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3)和谐性。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特征?P20

7,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折的关系?p37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一.(1)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三大发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提供科学技术基础(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提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3)思想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二)科学分类,科学分类就是物质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恩格斯: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打破宗教神学),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全面变革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揭示了新型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技的关系3)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劳动异化学说。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如埃吕尔和温纳等人。

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7,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是什么?(P24、25、26旧书)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是辨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承认并坚持客观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皆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矛盾永远不停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和发展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始终是完全统一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需要这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同其他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自然也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总纲或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对哲学史优秀成果尤其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改造,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变革。

其次,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息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和控制方法论等许多业已形成为“新兴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具体科学方法论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些方法论,为哲学方法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证明。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不仅将延伸自然科学领域,也伸向社会科学领域。

它虽不能像哲学方法论那样,从宏观上探讨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起直接现实性的方法论作用,但却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个角度或某一层面去探讨世界产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它具有的概括能力和学科内的普遍适用性,分别应用于相应学科。这也就是它具有的跨学科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其他科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两者又具有血肉联系。前者依赖于后者且最终依赖也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各门具体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深化,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前者更不能离开后者。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1分〕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2分)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1分〕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1分〕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1分〕

(3)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2分)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1分〕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10,批评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那些思考具有优点,那些思考不具备优点的过程和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际学界特别提倡的思维方法。它的特点是探究和提出探究性问题。

事实上,创新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也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和检验其创新过程的思考是否可行、科学。所以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是互补的思维方法。

思维的批判性,即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思考过程与结果。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技巧之一,即提问探索性问题。非批判性思考在别人陈述想法和观点时,常常会轻易接受,不加思索;而批判性思考则会质疑这些陈述和观点的准确性,追问陈述和观点背后隐藏的含义,扩展这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思维的批判性,要求研究者把思考建立在负责任的态度上,而不是最初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努力认识到许多我们固有的观念都可能有错,需要对思维、已有研究结论和我们研究的过程做出实践、逻辑的检验,在形成立场、观点时,在观察、探究和形

成判断时,在形成有说服力的表述时,识别和避免思维中常见的谬误。

11,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分析和综合税更重要?(P44、45旧)

12,什么是逻辑思维,什么是非逻辑思维,二者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谁更重要?(P50、51旧)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个基本思想, 是和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原理密切相联的。只有承认科学是生产力, 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产发展。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

2、作为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形态。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在,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机制是其社会建制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一句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和行政领导体制等。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完善科学技术体制,使其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对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理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研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保障,是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从事科学技术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主题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使得科研活动的组织机制相应地呈现出新特点: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略性基础研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

2.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官产学”三螺旋。

3.“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从正式的学术交流到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如创新者网络、虚拟科研组成或e-科学。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技术顺利运行的保证。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必须防止“专家治国论”的不良影响,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以进行科学技术风险国家治理;必须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导引科学技术,保证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政策体制、军事对抗以及政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般而言,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成正比。越是先进的、积极的、开明的社会制度,越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2.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对科学系统和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关系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军事对坑对利一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对抗作为最激烈的政治行为,必然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

推动力量。

4.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好的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相反,在一个极端政治化的社会中,统治阶层往往会依据某些政治理念,评判并干涉科学技术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构成

性原则。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在马克思看来,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劳动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

随着“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推进,社会经济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很大一部分课题来源,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科一学技术发展所使用的物质手段。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关于此点,默顿作了相关论述。他认为,尚未体制化的科学需要以社会和文化的形式的支持。他将视野聚焦于17世纪的英格兰,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清教的精神气质所固有的种种社会价值是这样一些价值,它们(由于基本的、用宗教术语表达并由宗教权威加以促进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科学的赞许。”(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教育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向人们传授前人或他人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教育的实施培养着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良好的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教育,科学技术事业就后继乏人,科学技术知识就一无法传承。

(五)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愈足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马克思注意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指导作用。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

(一)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

马克思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未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以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在当代,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服务民生,支撑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以实现振兴国家的伟大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待续发展服务。这方面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涉及国家安全的科学发展战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找略等。

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此,就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在大力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在大力进行战略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战略性基础应用研究;在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同时,加强环境技术创新等,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政治、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功能,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从专家治国到公众参与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的环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引发了一系列争论,造成评价和决策上的困难。在科学

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的主体问题上,有人认为,科学是例外的,享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品质,有关科学政策应该置于一个特定的范围,由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学技术专家能够正确地进行科技风险评价与决策,不需要公众参与。这就是“科学例外论”或“专家治国论”。“科学例外论”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应该基于政治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多元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公共选择模式,针对公共决策的具体情境,强调决策公共性、正当性、可归责性,打破官僚精英、经济精英、科技精英联手形成的“三位一体”垄断决策模式,将公众作为行动者和权利人引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模式,实现科学技术的民主化。(三)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

在有关科学技术风险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一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查“内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专家知识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识的优势,明确政府、专家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的可能方式,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

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

(一)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英国学者C. P.斯诺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分歧与冲突,从事科学文化的人(科学家)和从事人文文化的人(如文学家)之间存在冲突。①在当代,这种冲突仍然有其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在承认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和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工作者与人文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潜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问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技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理性。技术理性追求发展的物的意义,有可能遮蔽人的意义,人被异化为技术和物的奴隶,成为“技术一经济人”;技术理性以机械世界观及其工具高效性将机械程序导人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用机器模式形塑人们的生活模式,使人们更自觉更严格地按照机器生活方式生活;技术理性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过程,也是其控制自然以及人侵控制人类的过程,为西方文化的“合理化”奠定了基础。要走出技术文化的上述困境,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当前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论

1.女性主义科学技术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主义者探讨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相关问题,形成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研究者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问题作了深人阐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到立场理论,从差异女性主义到反本质主义,都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后殖民科学与欠发达国家。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指出: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西方科学并非唯一的科学知识,还有民族科学;西方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成为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输人科学思想和技术制品会导致欠发达国家虚弱的依附性。反思扬弃这些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之内涵,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三)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

1.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

2.不要由反科学主义走向反科学。2Q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就是“反科学主义”的极端体现,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相关论述中。这些观点的中心含义是: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与自然无关,是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结果;科学与真理无关,所有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样的地位;科学是一个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的、没有特殊优先地位的东西;西方科学的出现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并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等。对于这些观点,应该深刻辩证分析,加以扬弃,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同样有效,应当给予非正统的“认知形式”与科学同样的地位;科学是一个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的、没有特殊优先地位的东西;西方科学的出现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并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等。对于这些观点,应该深刻辩证分析,加以扬弃,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7,如何看待技术的异化?

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甚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技术异化”

所谓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P92(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对于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8,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理解?

相关的社会机制建立是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成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中,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

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引导。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必须运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性运行。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创建科学学会进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从17世纪英国以及法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到19世纪德国大学实验室制度和研究班制度的建立,再到美国大学系和研究生院制度,科学的社会建制逐渐完善。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过程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也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最终得以确立。

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组织机制、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它们承载着科学技术活动的展开,并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机构有:科学技术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的传播机构,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东南大学答案)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6,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P102旧)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 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科学家与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伦理责任? 探究科技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有何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有哪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什么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意义?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什么?........................................................................... 错误!未定义书签。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 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 形成过程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在历 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当地球上首次出现人类时,人与 其他动物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工具的制造,人类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 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同时也获 得一些经验知识,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这种科学技术水平 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自然观具有整体 直观性、简单性、猜测性、思辨性和辩证性等特点;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 朴素自然观这一阶段必须经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 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地本质和规 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于自然地认识以自然哲 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 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 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 字—500字)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 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 ,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基于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多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多学科融贯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形态)?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8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10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4)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9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4)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5)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7)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7)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a.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b.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c.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d.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a.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b.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c.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a.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b.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a.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b.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内容 一、进化与退化的内涵、辩证关系以及进化产生的根据和条件 ①什么是进化与退化? 进化一般指的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或者说是时间推演引发的对称性破缺的结果。退化则指的是相反的过程。在热力学、协同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中,分别用熵、序参量和信息量来表示,序参量、信息量增加的一般可以表示进化,而熵增加的则表示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③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A、远离平衡态 B、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C、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经此相干性而协调动作,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D、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E、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 二、渐变和突变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 1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突变是质变的另一种形式,也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但却是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而从一种质态到另一质态的飞跃。 2 渐变 ①量的渐变:也就是量变,如时间的流逝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何在(联系实际)?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范畴性的( vategorical )理论,但也有一定的规范性( normative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 一如果不重要,就不会开这门课,和大学时期学的马哲,毛概,邓论一样,层次更深,都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指导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一篇好的论文是需要辩证的哲学思路的,如果连辩证法都不知道,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有大作为. 三理工科大都是搞科研的,在这其中会做好多的实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古代科学的原始观察和经验描述,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局部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不把局部和简单事物了解清楚,那对于整体和复杂事物的了解将更加困难。 做实验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抽象思维。科学研究中的抽象就是把复杂的条件暂时简化,暂时撇开那些次要因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我们数学上研究的4维空间,力学上研究的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质点,没有弹性变化的刚体,电子学研究的没有电压波动的理想电压源,热血中的绝对零度,流体力学中没有粘滞性的理想流体等等。这些研究对象在现实世界是没有的,在实验室里也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得到这种理想情况,但是我们从思维上却可以掌握它,这是抽象可能补充科学实验的不足之处。科学的抽象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抽出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科学抽象虽然采用了纯理论的形式,但是并不意味这脱离了实践。相反,它是以抽象的形式,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从我做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学科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③交叉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答: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①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②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③生物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④化学:1982年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 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⑤生物学: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⑥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 发展历史: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世界观的酝酿和形成阶段。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任务。系统地研究并建立自然辩证法的工作,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为了写作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为了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在 认识自然界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恩格斯曾对直到他那个时代为止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进行了极为广泛、深入的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一整套关于自然科 学的辩证法的构想和计划。以此为起点,在以后的整整3年里,恩格斯致力于对自然辨证法的全面 探索和集中研究,并开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撰写。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辨证法》手稿一直由 德国社会民主党保存。直到1925年,在苏联学者的努力下,《自然辩证法》首次出版发行。随后,此书各种语言版本相继面世。1931年,苏联物理学家在第二届科学史世界大会上作了题为《牛顿 原理的社会经济》的报告,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研究自然科学 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设立了自 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和研究 自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建 设始于1956年,当时全国十二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明确了其学科定位。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自然辩证法”学科修改成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 的二级学科,这一更名被看做是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实现的富有意义的发展,标 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分为三大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统一的版块。(1)辨证唯物主 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 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理论说明,其任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界 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辨证的说明。(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 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 究的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 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3)辨证唯物主义的 科学技术观。它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研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发展,把人和自然 界的关系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如实地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把科学技术系统放到整个 社会大系统中去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体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2、自然观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自然的方法论。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 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大致经历以下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 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近代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其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 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理解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 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 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 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 (8)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 意义? (11)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5)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 才? (20)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3)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5)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6)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8)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8)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

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 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根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答复。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开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想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历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想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场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开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开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严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想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展有历史性的奉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认;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气氛和使得人们开场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根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开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根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开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