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着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着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着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惩()塞()迂()

荷()箕畚()()孀()妻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

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

始龀:寒暑易节易:

彻: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跳往助之:人称代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

(4)古今异义

阳古:今:阴古:今:

指古:今:曾古:今:

诸古:今;荷古:今:

毛古:今:息古:今:

虽古:今:已古:今: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

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3.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朗读指导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哪几幅图画?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合作探究】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4.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5.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6.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拓展延伸】

1.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2.赏读着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

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板书设计】

移山之因:塞、迂

山高

困难(自然)路遥决心之大

移山过程方法原始

妻子献疑

冲突(人为)坚忍不拔

智叟讥笑责难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5)古今异义

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阴古:山之北,水之南。今:阴天。

指古:直,一直。今:手指。曾古:乃,并。今:曾经。

诸古:之于。今;各个、许多。荷古:负荷。今:荷花。

毛古:草木。今:毛发。息古:叹气。今:休息。

虽古:即使。今:虽然。已古:止。今:已经。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翻译下列句子。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5.整体感知

(1).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合作探究】

1.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4.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5.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6.主旨探究

(1).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拓展延伸

1.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而且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的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和本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曾提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篇一: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 t>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 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 1、文体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 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 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 (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

3、问题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3、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三)疏通文章第三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问题4: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抓重点词“笑”“疑”)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四)疏通文章第四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1. 会翻译课文,能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 导学案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试用) 一、课前预习案(小组评价) 跟我来预习: 1、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1)注音:万仞( ) 冀南( ) 魁父( ) 荷担( ) 遗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雍南( ) 箕畚( ) (2)用斜竖线标出朗读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积累文学常识: 《》,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郑国 人,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3、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翻译技巧,请认真阅读,尝试独立译文,尽可能准确,完成后微小组互相批阅。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我的《愚公移山》译文: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自主预习案】 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______ 2、列子名__ ,____ 人,____ 代表人物之一. 3..寓言就是__ 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___ 4.读准字音 仞()、惩()、塞()、迂()、荷()、箕畚()、 龀()、匮()、亡()、厝()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 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 寒暑易节() 河阳之北()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如《夸父逐日》 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 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4. Rèn chéng sè yū hé běn chèn kuì wú cuò 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故事 1、读一读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2、辨一辨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其如土石何() 方圆当-时将况且连增加顽固本来无逃亡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作者:————————————————————————————————日期: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23 愚公移山 导学案 同步练习及答案

23 愚公移山导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 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析]这道思考题,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析] 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就课文来说,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设计这道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 第 1 页共6 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毅力和勇气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愚公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下面,我们将通过习题和答案的方式,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故事背景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名为太行山,另一座名为王屋山。由于山体的阻挡,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愚公决定带领家人挖掉这两座大山,让村民们能够自由通行。 2、习题 (1)愚公为什么要决定挖掉两座大山? (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3)愚公挖山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他们需要克服的? 3、答案 (1)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是因为山体的阻挡使得村里的交通十

分不便,为了方便村民们的出行,愚公下定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太行山意为“最高的山”,而王屋山则表示“王者所居之山”。 (3)在挖山的过程中,愚公一家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山体庞大,挖掘工作量巨大;其次,每天只能挖掉一些小石头,进度缓慢;此外,运送土石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4、深入分析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通过愚公坚持不懈的努力,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要我们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个人观点 我认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愚公并没有因为山体的庞大、挖掘工作的艰难以及进度缓慢而放弃,而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结论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在面对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 移山》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 23《愚公移山》学案 设计人:刘杏林 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名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 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问题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四、拓展延伸 “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五、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XXX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XXX?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XXX,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XXX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XXX,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XXX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XXX;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XXX感其诚,命夸XXX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XXX。自此,冀之南,汉 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rèn)惩山北之塞(sè)(yú)出入之迂也(yū)荷 担者三夫(hè dàn zhě sān fū)始龀(chè)无穷匮也(kuì)一 厝XXX(cuò)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为什么不平呢?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四季更替,又回到了原点。 3)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的心意太坚定了,无法 动摇。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山名。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人名。 3)何苦而不平。——不满意。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

23 愚公移山 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 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 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 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 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 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 ..(jī běn) 孀.(shuāng)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 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播放江涛歌曲《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2、同学们听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课文分析a、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愚公移山》(解析版)

专题28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愚公移山》(解析版)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⑴[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⑵[且〕将近。 ⑶[惩]苦于。 ⑷[塞(sè)]阻塞。 ⑸[迂(yū)曲折,绕远。 ⑹[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⑺[室]家。 ⑻[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⑼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⑽[毕]尽、全。 ⑾[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⑿[指],直。 ⒀[汉阴〕汉水南岸。 ⒁[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⒂[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⒃[杂然],纷纷地。 ⒄[许],赞同。 ⒅[献疑〕提出疑问。 ⒆[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⒇[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2)[如…何],把……怎么样。

(2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4)[且],况且。 (25)[焉]哪里。 (26)[置]放置、安放。 (2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2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29)[荷]肩负、扛。 (3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31)[叩]敲、打。 (32)[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3)[京城]复姓。 (34)[孀妻]寡妇。 (35)[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36)[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37)[始]才、刚。 (38)[龀]换牙。 (3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0)[易]更替。 (41)[节]季节。 (42)[反]同“返”,往返。 (43)[焉]语气词。 (44)[叟]老年男子。 (45)[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 (46)[甚]严重。 (47)[惠]同“慧”,聪明。 (48)[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49)[毛]草木。 (50)[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1)[长息]长叹。 (5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53)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54) [[不若]不如,比不上。 (55) [弱子]幼儿,小孩。 (56)[虽]即使。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 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 虚词。 5.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 请看动漫flash ---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惩山北之塞A.处罚B .警戒C . 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 .迂腐C . 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 .手指C . 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 .赞成C . 答应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文中人物 ( 包含天神 ) 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找出有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照答案: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支持、怀疑 )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 嘲讽、讽刺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惧怕、惧怕 ) 天神: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敬重、感人 ) 二、这则寓言记述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绘了两个对照鲜亮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议论沟通。参照答案: 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只需有恒心、有毅力、坚韧不拔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 功。 三、翻译句子,领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 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 . 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 参照答案: 1.你也太不聪了然 ! 凭你年老的年龄和剩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 不可以铲除, 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 愚公移山不行能 ) 2.子后代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加大增高,为何还担忧挖不平呢? ( 深信 能够移山 ) 四、解说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1.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 2.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 3. 何必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 4.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参照答案:

1. 快要;何况 2 . 阻挡;只是,只 3 . 愁、担忧;使动用法,使 五、从下边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有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 段。许多于 200 字。 1.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 愚公与智叟争辩 参照答案:示例: 愚公与智叟争辩 就这样决定后,愚公和家人便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邻家的京城氏是个寡 妇,她有个刚才换牙的儿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 河曲有个智叟,听闻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挡,说:“你怎么这么傻呀 ! 人都 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应付那些山石?” 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同乡们进出不便哪。” 说完,又用心铲土去了。 智叟斜眼将愚公上下端详了一番,见他浑身泥土,汗水湿遍浑身,衣服被石 块磨得褴褛不堪,忍不住冷笑道:“真是不自量力,大山这样之高,凭你一老头,行吗?还不如在家安享暮年。” 愚公听到智叟这般说,便停下手中的工作,叹了口气,正色道:“你真是至 死不悟,连寡妇孩子都不如。即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 生儿子,子后代孙,连续不停,是无量无尽的,而山则不会增添一丝一毫,哪有 铲不平之理呢?” 一番话说得智叟瞠目结舌,只得怏怏地狼狈走开了 六、《列子》中有好多寓言故事,如“歧路亡羊”“詹何垂钓”“造父学御”“鲍 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精选一两个,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疏导 文意,议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参照答案:示例:歧路亡 羊 粗心:杨子的街坊扔掉了羊,带领他的朋友,又请杨子的童仆一同追赶。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