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伐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将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见庄公。】【其:代词,他的。乡人:同乡。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之:代词,这件事。间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不会听从您的。”】【所安: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偏:通“遍”,遍及、普遍。惠:恩惠。】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孚f ú: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以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可:可以。以:凭借。请:请允许。从:跟随。】

【分析】开篇指出战争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鲁庄公的态度。

“公将战,曹刿请见”,说明曹刿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鲁国胜负,体现了他的勇毅精神。

乡人的话,表明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

曹判的回答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所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性。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全文纲领,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显出他的“远谋”。

第一段1:叙述战前的对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想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之:代词,指曹刿。于:在。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齐军击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矣:了。败绩:大败。】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下车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驰:驱车追赶。辙hé: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逐:追赶,追击。】

【分析】点明战争地点:长勺。

对比描述:庄公和曹刿不同的指挥方式。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明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这实际上是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作比。.“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暗中设伏笔,在文章最后交代原因,更好地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二段2:写战争中,曹刿指挥的经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已经战胜齐军后,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枯竭了。敌方的勇气枯竭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作:振作。再:第二次。娟:枯竭,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

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害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ǐ:倒下。】

【分析】“既克,公问其故”,过渡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

“夫”字与下文的“夫”字,引领两层议论。“夫战,勇气也”,提出抓住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

以大国难测,谨防埋伏为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认为“可矣”,表明其“远谋”的特点。

第三段3: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表明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指挥作战。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21年整理〗《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伐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将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见庄公。】【其:代词,他的。乡人:同乡。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之:代词,这件事。间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不会听从您的。”】【所安: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偏:通“遍”,遍及、普遍。惠:恩惠。】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孚f ú: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以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可:可以。以:凭借。请:请允许。从:跟随。】 【分析】开篇指出战争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鲁庄公的态度。 “公将战,曹刿请见”,说明曹刿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鲁国胜负,体现了他的勇毅精神。 乡人的话,表明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 曹判的回答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所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性。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作者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曹刿[guì],约前745~前663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终年84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了。关于曹刿的传说有: 1、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得曹刿相助才转危为安,本文讲的就是此事,后面细说。 2、谏阻庄公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但庄公不听从,所以名声不好,丢掉霸业。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 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 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 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 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 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 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 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 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责编: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一些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根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左传》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开始把它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左传》篇名,都是后人所加。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返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干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威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2-10】 知识积累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15-17】 重点实词 1.师:军队。 2.伐.(fá):讨伐,攻打。 3.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参与。 5.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见:拜见。 7.安:有“养”的意思。 8.专,个人专有。 9.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0.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1.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3.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4.信:实情。 15.孚.(fú):为人所信服。 16.福:赐福,保佑。 17.狱:案件。 18.察:明察。 19.情:(以)实情判断。 20.忠:尽力做分内的事。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 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所以,无论战前、战中、战后都紧紧围绕着“论战”这一中心展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曹刿是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从曹刿的“论战”中,看出他目光敏锐,语言洗练,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突出他的“远谋”。从“请见”、“问战”、“请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等一系列活动中也能够看出他的精明干练,深谋远虑。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更加集中地表现了曹刿的形象特点。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人物形象。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情。作者还用不少笔墨着

中考《曹刿论战》一句一译,字词翻译,全文翻译,解析详解

1.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1)伐:攻打 (2)间(jiàn):参与。(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9) 加:虚报。(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 (14)察:明察 (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25)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 (27)靡(mǐ):倒下。 (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败绩:大败 (32)属:类 三、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内容预览: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 (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 (1)战:战略,战术。(2)师:军队。(3)伐:攻打。 (4)战:迎战。(5)见:拜见。(6)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7)谋:商量。(8)间:参与。(9)鄙:鄙陋,目光短浅。 (10)以:用,靠。(11)安:养。(12)弗:不。 (13)专:独自占有。(14)以:把。(15)对:应答。 (16)遍:遍及。(17)从:跟从。(18)牺牲:指猪、牛、羊等。 (19)帛:丝织品。(20)加:虚夸,谎报。(21)以:按照。 (22)信:诚实。(23)孚:使人信服。(24)福:赐福,保佑。 (25)狱:案件。(26)虽:虽然。(27)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28)情:实情。(29)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30)属:类。 (31)以:凭借。(32)之:他,代指曹刿。(33)鼓:击鼓。 (34)败绩:军队溃败。(35)驰:驱车追赶。(36)视:察看。 (37)辙:车轮压出的痕迹。(38)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39)望:眺望。 (40)逐:追赶,这里指追击。(41)既:已经。(42)克:战胜。 (43)故:原因,缘故。(44)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5) 作:振作。 (46)再:第二次。(47)竭:尽。(48)盈:充满。 (49)故:所以。(50)测:估计,预料。(51)惧:害怕。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 论战》 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一、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 ..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8.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9.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10.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 2.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4.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20课曹刿论战 教案—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曹刿论战 【教材分析】 初三下册第六单元20课,本单元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生活,这一篇就是讲述了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的故事。文章将重心放在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上,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远虑”。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时长】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了解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3.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解读 一、教材解读 (一)课文简说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 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 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 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二、教学 建议 1.适当讲讲时代背景。不仅要讲战争的背景(见“有关资料”),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曹刿( ɡuì) 玉帛( bó) 小信未孚( fú) 辙乱( zhé) 旗靡( mǐ) 2.一词多义 何以战( 介词,凭、靠) 以 必以分人( 介词,把)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必以信( 名词,实情) 信 小信未孚( 名词,信用)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故 故克之( 连词,所以) 曹刿请见( 请求) 请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又何间焉( 表示疑问,呢) 焉 惧有伏焉( 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公与之乘( 指代曹刿) 之大小之狱( 的) 公将鼓之(起补足章节作用,无实义) 故克之( 指代齐师) 3.词类活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动用法,使信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向下) 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4.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曹刿论战》知识点

《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曹刿说:“可以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但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追击齐军。”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九下4曹刿论战含解析

4 曹刿论战 《左传》 (1)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本文所记叙的为齐鲁长勺之战。 (2)把握精到的取材、对比的手法。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3)品析精练的语言。文章语言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2018北部湾经济区)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于长勺打败齐国。 一、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1)又何间. 焉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空隙 (2)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粗俗,低下 (3)牺牲..玉帛 知识梳理 故 事 复 述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 舍弃自己的生命 (4)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 (5)可以 ..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6)再.而衰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又一次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神弗福.也 原意为:福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②公将鼓.之 原意为:鼓,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动词 忠.之属也 原意为:忠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 (1)见:①曹刿请见.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入见.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见.曦月(《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①民弗从.也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