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气道的处理预案

困难气道的处理预案

目的:加强麻醉质量管理提高麻醉医疗安全

适应范围:全体医务人员

制定依据:《中华医学会临床麻醉指南》、《四川省综合医院临床麻醉管理规范》、《四川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

措施: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

1、困难气道: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在行面罩通气和(或)气道插管时遇到了困难。

2、困难气管插管:即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常规喉镜正确地进行气管插管时,操作在4次以上或需时10min以上者仍不能完成为插管困难。

3、面罩通气困难:即一个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

(二)根据气道困难发生的类型分为: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

1、急诊气道:一般指通气困难同时插管也很困难的十分危急的病人,需要采取特别紧急的措施打开气道,并建立通气,通气困难往往发在诱导后。

2、非急症气道:病人能维持自主呼吸或在面罩辅助下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氧合,但插管困难,此种困难气道的处理比较从容,允许选择其他的插管方法完成气管内插管。根据术前估计分为:

①、已经确定或者预料的困难气道。

②、未能预料的困难气道:术前估计未能发现气道问题和未作术前检查而常规诱导,诱导后发生了困难气道,这是产生急症气道的常见原因。

二、困难气道的评估

1、术前访视:术前访视需要点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困难气管插管等情况。如患者曾有过困难气管插管病史,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重要问题;

①气管插管的困难程度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

②直接喉镜操作期间患者的体位;

③气管插管所用的器械;

④操作者对患者既往所采用的气管插管方法是否熟悉。

2、体格检查:良好训练的麻醉医师多半能一眼发现潜在的困难气管插管。短粗、肌肉发达和组织臃肿的颈部常可导致直接喉镜操作和声门显露困难。病态肥胖,因鼻道和声门周围区域有过多的组织可累及呼吸道,可阻挡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行直接喉镜操作时的视野及接近声门口的径路。下颌短小、门齿前突,颈部肿物,疤痕挛缩,气管移位等。下凳骨在颞下凳关节处的活动度;头部在寰枕关节处的活动度;颈部的长度、周径和肌肉发达的程度;腭的大小和开关;下凳骨与面部大小的比例;上凳牙与下凳牙的咬合情况等,并目测甚至颏凸和下凳角的大致距离。体检指标包括:

开口度:张口度小于3cm示气管插管操作困难;小于1.5cm则无法用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

牙列:上切牙突出在直接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操作期间可影响插管操作。

下颌骨活动度

舌咽部结构:即马兰帕蒂分级(Mallampati)。

寰枕关节伸展度:患者枕寰关节的仰伸度分级:

Ⅰ级:伸展度无降低;

Ⅱ级:降低1/3

Ⅲ级:降低2/3

Ⅳ级:伸展度完全消失。

下颌间隙:测量甲-颏间距和/或下颌骨水平支的长度,正常成年人喉前下颌骨内面和舌骨之间的空间平均至少应能达到两指以上。

3、影像学检查。

4、喉镜检查喉镜下所见到的咽部视野:

Ⅰ级:能看到声带;

Ⅱ级:仅能看到部分声带;

Ⅲ级:仅能看到会厌。

Ⅳ级:看不到会厌。

局麻下喉镜暴露达Ⅱ级水平提示插管无困难,可放心进行全麻诱导插管。

三、困难气道的处理

1、已知的困难气管插管

一般准备:病人的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术前必须用抗胆碱药物。

局部麻醉:表面麻醉是清醒插管的主要麻醉方法,常用1%的丁卡因或4%的利多卡因5-10ml喷雾,气管内表面麻醉可经环甲膜穿刺注入,个别敏感病人需进行舌咽神经或喉上神经阻滞。

镇静、镇痛:原则为小剂量、短效、不抑制自主呼吸、能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和不愉快加快。在熟练掌握一定困难插管方法后,对预计无面罩通气困难、喉头显露为Ⅱ、Ⅲ级的病人,可选用短效肌松剂。对未完全掌握困难插管技巧的医师及预测重度插管困难的病人,诱导时不能用肌松剂。

插管失败可选择:①取消手术,重新准备;②如果极不合作,面罩通气正常,可选择全麻诱导;③手术必须完成,可选择局麻下手术或手术“建立气道”。

2、非清醒插管

在能够维持呼吸道通畅和病人无缺氧之虑基础上,非清醒插管能使病人更顺利和舒适地度过麻醉捅管。术前准备应准备纤维喉镜、应急气道如喉罩、联合导气管、经气管高频喷射通气装置等。对于未完全掌握困难插管技巧的住院医师及预计重度困难插管的病人和需要纤维喉镜的病人,主要采用全凭静脉和吸入麻醉。使吞咽反射消失,而自主呼吸不受明显影响,必要时病人可很快清醒。对熟练掌握会厌下盲探声门的插管方法,无面罩通气困难可采用常规麻醉诱导,于完全肌松方式下进行插管,如试插失败和插管困难程度比预计的重,应面罩给氧3至5分钟,待自主呼吸恢复。

3、具体插管方法

直接喉镜:压迫喉结、使气管导管弯成一定的弧度、寻找气管导管内的气流声(肌松插管病人可轻压胸廓)、经口左侧气管插管、使用导管引管器等。

经鼻盲探插管:保持自主呼吸,以呼吸声作为导管接近声门的引导。

光索:实质上是一根前端装有灯泡可弯曲的管芯,在环甲膜清楚

看到光索前端的亮点时,光索的前端正位于环甲膜后。

纤维光导内窥镜: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和纤维喉镜。

逆行性引导法

喉罩引导法。

4、面罩不能通气且气管插管困难病人的处理

食道气道联合导管捅管

喉罩通气

手术紧急通气技术:包括经环甲膜穿刺行气管高频喷射通气、环甲膜切开术和气管切开术,但12岁以下的儿童,环甲膜穿刺应列为禁忌。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一.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1.鼻孔小,是6个月内的主要呼吸通道; 2.舌相对大,喉相对小,位置高; 3.会厌短,常呈Q形或U形; 4.环状软骨是小儿喉的最狭窄处; 5. 3个月以下婴儿的气管短,平均长度仅5.7cm; 6.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在4〜6岁时达最大形状; 7.头大,颈短; 8.氧耗增加和氧储蓄低; 9.面罩通气容易胃扩张,易反流误吸、FRC、肺顺应性易下降; 10.心动过缓是对缺氧的主要反应,心率是心排出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麻醉的加深,维持上呼吸道开放的肌肉逐渐松弛,咽气道易塌陷,导致上呼吸道梗阻; 11.小儿呼吸道开放活动的调节。 二.面罩通气 1.选择适合于小儿面部形状、死腔量最小的面罩 透明面罩:最常用,小儿不易惊恐,可观察患儿口鼻部情况; Rendell-Baker面罩:形状符合小儿的面部轮廓,无效腔量较小,但没有充气密闭圈; Laerdal面罩:质地柔软的硅橡胶面罩,密闭性较好,能进行煮沸和高压蒸气消毒。 2.面罩通气的操作要点: ①正确放置面罩: ②手法: 3.面罩通气时的监测 —监测呼吸音或呼吸运动 —监测P ET CO2波形 —监测呼吸囊的运动 4. 口咽通气道的使用: —小儿常选用Guedel和Berman 口咽通气道。 注意点: 小山口咽遇省It• M就民* K.UI口后是,通»mui> 口唱通,单

在插入口咽通气道前应达满意的麻醉深度;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长度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 三.气管内插管 1 .插管前器械和物品准备 气管插管基本器械的准备 预氧和通气器械 1 .麻醉机或通气装置的准备 2 .准备小、中、大号面罩 3 .准备小、中、大号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气管导管及相关物品 4 .准备小、中、大三根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 5 .准备柔韧的插管芯(大小各一) 6 .准备润滑剂(最好含局麻药) 7 .喷雾器(含局麻药) 8 .准备注气注射器 喉镜操作相关设备 9 .打开吸引器,并连续硬质 10 .插管钳 11 .光源正常的1#、2#、3#Miller 喉镜片,新生儿应准备直喉镜片 12 .置病人头部呈“嗅物位”的枕头或薄垫 固定气管导管所需的物品 13 .胶布(布质或丝质为好,不用纸质)或固定带 14 .牙垫(大、小) 确定气管导管位置所需的器械 15 .听诊器 16 . P ET CO 2监测仪 17 .脉搏氧饱和度仪 2 .喉镜检查 ① 保持头的正确位置:6岁以下小儿头置于水平位,以头圈固定,由于这种年龄组小 儿喉头位置高,如有必要可在环状软骨上加压,以更好地暴露声门。 6岁以上小儿,头置于小枕头上轻度屈曲颈椎,可改善插管角度和更好地显示声门。 ②仔细检查牙齿:因许多儿童开始更换乳牙,在喉镜检查必须注意,在插管时用大拇 指推开嘴唇,对牙齿不施加任何压力。术前如发现有明显松动的牙齿,需向其家长说明拔掉 松动牙齿能保证小孩在麻醉中的安全,拔出的牙齿在术后归还给家长。 附右wi* 口节泡Fja 抵度因伯 什 京见的口喇通T 道位■不当

困难气道的处理预案

困难气道的处理预案 目的:加强麻醉质量管理提高麻醉医疗安全 适应范围:全体医务人员 制定依据:《中华医学会临床麻醉指南》、《四川省综合医院临床麻醉管理规范》、《四川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 措施: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 1、困难气道: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在行面罩通气和(或)气道插管时遇到了困难。 2、困难气管插管:即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常规喉镜正确地进行气管插管时,操作在4次以上或需时10min以上者仍不能完成为插管困难。 3、面罩通气困难:即一个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 (二)根据气道困难发生的类型分为: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 1、急诊气道:一般指通气困难同时插管也很困难的十分危急的病人,需要采取特别紧急的措施打开气道,并建立通气,通气困难往往发在诱导后。 2、非急症气道:病人能维持自主呼吸或在面罩辅助下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氧合,但插管困难,此种困难气道的处理比较从容,允许选择其他的插管方法完成气管内插管。根据术前估计分为: ①、已经确定或者预料的困难气道。 ②、未能预料的困难气道:术前估计未能发现气道问题和未作术前检查而常规诱导,诱导后发生了困难气道,这是产生急症气道的常见原因。 二、困难气道的评估 1、术前访视:术前访视需要点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困难气管插管等情况。如患者曾有过困难气管插管病史,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重要问题; ①气管插管的困难程度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 ②直接喉镜操作期间患者的体位;

③气管插管所用的器械; ④操作者对患者既往所采用的气管插管方法是否熟悉。 2、体格检查:良好训练的麻醉医师多半能一眼发现潜在的困难气管插管。短粗、肌肉发达和组织臃肿的颈部常可导致直接喉镜操作和声门显露困难。病态肥胖,因鼻道和声门周围区域有过多的组织可累及呼吸道,可阻挡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行直接喉镜操作时的视野及接近声门口的径路。下颌短小、门齿前突,颈部肿物,疤痕挛缩,气管移位等。下凳骨在颞下凳关节处的活动度;头部在寰枕关节处的活动度;颈部的长度、周径和肌肉发达的程度;腭的大小和开关;下凳骨与面部大小的比例;上凳牙与下凳牙的咬合情况等,并目测甚至颏凸和下凳角的大致距离。体检指标包括: 开口度:张口度小于3cm示气管插管操作困难;小于1.5cm则无法用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 牙列:上切牙突出在直接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操作期间可影响插管操作。 下颌骨活动度 舌咽部结构:即马兰帕蒂分级(Mallampati)。 寰枕关节伸展度:患者枕寰关节的仰伸度分级: Ⅰ级:伸展度无降低; Ⅱ级:降低1/3 Ⅲ级:降低2/3 Ⅳ级:伸展度完全消失。 下颌间隙:测量甲-颏间距和/或下颌骨水平支的长度,正常成年人喉前下颌骨内面和舌骨之间的空间平均至少应能达到两指以上。 3、影像学检查。 4、喉镜检查喉镜下所见到的咽部视野: Ⅰ级:能看到声带; Ⅱ级:仅能看到部分声带; Ⅲ级:仅能看到会厌。 Ⅳ级:看不到会厌。 局麻下喉镜暴露达Ⅱ级水平提示插管无困难,可放心进行全麻诱导插管。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23年)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1000字 困难气道是指在气道管理中遇到阻力、狭窄等情况,导致无法正常 通气,产生低氧血症的一类情况。困难气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 性和技术复杂性,需要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 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减少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 困难气道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困难气道的分类 困难气道根据气道阻力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困难气道。 轻度困难气道是指通气阻力程度较轻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机 参数、改变体位等方法进行管理。中度困难气道是指通气阻力较大 的情况,需要采取气管插管、面罩通气等抢救措施,改善气道通畅。重度困难气道是指气道阻力很大,需要立即采取呼吸机辅助通气、 紧急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 困难气道管理的步骤 1.认真观察患者情况,了解气道通畅状态,判断困难气道的类型及 程度。 2.采取相应的氧疗措施,以维持气体交换功能,减轻低氧血症症状。 3.采取非侵入性通气方法,如面罩通气、CPAP等,以改善气道通畅,促进患者呼吸。 4.如非侵入性通气无效,需立即采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清除气道菌株、杂质和分泌物等病理物质。 5.配合呼吸机进行气道管理,根据患者需要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 模式,保持氧合状态稳定。 6.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氧合状态,及时调整支持治疗方案,减轻气 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 困难气道管理的注意事项 1.抢救困难气道的治疗应该是有预备的,医务人员应该在平时的工 作中多加训练,提高操作技能。

2.困难气道管理应该是一个团队合作,需要多个医务人员齐心协力,配合顺畅,以保证抢救效果。 3.困难气道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特征,根 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困难气道管理过程中,注意防止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产生,保证治疗效果。 困难气道是医学急救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病情,其处理具有相当的风 险性和专业性,需要医务人员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采取 正确的抢救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xx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 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 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 用。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 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 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 龄段的患者。 四、术后随访和注意事项 完整的困难气道处理过程包括气道的建立、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以及后续 的随访与处理。麻醉科医师要制定一套方案来保证拔管时的安全。理想的拔管 方法应该是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在可控、分步且可逆的前提下拔除气管 导管。麻醉科医师应评估、随访并处理经过困难气道处理后可能发生并发症的 患者,应该在麻醉记录单中记录患者出现困难气道,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同 时有必要将以上信息告知患者或家属,为今后气道处理提供指导。任何一次困 难插管、困难面罩通气、紧急有创气道、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处理都应该认真复习、讨论和总结。 五、总结 气道管理不仅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困难气道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有冷 静处理困难气道的正确思路。本专家共识以简明扼要的形式阐述了已预料的和 未预料的困难气道的管理流程(图1),并对以下几点做出了强调和创新:①麻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是指在气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以预料的、或无 法预防的困难情况,并且极度危险,可能导致氧合不足甚至死亡。在许多紧急情况下,困难气道可能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道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气道不畅通,人体的各器官会 失去氧气供应。因此,通过采取有效的气道处理措施,可以使气 道保持畅通,使患者得以快速恢复。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的气道处理可以发 生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呼吸道阻塞、气道内物体的阻碍、气 道分泌物的累积和气道外伤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氧合不足的 情况,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困难气道处理,是医疗工作者必须掌握 的技能之一。在此文章中,笔者将分享一些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一、良好的气道评估

在处理困难气道之前,首先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气道评估。评估 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清晰的视野,喉镜简易度,舌根前伸转动度,气道通畅度,颈椎曲度和呼气压等。通过评估,可以有效地 减轻气道梗阻,并预测气道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气道处理方法 当气道异常时,需要采用一种适合患者情况的气道处理方法。 可以通过通气面罩、手动通气、支气管镜、喉镜和气管插管等方 法维持气道通畅。在选择处理方法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呼吸状况、年龄、体重、怀孕状态、咳嗽、呕吐等因素。选择错误的方法可 能会危及生命。 三、专业技能与培训 即使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来说,对困难气道处理的操作也需 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因此,医疗工作者应该定期接受针对 困难气道管理的培训课程,更新最新的气道处理技术。

同时,通过模拟训练、模拟实施课程和线上学习等训练方式, 可以通过模拟场景快速掌握气道处理的各种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口喉正确的绑扎和压迫位置、脊柱稳定和良好的气道控制等等。 四、团队合作和预防措施 在进行气道管理时,医疗团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名单独的 医生无法应对所有的情况,因此需要多个医务人员的协拍和协作。在处理困难气道时,不仅需要配备合适的设备和器材,还需要建 立应急反应队伍,以处理不可预测的情况。 在医疗工作中,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需要监测患者 的状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患者困难气道的风险。此外,定期检 查设备、消毒器械,管理医疗废物,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困难气道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医疗事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但 是通过有效的气道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如此悲 剧的发生。因此,进行严谨和详尽的气道评估,选择合适的处理 方法,拥有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以及采取预防措施是困难 气道管理指南的关键。

专业技术篇---困难气道应急预案

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应急预案 一科室常规备有各项处理困难气道的工具 1一级设备:各手术间配备高质量海涅喉镜;其它应急用具,如口咽通气道、喉罩等。2二级设备:科室配有两套镜片前端可弯折的困难喉镜; 3三级设备:科室配有一套直径3.8mm的电子支气管软镜,可进行引导气管插管; 科室另配置了一套直径4mm的电子插管硬镜,可协助进行困难插管; 科室配有困难插管的引导器(导引钢丝); 科室有紧急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包。 二科室有困难气道处理的应急人员梯队 1麻醉医生实行三级医生负责制,需插管的全身麻醉均配有至少一名中级以上人员协助完成; 2二线值班人员和住院总医师住科值班。 三已知的困难气道插管: 1一般准备:与患者沟通,嘱其配合,做好心理准备,必要时需用抗胆碱药物。 2优选表面麻醉清醒插管。 3镇静、镇痛:原则为小剂量、短效、不抑制自主呼吸、能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和不愉快回忆。 4插管失败可选择:①取消手术,重新准备;②如果极不合作,面罩通气正常,可选择全麻诱导;③手术必须完成,可选择局麻下手术或手术"建立气道"。 四未预料的困难气道插管: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利用面罩维持正常通气,保持正常氧和水平,排除CO 。根据 2 喉镜显露情况判断插管程度;尽快寻求帮助! 1能维持病人正常通气,则使用其它插管工具(二级三级呼吸设备)进行气管插管。 切忌惊慌失措,延误处理时机。 2插管不成功者,可试放喉罩,喉罩不成功者,辅助病人呼吸直到自主呼吸恢复,再考虑清醒插管; 3插管操作应轻柔、准确、切忌使用暴力,避免长时间行气管插管。 4综合判断患者咽喉部肿胀度,重新评估困难度,必要时暂缓手术,本次麻醉手术取消、监护患者直至完全清醒。 五困难气道相关技术要点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 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RR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龄段的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maskventilation , DMV :有经验的麻 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 3. 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 tubati on ,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 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 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airwaRdevice , SAD)置入和 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 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 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⑵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 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 n't In tubatio n,Ca n'tORRge natio n.CICO)” ,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用于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种之多,我们推荐最常用和公认的几种。将这些工具和方法分为处理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的工具和方法。处理非紧急气道的目标是无创,而处理紧急气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科医师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建立气道。 1. 非紧急无创工具与方法主要分为喉镜、气管导管和声门上通气工具 (SAD)三类。 (1)喉镜类:分为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 A. 直接喉镜:包括弯型镜片(Macintosh )和直型镜片(Miller )。选择合适的尺寸类型非常重要,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尺寸类型的镜片和不同型号的喉镜柄。 B. 可视喉镜:包括 Glidescope、McGrath、C-Mac、Tosight 和 UE可视喉镜等,不需要口、咽、喉三轴重叠,可有效改善声门显露,但一般需借助管芯,以防显露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一、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n't Intubation, Can't Oxygenation. CICO)”,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用于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种之多,我们推荐最常用和公认的几种。将这些工具和方法分为处理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的工具和方法。处理非紧急气道的目标是无创,而处理紧急气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科医师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建立气道。 1.非紧急无创工具与方法主要分为喉镜、气管导管和声门上通气工具(SAD)三类。 (1)喉镜类:分为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 A.直接喉镜:包括弯型镜片(Macintosh)和直型镜片(Miller)。选择合适的尺寸类型非常重要,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尺寸类型的镜片和不同型号的喉镜柄。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在临床医学中,气道管理一直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抢救技能之一。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气道处理可能会变得困难甚至危险,这时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本文将介绍一种困难气道处理流程,以帮助医务人员在处理困难气道时更加安全和有效。 步骤 1. 评估气道 在处理困难气道之前,首先需要对气道进行评估。这包括检查气道的通畅程度、存在的任何异物或阻塞物、气道的直径和长度、颈部和头部的位置以及患者的意识水平等。评估的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气道管理方法。 2. 气道保持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必须保持气道的通畅。这可以通过使用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面罩通气道或气管插管等方法实现。在选择气道保持装置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和气道状况等因素。 3. 呼吸支持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呼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手动通气、机械通气、支持性氧疗或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方法实现。在选择呼吸支持装置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氧合水平和二氧化碳排出水平等因素。 4. 气道管理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气道管理方法。这

包括使用喉罩、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气管插管或经鼻气管插管等方法。在选择气道管理方法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气道情况、手术难度、设备可用性和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等因素。 5. 监测和调整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气道状况。这可以通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排出水平等指标实现。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气道管理方法,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注意事项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保有足够的人员参与处理过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2. 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药物可用,以便在需要时使用。 3.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需要采取谨慎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 在处理困难气道时,需要注意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结论 困难气道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介绍的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处理困难气道时更加安全和有效。在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技能水平来选择最佳的气道管理方法。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气道状况,及时调整气道管理方法,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困难气道处理操作技术规范

困难气道处理操作技术规范 【定义和分类】 (一) 困难气道的定义 1、困难气道,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在行面罩通气和(或)气道插管时遇到了困难。 2、困难气管插管,即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常规喉镜正确地进行气管插管时,操作在4次以上或需时10min以上者仍不能完成为插管困难。 3、面罩通气困难,即一个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和(或)合适的通气。 (二)根据气道困难发生的类型分为: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 1、急症气道:一般指通气困难同时插管也很困难的十分危急的病人,需要采取特别紧急的措施打开气道,并建立通气,通气困难往往发在诱导后。 2、非急症气道:病人能维持自主呼吸或在面罩辅助下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氧和,但插管困难,此种困难气道的处理比较从容,允许选择其他的插管方法完成气管内插管。根据术前估计分为: ①已经确定或者预料的困难气道。 ②未能预料的困难气道:术前估计未能发现气道问 题和未作术前检查而常归诱导,诱导后发生了困难气道,这

是产生急症气道的常见原因。 【评估】 1、术前访视:术前访视需重点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困难气管 插管等情况。如患者曾有过困难气管插管病史,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重要问题:①气管插管的困难程度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②直接喉镜操作期间患者的体位。③气管插管所用的器械。④操作者对患者既往所采用的气管插管方法是否熟悉。 2、体格检查:良好训练的麻醉医师多半能一眼发现潜在的 困难气管插管。短粗、肌肉发达和组织臃肿的颈部常可导致直接喉镜操作和声门显露困难。病态肥胖,因鼻道和声门周围区域有过多的组织可累及呼吸道,可阻挡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行直接喉镜操作时的视野及接近声门口的径路。下颌短小、门齿前突,颈部肿物,疤痕挛缩,气管移位等。下颌骨在颞下颌关节处的活动度;头部在寰枕关节处的活动度;颈部的长度、周径和肌肉发达的程度;腭的大小和形状;下颌骨与面部大小的比例;上颌牙与下颌牙的咬合情况等,并目测其至颏凸和下颌角的大致距离。体检指标包括: 3、开口度:张口度小于3cm示气管插管操作困难;则无法用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1.5cm小于 4、牙列:上切牙突出在直接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操作期间 可影响插管操作。 5、下颌骨活动度

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

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 邓晓明 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急诊抢救和重症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成功进行有效呼吸道管理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多数情况下,接受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均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气管插管。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声门暴露欠佳,出现气管插管的困难或失败,影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据报道,在麻醉事故死亡病例中,约30%与困难气道处理失败相关。因此,对困难气道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手术前尽可能早期识别,充分准备,选择操作者最熟悉和最安全的方法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意外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 1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级 1.1面罩通气困难 1.1.1麻醉前SpO2>90%病人,如无人帮助,用纯氧和面罩正压通气不能维持 SpO2>90%。 1.1.2在面罩正压通气过程中,如无人帮助,不能防止和纠正通气不足。 1.2喉镜暴露困难 在直接喉镜行气管插管时,根据观察的喉部结构分级,以评定气管插管的难度。 1.2.1Cormack和Lehane分级法(四级) Ⅰ级:声门完全显露,可见声门前后联合;Ⅱ级:声门部分显露,可见声门后联合;Ⅲ级:不能显露声门,能看见会厌;Ⅳ级:声门和会厌均不能看见。 1.2.2Wilson分级法(五级) Ⅰ级:声门完全显露,可见声门前后联合;Ⅱ级:显露1/2声带;Ⅲ级:声门部分显露,可见声门后联合;Ⅳ级:不能显露声门,能看见会厌;Ⅴ级:声门和会厌均不能看见。 1.2.3六级法 在临床麻醉时,我们发现应用直接喉镜暴露声门时,如果仅能看见会厌的前端,使用管芯帮助盲探插管的方法往往会出现较大困难;Samsoon和Young的前瞻性研究也证实,只有在喉镜暴露时仅见到会厌尖端以及看不见会厌的病人才会发生意外的气管插管失败;而Williamson也认为,应根据喉镜暴露会厌和会厌尖端的不同将CormackⅢ级分为Ⅲ1和Ⅲ2。因此,我们认为将喉镜暴露分为六级,更有利于临床工作。Ⅰ级:声门完全显露,可见声门前后联合;Ⅱ级:显露1/2声带;Ⅲ级:声门部分显露,可见声门后联合;Ⅳ级:不能显露声门,能看见会厌;Ⅴ级:不能显露声门,能看见会厌前端(1/3);Ⅵ级:声门和会厌均不能看见。

急诊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方法

急诊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方法 刘成陈瑞(1.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急诊科545005;2.广西柳州市地区医院耳鼻喉科545005)【关键词】急诊;气管插管;对策 快速有效的人工通气是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医院内最快、最有效、最可靠的人工通气 方法是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为紧急建立人工气道的首选方法[1]。气管插管术是将特制的 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气管内,以有效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 分泌物或异物;便于应用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特别是复苏患者控制 气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项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技术。笔者就急诊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 综述如下。 1 插管困难及处理方案 1993 年美国麻醉学会制定的困难插管的定义为:用喉镜插管时,操作在4 次以上或需时10 min以上。据报道在麻醉诱导期出现插管困难的发生率为1~4%[2];在急诊插管环境中,由 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做插管前评估,插管困难的发生率可能更高。有学者对气管插管困难的原 因及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但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判断方法均基于解剖学,特异性不高。依据 是否通过面罩通气,插管困难气道可分为急症气道及非急症气道。非急症气道的处理可以采 取以下方案:①再次尝试喉镜插管;②经鼻肓探插管;③光索辅助插管;④逆行引导插管; ⑤纤支镜插管。急症气道多出现于实施快诱导插管过程中,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包括:① 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面罩给氧;②置入喉罩;③插入ETC;④其他紧急通气技术(如经环 甲膜穿刺行气管高频喷射通气、环甲膜切开术和气管切开术)。 2 急诊医师的注意事项 需要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可由中毒、严重外伤、晚期肿瘤、心脑血管意外、 溺水、严重过敏、重大疾病晚期等导致[3],其中不乏传染性疾病如SARS等。在插管过程中,由于近距离接触患者,急诊医师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因此有必要做好插管时的防护措施如 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物品如喉镜、气管管芯等在插管后均 应及时消毒。对某些躁动患者尚需防止被患者伤害。在手术室外插管,由于条件限制,常有 家属围观。在插管前须尽可能向家属讲清插管风险,取得家属理解;操作简练有序,出现特 殊情况沉着处理,避免因插管导致新的医疗纠纷。与患者经治医师亦应做好交流,以决定插 管处理方案以及插管困难或插管失败时的应对措施。 3 困难插管的处理方法 目前,针对气管插管困难的新技术很多,有纤维支气管镜、纤维喉镜、纤维胆道镜、引光器 引导、喉罩、逆行牵引插管等[4-12],常需更换辅助设备或配合采用辅助手段,不适合急救使用。现介绍几种不需特殊辅助设备处理困难插管的方法。 3.1 困难气管插管最安全可靠方法是施行清醒插管,首要要准备工作充分,包括患者心理准备、完善的气道表面麻醉、抑制呼吸道分泌药物和适量的镇静药。有些特殊患者(如面颈部存 在严重烧伤、瘢痕、预置有皮下扩张器等)即使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也难以实施有效的表面麻醉.这时可在静脉麻醉或局麻下切开松解后气管插管;也可以选择逐渐喷洒的方法:通过纤支 镜的吸引管道将局麻药由浅入深逐渐喷洒于口腔、咽喉直至声门和气管内;注意在进行操作前,在患者一侧磨牙放置一个牙垫。以防患者突然咬坏纤支镜。盲探经鼻气管内插管,滴入 麻黄素收缩鼻腔,操作应轻柔。依据气管导管内气流声的强弱来判断导管尖端与声门的位置 和距离。 3.2 改变导管塑型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13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龄段的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 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n't Intubation, Can't Oxygenation. CICO)”,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困难气道处理对策

困难气道处理对策 对于每个需要麻醉的病人,至少在实施麻醉前(手术室内)要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进行评估。根据是否预料为困难气道,将处理流程分为两类,以便明确目标,区别对待。 一、已预料的困难气道 麻醉前评估存在困难气道时,分析困难气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技术,防止通气困难的发生。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麻醉医师应该做到: 1、告知患者这一特殊风险,使病人及其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确保至少有一个对困难气道有经验的高年麻醉医师主持气道管理,并有一名助手参与。 3、麻醉前应确定建立气道的首选方案和至少一个备选方案,当首选方案失败时迅速采用备选方案。尽量采用操作者本人熟悉的技术和气道器具,首选微创方法。 4、在气道处理开始前充分面罩吸氧。 5、尽量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防止可预料的困难气道变成急症气道。 6、在轻度的镇静镇痛和充分的表面麻醉下(包括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面罩给氧,并尝试喉镜显露。 7、能看到声门的,可以直接插管,或快诱导插管。

8、显露不佳者,可调换合适的喉镜片结合插管探条 (喉镜至少能看到会厌);纤维气管镜辅助(经口或经鼻);或传统的经鼻盲探插管等;也可采用视频喉镜改善显露,或试用插管喉罩。 9、在困难气道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要确保呼吸和氧合,密切监测病人的SpO2变化,当其降至92%时要及时面罩辅助给氧通气,以保证病 人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0、反复三次以上未能插管成功时,为确保病人安全,推迟或放弃麻醉和手术也是必要的处理方法,待总结经验并充分准备后再次处理。 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重要的是维持病人的自主呼吸,预防 发生急症气道。 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麻醉前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时,也不能排除困难气道的发生,而 且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在全麻诱导后更具危险性,因此麻醉医师应该做到: 1、预防急症气道的发生,可以将快速诱导分成两步给药,首先是 试验量的全麻药使患者意识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 2、常规行通气试验,在主要的全麻诱导药物和肌松药给入之前, 测试是否能够实施控制性通气,不能控制通气者,不要盲目给入肌松 药和后续的全麻药物,应唤醒病人,行清醒插管,防止发生急症气道。 3、对能通气但显露和插管困难的患者,选择上述非急症气道的工具。要充分通气和达到最佳氧合时才能插管,插管时间原则上不大于 1min,或SpO2不低于92%,不成功时要再次通气达到最佳氧合,分析原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专家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专家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为进一步规范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减少气道处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于2009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困难气道管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制订了本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基于国情,我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 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 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 将已预料的困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 “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 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建立气道方法的依据;6. 放宽“紧急气道”的定义;7. 创新并且改良《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或气管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2]。 2.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3-5],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 (表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困难面罩通气问题。

注:a. 该分级在Han.R与Kheterpal.S的通气分级基础上修改制定[3-6],1~2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ETCO2波形测试)确定,3~4级以SpO2 是否≥90%而定。b. 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通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 cmH2O)、胸腹起伏良好、ETCO2波形规则。c.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3.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2]。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上努力[2]。 4. 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他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的严重后果[2]。 5. 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情况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包括明确的困难气道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前者包括明确困难气道史、严重烧伤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后者为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二者的判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操作者自身的技术水平而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最重要的是维持患者的自主呼吸,预防发生紧急气道。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危险因素的患者,其中极少数于全麻诱导后有发生困难气道的可能,需常备应对措施。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大约90%以上的困难气道患者可以通过术前评估发现。对于已知的困难气道患者,有准备有步骤地处理将显著增加患者的安全性。因此,所有患者都必须在麻醉前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做出评估。

困难气道应急预案

困难气道应急预案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与条件,结合麻醉中具体病情,对困难气道制定以下应急预案,每套应急方案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对待,灵活运用,指导思想,准备充分,处理果断团结协作,确保安全。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1、困难气道: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在行面罩通气和(或)气道插管时遇到了困难。 2、困难气管插管:即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常规喉镜正确地进行气管插管时,经三次尝试仍不能完成。 3、面罩通气困难,即一个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气和(或)合适的通气。不正常的氧和:吸100%的氧气,SPO2<90%;不正常的通气:测不到PETCO2,测不出潮气量,听不到呼吸音或看不到胸廓的运动或出现紫绀,胃扩张,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 (二) 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 一.已知的困难气管插管的处理原则 2. 术前充分准备,包括麻醉器械,药品的日常准备与定期消毒,维护平时需经常检查与准备的物品:氧源,监护仪,麻醉机及零配件,螺纹管,面罩,气囊,气管切开包,麻醉包,微量注射泵,吸痰管,插管用具,包括各型气管导管,普通麻醉喉镜,插管钳,导管芯,衔接管,牙垫,口咽通气道,局麻药喷雾器等.急救及麻醉药品:肾上腺素,麻黄素,多巴胺,间羟胺,阿托品,654-2,硝酸甘油,氨茶碱,利多卡因,咪唑安定,氟哌啶,氟吗西尼,吗啡,纳络酮,异丙酚,司可林,卡肌宁,新斯的明,地塞米松,速尿等。 3. 避免用同一种方法长时间反复试插,以免加重损伤和并发症的产生. 4. 在确保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插管方法; ①非清醒气管插管: ②清醒气管插管 4,若插管失败(由于病人不合作;器械不合适以及操作者本身的原因),此时可选择: ①取消手术,重新准备; ②如果极不合作,面罩通气正常,可选择全麻诱导; ③手术必须完成,可选择局麻下手术或手术“建立气道”。 二、未预料到的困难气道插管的处理原则 1、先应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利用面罩维持正常通气,保持正常氧合水平。 2、根据喉镜显露情况判断插管程度。 3、请高年资医师来帮忙。 4、如果有较好的情况下(即指相当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操作,而肌松较好时)直接喉镜插管失败时,可采用两种处理方法: ①只要能维持病人正常通气,则改用其他方法: ②可以使病人清醒,转为清醒插管。 5、注意事项 ①切忌惊慌失措,否则会延误处理问题的时机,只要保持病人有效通气,便不会有生命危

【参考借鉴】困难气道管理指南.doc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RR)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于布为马武华左明章田鸣(负责人)朱也森李士通吴新民高学(执笔人)鲍红光 目录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五、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规范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减少气道处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于20RR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困难气道管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制定了本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基于国情,我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将已预料的困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建立气道方法的依据;6.放宽“紧急气道”定义;7.创新与改良《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 气时或气管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由于声门上气道工具(SGA)密封不良或气道梗阻而无法维持有效通气。 (3)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1-1)。声门上气道工具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面罩通气问题。

困难气道应急预案

困难气道应急预案 一、引言 困难气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道发生阻塞或者受到压迫,造成呼吸困难的情况。困难气道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危害,甚 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制定一份有效的困难气道应急预案对于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二、预案目的 本预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以应对出现 困难气道的紧急情况,减少因困难气道导致的伤害和并发症,提高 救援效果和成功率。 三、应急处理流程 1. 观察与判断 在发现患者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应迅速判断是否为困难气道, 并观察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窒息、呼吸急促、 发绀等症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2. 创立呼吸通道

a. 保持患者头部处于自然位,并用手指轻轻将下颌抬起,以增加气道通畅度。 b. 如有必要,使用抗窒息位置(俯卧位或半坐位)。 3. 清除气道异物 a. 采用手指扫除法,刺激咽部引导患者主动咳嗽,以排除喉咙内的异物。 b. 如手指扫除法无效,可采用胸外按压法或互助呼吸技术,帮助患者清除气道异物。 4. 吸入氧气 在处理困难气道的同时,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以保证患者的氧气供应。合理使用各种吸氧装置,如面罩、导管等。 5. 快速转运就医 在处理困难气道的同时,需配合调动急救车辆,将患者迅速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四、应急设备和药品配置

为了有效处理困难气道应急情况,建议医疗机构和急救队伍配 备以下应急设备和药品: 1. 呼吸通畅器具:如气道导管、气囊面罩、气管插管等。 2. 医疗仪器:如血氧饱和度测量仪、呼吸机、紧急气管切开工 具等。 3. 吸痰器具:如吸痰管、吸痰器等。 4. 药品:如静脉注射用激素、肾上腺素、抗过敏药物等。 五、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为了确保困难气道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医务人员和急救人员 应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演练。培训内容包括困难气道的识别与处理、应急设备和药品的使用、团队协同配合等。 六、预案的完善和更新 困难气道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根 据新的技术进展和临床经验,及时更新预案内容,提高应急响应的 能力和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