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a.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b.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c.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d.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a.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b.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c.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a.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b.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a.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b.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c.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一.生态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a.生态文明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的新文明。

1) 工业技术是从农业技术延续而来的。

2) 工业文明并未全部消除农业文明的印迹,生态文明也不能完全消除工业文明的印迹。

b.生态文明是构建生态主体的新闻明。

c.生态文明是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的新文明。

d.生态文明是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

二.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第2章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越来也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越来越高。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1)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 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从1895年电磁波通讯原理的提出到1 9 2 1 年第一个公众广播电台的创建, 科学转化为技术花费了2 6 年; 在最近二十年,多媒体电脑从1987 年提出原理到1991 年试制成功, 科学转化为技术花费了4 年。据研究,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时间, 在二十世纪初大约需要30年, 至二十世纪中叶大致为10年, 二十世纪下

半叶缩短至5 年左右, 并且今后会越来越短。

2)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 技术比过去在更大

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 譬如,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

建立, 离不开无线移动通讯原理的提出; 另一方面, 科学在很大程度也

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 如进行粒子物理研究就不能没有回旋加速器

这一技术产品。

3)在生产的目的下, 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知识的利用是一个复杂

的过程, 其大致途径是科学 术 产。人们研究科学, 发明新的技术, 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 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 最后

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因而在生产的目的下, 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像软件研制这类活动, 就既要提出原理, 又要考虑实施这一原理的

技术和方法。

4)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 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在前述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一是将基础科研成果

转化为应用技术; 二是将应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其最终目标是要产生

经济利益。从这可以看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造成科学技

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意义主要有二:

一是将原有的知识利用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改变为“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 从而加速了知识的应用, 极大地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是会引发人们知识观念的更新。人们会追求“实用”的能产生经济

利益的知识——科学与技术能融为一体的知识, 而仅有科学的成份却没

有技术因素的知识会被人们认为是“没用”的知识。这有利于知识的发展、普及、创造和应用。

2.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答:

一.科学发展的动力

1)逻辑证实主义的发展模式

逻辑证实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

用逻辑和数学来表达。科学之所以能够进步,主要是由于科学的方法,而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哲学的解释。由这种科学划界的

标准出发,逻辑证实主义提出了一种静态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的发

展是通过积累形成的。是一种最为传统的科学发展模式。

逻辑证实主义的发展模式可概括如下:

感觉经验——提出假说——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科学理论提出。

2)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认为,由于科学的划界标准就是证伪,科学发现的逻辑就是猜

测与反驳,因此,科学的发展应该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科学的发展应该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观察必须带有一定的问

题来观察,从来没有漫无目的的观察。

科学家面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从而形成

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

这些猜测和理论之间相互竞争和批判,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从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在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前科学时期:也就是没有统一的共同体和范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理论各执己见,还没有达到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因为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

科学危机时期:范式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遇到不符合预期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的东西成为预期的结果为止。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危机的实质就是新旧范式之间的更替,或者说科学共同体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科学革命就宣布结束,从而使科学进入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4)社会科学发展模式

对科学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动力问题,除了可以从科学内部分析,也可以从

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二.技术发展的动力

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存在着技术自主论和社会构建论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其中,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社会构建论则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目的和手段是相对而言又互为条件的,一种社会需要必须与技术可能性相符,与技术任务相关,并具备达到目的所需的条件,才能成为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力

此外,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也表现出巨大的张力作用。

第3章

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答:

(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2)归纳和演绎

(3)从抽象到具体

(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方法:

1)逆向思维法

2)自由创造思维法

3)集体智慧法

4)问题探究法

5)灵感思维法

批判思维方法:

1)有关概念的批判性问题

2)有关判断的批判性问题

3)有关推理的批判性问题

4)有关论证的批判性问题

重要意义:

1. 批判性思维过程中需要创新思维

一个好的论证是经过正反多方面思考、探索、比较、分析、综合之后的结果,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果。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常见表现形式。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人类发展中上的创新成果往往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2. 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维。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只在于批判,在于“破”,会阻碍创新。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在重视“破”的同时也重视“立”,寻找好的论证和正确的知识是批判性思维追求的目标。由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密切关系也可看出,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育和鼓励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也需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各有侧重,前者更强调观点或论证的清晰性、一致性、合理性等方面,后者更突出观点或论证的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等方面

第4章

1. 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着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即科学属性。科学的社会功能既能通过科学属性体现出来,也能通过科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体现出来。科学的社会功能是随着科学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来的。今天,科学由于其独特的存在形态,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作为精神文化概念,具有精神性功能。同时,由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作为一种间接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地具有物质性功能。

二.技术的社会功能

1)技术与生产、产业的紧密联系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技术的重要功能是生产力功能。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的有效约束机制。有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过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有些问题所涉及的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有些是直接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而言的,有些是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现代科学伦理、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研究的内容。

科学的伦理规范:

1)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

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进快停止科研活动。

2)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活动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

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

3)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学术前辈,努力提携

后学。

4)科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为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

5)科研人员应该无私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技术的伦理规范:

技术对伦理体系发挥作用,但伦理也不仅仅是被动的等待着技术的改

造,二是通过积极的反应,参与到技术活动的过程中。伦理对技术的这种参与,主要是通过提供规范的形式实现的。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指人们在技术活动中通过协商形成某种道德共识以致形成道德规范,对技术活动进行约束。

1)伦理对技术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具有选择和定向作用。

2)伦理道德对技术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3)伦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其自身的价值日益为社会认可,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有着自身的精神气质、行为规范、组织形式和科学设施的社会结构,它是现实科学运行的结构框架。科学建制的出现,表明科学摆脱自发随意状态步入自为建构的过程。

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从事社会化的研究活动。科学建制包括投身于科学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高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交流沟通方式以及同属于社会子系统的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机体,科学建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传统个人自由研究的制度。今天科学体现为有自己权利的一种建制,有它自己的传统和纪律,有自己的专业工作者,以及自己的基金。即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是由职业科学家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社会创造性活动。各项科学实践的成果最终都来自种种社会建制和社会传统。这说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确立了科学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实体地位。

已经建制化的科学活动必须全部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社会接受科学活动,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活动因其自身价值受到社会重视;2)必须有一套调整科学活动的领域中的行为的规范,其方式要有利于科学活动实现科学目标,并保持有别于其他活动的自主性;3)这些特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其他活动领域中的社会规范。

第5章

1.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答:

1)指导思想

a.在创新精神环境培育方面,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

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

b.在科技投入方面,要实现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

c.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

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d.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

的首位,着重提升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

破能力

e.在创新产出方面,要使加大创新产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

2)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进入21世纪,为了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要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创新型国家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塑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

a.创新精神培育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

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

b.创新合作环境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

合作,当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的活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同样有

赖于国际合作,国外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视创新合作环境建设。

c.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必须对知识产权进

行有效地保护,国外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保护法律环境建设。3)政策支持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把社会打造成创新型社会,期活动的过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支持,即通过实施强有力的投入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推动自主创新政策、创新产出政策等,能够有效地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创新产出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各创新主体的有效互动和合作。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有了很大增强,但依然没有形成一个互为有效补充并有密切的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此今后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 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科学家与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伦理责任? 探究科技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有何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有哪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什么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意义?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什么?........................................................................... 错误!未定义书签。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 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 形成过程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在历 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当地球上首次出现人类时,人与 其他动物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工具的制造,人类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 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同时也获 得一些经验知识,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这种科学技术水平 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自然观具有整体 直观性、简单性、猜测性、思辨性和辩证性等特点;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 朴素自然观这一阶段必须经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 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地本质和规 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于自然地认识以自然哲 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 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 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形态)?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内容 一、进化与退化的内涵、辩证关系以及进化产生的根据和条件 ①什么是进化与退化? 进化一般指的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或者说是时间推演引发的对称性破缺的结果。退化则指的是相反的过程。在热力学、协同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中,分别用熵、序参量和信息量来表示,序参量、信息量增加的一般可以表示进化,而熵增加的则表示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③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A、远离平衡态 B、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C、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经此相干性而协调动作,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D、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E、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 二、渐变和突变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 1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突变是质变的另一种形式,也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但却是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而从一种质态到另一质态的飞跃。 2 渐变 ①量的渐变:也就是量变,如时间的流逝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 发展历史: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世界观的酝酿和形成阶段。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任务。系统地研究并建立自然辩证法的工作,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为了写作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为了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在 认识自然界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恩格斯曾对直到他那个时代为止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进行了极为广泛、深入的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一整套关于自然科 学的辩证法的构想和计划。以此为起点,在以后的整整3年里,恩格斯致力于对自然辨证法的全面 探索和集中研究,并开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撰写。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辨证法》手稿一直由 德国社会民主党保存。直到1925年,在苏联学者的努力下,《自然辩证法》首次出版发行。随后,此书各种语言版本相继面世。1931年,苏联物理学家在第二届科学史世界大会上作了题为《牛顿 原理的社会经济》的报告,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研究自然科学 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设立了自 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和研究 自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建 设始于1956年,当时全国十二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明确了其学科定位。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自然辩证法”学科修改成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 的二级学科,这一更名被看做是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实现的富有意义的发展,标 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分为三大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统一的版块。(1)辨证唯物主 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 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理论说明,其任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界 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辨证的说明。(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 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 究的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 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3)辨证唯物主义的 科学技术观。它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研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发展,把人和自然 界的关系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如实地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把科学技术系统放到整个 社会大系统中去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体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2、自然观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自然的方法论。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 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大致经历以下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 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近代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其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 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理解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 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 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 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从我做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学科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③交叉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答: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①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②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③生物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④化学:1982年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 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⑤生物学: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⑥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内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3、试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 观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 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 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 体的速度和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 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颗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 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出来的”。 2、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答: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 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通常指演 化内容的第一部分,它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其 子系统与要家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 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除了指事物的“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 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 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有序化“序”的基本词义为“排列”,可引申为一种规则的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的概念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 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除此,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 化的过程。 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定秩序,即有序度。事物或状态不同的有序度构成 一系列的阶梯。如果系统向有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高: 反之,如果系统向无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低。 (2)对称性破缺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如可逆性过 程的时间反演对称性(时间对称)、空间对称(结构对称)和功能对称等。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 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 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 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 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浮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自然是如何实现自组织发展的? 【答案一】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 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总结了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主要是恩格斯所阐述,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 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③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④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 基本特征: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重大意义: 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④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客观事物的研究对象放到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综合而又精确地掌握系统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 (1)系统整体性原则 系统整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来研究部分,而通过对部分的研究来把握系统整体的原则。 (2)系统相关性原则 系统相关性原则,就是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来把握系统的原则。 (3)系统综合性原则 系统综合性原则,就是在研究系统时,要对系统的层次、结构,有序度、功能、因果网络及反馈关系等加以综合性考察,以把握系统整体的原则。 (4)系统目的性原则 系统目的性原则,指的是承认任何系统的适应过程都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的原则。(5)系统层次性原则 系统层次性原则,亦称系统等级性原则。就是从系统的层次、等级来考察对象并依此解决问题的原则。 (6)系统最优化原则 系统最优化原则是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最优状态或最优结构的原则。 (7)系统历时性原则 系统历时性原则,是指因系统在不断运动变化,因此必须在历史进程中研究和处理各种系统问题的原则。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