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模具课程设计报告书

Proe模具课程设计报告书
Proe模具课程设计报告书

模具课程设计

一、模具零件的制作

新建任务:首先启动Proe 5.0软件,进入软件后点击“文件”“新建”得到如图所示窗口,取消“使用缺省模板”选项,再一次进行下面操作。

草绘零件:1、点击“拉伸”工具,在所示窗口点击“放置”→“定义”选取“FRONT”面为草绘平面,选取“RIGHT”面为参照平面→选取“圆心和点”在轴上拉伸两个同心圆,拉伸厚度为“100 ”如下图所示:依次得到下列如是窗口!

再选取“拉伸”工具→“定义”→选取“FRONT”面为草绘平面“RIGHT”面为参照平面→选取上半圆弧为参照。如下图所示:

2、绘制下图所示草绘形状,拉伸厚度为50如下图:

3、再选取“拉伸“工具”→选取零件顶面为草绘平面→选取面上四个点为参照,

绘制下图所示矩形→“拉伸”厚度为100,得到下图工件。如下图所示:

设置孔:在“插入”中,选择“孔工具”→“放置”→“偏移参照”→选取工件两个

直角边为偏移参照,偏移距离分别为100、40→重复如上操作,在另一边放置相同孔。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设置筋:孔工具放好后,在工具栏里选取“筋”→“轮廓筋”→“参照”→在工件上

选取“RIGHT”面为草绘面→选取筋放置的两个面为参照→草绘出下图所示图样,选好方法→点击“√”操作如下图所示:

倒角:在工具栏中选取“边倒角”→选取需要倒角的两个圆弧,零件制作完毕“保存”方便下一步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制件模具的设计

新建:打开Proe 5.0软件→“文件”→“设置工作目录”工作目录设置为零件保存的

文件夹→“新建”→类型为“制造”子型件为“模具型腔”→取消使用“缺省模板”→“确定”再进行下面操作。如下图所示:

装配模型:在“菜单管理器”中依次选取“模具”→“模具模型”→“装配”→“参

照模型”→选取保存的零件→点击“缺省”→“确定”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创建模型:在“模具模型”中选取“装配”→“创建”→“工件”→“自动”→选

择所需的模型,修改整体尺寸(尺寸应修改大些,尽量使所得的矩形能够保住零件模型)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设置收缩率:在“模具模型”当中选取“收缩”→修改收缩比率为0.005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

分流道的设置:1、确定流道放置的基准平面:在工具栏中选取“基准平面工具”→

参照选取零件的底面为参照→平移→使基准平面到达所需的位置。

2、在“菜单管理器”中选取“特征”→“型腔主件”→“流道”→“倒圆角”→直径设置为“10”→“确定”→选取“基准平面”为草绘面→选取流道放置的上下面、线为参照→草绘出流道。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分型面的设置:(本零件分型面为两个分型面,先上下分,再左右分)

分型面:选取“插入”→“模具几何”→“分型面”→选取“拉伸”→选取零件侧面为草绘面→草绘出分型面→“延伸”分型面→重复如上操作设置第二个分型面。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分割:菜单栏中“编辑”→“分割”→选取“两个体积块”“所有工件”“完成”→选

取分割面的:分型面1→重复操作“分割”→选取“两个体积块”“模型体积块”“完成”→选取分割面:分型面2 具体操作如下图:

抽取:选取“模具模型”→“模具原件”→“抽取”→“创建模具元件”→“确定”→得到3个零件块→隐藏分型面如下图所示:

制模:“模具模型”→“制模”→“铸模”→“输入零件名称”→“确定”

开模:选取“模具模型”→“模具开模”→“定义间距”→“定义移动”→选取移

动部件→选取移动方向(方向选取各部件外表面)→移动距离→完成→重复如上操作依次完成模具3个部分的开模→完成如下图所示:

PROE课程设计说明书

PROE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目充电器底座 指导老师

PRO/E课程设计说明书 一、PRO/E课设要求 1、PRO/E软件对零件进行三维造型; 2、PRO/E软件对零件进行分模; 1)创建模具型腔; 2)设置收缩率; 3)设计分型面; 4)用分型面分割工件得到体积块; 5)通过抽取将体积块转化为模具元件; 6)设计浇注系统; 7)铸模; 8)定义模具开模; 3、用EMX对以上的模具进行模架设计; 1)装配型芯、型腔; 2)定义模具组件; 3)侧向抽芯设计 4)设计流道; 5)设计顶针; 6)设计冷却系统; 7)装配模架; 二、PRO/E课设目的 1、熟练掌握PRO/E软件的3D造型; 2、熟练掌握其对零件的模具设计; 3、了解并掌握对模具进行模架设计; 三、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三维造型 在PRO/E软件中用“零件”模块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在“拉伸”“草绘”之前对充电器底座进行测量,量取底座尺寸后,进行草绘拉伸。

拉伸完成后用“壳”工具,内部系列结构用“拉伸”工具,进行加减材料拉伸,可逐步完成至下图结构。 新建基准平面进行镜像。将拉伸好的凸台凹面分别镜像至右侧。 凸台内侧的阶梯通孔同旋转去材料的方法得到。下图为草绘图与拉伸后的孔。

局部有筋板处先做一个拉伸,再用阵列的方法得到。 此零件造型较难一处,为散热挡灰板的造型,因为其结构呈Z形,做正反面拉伸除料,再按方向进行阵列。 拉伸一次除材料,进行第一次阵列除材料。 拉伸一次除材料,进行第二次阵列除材料。

反面,拉伸一次除材料,进行三次阵列除材料。完成散热挡灰板的造型。因为其特殊的Z 形结构,在设置分型面时候也要注意,后面再做简述。 之后对零件进行倒圆角,设置收缩率,完成零件的三维造型设计。 2、分型面的设计 取最大截面处做分型面,外轮廓表面较易补孔。故复制外轮廓面补空填充,与最大截面处合并的方法设计主分型面。卡勾处设计卡勾分型面,细小孔洞处做一个嵌件分型面。 主分型面用“种子面法”选取,选取外表面的任意一个面为种子面,按住“shift”键选取边界面,松开“shift”,进行复制粘贴。

课程设计任务书

青岛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院系: 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电子(三班) 学生姓名: 刘琳燕 指导教师: 王汉萍庄晓东 下发日期: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方向:图像边缘检测 题目: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专业课程设计日期:2011.12.9 ~ 2011.12.23 一、题目来源: 教师自选题目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总结边缘检测的方法,并利用所查到的边缘检测算子对一幅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显示检测结果;对添加噪声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比较各边缘检测算子对噪声的敏感性;讨论如何能够消除噪声对边缘检测的影响;较深入研究其它的一种边缘检测算法。 设计中要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体会。 三、各阶段时间安排,应完成的工作量: 专业课程设计的时间共2周。 1. 12月9日,布置任务; 2. 12月12日----14日,查阅资料; 3. 12月15日----20日,研究边缘检测算法,编写并调制程序; 4. 12月21日----23日,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四、参考文献: 1. MATLAB R2007 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王爱玲,叶明生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 MATLAB 7.0 图形图像处理,王家文,李仰军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3. MATLAB 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董长虹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4. 图像处理和分析基础,章毓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数字图像处理,冈萨雷斯编著,阮秋奇阮宇智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指导教师评语: 认真正确完善完善工作态度:较认真理论分析:较为合理方法设计:合理 不认真一般一般 较差较差 思路清晰出勤 论文撰写:思路较清晰其它:工作主动 一般拒绝抄袭 思路混乱 总评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41912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110KV河津变电所初步设计 设计时间:2011年 8月15日至2011年 8月 28日

110kV 河津变电站设计 一、原始资料 1、设计依据 根据省市电网公司批文《河津变电所设计任务书的批复》。 2、建站的必要性 河津市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增长需要,迫切要求供电容量增长,根据省电网公司批文,决定新建河津变。河津变用35KV和10KV两个电压等级向其用户供电,主要35KV负荷有:三个35变电所、以及一类负荷的造纸厂、化工厂、医院;主要10KV负荷有:属于一类负荷的站甲和水厂,二类负荷的站乙毛纺厂、水泥厂、纺织厂等。负荷的用电量大,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比较高。 3、建设规模 本变电所经两条110KV送电线,分别从两个已建成的变电所获得电源。 4、站址条件 (1)所址:河津变电所 (2)水文气象:该地区气候,平均气温15度,最高气温35度,最低气温-15度。 (3)交通、水源情况:东侧有一条国家三级公路,进所公路为0.4公里;附近有河流,供水方便,水量充足。 (4)地区气温: ?1?年最高气温35℃,年最低气温–15℃。?2?年平均气温15℃。 二、电气资料 1、待建110kV河津变电所距离新绎变电所和洛阳变电所都为50km。 2、待建110KV河津变电站年负荷增长率为5%,变电站总负荷考虑五年发展规划。 3、待设计变电站地理位置示意如下图: 3、待建110KV河津变电所各电压级负荷数据如下表: 三、设计任务 1、进行负荷分析及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台数和型号的选择。 2、进行电气主接线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主接线的最佳方案。 3、计算短路电流,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4、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四、设计成果 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 五、参考资料 1、发电厂电气原理 2、电能系统基础

proe课程设计千斤顶的设计说明

《Pro/E》课程设计说明书 班级:*** :*** 学号:*** 指导老师:***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2011年04月30日

《Pro/E》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名称 Pro/E应用实训 二、课程设计目的 1、了解Pro/E4.0软件基本功能特点; 2、了解三维CAD基本技巧和方法及典型操作流程; 3、熟练掌握基本3D绘图方法和简单零件的设计方法; 4、掌握零件装配方法和了解机构仿真步骤和方法; 5、掌握工程图的创建技巧。 三、课程设计容及要求 1、自行设计一个组合件,它包括的零件数大于等于4个(这里所指的零件不包括诸如 长方体、圆柱、圆锥之类的简单零件,组合件中的相同零件只算1个),在创建这些零件时需要用到的特征包括基本特征(拉伸、旋转、扫描、混合、扫描混合、螺旋扫描特征)中的两种,工程特征(孔、壳、肋、拔模、倒圆角、倒角特征)中的两种和阵列特征。 2、零件结构设计; 3、组合件中零件间约束类型和“连接条件”分析及确定,组合件创建,要求创建的组 合件中至少有两个可动连接; 4、至少2个零件的工程图创建,要求这2个零件为你设计的所以零件中较复杂的两个; 5、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零件的设计 一、底座设计 (1) 二.螺套的设计 (2) 三、螺旋杆的设计 (3) 四、绞杠的设计 (5) 五、顶垫的设计 (6) 第二章、组装零件 一.底座的组装 (9) 二、螺套的组装 (10) 三、螺旋杆的组装 (10) 四、绞杠的组装 (11) 五、顶垫的组装 (11) 六、千斤顶装备图 (12) 第三章、小结 (18)

第一章 一.底座的设计。 千斤顶的底座的设计用到的命令主要有草绘,旋转,倒角。 1.草绘 点旋转进入草绘界面,画出如图(一)所示的图形。 (图一) 2. 进行旋转 选取画好的草绘进行旋转,旋转角度360。如图(二)

对模具设计软件proe和UG的比较

对模具设计软件proe和UG的比较 昨天和几个做模具设计的朋友聊他们做设计时用的软件的话题,有人用proe的也有人用UG的。都在争论哪个会更适合做设计。之后我也特意总结了自己的个人小观点。我是用UG的对proe只是了解谈不上精通。这里只是自己的片面观点。 UG主要适合于大型的汽车、飞机厂建立复杂的数模,而PRO/E主要适合于中小企业快速建立较为简单的数模。从我个人来说,PRO/E偏向于设计,UG能力更强一点,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一些乱糟糟的面啊、线啊,改模啊、改设计啊、UG用起来还是更顺利些,至少可以随时把参数去掉,减少特征树。PRO/E在装配设计方面也有长处,草图功能非UG所能比。不过做高精密模具设计肯定是Proe好,因为它的尺寸精度要比UG 高得多。 UG混合建模时,可以局部参数化(当然完全参数化更没问题),对于模型更新有利。PTC 为完全参数化,编辑更新小的设计(家电)可以,大的(飞机,汽车),一更新不死机,其刷新时间会影响到设计师的思路。UG的核心PARASOLID是一般以上的三维软件都支持的!只有PROE坚持最简单的!加工软件用的最多的是MASTERCAM,PROE只能通过原始的IGES或者STEP转吖这是ug的曲面与渲染,可以说是很完美!proe搞这种东西好像,大家说是不是有点腰软!我还没看到proe出这种渲染质量的图片! 应该说UG的综合能力是很强大的:从产品设计到模具设计到加工到分析到渲染几乎无所不包;pro强调的是单纯的全相关产品设计,显得有点力单势薄;至于哪个更好,其实要看我们能用到什么程度,对于大部分用户我相信两个软件都能完成我们所要求的功能;如果要求多面手,那当然首选UG,如果单做产品设计都可以不过一定要学精不要单纯的讲哪个软件好关键是你能用它做到多少东西!从初学的角度出发,我个人意见是UG入门及自学能更快上手!GUI的界面,功能可以记图标,一目了然,再加上现在UG的资料也多了!学模具设计,UG是第一选择,模具标准件都有,一套简单的模具,5分钟模,5分钟装模胚,再装顶针及其它标准件,布水路,30分钟搞定,不过你要有模具设计实际经验才好.比较之七:支持用UG,因为PROE的分模确实比不上UG。 本文转自:模具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72035033.html,/news/show-htm-itemid-2812.html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一.设计内容: 以一个单位工程为对象,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及其施工特点分析 编写工程概况应对拟建工程的工程特点、地点特征和施工条件等作一个简要的、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 2.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方案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其内容应包括: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和施工顺序;选择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制定保证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3.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应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资源供应条件,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对该单位工程从工程开工到全部竣工的所有施工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4.施工平面图设计 施工平面图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特点和施工条件,正确地确定在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所需各种临时设施与拟建工程之间的合理位置关系。 二.设计方法及要求: (一)工程概况及施工特点分析 工程概况,是对拟建工程的工程特点、现场情况和施工条件等所作的一个简要的、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其内容主要包括: 1.工程建设概况 主要说明:拟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工程名称、性质、用途和建设目的;开、竣工日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情况;组织施工的指导思想等。 2.工程特点分析 应根据施工图纸,结合调查资料,简练地概括工程全貌,综合分析工程特点,突出关键重点问题。对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施工的难点尤应重点说明。具体内容为: (1)建筑设计特点 主要说明: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层数、层高、总高度;平面形状和平面组合情况;室内外装修的情况;屋面的构造做法等。为弥补文字叙述的不足,应附上拟建工程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简图,图中要注明轴线尺寸、总长、总宽、总高及层高等主要建筑尺寸。 (2)结构设计特点 主要说明:基础类型、埋置深度、桩基的根数及桩长,主体结构的类型,柱、梁、板、墙的材料及截面尺寸,预制构件的类型及安装位置,楼梯的构造及型式等。 (3)建设地点特征 主要说明:拟建工程的位置、地形、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气温条件、冬雨期施工起止时间、冻层厚度、主导风向、风力和地震设防烈度等。 (4)施工条件 主要说明:水、电、气、道路及场地平整的情况,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情况,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预制构件生产及供应情况,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劳动力的落实情况,劳动组织形式及施工管理水平,现场临时设施、供水、供电问题的解决等。

课程设计任务书

《钢结构》(钢屋架)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资料 如图1所示某厂房,长度60m,柱距6m,跨度为L=18m,采用梯形钢屋架,1.5×6.0m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屋架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上,上柱截面400×4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屋面坡度为10 i。地区计算温度高于-200C,无侵蚀性介质,地震设防烈度为 :1 7度,屋架下弦标高为18m;厂房内桥式吊车为2台150/30t(中级工作制),锻锤为2台5t。钢材选用Q235钢,E43型焊条。 图1 柱网布置图 如图2所示。 三、荷载标准值(水平投影面计) ①永久荷载: 三毡四油(上铺绿豆砂)防水层 0.4 kN/m2 水泥砂浆找平层 0.4 kN/m2

保温层 kN/m2(按附表取) 一毡二油隔气层 0.05 kN/m2 水泥砂浆找平层 0.3 kN/m2 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 1.4 kN/m2 屋架及支撑自重:L = .0+ q011 12 .0 悬挂管道: 0.15 kN/m2 ②可变荷载: 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0.7kN/m2 雪荷载标准值: 0.35 kN/m2 积灰荷载标准值: kN/m2 (按附表取) 四、课程设计要求 1.掌握钢屋架荷载的计算; 2.掌握杆件内力的计算和组合,杆件的计算长度、截面形式,截面选择及构造要求,填板的设置及节点板的厚度; 3.掌握普通钢屋架节点设计的原则和要求,主要节点的设计及计算和构造;掌握钢屋架施工图的内容和绘制。 五、课程设计(论文)进程安排

附件: 1. 附表 屋面保温层及积灰荷载的取值 (kN/m 2) 2. 附图 单位荷载作用下杆件内力系数图 02 .279 附图1 全跨单位荷载作用下各杆件的内力值 A a c e g e'c' a ' +2.5370.000-4.3 71 -5.636 -4.551 -3.357 -1.8500.0 -4.754 -1.86 2 +0.615 +1.17 +1.344 +1.581 +3 .158 +0 .540 -1 .632 -1 .305 -1 .520 -1 .748 -1.0-1.0+0.406 0.000.00-0.5+5.325 +5.312 +3.967+2.637+0.933 B C D E F G F ' E 'D 'C 'B 'A '0.51.0 1.0 1.0 1.0 1.01.0附图2 半跨单位荷载作用下各杆件的内力值

proe课程设计说明书(订书机)

综合实验报告 (计算机类) 题目:小型订书机三维数字化造型设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级、专业: 2008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2011 年 7 月 4 日完成时间: 2011 年 7 月 15 日

目录 引言............................................................................................................................................................... - 3 - 1 实验目的....................................................................................................................................................... - 4 - 2 实验准备....................................................................................................................................................... - 4 - 2.1操作平台 ...................................................................................................................... - 4 - 2.2实体选取 ...................................................................................................................... - 4 - 3 实验过程....................................................................................................................................................... - 5 - 3.1创建滑槽 ...................................................................................................................... - 5 - 3.2 创建滑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创建底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创建底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创建弹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创建上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7 初步组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8 创建弹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9 弹片尺寸修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0 最后组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结............................................................................................................................................................. - 18 - 5致谢.......................................................................................................................................................... - 18 - 6参考文献...................................................................................................................................................... - 18 -

ProE模具设计教程[1]

ProE模具设计教程 ——裙边面分模方法实例(WildFire版本) 作者:TomLee 本教程将详细讲解在Pro/E中创建标准模具装配的流程,裙边面的创建方法已经常用的技巧,本教程将只讨论正常的使用分型面进行体积块拆分的分模方法,对于各种各样的“暴力”分模方法不加以讨论。 MFG的创建 创建工作目录 新建一个工作目录,因为在分模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文件: ? MOLDNAME.MFG------------------模具设计制造文件 ? MOLDNAME.ASM------------------模具组件 ? FILENAME_WRK.PRT----------------------工件 ? MOLDNAME_REF.PRT------------参考零件 ? FILENAME.PRT---------------------设计零件 ? MOLDNAME.ACC------------------相关零件精度报表(零件间精度不同是产生) 新建模具文件 选择制造“Manufacturing”——模具型腔“Mold Cavity”(铸造型腔“Cast Cavity”界面和方法都跟模具型腔基本相同,只多一个沙芯的功能。)

进入模具界面,现在增加了工具条基本可以完成分模的动作,同时也保留有老的菜单在右侧。不过被PTC干掉是迟早的事情,哈哈! 加入参考模型 不要直接装入零件开始模具设计,因为还需要添加一些零件上不需要的模具特征。选择 模具的装配方法 ?模具模型(Mold Mold)——装配(Assemble)——参考模型(Ref Mold),这样跟组件装配零件的界面和方法相同 ?模具模型(Mold Mold)——定位参照零件(Locate RefPart),这样会有专门的布局窗口提供我们进行更多的设置。也可以 点击图标

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整题目

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整题目

————————————————————————————————作者:————————————————————————————————日期: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任务书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是在学习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训练,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达到: (1)巩固“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 (2)熟悉国家能源开发策略和有关的技术规范、规定、导则等。 (3)掌握发电厂(或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4)学习工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5)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 2.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1)分析原始资料 (2)设计主接线 (3)计算短路电流 (4)电气设备选择 3.设计成果: (1)完整的主接线图一张 (2)设计说明书一份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说明书 1.前言(简要介绍本次设计任务的内容、设计的原则、依据和要求) 2.原始资料分析 3.主接线方案确定 3.1 主接线方案拟定(2~3个,小图) 3.2 主接线方案评定(可靠、灵活、经济) (本章要求在说明书中明确画出方案拟定示意图,针对图示可以从主接线的三个基本要求列表评价所初选的方案,最终得出结论,对可靠性的定量计算评价,不做要求)。 4.厂用电(所用电)接线设计 5.主变压器(或发电机)的确定 (确定主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型号、容量、台数,列出技术参数表,说明变压器的相数、绕组数、冷却方式等,简要说明确定的理由,为下一章的短路电流计算做准备) 6. 短路电流计算 (画出短路电流计算用的等值阻抗图,注明短路点的选择,列出短路电流计算表,具体的阻抗变换过程、计算过程放在附录中。) 7.电气设备选择 (包括QF、QS、CT、PT、母线、电缆、馈线、电抗器等,按照参考资料积极推荐使用成熟的新产品,不得使用淘汰产品。按照主接线的电压等级,列出各级电压下的电气设备明细表,具体的设备选择及校验过程放在附录中) 8.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本次不涉及) 9.防雷设计(本次不涉及) 10.配电装置(本次不涉及) 结论 结论是课程设计的总结,单独作为一章编写,是整个设计的归宿。要求准确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 中国电力出版社 黄纯华.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中国电力出版社王荣藩.工厂供电设计与实验[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05 傅知兰.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选择与计算,中国电力出版社 曹绳敏.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参考资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PROE模具设计实例教程

7
模具體積塊 與 元件

7-1 7-2 7-3 7-4 模具體積塊 建立體積塊-分割 建立體積塊-聚合 模具元件


7-1 模具體積塊
在分模面完成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是準備將工件一分為二。利用分 模 面 可 將 模 具 組 合 中 的 工 件 ( Workpiece ) 分 割 成 兩 塊 , 即 公 模 (Core)和母模(Cavity)。一般而言,利用 Split(分割)的方式來建 立模具體積塊是較為快速的方法,但是在使用分割時卻有一個先決條 件,那就是先前所建立的分模面必須是正確且完整的,否則將會造成分 割的失敗。 此 外 , Pro/E 同 時 也 提 供 了 手 動 的 方 式 來 建 立 模 具 體 積 塊 , 即 Create(建立)。Create(建立)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 Gather(聚 合)及 Sketch(草繪)。Gather(聚合)指令是藉由定義曲面邊界及封 閉範圍來產生體積,而 Sketch(草繪)則是透過一些實體特徵的建構方 式來產生。利用手動的方式來建立模具體積塊並不需要事先建立好分模 面,因此,在使用上並不如分割那樣容易、快速,但是卻可以省下建立 分模面的時間。 模 具 體 積 塊 是 3D、 無 質 量 的 封 閉 曲 面 組 , 由 於 它 們 是 閉 合 的 曲 面 組,故在畫面上皆以洋紅色顯示。 建立模塊體積與元件的指令皆包含在 Mold Volume(模具體積塊) 選單中,選單結構如【圖 7-1】所示。
7-2

【圖7-1】
Mold Volume(模具體積塊)選單結構
Mold Volume(模具體積塊) 在 Mold Volume ( 模 具 體 積 塊 ) 選 單 中 有 十 個 指 令 , 分 別 為 Create( 建 立 ) 、 Modify( 修 改 ) 、 Redefine( 重 新 定 義 ) 、 Delete ( 刪 除 ) 、 Rename ( 重 新 命 名 ) 、 Blank ( 遮 蔽 ) 、 Unblank(撤銷遮 蔽)、Shade(著色) 、 Split(分 割) 以及 Attach(連接)。 Create(建立) 建立一個模具元件體積塊。在輸入體積塊名稱後便可進入模具體 積選單中,可利用 Gather(聚合)或是 Sketch(草繪)的方式 來建立模塊體積。使用 Gather(聚合)指令必須定義曲面邊界 及封閉範圍來產生體積,而 Sketch(草繪)則是透過一些實體
7-3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格式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格式 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文本格式一般为: 1.设计题目 2.设计目的 3.任务(要求:对于一班一题或半班一题的,需明确列出每位学生所对应的设计参数,学生以学号的后两位代替;对于一组一题的,应明确每题的学生人数和学生姓名) 4.时间安排 5.设计内容 6.设计工作要求 7.成绩评定标准 8.主要参考资料 Ⅰ、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题目一:刚性基础 某厂房承重体系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边柱荷载标准值F K边=400kN,中柱荷载标准值F K中=600kN,设计只考虑竖向荷载,要求学生完成刚性独立基础的设计(素混凝土基础),并计算沉降。工程设计正负零标高为20.0米,现形场平整平标高为20.0米。 二、设计条件 1 地质条件:场地土层如下:①素填土:松散,厚0.8m;②粘土:可塑,厚4.0 m; ③粉质粘土:硬塑,厚10.0 m;其下为不可压缩基岩; 2、水文地质条件:分布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现水位为地下埋深0.5m ; 3、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相关土层的设计参数如下表: 表1:土层设计参数表

表2:土层压缩试验成果表 注:②层土的基础承载力修正系数为η b =0.3,ηd=1.6; 三、设计内容 1 学生承担的具体设计题号见表一,要求每班分4个组。 表三、课程设计题号表 2 设计计算书一份(内容包括) (1)基础平面尺寸、埋深、验算; (2)基础结构施工图; (3)沉降计算; 四、题目二:桩基础 某高层民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高度46米,边柱(柱断面尺寸600×600mm2 ) 荷载标准值F K边=18000kN,中柱(柱断面尺寸800×800mm2)荷载标准值F K中=30000kN,柱弯矩M K=200KN·m,水平荷载H K=100KN,桩顶允许水平位移10mm,桩顶约束按固结考虑;要求学生完成桩基础的设计。工程设计正负零标高为20.0米,现形场平整平标高为20.0米。 地质条件:场地土层如下:①素填土:松散,厚1.8m;②粘土:可塑,厚5.0 m;③粉质粘土:硬塑,厚10.0 m;其下为不可压缩基岩; 水文地质条件:分布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现水位为地下埋深0.5m ; 桩的设计参数如下表。 表5:土层设计参数表

液压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号: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部门: 一、课程设计题目: 二、课程设计内容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2) 确定液压系统主要参数; (3) 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4) 计算和选择液压件; (5) 验算液压系统性能; (6) 结构设计及绘制零部件工作图; (7) 编制技术文件。 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量: (1) 液压系统原理图1张; (2) 部件工作图和零件工作图若干张; (3) 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三、进度安排

四、基本要求 (1)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是一项全面的设计训练,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指明设计思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疑难问题,按设计进度进行阶段审查,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而不应被动地依赖教师查资料、

给数据、定方案。 (3) 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参考已有资料与创新的关系。任何设计都不能凭空想象出来,利用已有资料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工作,加快设计进程,同时也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另外任何新的设计任务又总有其特定的设计要求和具体工作条件,因而不能盲目地抄袭资料,必须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设计。 (4) 学生应按设计进程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任务。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一、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液压传动系统,确定液压传动方案,选择有关液压元件,设计液压缸的结构,编写技术文件并绘制有关图纸。 1、设计一台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液压动力滑台的液压系统。已知参数:切削负载FL=30500N,机床工作部件总质量m=1000kg,快进、快退速度均为5.5m/min,工进速度在20~100mm/min范围内可无级调节。滑台最大行程400mm,其中工进行程150mm,往复运动加、减速时间≤0.2s,滑台采用平导轨,其摩擦系数fs=0.2,动摩擦系数fd=0.1。滑台要求完成“快进-工进-快退-停止”的工作循环。 2、设计一台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的液压系统,要求液压系统完成“快进—工进—快退—停止”的工作循环。已知:轴向切削力为32000N,移动部件总重量为10810N,工作台快进行程为150mm,工进行程为100mm,快进、快退速度为7m/min,工进速度为60mm/min,加、减速时间为0.2s,导轨为平导轨,静摩擦系数为0.2,动摩擦系数为0.1。 3、设计一台专用卧式钻床的液压系统,要求液压系统完成“快进—工进—快退—停止”的工作循环。已知:最大轴向钻削力为14000N,动力滑台自重为15000N,工作台快进行程为100mm,工进行程为50mm,快进、快退速度为 5.5m/min,工进速度为51—990mm/min,加、减速时间为0.1s,动力滑台为平导轨,静摩擦系数为0.2,动摩擦系数为0.1。 4、设计一台专用卧式铣床的液压系统,要求液压系统完成“快进—工进—快退—停止”的工作循环。已知:铣头驱动电动机功率为8.5kw,铣刀直径为70mm,转速为350r/min,

PROE模具设计试题

PROE模具设计(助师级)试题 专业基础课程考试 一、选择(共10分,每题0.5分) 1、若零件模型进行了修改,其相关元件() A可以不做修改B可修改可不修改C相应修改D重做 2、( ):在模具模型中插入零件或者装配特征 A Pattern B Insert Mode C Reorder D Insert 3、增加精度会使文件大小() A 变小B变大C不变D没影响 4、按照注塑机的类型可将注塑模具分为:立式注塑模、卧式注塑模、() A斜式注塑模B角式注塑模C倒式注塑模 D 综合式注塑模 5、不同塑料的收缩率() A相同B不变C不同 D 相等 6、如果毛坯提前设计好了,则在模具设计时可以将其装配到模具模型,否则需要进行毛坯() A设计B修改C新建D删除 7、SPLIT VOLUME菜单中的各个选项一般组合使用。Two V olume + ( ):将模具体积分割为两个模具体积 A All Wrkpcs B Mold V olume C V olume D Split Volume 8、模具模型是由参考模型和()生成的 A毛坯件B非参考模型C毛坯装配D实际模型 9、模具中的分模面用来()模具取出制作 A分开B聚合C合并D定位 10、塑料制件从模具中取出后,由于冷却、缩水等原因会引起制件的体积() A膨胀B收缩C不变 D 变小 11、冲模是将实体体积充满型腔以及浇注系统形成的空间,即模拟向模具型腔注入()生成零件的过程。 A塑料B铸铁C冷却液 D 空气 12、()模具特征创建,设计浇注系统等 A Modify B Feature C Shrinkage D Volume 13、()提取凸模、凹模等模具体积,即将Mold V olume切割出来的体积转化成模具组件 A Mold V olume B Mold Comp C Mold Opening D Mold Feature 14、增加精度会使再生时间() A、加长B缩短C不变 D 没影响 15、按照模具的安装方式可将注塑模具分为:移动式注塑模、()注塑模 A平动式B竖直式C固定式 D 水平式 16、( ):以收缩比例来设置尺寸的收缩率 A Shrink Ratio B Final Value C After Rels D Value Ratio 17、Ex_femail.mfg:( )文件。 A凹模零件B所有模具组件的装配C模具模型工程 D 毛坯零件18、毛坯模型的创建有自动创建() A手动创建B简单创建C复杂创建 D 导入创建 19、():重新定义参考零件和毛坯模型的几何参考 A Redefine B Resume C Reroute D Reference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下说课材料

《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设计任务书 适用专业:12级建筑工程技术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步骤,能正确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二、课程设计题目: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架结构) 三、设计依据: 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中涉及的主要施工技术和组织原理如下: 1、《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7、《建筑施工手册》(第5版) 2012年 8、初步确定的基础持力层置于第二层粘土层,其承载力标准值为380Kpa。 9、现行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 四、设计条件: 1、工程概况 建筑概况:某四层学生公寓,底层为商业用房,上部为学生公寓,建筑面积3277.96m2,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主体工程为全现浇框架结构,胶合板门,铝合金窗,外墙贴面砖,内墙为中级抹灰,普通涂料刷白,底层顶棚吊顶,楼地面贴地板砖,屋面用200mm厚的加气混凝土块做保温层,上做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其劳动量见附表: 2、施工条件: 本工程位于该市东郊山坡地段,两面均有公路,交通便利,西面及北面为已建工程:厂内旧房、坟墓已由建设单位拆除,平整场地已在准备工作阶段完成,场地平整均按平均施工高度为-0.5米。 (1)开竣工时间:由当年9月1日开工至次年2月1日竣工,施工时间145天左右控制。 (2)气象条件:施工期间最低气温4°C,最高气温30°C,施工开始气温较高,以后逐月降低,春节以后有回升,施工期间很少有雨,主导风向为东偏南。 (3)土壤及地下水:土为二类土,地下水位-3.0米 (4)抗震要求:7度抗震烈度设防 (5)技术经济条件:各类钢窗、饰面材料等均有相关专业厂家生产,分批成套

课程设计任务书(2级)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一:信号发生器 一、设计目的 根据常用的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可获得的技术书籍与电子文档,初步形成电子设计过程中收集、阅读及应用技术资料的能力;熟悉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掌握分析电路原理、工程计算及对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测试的常见方法;最终,完成从设计图纸到实物搭建的整个过程,并调试作品。 二、任务与要求 1、熟悉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单片集成信号发生器的功能特点; 2、掌握信号波形参数的调节和测试方法的应用; 3、电路能够产生正弦波、方波、锯齿波; 4、掌握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测试方法; 5、工作电源为+5~+15V 连续可调。 参考方案: 图1、ICL8038原理框图 参考原理: ICL8030内部由恒流源I 1、I 2、电压比较器A 和B 、触发器、缓冲器和三角波变正弦波变换电路组成。外接电容C 经过两个恒流源进行充放电,电压比较器A 、B 的参考电压分别为电源电压(U CC +U CE )的2/3和1/3。恒流源的恒流源I 1、I 2的大小可通过外接电阻调节,但必须I 2>I 1。当触发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恒流源I 2断开,I1给电容充电,其两端电压U C 随时间上升,当U C 上升到电源电压的2/3时,电压比较器A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恒流源I 2接通,由于I 2>I 1(设I 2=2I 1),恒流源I 2加到C 上反充电,相当于C 由一个净电流I 1放电,C 两端电压U C 转为直线下降,当下降到电源电压1/3时,电压比较器B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的输出由高电平变为原来的低电平,恒流源I 2断开,I 1对C 充电,如此重复,产生振荡信号。 若通过调节外接电阻使得I 2=2I 1,触发器的输出为方波,反向缓冲后由9脚输出;C 上

PROE伺服电机课程设计

制作步骤 一、制作上盖 步骤一:建立新文件 启动Pro/E,建立新文件,文件类型为零件,子类型为实体。文件名为01。 步骤二:制作底部半圆柱 (1)打开拉伸工具,选择RFRONT面作为草绘平面。其余为默认设置。单击草绘按钮,进入草绘模式。绘制剖面,如图一所示。 图一 图一 (2)单击草绘中的完成选项,退出草绘模式。 在拉伸工具操控板中,将深度修改为对称,数值为90。单击绝人按钮,生成拉伸特征,如图二所示。 图二 图一

步骤三:用扫描方法产生弯道 (1)点击插入—扫描—伸出项,打开对话框。 (2)单击草绘轨迹—新设置—平面。选择FRONT 面。单击正向—缺省。进入草绘模式。绘制轨迹线,如图三所示。单击草绘器中的完成选项。单击自由端点—完成。 (3)在草绘模式下,绘制截面,如图四所示。单击草绘器中的完成选项。单击确定按钮,生成扫描实体,如图五所示。 图三 图四 图三 图五

步骤四:用混合方法生成弯道口。 (1)选择主菜单中插入—混合—伸出项。单击平行—规则截面—草绘截面—完成。单击直的—完成—新设置—平面。选取弯道的前表面。单击正向—顶—平面。选择TOP 面进入草绘模式。 (2)选取弯道前表面的四条边界线作为第一个截面。右击,选择切换截面。绘制第二个截面。草绘图如图六所示。 (3)单击草绘器中的完成选项,退出草绘模式。单击盲孔—完成。输入特征深度60。单击伸出项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生成混合特征,如图七所示。 图六 图七

步骤五:倒圆角 (1) 打开圆角工具操控板,选择混合特征与扫描特征的交线作为参照,圆角半径为40。 单击确认按钮,生成圆角特征。 (2) 再用倒圆角工具,选择混合特征与扫描特征的边线作为参照,圆角半径为10。单击 确认按钮,生成圆角特征。 (3) 继续用倒圆角工具,选择扫描特征与半圆柱体的交线作为参照,圆角半径为5。单 击确认按钮,生成圆角特征。如图八所示。 步骤六:创建壳特征 (1) 单击壳工具按钮,打开壳工具操控板。 (2) 选择半圆柱体的下表面以及混合特征的前表面作为移除平面。将厚度设置为三。单 击确认按钮,生成壳特征,如图九所示。 图八 图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