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以亚、欧为基础)

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

讲解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小结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板书设计

单一气压带活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热带赤道附近南北

纬10︒之间热带雨林

气候

地处赤道

附近,终年

受赤道低

气压带控

中年高温

多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热带沙漠

气候

受信风带

和副热带

高压带控

常年炎热

干燥

温带南北纬40︒--60

︒西岸温带海洋

性气候

终年受西

风带控制

东不冷,夏

不热,终年

将水均匀

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南北纬10︒

--南北回

归线之间

大陆中西

部地区热带草原

气候

受赤道低

气压带(

夏)和信风

带(冬)交

替控制

终年高温、

干湿季明

亚热带南北纬30︒

--40︒大陆

西岸地中海气

受副热带

高压带

(夏)和西

风带(冬)

夏季炎热

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

活动与探究

教材活动

作业

教材活动题、练习册习题

反思:一边是气压带与风带图,一边是气候分布图,二者对比相互帮衬,图的分析是主要.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

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

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以亚、欧为基础)

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

讲解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②风带(北半球)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 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 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 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其

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 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 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可总结为“夏季向高纬移动,冬季向低纬移动”。 [总结深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1.“抓受热”——突破热力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教具学生手工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 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热力环流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气压带风带 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理解成因; 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理解成因; 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 五、教学方法: 绘图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赤道地区有风吗?如果有吹什么风呢?如果没有,请解释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单圈环流: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形成前提: ①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存在! 3.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这种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称为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向北流动过程中,在30度附近不断积聚,最终被迫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60度附近有一支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和一支来自高纬冷而重的气流,二者相遇之后,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被迫爬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这种被迫形成的气压带称为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三个环流圈,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极锋偏向高纬度一侧。 结合风向的成因可以画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是东北风,称其为东北信风带(每年定期而来,比较诚信,称为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西风,称其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东北风,称其为极地东风带。 设计问题:你能否根据前面的讲述,将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画出来?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 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 [新课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 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 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 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一、课标解析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 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概念: 成因: 意义: 假设条件: 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 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移,冬季 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 表现: 季风:

的 影 响 因 素 、 、 、 三、典题解析 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 5 ) 亚 洲 东 部 季 风 环 流 最 为 典 型 的 原 因 是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营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活动用的材料;课始播放录像片《世界各地气候》导入;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演示操作、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课尾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愉悦、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运用媒体,加强直观性教学。如制作电脑动画,模拟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4、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1、.活动材料准备(一个地球仪,连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硬纸条等)。 2、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原理。 3、了解全球的热量分布规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8讲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鲁教版-鲁教

第8讲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气压带与风带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以区域分布图、统计图等形式,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以等值线图为材料,考查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及季风等。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的命题形式均有呈现,分值4~8分,难度中等。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圈b 中纬环流圈c 高纬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A 为赤道低气压带 ⎭ ⎪⎬ ⎪⎫ 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盛行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 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 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易错提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属于热力型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属于动力型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体、组成物质均一等)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地球某某陆分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海洋、陆地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其影响有:①陆地高压(冬季)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冬季风。②陆地低压(夏季)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夏季风。 气压中心M 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心分布与夏季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 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 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 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 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 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 应气候类型的异同; 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 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 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 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 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 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 第二步:知识讲解 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 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 本特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特性;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课时:30分钟。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 六、教学过程 (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1、复习(预计用时约5分钟)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相对气温高,空气就会膨胀上升;相对气温低,空气就会收缩下沉。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热力环流图(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图,如图一),其他同学也请在下面画一画。 【板书】如图一 【提问】他画的对不对啊? 【假设1】学生回答:对 【讲评】:对。中间气温高,空气就应该膨胀上升;两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再沿着气流的方向把整个环流圈整合起来。非常正确。 【假设2】学生回答:不对。 【讲评】:那个地方不对啊? 假设1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上。 假设2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下。 2、导入(预计用时约5分钟)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既然在局部地区的冷热不均能够形成空气环流,那么在全球的高低纬度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空气环流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导入】请大家结合教材36页第一段进行思考,看看什么是大气环流,并且试着概括处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 (学生看书,教师完成下列板书)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公开课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 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a.低纬度环流圈b.中纬度环流圈c.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 (2 2.南半球气压分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1)含义: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 (2)分布及成因 ①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②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019年11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问题1(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 提示:盛行西北风。 问题2(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归纳提升]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篇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篇二: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班级:2010 级地科院师范四班姓名:陈丹学号:222010318011150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课题】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课型】讲授课、新课【教学 对象】高一(上)学生【教学目标】高一的学生能够掌握三圈环流 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分布状况及与三圈 环流之间的关系,能够绘出三圈环流图,并正确标出气压带与风带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假设,学生最后可以掌握假设归纳这一方法并可 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学生掌握了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 影响后,对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有所理解,增强学生们从全球 出发看待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造成的危害的能力,增强学生们的 整体意识【教学重点】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突出理解其全球性、 有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三个特性能正确绘出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位置和季节性移动规律可以 归纳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注意各风带的风向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气压 带与风带的分布与季节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自传偏向力,且该力在南北半 球的方向不同,知道形成风的原因是气压差的存【内容分析】本节 课所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 完成教学,所以要借助一些教具来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会先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交给同学们;其次,引出气压带与风带;再次,加入季节的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具学具】地球仪、彩色纸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3 分钟)1、为什么“桂花十里飘香”?(学生回答问题,是风的作用)2、那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曾经学过的热气环流的知识,得出风是 由于气压差造成的结果)刚才讨论的是局部地区的风,然后进入全 球范围内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习。(进入新课)二、三圈环流分钟)做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将水加热,不断搅拌,为什么要进行搅拌?(学生回答:均匀受热)分钟)地球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球体,所 以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之间因太阳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高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气压? 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

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 二、讲授(25分钟) 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 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 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 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 四、总结(5分钟) 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 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 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 一、大气环流 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 (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五讲气压带和风带 细化课标素养要求 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会判断风带的风向.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 3.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的分析,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成因。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错误!⇒三圈环流错误!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是什么?(1)气压带 (2)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是什么?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使原来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1)1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使用比照、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理解大气环流对世界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 (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世界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世界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为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世界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世界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教师讲解】(备注: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教师边放动画,边讲解) 【思考探究】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存有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不移动(直射赤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分析事物)和重点论(抓主导因素)观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气温、降水)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观点。 教学难点:正确判读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归纳法、逻辑推理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板书]一、气候的主要形成原因 [提问]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在那里? [引导/总结]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而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投影]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分布图 [做图] 请大家在气压带和风带空白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 [提问]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怎样?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观察]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何种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