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志而不努力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的目的。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鄙:鄙陋,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在这里指朝中臣子。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小信未孚: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狱:案件。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鼓: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作,振作。

二、相关背景:

1、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但是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左传》记录了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的历史重大事件。与《春秋》相同,《左传》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而且表达了对事件人物的看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同时,《左传》还记叙了大量传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有不少不

附和历史事实的地方,严格的说它并不很象史书。所以对《左传》中事件、人物的定位问题,还应该持一些保留态度。

作为记事作品的代表作,《左传》以时间为序,注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交代。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不着眼于对战场对峙的细节也就是过程的描写,而是重点叙述战争的起因、双方的准备和最终结果。而且中间常有不合常理的神秘事件出现。例如战前的占卜、星象或梦境等等。这种不合理的事件出现也是《左传》被人成为"浮夸"之书的原因。

《左传》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中人物的对话、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很少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进行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言行,人物形象得以完成。所以从这个方面说,《左传》更象人物列传,不太象记史的文献。

在语言运用上,《左传》词约义丰,含蓄而简练。常用一两个字写出众多含义。《史通▪叙事》称它的语言为:"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2、关于长勺之战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是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

写之中。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二、文章脉络

这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

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

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三、写作方法

⑴本文记的是史实。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

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是这个方面的一篇代表作。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⑵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⑶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没有直接加以褒贬,只是把上述事件和几句有代表性的话写了出来,这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是史学家的笔法。史家笔法用得好,文章自然精练。

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

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类文品读】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其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咸:普通),独恭不优(优:富足)。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国语▪鲁语上》)

1、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⑴余不爱衣食于民( )

A、爱好

B、恩惠

C、吝啬

D、贪图

⑵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

A、必然

B、事务

C、完成

D、从事

⑶小赐不咸( )

A、给予

B、恩赐

C、施舍

D、赐与

⑷神弗福也( )

A、保佑

B、福分

C、幸福

D、福礼

2、下列加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必以情断之

A、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

B、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D、不知太字之乐其乐也

3、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动不违时,财不过用。

⑵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5、选出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 )(多选)

A、庄公认为能够进行长勺之战的条件在于他对百姓不吝啬衣食,祭祀神灵不吝啬祭品。

B、曹刿认为"惠本""民和"就会让百姓拥护他,并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C、曹刿认为百姓对钱财的需求是没有穷尽的,神灵对祭品的要求也是丰厚的,因此是不能够从根本上办到的。

D、曹刿指出只是对百姓施以"小赐",又不普遍,那么百姓也不会顺从;只是恭敬神灵,但祭品不充足,那么神灵也不会保佑你。

E、庄公认为风是自己听到的案件虽然不能亲自察看,但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曹刿认为这才是能够作战的根本条件。

(参考答案:1、依次是:CDBA 2、C 3、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4、⑴做事不违背时机,财产的使用不过度。⑵因此(国君)号令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灵)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5、CE)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原文: 曹刿论战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13.曹刿论战·电子课文(附译文)

13.曹刿论战·电子课文(附译文)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 版)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 登轼败绩遂逐齐师夫战旗靡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掌握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小信未孚.()望其旗靡.()视其辙.乱()夫.战()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重点实词 伐:间:专:安:加:孚:古今异义词 鄙:牺牲:狱:可以:忠: 情:信:再: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左传》也称和,相传为所著,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现在一般认为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多用史实解释,与用义理解解释的《公羊传》有很大的不同。 【设问导读】 分角色熟练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用恰当的语气朗读,恰当断句。)謬鷲训漲鹗经嘖录缤餡習橼輻瓊闹鴯热哑馮蝈笕环毆贬懶還鐺鴰唛漸讖镛顶钏癢诿選詘为黌賊惭躉锐霽齑鬢會疯飞噲飙漣缌倀殚載鲂圖树趕妆

嘆巩極慟。 四人一组,结合课文下注释,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积累疑点班内交流。鲅质處谢鈴飄鯇銀華抟駿劊鴨屿绘鈸凛窪锚舉觞詮愜术约谔憐賁項坏鲲谡谂诲兖譴顛画廬龙濑篩喲亿痨鲍為檩書写詛萨銚極缓滟络頤執夺輕斃驿鰳桠欧。 3.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 4.以事件发展为序概括本文情节。 5.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什么样的品质? 6.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自学检测】 1. 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登轼而望之.辍耕之.垄上 C. 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 D. 登轼而.望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鼓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拓展延伸】 1.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志而不努力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的目的。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鄙:鄙陋,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在这里指朝中臣子。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小信未孚: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狱:案件。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鼓: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作,振作。 二、相关背景: 1、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但是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左传》记录了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的历史重大事件。与《春秋》相同,《左传》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而且表达了对事件人物的看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同时,《左传》还记叙了大量传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有不少不

附和历史事实的地方,严格的说它并不很象史书。所以对《左传》中事件、人物的定位问题,还应该持一些保留态度。 作为记事作品的代表作,《左传》以时间为序,注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交代。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不着眼于对战场对峙的细节也就是过程的描写,而是重点叙述战争的起因、双方的准备和最终结果。而且中间常有不合常理的神秘事件出现。例如战前的占卜、星象或梦境等等。这种不合理的事件出现也是《左传》被人成为"浮夸"之书的原因。 《左传》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中人物的对话、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很少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进行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言行,人物形象得以完成。所以从这个方面说,《左传》更象人物列传,不太象记史的文献。 在语言运用上,《左传》词约义丰,含蓄而简练。常用一两个字写出众多含义。《史通▪叙事》称它的语言为:"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2、关于长勺之战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是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 曹刿论战(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一五曹刿论战 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叙,相传是鲁国史官据鲁国国史《》所编。《左传》也是出色的文学著作。它叙事清楚,章法严密,繁简得当;尤其难得的是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寥寥几句,就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齐、鲁是两个相邻的国家,齐强鲁弱。本文记叙了的史实。这是我国历史上战例,是取胜的主要条件。同时也表现了曹刿。 3.全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文章先点明齐鲁之战的时间,概括交代了“请见”的原因。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一番对话,说明当权者;同时透露了,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了一束阴影。曹刿的回答,也显示了他是个的人。接着通过对话切入“论战”的正题,说明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即“”是“”的保证。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而是。曹刿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关系,确实比“肉食者”有“远谋”。第二部分(第2段):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这一部分言简意赅,重点写了“”两件事。写庄公,“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了他;写曹刿,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 第三部分(第3段):写。曹刿的论述用了两个“夫”字作为发语词,从两方面回答了庄公的疑惑。一是选择“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解释了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曰“可”。二是选择 时机乘胜追击,解释了曹刿的原因。 4.全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整篇文章并无直接的语句来褒贬两人,主要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 一、默写 1. ,故克之。 2. ,再而衰,三而竭...... 3. ,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词语解释 1.曹刿请见.见: 2.肉食者鄙.鄙: 3.虽不能察.,必以情察: 4.小惠.未徧惠: 5.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加: 6.又何间.焉间: 遂与外人间.隔间: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明信之乘坐。追至长勺(16)。公将锣之(17)。刿曰:“未可以。”齐人三鼓。刿曰:“可以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以。”下视其辙(19);登 轼(读音shì,车前楼梯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盼之(20),曰:“可以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备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魏,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予。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 (8)实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食疗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 论战》 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导语:《曹刿论战》是语文版的八年级(上)的文言文。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曹刿论战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曹刿论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素材语文版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地广人众,兵多粮足,实力最强,形势不利于曹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南下进攻许昌。曹操兵少粮缺,只能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与之相拒。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消灭曹操的咽喉要地,曹操置主力在此筑垒固守。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亲率精兵东征,击溃刘军,迫降关羽,刘备被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建安五年,双方展开激战,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被迫退军,曹操也还军固守官渡。八月,袁绍兵临官渡。此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伤兵众多,只能坚守营垒。袁军堆土山,筑橹楼,用箭俯射曹营。曹军赶造霹雳车,用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军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则在营内掘地壕对抗之。对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逼曹操下决心寻机会与袁绍决战。此时袁绍将大批军粮屯积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探得消息,曹操当机立断,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假扮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围住乌巢放火烧粮。守军见曹军兵少,出垒迎战。但曹军殊死拼杀,终于大破乌巢守军,前来增援的袁军大将张、高览也在阵前投降了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综观官渡之战,曹操审时度势,充分吸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以区区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二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此后不久,曹操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接着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重点语段阅读 语文版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曹刿请见()②又何间焉()③小信未孚() ④牺牲玉帛()⑤小惠未徧()⑥登轼而望之() ⑦夫战,勇气也()⑧望其旗靡() 2、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出正确的解释。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公将鼓之()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解释下列词语的在语句中的意思。 肉食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 为人卑鄙()牢狱之灾() 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是犯错()真情实感() 忠之属也()牺牲玉帛() 为人忠实()为国牺牲()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guì②jiàn ③fú④bó⑤biàn ⑥shì⑦fú⑧mǐ 2 、①同“遍”,普遍跟从,支持②为人信服赐福,保佑③击鼓进军④养独自专

初一语文:曹刿论战重点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曹刿论战重点字词解释导读:初一语文:曹刿论战重点字词解释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2)春,齐师伐我(3),公(4)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1),弗敢加(12)也,必以信(13)。”对曰:“小信未孚(14),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15),虽(16)不能察,必以情(17)。”对曰:“忠之属也(18),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9)。公将鼓(20)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1)。公将驰之(22)。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2),登轼(23)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5),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6),再(27)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选自《左传》,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我:《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6)间(jiàn):参与。 (7)鄙:浅陋,无知。 (8)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0)?: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2)加:虚报夸大。 (13)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14)孚(fú):信任。 (15)狱:诉讼案件。 (16)虽:即使(17)必以情: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18)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19)长勺(sháo):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0)鼓:击鼓进军。 (21)败绩:大败。 (22)驰之:驾车马追逐。 (23)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2018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课文理解)

2018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课文理解) 三、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手艺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和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战机。也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8、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曹刿的这一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曹刿论战》课堂实录语文版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吗? 生:淝水、赤壁之战。 师:靠得是什么? 生:天时、地利、战士的团结、运用必需的谋略。 师:《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作品简介 师:课文选自? 生:《左传》 师:齐读《左传》注释。 生:齐读。 师:有人还知道《左传》的另外学问吗? 生:《左传》又叫《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 生:记载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书。 师:春秋三传:《公养传》《古梁传》《左传》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请同学先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引荐一个好的同学来读,其余同学留意读音和字词等,最终大家一起来评价。 生:读课文。 师:哪里有读错的,或者哪里要特殊留意的? 生:“小惠未徧”“徧”通“遍”。 生:“弗敢加也”“加”是虚报的意思。 生:“又何间焉”“间”读jiàn。 生:“牺牲玉帛”“牺牲”的意思和此时此刻的意思不一样。 2、初步理解文章 师:文章的主子公是谁?

生:曹刿。 师:曹刿和谁论战? 生:鲁庄公。 师:鲁庄公是谁? 生:鲁国的大王。 师:鲁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生:弱小的国家。 师:为什么要跟曹刿论战? 生:鲁国被动挨打。 师:战役的名称? 生:长勺之战。 四、研读课文 师:分角色朗读。鲁庄公、曹刿、乡里人、独白。思索:1、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 2、曹刿从哪几个方面探讨斗争? 生:分角色朗读。 师: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 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这里的“鄙”是什么意思? 生:目光短浅。 师:齐读“入见……故逐之。” 生:齐读。 师:探讨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 生:战前、战中、战后。 师:鲁庄公提出哪三个理由,认为可以去打仗? 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师:“牺牲”意思是指猪、牛、养等祭祀用品。 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狱”是案件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语言表述、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二、教学内容 1. 古代典故《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点。

2.《曹刿论战》中的名句和常用词汇。 三、教学方法 1.阅读借鉴法 2.课堂讨论法 3.小组合作法 4.语文游戏法 四、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 通过讲述曹操与刘备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战争的话题,为教学引入做好铺垫。 2.分析段落 分析引导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段落主旨。在听了老夫子的谈话后,曹操问老夫子:“愿闻斗智。”曹操用了“斗智”一词,意思是相互比较技巧和智慧。接着,话锋一转,他又问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依据这个道理,您认为现在应该如何做呢?”老夫子回答:“取天下之时,时也,运也,命也,基也,乐也,治也。”这句话是说,能在特定的条件下

掌握运势、方法、经验等,才能在战争中取胜。学生能够理解段中重点内容,并触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分析老夫子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探究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曹操是个极具权利欲的人,行事果断,口才极佳,善于谋划并运用智谋。而老夫子则富有智慧和仁爱之心,他有耐心、和善,处理事情时常常讲求仁义道德,他认为人就应该像“选择一只形式简而神秘的玉石”,“秉性执志,守志修身”,成就心中的大事业。 4.分析语言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名句,让学生体会原著的语言魅力,并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例如:“夫三军之大将,毋宁静乎,毋況饱乎。”这句话中蕴含了一些特别精彩的修辞,如“夫”、“之”、“毋宁……而以毋況”的特殊语气,以及那“静”、“饱”等字的巧妙嵌套,都是很有意思的。 5.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按小组分组,交流和推理中的复杂和令人费解的字词和句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疑难点并加以解释。分享小组的讨论与研究的成果,以便推进、训练与加强不同的思考技巧。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探究和分析,加深认识、发掘想象的力量。

语文版八上语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曹刿论战》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单元学习内容 (一)阅读 1. 本单元五篇课文,有议论性的文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记叙性的文字(《曹刿论战》《干将莫邪》《劳山道士》),还有五首古代诗词。这些课文难易适度,可读性较强。 2. 三篇记叙性的文字,故事性都很强。要了解课文所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多方面思考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3. 一篇议论性文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字虽短,但摆事实,讲道理,层次清楚,论证有力。 (二)写作 改写故事是7~9年级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改写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是想象力,是很有帮助的。改写既要基于原作,即不要改变故事的大致情节、人物的基本特点,又要超越原作,即对细节可以大胆想象,加以发挥。 单元学习要点 本单元的重点应放在3篇讲读课文,尤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五首古代诗词,体裁多样,有古风,有绝句,有律诗(七言),有散曲;内容涉及悯农、怀古、明志等很多方面。在理解诗词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握诗词的形象和意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一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并尊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权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人生来“性善”,提出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他又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还指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不公平的社会现实。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课文说明: 一. 本课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推荐篇目之一。文章首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最初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为商贩、或为囚徒、或为隐士、或为奴隶,他们都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成就了大功业,成为了圣君贤臣。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对上述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