语法教学而忽视词汇教学。汉语不同于其他语系具有丰 富的形态变化,表达语义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词汇 是阅读、听力、口语等课的基础。成语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是中国历史文化 的集中体现,对外汉语教学到了中高级阶段,成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高,难度也有所加大,往 往成为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发现成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能让留学 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成语,提高汉语水平。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成语中大量的古音和古代语法结构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多为四字格的固定词组。成语具有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特定性和完整性、在语言活动中的长期习用性、存在形态的书面性等特点。莫彭龄曾指 出成语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语言文化的精华”、“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既然成语是“活化石”,就更能说明成语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成语里有大量的古音和古代的语法 结构。例如:“丢卒保车”里的“车”,在现代普通话中读“chē”,而这个在“丢卒保车”这个成语中则读“jū”。“心宽体胖”中的“胖”,在现代普通话中读“pàng”,而在“心宽体胖”中则保留了古音,读“pán”。这是古音和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差别。再如:,“十年树木”中的“树木”是动宾结构,是栽培树木的意思,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树木”一词。“身体 力行”中的“身体”是偏正短语,亲自体验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身体”一词。又如,“唯利是图”“为所欲为”“时不我待”等等都是古代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是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策略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策略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潮也不断高涨。外国人学习汉 语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和重要性。然而,对外汉语 教学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其中文化的差异和难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首先,文化的差异和难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难点和挑战。汉字和汉语语法的复 杂性,以及汉语发音和语音系统的不同,都使得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面临较大的困难。此外,汉语中的很多习惯用语、成语和俗语都与中华文化相关,这需要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 了解和掌握,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学习汉语不仅要学习语言 本身,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习俗等方面。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同文化观念和教学方法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中 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中国学生注 重记忆和背诵,而西方学生更注重理解和创新;中国教师注重统一的教学方法,而西方教 师更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和 学习习惯,将中华文化和语言教学融合在一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效率和学 习效果。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和教材问题也值得重视。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具备一 定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此外,教材内容的质量和适用 性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材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对中华文 化图景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描绘,同时也应该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学生在实 际汉语应用中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建立灵活多样的文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能 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背景和汉语语言体系。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既能 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例如,在口语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再次,优化师资力量和教材内容,培养有语言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提高教材质量和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文化差异和难度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困境,需要采用 多种策略来缓解和应对。只有通过文化视域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导,才能够让外国学生 真正掌握汉语,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和积淀, 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含义。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成语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应在成语教学中对成语的文化附加义进行诠释,加强成语语义教学和成语运用练习,使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语义色彩;语义搭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91-02 成语是定型的词组和短句,以四字居多,是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使用是学习者高层次汉语认知和应用的体现。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的人也越来越多,学习成语已成为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迫切愿望。然而,成语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般汉语水平能力测试都把能准确地使用成语列为达到汉语最高水平的标准之一。① 一、留学生学习成语存在偏误的原因分析 成语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

来源、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偏误,现就偏误出现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成语义并不等于其构成成分义的简单相加 成语有历史继承性和结构定形性,随着时代发展,其含义出现改变,加上留学生受到不同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他们学习成语更加困难。例如“井底之蛙”一词,字面义是井里的青蛙,但它却是形容见识狭窄的人。再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表面上看,描写自然景物和某种人物,但 事实上两者都是古代楚地民歌,前者是极雅、很高明的东西,后者指代非常俗的、很一般的东西。又如“搜肠刮肚”,比 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但有留学生说:“我在厕所里‘搜 肠刮肚’,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留学生显然是只看到了成语的表面字义,忽略了其整体内涵。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让留学生从整体把握,同时也要理解成语产生的背景,提高他们掌握成语的准确度。 (二)成语感情色彩的复杂 有些成语本身带有很强的褒贬感情色彩,这就对其出现的语境多了一个限制条件:褒义成语只能用在褒义语境中,贬义成语只能用在贬义语境中。如果不讲清其感情色彩,留学生即使明白含义,也不能正确使用,容易把成语的意义和使用范围泛化。例如: ①首先,给个人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举世闻名的癌

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

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 本文旨在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偏误的诱因,并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词典来避免这些偏误。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容易出现多种偏误,而词典是避免偏误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词典的作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成语偏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汉语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意蕴深厚的特点,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并非易事。本文通过收集留学生使用成语的语料,发现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诱因: 语言环境:留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使用成语时出现偏误。 文化差异:成语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学生因对中华文化不够了解,以致在运用成语时出现问题。 记忆错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记忆混淆或遗忘而导致的偏误。 针对以上偏误诱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语音:留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往往受到母语发音的影响,导致在朗读成语时出现发音错误。 词汇: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词多义的词汇容易产生混淆。 语法:留学生对汉语语法规则的理解不够准确,使得在运用成语时出现语法错误。 为了有效避免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偏误,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多查字典:留学生应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以便准确掌握成语的发音、意义和用法。同时,字典还可以提供关于成语的例句和用法说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与母语为汉语的人进行交流,模仿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重视文化学习:留学生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成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

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 摘要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类特殊的词语体系,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不仅是词汇教学的重点还是难点,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生动地描写事物的状态、形象地说明哲理、精妙地表达了观点等。在汉语教学中,成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者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准确的理解和运用一定数量的成语,对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改善与人沟通的方法。然而学习者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本文研究的是留学生成语学习的偏误,然后通过对这些偏误进行分类,找出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的特点,同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成语的偏误进行分类,通过对学习者成语偏误分析获得启示,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使留学生对成语学习更感兴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成语。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进行分析,这部分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出现的成语错误作为分析的数据,对学习者的成语偏误进行分类,找出学习者成语偏误的特点。 第三部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进行分析,将成语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来。 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成语教学对策,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的类型、偏误的特点偏误的原因,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语;偏误分析;教学对策 Abstract Idiom is a special words words system of Chinese vocabulary system.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idioms has been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he image of a vivid expression of the rich and colorful content, such as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state of things, the image of the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然而,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词语偏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现象,探究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策略。 学习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许多其他语言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汉语的声调对词义有重要影响,而印欧语系则没有;汉语的词汇中,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现象较为普遍。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也不尽相同,例如修饰语和中心语的顺序、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等。这些难点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面临诸多挑战。 词语偏误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词语偏误会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学生可能会将“不好意思”和“对不起”混淆,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意思相似,但在某些场合下,它们的使用是不同的。词语偏误会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而避免使用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效果。词语偏误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在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因为使用错误的词语而

失去分数。 外国学生出现词语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母语干扰:学习者往往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使用母语的语法和词汇,从而造成词语偏误。 缺乏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者可能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导致使用错误。 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学习者可能不理解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某些场合下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词语偏误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同义词混淆:例如,“全部”和“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能。 声调错误:例如,“大”和“呆”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它们的声调是不同的。 词性错误:例如,“快乐”是一个形容词,但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其用作动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策略 摘要:语言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人类和动植物离不开阳光一样,因为它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汉语则是汉族人之间的交际、沟通和思维工具。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靠前,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的各个高校来学习汉语。汉语是中国人的本土语言,是我们祖辈至今一直通用的语言,传承着中国文化,成语就是其中之一。成语广泛运用在书面语和口语之中,成语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困惑学生的难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偏误原因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idiom teaching strategy Abstract:Language has very important effect to human, it is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inking tools, while Chinese is han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thinking tool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start learning Chinese. Chinese is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rystalliz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convey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meaning, the idiom was one of them. Idioms are widely used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because of its own features in the vocabulary system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refore, the idiom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Key words: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 teaching; The teaching strategy; Bias reasons

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成语教学探究

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成语教学探究 第一篇: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成语教学探究 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成语教学探究 摘要:成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的传承。但因为成语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成语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障碍。本文总结了留学生在学习成语时所遇到的问题,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了造成成语学习困难的原因。本文以《成语与中国文化》课中的一节人体五官成语教学课为例,介绍了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成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成语教学语义偏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成语不仅数量众多、结构固定、来源丰富、语义凝练,而且体现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成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到了对外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词汇数量的增加、交际范围的扩大,更需要使用一些成语进行口语交际或者书面语表达。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成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例如如何确定成语的难易度问题、教材中成语使用的数量、成语解释的精确度、成语的语法特点、成语的教学方法问题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无法使成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会给留学生的成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留学生成语学习的难点及其原因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用法灵活等特点,均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多学者已经就留学生成语习得的偏误做过一些研究。张永芳(1999)、张亚茹(2006)、刘艳平(2013)通过收集学生作文和作业中出现的成语病句等形式,分析成语偏误的类型及学生学习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