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常形成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后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常形成高原、盆地、断块山(如庐山、黄山、华山、泰山)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伴生。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堆积形成的山体称为火山。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岩石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发生变化后,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变化的现象。变质作用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三、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导致沉积岩层发生变形,会形成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将形成褶皱(图1)。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同一水平剖面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图1 褶皱示意图

背斜有时能形成山地,但有时也会形成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侵蚀所致。向斜有时形成谷地,但有时也会形成山地,这是由于向斜中心部分受挤压,难以侵蚀所致。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或张力可能会使岩体破裂,若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则形成断层。断层可分为水平断层和垂直断层,前者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后者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上升的一侧将形成高地(断块山,如图2),下降的一侧将形成谷地。

图2 断块山示意图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在背斜构造处找石油、天然气,在向斜构造处找地下水;隧道工程应选址在背斜而非向斜,水库、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四、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了为

什么有些地区地壳运动较为活跃,而有些地区较为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地壳运动发生的规律。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划分为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上运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内部较为稳定。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会形成高大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会形成海沟(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岛弧(大陆板块受挤压隆升),如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或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 1. 引言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地形的特征,其形成与各种力的作用有关。其中,地球内部的力,即内力,在地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球内力的分类与特点 地球内力主要分为构造力和热力两种类型。 2.1 构造力 构造力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和变形引起的力,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造成的压力、张力和剪切力。这些构造力会使地壳发生拗压、抬升、下沉、断裂等现象,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2.2 热力 热力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引起的力。地球内部不断的热能释放导致地壳板块发生热胀冷缩现象,从而产生应力和变形。热力对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方面。

3.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变化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使得地球表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由于地壳拗压作用,山脉形成;地壳的抬升使得高原和山地出现;地壳的下沉则形成盆地和洼地等。这些地貌变化直接受到构造力的影响。 3.2 热胀冷缩引起的地貌变形 地球内部的热胀冷缩现象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当地壳板块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时,地表可能发生断裂、抬升、下陷等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是由地下岩浆的热胀引起的,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地貌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3.3 地震引起的地貌变化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的地壳震动现象。地震会引起地表的沉降、抬升和破裂,从而改变地貌形态。例如,地震造成的地质断层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形成断崖、峡谷等地貌特征。

4.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与地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地貌的形 成需要内力的作用,而地貌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力的分布和释放。例如,地表的断裂和抬升会改变地壳板块的受力状态,进而影响内力的释放方式。 此外,地貌对内力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貌的高低 起伏和形态特征会导致内力分布的差异性。例如,在山脉地区,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内力会被积聚在山脉脊线附近,从而加剧地震和火山活动。 5. 结论 内力作用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壳运动, 热胀冷缩和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貌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地貌的形态和特征也会影响内力的分布和释放方式。对于地貌的研究和认识,理解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地理学中的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力量对地表地壳的作用。这些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在高二地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从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以及地下地壳相对运动的过程。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地壳构造的综合结果,主要有横向推进、垂直推进和地震潜移断裂带。其中,横向推进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形成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地震和断裂。垂直推进则是指地壳板块上下相对垂直运动,有时会产生火山喷发。通过地壳运动,地球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二、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滑动,引起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 壳振动。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因为内力的作用而发生 断裂或滑动造成的。地震不仅能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 能引发洪涝、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地震波记录和烈度测定两种,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 和研究。 三、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 另一种重要体现。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涌、喷发口激发的 气体和熔融物质流出地面形成的现象。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喷发类 型和喷发规模两个方面的划分。喷发类型主要分为火山爆发和火 山喷发两种,喷发规模则按照喷发物质的总量和排出速度来划分。火山喷发不仅能够形成美丽的地貌和岩石,还能够对环境和人类 生活带来威胁。 总结: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涉及到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 知识点。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横向推进和垂直推进两个方面,地震 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学习目标】: 1. 明确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理构造的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学说。 【主干知识】: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三、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常形成 常形成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储藏区; 地下水储藏区,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A. 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沟、海岭)分成六大板块; B.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的运动; C.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相关现象 (1):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红海、大西洋、地中海、大西洋中脊、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 (2)解释某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解释某地多地热资源的原因 (4)解释某地多有色金属矿的成因 【高考链接】 (2015山东文综)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A B C D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5、6题 第5、6题图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大理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6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 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6.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一、知识讲解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5.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 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

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6.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 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 二、高考经典试题 1.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解析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常形成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后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常形成高原、盆地、断块山(如庐山、黄山、华山、泰山)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伴生。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堆积形成的山体称为火山。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岩石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发生变化后,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变化的现象。变质作用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三、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导致沉积岩层发生变形,会形成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将形成褶皱(图1)。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同一水平剖面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图1 褶皱示意图 背斜有时能形成山地,但有时也会形成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侵蚀所致。向斜有时形成谷地,但有时也会形成山地,这是由于向斜中心部分受挤压,难以侵蚀所致。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或张力可能会使岩体破裂,若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则形成断层。断层可分为水平断层和垂直断层,前者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后者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上升的一侧将形成高地(断块山,如图2),下降的一侧将形成谷地。 图2 断块山示意图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在背斜构造处找石油、天然气,在向斜构造处找地下水;隧道工程应选址在背斜而非向斜,水库、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四、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了为

高考知识点总结 地质(一)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1、内力作用及能量来源 (1)概念: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穹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②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2)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如火山地貌、五大连池 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1)岩浆岩 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如花岗岩。 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如玄武岩,流纹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并回到地球内部。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主干知识梳理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分布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亚欧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为太平洋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海沟。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与地貌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2.断层 (1)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2)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三火山地貌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 组成 甲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四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B.向斜山 C.背斜谷D.向斜谷 2.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 解析:1.B 2.A 第1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在甲处的埋深判断,在甲地中部埋深大,两侧埋深小,所以岩层中部向下凹陷,属于向斜构造;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向斜槽部岩石坚硬,风化速度慢,所以最先会演变成向斜山。第2题,根据同一岩层的连续走向,乙处是背斜构造,该岩层向上拱起,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拱起部分出现缺失;该处连续性的岩石应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与周围的岩石类型不同。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谷剖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八个堆积面T 1 ~ T 8,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1 。读图,完成3~4题。 3.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是( ) A.T 2形成时期B.T 4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下图,回答1~2题。 1. 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B.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C.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D.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 2.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 A.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B.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 C.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 D.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 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4.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 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 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5. 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 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7. 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 春 B.春→ 夏 C.夏→ 秋 D.秋→ 冬

专题21 内力作用与地貌(学案)-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全突破

专题21 内力作用与地貌【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说明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运用区域地图,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互动解疑】 探究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导致如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 模板构建:内力作用与地貌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活学活用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探究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模板构建:板块运动与地貌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2.板块运动与地貌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活学活用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

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拓展训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组成该山体演示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演示在地球表层可转换成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下图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1.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经典题,4分)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2.根据海陆轮廓、经纬度等图示信息判断板块边界类型 (2)(2016.4浙江选考,2分)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1分)板块碰撞(1分)(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的相对位置与板块边界类型。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注记信息,可以判断勃朗峰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褶皱的判断方法 (3)(2016浙江文综,4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 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C)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解析:由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读图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且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故B、D项错误。图中西侧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A项错误,C项正确。 4.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常考地貌 a.断层的判断方法 (4)(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读图,完成下题。 从成因看,该河谷为(B) A.地堑谷 B.断层谷 C.背斜谷 D.向斜谷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岩层有明显的位移,应为断层构造,而背斜、向斜是褶皱构造,故C、D项错误。剖面图中只有一组断裂面,南侧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层谷,而地堑谷是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陷而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b.断层及断陷湖 (5)(2018全国Ⅲ文综,4分)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 km。读图,完成下题。

2023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内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完成以下各题。 【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 ①②⑤ B. ④⑥⑧ C. ⑤⑦⑧ D. ①③⑤ 【2】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 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 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C. 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D. 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答案】 【1】D 【2】B 【解析】 【1】根据图示,①③⑤为三大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沉积物,D正确;②为固结成岩;①和②地质作用不同,排除A;

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⑦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成岩,⑤⑦表示内容不同,BC错误;⑥⑧为火成岩和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成为岩浆,所以地质作用相同的选D。 【2】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A不符;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没有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故B正确;图中③和②表示火成岩经过外力作用变成沉积物,再固结成沉积岩,排除C;图中⑥和⑦表示变质岩重熔再生成岩浆,由岩浆活动形成火成岩,D错误。 选择题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完成以下各题。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 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B. 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C. 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D. 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 灰色石灰岩 B. 褐色沉积砂岩 C. 黑色玄武岩 D. 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 【1】C 【2】C 【解析】 【1】大西洋中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位于板块生长边界,A错误。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不是板块交界处,B错误。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C正确。东非大裂谷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非洲板块内部,不是板块边界处,D不符。 【2】樱岛火山喷发出来岩浆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型岩浆岩。白色的石灰岩和褐色砂岩都属于沉积岩,AB错误。黑色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C正确。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D错误。 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代表岩石 特点 用途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2022高考地理中图版总复习学案-3.6-内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第6讲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考向解读 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素材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考查由“成因”转向“影响”,“过程→变化→影响”成为主要的命题线索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壳运动 知识梳理 1.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以外的 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形成各种 ,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褶皱。 ②断层。 ③地震。 (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统称变质作用,由 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基础反馈

(2020江苏泰州中学高三期中)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A.火山岛 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 D.内力作用形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能力突破 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地壳运动的类型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 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 隆起和凹陷 真题通关 〔2020全国Ⅱ卷,37(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考点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知识梳理 1.褶皱 褶皱是岩石发生的连续性,其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 山脉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内力作用地貌 (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 (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注意点 1.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并非都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地壳的水平运动也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褶皱山、断层山与褶皱、断层是不同概念 褶皱山、断层山和火山一样,属于地貌类型;褶皱、断层则属于地质构造。 1.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 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 读图一与图二,回答2~4题。 2.图一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二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图二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B.海岭 C.褶皱山D.裂谷 4.A、B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A.A海域扩大,B海域缩小 B.都扩大 C.A海域缩小,B海域扩大 D.都缩小 1答案C解析箭头相向运动表示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多形成海沟和岛弧地貌;箭头相离运动表示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裂谷和海洋。 2答案B解析图二中所示的地壳运动为水平张裂和断层;图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1.读“甲、乙两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向斜成山,乙为背斜成山 B.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C.乙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乙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 【答案】C 【解析】根据岩石中间老、两侧新,可判断甲、乙同为背斜,再结合等高线可知甲为背斜成山;乙为背斜成谷;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处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乙处成谷的原因是在张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侵蚀。 【2】甲、乙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原因是() A.甲受挤压,经侵蚀;乙受挤压,经侵蚀 B.甲受张力,经搬运;乙受张力,经沉积 C.甲受挤压,经风化;乙受挤压,经侵蚀 D.甲受张力,经侵蚀;乙受张力,经断裂 【答案】A 【解析】背斜是受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由于地壳抬升被侵蚀而出露地表。【考点】地质运动。 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质构造主要由水平张力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读图,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很容易断定②、④是挤压造成的,B、D错。根据岩层的措 动方向,可以判断①是水平张力作用下,岩层形成的断层,A对。如果岩层是挤压发生的措动, 上面的岩层应向上移动位移,如③图所示,C错。 【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坝址的选择,要考虑地质构造,地基的坚固。断层处不能建大坝,①、③错。背斜顶部 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②错。④位于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④对。 所以D对。 【考点】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考查地质构造。图中的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岩层受 到挤压形成,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4.读下图,回答: A.甲处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崩塌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解析】C 试题解析:考查内外力作用。甲地岩石林立,地形崎岖不平,主要为侵蚀作用,而不是风化,排 除A;乙地形成“V”峡谷——流水的侵蚀作用,根据岩层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丁地为向斜山,排除D;丙地岩体破碎,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构造 5.某学校的同学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对下图所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 下列问题。(10分) (1)在三大类岩石中,________________在该地区分布最广。 (2)从河谷向东翻过山岭②和谷地①,在地质构造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3)①处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河谷是否适合修建水库?为什么? 【答案】(1)沉积岩(1分) (2)向斜(1分)背斜(1分) (3)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断裂破碎,被侵蚀,反而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反而保留成山。(4分) (4)不宜(1分)河谷地带有断层,修建水库可能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等不良后果 (2分) 【解析】 (1)图中的岩石主要是成层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轮16 常见的地貌与内外力作用

常见的地貌与内外力作用 (2022·成都蓉城名校联盟二模)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2. 图中砂砾岩层下界为相对平坦的面,该面形成时期() A. 地壳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稳定,接受沉积 D. 地壳稳定,遭受侵蚀 (2022·重庆二模)嶂石岩地貌是太行山中部和南部发育的典型石英砂岩奇险景观,它以色红、顶平、身陡、棱角明显为特征,以规模宏大的阶梯状绵延大墙展现在世人面前,享有“赤壁丹崖、万丈红绫”的美誉。图1为嶂石岩地貌景观图,图2为嶂石岩坡面发育过程剖面图,据此完成3~5题。 3.原始崖壁的地质构造属于() A.断层抬升 B.断层陷落 C.背斜隆升 D.向斜凹陷 4.嶂石岩地貌发育的起始部位为() A.顶部坚硬岩层 B.顶部松软岩层 C.底部坚硬岩层 D.底部松软岩层 5.形成棱角明显特征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坍塌崩落 D.搬运堆积 (2022浙江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细。完成下面小题。 6.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 7.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全国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五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 1—F 4 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 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1河北,14,3分)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2.(2021河北,15,3分)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 1~F 4 疏导性能好 B.F 1 ~F 4 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 1 ~F 4 断至含油层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北京,3,3分)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0北京,4,3分)图中 (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5.(2020天津,5,3分)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0课标Ⅲ,7,4分)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0课标Ⅲ,8,4分)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8.(2020江苏单科,4,2分)图中断层 (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23统考版高中地理复习教案: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12讲 内力作用与地貌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纲呈现]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核心素养解读】 1.综合思维: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 2.区域认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会解释各种宏观地形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 3.地理实践力:利用地质构造规律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知识体系导学】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板块运动 【必备知识落实】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_______产生的热能。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是________;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________(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为________;②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为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④为________。 【特别提醒】 常见的变质岩类型 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即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及原有岩石如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六大板块是不停地运动着的(运动形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3)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球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________火山地震带)。 2.板块的边界类型 (1)生长边界:多位于板块________地带。 (2)消亡边界:多位于板块________地带。 【特别提醒】 板块分布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 (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在亚欧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 用与地貌考点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考点十九: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 年考情统 计 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 3年22考,分值72分2015浙江,3、4,8分 2015福建,9、10,8分 2015山东,11、12,8分 2015江苏,5,2分 2015上海,11、12,4分 2014山东,12,4分 2014江苏,7、8,4分 2014北京,6、7,8分 2014海南,17~20,12分 2014大纲卷,6,4分 2013海南,3、4,6分 2013广东,1,4分 内力作用与地貌类 型这一考点,考查 的频率越来越大, 主要考查板块运 动、地质构造、内 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主要是以 选择题的形式来考 查,综合试题很 少,难度系数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 对这个考点考查 的统计来看;该 考点是高频考 点,主要以以重 大工程建设、地 质事件、典型地 貌景观图为背 景,考分析与人 们生产、生活相 关自然现象等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江苏地理,5,2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图形解读】 【解析】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答案】 【考点透析】一、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形态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