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责编: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一些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根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左传》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开始把它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左传》篇名,都是后人所加。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返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干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威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2-10】

知识积累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15-17】

重点实词

1.师:军队。

2.伐.(fá):讨伐,攻打。

3.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参与。

5.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见:拜见。

7.安:有“养”的意思。

8.专,个人专有。

9.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0.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1.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3.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4.信:实情。

15.孚.(fú):为人所信服。

16.福:赐福,保佑。

17.狱:案件。

18.察:明察。

19.情:(以)实情判断。

20.忠:尽力做分内的事。

21.属,一类。

22.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即击三次鼓;最后一段中“一鼓”指第一次击鼓,“再”指第二次击鼓,“三”指第三次击鼓。

23.败绩:大败。

24.驰:驱车(追赶)。

25.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26.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

27.逐:追赶、追击。

28.克:战胜。

29.故:原因,缘故。

30.作:振作。

31.再:第二次。

32.竭:(士气)竭尽。

3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4.测:估计,推测。

35.伏:埋伏。

36.靡.(mǐ):倒下。

37.长勺.(sháo) 38.曹刿.(guì)

重点虚词

1.乃:副词,于是,就。(乃.入见)

2.弗.(fú):不。(弗.敢专也)

3.既:副词,已经。(既.克,公问其故)

4.于:介词,在。(战于.长勺)

5.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以:介词,凭,靠。何:表示疑问,什么,怎么。(何以

..战)

6.虽:即使。(虽.不能察)

7.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夫.战,勇气也/夫.大国)

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

古今异义

1.间

古义:参与。(又何间.焉)

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2.鄙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今义:轻视,看不起。

3.牺牲

古义:名词,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牺牲

..玉帛)

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4.忠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

今义:忠诚。

5.狱

古义:诉讼案件、罪案。(小大之狱.)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可以

..一战)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7.情

古义:(以)实情判断。(必以情.)

今义:感情。

8.再

古义:第二次。(再.而衰)

今义:又一次。

一词多义

1.故

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所以。(彼竭我盈,故.克之)

2.之

代词,这件事,代“齐师伐我,公将战”这件事。(肉食者谋之.)代词,他,本文中指曹刿。(公与之.乘)

代词,指齐军。(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

助词,“的”。(小大之.狱)

助词,补足音节,无义。(公将鼓之.)

3.以

凭借。(何以.战)

把。(必以.分人)

按照,根据。(必以.情)

4.从

听从。(民弗从.也)

跟随。(战则请从.)

5.其

代词,他的,本文指曹刿的。(其.乡人曰)

代词,代曹刿在打仗时所用的种种做法。(公问其.故)

代词,他们的,本文中指齐军的。(吾视其.辙乱)

6.加

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7.请

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8.间

参与。(又何间.焉)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乘:名词活用作动词,乘坐战车。 (公与之乘.

) (2)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齐师败绩.

) (3)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公将鼓.

之) 2.名词作状语

下:名词作状语,俯下。 (下.

视其辙) 3. 形容用作动词

忠: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

之属也) 重点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2)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3)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成语【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30】

1.一鼓作气

2.再衰三竭

3.辙乱旗靡

4.彼竭我盈

考题例析

1.(2015•江苏苏州中考)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夫大国.,难测也

齐师.败绩 去国.当余之从师.

也(《送东阳马生序》) 战于.长勺惧有伏.焉 .素帐中(《幼时记趣》)人皆伏.

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2.(2015•湖北潜江中考)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井游记》通过描绘晚春美景,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B.《曹刿论战》通过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C.《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D.《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苦难的思想感情。

解析:1. (1).C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识记。要注意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也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

(2)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2.A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满井游记》作者描绘的是京郊早春的美景。

理清结构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11-14】

战前的准备:政治上取信于民

曹刿论战战争的全过程:以弱胜强

论取胜的原因:战略上适时出击、追击

写作特色

1.本文的结构特点。

(1)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远谋”。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善于把握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结构谨严,前后照应。全文仅用200多字,就把战争的起因、准备、经过、结局记叙得清清楚楚。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如第三段的“三而竭”与第二段的“齐人三鼓”相照应,第三段的“故克之”与第二段的“齐师败绩”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其所以然”,一记一议,前后照应,结合得天衣无缝。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把握重点

1.文章三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2.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的战术是什么?

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注重实地观察,把握作战时机。

3.从战争中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28-29】

从“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迂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4.《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的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5.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重视士气。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拓展阅读

《曹刿论战》鉴赏

王双启

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做了不少事情。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下面逐层地加以讲解,第一层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第一层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层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地是进步的、是高明的。讲到这儿,再对照一下前边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话,我们对于曹刿这个人物,以及从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他的见识,就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了。这一层的内容很重要,它是鲁国对敌作战的基础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占去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三次问答写得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使得三组平列的句子活泼起来,文章出现了波澜。“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了下来。这层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层讲的是战前的准备。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下面第三层写到具体的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这一层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层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

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层的议论发挥设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层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读完了第三层,我们也不禁要问: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军队呢?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作者在最后一层里作了解答:“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一层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所以说“一鼓作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在“长勺之战”的战场上,齐国的统帅击了三通鼓以后,鲁国的曹刿才第一次击鼓,这样,鲁国士兵在勇气上压倒了敌人,也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曹刿总结说:“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以上是解释“击鼓”,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驱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层是情节的“结局”部分。到这里,曹刿已经把致胜的原因交代完毕,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二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概括地说,《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谈行动和声音笑貌;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上述三方面,又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层与层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转折,也有波澜。只用二百多字写成的这篇短文,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整体把握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的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词是“远谋”,通过人物的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全文结构 第一段:战前。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原文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统领全文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三问说明曹刿“远谋”,三答说明鲁庄公“鄙”。 第二段:战中。文章通过庄公和曹刿不同指挥方式的对比,表现了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和曹刿的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又一次的“鄙”和“远谋”。 第三段:战后。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却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下面的论述一一对应的解释了第二段中的两个“未可”和“可矣”。进一步说明曹刿是一位“远谋”的军事家。 三、如何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取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四、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对比。 五、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责编: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一些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根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左传》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开始把它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左传》篇名,都是后人所加。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返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干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威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2-10】 知识积累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15-17】 重点实词 1.师:军队。 2.伐.(fá):讨伐,攻打。 3.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参与。 5.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见:拜见。 7.安:有“养”的意思。 8.专,个人专有。 9.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0.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1.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3.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4.信:实情。 15.孚.(fú):为人所信服。 16.福:赐福,保佑。 17.狱:案件。 18.察:明察。 19.情:(以)实情判断。 20.忠:尽力做分内的事。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一:《曹刿论战》知识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4、本文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5、重点字音: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6、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见识)浅陋 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弗:不专:专有 5、徧,通“遍”普遍。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曹刿( ɡuì) 玉帛( bó) 小信未孚( fú) 辙乱( zhé) 旗靡( mǐ) 2.一词多义 何以战( 介词,凭、靠) 以 必以分人( 介词,把)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必以信( 名词,实情) 信 小信未孚( 名词,信用)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故 故克之( 连词,所以) 曹刿请见( 请求) 请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又何间焉( 表示疑问,呢) 焉 惧有伏焉( 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公与之乘( 指代曹刿) 之大小之狱( 的) 公将鼓之(起补足章节作用,无实义) 故克之( 指代齐师) 3.词类活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动用法,使信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向下) 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4.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读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七、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1)伐:攻打(2)间(jiàn):参与。(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9)加:虚报。(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 (14)察:明察 (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

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25)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 (27)靡(mǐ):倒下。 (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败绩:大败 (32)属:类 三、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完整版)曹刿论战必备知识点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又名 《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之一。是记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战国时人所编。 二、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2.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作动,赐福 ②公将鼓之:鼓,名作动,击鼓进军 3.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②小大之狱狱,案件 ③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④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多义词 ⑴以①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②把必以分人(以头抢地耳《唐雎》) ③按照:必以信/必以情 ⑵之①代词,这件事:肉食者谋之 ②代词,他:公与之乘 ③助词,的:小大之狱 ④▲补充音节,不译:公将鼓之(/怅恨久之/卒之为众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处处志之) ⑶其①他们的: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②其中的:公问其故 ⑷加①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③给予:大王加惠 ④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更加:而ft不加增(《愚公移ft》) ⑸间①参与:又何间焉 ②暗地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④偶然,间或: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间隔、间断:遂与外人间隔 ⑹▲再①第二次:再而衰 ②两次: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⑺伐①讨伐,攻打:齐师伐我②砍伐:伐竹取道

⑻乘①乘坐:公与之乘 ②辆:车六七百乘 ⑼安①养:衣食所安 ②怎么:安能辨我是雄雌 ⑽故①原因:公问其故 ②所以,因此:彼竭我盈,故克之 5.其它重点字词(掌握课下注释,如:) 必以信(实情)小信(信用)未孚(为人所信服)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望其旗靡(倒下) 6.文言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⑵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必以(之)分人 ⑶判断句:忠之属也 ⑷状语后置句:战于长勺 7.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进军)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竭 尽了。 8.成语: ⑴出自本课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⑵组成语 辙:车印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竭:枯竭竭尽全力竭泽而渔 盈:充满热泪盈眶恶贯满盈 克:战胜攻无不克克敌制胜 靡:倒下所向披靡望风而靡 三、内容理解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远谋”“鄙”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远谋”是全文的纲领,文眼。全文就是围绕表现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展开的。 2.曹刿为鲁国制定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曹刿肯定了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强调了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应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里体现了曹刿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3.曹刿和庄公的指挥有什么不同?文章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 安:养。专:独自专有。徧:通“遍”,遍及。必以信:信实。小信未孚:信用。信任。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借实情禀报神。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一定会根据实情判断。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力做好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于是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瞭望齐军。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陈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四、内容理解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3、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5、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一段:叙述战争的概况。第二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6、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训练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11、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2、师古义∶军师今义∶师长 四、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信:必以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信用) 3、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4、以: 何以战(用,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 5、之: A. 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 B. 公与之乘(他,指曹刿) C.小大之狱(的) D.公将鼓之(助词,无义) E.登轼而望之(齐军撤退的情况) F.故克之(他们,指齐师) 6、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列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课文内容理解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吊识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 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二•重点字词解释 师:军队。伐(f 0):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 a 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力卩: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 e):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 i):倒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称《》《》。《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 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 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 ...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 ..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2.牺牲 ..玉帛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5.再.而衰古义: 今义: 6.必以信.古义: 今义: 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 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 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 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一.读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二.通假字 1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七、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4篇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4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1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4、本文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5、重点字音: 曹刿(gùi)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6、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鄙:(见识)浅陋 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弗:不专:专有 5、徧,通“遍”普遍。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信: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7、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孚:受到信任福:降福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案:案件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10、公将鼓之: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11、败绩:(军队)溃败 12、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13、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14、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振作,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是梳理的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分享。 篇一:《曹刿论战》知识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4、本文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5、重点字音: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6、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见识)浅陋 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内容主题: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4、本文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5、重点字音: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6、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见识)浅陋 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弗:不专:专有 5、徧,通“遍”普遍。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信: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7、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 孚:受到信任福:降福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案:案件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10、公将鼓之: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11、败绩:(军队)溃败 12、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13、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