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

3、大爆炸宇宙学

4、悖论

5、自然观

6、科学精神

7、人文精神8、科学素养

9、地质学史上的“水火之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3、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学说

2、罗塞塔石碑

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4、哈拉巴文化

5、阿拉伯数字

二、简答题: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

2、为什么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先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3、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

什么后来都衰落了?

第三章西方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古希腊荷马时代

2、亚历山大东征

3、希腊化时代

4、缪塞昂学院

5、亚里士多德

6、盖伦

7、托勒密8、欧几里德

9、苏格拉底的讽刺10、阿基米德

11、民族大迁徙12、罗马帝国的分裂

13、欧洲中世纪14、罗马性格

15、希腊气质16、阿拉伯帝国

17、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二、简答题:

1、除四大文明古国外,在古代世界科技史上做出过贡献的国家还有哪些?请按顺序写出它们的名字。

2、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产生的三个首要条件是什么?古希腊创造的四大科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

3、科学史家怀特海在评论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一事时曾说过怎样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请简述以古希腊人为代表的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5、为什么古希腊人辉煌的科学成就后来会被欧洲遗忘?

6、古代阿拉伯人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贡献?

7、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是怎样进行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都是闭关锁国的吗?

8、为什么欧洲后来会兴起航海和地理大发现运动?主要的外部

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文明

一、名词解释:

1、夏文化之谜2、大一统之谜

3、四大学科体系4、四大发明

5、明末四大科学名著6、五大农书

7、秦朝三大水利工程8、中医三大始祖

二、简答题:

1、你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哪些特点?请简述之。

2、你认为古希腊人与古代罗马人、古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各有什么利弊?

3、为什么中国古代实用技术发达,而理论科学不发达?

4、为何国力强盛的唐朝科技发明较少,而国力衰弱的宋朝反而科技达到我国古代的最高峰?

第五章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名词解释:

1、李约瑟2、李约瑟难题

3、科学发展观4、郑和下西洋

5、康乾盛世

二、简答题:

1、“李约瑟难题”包括哪两个问题?

2、为什么说“15世纪时,历史曾经选择过中国,而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

3、为何康乾盛世没能使中国富国强兵?

第六章国家兴亡与科学发展观

一、名词解释:

1、北洋水师

2、明治维新

3、洋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

6、抗美援朝战争

7、中印边境反击战

8、中苏珍宝岛战争9、中越西沙海战

10、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二、简答题:

1、你认为落后就会挨打吗?

2、请上网查询八国联军的总兵力及各国实际出动的兵力,并与当时清军兵力做对比。

3、为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比日本早很多年,却没有取得日本明治维新的效果?

4、为何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会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

第七章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崛起

一、名词解释:

1、中世纪2、欧洲的封建制

3、十字军东征4、大翻译运动

5、大学的兴起6、文艺复兴

7、宗教改革8、马可波罗

9、黄金渴望10、地理大发现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是贫弱的欧洲,而不是富庶的亚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2、马可波罗游记为什么会对西方产生那样大的影响?

3、哥伦布向西航行的计划是怎样产生的?他为什么没有得到葡萄牙的支持,反而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

4、为什么西班牙葡萄牙要走海上冒险之路?

5、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并分析它对科学革命的影响。

6、为什么地理大发现首先开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英国、法国或者德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经创造了什么样的业绩,又是怎样

衰落的?

7、什么是“以神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人文精神”?文艺复兴的宗旨是什么?

8、简述现代西方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异同。

第八章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一、名词解释:

1、哥白尼革命

2、布鲁诺

3、第谷

4、开普勒定律

5、伽利略

6、牛顿三大定律

7、维萨留斯8、塞尔维特

9、哈维10、血液循环理论

二、简答题:

1、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的年份是哪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哪两件大事?

2、近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相比,有哪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只能诞生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

4、请写出在科学革命中英勇献身的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

5、什么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请写出自科学革命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大致脉络,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6、哥白尼革命是观测精度上的革命,还是观念上的革命?

第九章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工业革命

2、第二次技术革命

3、新技术革命

4、瓦特

5、迈尔

6、焦耳

7、达尔文8、进化论与灾变论

9、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二、简答题:

1、请用一两个词分别概括欧洲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十六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是什么?在科学思想史上有什么意义?

3、资本主义兴起后,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几次大的技术革命?其代表性技术各是什么?

4、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5、英国是怎样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

第十章现代物理学革命

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一、名词解释:

1、物理学革命

2、相对论

3、量子力学

4、迈克尔逊实验

5、紫外灾难

6、光量子假说

7、物质波假说8、测不准原理

9、互补原理

二、简答题:

1、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发源于哪两朵乌云?随之而来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哪两门新的物理科学?

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想是从哪里开始的?为什么说同时性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牛顿的时空观有何不同?

3、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逻辑出发点是什么?有无实验事实支持?

4、广义相对论的实质是什么?爱因斯坦在这里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科学智慧?

5、普朗克是怎样提出他的能量子假说的?期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6、什么是物质波?德布罗易是怎样提出物质波假说的?

7、什么是测不准原理?什么是互补原理?它们说明了什么样的物质运动规律?

8、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11章生态自然观

一、名词解释:

1、《寂静的春天》

2、人口问题

3、资源问题

4、环境问题

5、可持续发展

6、生态自然观

7、水俣事件8、生物多样性

10、生物圈二号11、土地荒漠化

13、循环经济14、草海模式

二、简答题:

1、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当代世界三大危机、五大全球性问题和七个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3、生物圈二号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4、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5、潘文石教授和草海模式的实践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生态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是什么?

第12章科学家的成功之路

一、名词解释:

1、袁隆平

2、杂交水稻

3、水稻远缘杂交

4、三系法

5、两系法

6、超级稻

7、米丘林学派8、摩尔根学派

二、简答题:

1、袁隆平是怎样走上学农之路的?

2、袁隆平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什么?

3、袁隆平为什么要搞水稻育种研究?

4、袁隆平为什么要走水稻远缘杂交之路?

5、袁隆平之前,学术界是否看好水稻远缘杂交?

6、袁隆平是否从未遇到过失败?他对此怎么看?

7、袁隆平是否遇到过机遇?这些机遇都是他自己发现的吗?

8、袁隆平怎样看待灵感?

9、袁隆平是不是一个冒险家?他为什么永不满足已有成绩?为何不功成身退?

10、袁隆平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科研团队?

11、袁隆平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第13章科学方法纵横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技术方法论

2、选题方法

3、观察方法

4、实验方法

5、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6、逻辑方法

7、非逻辑方法8、直觉和灵感

9、假说和猜想10、科学理论

11、科学发现12、技术发明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科学?科学开始于何处?作为优秀的科学家,他首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2、怎样对科学方法进行分类?

3、什么是科学事实?它与客观事物本身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观察和实验方法?它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

5、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有哪些?应该如何分类?

6、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有什么特点?在科学发展中有何作用?试举出几个在科学史上有影响的假说。

7、什么是技术发明?它和科学发现有何不同?

8、试论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方法论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14章从大飞机和龙芯计划

谈选题方法

简答题:

1、国产大飞机的研制是否符合技术发明的一般规律?是否属于科技创新?

2、国产大飞机项目为何被搁置?从中你有何感想?

3、龙芯研制是否有必要?是否得不偿失?

4、龙芯的技术研发路线说明了什么?你如何评价?

第15章创业者的经验之谈

简答题:

1、郎颖菲走过了怎样的艰难之路?她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2、臧姑娘是怎样从小贩成为水饺皇后的?她是怎样对待自己人生中的两次转折的?

3、湾仔码头品牌为什么能走向世界?为什么没被外资吃掉?

4、从本章介绍的创业者事例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方法论原理?

5、小发明能不能做成大事业?小发明怎样才能做成大事业?

第16章从“未亡的恐龙”谈假说方法

简答题:

1、鸟类起源的种种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依据的是科学方法论中的什么方法?

2、到目前为止,鸟类起源的种种学说是确凿的科学理论吗?如果有新的化石出现,这些学说可能会被推翻吗?

3、假说到理论的转化要经过怎样的环节?

4、中国科学家之所以会在这个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依靠的是什么?在科学方法论上使用了什么方法?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 (5)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 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5)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

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 字—500字)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 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 ,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基于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多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多学科融贯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形态)?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 3、大爆炸宇宙学 4、悖论 5、自然观 6、科学精神 7、人文精神8、科学素养 9、地质学史上的“水火之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3、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学说 2、罗塞塔石碑 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4、哈拉巴文化 5、阿拉伯数字 二、简答题: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 2、为什么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先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3、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

什么后来都衰落了? 第三章西方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古希腊荷马时代 2、亚历山大东征 3、希腊化时代 4、缪塞昂学院 5、亚里士多德 6、盖伦 7、托勒密8、欧几里德 9、苏格拉底的讽刺10、阿基米德 11、民族大迁徙12、罗马帝国的分裂 13、欧洲中世纪14、罗马性格 15、希腊气质16、阿拉伯帝国 17、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二、简答题: 1、除四大文明古国外,在古代世界科技史上做出过贡献的国家还有哪些?请按顺序写出它们的名字。 2、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产生的三个首要条件是什么?古希腊创造的四大科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 3、科学史家怀特海在评论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一事时曾说过怎样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请简述以古希腊人为代表的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5、为什么古希腊人辉煌的科学成就后来会被欧洲遗忘? 6、古代阿拉伯人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贡献? 7、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是怎样进行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都是闭关锁国的吗? 8、为什么欧洲后来会兴起航海和地理大发现运动?主要的外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主要思想:这一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并且是具体的物质,比如水、火、气、种子等。整个物质世界(宇宙)是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限”中产生的,又复归于它,连续地产生于本源,又复归于本源;或者几种物质性的元素通过“爱”和“恨”的相互作用而分离和结合;“自然”就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4)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6)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思想: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特点: 1、恢复和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事物,承认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上帝干预的,天上地下有着统一的客观运动规律 2、具有机械性的缺陷,用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去解释和说明其他一切自然现象,设置认为运动时机器,人是机器 3、具有形而上学的缺陷。 中国的形而上学太少,而西方的形而上学太多。没有哪种方法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只能说看缺少哪种方法,所以要去学习哪种方法。 4、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不来自于内部,而是外力所致。) 2. 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 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 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 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 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 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 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 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 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 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 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 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 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 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 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 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 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a.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b.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c.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d.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a.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b.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c.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a.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b.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a.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b.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 (5)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 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5)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内容 一、进化与退化的内涵、辩证关系以及进化产生的根据和条件 ①什么是进化与退化? 进化一般指的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或者说是时间推演引发的对称性破缺的结果。退化则指的是相反的过程。在热力学、协同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中,分别用熵、序参量和信息量来表示,序参量、信息量增加的一般可以表示进化,而熵增加的则表示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③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A、远离平衡态 B、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C、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经此相干性而协调动作,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D、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E、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 二、渐变和突变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 1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突变是质变的另一种形式,也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但却是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而从一种质态到另一质态的飞跃。 2 渐变 ①量的渐变:也就是量变,如时间的流逝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 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 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 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 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 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2.如何认识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 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 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 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 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 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自然辩证法》方法论部分思考题(郭琰) 1.简要介绍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科学认知活动的意义。 答:科学观察特点:1.方法是自然观察;2.明确的目的性;3.有计划的系统观察 科学观察的作用:它属于实践活动。在认知过程中,及时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是最基本的方法, 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加强的研究对象 3.可是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以了解对象的性质 5.了解和改变性质的经济可靠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 答:科学实验中的机遇是指科学实践中的偶然事件导致的科学新发现。它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如伦琴发现了X光,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机遇:1.注意事故提供的机遇2.机遇不能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方法3.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3、简述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和解决的基本途径。 回答:提出科学问题的方式: 1.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2.不同理论、学派或观点之间的矛盾 3.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矛盾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 1.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解决问题 2.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决问题 3.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4.结合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谈谈你对科学假设的理解。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特点: 1.假设是科学与假设、基础与猜测的辩证统一 2.背景知识的辩证否定 3.假设应可检验 4.假设简单

(完整版)自然辨证法16题完整答案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上海海事大学版(研14级仅供后生参考)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903) (2)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53) (2) 3.多科学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1161) (3)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1595) (4)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1292) (5)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707) (5)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86) (6)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857) (7) 9.怎样正确的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1509) (7) 10.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881) (9)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232) (10)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718) (10) 13.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1160) (11)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677) (12) 15.通过生物克隆技术的研究如何理解科学家的道德约束(1451) (12) 16.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789) (13)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903) 答: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另一种形态。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辩证关系:(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中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