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哥伦布

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定向风带和无风带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课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复习旧课:

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归纳: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遇冷气流下降形成高气压

风: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探究: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接着总结,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把甲地改为北半球的极地,乙地改为赤道,再叫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4、图示讲解:在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会产生三圈环流。

5、提问: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6、比较:

同是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7、提问画图: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8补充图示: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9进一步探究: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再结合上面所提到的“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系。

10探究:哥伦布航海路线与风带的关

11图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12、提问:地球上气温高的纬度地带是不是总是赤道?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3对比分析地图: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14小结:

填写表格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15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如

右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

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

处分别代表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大拇

指伸直代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7

月份,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即大拇指往

北移),全球气压带(即四个手指与手

掌之间接触带的凹凸处)也往北移,1

月份则往南移动。

16课堂练习:

(1)习题

(2)要求学生做课本P52页的第一个活

动的第1小题,并且在课堂提问。

17课后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风带高压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通过绘制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说出其特征。(综合思维) 2.利用地图,说明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3.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简述主要气候区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地理实践力) 4.树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念,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1.气候的形成: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气候特征: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年平均气温在26_℃左右。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大多在2_000毫米以上。 3.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4.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上植物生长率最高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土壤为砖红壤,化学风化强烈,在一些地区可形成厚达数米至十数米的风化壳。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1.气候的形成: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2.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较小;全年湿润,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为700~1_000毫米。 3.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

等地区。 4.气候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外貌上的季相更替,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显著特征。 春季萌叶抽枝,夏季枝叶茂密,秋季树叶凋落,冬季完全无叶。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 1.气候的形成: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2.气候特征: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控制,气流下沉,干旱炎热;冬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暖湿多雨。 3.气候的分布:以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还分布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好望角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等地。 4.气候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许多树木的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茸毛,有些植物的叶子甚至退化或缩小变成刺。 四、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热带草原气候 1.气候的形成: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气候特征:当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当信风带控制时,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水较多,年降水量为750~1_000毫米。 3.气候的分布:非洲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东部和南部,南美洲巴西等地。 4.气候对植被景观的影响: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湿季高温多雨,草原一片葱绿;到了干季,天气燥热,一片枯黄。 (1)热量带为温带的气候类型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小于零摄氏度。() (2)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4)温带落叶阔叶林中乔木的树干和树枝都有厚的皮层保护,以减少蒸发。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哥伦布 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定向风带和无风带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课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复习旧课: 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归纳: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遇冷气流下降形成高气压 风: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探究: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接着总结,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把甲地改为北半球的极地,乙地改为赤道,再叫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4、图示讲解:在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会产生三圈环流。 5、提问: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6、比较: 同是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7、提问画图: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8补充图示: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9进一步探究: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再结合上面所提到的“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系。 10探究:哥伦布航海路线与风带的关 11图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12、提问:地球上气温高的纬度地带是不是总是赤道?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3对比分析地图: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湘教版)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地理1(湘教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教学设计 陈建斌/ 广东省省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华光中学(528208) 【学生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力的合成和分解” 一节的内容,由以前在第一章的推后到第三章,因此,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没有学过“力的合成和分解” ,这也是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材不配套的一些问题。因此,讲授本课之前,要先向学生讲授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六个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本课处于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第二课时。 2、本课之前学习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来分析单圈环流的形成,再加上第一章学过了地转偏向力,就可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运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分析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更有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策略】: 1、三圈环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作出“北半球单圈环流” 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2、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3、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会讲到具体的手势)。 4、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自己做或者从“中学学科网”(即 www .Zxxk .com)中的“中学课件网”等网站下载一些用“ FLASH ”做成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课件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二〗、引入新课: 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接着总结,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有无规律可循呢?将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课: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1、“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2019最新高中地理第三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优质教案

2019最新高中地理第三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优质教案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 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 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 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 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一、考点突破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3. 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移动规律.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特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 单圈环流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三圈环流及其形成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①全球气压带 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影响气候赤道低气压 带(1个)0°附近 终年受热多,空气受 热膨胀上升(热力因 素) 上升 高温多雨 (多对流 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 近 高空聚集的空气在 重力作用下下沉(动 力因素) 下沉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附 近 近地面冷暖气流交 汇上升(动力因素) 上升温和多雨 极地高气压 带(2个)南北纬90°附 近 终年寒冷,气流冷却 收缩下沉(热力因 素) 下沉寒冷干燥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2019版)_《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名师教案

第三单元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气候,进而造就了各种神奇的地理景观。低纬环流催生出热带雨林,中纬环流伴随着强劲的盛行西风,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随着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本节课主要讲了这些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区域认知:结合赤道地区、温带大陆西部等不同地区理解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关系。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气候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实例,训练学生对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技能。 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候的不同,以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地区气候的影响。 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关系。(重点) 2.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的特点。(重点)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西风带的关系。(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 ,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2.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哪幅图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 4.下列四幅图,表示地中海气候特点的是()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0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1.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 2.特点: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太阳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26℃左右,全年多雨。 3.分布: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4.生物: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化学风化强烈。 【思考】 热带雨林气候只分布在赤道地区吗? 提示: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受洋流、地形和来自海洋上的信风的影响,气温高,降水多,也分布有热带雨林。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降水相对较多。(×)

③欧洲大西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 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季相更替明显。(√)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旱。(√) ②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50°的大陆西岸地区。(×)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许多树木叶子坚硬。(√) ④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多的地区在非洲南端。(×) 能力1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1.气压带的性质对气流的影响: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气候特点形成气候类型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极地高气压 带控制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盛行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气候特征形成气候类型 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高温多雨为湿季 热带草原气候 信风带控制高温少雨为干季 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冬季)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夏季) 下图示意北半球气压带及风带,读图完成(1)、(2)题。 (1)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有( ) ①位于低纬度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高二地理第________周第________个主编:____评审:____ 姓名班级使用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结合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2.结合实例,会描述气候特征,探讨气候的成因。 【问题探究】 1. 气候类型的判读

1. 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1月份的气温有何特点,降水季节分配有何差异【小题2】 1.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气温、降水有何特点? 【小题3】 1. 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有何特点 [知识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 【小题1】 1月份的气温都为高温,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都集中在夏季,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 【小题2】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小题3】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小题1】 读图可知,热带气候1月份的气温都大于15℃,都为高温,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故其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二者的气候特征是都有明显的干湿季与旱雨季,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故其特征为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小题3】 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大陆气团的影响,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知识总结】 【对点训练】 1. 读下列四种气候类型降水量柱状和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纬度0°~3 °S之间,是非洲第一高峰。如图为该山地自然带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自然植被类型是() A. 热带荒漠 B. 热带草原 C. 热带季雨林 D. 针阔叶混交林 2.乞力马扎罗山南坡有热带雨林分布而北坡没有,主要原因是北坡() A. 位于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差小 B. 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较少 C. 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光照弱 D. 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下图为“风形成示意图"和“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题。 3.关于左图中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表示摩擦力 B. b表示地转偏向力 C. c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 D. 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4.右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A. A B. B C. C D. D 伊塞克湖湖面海拔1609米,平均水深279米,最大深度702米,面积6332平方千米,为不冻湖。图为伊塞克湖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题: 5.伊塞克湖地区地势的总体特征为 A. 中部高四周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东高西低 D. 西南高东北低 6.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有 A. 海拔高 B. 盐度低 C. 多河流注入 D. 水量大 7.伊塞克湖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印度洋 D. 太平洋 位于加拿大奥索乌斯市附近的加拿大斑点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该区域是加拿大最热的地区之一,斑点湖的湖水蒸发后,结晶析出很多矿物质,形成许多面积10m2左右白色镶边的浅池,浅池里富含矿物质的水不同季节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黄、蓝、绿等奇特的颜色,一个个圆圈镶嵌在湖中,犹如接天荷叶。下面左图为斑点湖区域等高线图,右图为该湖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8.据图推测,图示斑点湖及周边地区成为加拿大最热的地区之一的原因可能有() ①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烈②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扩散 ③盛行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④夏季副高控制,晴热天气较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石门六中尹光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全球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类型”部分的学习,说出各种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能够说出在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下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能够说出各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重点: 1.难点: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2.重点:气压带、风带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气候,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他们的形成和分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生:请一个代表上黑板呈现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生:终年高温少雨。 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 (三)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地区) 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师:我们首先分析它的气温情况,从气温曲线我们可以看该地区一年的最低气温在不低于0℃,最高气温不高于25℃.说明该地气温怎么样? 生:温和 师:很好,该地气温年较差较小,气候温和。下面请同学们。读出它的降水值。 生:60°左右。 师: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该地区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气温年较差小。 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由于全年受西风控制,所以形成了全年温和,降水均匀的气候特征,也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四)地中海气候(地中海地区) 师: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分析。 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 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请看图回答,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一、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2)教学重点 •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 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教学目标 • 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 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 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 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 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4)教学方法 •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 二、知识结构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中心,因为北半球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1006 1008 1010 (hPa)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引起大气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孕育不同的气候,进而造就了各种神奇的地理景观。低纬环流催生出奇妙的贸易风(低纬信风),中纬环流伴随着强劲的盛行西风,高纬环流引发了酷寒的极地东风。天气系统带来风云变幻,有丽日和风缠绵,更有暴雷疾雨。生活之中,我们会遇到热浪、梅雨,寒潮、台风……变幻莫测的大气赋予我们更加浪漫的生活激情。今天我们进入第三章:《大气运动》的学习。 【导入】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借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叫做“马纬度”。 1、议一议,风是怎样形成的? 2、“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5—57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尝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3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体系架构]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 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 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基本概念]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季风、季风环流;气候、气温、 降水。 [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 律;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气压带和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 律及其气候特点。 课时16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1)成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形成 ①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②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③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答案 思考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2)大气环流既包括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还包括季风环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表现为: ①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具体如下: 大气活动中心 (在图中填出虚线处的气压带 及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 原因表现 1月份冬季,大陆降温 比海洋快,大陆 上形成高气压; 夏季,大陆增温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 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 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 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反映出“标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位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继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之后的第四课时,在本章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主要内容与内外联系: (1)教学内容: 本课时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 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部分分析探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内外联系: 第一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第二部分是气压带、风带形成部分的深入。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拓展。总之,本课时学习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也为分析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提供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的分布; (2)理解并能说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思考】 怎样确定风的方向?

提示: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都为高压一侧的方向。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X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 ①赤道附近:空气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形成图中A所示的赤道低气压带。 ②30°N附近: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图中C所示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60°N附近: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盛行西风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暖空气爬升,形成图中E所示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附近:空气堆积下沉,形成G极地高气压带。 (3)风带:从南向北依次是B所示的东北信风带、D所示的盛行西风带和F所示的极地东风带。[连一连] 将气压带或风带及其特点进行连线。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 ①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切断,仅在大洋中存在高压区域。 ②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强大,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3)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1)季风:大X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夏季,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形成高压中心。(×) ②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③蒙古高压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④风向随时间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都是季风。(×)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 案湘教版必修1 一、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XXX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2)教学重点 •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 (3)教学目标 • 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 画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画图说明在不同的力作用下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 说出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 画图说明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 说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 (4)教学方法 • 演示法、图表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二)知识结构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冷却下沉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时练习含解析湘教版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3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2小题,共60分)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解析】1选B,2选B。第1题,从图中气压带分布的大致位置可判断出该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P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应为西南风。C、D由低压吹向高压;A地方向向左偏,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4.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是( ) 【解析】3选B,4选C。第3题,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4题,欧亚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故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吹西北风。 【方法技巧】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下图为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6.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相遇 【解析】5选B,6选B。第5题,由图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西风带,d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6题,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补偿训练】 读某半球局部大气运动示意图,完成(1)、(2)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1)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3) 第三节天气系统 (21) 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必备知识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图示受力状况风向 理想风向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 低压 高空风向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 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受F、P和f(摩擦力)共同 影响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 夹角 [特别提醒]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夹角愈小。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G 为极地高气压带(2个),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4)六个风带⎩⎪⎨⎪⎧低纬信风带⎩⎨ ⎧北半球:B 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 中纬西风带⎩⎨⎧北半球:D 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 ⎧北半球:F 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微思考] 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该处降水与赤道地区的降水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纬度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形成降水,属于锋面雨;赤道地区是因为空气膨胀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特别提醒]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盛行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

7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大气环境教案

7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么?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机飞行? 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2)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师(提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