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地理学中的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力量对地表地壳的作用。这些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在高二地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从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以及地下地壳相对运动的过程。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地壳构造的综合结果,主要有横向推进、垂直推进和地震潜移断裂带。其中,横向推进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形成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地震和断裂。垂直推进则是指地壳板块上下相对垂直运动,有时会产生火山喷发。通过地壳运动,地球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二、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滑动,引起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

壳振动。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因为内力的作用而发生

断裂或滑动造成的。地震不仅能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

能引发洪涝、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地震波记录和烈度测定两种,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

和研究。

三、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

另一种重要体现。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涌、喷发口激发的

气体和熔融物质流出地面形成的现象。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喷发类

型和喷发规模两个方面的划分。喷发类型主要分为火山爆发和火

山喷发两种,喷发规模则按照喷发物质的总量和排出速度来划分。火山喷发不仅能够形成美丽的地貌和岩石,还能够对环境和人类

生活带来威胁。

总结: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涉及到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

知识点。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横向推进和垂直推进两个方面,地震

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

种形式。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以及相关灾害的防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地理学中的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力量对地表地壳的作用。这些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在高二地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从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以及地下地壳相对运动的过程。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地壳构造的综合结果,主要有横向推进、垂直推进和地震潜移断裂带。其中,横向推进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形成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地震和断裂。垂直推进则是指地壳板块上下相对垂直运动,有时会产生火山喷发。通过地壳运动,地球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二、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滑动,引起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 壳振动。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因为内力的作用而发生 断裂或滑动造成的。地震不仅能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 能引发洪涝、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地震波记录和烈度测定两种,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 和研究。 三、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 另一种重要体现。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涌、喷发口激发的 气体和熔融物质流出地面形成的现象。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喷发类 型和喷发规模两个方面的划分。喷发类型主要分为火山爆发和火 山喷发两种,喷发规模则按照喷发物质的总量和排出速度来划分。火山喷发不仅能够形成美丽的地貌和岩石,还能够对环境和人类 生活带来威胁。 总结: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涉及到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 知识点。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横向推进和垂直推进两个方面,地震 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 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 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 波德平原、东欧平原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三角洲出山口 中下游、 河口(入海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 一般而言:背斜适合储油气,建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 二、断块山 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来的岩浆物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物,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 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 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 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 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

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4.风化作用的概念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一般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三、地貌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 的变化,为什么? 渤海的地壳在缓慢的下降,黄河泥沙不断淤积,二者速度相当,因而渤海轮廓变化不大 2.解释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长江三峡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夏威夷群岛: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火山,出露海面形成岛屿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长江三峡:地壳不断升高;长江不断下切侵蚀 长江三角洲:在长江口附近,地势低平,水流缓慢,并在海水顶托下,长江携带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图说外力作用地貌 ⑴风化地貌

高考知识点总结 地质(一)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1、内力作用及能量来源 (1)概念: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穹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②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2)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如火山地貌、五大连池 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1)岩浆岩 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如花岗岩。 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如玄武岩,流纹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并回到地球内部。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 影响。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 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 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1.内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如何判 断这两种基本形态? 3.褶皱和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 4.地震和烈度有什么关系?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对地貌影响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者关系共同作用,塑造了地表多种多样的形态 [易误点拨]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二者都必须是自然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外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外部。 [提示] 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类别运动方向岩层变化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球表面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 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 常相伴存在 垂直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 或下降 受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 层破裂断开 [图表点拨] 教材P23图2-1-3,该图展示出: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区域形成山脉,向下弯曲的区域形成谷地。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形成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①分类 ⎩⎪ ⎨ ⎪⎧背斜: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 ②地貌 ⎩⎪ ⎨ ⎪⎧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图表点拨] 教材P24图2-1-5,该图展示出: 背斜和向斜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受X力作用而岩石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而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 (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 (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貌)变化 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1)运动:水平运动(为主)——褶皱,断层 垂直运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2)作用; (3)活动: 3.结果:使地表变得。 【归纳总结】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 表现形式地 壳 运 动 水 平 运 动 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 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 脉及谷地或海洋。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 裂谷 垂 直 运 动 垂直于地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高 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 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大理岩、板岩、片麻 岩形成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花岗岩、玄武岩形成 作用速度迅速、 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 微弱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使地表 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________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板块运动 (1)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2)板块张裂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

三、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表现:地质构造最常见的类型有和 (1)褶皱 ①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力,使岩层发生,形成褶皱。 ②地貌:形成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等。 ③基本形态:列表比较褶皱两种基本形态: (地形倒置) (2)断层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和______,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______,两侧岩体沿______发生________,形成断层。相对上升的叫,地貌上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华山为五岳之西岳,“自古华山一条路”,峭立的崖壁、幽深的绝谷,华山之险让人们为之汗流浃背、惊心动魄……)、庐山、峨眉山、泰山。断裂面形成陡崖。地垒相对下降的叫,地貌上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

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 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势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势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知识框架 高考地理复习大纲一地质作用 【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概念内力作用就是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 二、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1)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2)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3)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4)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典例】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 -2 题。 1.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解析】 (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

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 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地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19世纪有名的几次海洋综合探险调查,迅速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871年“猎犬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探险,1872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个方面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了50卷调查报告。这是海洋地质学长足的进步。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广泛地使用了回声探测技术、水下电视、红外照相机及立体摄影等。现代深潜器一般都配备了摄像设备,测量用的各种传感器,以及搜集标本的采样器和灵活的机械手等,深潜器都有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运转自如而且安全性都很好。经过精确的测量,人们搞清楚了中洋脊、深海沟、横向深断层和海底平顶山四大海底地貌及分布。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那种认为海洋是平坦的盆地,大洋地壳比大陆古老,大洋地壳不活跃的传统观念。人们发现了具有全球规模的大洋中脊—深海沟系统,发现了大洋中脊两侧成对称分布的岩石磁条带,还发现了沿大洋中脊和深海沟分布的强烈的洋底热流异常,正

[全]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 •1、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 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图1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

•2、背斜、向斜 当岩层两侧受到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向上凸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在【理想状况】下,背斜向上凸起发育为山峰,向斜向下凹陷发育为山谷,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背斜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根据岩层的形态。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向下凹陷为向斜(注意,是根据岩层形态,而不是地表地貌形态); ②根据岩层的年代。中间老、两侧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为向斜(这里说的中间,即为下图中的“核部”;两侧,即为下图中的“两翼”)。 图2 背斜与向斜(理想状况下)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D 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为一座山峰,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大致平行,并且弯曲(褶皱山);②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呈现出“向下凹陷”,即为向斜构造。因此图中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成山”,即向斜构造形成的褶皱山。 (2)分析褶皱山的成因。①褶皱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即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得岩层受到挤压,产生弯曲,因此形成褶皱山的主要因素为地壳运动;②褶皱山形成后,由于向斜的核部受到挤压,结构比较致密,耐风化。而两翼岩层相对容易受到风化,逐渐降低。因此逐渐形成了中间高、两翼低的山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 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地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19世纪有名的几次海洋综合探险调查,迅速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871年“猎犬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探险,1872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个方面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了50卷调查报告。这是海洋地质学长足的进步。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发展。海洋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内力作用

2019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内力作用 高考大战在即 ,同学们是不是夜夜挑灯奋战呢?复习要找对方法 ,更要抓住重点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大家整理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希望同 学们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外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 ,使地球外表变得上下不平 ,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外表形态的主力军 ,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开展起主导作用 ,也是形 成地形的根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 ,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 ,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 ,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 ,是指引起地 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 ,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 ,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 ,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根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外表 ,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 ,叫

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 ,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 ,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 ,产生 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 ,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 ,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 ,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 ,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 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 ,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 ,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 ,它冲破地壳 薄弱常喷出地表 ,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 ,通过火山口喷出 ,其中大局部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 ,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 ,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 ,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 ,形成火山岛 ,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岩浆作用示意图 3.地震地壳自然快速颤抖叫地震 ,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 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 ,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 ,称纵波 ,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 ,称横波 ,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 ,波速不等 ,地震时纵波速最快 ,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 ,而后横波到达 ,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内力作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内力作用 一、单选题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 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3.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下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完成 4~5题

4.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 5.图1中四海域,由于上升流形成渔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据观测,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在以一定的速度抬升,其原因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古丈县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武陵山区古丈县西北部,红石林岩石形成历史约有4.5亿年,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物质。红石林的色彩会因天气而变,晴天望之,一片紫红,阵雨过后,顿成褐红,宛如一幅山水画,雨过天晴,无数石峰又魔幻一般从边缘由褐红变成紫红,此时颜色鲜艳,如工笔重彩,须臾之间,变化多端,令人惊叹。据此回答7~8题 7.古丈县红石林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浆侵入--地壳下沉--外力侵蚀C.外力沉积--岩石变质--外力侵蚀D.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外力侵蚀8.下列与古丈县红石林成因类似的景观为 A.新疆“蘑菇石”B.贵州织金洞 C.庐山“飞来石”D.黄山“猴子观海” “巨蟒出山”是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经过漫长岁月的雕琢和风雨的洗礼,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峰身呈现擎天玉柱昂首屹立的奇观。下图分别为“巨蟒出山”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 山脉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内力作用地貌 (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 (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注意点 1.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并非都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地壳的水平运动也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褶皱山、断层山与褶皱、断层是不同概念 褶皱山、断层山和火山一样,属于地貌类型;褶皱、断层则属于地质构造。 1.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 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 读图一与图二,回答2~4题。 2.图一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二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图二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B.海岭 C.褶皱山D.裂谷 4.A、B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A.A海域扩大,B海域缩小 B.都扩大 C.A海域缩小,B海域扩大 D.都缩小 1答案C解析箭头相向运动表示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多形成海沟和岛弧地貌;箭头相离运动表示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裂谷和海洋。 2答案B解析图二中所示的地壳运动为水平张裂和断层;图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附答案解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侵入型岩浆岩 E喷出型岩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 ①冷却凝固作用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重熔再生 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提示3: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 2.板块运动与地貌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

高中地理复习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貌

第13讲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 1.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2.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结合地质构造特点,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实现人地协调; 根据地形特点,合理布局交通线路 的聚落。 综合思维: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 关系,地质构造的形成、特点及影 响;地表形态对区域和交通线路的 影响。 区域认知:世界与海陆分布及变化、 地形分布及变化。 地理实践力:观察地质剖面图,判 断地质构造;调查当地聚落和交通 线路分布状况,探讨其与地形的关 系。 1.以区域地图、板块分布 图、示意图、景观图为背 景,考查板块的分布,板 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2.以示意图、景观图为背 景,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 系,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以区域地图、景观图、 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表 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形 态、分布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分布 ①为美洲板块,②01亚欧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④02印度洋板块,⑤

为太平洋板块,⑥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 (2)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与地貌 (1)褶皱: 发生塑性变化, 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1)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2)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01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 ⎩⎪ ⎨ ⎪⎧甲02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03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四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规模数量形态 山地小少多呈带状或放射状 平原大多多呈团块状 2.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密度难度形态 山地稀疏大多01迂回前进,呈02“之”字形 平原稠密小多呈03直线或近似直线 1.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加工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大理石资源国和生产国。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分析意大利境内大理石分布广泛的成因。 提示:历史上该地区地势低,沉积有深厚石灰岩层,随着地中海两侧板块的不断碰撞挤压,地势逐渐升高,同时由于岩层的挤压破碎岩浆侵入(或变质作用)而形成大量的大理岩。 2.东非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地方,是著名的熔岩高原,大裂谷纵贯南北,高原上山峰高耸、湖泊镶嵌。从内力作用角度说明东非高原上地貌景观的成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