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指导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和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西周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那么你知道“春秋五霸”是指那些诸侯吗?“战国七雄”包括哪些国家?你想了解当时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吗?

板书[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通过上课的学习,西周灭亡后建立了什么国家呢?(东周)

东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统治时期,而根据当时的诸侯状况又分为两个部分,即春秋和战国。其中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周王室自身实力的削弱

西周盛时,以镐京、东都为中心,王室有直接管辖的王畿方约千里的土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是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王畿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畿还有约方六百里。后来有的赐给立功诸侯,有的被诸侯侵夺,有的被戎族占据,有的封给王族、公卿大夫作采邑,最后所余无几。天子局处在成周约方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地盘还在一天天缩小。

西周盛时,王室设置了庞大的军旅。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共14师达14万人以上。这就是周王朝维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武力基础。诸侯国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平王东迁以后,王室只能有三军、二军甚至不足一军了。

王室地位的变化

西周盛时,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各封国的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封国内的情况,听取周王及其辅佐的指令;如临时发生重大事故,还要及时向周王报告。他们都必须向周王贡献本封国的产物和周王需要的东西。他们有保卫王室的义务,包括为周王提供作战的军队。对周王的死丧、嫁娶、巡游,他们也要尽特定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如康王时,晋侯建造的宫殿过分宏美了,就受到周王的谴责。共王曾灭掉封在密须故地的密国。夷王曾朝会诸侯,烹死齐哀公。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出现大国争霸的斗争。

诸侯定期的朝聘贡献(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叫聘,诸侯在非朝觐述职之年,就派卿大夫聘周)是王室的重要收入,王室东迁以后失去了这个重要收入。按照鲁史《春秋》所记,242年里鲁君朝王仅三次,鲁大夫聘周仅四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最亲近,朝贡几乎全废,其他诸侯的朝贡自然不会比鲁多一些。与此相反,天子却经常向诸侯进行聘问,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于鲁。东周天子地小贡少,在经

济上不得不依附于强大诸侯。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也不得不依附于强大诸侯。

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那么最先称霸的是谁呢?

[齐桓公称霸]

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成功?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第一,引导学生看“春秋形势图”,找出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指出齐国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争霸的有利条件;第二,管仲相齐改革—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争霸的手段;第四,葵邱会盟是争霸的实现。

管仲生平

管仲青年时,家庭贫困,曾做过商人,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少分给鲍叔牙。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精神。鲍叔牙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老母,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多次为鲍叔牙办事,不但没有办成,反而造成一些新的困难。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说,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那些事情没有办成,是由于时机没有成熟。管仲多次对人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管仲同鲍叔牙的深厚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一百多年后,孔子赞叹齐国的霸业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百姓受惠直到今天。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正反映了齐桓公的霸业在华夏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管仲的改革

首先是改革内政:当时诸侯国内一般都有国(国都以内)、野(国都以外)之分,管仲把国都以内地区划分为21乡,分别为工、商和士居住,其中工乡3,商乡3,士乡15。乡(2 000家)下有连(200家)、里(50家)、轨(5家)。国都以外地区划分为5属(区),为农民居地。属(90 000家)下有县(9 000家)、乡(3 000家)、卒(300家)、邑(30家)。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和迁徙,企图使各业各有所务,以利于老传少习,安心生产。

其次是发展生产:齐桓公和管仲利用齐国有山有海的自然条件,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实行鱼盐出口免征关税的鼓励贸易政策,发展农业、渔业和盐铁生产;同时实行“相地而衰(cuī,按一定标准递减)征”的税收政策,即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使负担合理,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再次是改革军制,寓军队编制于居民编制之中。把服兵役的士乡15个,分为三个部分,每部5乡10 000家,出10 000人为一军,共三军30 000人。军队编制的旅(2 000人)、卒(200人)、小戎(50人)、伍(5人)与居民编制的乡、连、里、轨完全吻合。由于士兵是按居住区域编制的,他们集中居住,互相熟识,“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国语·齐语》),有利于平时训练和战时配合。齐国3万常备军,利用春秋两季的田猎时间加强训练,从而增强了战斗力。

齐桓公生平

齐桓公是春秋初年首先称霸中原的第一个霸主,在位四十多年,能信任重用以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改革齐国的政治经济,顺应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执行一系列成功的内外政策,推动了齐国的社会发展。他组织中原各国抵御戎狄等落后部族的侵扰,捍卫了华夏先进文化免受摧残,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齐桓公不愧是受到孔子尊崇的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

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活动

1.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七年,鲁庄公十五年)春,齐桓公再会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于鄄(juàn),诸侯咸服,齐始称霸(《中国历史大事编年》118页)。此事《左传纪事本末》188、189页写成:“鲁庄公十四年冬,会于鄄,宋服故也。十五年(按即公元前679年)春夏会焉,齐始霸也。”

2.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十九年,鲁庄公二十七年)周惠王命其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命齐桓公为侯伯(诸侯首领)(《中国历史大事编年》124页)。此事《左传纪事本末》189页写成:“鲁庄公二十七年(按即公元前667年)冬,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中国历代名臣》28页写成:“晋献公十年(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见郑国已屈服于齐国,就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又在宋国的幽会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参加。这是一次空前盛会,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盟。在这次盟会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这是周天子正式承认齐桓公为霸主。

3.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山戎伐北燕,北燕告急于侯伯齐。桓公遂与管仲、隰朋击山戎,至会友、孤竹。是役齐师迷路,管仲放老马而随之,乃得道(《中国历史大事编年》126页)。

4.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三十年),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楚国本是南方蛮族的诸侯国,春秋时开始强大起来,逐步向北扩张,威胁着中原各国。楚成王遣使问齐桓公何故率军进入楚境,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进贡祭祀用的包茅和周昭王淹死在汉水两事相责。楚见齐人多势众来势甚猛,一面派兵迎战,一面遣使讲和。齐见楚实力雄厚无隙可乘,便在召陵与楚订立盟约。楚成王承认“贡之不入有之,寡人之罪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并派屈完向周王进贡包茅。召陵之盟是华夏诸侯第一次联合抗楚取得的成效,它迫使楚国暂时中止向中原扩张。

5.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三十一年)首止之盟,齐桓公与七国国君在首止与周太子郑相会,稳定了太子郑的地位。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三十五年)葵丘之会。在盟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宣读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患引向它国,不准乘别国灾荒而不卖粮食;不准更换太

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妇女参与国事。盟约加强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维护宗法统治秩序。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会是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业的顶点。葵丘会上,齐桓公为取得的霸主地位而陶醉,当着各国诸侯和周王使者的面,历数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盛气凌人,骄矜自负,使一些与会诸侯十分反感。齐桓公的霸业从此走向下坡路。

好,请同学们看“春秋形势图”,找到晋国和楚国,南方的楚国实力强大,图谋向中原扩张,却遭到了晋国强有力的抵抗,为了能够称霸,楚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这就是“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

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前628年),晋献公之子,春秋五霸之一。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在外流亡多年,后复位,建立强盛的诸侯国。

晋楚争霸的主要活动

1.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晋国。在秦国的援助下,62岁的重耳当了晋国国君,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赏赐随从他流亡的臣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只有介子推不以功臣自居,晋文公也没有封赏到他。他和母亲一起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晋文公找不到他,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田,后世因称绵山为介山。传说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这就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起源。刘毅叔《异苑》卷十:“介之推(即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fǔ,拍)木哀嗟(jiē又读juē,感叹),伐而制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传说重耳流亡绝粮时,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肉为重耳煮汤),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古代称对方的敬辞“足下”,即起源于此。晋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内政,实行免债薄赋,救贫济弱,减轻关税,便利交通,促进商业,宽恤农业等发展生产的政策;坚持举用贤能,论功行赏的用人政策;扩充加强军队。全国建立上、中、下三军,各军设将佐二人,中军将位最尊,指挥全军,称为中军元帅(后世元帅、将军之名始于此)。这些改革使晋国财富充裕,国力强盛,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35年(晋文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兵勤王,因为王弟太叔子带勾结狄国军队赶走了周襄王,勤王安周是求取霸业最好的捷径。晋文公很快打败狄军,活捉太叔子带,护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头功,被视为齐桓公再世,在诸侯中建立了威望。

3.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晋楚城濮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双方兵力只能据参战兵车数来估计。一种说法是引《司马法》的说法,每车甲士3人步兵2人;另一说法据孙诒让《周礼正义》卷54认为《周礼》所说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就是兵车一乘。具体地说就是每车甲士二伍十人,步三伍十五人,甲士中最勇者三人居车上,为甲首;余七人在车的左右,步卒跟在车后。这样每车甲士、徒兵共25人或30人。后一说法比较符合春秋时的实际情况。《诗经·鲁颂·宫》载“公车千乘……公徒三万”,也是这个比例。据此城濮之战晋出动兵车700乘,兵力估计为两万左右。楚出动兵车一千四五百乘,兵力估计为四万左右。

城濮之战居于劣势的晋军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战争之前,晋国采取了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础。②晋国在外交上开展了一系列灵活巧妙的斗争,扩大了自己的同盟军,孤立了楚国。例如晋先打下楚的盟国曹、卫,然后暗地里答应曹、卫复国,只要他们与楚绝交。曹、卫果然与楚绝交,使楚陷于孤立。又如晋利用齐、秦同楚的矛盾,同齐、秦建立联盟,陷楚于不利的境地。③“退避三舍”不仅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决战,保存力量,待机破敌。在决战中晋军避开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又伪装败逃,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优势,再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

4.公元前597年晋楚(bì)之战。城濮之战后,楚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楚庄王即位,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争霸奠定了基础。接着率兵北上,在周的直辖区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于是晋、楚为争夺郑国大战于。晋军将帅对和战问题争论不休,步调不一,迟疑不进,在楚军突然进攻下大败,诸军争舟渡河,自相砍杀,舟中断指可以成捧。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鲁、宋、郑、陈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

5.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各诸侯国的同意,在宋都举行了有14个国家参加的弭(mǐ,停止)兵大会。会议作了“晋、楚之从交相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决议,即原来晋、楚各自的属国,现在变成晋、楚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晋、楚尽同样的义务。晋楚两大国牺牲中小国家的利益,互相瓜分了霸权,形成了均势。

宋襄公争霸

遭到彻底失败。

秦穆公称霸

成为西部霸主。

吴越争霸

勾践尝胆,立志报仇

《左传》《国语》《越绝书》都没有提到勾践尝胆的事。《史记》《吴越春秋》则有尝胆记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越春秋》:“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把“卧薪尝胆”作为一个词汇来用,始于宋朝。苏轼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说:“仆受谴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苏东坡集续集》卷9《拟作》)。不过这里说的与勾践毫不相干。到明朝时,勾践卧薪尝胆的说法越来越多,清初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则正式地说:“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明冯梦龙改编、清蔡元放修订并评点的小说《东周列国志》,又几次渲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因而人们就信以为真了。实际上尝胆史有所载,而卧薪则为后人附加,不足为信。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争霸战争的学习,明白人要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国要兴,要有贤才、能人来治理,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教材分析: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战国七雄”讲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各国之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几经反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在学生回答出“采取了分封制”后进一步引发其思考,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讲授新课 西周末年,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王室东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导学案(新 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 齐、晋称霸。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争霸”,第二部分“战国七雄”。 一、春秋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回答: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 (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春秋无义战。----孟子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二、战国七雄 结合下列形势图和连环画,完成相关问题。 第一组:地图 图1春秋争霸形势图图2战国形势图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段?这两个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 (2)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都有著名的战役发生。比较这些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第二组:连环画 第九集第十一集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练习题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楚庄王 B、宋襄公 C、齐桓公 D、晋文公 2、在争霸斗争中,遭到彻底失败的是:() A、宋襄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阖闾 3、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A、城濮之战 B、葵丘之盟 C、长平之战 D、问鼎中原 4、齐桓公任用的改革家是:() A、姜尚 B、管仲 C、吴起 D、商鞅 5、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6、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葵丘之战 B、城濮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是从哪一个诸侯国中分裂出来的:()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8、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 A、楚国 B、燕国 C、秦国 D、齐国 9、下列哪一个成语与晋文公有关:() A、卧薪尝胆 B、问鼎中原 C、退避三舍 D、老马识途 10、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11、战国时期,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的古代军事家是() A、吴起 B、孙武 C、李悝 D、孙膑 1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是为了() A、争做天子 B、支配其他诸侯国 C、尊王攘夷 D、结束割据状态 二、图表分析题: 13、请在下图的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三、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1)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历史上把“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这一阶段称为什么时期? (3)请列举此时期齐、楚、晋诸侯国的著名国君? (4)后来,晋国分裂,你知道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了吗? 四、简答题: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后来形成了许多成语,如“退避三舍”“卧 薪尝胆”“纸上谈兵”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案

第七课春秋五霸于战国七雄 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3)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讲述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收集和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到优良品质。 二、教材分析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是第一位霸主。 “战国七雄”讲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各国之间时而合众,时而连横,几经反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时间跨度长,国名多,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理解春秋战国各自战争的特点及趋势。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对成语故事很感兴趣,有一定的基础,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 2.本课国名多,人物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关注。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屏幕展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交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与“战国”名称的由来。 一、春秋五霸 阅读材料,小组合作: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有的国土赐给了功臣,有的被诸侯、少数民族所占,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材料二: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1、春秋五霸是哪五个? 2、他们为什么会争霸?(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问题:当时我们的家乡所在地处于哪个诸侯国?(山东:齐鲁大地)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梳理

考点 3 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形势图 。 齐、楚、燕、韩、赵、魏、地理位置熟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易错警示】1.春秋霸主是先后相继,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2.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和楚国。 【知识延伸】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表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 4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扩展】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 (1)(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2)(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3)(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易错警示】商鞅在变法中由于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被处死,这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细节提示】 (1).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2).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 (3).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5).商鞅变法中的内容“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学案(无答案) 冀教版

第8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一部分学案 1、课前预习: (1)预习第8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学习目标:了解周朝的历史分期、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掌握齐桓公得以称霸的原因,了解晋楚争霸、晋分三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尝试分析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争霸战争的不同点和社会作用,认真阅读课文中的文字的插图。(3)学习重点:齐桓公、晋文公得以称霸的原因,战国七雄以及战国时发生的重要战役 (4)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课上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及课上预习,了解本课基础知识,并填写。 (1) 周 夏 (2)“春秋”和“战国”是如何得名的? (3)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情况(诸侯争霸的背景)?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5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分别是哪5个霸主? (4)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谁?他为什么能够第一个称霸? (5)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主,他60多岁做国君后,_______,______,_______,使晋成为北方的强国,使他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________。 (6)使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________。 (7)阅读课文42页第三段,了解吴越争霸的史实。 (8)战国之初,晋国分裂为___、___、___3个国家,它们和___、___、___、___,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役名称发生时期交战双方战役结果影响 城濮之战 邲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吹“_____”和“_____”,因此被称为纵横家。 (11)阅读课文40页第一段和42页最后一段,尝试回答:春秋、战国时候的战争有什么不同?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梳理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地理位置。2.掌握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的原因及概况、晋楚争霸的史实。 3.了解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相关史实。 【自主学习】 一、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东周分为春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____________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原因:春秋时期,________的地位日益衰落,大的诸侯国乘机争霸,以获取过去周王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3.春秋霸主 1.战国时期:___________年。 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形成三个诸侯国。 (2)田氏代齐:齐国________由卿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指的是________、齐、________、________、韩、________、

魏。 4.著名战役 ________、________和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合作探究】 1.材料分析: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史记?周本纪》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 2.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 3.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和历史趋向如何? 【自学检测】 1.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常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这一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北师大)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是第一位霸主。 “战国七雄”讲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各国之间时而合众,时而连横,几经反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3.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讲述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收集和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到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 掌握。 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 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制做本课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查阅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每人收集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公元前 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在学生回答出“采取了分封制”后进一步引发其思考,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 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讲授新课】 西周末年,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王室东 迁后,王畿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而且一天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 威风与尊严。各封国于是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 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于是,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板书课题) 教师交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与“战国”名称的由来。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完成如下内容:春秋 春秋五霸 战国 战国七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一起研究学 习后,进行汇报。 齐桓公称霸及其他四霸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设计.doc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朝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并能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3.通过各国称霸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改革才能富国强兵。 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一、春秋五霸 1.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设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先组内发表意见后在班上交流。(课件展示答案) 过渡:春秋时期历时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各自的位置?(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 学生:观察形势图,掌握好两种说法的五霸名称,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逐渐树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地图辅助文字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准确性,不断地重复,尝试回忆加深记忆。便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弥补。 3.齐桓公争霸: 原因: 教师:分析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 2.采取了哪些有利的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叙述改革措施,评说管仲改革的作用。(将归纳要点课件展示一下) 标志:指出葵丘会盟的时间、盛况、意义 设计思考题: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的思想. 4、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 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教教材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教案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教 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初一历史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六年级班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__________年,周平王东迁__ ___,史称________。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 3、_________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任用__________为相,以“_______________”为号召,进行改革。 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__ _____大战,晋军打败楚军,从此,_____ __成为中原霸主。后来,_____________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找出其中的成语故事) 5、三家分晋是指__ __、___ _、___ ___三家瓜分晋国. 6、战国初年,齐国大夫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______ ____齐国

____ _、___ 、___ __、___ __、__ __、___ _、___ __。(在课本第40页地图上找出他们的位置。) 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找出其中的成语故事) 二、总结提高: 1、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课本第38页) 2、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课本第39页) 41页) 家长签字组长签字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篇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练习题 第8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楚庄王D、晋文公C、齐桓公D、越王勾践 2、城濮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A、吴和越 B、晋和楚 C、秦和赵 D、齐和魏 3、晋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的主要原因是() A、晋文公有作为 B、在城濮之战中取胜 C、训练军队 D、整顿内政,发展生产 4、战国之初,晋国分裂为() A、赵、魏、韩 B、魏、齐、赵 C、楚、齐、燕 D、秦飞韩、楚 5、下列战役中,围魏救赵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6、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南和最北的是() A、秦和齐 B、楚和燕 C、韩和齐 D、秦和赵 7、下列人物中被称为纵横家的是() ①管仲②苏秦③孙膑④张仪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 8、既是春秋五霸的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楚国②晋国③齐国④吴国⑤燕国⑥韩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 D、④⑤ 9、下列战役属于战国时期的是() ①涿鹿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⑤城濮之战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 (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 (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 (4)管仲是怎样“相桓公”的? (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 (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7)桓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1、战国时期,各诸侯连年交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 (2)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战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B 6、B 7、B 8、C 9、B 二、材料分析题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大连格致中学曲丽莉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几课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历史有了比较直接的概念,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已经基本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周朝诸侯国林立,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奠定了基础。作为初一新生对历史故事是十分喜爱的,本课又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其中有的成语学生比较熟悉。对于不了解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并整理。在教学中将成语故事贯穿于全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使他们掌握查找历史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成语故事大串联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

1 / 5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出现的背景和时间;能够讲述“问鼎中原”、“退避三舍”、 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成语故事;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找出主要诸侯国家 的地理位置。 2?过程方法与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以“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个 霸主”为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论据进行思考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 考春秋战国时期征战的作用,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管仲改革”、历史故事中认 识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树立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通过讲解一系列的争霸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重点:结合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知道齐桓公、晋文 公、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争霸混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历 史作用。 上课老师 年级科目 七年级历史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准备 用时及预 内容 期效果 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教法、学 法、师生活动等) 、春秋争霸 教学过程 (1)齐桓公称霸 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 “礼乐征伐由天子出”转 向“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的趋势,周天子越来越依附于强大的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卧

诸侯了,于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脑地位。 齐桓公率先称霸的原因:那就是齐国负山面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其次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这是齐桓公称霸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齐国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你是怎样看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尊王”在当时是一面“正义”旗帜,在此旗号下,齐国打败山戎,保护燕国;击退楚国,保护中原,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齐国借“尊王” 之名,行争霸之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当时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表示认可。 假若你是晋国的国君,要想使晋国能够迅速强大,成为中原霸主,该怎么办? (2 )晋楚争霸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内陆国不利的方面。(离东周王室较近,不能太过分,西有秦国,东有卫国,南有楚国,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唯一的出路就要靠自己发展。) 当晋国发展成为北方一大强国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发展到 黄河流域,利益冲突,矛盾尖锐,双方进行了一场决战--城濮大战。(出示《城濮大战形势图》) 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持续了近百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 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看课本了解“退避三舍”等故事。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的行列。(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先让学生了解吴越的地理位置,再自学书(3 )吴越争霸、秦霸西戎 中楷体字内容,然后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中学到要胸怀大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二、战国七雄 2 / 5

7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并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②能从材料中归纳出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③借助书中材料讲述“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等历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④识读地图,说出战国七雄名称及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和具体成员,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②阅读文字及相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进而归纳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习并提高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与能力;③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当时社会局势及历史人物的理解;④识读“战国形势图”,并与“春秋形势图”进行区分,找出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编制口诀帮助记忆;⑤借助地图理解“合纵”、“连横”策略及功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对这一时期斗争的复杂性形成感性的认识,认识到这些竞争对历史的进步具有的推动作用;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典故,学习齐桓公、管仲等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如任人维贤、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初步了解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学会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对“合纵”、“连横”策略的理解。 讲授新课 导入:提问,西周时期周天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制度?它有什么弊端? 随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增强,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天子势力的衰落,各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反而为了争夺天子的权势不断争斗。所以东周时期就是一种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局面,产生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来走进这段精彩纷呈英雄辈出的时代 一、整体把握 本课的题目叫做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我们在正式学之前1到2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本,找出下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1、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他们与东周是什么关系? 2、春秋哪五霸,战国哪七雄? 过渡:我们首先来学习春秋五霸? 二、新课讲述 (一)春秋五霸 大家看看春秋五霸的位置(出示幻灯片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仔细阅读课本第一部分,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问题)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内容详细,无错误)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霸”,意为霸主,即是诸侯之领袖,在这个意义上,与代表长者的“伯”实同一词,并无现代的“蛮横无理”的含义。 “霸”的主要职责是尊王攘夷、禁抑篡弑、制裁兼并等。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其中以第一、二种说法最为盛行。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记》)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6.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辞通》)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齐国自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前473年吴被越所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楚国北上与三晋争夺郑遭受失败,转而向东方略地扩展,于是前306年乘越国内乱的时候攻占了吴国旧地,并设江东为郡,但不久又被越国收复,两国围绕吴国旧地展开长期争斗,一直持续到战国后期楚考烈王在位之时,两国实力均受到较大损失。 至战国中期,逐渐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争雄的格局。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 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前341年)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别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 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连横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1

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_2000字

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

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授课人:罗济永 一、学情分析 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影视资料展示课文中出现或涉及到的成语典故,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影视资料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课文中出现或涉及到许多的成语典故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探寻其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 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提高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另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读写、演讲、表演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能掌握:“东周”的概念内涵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战国七雄的形成;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 ●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演示: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历史,加深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认知。 讨论“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战国时期的战

争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发生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乐于同伙伴合作;学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掌握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讲述并表演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战役,以加深对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史实的理解。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课内容的成语、典故,组织“成语故事会”演讲,使学生可在此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的过程,学生懂得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在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学生能懂得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毅力与恒心,还需要有勤奋与进取的精神。教师以此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学生懂得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利用电影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探求新知。电影课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思维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电影课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世界上最优秀的影视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并在此前提下实现历史课程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本课采用的相关历史题材影视资料主要是成语动画片《千金一笑》、《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 七雄》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 设计(教案文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朝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并能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3.通过各国称霸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改革才能富国强兵。 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一、春秋五霸 1.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设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先组内发表意见后在班上交流。(课件展示答案) 过渡:春秋时期历时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各自的位置?(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学生:观察形势图,掌握好两种说法的五霸名称,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逐渐树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地图辅助文字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准确性,不断地重复,尝试回忆加深记忆。便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