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整体讲课思路:

开篇引入——内容讲解——巩固练习

2.开篇语:

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学习。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东西,希望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家集中精力多想问题,多思考问题,也多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本节要讲的内容是“北半球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第一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活动(p36图2.12)

a.背景: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b.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c.结论:

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由于夏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2)读图分析(p37图2.13和图2.14):

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选做))活动:.3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分布地区

4)自主归纳(选做)根据以上内容的介绍归纳总结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相关知识回顾及知识储备1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a. 域内的统计数据,不动物理条件下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b.纬度差异→太阳辐射量的差异→气温的差异;气压、气流和降水的关系:低气压→气流上升→降水多;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流由较c. 低纬流向较高纬:降水多;气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降水少。 2)气候类型的理想分布和形成:利用下面的模式图并结合教材案例提供的三个图文内容,分析以下气候的“成因、分布”(在黑板上演示气候类型的分布

3)气候类型的实际分布(p39图2.16)

总结规律,找准分布的原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带和风带

4)知识结构总结

5)练习巩固(课后思考题)

反思: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②风带(北半球)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 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 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 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其

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 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 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可总结为“夏季向高纬移动,冬季向低纬移动”。 [总结深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1.“抓受热”——突破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3: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 响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识记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2.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3.理解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自主预习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1.影响机理:大气环流把和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和得到交换,从而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2.案例

、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 [自主诊断] 1.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 2.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 3.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 4.夏季对我国天气影响最大的是印度低压。( ) 5.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 6.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 合作探究 探究点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夏威夷高压是活跃在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中心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在不同季节其中心所在的纬度位置会发生变化。夏季高压中心气压值高,控制范围大,中心附近约位于37°N 附近。同时其高压脊控制范围还向西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受其影响,气旋活动频繁。冬季气压中心气压值低,控制范围小,中心附近约位于30°N附近。 『思考交流』 1.夏威夷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2.夏威夷高压中心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 3.冬季我国东部为何盛行西北季风?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归纳总结]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基础讲义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重难点) 3.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重难点) 4.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我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1.影响机理: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从而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2.案例

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1)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2)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3)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提示】(1)×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份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7月份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 (2)×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南半球明显。 (3)×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4)×地中海气候是因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因此大气环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材料“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尤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则由亚欧大陆冷高压——亚洲高压吹出。风向与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风力较夏季风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1)夏季,北半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

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整体讲课思路: 开篇引入——内容讲解——巩固练习 2.开篇语: 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学习。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东西,希望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家集中精力多想问题,多思考问题,也多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本节要讲的内容是“北半球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第一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活动(p36图2.12) a.背景: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b.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c.结论: 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由于夏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2)读图分析(p37图2.13和图2.14):

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选做))活动:.3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分布地区 4)自主归纳(选做)根据以上内容的介绍归纳总结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相关知识回顾及知识储备1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a. 域内的统计数据,不动物理条件下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b.纬度差异→太阳辐射量的差异→气温的差异;气压、气流和降水的关系:低气压→气流上升→降水多;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流由较c. 低纬流向较高纬:降水多;气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降水少。 2)气候类型的理想分布和形成:利用下面的模式图并结合教材案例提供的三个图文内容,分析以下气候的“成因、分布”(在黑板上演示气候类型的分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 一、知识讲解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

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答案A 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答案A 3.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b.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说教法 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引导启发教学法: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利用多媒体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说学法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说教法 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讲解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表现:①夏季(7月份),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②冬季(1月份),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3、北半球冬、夏季高低压中心名称: 陆地(冷高压):蒙古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 1月 海洋(热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陆地(热低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7月 海洋(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温馨提示:根据特殊地点名词记忆高低压中心。 4、影响:形成季风现象。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变化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此外,南亚的季风现象也较显著,具体差别请见下列表格:

注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例如:7月份,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并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 5、总结:整体来说,一月份,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七月份,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结合书本P38图2.15理解记忆) 技巧掌握: 1)海陆气压高低的判断 ①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②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关键是看气温高低) ③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结合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理解记忆) 典型例题: 1、根据季风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南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的原因之一 B 南亚夏季风主要受亚洲高压影响 C 受南亚夏季风影响时,印度西南部温和少雨 D 受青藏高原阻挡,我国不受南亚季风影响 (2)当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 A 珠江正值枯水期 B 黄河出现冰情 C 长江正值汛期 D 澳大利亚正值一年最热时期 点拨:(1)南亚的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共同作用。受南亚季风影响时,印度西南部高温多雨;虽然有青藏高原阻挡,南亚季风仍能影响我国。(2)当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北半球为夏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故长江正值汛期。答案:AC。 名词解释——汛期 汛期指河流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时期,虽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但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世界各地汛期的起止时间都不一样,主要由当地的气候和降水情况决定。通常低纬度地区进入汛期时间较早,结束时间较晚;反之高纬度地区进入汛期时间较迟,结束时间较早。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地理必修①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通过课件演示知道他们的形成 2、据图说出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分布和名称 3、说出影响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压中心名称 【重点难点】 重点: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分布和名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冬夏风向。 难点: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读图与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一)基础知识梳理(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 1.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差异;气压中心冬季陆地是______,海洋是______,夏季陆地上是______,海洋是______。对气压带的影响是:呈_____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___________。 2.分布: (1)夏季:亚欧大陆上被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2)冬季:亚欧大陆上被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探究1阅读课本P36,据图2.12完成活动题 (1)冬季和夏季,大陆分别形成高压或是低压?简述理由。 (2)从纬度位置看,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处于哪个气压带上?假如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3

知识点二:亚洲季风环流 (一)基础知识梳理(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 1.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的气温比照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阅读课本P38,据图2.15“东亚季风”,完成以下问题 (1)在以下图中注出亚欧大陆的气压名称,并说出东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成因风向性质 东亚季风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①冬季风是造成的 ②夏季风是 造成的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当堂检测】 1.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B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C 海陆分布的状况不同 D 人类活动状况不同 2. 世界气压带和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 A 北半球正值夏至前后 B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正在向北移动 C 亚洲大多数地区高温多雨 D 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3. 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A 赤道低压 B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 西伯利亚高压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4. 假如以下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以下表达准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课题:气压带和风带 __1101 指导老师:__ 课时:第二章第二节 __ 授课时间:35分钟联系方式: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本节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既要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涉与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知识和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其在近地面和高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对其所生活空间的空气运动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降低了学习本节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以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2.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概括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学生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各个气压带的成因,并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属性特点。 4.观察动画并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5. 学生能够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与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科学态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业Word版

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后篇稳固提升 根底稳固 以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外表。读图,完成第1~2题。 1.假设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以下判读正确的选项是() A.③气流位于西风带 B.④气流控制下天气枯燥 C.甲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2.假设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以下判读正确的选项是()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阴雨为主 C.③气流为东南季风 1题,假设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③气流位于信风带;④气流是上升气流,应是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下多雨;甲位于低纬度的赤道低气压带;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下沉有关。第2题,假设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夏季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且③气流为东南季风;乙处是下沉气流,天气以晴朗为主;由图可知,④气流是上升气流。 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阴影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高山气候 4.与图示气候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西南季风 B.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与图示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3题,图示气候分布在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第4题,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第5题,A项图为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B项图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C项图为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项图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枯燥的温带季风气候。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完成第6~7题。 6.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难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重难点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重难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下图为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a b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1.A 2.B [第1题,a图中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冬季。相反,b图表示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第2题,a图中空气柱表示亚洲高压中心,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4.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2020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

姓名,年级: 时间:

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 候的影响 (填一填)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分布 (1)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2)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原理 (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 (2)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

候. 2.典型例证 3。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做一做) 1.判断题 (1)夏威夷高压是因海洋上冷空气下沉形成.( ×) (2)东亚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3)副热带地区气候干旱,都是沙漠。( ×) 2.选择题 读地球近地面部分风带示意图,关于图中四个风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亚洲地区东部季风的形成与①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很大关系 B.受②风带影响的地区气候特征为温和湿润 C.受③风带影响的地区降水量很大 D.③④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多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亚洲地区东部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为信风带,受其影响的地区降水并不一定丰富。②为盛行西风带,受其影响的地区往往气候温和湿润,故B项正确。 3.连线题 将气候类型与相关气压带和风带连接 ①赤道低气压带A.热带雨林气候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B.热带沙漠气候 ③信风带C.地中海气候 ④西风带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 风带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灵活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冬季。

课堂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 读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问题: (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 (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 课堂练习 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2.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4.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含答案.doc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重要指数 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坏流的影响,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0分钟,10分) 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问受热不均和气压梯度力 B.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C.季风坏流是大气坏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D.南、北半球信风带的风向都相同 答案:C 下图为中纬和高纬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甲处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90°N B. 30°S C. 0° D. 90°S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环流的形成模式,可根据6(rs附近来自不同纬度的气流的位置进行判断,来自甲纬度的气流暖而轻,位置靠上,故可知甲可能位于30°S, 丁可能位于90°So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极地高气压带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暧湿气流 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气压带,丁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A 解析: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极地高乞压带。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乙是暖湿 气流,丙是干冷气流。 4.甲、乙两幅图中控制E、e两处的风带、气压带分别是() 课前预习 读下图(箭头表示风向),冋答4〜5题。 大陆两岸大陆东岸 60° 10° / A丿、 / E / F / £ ° D 40。 302

A.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B. 东北信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C. 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 D. 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帯 答案:A 解析:E 、e 两地均位于30°N 〜4(FN 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甲为冬季,受西风带 影响;乙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5. 甲、乙两幅图中E 处和a 处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a 处于40呗〜6CTN 大陆西岸,冬夏皆受西风影响,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0分钟,30分) 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1. 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坏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 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 D. 乙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 答案:C 解析:甲地纬度低于乙地,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乙地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可判断 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地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该环流圈为中纬环流。 2.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 的是() 答案:B 解析:甲地纬度低于乙地,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乙地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可判斷 甲地位于副热带高乞压带,乙地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丙位于盛行西风带。南半球盛行西风 的风为西 北风。 ) -定是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一定是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 乙地为低压 乙地为高压3. A. B. C. D. 点题训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地为高压, 乙地为低压, 甲地为高压, 甲地为低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 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