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 (5)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

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5)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

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

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再如:“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因此,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社会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

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因此,自然辩证法明显地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的性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意义补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1.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

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

(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

(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

(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3.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

(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

(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

(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

面探索。

4.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 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 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

1)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 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 科学是生产力。

4) 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通过对近代科学缘起及科学本质的了解,可以推演出科学的一般

特征:

1) 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 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4)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1.科学方法论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

2.具有相关性的材料:

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或策略,可见,方法是相对于目的而言的,它是达到目的或实现目的的“路”或“桥”。

方法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方法问题。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的,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并且,方法还与所要解决任务的具体对象的理论相联系。

科学方法就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为了探索未知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为了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

1.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

第一,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

第三,科学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

2.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决定了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具体

是:

第一,科学方法是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通道。

第二,科学方法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道。

第三,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第四,科学方法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运用,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成就大小、进程快慢和效率高低。

方法得当,可能事半功倍;

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技术的本质

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

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技术的合规律性表现在: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这个作用的原料和动力都来自天然物。这个作用的结果,或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或是产生了对人有用的物体;或是改变了物体的空间位置,都带有天然自然的特征,符合自然规律。

技术合目的性表现在:在人工自然中,尽管天然物作为物的客观实在性仍然保持着,但就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已经被人的本质和规律所遮蔽[16]。如形成人工生物自然时,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表现为由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也表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

(2)“装”和“备”的配合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这样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并且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如对核电技术而言,所谓的“装”就是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3)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

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稍有不慎, 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

为直接引入过程,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必须通过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如在生物人工自然状态下会制造出杀人于无形的基因武器。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在已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付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技术发展的动力:(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需要”本身就是各种迫切的发明的教师。亚里士多德在《论哲学》中提到远古时候人类为了生存逐渐累积起来各种智慧(技术);“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

(4)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

文艺复兴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我

国清朝时期,蒸汽机从西方传入国内,人们基本上持抵制的态度。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工程的实践本质:

①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目的性;

②科学、技术、社会、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③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④整个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

⑤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则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⑥作为特定的物质生产,工程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

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

2. 工程活动的特征:

(1)工程决策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工程决策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合作、搏弈、协商、竞争的过程。

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因素及其冲突与矛盾进行分别体认、综合考量,才能做到整体协调、整体筹划、综合决策。正如A·西蒙所说:“工程与‘综合’有关,科学与分析有关。……综合即是创造。”

(2)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所谓系统,就是将多种相互作用的人、机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人力、材料、信息和能源的调配与控制,以实现某一理想的目标。”

这几乎就是工程本身的定义。

除了工程活动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以系统协调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成功。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系统协调观。

(3)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

工程知识仅集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三大类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在当下具体工程现实发生中,依赖特殊场域、情境而产生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

集成并不是上述四类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与当下工程现实境域相符合的,可行、可操作的知识、方法、程序、规则、规范、指南。

可以说情境性是工程知识的重要特征,在许多方面、层次往往以意会知识的形态存在。

(4)工程活动的场域性与情境性

工程行动欲建造的人工物系统总是嵌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工程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空间场域性。

同一类型的工程,会因为实施地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场域性,导致同类工程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工程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正是与此相关。

由于情境事件的不可避免的随机发生,最终建造完成的人工物会可能会与预期的工程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可能导致工程目标不能实现。当然,情境事件也可能有利于工程目标的实现,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可以利用它们来服务于工程行动

(5)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可从五个方面说明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A、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

B、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

性;

C、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

D、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

E、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可能使整个工程人工物给其嵌入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灾难性的风险,危及周围人群的生存。

(6)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

必须强调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必须对整个工程进行价值估价,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的过程到工程的结果及其长期的运行,都要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

由于现代工程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

不仅要从工程活动的外部进行价值评价,而且要把价值评价转化为工程活动内部的行为机制,这已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活动重要的内在特征。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生态观与伦理观。

3.产业的本质

由于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既是追求普遍性的过程,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满足上述需要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形式的产业实践就应运而生。产业可以定义为重复乃至规模化地生产人工物、使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灵感、创意、发现、发明、人工物实现了社会化的传播,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

4.产业的特征

(1)产业的规模性

规模性是社会物形成和成熟的标志。产业是个别的、偶然的人工物成为大量的、必然的社会物的过程。能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是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产业的规模性生产是产业的最重要特点。在产业中,或者技术发明所创造的产品被批量化、规模化地生产出来,或

者技术发明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或者是工程建设所采取的各种优化方法可重复、定型化地应用于日常生产,都体现了产业的规模性特点。

(2)产业的盈利性

产业化过程把个别的、偶然的和不自觉的人工物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物的过程。和单一的人工物不同,作为人类有目的活动的产物,人工物的社会化不仅要受到自然属性、存在状况和运动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经济水平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支配,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3)产业的结构性

产业的结构性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满足了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而决定了社会物属性的获得。

(4)产业的系统性

产业的系统性是指产业化的过程决不仅是单个技术的突破,更是由于薄弱技术环节的打通而形成技术体系的过程。产业发展也不仅是单个产业的形成,而是由于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

(5)产业的生产力性

产业的生产力性表现产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质是由产业发展来推动的。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

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

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

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创新人才”核心要素有两个:

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

的保护能力等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是勇于提问。就是要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要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二是善于提问。就是要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能钻牛角尖,不能犯幼稚病。三是乐于提问,锐意进取。

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

(2)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第二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

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

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

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4)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一、科学技术之正面观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梦想着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希望能够飞向月亮,在月宫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而如今,人们可以借助飞机,快速的在遥远距离的两地来往;人们已经通过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与月球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千里传音、日行千里,这只是在中国武侠小说和神话故事才能出现的。而如今,这已成为现实。通过电话,无论相距多远,都能即时通话。日行千里在当代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已不是什么太让人激动的速度了。

医疗的进步、生命科学的发展,使长命百岁的祈望变得愈发现实。靠天吃饭的命运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杨贵妃的特殊享受在今天已变得很普通了。通过科学技术,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更有甚者,传统的生命繁衍方式也得到突破——克隆羊多利的成功面世,让人们感受到科学的无边力量——还有什么会发生?

二、科学技术之负面观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人类最近一两个世纪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人类文明史上过去几千年作产生的影响还要重大。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和困难。

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温室效应愈益严重。冰川加快融化,气候变得更加无常。各种特殊的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给人类带来一次次的灾难。或许,美国电影大片《后天》也许会真实上演。

人类的生命在战争等人为灾害面前变得更加脆弱。二战时期,美国的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瞬间便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杀人速度之快、之敏捷在以往的战争中是不曾有的。现代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也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威胁。仅在中国,近几年每年因为遭受车祸死去的就有十几万人,平均每天约三百多人。当你看完这篇文章的功夫,就会有好几人会因为车祸而死去!

对大自然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正在加剧。河流变混浊,水质变劣,甘甜的河水变成了污水。塑料制品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也引起了白色污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垃圾也“丰富”起来。这些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它侵占了人类的土地,污染着大气、海洋和地下水。

人们对科技的依赖似乎越来越高。古人没有电没有电器,只要有一块地,种些庄稼,拾些柴禾,就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今住在城市的人们,家里有米有面,却害怕停水停电。美国加州停电,引起恐慌。今年中国南方遭受大雪灾,致使大面积停电,结构京广线一度中断,很多人被迫滞留在外乡,正常的生活被打断。想一想,如果你住在城市,停水停电三天,你会不会感到崩溃?而这些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在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情况之下!

当今的药品,治病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别忘了,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还有毒品。它们在摧残吸食者生身体,麻醉着吸食者的精神。高科技如通讯技术,给人的生活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危害正常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8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10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4)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9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4)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5)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7)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7)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书本思考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之一自然观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用单纯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p3(前言) 意义补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1.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3.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4.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p37,39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物质世界以系统形式存在。(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够组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整体性)(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建构性)2、自然界物质世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1)、自组织与他组织(2)、时间之矢(3)、演化的前提:开放与非平衡(4)、演化的机制:涨落、非线性、分叉、选择】(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宇观层次:相对论。宏观层次:系统科学。微观层次: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1、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及哲学意义:基本思想:①质能关系:E=MC2;②运动物体的内部时间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慢;③运动物体的内部空间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小;④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大;(2)哲学意义:它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时空与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说明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从而扬弃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2、量子力学及其意义:(1)基本思想:与相对论一样,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产物。量子力学为我们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秘密,它告诉我们,微观客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动,即微观客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其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定律。(2)哲学意义:量子力学对自然观的影响表现在,它揭示了自然界连续与分立、粒子与波动、决定性与随机性等等相互矛盾的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3、系统科学及其哲学意义(1)基本思想:①维纳的控制论。维纳在控制论研究工作中,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束缚.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他根据自动控制系统随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调整和判断乃至决定自己运动的规范或特点,摒弃了牛顿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把控制论建立在新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上;他撇开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着重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功能;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的行为和状态,及其变动趋势。他把功能模拟、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作为科学方法自觉地运用于控制和通讯系统的研究中。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典范。②申农的信息论:信息与系统信息是一种系统表现,有相互作用才有信息。或者是不同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使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要在另一个系统中得到反映、表征、表现,或者是同一系统的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而有所反映、表征。不存在与系统无关的信息,也不存在没有信息的系统。有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相互作用,有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会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换。甚至可以说,信息就在任何的系统中,信息与系统不可分。系统的形成、发展、运行都离不开信息活动。哲学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描述事物的范畴与方法——信息与信息方法。③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基本概念:系统与非系统;结构与元素;环境;系统与非系统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复合体,按照元素的数量或种类来区分的,称为加和性复合体,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无关存在着的元素的总和。按照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来区分的,称为非加和性复合体,或构成性复合体。所谓加和性特征指的是,元素不论处于复合体中还是游离于复合体之外.其特征是相同的,把孤立存在的活元素的特性累加起来,即可获得复合体的特性。非加和性则相反,同一元素处于复合体中与游离于复合体之外的特性是不同的,复合体的特性是由元素的特性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不能归结为活元素特性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国安主编课后思考题部分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国安主编部分习题思考题答案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是什么? 答:(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人和自然是具有绝对的相互关联性的。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具有同源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不存在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界,没有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就没有人类产生的可能,没有人类和自然界的联系的自然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资料,人类就无法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更无所谓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此外,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离不开自然。 (三)社会是自然和人类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的本质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社会作为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纽带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着广泛而又普遍的有机联系,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其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迄今为止最高的生命体在于,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即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前者反应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后者反应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因而,人类具有双重属性,正因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才形成了人的基本特性。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原始生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即人、自然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 答:自然是复杂的,但可以用简单性来认识。简单性实质是对复杂性的简约或者简化。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常用方法。复杂性是自然界的属性,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它与自然界的整体性紧密联系。自然的复杂性不是简单性的线性组合,更不可能被简单性所覆盖,是不可以约简还原为简单性的。如果这种复杂性能够约简为简单性,那么,这样的复杂性就不是真正的复杂性,而是隐藏着简单性实质的复杂性表象。 然而,复杂性目的并非在于对简单性的否定,只是要求用复杂性来对待复杂性。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非线性、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自然界存在结构的复杂性、边界的复杂性、运动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不稳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涌现型、进化过程的多样性以及进化能力上。这些都要用复杂性思维来对待,从系统的整体性来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因为自然界是一个开放而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整体性一定意味着复杂性。 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 发展历史: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世界观的酝酿和形成阶段。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任务。系统地研究并建立自然辩证法的工作,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为了写作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为了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在 认识自然界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恩格斯曾对直到他那个时代为止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进行了极为广泛、深入的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一整套关于自然科 学的辩证法的构想和计划。以此为起点,在以后的整整3年里,恩格斯致力于对自然辨证法的全面 探索和集中研究,并开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撰写。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辨证法》手稿一直由 德国社会民主党保存。直到1925年,在苏联学者的努力下,《自然辩证法》首次出版发行。随后,此书各种语言版本相继面世。1931年,苏联物理学家在第二届科学史世界大会上作了题为《牛顿 原理的社会经济》的报告,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研究自然科学 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设立了自 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和研究 自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建 设始于1956年,当时全国十二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明确了其学科定位。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自然辩证法”学科修改成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 的二级学科,这一更名被看做是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实现的富有意义的发展,标 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分为三大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统一的版块。(1)辨证唯物主 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 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理论说明,其任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界 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辨证的说明。(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 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 究的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 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3)辨证唯物主义的 科学技术观。它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研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发展,把人和自然 界的关系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如实地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把科学技术系统放到整个 社会大系统中去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体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2、自然观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自然的方法论。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 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大致经历以下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 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近代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其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 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理解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 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 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 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学科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③交叉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答: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①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②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③生物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④化学:1982年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 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⑤生物学: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⑥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 (1)技术的新颖性; (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 (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 (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 (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二、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发明家对科技了如指掌,对相关技术及装备、元器件十分熟悉,并富有创业与冒险精神,并有能力把技术创新付诸实施。 (3)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以及冒险进取精神,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天然领导者。 正是基于对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国内外都十分推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是适合时代特点的技术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 三、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与其他生产活动相比,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风险大、收益期晚、收益的非独占性等特点,因此技术创新并未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需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激励,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微观激励。包括:(1)产权激励:通过确立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的激励。由于产权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就使产权安排成为激励创新活动的重要技术保障。技术创新之所以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产权(有形资产产权与无形资产产权)激励机制(如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没有专利权的激励,瓦特可能就不会对蒸汽机做出重大改进;没有专利制度,使技术创新的收益具有非独占性,从而使不少企业滋生“搭便车”的想法,这就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内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3、试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