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思考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思考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思考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

思考

按:经历30 多年的改革,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影响。在理论解释上,威权主义视角更强调上级的权威性和下级的服从性,构建了“命令—服从”模型;理性选择视角更强调下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了“讨价还价”模型;非正式政治视角则注意到非正式政治因素在上下级政府互动中的

作用,构建了非制度化模型。现有视角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没能完整呈现出复杂、动态、冲突的各种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强调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探索一种既能促进不同理论之间对话又能呈现中国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更好理解上级与下级之间共识达成过程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撰文|倪星谢水明倪星,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水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间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并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目前我国纵向

政府间关系到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学术界众说纷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视角,分别是强调上级威权的“命令—服从”模型、强调下级自主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尝试协调两者的“非正式政治”模型。应该说,这三种理论框架均具有较大的价值,各自从一个特定的维度出发对纵向政府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毋庸讳言,现有的理论框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亟待以本土经验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真实世界。通过系统爬梳现有理论对纵向政府间关系和运行机理的解释,本文探讨了既有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认为这三种视角之间依然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要突破这一困境,亟待借助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公共治理的真实世界,更细致分析上下级政府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从而构建基于本土经验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理论模型。一、威权主义视角下的“命令—服从”模型

强调上级政府在纵向政府间关系中的主导甚至压制性作用,是威权主义视角的基本立场。该理论认为,中央的权威性保证了它可以反制来自地方的任何博弈行为,能够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这种观点得到了赞同“中央控制论”的学者们的广泛支持。在这种关系模式状态下,下级政府被视作纯粹的政策接受者和执行者,乃至被动的客体或传送上级

指令的中介,因而在权利和利益上处于从属地位,不具备同中央政府开展利益博弈的能力和条件,在政策博弈中也无法与中央政府对抗。因此,地方政府只能按照中央政府赋予的权力去实现自身利益。在此条件的约束下,政府间纵向结构关系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单一制”特征,即中央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和事权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分权倾向逐渐显现,使得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实际运行中已大为松动,很大一部分权力被下放到地方,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王兴、郑俊虎判断,随着分权化改革推进,中央在行政和经济资源上已不再有足够的实力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绝对控制。吴国光、郑永年强调,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的凌驾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等级权力结构弱化,中央无法通过等级命令推行自己的意志。在分权化进程中,随着地方政府掌握的经济控制权逐步强化,它们会暗中与中央政府对抗。谢添注意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割并存的现象更加普遍,地方政府在央地关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甚至具有相当的任意处置权。曹正汉、杨文彬发现了上下级政府间互动策略中存在的局部性竞争

与契约型合作关系。相对于中央政府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观点,这些认识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契合了行进中的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演变的实际轨迹。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

长不过,虽然承认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威权主义一直强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博弈地位上的不对等性,得出了中国的威权体制在制度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论。一是自主权的不对等性。下级政府并非在每个领域、每个方面都拥有自主权。如沈能提出,地方政府行为由单一的纵向绝对服从向具有经济抗衡和政

治服从的双重倾向转变,地方政府只具有经济抗衡能力,在政治上仍然是“强中央弱地方”。杨文彬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同的政治领域,央地关系呈现出不同形态。在政治领域主要体现为领导服从关系,在管理领域则有一定的竞争性、契约型合作。而且,在管理领域中各子领域的策略选择也是非均衡分布的。竞争与契约型合作更多存在于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组织人事管理等领域仍体现为领导与服从关系。他还认为,上下级政府间存在的竞合表现出非对称性的特点,上下级政府不是平等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下级政府必须服从上级政府;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可能以反映决策执行中的不合理性、强调执行困难等方式迫使上级政府让步。因此,上下级政府间存在的相互依赖并不均等。作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中央政府中。对中央政府而言,它在不同领域的事务上具有的权力与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互

补的。在公共事务管理权力的划分中,中央政府居于核心地位,拥有广泛的权力,又保留针对地方的充分控制权。通过

中央政府对“块块”的直接领导以及中央部委对“条条”的指导和领导,加上事权关系缺乏法律层面的划分,使得地方基本处于弱势地位。二是自主权的不确定性。学者们承认省级部门有时会获得中央部委授予的自主权限,但更倾向于将省级政府看作是完全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不享有任何“不可侵犯的自主权”的主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高层领导可以摆脱制度的限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下层。在改革时期省政府展示的各种权力,可能只是中央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表现出的某种灵活性而已。周雪光、曹正汉都认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是中央政府因种种原因“下放”的,下放的权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收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政府仍有着自上而下随意干预的绝对权力。黄亚生等认为,由于中央和各省共存于同一个政治等级制度下,中央有庞大的组织能力来影响各省。分权让利政策没有减轻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政府还有效地集中了权力。谢添提出,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使中央政府不受制约的可能性加大。王小龙认为,在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并存共生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上级行政命令的被动执行者的角色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只是政府间权力结构有所松动,即从行政与财政的纵向集权转变为侧重基本行政规范、主要官员人事任免方面的纵向集权控制。顺着这个思路推断,尽管省政府享有大量权力,但只是中央政府政策赋予的,一旦中央采取

不同的放权政策,占据上风的始终会是中央的意志。从本质上看,威权主义视角所看到的是一个权力分配基本上专属上级政府的国家,地方政府难以与中央政府对抗,中央仍然占据强势地位,双方互动方式表现为“命令—服从”模型,而这一点是与传统官僚体制相适应的。至于这种“命令—服从”关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是如何实现的,郑永年将其概括为强制机制。他认为,中央通过强制这个单方面措施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又强化了国家的统一。周雪光没使用“强制”的字眼,但他提出的命令机制与此颇为相似。他提出,当委托方动用动员模式推行政策时,标志着上级部门做出的可信性威胁强度升级了,同时又依靠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运动方式制造出高压的政治环境。在高度动员的压力下,代理方不敢采取与正式权威相违背的行为,否则面临惩罚的风险会急剧上升。二、理性选择视角下的“讨价还价”模型与威权主义不同,理性选择视角将地方政府视为有正常利益诉求的行为主体,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描述更加趋于真实。在其看来,中央政府不再是不可挑战、不可侵犯的,地方政府不再是逆来顺受的被动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似乎开始向平等迈进。这实际上提供了有别于威权主义视角的一种分析范式。在转型时期,放权让利政策和分灶吃饭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较大的资源配置权,变成了追求利益的政治组织。与分权化进程伴随出现的

还有地方政府利益的形成,且这种利益并不一定与中央政府利益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就转变成“谈判”或“讨价还价”模式。不少学者用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分析工具,解释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的“讨价还价”行为。如周雪光提出了“逐级代理制”的概念,认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关系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垂直式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角色是最初的委托人,而处于中间层次的省政府便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乡镇政府成为最终的代理人。周黎安提出了“行政逐级发包”的概念,即中央政府将政策目标发包给直接下级或者当地政府。关于“讨价还价”的具体形式,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四种类型: 1. 谈判。政府内部上下级讨价还价式的谈判过程是贯穿中国政府研究领域的一个主题。兰普顿很早提出,谈判是中国政府间关系很重要的形式。李芝兰、吴理财研究农村基层财政体制变迁后描绘出地方政府之间“倒逼”与“反倒逼”的图景,大致勾勒了一幅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的草图。郑永年提出,在谈判机制中,中央承认地方是自利的行动者,中央和地方通过多种形式协商解决相互间的冲突。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双方都利用自身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周雪光、练宏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谈判双方的互动行为作了分析,认为委托方和代理方在谈判中会选择不同的策略,委托方往往采取“常规模式”与“动员模式”两种,代理方在随后的应对中则采

取基于正式权威的谈判博弈(“正式谈判”)、基于社会关系的轮流出价博弈(“非正式谈判”)和“准退出”三种模式。周雪光,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系主任既然在政府和市场中都存在谈判,那么各方主体在两种体制下的主动权如何?对此,周雪光和练宏、何艳玲和汪广龙得出高度一致的结论。政府内部的谈判博弈会在双边垄断条件下发生,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主动选择退出。下级部门不能拒绝自上而下的命令,也无法自行选择退出博弈。在此情形下,会出现周雪光、练宏所提出的“准退出现象”,即代理方在上级部门的压力下不能通过正式谈判或非正式谈判达成新的协议,这时代理方只好被迫接受上级的指令,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可能会擅自调整、歪曲和改变上级的指令。在这个意义上说,“准退出”也是一种形式的谈判。2.“弱者的武器”。“准退出”策略与斯科特提出的“弱者的武器”(tactics ofthe weak)相类似,即因为代理方既不能公开加以反抗,又不能通过正式程序进行讨价还价,只好使用非正式的、微妙的抵制手段,例如采取暗中调整、消极抵抗,最终引发“集体无行动”。吴理财认为,面对来自上级政府和乡村社会舆论的两面“夹击”,基层政府会采取诉苦、抱怨、欺瞒、变通、执行对己有利的政策、消极对待改革、减少或不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等形式等所谓“弱者的手段”。不过,他认为,“弱者的手段”并不一定要

达到特定预设目标,而是“弱者”借以缓解那些来自“强者”的压力、维护自身利益,并在外部压力下被动使用的行为策略。例如,在指标任务派发环节,为降低任务额度,获得上级更多的报酬承诺,下级会利用种种关系与上级讨价还价,诉说工作难度和压力。在指标任务完成评价环节,通过关系,尽量向上级说情,突出成绩,隐藏失误;另一方面还会利用统计工作存在的漏洞,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造水分。

吴理财,现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和乡村治理研究等工作 3. 变通。“上传下达、令行禁止”可能是政策制定者的理想状态,但在执行来自上级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各种指令政策时,下级政府通常会出现各种变通现象。正如巴里·诺顿所言:“地方总是以对己有利的方式在执行政策时变通执行中央决策,因此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是存在很强的‘执行差距’”。变通是基层政府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偏离官方话语体系或科层制的一种做法,它“介乎于正式的运作方式与非正式的运作方式之间的一种准正式

的运作方式。更确切地说,变通实际上是一种正式机构按非正式程序进行的运作”,即通过地方性机制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任务。徐敏宁认为,下级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层层扭曲政策,出现对政策内容、目的、范围扩大甚至自行其是、牟取私利的政策附加。例如,对政策曲解变形的

“挂羊头,卖狗肉”政策替代;“选优择好”为我所用的“残缺式”政策执行;软拖硬抗,拒不执行的象征性执行等现象。卢大鹏提出,面对中央的机构精简要求,地方政府会从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在执行精简机构政策时通过选择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搞“土政策”、敷衍性执行等方式进行变通,导致政府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减反增,使机构改革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容志承认中央政府有能力制定游戏规则迫使地方政府就范,但是地方政府也会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选择适合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模式。4.“共谋”行为。周雪光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共谋”不再是个别官员或部门的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行为,基层政府“共谋”行为已制度化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公开地在正式组织权力结构下运作,以政府部门的组织权威实施,甚至大张旗鼓地部署,有些做法已经固化成上下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共有常识”(commonknowledge)。这是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产物,也有深厚的合法性基础。从制度上看,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的主要根源来自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激励强度与目标替代的悖论和科层制度非人格化与行政关系人

缘化的悖论。他认为,逐级代理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关联松散化,而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变通和共谋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三、政府层级关系中的“非正式政治”模型

对于如何协调上级政府的权威性和下级政府的自主性,“非正式政治”的理论视角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决策和行为过程更加透明、公开,正式化和制度化趋势更加明显,但有不少决策仍是高度非正式的。陈贵梧将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非正式途径达成政治共识的过程称为非正式政治。他认为,相对于以正式关系和正式途径为基础的正式政治,非正式政治具有特殊性、私密性、复杂性和极具弹性的特点。中国正式政治与非正式政治理论发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当前我国的政治研究中,基于中国政治的不稳定特性使得任何制度安排都难以完全

制度化的现实,学者们由此关注到了非正式范畴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中国政治的传统强调道德和权威的作用,放大了非正式政治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式政治与非正式政治的彼此交融,便构成了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图景。黎安友在研究中国的政治精英如何处理冲突及动员斗争资源时,区分了正式与非正式组织及规则,但他所讨论的非正式规则更多是指建立在垂直关系基础上的“庇护—侍从”关系。下级政府选择以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关系获取所需的公共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路径下达成目标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当下级政府无法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各类

公共资源时,他们必然会选择借助非正式关系。为此,狄特玛构建了用于分析中国政治过程的“非正式政治”的概念与

框架。随着中国国家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制度化进程加快,正式政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但这些正式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又经常被具体的情境超越和取代,非正式政治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对于非正式政治的作用,陈贵梧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往往是正式政治和非正式政治耦合的产物,而非正式政治在政府创新决策过程中往往起到支配性的作用。在创新的接纳阶段,非正式政治起着核心作用。在创新的实施阶段,有必要通过非正式政治支持获取正式制度安排。实际上,狄特玛等政治学者很早就发现中国的政治过程充满了大量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将基于非正式关系网络组织起来的政治活动界定为“非正式政治”或“关系政治”。在类似现实政治场域中,不同组织间和组织内部的交往活动主要通过非正式关系维系,各级政府官员花大力气经营与上级部门领导、同级同事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和其他特殊关系。影响决策的非正式政治因素依托于非正式关系网络而不是正式的渠道和程序,隐匿其中,它是一种不能公开的默许。邹谠梳理了非正式政治产生的脉络,指出非正式政治是由拥有各种不同的非正式关系及关系网的个体之间的政治互动所构成的,其纽带和核心是“关系”。刘亚亮、林慕华持同样观点,也将非正式关系看作是非正式政治产生的基础。

邹谠,政治学者,著有《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书一些学

者从正式政治的角度探讨了非正式政治赖以根植的基础。例如,黎安友将正式政治称为“格式结构”,狄特玛则将其形容为“门面”。总之,正式政治以金字塔式等级制结构作支撑,由此产生诸如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民主集中制等正式权威和正式政治关系。除了政治的合法化功能以外,正式政治还起着“看门人”的作用,规定着法理层面的“游戏规则”。这种格式结构同样也是非正式政治得以发挥作用并扩展影响的载体,是非正式政治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非正式政治是在正式政治构建的金字塔中衍生的蛛网式网络结构。

对非正式政治下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科尔奈认为,上级和下级的互动常常发生在非正式场合。刘亚亮、林慕华认为,非正式政治具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如走门路、找关系等。上下级会选择在餐桌、娱乐聚会或家庭访问等远离科层环境的非正式场合沟通和讨论特定事项。在这类非正式场合中,参与各方往往更容易相向而行、形成共识。非正式谈判的广泛存在与潜规则密不可分。由于正式规则的缺失和中国特有的国情,在实际政治权力运行中总有各类潜规则。与正式规则不同,它不能摆上台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便明说,而又是被双方认可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巨大,甚至可以隐藏在正式规则后面真正发挥决定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正式的组织过程和非正式的社会过程

始终相互交织、交相影响。四、今后的研究方向: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

如上所述,威权主义、理性选择和非正式政治视角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中国政治权力运行和纵向政府间互动行为作了解释,对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在互动关系中的地位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分别构建了“命令—服从”模型、“讨价还价”模型和非制度化模型。当然,这些理论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要么过于强调上级政府利益,要么过于强调地方政府利益,以致不能全面呈现实践演进过程中复杂的、冲突着的各种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正视已有研究视角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契合实际、符合中国语境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理论模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下一步的研究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在研究视角上,要更加注重上下级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过程中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实践表明,在自上而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上下级政府基于各自的利益预期会逐次展开一系列连续性互动。各参与方也会不断展开互动,试图从中领会对方意图,逐渐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识,这种政治运行机制表现出渐进的特征。渐进机制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上下级之间博弈和互动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上级通过强制、政治动员、利益诱导等策略推动下级政府或部门接受自身的方案,下级也会采取讨价还价、以进为退、拉大旗、搬救兵

等策略予以回应。其中,正式政治与非正式政治同时并存、相互交融,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着基于惯例、默契,甚至通过某种微妙性或者说模糊性运行的方式,经由循环式的渐进过程,逐渐相向而行,最终达成共识,这是当前中国一种特殊的施政机制——共识模型。有别于“命令—服从”和“讨价还价”模型,共识模型是在信息不对称、权力边界不明晰的情况下,多个行为主体为探求对方底线或得到具体示意,不断试探对方意图并使得自身意图为对方所领会和施行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非正式性,即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是通过正式的会议、政策文本或明确的语言表达,往往是少数人选择远离科层环境的非正式场合就某些特定事项的沟通和讨论;具有连续性,即上下级通过多回合互动,逐步明确政策意图和双方边界,并从中逐渐凝聚共识的过程;具有默契性,即各方尊重对方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按惯例享有的自主权。影响决策的因素是隐性的,依托于非正式网络而不是正式的行政程序。第二,在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强化对微观层面的动态研究,特别是要通过具体事件进入到政府内部场景和上下级政府的互动过程,深刻解释各行动者的不同行动策略与共识的生成过程,呈现渐进政治的微观机制和内部运行。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长期侧重对政治现象的“宏大叙事”,习惯从宏观、宽广的角度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个判断首先适用于对威权主义视角的评

价。理性选择视角虽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理解制度对行为及政策的影响上,其最终的关怀却是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下一轮的制度设计来引导、约束人们的策略选择,从而实现预期的宏观结果。而且,二者都没有对上下级主体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缺乏对个体—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整合。对于观察者而言,现阶段的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仍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改革方案怎么制订、经过什么程序批准以及为什么能够获得批准等反映中国政府组织微观过程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依然神秘而模糊。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政府内部谈判这一研究领域,由此牵引出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谈判的背景、领域和基本形式等具体研究问题,但囿于角色和身份的限制,这些分析和解释往往停留在表层,更多是从应然角度来探讨,而忽略了实然的状态去分析“实然的政府”,更不用说建构非常成熟的理论框架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学者近距离观察政府内部过程的艰难和政府实务工作者的理论参与不足,也源于学科取向的研究风格使得研究者忽视近距离的经验观察。要突破这一困境,亟待借助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更加深入中国公共治理的真实世界,更加细致分析上下级政府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从而构建基于本土经验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理论模型,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16年第5期,文章不代表《学术研究》立场。

篇幅原因有所删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网络,文中图为编者所加。回复“政府间关系”可获取论文PDF格式下载资源。订阅信息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学术研究》,国内邮发代号:46-64,欢迎您订阅!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 一、新形势下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政治发展意义 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是中央与省级辖区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政府间关系相比,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侧重于政府体系的垂直结构的层级节制,而不包括水平性的政府间横向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是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基于利益关系之上的权力分配关系,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焦点主要是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将政府权力视为封闭体系,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视为对立竞争的状态。其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应该是开放体系,是处在不同层级的平等的行为主体。从博弈的角度看,其关系是“非零和”博弈,是能够达到双方“共赢”。 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完全受制于中央政府,几乎看不出地方利益和自主权力的诉求和体现。中央政府虽然也主动尝试了对地方权力的调整,但以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放权和60、70年代的“收权——放权——再收权”的失败收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体制转型初期简单的放权让利到分税制改革后的选择性再分权,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权力下放的力度加大,中央向地方和企业双重放权,并扩大了大中城市的管理权限,地方利益诉求随着地方权力和职能的扩大而膨胀,促使地方政府成为地方区域内独立的具有经济发展目标和自我利益诉求的行为主体。由于权力下放较快,约束不足,由于利益驱动,有的地方各行其是,在一些干部身上暴露出来本位主义、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从政府的结构来看,我国中央政府缺少自己的执行机构,中央政策的执行依赖于地方政府。我国中央行政机构国务院的部、委、局、署是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这些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宏观规划与指导,几乎都没涉及到政策的执行。我国的国务院主要起一个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以及总的最高的监督职能的作用,中央的政策是通过中央——省——市——县——乡(镇)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逐级向下执行的。地方政府毕竟不等同于中央政府的执行部门,代表地方的利益并更容易产生自己独立的利益(分税制加剧了这个情况)。中央立法不执行,委托各地方政府执行,在执行上,中央依赖于地方,这是中央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中央受制于地方,地方也受制于中央,做事的时候两级政府很难行动,难以发挥“两个积极性”。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 1、非政治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国家,山峦江河的纵横交错,使许多地方被分割成彼此隔离、经济上相对封闭且有独立性的区域。这些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政府间纵向关系。为了确保国家的领土完整统一,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特别是落后偏僻地方更优惠的财政补贴。也因为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各地方发展极不平衡,在资源贫乏的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就更多,所以,在这些地方实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更容易,而在资源丰富的经济发达地方,往往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构成极大挑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有效的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因素,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变化与经济发展周期是同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反复变化,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紧张,发展落后的地方对中央产生怨恨,以为中央政府分配的资源不公平,经济发达地区对中央产生离心,不愿将财富分与他人共享。还有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各地的距离,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便利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能更有效的实行。 2、政治因素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权力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划分形式,但是却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政策的形成机制和执行机制。在中央集权制条件下,中央政府集中国家权力是最主要的方式,地方受中央的制约,中央政府负责协调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全国性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地方所制定的政策不能与中央政府的政策相违背。在地方分权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独立制定自己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地方政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不过是中央政府的派出和代理机构。改革开放后,由于“放权让利”,地方政府在很多领域内,获得了较大的权利,而地方政府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扩张,改变了它们在政府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这当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央放弃了经济上统管权力,地方经济自主能力的增强无疑扩大了自己的权力领域,使得它们由集权体制下单纯的中央政府的派出和代理机构转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从而也就极大地改变了垂直控制模式下那种被动执行政策,消极执行命令,不独立思考和行事,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的行为模式。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处理政府间纵向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制约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没有两个国家的政府间纵向关系发展模式完全相同。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相当于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滞后的,这给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相关的政府间纵向职能配置、权责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也不够彻底,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色彩,所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协调发展必须克服的症结。 三、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的适度放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DOC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政府财政支出分类法有()。 A、按照支出用途分类 B、按照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分类 C、按照开支重要性程度分类 D、按照使用财政支出的部门分类 E、按照政府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F、按照政府财政支出的流向分类 5、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个人在满足基本消费后,其剩余收入就会越来越多地用与“二类需求”。在“二类需求”中通常要求政府财政活动予以满足的项目主要包括()。 A、对公共教育的需求 B、对公共卫生保健的需求 C、对海外旅游的需求 D、MRT G、Y =MRS A G、Y -MRS B G、Y 8、一国国防支出的规模通常受以下各因素影响()。 A、国家的经济实力 B、国际政治环境 C、国防战略 D、国防支出的效率 9、财政教育开支的范围,不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义务教育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地方政府管理》在线作业2答案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地方政府管理》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下列不属于地方政府政治作用的是()。 A影响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 C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中央完政府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本题选择是:? 2、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 A行政体 B自治型 C混合型 D特殊性 本题选择是:? 3、议决权和执行权归属于一个中心的体制称为()。 A议行合一体制 B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C议行分离体制 D相对议行分离体制 本题选择是:? 4、()在协调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政党组织 B议会 C内阁 D君主 本题选择是:? 5、政府预算收支数字必须正确估计,不能过高或过低,以免出现因收入数不落实而支出无法执行等情况,这体现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 A完整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本题选择是:? 6、()是中国持续最久的地方政府单位。 A省 B市 C县 D乡 本题选择是:? 7、不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履行职责运用公共权力,通过选举直接来自于当地居民的地方政府是()。 A行政体地方政府 B混合体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本题选择是:? 8、行政体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 A地方政府 B中央政府 C当地居民 D议会 本题选择是:? 9、()一直都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实质内容。 A财政关系 B人事关系 C行政关系 D法律关系 本题选择是:? 10、()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所奉行,坚持“团体自治”,认为地方自治权利不是天赋的,而由国家主权所赋予,国家可以随时撤回这种权利。 A保护说 B钦定说 C传来说 D固有权说 本题选择是:? 11、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得以确立的直接表现形式是() A血缘关系退出公共管理权力分割的舞台 B中央政府有权划定行政区划和任命不世袭的地方行政区的行政首长 C疆域的扩张 D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本题选择是:? 12、法国都得市长议会制的核心内容是: A混合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人事监护制度 D议行分立的地方政府 本题选择是:? 13、()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其行使要求在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在行政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层层授权,职权明确、权责一致、追求效率,其承担着大多是行政首长个人。 A立法权 B行政权 C议决权 D执行权 本题选择是:? 14、下列国家属于集权模式的单一制的是() A英国 B法国

地方政府学简答题

1.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答:一、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三、第三部门影响日趋扩大;四、公民参与日益广泛;五,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2.简述地方税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途径。答:一、税收权力过于统一;二,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 途径有:第一、给予地方政府在地方税上一定的立法权;第二,发展税基共享式地方税种;第三,逐步健全财产税;第四,完善地方税辅助税种。 3.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内容。答:其一,建设职能;其二,保障社会的职能;其三,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 4、简述地方政府作用的具体表现。答:在政治作用方面,包括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在社会作用方面,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 5、简要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答:其一,它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任命;其二,它所运用的公共权力来自当地居民授予,与上级和中央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其三,自治体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其四,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范围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其五,但在完成国家委托的行政事务时要受中央或相应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挥;其六,对于不属于自治事务,也未接受委托,则自治行政机关无权干预; 6.简述地方政府的作用。答:一、地方政府的政治作用:1.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2.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3.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二、地方政府的社会作用:1.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2.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 7.地方政府类型划分的依据。答:一、地方制度安排;二、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 三、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8.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答:从地方体制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仍为混合体地方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看,首先是地方各级人大都设置了常设机构,县以上称为常务委员会,乡镇称为人大主席;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另一重大的编号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行政机关改称为人民政府。 9.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关系。答:就纵向关系来说,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下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上级主管部门与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以及上下级地

政府收支思考题及答案.doc

第二章财政收支概述 第一部分财政收入 一、填空题 1、政府收费主要是,是政府模拟私人物品的定价方式收取的公共物品的价格。 2、《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简目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和转移性收入六类。 3、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分类,可分为两大类。 4、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二、判断题 1、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可分为税收、非税收入、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通货膨胀收入、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2、预算外收入不体现在财政预算报告中。 3、预算外收入的形式都是收费。 4、如果一项收入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一般应采用税收形式。 5、由于存在通货膨胀税效应,通货膨胀必然使财政收入实际上升。 6、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7、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方式是在一般预算之外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构成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土地出让收入是中央人民政府依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费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 三、不定项选择 1、关于税费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谓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改为税收形式的收费改为规范化的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B、税费改革是治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措施 C、税费改革是当前提高财政收入(指预算内)占GDP比重的重要途径 D、税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以税收代替收费 2、收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A、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B、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C、可完全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D、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 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有:() A、经济发展水平 B、生产技术水平 C、分配制度 D、所有制结构 4、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

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县级政府确定为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并规定了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机制作为补充,但“重心下移”原则在实践中贯彻不力。为了理顺应急管理中的纵向府际关系,在大城市的主城区,应急管理的权贵重心应当确定为城市城府而非县级政府。无论由哪一级政府承担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都应当保证权力与职责相匹配,避免权责倒挂。,应当进一步规定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条件和程序,防止其过度包办下级政府的应急职能;同时赋予下级政府以先期处置职责,形成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2-0061-05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22日发生在山东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爆炸,是一次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这次

事故的处置过程暴露了我国现行公共应急体制中的诸多缺陷,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纵向府际关系是其巾的突出问题之一。按照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所公开的调查报告,地方政府对此次事故的基本应对过程如下: 2013年11月22日2时31分,黄岛开发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接警,称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南门附近有泄漏原油,黄岛派出所出警。3时10分,110指挥中心向开发区总值班室报告现场情况。至4时17分,开发区应急办、市政局、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人员分别收到事故报告。4时51分、7时46分、7时48分,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工委书记分别收到事故报告。4时10分至5时左右,开发区应急办、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市政局及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石化区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先后到达原油泄漏事故现场,开展海上溢油清理。7时49分,开发区应急办副主任将泄漏事故现场及处置情况报告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8时18分至27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调度青岛市环保局、青岛海事局、青岛市安全监管局,要求进一步核实信息。8时34分至40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报告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应急办副主任。8时53分,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转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并电话通知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9时01分至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选择题整理版解析

选择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运动是从()开始的。D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包括()A,B,C,D A.渐进化和趋同化 B.技术化 C.服务化 D.市场化和分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地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C,D A.放松政府管制 B.放松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C.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D.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1949-1954年之间中国大陆的地方政府属于:( ) D A.特殊性地方政府 B.混合体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行政体地方政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地方政制变革包括(ABCD)。 A.省设议会作为立法和议决机关 B.省下设厅 按照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方式,地方政府体制可分为A,B,C,D A.相对议行分立体制 B.绝对议行合一体制 C.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D.绝对议行分立体制 按照地方政府在层级结构体系中所居位置,地方政府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B,C A.高层地方政府 B.中层地方政府 C.特殊型地方政府 D.基层地方政府 按照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哪三种类型(ABC)。 A.行政体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混合体地方政府 D.特殊性地方政府 按行政区划的设置目的,行政区划可分为以下类型:(ABCD) 从权力配置上划分,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结构可以划分为()模式。A,B,D A.地方分权型 B.均衡型 C.自治型 D.中央集权型 从行政区划单位设置的目的看,地方政府可分为:AB A、一般地方政府 B、特殊性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行政体地方政府 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一种()关系C A.领主与封臣 B.绝对独立 C.行政隶属 D.诸侯联盟 城镇型地方政府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C )的需要。 地方财政预算的原则包括()A,B,C,D A.完整性原则 B.可靠性和年度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主要表现在()A,B,C A.从人治走向法治 B.从垄断到竞争 C.从集权到分权 D.从管理到治理 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选举机构和选举结果确认 B.选民与候选人资格 C.选民登记 D.选区划分和选票计算 地方财政支出的原则包括()A,B,C,D A.量入为出原则 B.收益原则 C.效益原则 D.民主原则 地方政府发展的方向包括()A,B,C,D A.价值理念上强调对地方公众的回应性 B.强调公共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和参与性 C.地方政府更多发挥推动者和协调者而非指挥者和控制者的功能 D.地方权力主体多元化 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普遍选举原则 C.直接选举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地方自治是源于()发展所形成的城市自治。B

《财政学》练习题(1-6章)(含答案)

《财政学》第一至六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私有制的产生 D、阶级的出现 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D ) A、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3.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B )。 A、花园 B、国防 C、教育 D、私人住宅 4.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D )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 A )是确定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依据。 A、市场失灵 B、计划失灵 C、GNP D、GDP 6.从财政的本质来看,财政体现的是( B )。 A、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B、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C、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D、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是( C )。 A、公务员的工资 B、法院法官的工资 C、企业职工的工资 D、解放军战士的津贴 8.若按社会中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类,以下各项支出中属于补偿性支出的是( B )。 A.基本建设支出 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D.价格补贴支出 9.按国家职能分类,所占数额最大的是(A )。 A经济建设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行政管理费支出 D积累性支出 10.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的支出是( D ) A积累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1.以下各项指标更能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实际状况的指标是( A )。

A.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C.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D. 财政投资占GDP的比重 1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经济政策 13.尽管政府采购的数额巨大,但它也只是( B )的一部分。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补贴 D.财政透支 14.政府采购中最能体现公开原则的采购方式是( B ) A.询价 B.招标 C.协商 D.谈判 1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B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两文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捐款。 D.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16.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D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17.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A )。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专项支出 18.用于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当由( C )承担。 A.银行 B.金融市场 C.政府 D.微观主体 19.医疗卫生服务应当主要由( C )承担。 A.福利机构 B.金融市场C.政府 D.微观主体 20.我国目前点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为( A )。 A.现收现付制 B.基金制 C.收付实现制 D.社会保险税 21.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 B )。 A.准公共需要 B.纯社会 C.私人需求 D.以上都不对 2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应当( A )全社会的投资收益率,否则农业部门即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 A.≥ B.≤ C.= D.< 2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 A )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无从产生。。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思考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 思考 按:经历30 多年的改革,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影响。在理论解释上,威权主义视角更强调上级的权威性和下级的服从性,构建了“命令—服从”模型;理性选择视角更强调下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了“讨价还价”模型;非正式政治视角则注意到非正式政治因素在上下级政府互动中的 作用,构建了非制度化模型。现有视角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没能完整呈现出复杂、动态、冲突的各种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强调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探索一种既能促进不同理论之间对话又能呈现中国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更好理解上级与下级之间共识达成过程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撰文|倪星谢水明倪星,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水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间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并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目前我国纵向

政府间关系到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学术界众说纷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视角,分别是强调上级威权的“命令—服从”模型、强调下级自主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尝试协调两者的“非正式政治”模型。应该说,这三种理论框架均具有较大的价值,各自从一个特定的维度出发对纵向政府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毋庸讳言,现有的理论框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亟待以本土经验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真实世界。通过系统爬梳现有理论对纵向政府间关系和运行机理的解释,本文探讨了既有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认为这三种视角之间依然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要突破这一困境,亟待借助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公共治理的真实世界,更细致分析上下级政府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从而构建基于本土经验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理论模型。一、威权主义视角下的“命令—服从”模型 强调上级政府在纵向政府间关系中的主导甚至压制性作用,是威权主义视角的基本立场。该理论认为,中央的权威性保证了它可以反制来自地方的任何博弈行为,能够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这种观点得到了赞同“中央控制论”的学者们的广泛支持。在这种关系模式状态下,下级政府被视作纯粹的政策接受者和执行者,乃至被动的客体或传送上级

地方政府学-形考作业三

. 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涵是() 选择一项: A. 利益关系 B. 权力关系 C. 财政关系 D. 公共行政关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利益关系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属于地方政府纵向间关系的是()选择一项: A. 江苏省和浙江省 B. 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 C. 沙湾县和乌苏市 D.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部门管理机构的职权不包含下列哪项()选择一项: A. 升降权 B. 其它人事决定权 C. 调配权 D. 辞退权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调配权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哪种情形不应作为辞退的理由()选择一项: A. 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不称职的 B. 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C. 不胜任现在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D. 矿工连续超过15天的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A.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不称职的。 B.不胜任现在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C.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D.矿工连续超过15天的。 正确答案是: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核心就是减少() 选择一项: A. 行政审批 B. 管理层级 C. 中间政府 D. 行政议案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管理层级 B、中间政府 C、行政议案 D、行政审批正确答案是:中间政府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第一章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二、试述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三、财政有哪些职能如何实现这些职能 1、配置资源: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的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分配收入: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第二章 四、试述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 1、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 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五、什么是公共定价它有哪些方法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就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六、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浅论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浅论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张紧跟 (中山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系,510275) 摘 要: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发展,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逐步得到发展;而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摩擦与矛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加以协调。 关键词: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利益;合作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3)12-0062-04 作者简介:张紧跟,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管理。 在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进行协调,调适政府管理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联系和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应该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从国内公共行政学界的已有的研究来看,虽然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研究文献聚焦于研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对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协调问题则着笔甚少[1],显然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亟需加强研究。 一、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及其出现的问题 地区的存在使其具有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是地方政府所持续关注和努力争取的目标,这些就构成了地区利益;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地区财政收入最大化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的政绩,因此地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构成了地区利益的主要内容,而只有设置地方政府才可能维护和实现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是地区利益的代表和实现主体。但是,地方政府能否实现地区利益关键取决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大小、职能定位和作用范围,这些构成了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最重要约束。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实行以“条条”为主的集中统~管理体制,较少考虑地区优势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中央政府通过政治集权、行政集权、经济集权和财政集权,地方政府完全从属于中央政府,只不过是高于企事业单位的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的单位:尽管其间有过一些调整,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维持了这种格局,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横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行政性分权的进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分权部分地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地位与利益取向,由于:第一,决策分权允许地方政府在中央给定的约束线内发挥自主创造性,进行不同方式的政策试验;第二,财政分级核算、收入分成,在经济上使得地方政府有了追求经济绩效的动力。这两项变化,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中央政府在一个地区的“代理人”,它要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个地区的“所有者”,通过组织与运用经济资源可以增进自己的利益。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不但获得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而且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日益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挂钩,因此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利益主体的角色日益凸显,这种利益主体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地方政府掌握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上,而且可以从实际经济生活中地方政府几乎包罗万象的作用中找到佐证,这样就为地方政府间产生横向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随着行政性分权的展开,政府向企业的“经济性分权”也拉开了帷幕,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市场主体地位,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必然会不断突破既有行政区划的藩篱,因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增多。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而除原有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外,又 收稿日期:2002-12-5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得正误 1、财政支出,就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得,以货币形式表示得经济资源得支配与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就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得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得总钱数。( ) 2、与财政支出(Fiscal Outlay)有关得另一概念就是财政开支(Fiscal Spending),后者指政府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里实际上花掉得钱。如果“Fiscal Spending”大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反之,如果“Fiscal Spending”小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赤字。( ) 3、政府提供得最适公共产品规模也可以按以下规则来确定:将公共产品提供到这样一点上,在此点社会成员各自得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得边际替代率相加后恰好等于(以放弃得私有财来计算得)公共产品得边际成本。( ) 4、某甲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2得私人产品,而某乙则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4私人产品。今设单位私人产品成本为$1,那么为改善甲、乙得经济福利,经济社会最好不放弃$1公共产品。( ) 5、如果公共产品需求得收入弹性大于1,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收入得份额不断缩小,客观也上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得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 6、社会福利保障性支出得增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得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得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状况。实际上,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均有利于经济社会得稳定。( ) 7、依据世界银行得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

政府公共关系 作业答案

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 答: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涵义包括: (1)政府的公众信息管理,即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流通的管理。 (2)政府的公众舆论管理,为政府组织营造一个适宜和良好的公众舆论环境,是政府公众关系管理的重要职责。 (3)政府的公众关系管理,是政府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制约着政府组织目标、政策和行政行为的成败。 (4)政府的公众形象管理,即政府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信誉度 我国政府公众关系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哪些? 答:(1)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双向传播沟通职能,大力推进企业改革。 (2)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疏导协调职能,缓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3)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交流和形象评估及塑造职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4)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舆论引导职能和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5)发挥政府国际公关职能,塑造开放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1、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目标是(D )。 A:提高政府的知名度B:促进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C:加强对外交流D:促进公众的认知 2、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是(B)。 A:政府组织对民众的单向传播B: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C:政府组织对人民的单向传播D: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双向沟通3、政府减少因办事程序错误而造成低效率现象和扯皮现象而采取的办法是(A)。 A:办事公开B:领导决定C:班子协商D:新闻发布 4、政府新闻发布会是一种(B)。 A:直接传播B:两级传播C:三级传播D:多级传播 5、政府了解和反馈民意的渠道有(ABCD )。 A:信访B:政府新闻发布C:社会协商对话D:公众议政活动 6、人民群众对政府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办事公开,政府应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公开办事制度B:公开办事程序C:公开办事结果D:公开办事人员 7、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有(ABCD )。 A:主体的权威性B:客体的复杂性C:目标的独特性D:传播的优越性 8、被称为公共关系鼻祖的是巴纳姆。错误 9、理解政府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的最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10、政府组织间的纵向关系一般是指不相隶属的各级政府关系。错误 1、政府公关首先要面对的客体是(A) A:机关内工作人员B:国家权力机关C:各社会阶层和团体D:广泛的国际公众 2、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是( C) A:微笑B:拥抱C:握手D:目视 3、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D)。 A:促进公众的认知B:提高政府的知名度C:提高社会效益D:提高政府的美誉度 4、以下各项不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C)。 A:信息交流职能B:沟通协调职能C:决策指挥职能D:形象塑造职能 5、政府公关礼仪中,下列握手正确的有(BD)。 A:客人先伸手B:主人先伸手C:男士先伸手D:女士先伸手 6、从内外角度来说,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包括(CD )。 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 7、下列符合一般介绍礼节的有(AD)。 A:把身份低的介绍给身份高的B:把身份高的介绍给身份低的C:把女士介绍给男士D: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8、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正确 9、政府组织间的横向关系是仅指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错误 10、政府领导人形象对政府决策形象的形成、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