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

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 “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6—38,思考三个问题:

1.做了怎样的假设?

2.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备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教师边板书,边讲解)

首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地球上大气将如何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第一步

赤道空气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板书】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请看地球仪。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

【学生回答】南风。

【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

【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风?

【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

【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

【学生回答】小。(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略为零)。

【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

【学生回答】西风。

【启发提问】回答的很好。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

【学生回答】不能。

【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要启发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下沉。

【启发提问】对。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升高。

【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线运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非常正确。(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备注:然后让学生画图体会。中、高纬环流的形成由指导优生为学生们讲解、师生共同认识完成)。(略)

【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圈 C.高纬环流圈。

【总结板书】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备注:请同学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

【启发提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把它们标在图中(提醒注意是近地面)。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

(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学将高低压各称标在示意图上)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是: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

【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记忆方法是: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东西、东。

【板书】(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要求回答,限时三秒,回答正确则为小组加一分,累计分多的小组为胜。如教师说:赤道空气受热上升,代表赤道的同学立刻回答"东南信风"即加一分;又如教师说:到S之间是什么风带?代表信风带的同学立刻回答"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即可得一分……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9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夏季冬季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简图记忆】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板书】3

【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我们来阅读P41“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一七月

【板书】4、季风环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说明一下。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

【转折】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介绍】

作用: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注意: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引导看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42活动,思考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季风,简要说明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课后作业】P43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3.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

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

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以亚、欧为基础)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

讲解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小结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板书设计】

单一气压带活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受赤道低气压带(

夏)和信风带(冬)

交替控制

亚热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36活动1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师:很好。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

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带。

(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②风带(北半球)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 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 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 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其

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 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 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可总结为“夏季向高纬移动,冬季向低纬移动”。 [总结深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1.“抓受热”——突破热力环流

地理①必修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 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 3、西南季风的形成。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教材活动1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明确: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明确: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明确:不能。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 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 [新课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 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 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 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

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一、课标解析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 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概念: 成因: 意义: 假设条件: 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 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移,冬季 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 表现: 季风:

的 影 响 因 素 、 、 、 三、典题解析 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 5 ) 亚 洲 东 部 季 风 环 流 最 为 典 型 的 原 因 是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

同步导学案系列丛书.地理必修一导学案(人教版)(上集):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含答案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并了解其分布规律。 2。运用图示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 【重点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1.大气环流 (1)概念:①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④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1)三圈环流 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成:a⑦________、b⑧________、c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A⑩____________、B⑪________________、 C⑫________________、D⑬____________。 风带错误!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探究材料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 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 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 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 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 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 应气候类型的异同; 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 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 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 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 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 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 第二步:知识讲解 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 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 本特征。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公开课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 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a.低纬度环流圈b.中纬度环流圈c.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 (2 2.南半球气压分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1)含义: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 (2)分布及成因 ①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②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019年11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问题1(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 提示:盛行西北风。 问题2(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归纳提升]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学案1-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灵活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第1课时课前预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冬季。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教材P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3334带”。“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 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 读教材P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问题: 35(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 (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 课堂练习 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D.赤道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2.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4.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5.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 A.向东飘扬 B.向西飘扬 C.向西北飘扬 D.向东北飘扬 6.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高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2.2 气压带与风带 【课标分析】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营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活动用的材料;课始播放录像片《世界各地气候》导入;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演示操作、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课尾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愉悦、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运用媒体,加强直观性教学。如制作电脑动画,模拟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4、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概括

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华兴中学课时教案 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八周星期一 单元(章节)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本节课题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学科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地球各种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 区域认知:能够形成从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关系视角认识各种气候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看主要气候图片,使学生对气候差异充满好奇。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提炼的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媒体应用分析表 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图片、视频讲解自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情景引入:相传15世纪末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 不断涌向那里,圈地造屋,掠夺财富。他们发现当地马儿缺乏,于是从欧洲装载马匹 经大西洋运往西印度群岛。但当浩浩荡荡的船队进入30°附近的洋面时,麻烦来了:天 气炎热,空气干燥,接连几个星期海面上平静无风,使船队无法航行;淡水和粮食用 尽了,只得宰食马匹;大批饿死的、渴死的或者奄奄一息的马匹,被投入海中。海面 上漂浮着众多的马尸,于是此处就有了马纬度之说,警示后人不要再经过这里。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复述三圈环流过程。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呼应前引入故事) 马纬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案

低 热力环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 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 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情感态度: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 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 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诗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见通过风可观察天气的变化。本节课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 大气环流 [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特点? 3、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发宁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大气环流的特点是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 [承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现在回顾热力 [ [地之间也存在着冷热不均,那是否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呢? [假设]:(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不考虑地球自转 (3)不考虑地球公转 [学生]:思考课本33页活动,并完成。 [教师]:(1)赤道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高空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 (2)极地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1》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2 节气压带和风带第 1 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 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

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 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 风带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灵活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冬季。

课堂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 读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问题: (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 (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 课堂练习 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2.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4.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2.2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全球X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 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动态过程)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单圈环流模式不成立。而是形成三圈环流。 假设条件:1. 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重点厘清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最终偏转方向不同】 【六个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术语及图解分析】: 【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 【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记忆及判别: °,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风带则识记低纬信风,中纬西风,高纬极地东风。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 4.成因分类:(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5.天气状况: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多雨下沉晴 注意: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例如冬季日本的西海岸降雪较多。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带状被切断) 季风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和海洋夏季和冬季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切断了原先的气压带。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不同,使得大气在一年中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称之为季风。一般,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较显著,尤其是东亚和南亚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新课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提问】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讲述】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加以分析。 假设:

(1)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 地球不自转; (3)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 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一赤道低压带。而极地地区呢? 生:极地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少,近地面的空气冷却下沉,空气密度增大,气 压升高。 【师】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单圈环流。但是这是在假设的情况下,实际上,上述的 假设条件都是不存在的,姑且不考虑地表的性质,但是要考虑高、低纬度地区的 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 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 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提问】我们已经讲到副热带高气压带了,根据上图来看,是形成了一个环流, 所以同学们看图说话,讲一讲下面发生了什么? 生: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 沉 下I 沉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 /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