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活用教材、超越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活用教材、超越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活用教材、超越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作业设计:如何超越教材

作业设计:如何超越教材 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王小卫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语数课堂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技术又不同于其他学科,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没有作业的学科,或者被简单地认识为信息技术作业就是做作品。其实,信息技术科不单有作业,而且作业的形式还可以很灵活化和多样化。但课程独有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完整的完成一个作业,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作业就成了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经深入课堂,针对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水平,创新作业的设计,从而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实行“一纲多本”,这为各地因地制宜选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本地区就选用了由南京师大李艺教授主编的信息技术教材(教科版),所以对教师来说,首先还是要重提钻研教材,继而深化教材,最终实现超越教材。下面我就作业布置方面如何超越教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具体的说,应把握一下几点: 1、 变通 在讲《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可以布置:如何更有效更快速的搜索《再别康桥》的英译稿。当然所有同学都能完成这个作业,但谁能做到最快呢?在此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准确提取搜索关键词”的重要性。你可以直接输入:“《再别康桥》 英译稿”、“再别康桥 英文版”、“康桥 英文版”、“ googbye Cambridge ”等等,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再别康桥》 英译稿”,你可以学会变通用一下其他的关键词,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类比 在讲《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时,可以布置:A 、B 两个同学在数学考试中谁进步的快?请说明理由。 该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说明,比如有学生说B 同学进步快,因为B 同学分数提高35分

加强备课、深化研究、活用教材

加强备课、活用教材、深化研究 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备课,深化研究 在调研、视导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备课极不认真,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好;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显得随意性较大,反馈也不及时,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不清楚,教师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也不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导致在课堂上的不科学、不严密。为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加强备课,备课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研究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把握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研究学生。新课程十分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第一,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第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让地理课堂生动、多样而且高效;第三,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地理知识的增长过程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只有关注了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才能为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三,备教材。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知识弄明白,不要把讲不清楚或讲不明白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有弄不清楚的知识在备课时相互之间研究一下,也可以跨年级交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做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实在弄不明白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一定要把不明白的知识在课前解决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来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搞单打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为目的,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教材,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使用了教材,但是,忽视对教材的仔细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机械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的阅读,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有甚者,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受到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无疑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进一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教材,认识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深入开展对教材的研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许多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的不严密、不科学。由于没有认真熟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听课过程中,有位教师讲“世界气候”一节,处理课后的活动3,第一个活动,填“温带气候类型”这位教师让学生填“温带沙漠气候”,显然是错误的;第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的探索(祝国强) 祝国强 对象档案 祝国强男,1959年生。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浙江省、全国首届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享受教授级待遇、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浙江省、宁波市中学政治教学学会会长。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撰写各类文章100余篇,公开发表30余篇,参加编写或主编的教学用书、教育理论专著15本,已完成或正在主持、参加国家、省、市、县级课题近10项,其中4项获省、市级奖励。典型课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格言,甘于寂寞,崇尚自主,追求个性。 采访人 骆柏林,浙江省余姚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 行为描述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教学中,师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共同学习、探讨了“农业是什么”、“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怎么样”等内容以后,按照教材应该进入整个课题的落脚点──“我国农业应该怎么办”问题的学习和探讨。如果严格依照教材进行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只要利用教材从两个方面(一是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之路,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简要落实即可。然而,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设计了一组讨论问题。下面是课堂片断实录。 教师:面对我国农业的现状,我们的国家应该怎么办?农村和农民应该怎么办?我们青年学生又应该怎么办? 提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结合自己对农业的了解和对我国农业现状的看法,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议论之后,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谈各自的看法。 A同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国家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我国农业的规则。如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对农业有“黄箱”、“绿箱”等政策,通过国家的适当补贴,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农产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师: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民不仅得到国家的补贴少,而且负担过重,收入增长速度减慢。应采取哪些措施把农民过重的负担降下来,从而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 B同学:切实搞好“费改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规范对农民的收费,用税收的方式把各项费用固定下来,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C同学: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战略,也可以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也能够加快农民的收入。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中心发言人发言提纲(第20周):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柯奕国 新教材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第一、点亮教材细节。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第二、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后坑小学庄琼霞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发性。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着这个理念,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大力拓展课本丰富的文本内涵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教材。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程更加贴进生活,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如教学《我在长大》一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图中学生身高的变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从自己身高、体重、衣服的变化,从自己本领的增加,从自己变得懂事等方面证明自己长大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 《品德与生活》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的。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跳跃、交叉等现象,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 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发表时间:2016-05-26T15:48:18.5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作者:雷红杰[导读]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雷红杰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271406 【案例背景】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青岛版数学教材以其独特的生活化选材,情景串引出问题串设计思路,以及注重知识联系的编排结构等等让我们倍感新颖、亲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在领略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教材设计便存在知识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针对因教材设计而带来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性的改良教材的教学构想。下面的案例便是对这一构想的初步尝试。【案例】 新课标内容标准对最小公倍数提出的要求: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根据要求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从今天起,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都休息时,全家一块去公园玩。小明至少要等几天可以去公园玩,你能帮他算算吗?生: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32、36……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36、42……. 爸妈的休息日:12、24、36…….. 最早的一天:12 师:大家观察: 第一排数有什么特点?(4的倍数)第二排数你发现什么?(6的倍数)第三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公倍数)第四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里借助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时间”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分析与反思】 数学是要讲道理的。道理讲不清,学生即便对某些方法临时掌握,那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教材的漏洞: 1.缺少了由列举公倍数找出最小公倍数到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中间环节:即“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含有这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只出现一次)又含有这两个数的独有质因数”。 2.缺少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更优化:即“认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可以除以它们的公有质因数,而且还可以除以它们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 二、优化的策略: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弥补上面提到的两点不足,注重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将分解质因数与求最小公倍数有机结合,意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特点,从而为正确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理解做了诠释说明,让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明晰。二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即除以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基础上作了有益的延伸。 三、优化后的反思: 1.教材处理的完美性在于尊重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并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盲目地认为教科书上呈现的例题解决方法便是最佳方案,无需深化处理。其实,恰恰相反,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处理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对教材的改造、创新源自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 针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信息窗,我们可以另创情景;针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铺垫;针对难度大、信息量大的的课题,我们可以打破规定的课时界限;还有前面说到的针对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弥补缺失等等,这些都应成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流。

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448880.html, 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作者:甘国朋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文章结合物理教学现状和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如何利用教材的二次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主要从实验、STS、物理学史三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材;实验;STS;物理学史;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的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的丰富资源,在物理实验教学、STS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探索如何利用教材的二次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实践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教材的二次開发以学生为本,从物理新课程理念审视物理教育,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创造性地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物理实验真正从“教教材”走向“活用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观察,并且亲力亲为地完成实验,使实验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教材的实验内容安排不再是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的介绍,而是一种开放性的设置。教材给学生提供探究思路、操作技巧,突破实验难点。如制定方案的若干问题,数据的处理分析,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经历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利用猜想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二,利用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据,明确思考目标;第三,实验过程中留给学生宽裕的思考时间;第四,实验后组织学生及时交流并进行反思。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只有产生见解,才有交流的欲望;只有交流,才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因此,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

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鹿和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鹿和狼的故事教 案教学设计 导读:教材分析: 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要理解故事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去保护环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去体验文本。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我打算鼓励学生作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我摒弃繁琐分析,重感悟体会。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已有的学习能力及丰富的情感,去感知课文;在编应用题、组织故事、还原画面、交流赏析句子等活动中,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重点段落的体会,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和情感的美好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科学地处理问题;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情感价值观 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不走向极端,不完全以习惯判断事物的好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在自然中生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科学地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巧妙设疑 1、师:我们学〈〈蛇与庄稼〉〉一课,你记得蛇与庄稼之间具有怎么样的联系吗? 2、用下面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 蛇 田鼠 庄稼地 生态平衡 3、导入:同学们,小时候大人们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你对“鹿”和“狼”各有什么印象?你知道它们与生态平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鹿和狼的故事片〉〉板书课题。 二、设计活动,激趣自学

解读 引领学生超越教材

解读:引领学生超越教材 ——浅谈解读教材的有效性 西昌市小庙乡小庙村小学马宗琼 引言:解释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复制、再现、重建或者恢复被解释者的原意。解释产生新的意义。——《解释学与教育》 我乡市级课题《小学教材的解读与拓展策略研究》得以立项,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乡教师对老版教材的“情有独钟”和对现行教材的一些困惑。由于我乡中老年龄段的教师占绝大多数,接触以前的教材时间较久,多年的教学沉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与老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风格。而对接二连三推出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让我们有点应接不暇,我们来不及分析梳理西南版、江苏版,紧接着又得迅速投入到现行教材的研究中去。六年十二本书需要时间去梳理、去领悟、去沉淀。因此对刚刚发行完毕的十二本书的解读,挖掘整套文本丰富的内涵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解读的有效性呢?经过学习钻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解读的含义。“解”是解释、弄清的意思,而“读”则是含有阅读,比较分析,研究的意义,这其实就是把握教材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与文本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成为读者,把自己当作学生感受,在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掌握构成体系的各个部分,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编者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和理解,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解读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包括教材中的每个信息、提示语、练习等,把握好教材设计的意图。此时的解读应准确,力求达到“推敲”之细致,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接着我们成为作者,去设计、去策化,如理解教材中插图的编写意图,为什么用这样的插图?有什么作用?怎么用?多问几个为什么,将知识从广度、深度方面进行拓展,尽可能将知识呈网状发散开去,对文本上出现的信息多想几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步自然会发现每个插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李慧【摘要】: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多元评价教学效率【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大量培养人才。教师更是要创新教学,培育出适应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创新教材,达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我们数学教师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材。 现行教材所安排教学内容和所体现一般的教学思路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

教材的“创新者”,不完全依懒教材,细心揣摩,勇于改进教材、重组教材。例如九册教材的应用题的安排顺序:先是三步计算复合应用题,而后才是方程应用题。一开始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可结果是强化算术解后,学习方程解时学生的思考方法无法转变过来。虽然列的是方程,而思维方式停留在算术方法上。如:王老师买了3只同样的热水瓶,付出100元,找回29.2元,每只热水瓶多少元?很多同学受算术解的影响列出的方程是:(100-29.2)÷x=3。我们知道算术和方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算术解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是要让学生找出题中最基本的量之的等量关系,而后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量为x后布列方程。如果先教算术解,后进生受负迁移的干扰很大,结果先入为主,学会算术解学不会方程解。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近几年我在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了编排顺序,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后,直接教学方程应用题,强化方程应用题如何来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学会方程解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以前学的方法解吗?学生自然想到了算术解。然后让学生比较同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以思考方法也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经过重组后,学生学的很轻松,而且可以把这两个例题融在一起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改革,其突出了:注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完美整理版)

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杂谈 0730 1549 : 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我国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性,把理解教材当作最终目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两者均成了教材的奴隶。而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也就是说,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依托文本,让教材“宽”起来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是在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还是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各具特点,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这些特点,是在文学创作中谋求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从文章的语言特点着手处理教材,有利于促进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比如,教完《新型玻璃》,我让学生假想自己长大准备研制怎样的新型玻璃。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语文教材中与创造发明相关的课文,让他们假想是未来的发明家,引导他们像发明家一样搞小发明,写小发明论文。学生们非常喜欢进行假想,积极性很高。他们写出的小发明论文有《新式黑板擦》《带铅芯的自动笔》《伸缩蚊蝇拍》《多功能折叠伞》《多功能手表》《废纸重造机》《环保垃圾筒》……有位同学甚至在大家

交流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未来的科学家就是我们自己!从以上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是新奇的,更是可以无限发掘的。他们的“异想天开”,他们的超乎常态的言行往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是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作适当延伸与拓展,迎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教材变“宽”了。 二、重组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新教材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与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重组,即以现有教材为蓝本,做好“加减法”,重组出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块。首先是做“减法”: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读懂,教师就没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解,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选出精华,作为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训练点,也可以是情感点。然后是做“加法”:根据选取的核心,选编与之相关联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教学块,以拓宽学习领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围绕“送别”这一情感点,选编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这两首诗,整合成以“送别”为核心的教学块,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了解古人不同的送别方式,体会各人送别时不同的心情。这样,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教材变“活”了。 三、拓展延伸,让教材“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是水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以窦老师执教《圆明园》为例 孙善利 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于2004年11月13日下午在西安石油大学体育馆用两节课的时间执教了语文观摩课:《圆明园》。听课的是西安市黄河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观摩学习的是来自全国的会议代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如何才 能“用教材教”,是目前困惑不少教师的课题,窦老师 的《圆明园》课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立足教材 一、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现场 窦老师从文本提供的现场出发,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以类似导游者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走 进圆明园”,在圆明园中观察,体验,思考,又带领学 生“走出圆明园”,对自己的游历进行反思。 在“走进圆明园”之前,窦老师用课件展示三副圆 明园遗迹图,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 有的回答“一片大火”,有的回答“一片废墟”,有的 回答“一片国耻”。窦老师没有给予评述,而是又让学

生选择圆明园被烧毁的语段反复朗读,问学生“感受如何”,学生回答,“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感到十分 可惜”。窦老师仍然没有给予评述。有了这样的形象铺 垫和情感铺垫,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我觉得自己走进圆 明园了”。在这一环节中,窦老师没有给予评述,没有 引导拓展或挖掘,因为时机不到,火候不到。 在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以后,窦老师反复强化 学生的“亲历”心态。比如,窦老师课件展示圆明园景 观“蓬莱瑶台”、“平湖秋色”、“雷峰夕照”等20处后,问学生:“你喜欢哪处景观?”“你打算在这里看 多长时间?”让学生感觉景观就在眼前,自己身处现场。还有,“看完了吗?”“咱们再走——”等提示话语穿 插其间,更给学生以行为动态的暗示。 二、引领学生进行画面想象 窦老师展示的圆明园景观等课件是作为让学生进行 画面想象的引子,大量的画面想象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言语符号的解读产生的。比如,窦老师要求学 生对“统统掠走”和“任意破坏”的情形进行画面想象,学生创造描述出这样的场景:“字画古玩被一伙强盗塞 在袋子里背走了,袋子装得满满的,奔跑的时候有一些 掉在了地上。”“金银玉器装在大车上,大车发出吱吱 呀呀的响声。”“一个强盗打开柜子,瞪大了惊喜的眼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 城区一小学区五小校区刘玉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课标教材已经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六年了,在这六年的使用和探索中,我们感受到新课标、新理念带给学生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它带给我们教师很多思考。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所以如何灵活使用教材就成了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学科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地以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他们这样做。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这无疑是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问题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

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做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两方面: 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合理运用好教材的主题图,我们看到很多老师不用主题图,直接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还是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枯燥、单调( 但也不是每一个题都用主题图出示,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改编主题图,自主创设新的情境。主题图是让孩子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

目标教学法超越教材空间

目标教学法超越教材空间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具体活动。近年来,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使用目标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与同期展开的新课改互相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师生有共同目标 目标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中一年级地理教师王平从2014年初开始研究和使用目标教学法,在近一年的地理教学里,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他认为,目标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目标教学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直达目标,从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由此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王平以前在讲课时,将一堂课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

节,并根据这些环节实施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法后,王平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统一明确的目标。相比之下,以前只有教师对进度和方向心里有数,学生对整个教学任务、进度没有清晰认知,不能自我评估。在课堂上,王平首先创设学生要学的内容与现实情况相近的情景环境,把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的现实问题交给学生。王平自己先做一个学习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展示的方法独立探索答案。学生们被分成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目标;再通过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王平发现,这种方法不但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正常进度的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情况下的教学。王平的目标教学法成为了学校校本科研中的一项研究成果。“确立目标──解决目标──拓展目标──反思目标,这四个教学动作,成为课堂上反复出现的教学程序。学生们已经习惯,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一学习程序,主动探索知识。” 契合新版教材 初中地理的新课程,课本有了很大变化。旧的中学教材,往往采用以大段的说教为主,教师也惯用讲述法、讲读法等进行讲授。而新教材的编写,从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物着手,从问题导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简

挖掘教材活用教材

挖掘教材活用教材-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挖掘教材活用教材 福建泉州市安溪县第五小学(362400)陈梅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说明,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能把教材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整个教学的准绳。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为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发展进行导向与激励。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并以单元目标为依据。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内化课程标准理念,独立钻研、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沟通教学总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每堂课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准确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部分,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这些目标明确、具体地分解到每

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在面积计算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现有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我制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意义,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上述目标分别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激励等功能,用教学目标引领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内容,找准教学起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并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如新课程有些教材内容的设置超越学生的理解水平,内容编排在有些地方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