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自学提纲1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1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学期:下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 一、 理解性默写本文重点词句 1. 侧面表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且移山十分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表明愚公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的名句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二、 翻译本文重点词句★ 1.年且九十(将近) 2.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 3.出入之迂也(曲折、迂回) 4.投诸渤海之尾(边际、边界) ★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6.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7.汝之不惠(通“慧”,智慧) ★ 8.穷匮(穷匮,穷尽)(匮,竭尽) 9.无以应(通“亡”,没有) 10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11.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1.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三、 感知并赏识本文相关知识点 1. 愚公的夫人和智叟都对愚公是否能够移山而提出了疑问,并且意思都相似。但细细斟酌,却又大有不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对愚公是出于关心的角度。但是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有意挖苦,嘲笑愚公。 2. 文中写到邻居的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 ① 说明愚公行为得人心;②与智叟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智叟的见识不如京城氏之子。 3. 愚公所遇的艰难有哪些? ① 山高而且大;②运土石的工具简陋浅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5. 结合全文,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中国寓言故事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寓言故事》复习资料 1.《拔苗助长》: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内在规律,只有正确认识事物,遵循规律,好心才能办成好事。 2.《攘生偷鸡》:知错就应改,要改就彻底改,否则,自我宽容会越陷越深。“攘”的意思是偷窃。 3.《智人受骗》:聪明可以让世界美好,聪明也可以使世界糟糕。聪明的美好和糟糕决定于人,关键在于人有没有道德。“智人”指的是 子产。 4.《兄弟学奕》:“专心致志”的出处。不论求学还是做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就大业。因为二明不认真听老师,所以他没有走上最高奖坛。 5.《苦学齐语》: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做事不要走极端,反之就会物极必反,顾此失彼。 6.《愚公移山》:愚公要移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山。表达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现在,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愚公和子孙邻人的雄心和毅力感动了神仙。 7.《造父驾车》:造父的师傅泰豆让他先裁木桩、走木桩,最后才开始驾车。学习都有规律,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师傅过了1年才开始教造父栽木桩。 8.《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善友解开了杞人的忧愁。 9.《丢斧疑邻》:如果只靠主观猜想,很可能歪曲事情真相,要学会正确认识世界。柴生的邻居是牛生。 10.《薛谭学歌》:艺无止境,学问无穷,盲目自大,就不会得到更大的本领。秦青收下薛谭,不教他唱歌,而是让他听鸟雀鸣叫、对着沟坡吼叫。 11.《千古知音》: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人生交个好朋友不容易,要找个真正的知音就更难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跟俞伯牙、钟子期两个人有关。 12.《宋人喂猴》:“朝三暮四”的出处,主人公是猴子。

13.《纪昌学箭》:纪昌通过看牛毛上的虱子把小的看大、看河底的卵石小鱼把模糊的看清楚。学好技艺,要勤学苦练。纪昌的老师叫飞卫。纪昌射穿了虱子,大伙拍手叫好。 14.《杨布打狗》:不能只看外表,忽略本质。 15.《杨翁找羊》:“歧路亡羊”的出处,世上的事如同找羊,复杂多变,歧路丛生,迷失方向,就会失去目标,一事无成。 16.《小儿辩日》:自然界有着无穷的奥秘,需要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17.《郑玉周鼠》:地域不同,习惯相异,相同的名称,不同的东西,若是不亲身经历很难搞清。 18.《蒙鸠筑巢》:做事情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基础。草鸡提醒蒙鸠“快弄下来,小心摔坏了!”一共提醒了2次。 19.《谏释马夫》:世界上确实有不能说的话,却没有不能表达的意思。 20.《金鞋寒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物极必反,如果美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那可就有些过头了。 21.《金壶亡国》:不要好心办了坏事。丹书上写的“食鱼无反,驽马勿乘”中“勿”的意思是不要。 22.《送宝借路》:“唇亡齿寒”的出处。一般天上不会掉馅饼。当天上真的掉馅饼时,既要看到馅饼,也要看到馅饼背后潜藏的危险。 23.《守株待兔》:农夫错在他想不劳而获。 24.《画师论画》:常见的事情要干好难,而那些少见的事情干好未必难。 25.《神医诊病》:“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的出处。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正视、改正,那就会酿成无法收拾的大错、大祸。给蔡桓公诊病的是秦越人。 26.《郑人还珠》:“买椟还珠”的出处,椟是指盒子,还(huan)退还的意思。 27.《击鼓守城》:不论是君王,不论是凡人,若是不守信诺,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如果在一件事上失去了原则性,在千百件事上就失去了说服力。 28.《河伯观海》:“望洋兴叹”的出处。骄傲自满是无知的。河伯是个知错就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列子,名御寇。战国春秋时代思想家。 二、掌握重点词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面积)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近)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取独,无义)塞.(阻塞),出入之迂.(迂回,绕远)也,聚室.(家)而谋.(商议)曰:“吾与汝.(你们)毕.力.(尽全力)平险.(形作名,险峻的山),指.(直)通豫南,达于.(到)汉阴 ..(汉水南岸。阴, 山的北面、河的南面),可乎?”杂然 ..(提出疑问)曰:“以. ..(纷纷)相许.(赞同)。其妻献疑 (凭)君之力,曾.(连…都)不能损.(削减)魁父之.(这座)丘,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扛)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名作状,用簸箕装土石)运于.(到) 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遗孤),始.(刚刚)龀.(换牙),跳往 ..(寡妇)有遗男 助之。寒暑易.(交换)节.(季节),始.(才)一反.(通“返”)焉。 河曲智叟.(老头)笑而止之曰:“甚矣 ..(太,非常),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加强反问语气)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曾不若孀妻弱子。虽.(即使)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穷尽)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愁)而不平?”河曲智叟亡.(通“无”,没有)以应。 操.(持,拿着)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停止)也,告之于.(向)帝。帝感.(被感动) 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从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山岗阻隔。垄,高地;断,隔绝)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 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 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 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 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 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 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 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 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 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 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作者:————————————————————————————————日期: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一、读一读,译一译,了解课文。 二、给下列字注音。 龀()匮()厝()孀()箕畚()荷担()孀妻()迂()叟() 三、解词。 1、解释通假字。 一厝朔东。()河曲智叟亡以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无陇断焉。()甚矣,汝之不惠。() 2、词类活用。 吾与汝毕力平险.()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面.山而居。()3、一字多义。(或解释,或根据意思写句子) 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曰()聚室而谋曰;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之:汉之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汝心之固;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跳往助之()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无陇断焉()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方:方七百里();有朋自远方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方欲行,转视积新后();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且:将近();况且() 曾:竟然,简直();通“增”,增加()(《孟子》二章) 负:背();背着东西()凭借() 固:顽固();巩固()《孟子》二章;坚决()本来();固然()(《庄子》) 亡:通“无”没有();逃跑()(《陈涉世家》) 丢失()(《亡羊补牢》);灭亡() 4、解释加点字。(自己看书背,并写在卷的背面)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甚矣,汝之不惠。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帝感其诚。 6)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本文通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 五、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有: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名篇名段名句识记资料积累 默写与简答 《愚公移山》: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⑨出自本文的成语: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练习题 一、理解性填空:(用原文真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相传是由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名)所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比如、、等。“愚公移山”后来成为成语,现在常常比喻 2.寓言是,特点:篇幅,情节,有和意义。 二、文言特殊现象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二)古今异义1.虽.我之死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1. 吾与汝毕力平险. 运于渤海之尾 2. 箕畚 .. 3. 帝感.其诚 (四)一词多义 1.且(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3)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2.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 (3)一狼得骨止.(《狼》) 3.固(1)汝心之固.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

4.苦(1)何苦.而不平 (2)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诚(1)帝感其诚.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方(1)方.七百里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7.若(1)曾不若.孀妻弱子 (2)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 (3)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4)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8.节(1)寒暑易节. (2)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9.闻(1)操蛇之神闻.之 (2)军中闻.将军令(《周亚夫军细柳》) 10.居(1)面山而居. (2)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3)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4)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11.许(1)杂然相许.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12.然(1)杂然.相许 (2)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13.子(1)子.曰(《论语》十二章)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焉(1)且焉.置土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__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 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1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

江苏省大丰区中考语文 经典课文 愚公移山复习讲义(1)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一、加点字解释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近)九十,面.(对着)山而居。惩.(苦于,为……所苦) 山北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塞.(阻塞),出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迂.(曲折,绕远)也,聚室.(家)而.(承接连词)谋.(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全)力平.(铲平)险.(险峻的大山),指.(一直)通豫南,达于.(到) 汉阴 ..(提出疑问)曰: ..(纷纷的样子)相许.(赞同)。其妻献疑 ..(汉水南岸),可乎?”杂然 “以.(凭)君之.(的)力,曾.(连……都)不能损.(削减)魁父之丘.(土山),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土石?”杂曰:“投诸.(之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挑)担者三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石垦壤, 箕畚 ..(孤..(用箕畚)运于.(到)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死了丈夫的妇人)妻有遗男儿),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交换)节,始.(才)一反.(同“返”,返回)焉.(语气助词)。 河曲智叟笑而.(表修饰)止.(阻止)之.(代愚公)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加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 气)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长叹)曰:“汝心.(思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顽固),固不可彻.(通),曾不若孀妻弱子。虽.(即使)我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穷 尽)也,而.(但)山不加增,何苦.(愁)而不平?”河曲智叟亡.(同“无”,没有)以.(来)应。 操.(拿)蛇之.(的)神闻之,惧其不已.(停)也,告之.(代愚公移山这件事)于.(向)帝。帝感.(被感动)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背)二山,一厝.(放置)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即垄断,山冈高地)焉。 二、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体裁是寓言,本故事说明了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道理。作者列子,名寇,郑国人,战国前期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公移山片段教学提纲(上课用)

《愚公移山》 ——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一、谈话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愚公将近90岁的高龄还要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即使在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佩服愚公的大智慧、坚毅志。那么在当时愚公身边的人对“移山”是何态度呢?这节课我们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二、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对话的句子,并用“——”划出来。 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家人的对话 提问:请找出愚公妻和家人的对话,说说家人对移山持何种态度?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分析:愚公之妻提出疑问,家人们纷纷献言,一个“杂”说明家人对移山的赞同与支持。2、文中还有一个老头也说了两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愚公“移山”的看法,他是谁呢?他说了什么话呢?(找出原文)请同学读出来 明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对比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对话。 齐读二人的话语: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从人物神态、称呼、说话用词,讨论分析两段话的区别。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1)分析人物神态及说话时的称呼,揣摩人物态度。 神态:其妻是献疑,那她问题的重点在哪里呢?(是愚公年纪大了,如太行、王屋何,还是“且焉置土石”),这说明她是考虑到丈夫移山将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而智叟“笑而止之”一个“笑”包含了讥笑、嘲讽之意。 称呼:一个“君”,一个“汝”。“君”是一种敬称,可译为“您”;“汝”即“你”,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看不起。 (2)分析说话用语,揣摩人物心理。 提问:愚公之妻应是担心、关心的心理。那智叟呢?(嘲讽、轻视)除了神态和称呼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智叟的轻视之意?(请细读智叟的话,找出相关短句、词语,并加以分析。)“残年余力”即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不尊重、瞧不起)(老师示范;学生自读,

愚公移山——导学提纲

自主合作学习提纲:《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导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疏通文意,掌握词句。 1、正音释义 太行()仞()冀()惩.山北之塞.()()汝()豫()诸()遂()荷()孀()齔()叟()叩.石垦.壤()()匮()厝()朔()亡.以应.()()雍()陇()簊畚() 2、朗读课文,用“/”划出句子停顿。 ①惩山北之塞。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4、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5、辨析下列多义词。 方:方七百里()今齐地方千里()方其远出海门()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学习提纲及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汇总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17、《诗词五首》 一.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泊秦淮》中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4)《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现诗人豁达胸襟(或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诗歌并完成后面相应问题。 (一)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