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及其边界有关? ()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2.与上述山脉成因相似的是()

A.日本群岛

B.冰岛

C.红海

D.东非大裂谷

1题,图中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应为落基山脉。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其西侧为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因此图中山脉成因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且两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A正确。第2题,分析可知图中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与图中山脉成因相似,A正确。

2.A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而成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

4.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

3题,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破裂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破碎的地表岩石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正确。该地貌的成因与板块张裂无关,B错误。甲山脉是由岩层破裂上升形成的,乙山脉是由背斜顶部隆起形成的,故成因不同,C错误。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第4题,①处位于背斜顶部,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

错误。②处为向斜,易储水,不会形成于干旱环境,B错误。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断层处的岩浆岩也发生了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D正确。

4.D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山的形成过程是()

A.断层—侵蚀—褶皱—沉积

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C.沉积—褶皱—断层—侵蚀

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

6.乙地地下岩层中最丰富的资源最可能是()

A.锌矿

B.石油

C.天然气

D.地下水

5题,构成甲山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因此首先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受到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破裂并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从图示地区左侧推移至甲山目前位置;最后受外力侵蚀形成目前的山地形态。C正确。第6题,图中显示,乙地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一般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有色金属矿产大多为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D正确。

6.D

下图为我国庐山地质地貌剖面图(图1)和五老峰景观图(图2)。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五老峰()

A.峰丛林立,山体高大

B.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

C.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

D.东坡陡险,西坡和缓

8.庐山“五峰四谷”中()

A.大月山、虎背岭为褶皱隆起形成

B.东谷为背斜侵蚀形成

C.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

D.七里冲属于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老峰为断块山,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峰丛林立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为冰川地貌的特点;庐山在长江以南,图示长江在庐山左侧即北侧,不能确定五老峰的东西坡度特点。第8题,虎背岭为断层形成的断块山;东谷为向斜谷地;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七里冲属于向斜谷地。

8.C

9.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甲、乙两地质构造属于向斜的是,B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填字母)处。

(4)若F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则E处应位于板块。若E处为我国的台湾岛,则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

(5)若在甲、乙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处,因为

(1)题,由图可知,甲为背斜,乙为向斜。B处地形是山地,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第(2)题,图中的虚线圈F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海沟,属于消亡边界。第(3)题,背斜是良好的石油、天然气储存构造。因此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D处。第(4)题,若F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则E处应位于欧亚板块。台湾岛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第(5)题,背斜岩层为天然的拱形结构,稳定性好,且背斜处不易积水,是隧道选址的良好位置。

乙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2)消亡海沟

(3)D

(4)欧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5)甲甲处岩层向上拱起,稳定性好;甲处地下水向两侧分流,不易积水

关键能力提升练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2.图中③示意的是()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1题,结合图中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②板块为非洲板块;图中①②两板块张裂,③为生长边界。①板块左侧有山地分布,故①板块为美洲板块。D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板块为美洲板块,②板块为非洲板块,因此③位于大西洋,是大西洋中脊(海岭),A正确。

2.A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4.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3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破裂面且同一岩层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发生变形,因此不属于褶皱。故D正确。第4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形成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更为强烈,C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的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A、B、D错误。

4.C

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获得的钻探数据,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和埋藏深度。据此完成5~6题。

5.a、c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分别是()

A.260、280

B.280、260

C.270、280

D.280、270

6.图示区域的地貌是()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5题,读图可知,图中Ⅰ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19米,所以地面高度为269米;Ⅲ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20米,地面高度为270米;Ⅳ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30米,地面高度为280米;根据等高线分布规律,a为280,b为270,c为260。第6题,读图可知,Ⅱ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98米,较两侧的150米高,所以岩层中间向上弯曲,为背斜,而该地岩层上部高度为255米,两侧分别为269米(Ⅰ)和270米(Ⅲ),说明地势中间低,两翼高,应为谷地,所以该地为背斜谷。

6.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块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说出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类型。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形成原因。

(3)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渭河平原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第(2)题,由文字材料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块相对上升后形成断崖,地势险峻,故为断块山。第(3)题,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渭河平原早期因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由此可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起伏不平;根据材料描述,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由此可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堑。

(2)断块山。岩层发生断层,华山所在岩块相对上升。

(3)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由此可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由此可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沉积、固结成岩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项目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层发生弯曲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台湾海峡的形成 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 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 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 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 形谷海 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 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 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湘教版浙江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试标准】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⑧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⑨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如图中A、B处;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如图中C处。(2)断层 21位移。其中两侧陷落、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22地垒,如图中A处;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23地堑,中间凸起的部分叫○ 如图中B处。 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24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25断裂和错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必考a) [方法技巧] 歌诀法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质作用地表变,沧海桑田海陆迁;能量来源有不同,分为内外两作用;地球内能引内力,岩浆活动地壳动;外力作用显神通,太阳辐射重力能;风化侵蚀再搬运,洼处沉积固成岩;内力地表起高低,外力削高填低平。 [学以致用]

下列地貌景观图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和乙B.甲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山脉;丁是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景观。 答案 B 二、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必考a、b) 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试从板块运动角度进行解释。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处在不断挤压过程中,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上升。 [探究归纳] 1.板块构造示意图的判读要点 (1)板块的范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 (2)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断层、造山带。 (3)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的海域,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如红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海域,其面积会越来越小,如地中海。 2.板块运动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一地理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1.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掌握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思考“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以某种作用为主。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海沟、岛弧、山脉。 ③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叫背斜。B处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组合类型岩层特点图中部位实例 地垒两侧陷落、中间突起E处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地堑中间部分相对下沉D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判断 1.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 ) 2.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 × ) 3.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分别为向斜和背斜。( √ ) 4.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探究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答案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在板块边界处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答案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 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 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挤压碰撞,常形成海 沟、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 亚洲东部的岛弧 彼此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东非大裂谷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及其边界有关? ()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2.与上述山脉成因相似的是() A.日本群岛 B.冰岛 C.红海 D.东非大裂谷 1题,图中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应为落基山脉。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其西侧为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因此图中山脉成因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且两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A正确。第2题,分析可知图中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与图中山脉成因相似,A正确。 2.A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而成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 4.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 3题,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破裂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破碎的地表岩石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正确。该地貌的成因与板块张裂无关,B错误。甲山脉是由岩层破裂上升形成的,乙山脉是由背斜顶部隆起形成的,故成因不同,C错误。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第4题,①处位于背斜顶部,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 错误。②处为向斜,易储水,不会形成于干旱环境,B错误。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断层处的岩浆岩也发生了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D正确。 4.D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山的形成过程是() A.断层—侵蚀—褶皱—沉积 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C.沉积—褶皱—断层—侵蚀 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 6.乙地地下岩层中最丰富的资源最可能是() A.锌矿 B.石油 C.天然气 D.地下水

高中地理 第二讲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 (2)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 (3)掌握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2.结合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景观图分析地形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重大地质灾害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变化 本讲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 2.板块构造学说 本讲难点: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 课时一: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一、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板块构造学说 1.理论内容: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注意:板块之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造山带,不要把大洲和板块混淆。如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但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

【典例分析】 1.(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 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回答(1)一(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课后作业】填图完成六大板块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 (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 (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 影响。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 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 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1.内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如何判 断这两种基本形态? 3.褶皱和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 4.地震和烈度有什么关系?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对地貌影响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者关系共同作用,塑造了地表多种多样的形态 [易误点拨]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二者都必须是自然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外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外部。 [提示] 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类别运动方向岩层变化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球表面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 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 常相伴存在 垂直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 或下降 受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 层破裂断开 [图表点拨] 教材P23图2-1-3,该图展示出: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区域形成山脉,向下弯曲的区域形成谷地。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形成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①分类 ⎩⎪ ⎨ ⎪⎧背斜: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 ②地貌 ⎩⎪ ⎨ ⎪⎧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图表点拨] 教材P24图2-1-5,该图展示出: 背斜和向斜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受X力作用而岩石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而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 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 用、地震等 使地表隆起或 凹陷,形成高山 或盆地 各种地表形态 是内力与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 的结果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 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 成岩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 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一板块边界鹭内方向板块运初方向(葭非洲板块为参照)

3.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 、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岩层中间向上 隆起,叫背斜;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 断层构造。其中E 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 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 地或谷地。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 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 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 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 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

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4.风化作用的概念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一般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三、地貌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 的变化,为什么? 渤海的地壳在缓慢的下降,黄河泥沙不断淤积,二者速度相当,因而渤海轮廓变化不大 2.解释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长江三峡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夏威夷群岛: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火山,出露海面形成岛屿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长江三峡:地壳不断升高;长江不断下切侵蚀 长江三角洲:在长江口附近,地势低平,水流缓慢,并在海水顶托下,长江携带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图说外力作用地貌 ⑴风化地貌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 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地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19世纪有名的几次海洋综合探险调查,迅速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871年“猎犬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探险,1872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个方面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了50卷调查报告。这是海洋地质学长足的进步。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发展。海洋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岩浆向地表或地壳上层运移的过程。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岩浆是富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炽热粘稠的岩浆,在地下高压的作用下,具有极大的物理—化学活动性,可以沿地壳脆弱地带向地壳上层运移,或沿地壳的构造裂隙喷出地表。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侵入作用;一为喷出作用。 2、地壳运动 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概念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抬升或下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仗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②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他们是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应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③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

移。 地垒和地堑比较: 概念 对地形的影响 实例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常形成狭小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相对于岩浆活

高中地理知识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概念解读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即为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由海岭、海沟等隔开。大板块的内部还有很多小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风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种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沉积过程。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等的影响下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分解作用。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如机械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属物理风化;在空气、水等作用下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植物根系导致岩石裂开,属于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就是风、流水、冰川在一定速度下挟带碎屑磨蚀、冲刷岩石,使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 二、原理阐释

考点1: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缘的黄 土堆积 例1、指出下页图中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析:三角洲是河口地区河流入海泥沙沉积而形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水土保持能力强,水土流失少,来沙少。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导致入海泥沙量较少;入海口附近,地形、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河口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加之海浪侵蚀,且大陆架较狭窄,海岸较陡,不利泥沙沉积。 考点2:六大板块与世界宏观地形 板块同大洲或大洋的范围有区别,只是借用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命名而已,而且板块的边界不是大洲、大洋的边界,而是由海沟、海岭、造山带等构造带隔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陆地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雅鲁藏布江是两个板块的地壳缝合线。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 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 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 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来看一小段微课。 (教师活动)(微课展示之后)请四组一位同学对上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点评上一位同学的回答。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背斜构造的地表形态,既可能是山岭,也可能是谷地。我们无法根据地表形态来判断该地的地质构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呢?有请五组的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和变质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 岩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 生弯曲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 迁 台湾海峡的形成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 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 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

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一节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

姓名,年级: 时间:

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学生用书P32]) 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 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等作用 对地表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互关系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 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2.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 (1)褶皱 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②基本形态错误! (2)断层 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②地貌: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3.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2)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流水作用 (1)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沉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 (1)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