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优秀3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

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

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

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

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

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

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

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

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

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

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

为历英雄的成功都有其中一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

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

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

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

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

耐人寻味。

渔家傲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

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

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

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

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

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

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

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愚公移山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

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

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

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

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

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

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

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

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

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

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

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

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

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

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

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

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

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

样对待困难的。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

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

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

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

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

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

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

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

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

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

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

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

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

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

加挖山劳动的);

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

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学生讨论发言。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

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

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

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

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

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

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

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

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

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

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

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

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

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

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

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

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

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

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

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 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 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 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 教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 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 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 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 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 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 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愚公移山教案8篇

愚公移山教案8篇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__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 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由整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 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 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 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 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 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 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 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3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 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 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 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垦:挖。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连……都。 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把……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 且 (将近,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代词这,代词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教案教 学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教案教学设计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及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通过朗读,理解、感悟文本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绘画活动,培养学生勇毅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寓意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绘制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愚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互相分享一下印象最深的童话

故事是哪个,为什么?为神秘感和教育意义,愚公移山往往是许多同学喜爱的童话。 Step 2 Pre-reading 1.老师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并课堂讲解愚公移山的寓意。 2.同学们读一遍毛泽东的《愚公移山》诗,并认真阅读下列短句的意义: 岩穴乱石无遗文, 慷慨激扬磅礴吞。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Step 3 While-reading 1.同学们分组将课文对策,再选出代表展示作品。 2.老师复述故事,同学们跟读故事中愚公的足迹。 3.小组讨论并总结寓意,并交换阅读体验。 Step 4 Post-reading 1.让同学们根据故事情节,用生动有力的语言撰写心得体会,并课堂表演。

2.小组里选出代表围绕故事情节,用绘画展示故事内容。集体欣赏画作。 Step 5 Homework 请同学们阅读《红楼梦》中一个文学形式的例子,写出学习《愚公移山》的启示,并细说自己生活中的贴近情感。 四、教学评价 1.检测阅读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2.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技能。 3.评价学生的绘画能力和作品的表现力。 五、教学工具和资源 1.教学PPT和投影仪。 2.班级分组的机制和站台。 3.学生个人绘画用纸 本节阅读课教学内容以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主题,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绘画等多种形式展开,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故事寓意,思考如何运用到生活中。 本节课教学形式多样,既有老师的讲解,也有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

大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

大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愚公移 山》 大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 山体庞大; 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3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一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

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

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4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习预备阶段(早自习读) 1、10分钟把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到达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忙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习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沟通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 三、展现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解释,其它同学在前

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现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预备展现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现;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速读(注意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解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纳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篇一」 21.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掌握文章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3.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愚公的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法指导:首先朗读全文,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的结构,其次掌握文章大意,以及作者通过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内涵。 第一课时 一、解题: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地,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二、读通课文 1.给加点字注音,注意下列字音 太行háng 仞rèn 冀州jì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汝r 曾zēng 魁父kuí 遂suì 荷担hè 叩石kòu 箕畚jīb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u 2.注意朗读节奏 3.反复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句(第一、二自然段) 1.朗读第一、二段课文 2.熟读课文下一、二段的注释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 今义: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面山而居表修饰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把召集起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毕力平险毕:竭尽,用尽。险:险峻的大山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并,还。与“不”连用,加强语气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跳往助之动词作状语,跳着 寒暑易节变换 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4.翻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看《点拨》,疏通一、二段文意。 四、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冀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曾不能()魁父()箕畚()孀妻()始龀()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