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提示: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⑴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⑴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提示: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

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3、怎样评价鲁庄公?

提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拓展: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

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

(1) 战:战略,战术。(2) 师:军队。(3) 伐:攻打。

(4) 战:迎战。(5) 见:拜见。(6)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7) 谋:商量。(8) 间:参与。(9) 鄙:鄙陋,目光短浅。

(10) 以:用,靠。(11) 安:养。(12) 弗:不。

(13) 专:独自占有。(14) 以:把。(15) 对:应答。

(16) 遍:遍及。(17) 从:跟从。(18) 牺牲:指猪、牛、羊等。

(19) 帛:丝织品。(20) 加:虚夸,谎报。(21) 以:按照。

(22) 信:诚实。(23) 孚:使人信服。(24) 福:赐福,保佑。

(25) 狱:案件。(26) 虽:虽然。(27) 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28) 情:实情。(29)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30) 属:类。

(31) 以:凭借。(32) 之:他,代指曹刿。(33) 鼓:击鼓。

(34) 败绩:军队溃败。(35) 驰:驱车追赶。(36) 视:察看。

(37)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38) 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

(39) 望:眺望。

(40)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41) 既:已经。(42) 克:战胜。

(43) 故:原因,缘故。(44)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5) 作:振作。

(46) 再:第二次。(47) 竭:尽。(48) 盈:充满。

(49) 故:所以。(50) 测:估计,预料。(51) 惧:害怕。

(52) 伏:埋伏。(53) 靡:倒下。

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让当政的人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凭借什么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谎报,一定按照实数(上报)。”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登在战车前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应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和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敌人士气耗尽,我军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齐军。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恐怕有埋伏。我察看发现齐军战车痕迹混乱,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五、字词

1.字音、字形

曹刿(guì) 间(jiàn) 鄙(bǐ) 小信未孚(fú) 忠之属也乘驰辙夫(fú)战彼竭我盈望其旗靡(mǐ)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间参与隔开,不连结。加虚夸,谎报增加

狱案件监狱信诚实诚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安养安稳

狱案件监狱,关押犯人的地方福赐福,保佑幸运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男子的统称可以可以,凭借许可,可能

鄙鄙陋,目光短浅卑鄙,道德品质恶劣师军队老师,师长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忠诚、忠心

3.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故逐之(所以)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从民弗从也(跟从)战则请从(跟随)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

4.词类活用

①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六、理解性默写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

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 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 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 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10.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 ............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 ..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 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 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 曹刿其人: (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 (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 (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6.启示(分别从曹刿和鲁庄公的角度说明) 从曹刿的角度谈: (1)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2)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忌莽撞从事; (3)仔细观察,周密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庄公的角度谈: (1)善于用人; (2)能虚心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7.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因为鲁庄公“秉公执法,体察民情,公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曹刿从这点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而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赞同。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文言文《曹刿论战》古文赏析

《曹刿论战》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原文】 《曹刿论战》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 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作者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曹刿[guì],约前745~前663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终年84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了。关于曹刿的传说有: 1、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得曹刿相助才转危为安,本文讲的就是此事,后面细说。 2、谏阻庄公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但庄公不听从,所以名声不好,丢掉霸业。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提示: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⑴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⑴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提示: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

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3、怎样评价鲁庄公? 提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拓展: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曹刿论战》知识讲解 责编: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一些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根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左传》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开始把它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左传》篇名,都是后人所加。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返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干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威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2-10】 知识积累 【高清课堂:《曹刿论战》ppt15-17】 重点实词 1.师:军队。 2.伐.(fá):讨伐,攻打。 3.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间.(jiàn):参与。 5.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见:拜见。 7.安:有“养”的意思。 8.专,个人专有。 9.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0.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1.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3.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4.信:实情。 15.孚.(fú):为人所信服。 16.福:赐福,保佑。 17.狱:案件。 18.察:明察。 19.情:(以)实情判断。 20.忠:尽力做分内的事。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 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所以,无论战前、战中、战后都紧紧围绕着“论战”这一中心展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曹刿是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从曹刿的“论战”中,看出他目光敏锐,语言洗练,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突出他的“远谋”。从“请见”、“问战”、“请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等一系列活动中也能够看出他的精明干练,深谋远虑。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更加集中地表现了曹刿的形象特点。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人物形象。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情。作者还用不少笔墨着

曹刿论战解析

曹刿论战解析 曹刿论战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典型,它记载了两军在一场经典的决战中组织攻击、抵抗、战术奇袭、军事变故等各种战争相关内容。一个被冠以“曹刿”的经典战役,一路激烈的战争,一个个动人的战场景,都被国人广泛推崇。因此,《曹刿论战》在论战学界享有盛名。 《曹刿论战》源于古代“六韬”称号“曹刿”,经过多方研究和分析,曹刿论战其实是由曹操和袁绍于襄阳七年(公元214年)之间的战斗,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精彩战役,争夺中原的权利和霸权。 曹刿论战的攻击,以曹操和袁绍的军队为主。曹操领导的军队包括十七个军团,共计八十三万人;袁绍拥有九军,共计一百五十万人。两军在襄阳山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曹操抢先展开进攻,袁绍也敏捷地做出反应,因而多次发生战斗和变故。 曹操知道袁绍将重点转移在他的难驾驶贵兵上,他派出蔡邕率领关羽亲率上万军马展开了攻击,双方发生剧烈的战斗,蔡邕派关羽突破袁绍的外围防御,又将袁绍的子弟袁谭关押起来,这样一来袁绍的士兵不能正常行将,曹操的军队得以胜利。 曹操的胜利不仅仅是战争技巧的体现,也是他的智慧、把握大局的能力的体现。他的整体战略,他的将军精彩的执行,以及他让袁绍走投无路的高明计策,让他得到智者之称。 《曹刿论战》这部军事论文,从历史来看,既研究了曹操成功的

战术奇袭,又深入剖析了这一战役的历史教训,蕴涵了深刻的军事智慧。它的叙事方式、技术手段以及战斗的具体细节等看上去都相当有趣且难能可贵。综上所述,《曹刿论战》是一部值得深入学习和赏析 的文学篇章。 通过对《曹刿论战》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曹操和袁绍在曹刿论战中,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思想。他们在军事上都有良好的教训,而且也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军事智慧。 曹操的战略很成功,他展现出了他高明的战术思想和深刻的军事智慧,军事上的精彩计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而袁绍的军事才能虽然出众,但却没能把握住机会,只能任由曹操攻击,最终使他失去了机遇。 此外,《曹刿论战》中还体现了战争中不同军事运动的情景、战 术策略的斗智斗勇以及国家实力的体现。曹操有着严密的战略布局,展现出其高明的战争技艺,他的智慧使他能够把握大局,以一个体系的角度来看待战争,而袁绍虽然有着出色的战术能力,但却缺乏从综合的角度来衡量的能力。 因此,从曹刿论战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曹操是把握大局、有远见且具有过人战略智慧的政治家,而袁绍虽然有着出色的灵活技巧,但缺乏对战术全局的把握,从而使他不能如愿以偿。 曹刿论战这一历史经典,无论是从文学性质以及军事策略的角度,都令人精湛折服。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里面有着古老的故事和经典的战争景象,让人佩服不已。在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从《曹刿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 ..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8.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9.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10.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 2.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4.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史学界推他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二、写作背景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兴兵攻打鲁国,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重点字词解释 衣食所安.安:养; 齐师.伐我师:军队; 又何间.焉间:参与;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 ..玉帛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狱:案件; 公将鼓.之鼓:击鼓; 可以 ..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忠之属.也属: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四、一词多义 齐师伐我(军队)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老师) ①师 师出有名(军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榜样) 齐师伐我(讨伐,攻打) ②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砍伐) 南征北伐(征讨,讨伐) 又何间焉(参与)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间隔,隔绝) ③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期间)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偶然) 亲密无间(嫌隙,隔阂)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④故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学过的知识) 明知故犯(故意,有意) 无缘无故(原因,缘故) 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⑤信愿陛未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信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诚信) 言而有信(信用)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一、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汇总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一、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二.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专题16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的。《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⑵〔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⑶〔间〕参与。 ⑷〔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⑸〔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⑹〔以〕凭、靠。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⑻〔安〕指安身。 ⑼〔专〕独自享有。 ⑽〔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⑾〔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⑿〔遍〕遍及,普遍。 ⒀〔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⒂〔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⒃〔加〕虚夸,夸大。 ⒄〔信〕实情。 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⒆〔孚〕使信服。 ⒇〔福]赐福,保佑。 (21)〔狱〕指诉讼事件。 (22)〔察〕明察。 (23)〔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4)〔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2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6)〔属〕类。 (27)〔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8)〔从〕跟随。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30)〔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 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34)〔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5)〔既克〕战胜齐军后。 (36)〔既〕已经。 (37)〔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39)〔作〕鼓起。 (40)〔再〕第二次。 (41)〔竭〕穷尽。 (42)〔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3)〔测]推测,估计。 (44)〔伏]埋伏。 (45)〔靡]倒下。 【答案】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⑶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答案】小的恩惠不能够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曹刿( ɡuì) 玉帛( bó) 小信未孚( fú) 辙乱( zhé) 旗靡( mǐ) 2.一词多义 何以战( 介词,凭、靠) 以 必以分人( 介词,把)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必以信( 名词,实情) 信 小信未孚( 名词,信用)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故 故克之( 连词,所以) 曹刿请见( 请求) 请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又何间焉( 表示疑问,呢) 焉 惧有伏焉( 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公与之乘( 指代曹刿) 之大小之狱( 的) 公将鼓之(起补足章节作用,无实义) 故克之( 指代齐师) 3.词类活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动用法,使信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向下) 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4.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 论战》 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曹刿论战》深度解读与创意教学

《曹刿论战》深度解读与创意教学 写在前面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的东西,我们不必重复教。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了解和思考:学生穿越千年与文本相遇的瞬间,内心直接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他们的神思飞往了何处? 课堂应该是基于学生问题的课堂。 《曹刿论战》讲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语约义丰、构思巧妙、层次清晰,是一篇经典历史文学性散文,入选人教版、苏教版、部编版等多版语文教材。 《曹刿论战》按照请见、论战、参战、释战的顺序讲述了平民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请见君主并参战献计,助国家取得胜利的故事。《曹刿论战》重在“论”,战前论“何以战”,战后论“何以胜”。 上课之前,九年级学生们从文中提取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关键词,并将自己在理解文本时产生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这一堂聚焦的课,这一堂质疑的课,这一堂联想的课。 ①聚焦关键词:平民 关键词来源—“其乡人”“肉食者鄙” 第一次聚焦“平民” 齐鲁多次交战,均以鲁国战败告终,这回齐国又大举攻鲁。大战在即,一个鲁国的乡下人曹刿忧心忡忡地放下了锄头。按理说,国家大事与他一个升斗小民没有多大关系。锄好地,完成国家税收KPI才是他的本分。为什么平民曹刿选择了见君主、论战争?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准确说出了“肉食者鄙”这个原文答案。

第二次聚焦“平民” 同为平民,在国难面前,“乡人”选择自扫小家门前雪,还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劝阻曹刿。“乡人”这个平民配角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二者身份相同,皆为平民,态度和选择却截然不同。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曹刿虽为平民,但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身在草莽,心里却装着偌大一个国。他是一位爱国平民,具有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请见”不只是因为“肉食者鄙”。 第三次聚焦“平民” 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论说开战的资本,曹刿毫不客气接连否认庄公的“衣食分人”、“祭神弗加”,为何却对庄公“断狱以情,取信于民”的这一看法大加赞赏? 曹刿的身份是平民,他从群众中来,深知群众心底的需要。衣食分人乃小恩小惠,且只能给予君王近臣,无法遍及百姓,只在一定时间内对部分人有用,此举是极为短视的; 求神拜佛在当时是社会常态,但在关乎家国命运的大事面前,却显得极为可笑,毕竟事在人为才是正道。 近臣的力量太过单薄,神灵的保佑太过奢侈,只有断狱以情,按照规章制度治理国家,切实保障最广大百姓的利益,获得民众拥护才有胜利的可能。毕竟只有千万的鲁国子民才能阻挡敌人汹涌的战车。 这些都说明曹刿对人民的力量了如指掌,极具政治远见,也在证明着“肉食者鄙”。 “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千古传诵的句子都已将人民的力量诠释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原文】 《曹刿论战》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