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研究报告: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背景:

美国是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随着全球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也开始重视学校德育教育。因此,开展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其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这种模式具有时效性强的

特点,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

目的:

1、通过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使学生拥有爱心、孝心、善心的健康体魄;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研究的教育格局。

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动态课程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家课程开发存在固有的弊端,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美德,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以及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研究的教育格局。这些创新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预期结果与成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成功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其他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2、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了校本课程

开发应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法律依据,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期。这一论述表明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开发和管理。

3、为了贯彻落实《__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文件指出,要构建适应21世

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虽然中央文件所指的是整个中小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但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校本课程也应该包含在其中。因此,积极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必然结果。

二)事实依据

1、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并不深入。经过近四年的培训、研究和实践,我们重新认识到“校本课程”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发现当今的学校只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忽略了教材的利用和教学实践。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完成校本课程;学校领导观念

淡薄,只追求课改潮流下的开发;教师不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认为课程开发是教育专家的领域,导致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渐衰退。

2、本课题是在本校教师实际研究能力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确定的。一方面,经过“十五”科研的课题研究,我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研工作管理与监督反馈机制,教师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和教强的研究能力,为本课题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我校教师98%以上学历为专科以上学历,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比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能够满足本课题对教师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将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建设,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现。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可供其他学校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德育校本课程是指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德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素质的要求、校本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其中,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研究如何将德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整合,开发和利用学校特色教育、学校德育活动基地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需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自治自理、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开发,提高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校本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需要总结提炼适合于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课程模式,编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为了达成研究目的,本项目将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进行行动研究。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研究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提高科研水准;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认真组织研讨活动,通过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制度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学生研究方式的评价体系,并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进行改进。为健全组织网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审议机制。

本课题从2005年12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步定为3年,计划在2008年11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9月。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确定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并开展课

题立项工作。同时,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定课题,填报有关研究资料并完成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召开开题会等。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从2006年9月到2008年6月。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我们需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并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同时,还需要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从2008年6月到2008年11月。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同时,需要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包括课题组组长、课题副组长和课题组成员等。我们的研究基础包括研究条件、已有成果和文献资料等。

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包括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较强的研究队伍、规范的组织制度、有力的资金保证和有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学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建立实施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各个课题目标、任务和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协调运转。同时,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每年邀请专家、领导来校作科研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提供指导和引领。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负责人:XXX

负责人所在单位:XXX

填表日期:XXXX年XX月

一、基本情况

课题负责人为XXX,性别XX,年龄XX,职称为XX,

所在单位为XXX。参与者包括市科研所领导、各校科研领导、全体教职工(100多人)。

预期成果为专著、研究报告和论文,预计完成时间为XXXX年XX月日。

二、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等。具体安排将在后续会议中进行讨论并确定。

说明:

1、本表适用于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已立项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2、此表格需在收到立项通知三个月内上交到省基础教研室课题管理办公室。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个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形式和教学目标。在内容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水平。主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目标则应明确、具体,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某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实践活动和文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该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例子是某小学开发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该校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带动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和参与。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工作。它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未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与交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逐渐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研究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新课标的开展,对我国德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实现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转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德育校本的课程开发是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学生而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这种德育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水平出发,为学生营造出感性、实践性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本文就小学德育课程下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开展措施展开了叙述。 关键词:新形势;德育课程;校本建设 前言 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了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当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个体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性格、人格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校本德育课程对于小学生的作用 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讲,在成长的过程中德育课程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不断的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也建立起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而道德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行为规范和思想水平的准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学校内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建立起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德育课程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对于小学生来讲,可以通过在校进行德育的培养,学生在校不仅收获到了文化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德育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综合素质,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最后,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不断的深入学生的内在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这对于学校来讲是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挑战,学校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学生德育培养的意识,通过德育课程的开展,不断的完善校本建设,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之中不断的进行自身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这是在时代的要求下学校教育做出的改变和调整,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以更高的要求来规范自身。 二、校本建设的具体开展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理念 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需要不断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德育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同时也增加了对于思想层面进行培养的途径。而对于学校来讲,正确的德育教学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德育教学理念也是学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符合社会需求的表现。举例来讲,在部分学校的德育课堂上,老师通过对于生活中常见问题的举例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堂上以讲解的方式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帮助学生不断的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态度,同时也给学生了具体的方法论,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自身,实现道德品质的健全。部

德育课题申报书: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

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 施研究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1.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的现实需要 硚口区建乐村小学创建于1963年,是一所有着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学校,2005年被授予武汉市第三轮综合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先进学校称号,2008年学校以“科技类——无线电制作”这一鲜明的特色项目,首批通过了硚口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2013年高水平通过了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评估。近几年,学校牢牢抓住文化建设、德育实践、课堂教学等阵地,丰富和发展学校“乐学教育”办学理念。如今,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学校发展面临瓶颈。经课题组梳理,当下建乐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现实中的学校教育轻德育重智育,片面看待教育质量,过于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习惯、兴趣和态度的培养;二是学校德育多强调道德知识灌输和观念的强化,德育实践活动意

识不强,效果不稳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除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外,关键是知行合一。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可把一些随意的、自发的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范畴,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统筹教学安排,使学生在广阔的实践中获取直接情感体验,在对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积极思考中,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理解,并将这种直接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从而提高品行修养。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需要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简言之,即如何“立德”,如何“树人”?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中小学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形式、强化德育实践、增强德育体验、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界定 德育实践活动:指由学生亲历的包括实验、展示、表演、调查、访谈、角色扮演等操作活动,旨在作用、影响、改善、优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活动。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校内外活动为载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知、情、意、行各要素协调充分发展的课程形态。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指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基本遵循,以落实德育目标为前提,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现状,对本校德育实践活动课程进行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研究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

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研究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研究要素及研究能力的重构。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反映在研究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研究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开展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的实践意义可以概括为:其一,有助于深化多元智能个性化教育研究。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哲学的时代呼唤。

德育课题申报书: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运用研究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运用研究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与运用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塑造学生积极的思想,使得学生能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原则的人。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内涵其及丰富且具有独特教育功能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主客观因素,德育课程的开发处于偏面或被动局面,许多学校一直以来都有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轻视学生成人的思想,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表现封闭、单一形式。随着社会的前进、教育的发展,德育工作再现生机,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出台,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怎样开发德育课程?研究者透过与时俱争视野,站在创

新实践的角度,提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运用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既有利于德育课程的经验探索,又有利德育工作有规范地开展,更对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开展有着理论指导作用和教育实践意义,旨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课题界定 1、校本德育:本课题提出的校本德育是指立足学校教育实际,利用学校德育资源,开掘社区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 2、课程体系:是指校本德育教材系列、校本德育活动系列。 3、构建与运用:是指开发、整合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与实施校本德育教育数学的过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2016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因此,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参与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令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学“道德与法治”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李树荣 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03期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人民等一同创造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其中包含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精神等。而对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若能够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大力的开发,那么则非常利于保障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并且也能够使得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为彰显文化底蕴和价值。也能够使得小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及文化素质,使得小学生受到红色文化德育资源的正确熏陶,从而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探讨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和途径。 一、促进小学生了解何为红色文化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在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文化,也在于推动我国获得更好的进步及发展,所以教师务必要具备正确的德育理念,更好地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基于红色文化来实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提高小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燃起其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兴趣,以及对于德育知识的吸收热情,也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远大的抱负以及正确的理想,能够对小学生往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感恩红色人物 我国的红色人物所具备的共性特点是均具备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促进小学生了解我国红色人物时,需将人物的主要特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于这些人物的了解程度,使得这些红色形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特定的启迪作用。因此,若想基于红色文化资源之下更好地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就要带领小学生去感恩红色人物,使小学生在感恩红色人物的过程中将红色人物作为榜样,促进小学生迈上正确的红色路程。 三、整合归纳红色文化德育资源 对于处在革命区的学校来说,其所具备的红色文化资源往往较多,而这恰能够作为德育工作展开的关键资源。在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时,可从此层面上来积极地落实工作,并且发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方面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层面上,已然形成了较好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搜集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之中,还强调采取多样的途径与方式,如对于涵盖于纪念馆以及历史遗迹之中的相关资源,在实际搜集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对于文献内容的收集,也务必要积极实施考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验证。

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之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之研究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地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开发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也备受关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实效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执行力不足、单一化教育手段、重知识轻实践等。 本文将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围绕学校的特色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存在密切的关系。 1.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加强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加强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将德育理念融入学科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一)关于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1、教书育人,重视文化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普遍关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思想教育、道德影响;在思想政治、语文、史地等特殊学科教学中,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途径。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 2、以本为纲,重视文化课本字里行间发散的思想张力。认真挖掘潜藏在物质材料内部的精神激光点和思想教育信息;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成功推动了校本课程框架的构建,在乡土史地教学方面取得了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3、营造氛围,开辟教学教育互动共优的第二课堂。配合学科知识竞赛,本课题的研究触角全面伸向各兴趣小组活动,课余的音乐、书法、美术、微机、文学、科技制作等辅导、竞赛,既开拓知识视野,又增强实践能力;黑板报评比一举多得,考查学习情况,强化时政宣传,提高美学素养;文化艺术节更是全面检阅学生素质的大舞台。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创新和教学智慧,实现了课题研究向成果转换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结合。 (二)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文本成果: 1、撰写出一些科研论文,有年级举行科研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有的评上学科成果奖。 2、研制、开发一批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诸多音像、图影资料是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实录。

3、整理、出版德育课堂整合的校本课程教材、教案、课例文集。其中包括:第一部分,基础课目(以适应学校当前普遍德育特征为内容的课程,按年份排序,以本课程教学中农村中学现状与我校特征分析构成导语,以教学设计内容构成构想,以课例内容构成学案,附设教后感)。第二部分,选修课目(以适应学校各年级相应德育主题特征为内容的课程)。第三部分,教育本记(含课题研究开展记事,教师教育论文等)。 (三)课题成果的影响和社会效益 本课题在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氛围较浓。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学校各处、室给予研究大力支持和配合。课题研究在以各年级组为基本单位展开。学校教科室为课题组成员学习,政教处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会”与课题研究讲座研究的广泛开展,极大催生了课堂草根性科研问题的萌发与科研成果的茁壮生长。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造就了人气环境和科研基地。 学校在科研硬件上也有很大的投入,为每位科室备了一台电脑,每台电脑均链接因特网,这大大方便了参加本课题研究人员对科研资料的查找、科研理论的学习,课题研究的合理化设计建议都可在网络上及时反馈,。我课题组适时开展校园环境建设,重视班主任培训,邀请专家指导,建立校园文明活动,普及教科研知识学习竞赛活动等创新举措,都得到校长室的重视和采纳。 学校建立了一支校内外的德育交流室,联系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家

传统节日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与研究

传统节日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 开发策略与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五育”作为基础,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允许学生出现个性化的差异,让学生的内在情感、思想得到释放与疏导,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留出实践探究的契机,促使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引导,在“做中学”、“学中想”、“想中感”、“感中创”的模式中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德育作为首要目标,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效整合。学校教育者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成内容,并以此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延伸。可以结合传统节日,选择丰富的资源,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开发新的获知途径,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权利交给学生。此时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生活信息会转变为一种共识融入学生的认知。当然,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改变。 关键词:传统节日背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中,文化冲击已经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层面,尤其是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而来说,影响就更为突出,如已经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道德水平下滑的问题。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德育是最主要的内容,“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中,德育是作为核心般的存在。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一线的教育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期待借助优化的教育资源,优化的教育方法,优化的教育氛围,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习者,为他们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主题。在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家文化的生成进行整合,进而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其中将传统节日作为教育背景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极大的支持。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应用“古诗”资源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随着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教育理念和目标以及教育规划和政策等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和开发适合本校的教育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投入和支持。很多学校并没有充足的经费、教育资源、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团队,从而导致了校本课程开发效果不佳。其次,教学内容过于机械、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往的课程开发中,大多数学校都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统一课程标准,进行固化设定,忽略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多样性。同时,绝大部分学校也缺乏开放性和自由性,过分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相似性,没有创新和多样性。 如何解决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和效果呢?首先,应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和管理,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和人力投入,提高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专业水平。其次,学校应该注重课程的个性性和多元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有个性化和开放性的课程。课程设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实践,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教育领域相关专业机构和学校本身应该

共同努力,站在全局的角度,引领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从教育规划,教育体制,课程评价等方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例如,教育部应该配合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及时推出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规定,为学校提供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与专业化机构合作,寻求专业认证和评价,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共同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研究 【摘要】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计划、实现既定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它的开 发与使用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总体成效。本文从校本资源、生活资源和时政资源三个角度探讨了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资源的发展和运用,以青岛西海岸新区阅武路小学“武道润德”校本课程为例,研究道德与法治教育 与校本资源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 在实施道德和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发展,形成家庭、 社会和校本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使其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由理论向实际的转变。对道德和法 治的要求进行自觉的整合,以实际案例为指导,以德驻童心、法润童心。 1.《道德与法治》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1.1促进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开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沿袭了以前的“品德课”思想,但在新课标中增加了许多法 治的内容,强调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要把法治思想灌输到思想道德建 设中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规则 意识、法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学校课程深度 融合,从而达到课程资源的广泛运用,学科之间融合渗透,实现全学科育人、全 课程育人,同时也要顾及学校、社区等多种条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当 地的具体国情,合理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1],。因此,应积极引导中小学、老师充分挖掘和充分挖掘各类有利于道德、法治的课程资源,充实道德内容,促进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开展。

1.2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程资源的获益者和参与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小学生的生命课堂,与多种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活动相结合,这种宽广的开放的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大自然的生活中增长知识、融合道德与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使其对法律、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起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的认知系统,并逐步感受到了法律的强大和精神,从而促使了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的不断加强。 2.建设道德和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 2.1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对生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成为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各种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也越来越有可能。为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科技,并将陶行知的“人生是教育”和“社会是学校”的思想联系起来,寻找教学的素材,充实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素材[2]。具体而言,在对居住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可以从物质和社会的两个层面进行。就拿《变废为宝有妙招》来说,老师们可以提供一些日常的废弃的东西,如玻璃瓶、废报纸、塑料气泡膜等,来提供道德和法治教室的素材。以“生态环境”为切入点,通过网络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网络查询资源,了解怎样把废弃的原料加工成日常所需要的东西。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通过资讯平台,与社会各界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并据此设计并策划适宜于学生参加的各种公益项目,例如:在上班高峰时段,组织同学在小区维护电梯秩序,并指导住户上下电梯。通过与别人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能够持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教师将学生参加社区的详细资料以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以供学校、老师、家长、社区等单位即时掌握,从而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和力量。 2.2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挖掘和使用政治资源

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还存有很多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有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无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无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水平的培养等。所以,省出台的《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中“德育课程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对德育课程的开发就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增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并强调充分理解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纲要中提出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致力于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为响应中央号召,同时为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现在全国各地正根据自身特点展开德育一体化教育的尝试与研究。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内容具体化,建立完善的仁爱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从校本课程角度,实行四位一体的仁爱教育的课程研究,总结仁爱教育的课程实施的过程、方法、途径、策略、评价。 二、国内外、市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的创新点或突破点。 (一)国内外、市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浅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 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应与学生的德育渗透相联系,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的学 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还应进行德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通过学 习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知识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学会用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去看 待和学习所面临的难题,最重要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发展要与人类共同的利 益相互协调,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这样才算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 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应用 前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都是比较敏感、脆弱的,对于一些情感、思维以及价值观念都是一种较懵懂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 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开发策略让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在小学 德育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够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公平公正 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受尊重的。另外,德育教育是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有利影响,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发展时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充 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够完善,不能明辨是非,从而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这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

价值观。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解决了此类问题,还能根据学生的学 习情况制定科学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同时,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 开发,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因为小学生是德育课程开发的 主体,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 面进行开发,制定合理的策略来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1】。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生活德育课程 在小学德育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三步走”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第一步就是要对学生自身发展以及 社会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第二步是教师要在根据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 的指南和纲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方案;第三步则是采取针对性的教 学方案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以班级为中心,立足本班实际的基础上构建生活德育 课程【2】。如“德育游戏”、“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主题游戏”等,并定期组 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实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 康发展,还可以让本本课程的开发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此外,教师还可以 借助校本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 情境中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帮助自己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以《疫情防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模块,以树立防护意识为目的,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 1. 采取家校合作的形式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仅需要教师的帮助,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而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德育教育 中的运用,突出的是现在对于素质教育的看重,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编 纂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教师 对他们的补充的内容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可以组织教师从不同的层面将其内容 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促进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完善。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

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之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之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教育理念和教学需要,通过集体智慧和尝试 实践,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具有独特特色、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是指中小学实施德育教育的效果和实际效果。本文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 性的研究,探讨校本课程开发在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中小学改进教 学和提高德育实效性提供参考。 1.1拓展德育教育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自主设计德育相关的课程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领域,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2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分考虑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和教育经验,通过集体智慧和实 践经验,设计出更具有实效性的德育课程,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1.3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使得 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有温度,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2.1积极开展课程设计与研讨 一些学校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设计与研讨活动,邀请学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结合 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德育相关的校本课程设计与研讨,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和愿景。 2.2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建设 通过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 教师关注学生成长的核心需求,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结合。 2.3鼓励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设计 一些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设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征求学生对 德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校本课程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得德育课程更具针对性、学生中心和关怀性,减少学生因 为学习压力而产生的行为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素质,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第1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的框架内,国家课程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基本公民素质要求,具有普适性;地方课程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实际,体现地方的教育特点,具有区域性;校本课程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个别性。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校实施具有特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的步骤之一。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国家、地方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国家、地方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

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修德、启智、益美、求真”为校训,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办学目标,以“课程应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以“读书立德,品牌立校,科学定位,持续发展”为办学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搞好我校以“表达力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特制订我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从世界范围看,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鼎盛时期(1970年-1980年),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基层学校也纷纷相仿。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二是回落时期(1980年末期以后),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进入回落时期。三是转型时期(1990年以来),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学校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研发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研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头市场..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