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地理教案

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成因: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我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季节 气压中心 性质 影响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冷空气的源地之一 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夏季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暖空气的源地之一

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思考 如何根据海陆上的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答案 同纬度地区,若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一般来说该陆地所在半球为冬季,反之,为夏季。 二、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分布及成因

(1)东亚季风区⎩

⎪⎨

⎪⎧⎭⎪⎬⎪

⎫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

季风区⎩

⎪⎨

⎪⎧

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思考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东临大西洋,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季风现象却不显著?

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与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故北美洲季风现象不显著。 探究点一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3.北半球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特别是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巧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图示法: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B 2.A

探究点二季风环流与季风气候

2018年5月,夺命热浪再次袭击印度,印度北部部分地区气温逼近50℃。随着6月雨季来临,民众有望获得一丝清凉。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读图,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答案

答案印度半岛的夏季风为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3.描述澳大利亚北部夏季风的形成。

答案澳大利亚北部的夏季风为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左偏转而成的。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读“世界季风分布图”,完成3~5题。

3.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4.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D.B地寒冷干燥

答案 3.D 4.D 5.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A地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第4题,B地夏季风是西南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该季风性质温暖湿润;B地冬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地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B地距冬季风源地远,其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第5题,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太阳直射点南移,此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A地此时寒冷干燥;此时正是南半球气温较高的时候,是1月份前后;C地形成低气压中心;B地此时为旱季,炎热少雨。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2.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故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吹西北风。

下图为“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3~5题。

3.此时北半球最有可能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此季节甲地盛行( )

A.西南风B.东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答案 3.D 4.D

解析第3题,结合气压分布与区域位置的关系知,此时亚欧大陆高气压势力较强,为北半球冬季。第4题,甲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此时盛行西北风。

5.读“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2)亚洲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解析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西南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图”,图中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与我国冬季风的形成有关的气压中心是( )

A.甲B.乙C.丙D.丁

2.图中⑤地的风向及其成因是( )

A.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东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我国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与图中甲气压中心有关。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⑤地的风向为西南风,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4.图示月份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少雨B.温和多雨

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

5.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 )

A.①西北风②东北风③东北风

B.①东南风②西南风③东南风

C.①东南风②西南风③东北风

D.①西北风②东北风③东南风

答案 3.C 4.C 5.B

解析第3题,从图中甲、乙所在的位置可知,甲是印度低压,乙是夏威夷高压,当夏威夷高压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时,是7月份。第4题,7月份,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第5题,①位于东亚,②位于南亚,7月份,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③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7月份该地是东南风。

2017年5月,南亚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受高温热浪的影响,死亡人数超过2200人。下图为“南亚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导致印度高温热浪天气的原因是( )

A.赤道低压带影响

B.东南信风带影响

C.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

7.有关南亚夏季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盛行西南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

B.由气压带、风带移动而形成

C.加剧印度的高温旱情

D.在其影响之下,印度半岛进入雨季

答案 6.C 7.C

解析第6题,根据印度纬度范围可知,导致印度高温热浪天气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C对。第7题,南亚夏季盛行西南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A正确。南亚夏季风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B正确。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印度半岛进入雨季,能缓解印度的高温旱情,C不正确,D正确。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9.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答案8.A 9.C

解析第8题,甲地在低压中心控制下,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即可判断出该地吹东南风。第9题,由图可知M地位于低压中心,以上升气流为主,同纬度海洋处在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份,亚洲低压

B.1月份,亚洲高压

C.7月份,亚洲高压

D.1月份,亚洲低压

11.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

A.成因相同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D.势力相同

答案10.A 11.C

解析第10题,此时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亚欧大陆上应为低压控制,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份,A气压为亚洲低压。第11题,①是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②是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两者性质相同,都是炎热、湿润,但势力不相同,①强于②。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13题。

12.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13.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B.小满

C.夏至D.立秋

答案12.B 13.A

解析第12题,据等压线数值的递变可知甲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B正确。第13题,据图可知,(60°N,90°E)附近形成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强盛,北太平洋洋面为低压中心,即阿留申低压,可判断为北半球冬季。

(2018·山东寿光现代中学开学考试)读“中国1952年~2010年冬季气温变化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年段,冬季气温较稳定的是( )

A.1952年~1957年B.1982年~1987年

C.1992年~1997年D.2002年~2007年

15.1955年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季风偏强

B.东南季风偏强

C.亚洲高压偏弱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偏弱

答案14.C 15.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冬季气温最接近多年冬季气温均值的年段是1992年~1997年。故选C。第15题,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可能是亚洲高压势力偏强,冬季西北季风势力偏强,故选A。

16.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答案(1)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导致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解析第(1)题,由图知,甲国为澳大利亚,乙国为日本。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在澳大利亚北部形成西北风。第(2)题,由于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

17.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反映了北半球________(季节)的季风环流。

(2)乙处的风向为________风,丙处的风向为________风。

(3)此季节,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处于一年中偏________(填“南”或“北”)的位置,受该气压带影响,丁地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

(2)西北(或偏北) 西北

(3)南高温多雨

解析(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冬季陆地上气温较低,近地面形成高压,而同纬度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近洋面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据此分析,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冬季季风环流。(2)乙处此季节吹西北风,丙处吹西北风。(3)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偏南,该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降水多,此刻丁处高温多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课题:气压带和风带 __1101 指导老师:__ 课时:第二章第二节 __ 授课时间:35分钟联系方式: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本节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既要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涉与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知识和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其在近地面和高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对其所生活空间的空气运动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降低了学习本节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以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2.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概括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学生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各个气压带的成因,并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属性特点. 4.观察动画并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5. 学生能够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与其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3: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 响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识记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2.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3.理解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自主预习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1.影响机理:大气环流把和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和得到交换,从而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2.案例

、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 [自主诊断] 1.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 2.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 3.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 4.夏季对我国天气影响最大的是印度低压。( ) 5.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 6.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 合作探究 探究点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夏威夷高压是活跃在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中心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在不同季节其中心所在的纬度位置会发生变化。夏季高压中心气压值高,控制范围大,中心附近约位于37°N 附近。同时其高压脊控制范围还向西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受其影响,气旋活动频繁。冬季气压中心气压值低,控制范围小,中心附近约位于30°N附近。 『思考交流』 1.夏威夷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2.夏威夷高压中心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 3.冬季我国东部为何盛行西北季风?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归纳总结]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

人教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基础讲义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重难点) 3.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重难点) 4.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我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1.影响机理: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从而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2.案例

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1)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2)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3)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提示】(1)×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份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7月份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 (2)×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南半球明显。 (3)×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4)×地中海气候是因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因此大气环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材料“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尤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则由亚欧大陆冷高压——亚洲高压吹出。风向与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风力较夏季风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1)夏季,北半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教学目标】: 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并理解其成因。 【重点】: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难点】: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示法动态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 (1)“冷热不均使其动”: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 匀,太阳直射赤道,在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如右图: (2)“地球自转使其偏”: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 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右图: (3)“地球公转使其移”: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公转使太阳 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 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提问】实际上地球表面也不是均匀的,那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新课】 学生齐读课本P36第一段并完成导学案中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 一.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 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______,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____________

差异,大陆的增温和冷却速度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___________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讲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活动】(小组讨论并上台讲解) 1.如图所示,冬季和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从纬度位置看,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是呈带状分布吗?你得出什么结论? 【过渡】通过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北半球冬、夏季形成了一个个明 显的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气压中心的具体位置及名称。 【讨论】完成导学案中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学生自愿上台指出高低气压中心位置及名称) 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1.阅读课本P37“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 一、知识讲解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

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答案A 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答案A 3.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 [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那从理 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极地 [教师] 对。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 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地理教案

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成因: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我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季节 气压中心 性质 影响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冷空气的源地之一 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夏季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暖空气的源地之一 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思考 如何根据海陆上的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答案 同纬度地区,若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一般来说该陆地所在半球为冬季,反之,为夏季。 二、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分布及成因 (1)东亚季风区⎩ ⎪⎨ ⎪⎧⎭⎪⎬⎪ ⎫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 季风区⎩ ⎪⎨ ⎪⎧ 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思考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东临大西洋,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季风现象却不显著? 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与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故北美洲季风现象不显著。 探究点一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华兴中学课时教案 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八周星期一 单元(章节)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本节课题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学科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地球各种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 区域认知:能够形成从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关系视角认识各种气候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看主要气候图片,使学生对气候差异充满好奇。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提炼的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媒体应用分析表 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图片、视频讲解自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情景引入:相传15世纪末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 不断涌向那里,圈地造屋,掠夺财富。他们发现当地马儿缺乏,于是从欧洲装载马匹 经大西洋运往西印度群岛。但当浩浩荡荡的船队进入30°附近的洋面时,麻烦来了:天 气炎热,空气干燥,接连几个星期海面上平静无风,使船队无法航行;淡水和粮食用 尽了,只得宰食马匹;大批饿死的、渴死的或者奄奄一息的马匹,被投入海中。海面 上漂浮着众多的马尸,于是此处就有了马纬度之说,警示后人不要再经过这里。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复述三圈环流过程。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呼应前引入故事) 马纬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讲解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表现:①夏季(7月份),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②冬季(1月份),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3、北半球冬、夏季高低压中心名称: 陆地(冷高压):蒙古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 1月 海洋(热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陆地(热低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7月 海洋(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温馨提示:根据特殊地点名词记忆高低压中心。 4、影响:形成季风现象。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变化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此外,南亚的季风现象也较显著,具体差别请见下列表格:

注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例如:7月份,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并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 5、总结:整体来说,一月份,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七月份,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结合书本P38图2.15理解记忆) 技巧掌握: 1)海陆气压高低的判断 ①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②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关键是看气温高低) ③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结合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理解记忆) 典型例题: 1、根据季风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南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的原因之一 B 南亚夏季风主要受亚洲高压影响 C 受南亚夏季风影响时,印度西南部温和少雨 D 受青藏高原阻挡,我国不受南亚季风影响 (2)当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 A 珠江正值枯水期 B 黄河出现冰情 C 长江正值汛期 D 澳大利亚正值一年最热时期 点拨:(1)南亚的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共同作用。受南亚季风影响时,印度西南部高温多雨;虽然有青藏高原阻挡,南亚季风仍能影响我国。(2)当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北半球为夏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故长江正值汛期。答案:AC。 名词解释——汛期 汛期指河流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时期,虽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但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世界各地汛期的起止时间都不一样,主要由当地的气候和降水情况决定。通常低纬度地区进入汛期时间较早,结束时间较晚;反之高纬度地区进入汛期时间较迟,结束时间较早。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 风带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灵活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冬季。

课堂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 读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问题: (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 (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 课堂练习 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2.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4.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1》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2 节气压带和风带第 1 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 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

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 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分析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根据气压带风带性质对判定气候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四季的形成。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无风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呢? 【讲授新课】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洋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变下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重通过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引导探究学习,以实现难点突破。活动中首先以北半球为例,在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形成单圈环流。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很好地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是在热力的基础上,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但是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或者用动画演示,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培养其绘示意图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这种移动完全可以用动画的形成进行呈现,不用过多的进行讲解和分析。本节课紧接着上节课内容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三、说重点和难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 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典例引领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1.C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太平洋形成低气压中心,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后就是实际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故B正确。] 下图是某一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4.图中 b 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5.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3.B 4.A 5.C [第3题,从风向可以看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故图示表示的为南半球,a点位于中纬西风带上,南半球的中纬西风为西北风。第4题,据b点的地理坐标(23°26′S,135°E),可知b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第5题,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是由于常年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别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形成。] 下图为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6~7题。 a b 6.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7.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6.A 7.B [第6题,a图中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冬季。相反,b图表示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第7题,a图中空气柱表示亚洲高压中心,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二、考点透析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

教材与学情 1.“大气受热过程”的核心内容。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要点:⑴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⑵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⑷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⑸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过多,其实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材虽然尽可能回避这些专业名词,但不可否认,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还是使这部分内容成为难点。 2.“活动1”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知识的学习,并且实现了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题干部分,用十分简洁的文字说明了大气逆辐射的含义。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第一题是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思考;第二题通过与月球情况的对比,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表昼夜温差的减缓作用,也就是说明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内容的组织。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以下几个要点:⑴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⑶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⑷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这几个内容前后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者是因果联系,或者是内容的深化或细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学习得好坏就决定了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热力环流涉及到垂直方向上与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关系,是一个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存在的大气运动现象,需要学生有立体的空间概念,因而有一些难度。比如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教材在叙述时注意梳理这种因果关系,呈现了如下的逻辑顺序: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活动2?3”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系列活动。活动2是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