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作业设计】

新闻写作:身边的“愚公”

愚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各行各业都涌现出积极践行愚公精神的人,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

请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身边的“愚公”,拟写采访提纲,对其进行采访,写一篇新闻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

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

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及教案 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愚公却毫不动摇 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 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 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 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 2. 课堂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 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悟性,以及在他们自己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故事所传达的信息。 4. 师生互动(10分钟) 教师可以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做详细的解答。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坚持不懈”的意义。 5. 总结(5分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教育意义以及怎样在自己的实践中理解和应用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作用。 课后作业 请学生继续深入理解本课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思考“坚持不懈”的含义和实践方式。同时,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为本课背景做更多的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第24课 《愚公移山》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愚公移山》新编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2、过程与方法: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程: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惩山北之塞(塞:)杂然相许(杂然:) 寒暑易节(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惧其不已也(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惩山北之塞(惩:)杂然相许(许:) 荷担者(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年且九十(且:)帝感其诚(感:) 而山不加增(加:)聚室而谋日(聚室:)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5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6.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8、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统编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要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一、学以致用·新夯实 1.文学常识填空 (1)《列子》是列子、________、__________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子,名_________,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_________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_________”。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冀.州()惩()塞()迂() 荷()箕畚 ..()孀.妻()智叟.() 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陇()朔() 3.解释词语 (1)惩山北之塞惩:塞: (2)出入之迂也迂: (3)聚室而谋室: (4)毕力平险毕: (5)指通豫南指: (6)杂然相许许: (7)且焉置土石置: (8)荷担者三夫荷: (9)始龀龀: (10)寒暑易节易: (11)甚矣甚: (12)固不可彻彻: (13)虽我之死虽: (14)何苦而不平苦: (15)惧其不已已: (16)一厝朔东厝: (17)无陇断焉陇: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 一、导讲教学内容 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 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 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 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 二、学习指导 《愚公移山》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冀州遂垦孀妻智叟穷匮 {{{{{{{ 坚韧小心翼翼逐恳寒霜臾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 (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第24课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1 愚公移山--讲义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之:的翻译: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副词,将近面:面对,名作动面山而居,而:表修饰 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③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惩:苦于山北之塞:之,的塞(sè):阻塞出入之迂,之,主谓之间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而,顺承;室:家人;谋:商量,谋划汝:你,你们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毕:尽,全险:险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形作名指通豫南:一直通到豫州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达于汉阴,于,到翻译: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可以吗?” ④杂然相许(省略句)。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其妻献疑曰:其,代词,他的,指愚公的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以君之力:之,的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损:削减 魁父之丘:之,这样的如...何: 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且置土石焉? 翻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⑤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之,的隐土之北:之,的子孙:儿子和孙子荷:肩负,扛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箕畚jī běn: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名作状)于渤海:介词,到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省+定语后置)——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翻译: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城氏之孀妻:之,的孀妻:寡妇遗男:死了父亲的男孩始:才、刚龀:换牙跳往助之:之,代词,他们易:更替节:季节始:才反:通“返”,往返焉:语气词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⑦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叟:老年男子笑而止之:而,表修饰;之,代词,他甚:严重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惠 :通“慧”,聪明汝之不惠:之,主谓之间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以:凭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山之一毛:之,的毛:草木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之:主谓之间固:固执,顽固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分课文优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分课文优质说课稿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里的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 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4)品味其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

(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 难点因此根据该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特征,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及 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周亚夫军细柳》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周亚夫军细柳》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3.品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和衬托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读准字音、节奏。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重点词句。 学习任务二: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三: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学习任务四: 细读课文,把握写人叙事技巧。 细读课文,填写下表,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习资源】 1.季镇淮《司马迁》,北京出版社 2011年版。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版。 【作业设计】 结合“思考探究”第四题,从蔺相如、廉颇、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一位人物,制作《史记》人物小档案,展示人物生平、作者评价、精彩片段等,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借人明史”的写法。 2.研读文章谋篇布局之“奇”。 【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课外相关资料,了解《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常识。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周亚夫和汉文帝的资料,并对人物进行简评。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围绕中心,析读选材 《史记》选材艺术例说,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分解过程,悟读冲突 1.开端——平中见奇 2.发展——曲折出奇 3.高潮、结局——拍案称奇 学习任务三:虚实相应,品读细节 从词句的张力、刚性的规则品读细节,体会文章的特点。 学习任务四:联读背景,深化认识 分析故事背景,了解司马迁的精神气质与人格理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习资源】 1.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2.来新夏《史记选》,中华书局 2009 年版。 【作业设计】 从项羽、田单、荆轲等人物中任选一位,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分析《史记》谋篇布局之“奇”。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反复诵读,训练学生诵读基本技能,品味诗文意境,培养其感悟能力,把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操,感悟中华文化博大,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核心素养】 把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 1.学会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评价任务】 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这几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有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沉闷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夕颜花儿开 麦淇琳 ①夏夜,屋里闷热,走到院内,篱笆的藤蔓上开着大朵的夕颜花,幽芳四溢。我在花前徘徊,心知只要天一亮就看不到夕颜的绽放,心里不免感到惆怅。墙角石缝中坚韧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动。一个16岁女孩的脸,渐渐浮现出来。 ②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的是一身湖蓝色的衣衫,发间系着白色发带,黑亮的眸子漾着灵动和朝气。那个暑假我们一家刚搬到鼓新路不久,天刚蒙蒙亮,我散步到了附近的八卦楼。阳光下,一朵洁白的夕颜花,在铁栏杆上簇叶而生,像是一轮落在凡尘里的满月。 ③我满心欢喜,看了又看,可转瞬间,那花瓣顾自闭拢,泛黄,最后皱缩在一起,蜷曲成很小的一团。正叹息间,身后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夕颜花常在夜里开放,在清晨凋零。”回头时,看到一双晶莹的大眼睛,一个女孩手提一个大篮子,很乖巧聪灵地站在我面前。 ④女孩与人很亲近,很快我就知道了,她叫霜菊,比我还小两岁。也知道她父母身体都不好,母亲常需要抓药调养,父亲前几日才动的手术,她要代替父亲去海边拾海蛎到市场上卖。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 B. 荷.担者(hè)箕畚 ..(jīběn)始龀.(chèn) 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 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 2. 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河曲智叟.(老人) B. 汝心.之固(思想) C. 何苦.而不平(担心)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3.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 固不可彻彻:变通 C.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D. 无陇断焉垄断:阻隔 4. 下面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甚矣,汝之不惠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 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 D. 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 7.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 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

八上第六单元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 单元目标: 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3.积累古诗文名句,涵养语文素养。 选文简析: 本单元选文皆为古代诗文名篇,主题上,围绕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来组元。 本单元选文,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典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有着积极意义。 《〈孟子〉二章》中,选取了《孟子》中的名篇,《富贵不能淫》谈论的是“何谓大丈夫”主题,展示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论述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问题。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全家“成功”移山的故事,赞美了愚公坚韧执着的品格。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中的故事,讲述了汉文帝在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诗词,都展现了诗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其中,《饮酒》是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春望》抒写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雁门太守行》是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歌颂;《赤壁》是对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慨叹;《渔家傲》抒发对沉闷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 教学建议: 1. 课时建议: 《〈孟子〉二章》:2-3课时 《愚公移山》:2课时 《周亚夫军细柳》:1-2课时

《诗词五首》:2-3课时 2. 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和第三单元一样,都属于文言文单元,但选文标准还是不一样的,在诵读时,也各有标准和要求。 首先,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有很多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又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方面的要求,诵读时需要留意。 其次,同属文言文单元,但第三单元,选文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和谐音韵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 本单元选文有记叙文,有议论文。议论文整散结合,善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并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论辩中的起承转合。诵读本单元的记叙文时,则要把握人物对话,读出人物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 《〈孟子〉二章》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力争从中得到启迪。 2. 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 积累名言警句。 核心问题: 《富贵不能淫》: 1.对“何谓大丈夫”这个问题,景春是怎样提出其观点的?对此,孟子是什么态度? 2. 孟子是通过怎么的类比,来说明公孙衍、张仪所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 3.孟子为“大丈夫”确定的标准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孟子开篇连用六个排比,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这六位人物的事例分别是什么?孟子想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2. 是否有了艰苦的环境,就一定能产生卓越的人才呢?孟子是怎样的观点? 3. 从国家层面,孟子是怎样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的? 4. 本文例举了不同类型的“人”,下面三句中,分别说的是哪个层次的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