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篇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篇二: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班级:2010 级地科院师范四班姓名:陈丹学号:222010318011150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课题】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课型】讲授课、新课【教学

对象】高一(上)学生【教学目标】高一的学生能够掌握三圈环流

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分布状况及与三圈

环流之间的关系,能够绘出三圈环流图,并正确标出气压带与风带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假设,学生最后可以掌握假设归纳这一方法并可

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学生掌握了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

影响后,对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有所理解,增强学生们从全球

出发看待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造成的危害的能力,增强学生们的

整体意识【教学重点】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突出理解其全球性、

有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三个特性能正确绘出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位置和季节性移动规律可以

归纳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注意各风带的风向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气压

带与风带的分布与季节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自传偏向力,且该力在南北半

球的方向不同,知道形成风的原因是气压差的存【内容分析】本节

课所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

完成教学,所以要借助一些教具来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会先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交给同学们;其次,引出气压带与风带;再次,加入季节的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具学具】地球仪、彩色纸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3 分钟)1、为什么“桂花十里飘香”?(学生回答问题,是风的作用)2、那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曾经学过的热气环流的知识,得出风是

由于气压差造成的结果)刚才讨论的是局部地区的风,然后进入全

球范围内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习。(进入新课)二、三圈环流分钟)做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将水加热,不断搅拌,为什么要进行搅拌?(学生回答:均匀受热)分钟)地球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球体,所

以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之间因太阳

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这个热量差异就会促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

送和交换热量以维持全球大气的热量平衡。因此,就将这种全球性

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提醒学生注意,大气环流是全

球性的、有规律的,并且具有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分钟)现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假设地球不自传,且地球表面均

匀时,来看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提醒学生注意我手中的地球仪)在这个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

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是为什么是用红色纸条覆盖的?(学生回答,因为此时,赤道地区所受的热量最大)赤道地区

下界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在上空堆积,赤道上空气压增大,

近地面气压减小;同样的思想,两极是用蓝色纸条覆盖的。两极地

区受热最少,空气受冷下沉,两极上空气压降低,近地面气压增大,形成气压差,那么赤道上空的大气和两极近地面的大气会发生怎样

的运动?让同学画出图中没有给出的大气运动方向这就是单一经圈

环流。

分钟)然后看看当地球在自转的条件下,地球表面仍是均匀的,大

气又是怎样运动的呢?(继续用地球仪来说明)在这个情况下,一

年四季,赤道受到的热量仍然是最多的,所以赤道近地面的空气膨

胀上升,在赤道上空堆积,使得赤道近地面气压降低,上空气压升高,上空的大气向两极辐散。以北半球为例,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

力的影响,来自赤道上空的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会一直运动到

两极地区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分钟)老师总结:在运动过程中向右

偏转,最后在北纬30附近,大气运动方向平行于纬线,所以大气在

这里堆积下沉,导致该地区近地面气压升高,上空气压降低。下沉

的大气一部分流向赤道,一部分流向北极。这便在赤道与北纬 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分钟)同时,两级地区受热最少,终年寒冷,大气受冷下沉,以北

极为例,下沉的空气流向赤道,运动过程中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会

不会发生偏转?会不会与从北纬 30 度向北极运动的空气相遇于北纬60 度相遇?相遇过后两个气团会怎样运动?学生讨论分钟)总结: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

升气流到高空,有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

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分钟)在赤道附近,即南北纬5之间的低气压带,称为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 30附近的高气压待称为副热带高压带;两极的高气压带

称为极地高压带;在南北纬 60附近的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提醒学生:这里所说的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都是对于近地面而言的。以北半球为例:从副热带近地面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而流向极地的气

流则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分钟)我已经画出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同学作图)分钟)让学生比较两个半球气压带与风带有什么异同。让同学

补充图表内容。

分钟)老师总结: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所以

在相对应的地区气流的偏转方向不同。与东北信风对应的是东南信风;与极地东风对应的也是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对应的也是盛行

西风。

10、另外再补充一点,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

化而做南北移动,气压带与风带在一年内也会发生周期性的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大致呈夏季偏北,

冬季偏南。看图可知,在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在冬季直射

点在南半球,所以根据接受到的太阳热量的差异,气压带与风带会

发生周期性的偏移。(3 分钟) 11、课堂小结:全球一共有七个气

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

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低纬的信风带,南、

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气压带风带 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理解成因; 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理解成因; 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 五、教学方法: 绘图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赤道地区有风吗?如果有吹什么风呢?如果没有,请解释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单圈环流: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形成前提: ①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存在! 3.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这种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称为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向北流动过程中,在30度附近不断积聚,最终被迫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60度附近有一支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和一支来自高纬冷而重的气流,二者相遇之后,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被迫爬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这种被迫形成的气压带称为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三个环流圈,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极锋偏向高纬度一侧。 结合风向的成因可以画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是东北风,称其为东北信风带(每年定期而来,比较诚信,称为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西风,称其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东北风,称其为极地东风带。 设计问题:你能否根据前面的讲述,将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画出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

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详案)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绵竹中学地理组:董琴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三圈环流视频) 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请大家回忆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由于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运动叫热力环流。 师:正确。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老师画板图,注明受热不均情况,请学生到前台在黑板完成简易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师:谢谢,请回到座位上,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为我们画的示意图正确吗? 生:正确有问题······· 师:看来有分歧了,请位同学来说说问题在哪里? 生:他标画的步骤有问题,应该是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后才会使得大气产生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师:很好!在这里大家得注意热力环流产生的过程(同时动画展示正确的热力环流过程)大家思考: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 生:有······ 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大气环流(板书)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P33找出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意义(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师:板书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运动 2·意义: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到底这种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又是怎么样形成和变化的呢?我想我们通过下面一步步的假设寻找他的形成过程。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一步(结合教科书P33思考活动) 1.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师生互动: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师:我们请最后一排拿小红旗的同学扮演赤道地区,前排拿小蓝旗的同学扮演极地地区。好我们开始分析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大气怎样运动?由于赤道地区受热多所以赤道近地面气流做什么运动? 生:上升运动热低压 师:非常正确!(同时请拿小红旗的同学缓慢的站起来,表示热低压作上升运动)那极地地区气流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由于极地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少,形成冷高压,所以气流做下沉运动师:这样形成了大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的同水平面上气压有高低差,于是便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时演示高空中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情况) (提问) 师;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但是请大家想想这样的单圈环流能持续吗?为什么 生:不能维持 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高 带

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篇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篇二: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班级:2010 级地科院师范四班姓名:陈丹学号:222010318011150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课题】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课型】讲授课、新课【教学 对象】高一(上)学生【教学目标】高一的学生能够掌握三圈环流 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分布状况及与三圈 环流之间的关系,能够绘出三圈环流图,并正确标出气压带与风带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假设,学生最后可以掌握假设归纳这一方法并可 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学生掌握了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 影响后,对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有所理解,增强学生们从全球 出发看待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造成的危害的能力,增强学生们的 整体意识【教学重点】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突出理解其全球性、 有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三个特性能正确绘出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位置和季节性移动规律可以 归纳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注意各风带的风向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气压 带与风带的分布与季节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自传偏向力,且该力在南北半 球的方向不同,知道形成风的原因是气压差的存【内容分析】本节 课所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 完成教学,所以要借助一些教具来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会先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交给同学们;其次,引出气压带与风带;再次,加入季节的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具学具】地球仪、彩色纸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3 分钟)1、为什么“桂花十里飘香”?(学生回答问题,是风的作用)2、那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曾经学过的热气环流的知识,得出风是 由于气压差造成的结果)刚才讨论的是局部地区的风,然后进入全 球范围内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习。(进入新课)二、三圈环流分钟)做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将水加热,不断搅拌,为什么要进行搅拌?(学生回答:均匀受热)分钟)地球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球体,所 以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之间因太阳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高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使用比照、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理解大气环流对世界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 (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世界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世界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为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世界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世界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教师讲解】(备注: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教师边放动画,边讲解) 【思考探究】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存有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不移动(直射赤道),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简单分类和绘制流线图;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特点; 2.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简单分类和绘制流线图。 三、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10分钟)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15分钟) a.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进行分类。 b. 学生讨论和总结,将地球划分为低压带、高压带和赤道风带、副高带、副低带、极地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15分钟) a.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b. 学生讨论和总结,将低压带和赤道风带、副高带和副低带、高压带和极地风带进行对应。 5. 绘制流线图(10分钟) a. 分组进行绘制流线图的实践操作,每个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绘制。 b. 学生交流和分享流线图,进行评价和讨论。 6. 小结与拓展(5分钟) a.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b. 提问学生,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绘制流线图进行了实践操作。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和组织合作学习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 1. 气压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2. 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地区的气候 类型,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注意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讲解】 1. 气压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 解释气压带的含义:指地球上在特定纬度范围内,气压变化规 律相似的区域。

- 示范世界气压分布图,解读各个气压带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2. 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 解释风带的含义:指在特定纬度范围内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空气流动。 - 示范世界风带分布图,解读各个风带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况。 - 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季风、降雨等气候现象的影响。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与运动规律 - 解释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同纬度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空气的加热和冷却不均匀。 - 解释风带的形成原因: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科氏力导致气流偏转,形成气流的环流。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可能的气候变化原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其他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洋流形成、季风气候等。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引言: 天气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活动。而气压带和风带是决定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一、气压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气压带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分布区域。根据气压的高低,可以将气压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1. 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压较低。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阳光直射,地面受热快,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导致气压下降。 2.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气压较高。这是因为赤道地区的热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冷却,形成下沉气流,导致气压升高。 3.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气压较低。这是因为副极地地区的空气冷却后下沉,导致气压下降。 4.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地区,气压较高。这是因为极地地区的空气冷却后下沉,导致气压升高。 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风带是指地球上大气环流的区域。根据气流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风带分为赤 道西风带、副热带东风带、副极地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1. 赤道西风带: 赤道西风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流从东向西流动。这是因为赤道低压带的热空气 上升后,在高空受到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形成从东向西的高空气流。 2. 副热带东风带: 副热带东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附近,气流从西向东流动。这是因为副热带高 压带的下沉气流在地面上形成从东向西的气流,与高空的赤道西风带形成了相 对的东风带。 3. 副极地西风带: 副极地西风带位于副极地低压带附近,气流从东向西流动。这是因为副极地低 压带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转向东风,与地面上的气流形成了相对的西风带。 4.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地区,气流从西向东流动。这是因为极地高压带的下沉气 流在地面上形成从东向西的气流,与高空的副极地西风带形成了相对的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直接决定了天气的变化。它们对天气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水: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降水较多的区域,而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则是降水较少的区域。这是因为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容易形成云雨,而高压带的 下沉气流则不利于云雨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 熟悉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 3. 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气压带概念及形成原因; 2. 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1. 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 2.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2. 不同气压带对风带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 气压带概念及形成原因(45分钟) 在讲授之前,先给学生分发相关材料,让他们进行阅读。 1. 气压带的概念 带指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气压带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中,一定区域气压的平均状态。在地球上,由于阳光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不同纬度的气压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北极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低压带和南极高压带。 2. 形成原因 气压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1)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是一个大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一定范围内的气体会产生环流。此外,太阳对地球的辐射也是影响气压带形成的重要因素。 (2)地形的影响 地球的地形也会影响气压带的形成,比如高山上空气温度低,压力大,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就会生成高压带。 (3)海洋的影响 海洋中的水体比陆地温度稳定,海洋表面所受的日照辐射也大,这些因素都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2. 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45分钟) 1. 赤道气候带 特征:年平均气温高达27℃,日照时间长,降水充沛,高温 多雨,日夜温差小,季节性小。 地区:赤道附近地区,包括南美洲、中非、东南亚、北部澳洲等地。 2. 热带气候带 特征:年平均气温高达18℃~27℃,温暖干燥,降水少,季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引言: 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对于预 测和理解天气变化至关重要。本教案旨在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球大气中的作用。 一、概念解释: 1. 气压带: 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纬度相近的区域,气压在该区域内大致相同的带状区域。地球上主要存在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四个气压带。 2. 风带: 风带是指在气压带内,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处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形成 的环流系统。根据气压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副热带风带、副极地风带和极地风带三个主要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作用: 1. 气压带的形成: 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以及大洋、大陆的影响密切相关。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地区形成,后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依次出现。 2. 风带的形成:

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副热带风带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 赤道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副极地风带主要是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产生的气流形成的。极地风带是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3. 气压带和风带的作用: 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使得不同纬度区域之间的 气压均衡,并形成大尺度的气候现象。风带在地球上主要负责热量的传递和平衡,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三、教学活动建议: 1.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让学生发现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状况,引导他们 思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并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现象联系起来。 2. 模拟风带的环流系统: 利用各种教具如水盆、电风扇等,让学生模拟风带的产生与变化过程。通过观 察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风带的形成机制和作用。 3. 气候分析与比较: 选择不同的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结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和作用。 这将帮助他们更准确地预测和理解天气变化,以及掌握有关气候分布的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能够培养实际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 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 形成。 4.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 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 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 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前面我们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呢?某某同学回答(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恩,好请坐下,那近地面的风向主要受到那几个力的影响呢?某某同学回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恩,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掌握的很好。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其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一起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3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段,并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它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 (2)作用 【新课讲解】 [新课学习] 好,同学们看完没有,下面有那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什么是大气环流呢?同学回答(全球性的有规律的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好,请坐,刚刚某某说了全球性的有规律的运动我们称为大气环流,其实我们还要把后面一句话加上,它反映了大气长时期运动的平均状态。好这就是大气环流的概念。其实在这个概念中,我们主要掌握其中三个要点,首先第一个是什么,全球性,第二个,规律性,第三个,长期性。好,通过这三点我们就能很好的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下面我们来看刚刚我提得第二个问题,大气环流它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刚刚通过同学们的阅读,有那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呢?同学回答(驱使大气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对,回答的很好大气环流它具有能够驱使大气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的作用。其实大气环流它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得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气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和热量平衡。同时它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大气环流的作用。我们知道大气环流它反应的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流的最典型的一种形式,三圈环流。 2、三圈环流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请同学们看到书上33页的活动题。在做这个活动之前呢?它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点,首先第一点:假设地球不自转。第二点: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也就是我们不考虑地形起伏,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点: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气压? 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

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 二、讲授(25分钟) 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 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 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 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 四、总结(5分钟) 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教具【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课件、动画四、课型与课时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组织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的概念一、大气环流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二、三圈环流三、风带(1)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 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 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 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 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 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 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二、三圈环流三、风带【归纳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将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篇一: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05地理科学2班吴丹丹 20052601238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 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 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 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 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 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 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 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 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 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 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 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课程类型 讲授新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 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 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完整)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教学目标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二、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 (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 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五讲气压带和风带 细化课标素养要求 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会判断风带的风向.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 3.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的分析,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成因。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错误!⇒三圈环流错误!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是什么?(1)气压带 (2)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是什么?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使原来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1)1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