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7年发布)

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7年发布)

根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7年发布的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图4-3-1),气道管理共分为六个步骤,见下图:

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情况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图文无关)

《专注的眼神》

照片来自第二届“仁心杯·最美白衣天使照片征集大奖赛”

拍摄者:郭小毓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麻醉医师应提高警惕性,并在插管操作时集中注意力,处理方法包括:

①采用清醒、镇静、表面麻醉下行气管插管,尤其推荐使用可视插管软镜纤维支气管镜等工具,避免镇静过度,也可置入喉罩;

②改变麻醉方式,如改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等方法完成;

③建立外科气道。对此类困难气道,术前应准备好困难气道管理工具,告知患者情况及操作流程取得患者配合,寻求有经验医师的帮助,麻醉前充分预充氧,对反流误吸高风险的患者应做好防范措施;

④外科气道建立困难或建立失败且患者存在缺氧,可考虑备体外膜氧合或体外循环。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①对未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麻醉者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呼救;采用各种措施。

②气管插管尝试应不超过3次。

③应用可视喉镜光棒、纤维支气管镜等辅助插管,若气管导管通过声门困难应更换更小型号的气管导管。

④避免反复尝试插管,患者面罩控制呼吸的间隔不应超过30秒。

⑤考虑置入喉罩,保证患者氧合,成功置入SAD(方法包括双侧

胸廓起伏,双肺听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等),患者氧合得到保障后,如果为非紧急手术,唤醒患者是第一选择。随着二代喉罩SAD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术可直接在喉罩全身麻醉下完成而不需要气管

插管;但在特殊或紧急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用SAD维持麻醉被认为是个高风险的选择。

如果置入SAD已3次仍不能进行通气和维持患者氧合,则立即宣布SAD通气失败,患者处于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状态(CICO),应迅速建立紧急有创气道,确保患者氧合。

(6)喉罩置入成功但患者仍通气不足或恶化,考虑经喉罩插入ID5.0-6.0的气管导管,也可考虑环甲膜穿刺或是气管切开建立外科气道。

(7)如果条件允许则尽快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唤醒患者,行清醒气管插管或是取消手术。

本文内容来自《麻醉危机管理》一书,详尽介绍临床麻醉各种危机的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既有理论叙述,又有临床实战经验分享,附有病例解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临床一线麻醉医务人员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困难气道的处理预案

困难气道的处理预案 目的:加强麻醉质量管理提高麻醉医疗安全 适应范围:全体医务人员 制定依据:《中华医学会临床麻醉指南》、《四川省综合医院临床麻醉管理规范》、《四川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 措施: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 1、困难气道: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在行面罩通气和(或)气道插管时遇到了困难。 2、困难气管插管:即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常规喉镜正确地进行气管插管时,操作在4次以上或需时10min以上者仍不能完成为插管困难。 3、面罩通气困难:即一个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 (二)根据气道困难发生的类型分为: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 1、急诊气道:一般指通气困难同时插管也很困难的十分危急的病人,需要采取特别紧急的措施打开气道,并建立通气,通气困难往往发在诱导后。 2、非急症气道:病人能维持自主呼吸或在面罩辅助下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氧合,但插管困难,此种困难气道的处理比较从容,允许选择其他的插管方法完成气管内插管。根据术前估计分为: ①、已经确定或者预料的困难气道。 ②、未能预料的困难气道:术前估计未能发现气道问题和未作术前检查而常规诱导,诱导后发生了困难气道,这是产生急症气道的常见原因。 二、困难气道的评估 1、术前访视:术前访视需要点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困难气管插管等情况。如患者曾有过困难气管插管病史,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重要问题; ①气管插管的困难程度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 ②直接喉镜操作期间患者的体位;

③气管插管所用的器械; ④操作者对患者既往所采用的气管插管方法是否熟悉。 2、体格检查:良好训练的麻醉医师多半能一眼发现潜在的困难气管插管。短粗、肌肉发达和组织臃肿的颈部常可导致直接喉镜操作和声门显露困难。病态肥胖,因鼻道和声门周围区域有过多的组织可累及呼吸道,可阻挡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行直接喉镜操作时的视野及接近声门口的径路。下颌短小、门齿前突,颈部肿物,疤痕挛缩,气管移位等。下凳骨在颞下凳关节处的活动度;头部在寰枕关节处的活动度;颈部的长度、周径和肌肉发达的程度;腭的大小和开关;下凳骨与面部大小的比例;上凳牙与下凳牙的咬合情况等,并目测甚至颏凸和下凳角的大致距离。体检指标包括: 开口度:张口度小于3cm示气管插管操作困难;小于1.5cm则无法用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 牙列:上切牙突出在直接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操作期间可影响插管操作。 下颌骨活动度 舌咽部结构:即马兰帕蒂分级(Mallampati)。 寰枕关节伸展度:患者枕寰关节的仰伸度分级: Ⅰ级:伸展度无降低; Ⅱ级:降低1/3 Ⅲ级:降低2/3 Ⅳ级:伸展度完全消失。 下颌间隙:测量甲-颏间距和/或下颌骨水平支的长度,正常成年人喉前下颌骨内面和舌骨之间的空间平均至少应能达到两指以上。 3、影像学检查。 4、喉镜检查喉镜下所见到的咽部视野: Ⅰ级:能看到声带; Ⅱ级:仅能看到部分声带; Ⅲ级:仅能看到会厌。 Ⅳ级:看不到会厌。 局麻下喉镜暴露达Ⅱ级水平提示插管无困难,可放心进行全麻诱导插管。

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

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

困难气道原因

困难气道原因: 先天性:颅骨面骨发育不全、颈短,小下颌等 后天性:强直性脊柱炎,面部烧伤或外伤,妊娠等气道评估: 病史(有无困难气道病史,麻醉记录) 气道检查 特殊检查,如影像学检查 气道评估:如张口度,颈部活动度等1.Mallampati评分 I级:窥见软腭,悬雍 垂,咽门 II级:窥见软腭,咽门 III级:窥见软腭 IV级:窥见硬腭 2.甲颏距离:(thyromental distame, ***) ***>8cm 插管容易 ***<6.5cm 插管困难 3.颈长度(neck vertical length, NLV) NLV>9cm 插管容易 NLV<7cm 插管困难 4.颈周径(neck circumference, NC) NC<33cm 插管容易 NC>35cm 插管困难 困难气道管理的准备工作(一) 告知病人及家属困难气道风险,并签字 上级医师及主任汇报 困难气道管理装置(困难气道管理箱) 各种内径的气管导管 各种尺寸及样式喉镜片 困难气道管理的准备工作(二) 气道插管辅助工具 导管管芯 导管转换器 插管钳 光索(light wand) 各种型号喉罩 气管食管联合导管(combitube) 困难气道管理的准备工作(三) 纤维支气管镜

经气管喷射通气装置 紧急有创通气装置:环甲膜穿刺、气管造口包,逆行插管装置呼末CO2监测仪 困难气道管理策略(一) 困难的可能性 面罩通气困难 插管困难 气管造口困难 病人合作困难 插管方式 清醒或诱导插管 无创或有创技术插管 保留或不保留呼吸 困难气道管理策略(二) 首选方案失败,启动代替方法 小儿或不合作病人不能配合清醒插管→诱导后插管 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呼末CO2监测 拔管 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 A 清醒插管 非外科方法插管外科技术插管※ 成功失败 取消手术用其它麻醉方法a 外科技术插管※ 注:※用CO2测定仪证实 a. 包括①在面罩麻醉下行手术 ②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区域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 ③在麻醉诱导下尝试气管插管 B 全麻诱导下插管 失败成功※ 从这一点反复考虑 下面的可行性 ①恢复自主呼吸 ②让病人清醒 ③呼叫帮助 非紧急气道紧急气道

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7年发布)

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7年发布) 根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7年发布的困难气道管理流程图(图4-3-1),气道管理共分为六个步骤,见下图: 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情况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图文无关) 《专注的眼神》 照片来自第二届“仁心杯·最美白衣天使照片征集大奖赛” 拍摄者:郭小毓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麻醉医师应提高警惕性,并在插管操作时集中注意力,处理方法包括: ①采用清醒、镇静、表面麻醉下行气管插管,尤其推荐使用可视插管软镜纤维支气管镜等工具,避免镇静过度,也可置入喉罩; ②改变麻醉方式,如改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等方法完成; ③建立外科气道。对此类困难气道,术前应准备好困难气道管理工具,告知患者情况及操作流程取得患者配合,寻求有经验医师的帮助,麻醉前充分预充氧,对反流误吸高风险的患者应做好防范措施; ④外科气道建立困难或建立失败且患者存在缺氧,可考虑备体外膜氧合或体外循环。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①对未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麻醉者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呼救;采用各种措施。 ②气管插管尝试应不超过3次。 ③应用可视喉镜光棒、纤维支气管镜等辅助插管,若气管导管通过声门困难应更换更小型号的气管导管。 ④避免反复尝试插管,患者面罩控制呼吸的间隔不应超过30秒。 ⑤考虑置入喉罩,保证患者氧合,成功置入SAD(方法包括双侧

胸廓起伏,双肺听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等),患者氧合得到保障后,如果为非紧急手术,唤醒患者是第一选择。随着二代喉罩SAD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术可直接在喉罩全身麻醉下完成而不需要气管 插管;但在特殊或紧急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用SAD维持麻醉被认为是个高风险的选择。 如果置入SAD已3次仍不能进行通气和维持患者氧合,则立即宣布SAD通气失败,患者处于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状态(CICO),应迅速建立紧急有创气道,确保患者氧合。 (6)喉罩置入成功但患者仍通气不足或恶化,考虑经喉罩插入ID5.0-6.0的气管导管,也可考虑环甲膜穿刺或是气管切开建立外科气道。 (7)如果条件允许则尽快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唤醒患者,行清醒气管插管或是取消手术。 本文内容来自《麻醉危机管理》一书,详尽介绍临床麻醉各种危机的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既有理论叙述,又有临床实战经验分享,附有病例解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临床一线麻醉医务人员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年快捷版

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拮抗因子,促使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等抵抗或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异常(包括高、低和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异常以高为主,可分为合并的高和应激性高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以合并者居多。目前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10%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患者升高更加显着,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显着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控制目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同时避免发生低,维持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波动比稳定的高危害更大。严密的、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和评价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25kg/m2,同时合并、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6.5%即可诊断。既往已有明确病史的患者,?≤7%提示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者?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专家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专家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为进一步规范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减少气道处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于2009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困难气道管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制订了本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基于国情,我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 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 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 将已预料的困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 “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 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建立气道方法的依据;6. 放宽“紧急气道”的定义;7. 创新并且改良《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或气管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2]。 2.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3-5],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 (表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困难面罩通气问题。

注:a. 该分级在Han.R与Kheterpal.S的通气分级基础上修改制定[3-6],1~2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ETCO2波形测试)确定,3~4级以SpO2是否≥90%而定。b. 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通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 cmH2O)、胸腹起伏良好、ETCO2波形规则。c.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3.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2]。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上努力[2]。 4. 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他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的严重后果[2]。 5. 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情况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包括明确的困难气道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前者包括明确困难气道史、严重烧伤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后者为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二者的判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操作者自身的技术水平而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最重要的是维持患者的自主呼吸,预防发生紧急气道。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危险因素的患者,其中极少数于全麻诱导后有发生困难气道的可能,需常备应对措施。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大约90%以上的困难气道患者可以通过术前评估发现。对于已知的困难气道患者,有准备有步骤地处理将显著增加患者的安全性。因此,所有患者都必须在麻醉前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做出评估。 1. 了解病史:详细询问气道方面的病史是气道管理的首要工作,必要时还应查阅相关的麻醉记录,了解困难气道处理的经历。

《急诊气道管理共识》要点

《急诊气道管理共识》要点 气道管理是急诊医师的基本技能,是维持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手段。虽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2013年推出了我国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但对于急诊患者,存在病种、病情、治疗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无法有效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作组结合急诊气道管理的特点,提出“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快速评估再干预,强化降阶梯预案,简便、有效、最小创伤”为原则的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协助急诊医师及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规范、高效的气道管理流程,提高急诊气道管理的质量。 1 急诊气道特点 急诊气道最主要的特点是紧急和不可预见性。下列因素均增加了急诊人工气道建立的难度:①在紧急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评估患者。②病情多变,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非计划性紧急建立人工气道。③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氧储备能力差,对人工气道建立时限要求高,且经常存在不能配合、生命体征不平稳、气道分泌物多、容易呕吐误吸等情况。④目前国内急诊所配备的气道管理工具相对单一和陈旧,遇到困难气道时手段有限。⑤急诊从业人员气道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因此,急诊医学科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标准化的气道管理规范,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气道管理水平。

2 基本概念 2 1 急诊困难气道 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急诊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者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2 2 困难气管插管 2 2 1 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2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Ⅲ~Ⅳ级)。 2 2 2 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需要2次以上尝试气管插管。 2 3 紧急气道 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 3 急诊气道管理的临床决策流程

(完整版)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李天佐(共同执笔人)杨承祥闵苏张洁张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郑宏闻大翔,姚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楚雄 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 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

【参考借鉴】困难气道管理指南.doc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RR)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于布为马武华左明章田鸣(负责人)朱也森李士通吴新民高学(执笔人)鲍红光 目录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五、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规范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减少气道处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于20RR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困难气道管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制定了本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基于国情,我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将已预料的困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建立气道方法的依据;6.放宽“紧急气道”定义;7.创新与改良《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 气时或气管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由于声门上气道工具(SGA)密封不良或气道梗阻而无法维持有效通气。 (3)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1-1)。声门上气道工具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面罩通气问题。

困难气道治理指南专家组困难气道治理指南

困难气道治理指南专家组:困难气道治理指南 为进一步标准困难气道处置流程,减少气道处置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于2020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治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困难气道治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咱们制订了本版《困难气道治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基于国情,咱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 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 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 将已预料的困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 “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 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成立气道方式的依据;6. 放宽“紧急气道”的概念;7. 创新而且改良《困难气道处置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概念与分类 1. 困难气道概念: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体会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或气管插管时碰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形[2]。 2.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1)困难面罩通气概念:有体会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忙的情形下,通过量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尽力,仍不能取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面罩通气分级:依照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3-5],1~2级可取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 (表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困难面罩通气问题。

注:a. 该分级在与的通气分级基础上修改制定[3-6],1~2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ETCO2波形测试)确信,3~4级以SpO2是不是≥90%而定。b. 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通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 cmH2O)、胸腹起伏良好、ETCO2波形规那么。c.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四手,使劲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3.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通过三次以上尽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份[2]。 (2)困难气管插管:不管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上尽力[2]。 4. 依照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形。患者能够维持中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许诺有充分的时刻考虑其他成立气道的方式。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不管是不是归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需紧急成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可致使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的严峻后果[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等: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崩醉学组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假设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方案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至2005年这10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Ⅲ~Ⅳ级。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

高龄〔>90岁〕、器官储藏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 d 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 h内手术相比,48 h后手术者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增加41%,1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 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比值比〔OR〕=0.74,95%可信区间〔CI〕:0.67~0.81。此外,错过最正确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防止因管理因素导致的手术延迟。建议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手术,条件具备时强烈建议在髋部骨折后24~48 h内实施手术。 三、术前评估和准备 1.急诊室处理:急诊室接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应在1 h内完成初级评估,4 h内收入专科病房。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并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

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中华医学会参考)

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中华医学会参考)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关于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参考草案 为加强三级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麻醉科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指导医院麻醉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作为麻醉科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在中华医学麻醉分会指导下制定并将《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简称《标准》)列入建设管理规范,《标准》主要针对三级医院麻醉科,二级医院麻醉科可参照执行,据此可对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标准》涵盖科室设置与功能、人员配备、诊疗技术、科室管理及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现叙述如下: 一、组织结构与功能 结构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医院麻醉科的组织结构是从整体上保障与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国家卫生部在1989年发布【89】第1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的工作内涵应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的研究与诊疗。卫生部27号文件,又将麻醉科确认为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6”。这不仅是麻醉科开展业务工作的依据,更是医院麻醉科与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科室之间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发展势态的重要保证。麻醉科组织结构及其要求如下: (一)建科 指标要求 1.成立麻醉科(1)凡开展手术治疗的二级以上医院均应成立麻醉科; (2)麻醉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有医院相应的建科文 件; (3)三级及有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均应在临床麻醉

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2017) 冯继峰,曲元,刘志强,李师阳,李爱媛,沈晓凤(执笔人),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黄绍强,黄蔚 分娩痛是分娩过程中的自然生理反应,长期以来人们把这种剧烈的痛苦过程视为不可避免的正常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减少产妇分娩期的疼痛,提高产妇分娩质量,是医务工作者追寻的目标。理想的分娩镇痛应具备:能确切完善地解除产妇疼痛;能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要求;不影响宫缩和产妇的行走;对母婴健康无影响;产妇能清醒配合分娩过程;有异常情况可满足手术麻醉的需要。为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分娩镇痛质量,实现分娩镇痛的临床规范化操作及管理,制定如下指南。 一、总则 分娩镇痛的方式有许多种,就分娩镇痛技术本身而言是相对较为简单,但管理、监测及产科配合却十分重要。分娩镇痛的管理包括制定规章制度、产前宣教、人员配备、人员培训及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合理的流程等。从事这项工作的医师和护士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常规,减少或控制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母婴的安全,获得完善的镇痛、顺利的分娩和良好的胎儿评分。遵循产妇自愿、安全及镇痛确切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的降低产妇产痛,最小程度的影响母婴结局。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确认,椎管内镇痛是目前镇痛效果最为确切的方法本指南主要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方法。 二、分娩镇痛前产妇的评估 分娩镇痛前对产妇系统的评估是保证镇痛安全及顺利实施的 基础。应在产科门诊区域设置麻醉门诊,当产妇近临产可到麻醉门诊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没有建立麻醉门诊可在产房分娩镇痛前系统评估,全面了解产妇情况并填写评估表。当产妇分娩时,特别是紧急情 况下,不论是剖宫产还是阴式分娩,麻醉科医师可及时了解到产妇的情况。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1.病史产妇基本情况、既往病史、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合并症、并存症。 2. 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BP、HR、RR、SpO2、T)、全身情况、确认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脊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灶或占 位性病变等禁忌证。 3.相关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存在合并症或异常情况者,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三、分娩镇痛适应证 1.产妇自愿。 2.经产科医师评估,可进行阴道分娩试产者(包括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等)。 四、分娩镇痛禁忌证 1.产妇拒绝。

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中华医学会参考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关于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参考草案 为加强三级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麻醉科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指导医院麻醉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作为麻醉科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在中华医学麻醉分会指导下制定并将《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简称《标准》)列入建设管理规范,《标准》主要针对三级医院麻醉科,二级医院麻醉科可参照执行,据此可对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标准》涵盖科室设置与功能、人员配备、诊疗技术、科室管理及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现叙述如下: 一、组织结构与功能 结构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医院麻醉科的组织结构是从整体上保障与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国家卫生部在1989年发布【89】第1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的工作内涵应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的研究与诊疗。卫生部27号文件,又将麻醉科确认为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6”。这不仅是麻醉科开展业务工作的依据,更是医院麻醉科与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科室之间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发展势态的重要保证。麻醉科组织结构及其要求如下: (一)建科 指标要求 1.成立麻醉科(1)凡开展手术治疗的二级以上医院均应成立麻醉科; (2)麻醉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有医院相应的建科文 件; (3)三级及有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均应在临床麻醉 的基础上开展急救与重症监测治疗以及疼痛诊疗工作(二)临床麻醉 指标要求 1.手术室内和手术室 外麻醉 能规范进行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 2.麻醉前检查、评估 与准备(1)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 (2)必需具备以下三种模式之一:①安排专人按规章进行此项工作;②设立“麻醉前评估中心”执行此项 任务;③三甲及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可先行开设麻醉 科门诊,取得经验后推广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