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

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

浅部真菌病是由真菌侵犯皮肤的表皮、毛发、甲板引起的一组疾病,基本上是按人体各个部位命名的,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但也有少数是按菌种命名的,如花斑癣菌引起花斑癣。真菌侵入后不一定致病,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诊断上真菌培养和镜检是关键。各种浅部真菌病可相互伴发,预防的关键在于对病人原有的手癣、足癣、股癣、甲癣、头癣等进行积极治疗。治疗原则上以外用药物为主,包括水杨酸酊剂、1%益康唑或克霉哗霜、酮康唑等,根据癣菌种及皮损的不同而适当选用。除外用药物外,可适当内服抗真菌药物,但不能疗程过长,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易引起毒性反应与副反应。甲癣是浅部真菌病中最顽固难治的一种,有时临床治愈后还可能复发。【疾病特点】

1.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2~36℃,相对湿度95%~100%/,最适PH5.O~6.5。对外界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和X线均不能杀灭真菌,但在100℃左右,大部分真菌较短时间可死亡。

2.本组疾病大部为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均与密切接触传染源有关,必须抓好预防工作,从切断传播途径着手,以防止继续蔓延,最终达到消灭的目的。3.真菌的治疗效果与真菌的感染时间有关。感染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感染时间越长,治愈率越低。

【健康教育要点】

(一)住院健康教育

1.防治知识指导讲解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对人体的危害,提

高病人的防治意识,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告知应勤洗澡、勤洗晒毛巾、不混穿鞋袜,禁止共用脸盆、毛巾、指甲刀、梳子、枕头等,尽量避免和其他病人及有癣病的动物如猫、狗等密切接触。

2.饮食指导告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增加营养,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3. 皮肤护理指导嘱病人经常洗澡、洗换农物,保持衣物、鞋袜干燥、清洁,洗澡时尽量少用热水及肥皂。

4.用药指导指导根据不同皮损的部位、不同的癣菌种,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对伴有癣菌疹的严生足癣者,叮嘱切不可外用强烈的癣药膏或癣药水,以免刺激而播散。一般甲癣以局部治疗为宜,告知涂药前应先将病甲刮薄,涂药时注意保护甲周皮肤。由于阴部、股部的皮肤较娇嫩,应注意勿用刺激性较强的癣药水,以免刺激皮肤。尽量避免滥用可能影响机体抵抗力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以免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导致继发感染。

(二)出院健康教育

1.家庭护理指导告知出院后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改变混穿衣服、鞋袜和共用脸盆、毛巾等不良习惯,以免相互传染。家庭中有其他人患病,也应同时治疗。对公共用具应做定期的消毒,尤其是托儿机构、集体生活的人员更应注意。肥胖者应常洗澡,并在腹股沟内敷以扑粉。

2.复诊指导嘱咐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约,以免因疾病未xx而复发。一旦复发,及时就诊。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 pH5〜6.5。真菌不耐热,100c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木喀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发病机制

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

一、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肺炎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有机物中。从其致病性而言,可将真菌分为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两类,从感染的部位上看,可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致病菌和深部致病菌。引起深部真菌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致病性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足癣菌、孢子丝菌等。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其他类型病原引起的感染相同,真菌感染的发生也取决于真菌致病力和机体抵抗力两个方面。真菌的致病力包括真菌本身的毒理效应和患者所获得感染的途径、感染剂量等方面,机体的抵抗力往往和患者基础疾病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真菌感染常常于治疗“晚期”才明确诊断,即通常在经过一系列的抗细菌治疗无效后,才会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所以临床医师对人体真菌感染的认识程度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决定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肺脏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看,我国肺部真菌感染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在肺的感染途径可分为三种类型:(1)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2)外源性感染,患者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粉尘引起感染;(3)继发性感染,体其他部位存在真菌感染,经过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或者邻近器官的真菌感染直接蔓延侵犯肺脏。但肺部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肺部真菌感染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除了曲霉菌感染形成曲菌球容易明确诊断外(图1),其他真菌感染均缺少特征性的改变。真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其他全身疾病终末期的患者,留取痰液培养较为困难,患者自身条件也往往不适宜采用支气管镜吸痰等介入性检查。(2)肺真菌感染常常继发于细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于既往检验的细菌培养的结果,而没有对真菌感染引起一定的重视。或在同一患者体,存在两种以上的真菌感染,而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所有的致病微生物,而引起临床治疗的不全面。(3)目前我国尚缺乏真菌感染治疗的指南性文件,在临床上常常会对选择什么样的药物和如何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上难以抉择。图1 左上肺曲菌球二、真菌性败血症在诊断或怀疑患者存在深部真菌感染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真菌败血症的征象,必要时应及时多次抽血行血培养检查明确诊断。真菌败血症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其基本病变为坏死、溃疡、出血及空洞形成。切片检查一般可见组织坏死、炎性渗出及出血等改变。在坏死组织中可发现菌丝和(或)芽孢。血管腔可形成真菌性栓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有:(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2)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晚期危重病人;(3)器官移植及烧伤病人;(4)其他情况,如外科手术、尤其是腹部和心脏手术,以及静脉插管、静脉输注高营养、放置导尿管等。大多数患者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病情恶化为主要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有高热、常在39℃以上,热型不一,以间歇热、驰热多见,若为稽留热,常提示预后极差。个别患者机体反应极差,表现为低温或体温不升,均示病情危重。(2)皮疹。约13%的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可有皮疹出现,以皮肤瘀斑、瘀点及斑丘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结节水疱、脓疱等损害,脓疱可检到菌体。约5%的曲霉败血症患者出现斑丘疹、结节或斑块等,并具有化脓性或渐进性坏死倾向,损害区可发现曲霉菌存在。(3)脏器官受损的表现。真菌性败血症往往可伴有真菌性肺炎、食管炎、心包炎、心膜炎、心肌炎、肾炎及脑膜(脑)炎等。部分患者有淋巴结及脾肿大。若为念珠菌属败血症,往往伴有鹅口疮、吞咽困难、偏瘫、视乳头水肿、Babinski’s 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真菌败血症伴发眼炎亦较多见,可在病程中或缓解后发生,大多数在败血症发生3-60天出现眼炎。出现真菌性败血症的时候,及时采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在积极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控制原有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机体情况也非常的重要。三、化验与诊断真菌感染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有感染可能的患者应及时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利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诊断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1.直接涂片检查留取的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可以在片中发现菌丝明确有真菌感染,但是不能确定为具体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时可选择经验用药治疗,并送标本进一步化验检查。2.

手足真菌感染的特征及用药

手足真菌感染的特征及用药 手足癣,应该非常多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皮炎平擦在患处会很舒服,很多人手足癣使用皮炎平。希望通过此文,大家能够合理安全用药! 手足癣 足癣 又称脚癣或香港脚,是发生于脚掌、跖与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接触足癣患者; 二是使用足癣者的鞋袜、日常用品。 诱发足癣的因素: (1)多汗者 足跖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皮肤表皮而呈白色浸渍状,尤以趾间最明显,严重多汗者可起水疱,或角化过度,易继发真菌感染而致足癖。 (2)妊娠期 内分泌失调,使皮肤抵抗真菌的能力降低。 (3)肥胖者 指(趾)间间隙变窄,十分潮湿,易诱发间擦型脚癖。 (4)足部皮肤损伤 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真菌易于侵入。 (5)糖尿病患者 体内缺乏胰岛素使糖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易诱发间擦型足癣。 (6)长期服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手癣 又称鹅掌风,为发生在手掌、手指外的光滑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多继发于足癣。

临床表现 足癖常分为5种类型(手癣与脚癣相同): 1.间擦型 第3、4趾间,也可波及全趾,趾间皮肤浸软、脱皮、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有红色的糜烂面,有臭味,夏重冬轻。 2.水疱型 在足跖、足缘部,常有水疱成群或散在,局部皮肤潮红,有时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变为脓疱,以夏季多见。 3.鱗屑型 足跖部,损害以鱗屑为主,伴有稀疏而干燥的小水疱,局部有红斑、丘瘆,四季皆可发生,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4.角化型 足跟、足跖、足旁部,皮肤干燥粗厚、角化过度,皮肤纹理增宽,易发生皲裂,四季皆可发生,以冬季多见或加重。 5.体癣型 足背部,损害以典型的弧状或环状的体癖改变,常并发体癣,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1.水疱型脚癣 可外搽复方苯甲酸酊、十一烯酸软膏,或用10%冰醋酸溶液浸泡或应用1%特比萘芬霜剂、咪康唑霜剂,外用涂擦,连续2~4周。 2.间擦型 应尽量保持干燥,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水洗或使用肥皂,不要搔抓,可先用0.1%依沙吖啶(利瓦诺)液或3%硼酸液浸泡后涂敷含有5%水杨酸或5%~10%硫黄的粉剂,无明显糜烂时,可应用足癣粉、足光粉、枯矾粉,或局部涂敷复方水杨酸酊或复方土槿皮酊,连续15天,在渗出不明显时,可用10%水杨酸软膏按常规包扎。 3.对鱗屑型和角化型足癣 可用复方苯甲酸软膏、3%克霉唑软膏、2%咪康唑霜剂、10%水

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

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 根据病原菌种类临床常见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等,简述如下: 第一大类: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器官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是最重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之一,可局限于一个器官或呈播散性感染,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常危及生命。临床常见的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根据致病部位和组织学变化,可以分为浅部皮肤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肉芽肿、粘膜念珠菌感染和系统念珠菌病。对皮肤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和外生殖器念珠菌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涂片镜检发现菌丝、假菌丝和孢子诊断不难,且如果涂片有大量菌丝,提示念珠菌为致病状态,对诊断有重大意义。必要时做真菌培养,但须注意白色念珠菌是口腔正常菌群,故单纯培养阳性不能确定感染。深部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困难,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的结果不易解释。因此对疑似病例,应尽量采集各种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大类:曲霉病(aspergillosis)是曲霉菌属中的一些致病曲霉引起的疾病,近年来曲霉菌条件性感染发病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念珠菌感染的深部真菌病。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和室内环境,为实验室常见污染菌之一。曲霉属中某些种可引起皮肤、鼻窦、眼、耳、支气管、肺、中枢神经系统及播散性曲霉菌,也可导致变态反应或毒素中毒症等。在医院中以机会性感染最多

见,机会性感染的最主要易感因素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常见的曲霉病病原有以下几种: (1) 烟曲霉:可寄生于肺内,发生肺结核样症状,是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产生烟曲霉毒素。 (2) 黄曲霉;可引起肺、外耳道、皮肤脓皮病样曲霉菌病,某些菌株产黄曲霉毒素,引起中毒或致癌。 (3) 黑曲霉:除能引起曲霉菌病外,也能产生黑曲霉毒素。 (4) 构巢曲霉:可引起外耳道、咽喉、肺等曲霉病,可产生杂色曲霉毒素。 第三大类:隐球菌感染的病原主要是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人体表、口腔和肠道中。新型隐球菌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肺经血液播散时可侵犯所有脏器组织,主要侵犯肺、脑及脑膜,引起慢性脑膜炎,也可侵犯皮肤、骨、关节等部位。新型隐球菌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及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脚癣的用药指导

脚癣的用药指导 【疾病简介】 手足癣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是发生于掌、跖与指、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 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中医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脚湿气"、"香港脚"。 分类: 手、足癣根据症状不同分为三型:水疱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临床表现: 1.水疱型足底或手掌出现群集或散在的小疱,针尖或米粒大小,瘙痒较重,往往由于搔抓而继发感染,可 引起丹毒和淋巴管炎。 2.糜烂型主要见于足趾间,由于潮湿、浸渍而使表面发白,剥去白色表皮,为基底发红的糜烂,瘙痒较重, 在湿热条件下工作或生活的人多见。 3.鳞屑角化型此型以干性鳞屑、皲裂为主,皮肤角化较重,

干燥、粗糙、寒冷季节多见,多发生手足皲裂。 治疗: 1. 治疗原则除有继发性感染的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以外,以局部外用药为主,应用足够的疗程。 2.治疗药物 分三类: (1)口服药:时下各种抗真菌口服药异军突起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因为这类药必须达到 真菌所寄生的甲板处才能发挥抗菌作用,而且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且慢,吸收代谢又很快,所以用药量大,用药 时间长。另外,口服药均有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2)外用药:一旦发现有耐药现象应及时调整用药。有些病人患癣病在开始涂抹某种激素类抗菌药时感到 效果颇好,时间一长,却感觉“不灵”了。其实,这是由于耐药性造成的。 (3)治疗各类癣菌传统中药是首选:用中药外用治疗各类癣病,主要成份包括:土茯苓、苦参、白藓皮、

僵蚕、全虫、蜈蚣、白花蛇等名贵中草药,采用大剂量、大浓度,先熏后洗,每次洗、泡二十分钟以上。以达 到使药物强力渗透至皮肤角质层,彻底杀灭寄生在皮肤角质层内所有的癣菌,使癣菌得到整体治疗而根治,杜 绝复发的产生。 【模拟情景对话】 药师:您好!小姐,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 患者:我的脚近段时间非常痒,而且还起了小水疱。 药师:那请问您有上医院检查过吗? 患者:还没有,因为这几天真的好忙没时间。 药师:那可以让我看看您的症状吗? 患者:嗯,好的,您看 (药师检查患者的脚) 药师:您出现这样的症状多久了? 患者:一个多星期了 药师:您一开始是两只脚同时出现症状吗? 患者:不是,好像是右脚痒了三四天,左脚才开始痒的

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

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 浅部真菌病是由真菌侵犯皮肤的表皮、毛发、甲板引起的一组疾病,基本上是按人体各个部位命名的,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但也有少数是按菌种命名的,如花斑癣菌引起花斑癣。真菌侵入后不一定致病,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诊断上真菌培养和镜检是关键。各种浅部真菌病可相互伴发,预防的关键在于对病人原有的手癣、足癣、股癣、甲癣、头癣等进行积极治疗。治疗原则上以外用药物为主,包括水杨酸酊剂、1%益康唑或克霉哗霜、酮康唑等,根据癣菌种及皮损的不同而适当选用。除外用药物外,可适当内服抗真菌药物,但不能疗程过长,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易引起毒性反应与副反应。甲癣是浅部真菌病中最顽固难治的一种,有时临床治愈后还可能复发。【疾病特点】 1.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2~36℃,相对湿度95%~100%/,最适PH5.O~6.5。对外界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和X线均不能杀灭真菌,但在100℃左右,大部分真菌较短时间可死亡。 2.本组疾病大部为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均与密切接触传染源有关,必须抓好预防工作,从切断传播途径着手,以防止继续蔓延,最终达到消灭的目的。3.真菌的治疗效果与真菌的感染时间有关。感染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感染时间越长,治愈率越低。 【健康教育要点】 (一)住院健康教育 1.防治知识指导讲解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对人体的危害,提

高病人的防治意识,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告知应勤洗澡、勤洗晒毛巾、不混穿鞋袜,禁止共用脸盆、毛巾、指甲刀、梳子、枕头等,尽量避免和其他病人及有癣病的动物如猫、狗等密切接触。 2.饮食指导告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增加营养,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3. 皮肤护理指导嘱病人经常洗澡、洗换农物,保持衣物、鞋袜干燥、清洁,洗澡时尽量少用热水及肥皂。 4.用药指导指导根据不同皮损的部位、不同的癣菌种,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对伴有癣菌疹的严生足癣者,叮嘱切不可外用强烈的癣药膏或癣药水,以免刺激而播散。一般甲癣以局部治疗为宜,告知涂药前应先将病甲刮薄,涂药时注意保护甲周皮肤。由于阴部、股部的皮肤较娇嫩,应注意勿用刺激性较强的癣药水,以免刺激皮肤。尽量避免滥用可能影响机体抵抗力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以免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导致继发感染。 (二)出院健康教育 1.家庭护理指导告知出院后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改变混穿衣服、鞋袜和共用脸盆、毛巾等不良习惯,以免相互传染。家庭中有其他人患病,也应同时治疗。对公共用具应做定期的消毒,尤其是托儿机构、集体生活的人员更应注意。肥胖者应常洗澡,并在腹股沟内敷以扑粉。 2.复诊指导嘱咐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约,以免因疾病未xx而复发。一旦复发,及时就诊。

传染病: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隐球菌病)

传染病: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隐球菌 病) 深部真菌病 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称真菌病 真菌病为AIDS重要机会感染 浅部真菌病:主要侵犯含有角质的组织如皮肤、毛发、指甲等处,引起各种癣病 深部真菌病:侵犯皮肤深层和内脏,危害较大 真菌病病变: ①轻度非特异性炎:病灶中只有少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甚至无明显反应,如脑隐球菌感染; ②化脓性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如念珠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等; ③坏死性炎:出现大小不等的亚急坏死灶,常有明显出血,炎细胞较少,如毛霉菌病、曲菌感染等; ④肉芽肿性炎: 深部真菌病常见于免疫抑制的个体如AIDS、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于个体罕见 1 念珠菌病 由念珠菌引起 常发生于婴儿及消耗性疾病患者口腔,糖尿病妇女的阴道、会阴。阴道念珠菌病可发生于健康妇女,尤其是孕妇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多为继发性,常发生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终末期患者、恶性肿瘤及AIDS患者 2 曲菌病 由曲菌引起。曲菌可在身体许多部位引起病变,以肺部最常见 3 毛霉菌病 起始病灶常位于鼻腔,以后很快扩展至鼻窦和中枢神经系统,再扩张至肺和胃肠道

几乎全为继发性 4 隐球菌病 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 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也可发生在其他器官 多为继发性 开始吸入定位于肺,再播散至其他部位,特别是脑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呈增长趋势。病原体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新型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草地及鸽粪中。 表现: ①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大多合并全身性基础疾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 ②临床分为四型: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肉芽肿型、囊肿型。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及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③约半数以上伴脑神经受损,以视神经最常见,其次为第Ⅷ、Ⅲ、Ⅶ、VI脑神经。部分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④脑膜刺激征为早期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眼底水肿、锥体束征等。 乳胶凝集(LA)试验可检测感染早期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脑膜炎。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 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病愈之后,新发可再生,不遗留瘢痕。 (3)黑点癣:该病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主要侵犯儿童,其发病率位于白癣和黄癣之后。 头部损害与白癣相近似,亦呈鳞屑斑片,但病变面积较小而数目 比白癣多。此外,病发表现同白癣略有差异,主要呈低位性 断发,往往在距头皮1~2mm部位折断,有些甚至一出头皮便断。 这时观察患处头发仅见有黑点状的残留毛根,故名黑点癣。 (4)脓癣:脓癣是由嗜动物真菌,如石膏样小抱子菌或羊毛样小抱子菌感染所引起的。皮损多呈大块状痈样隆起,炎症反应剧烈,患处毛囊化脓,可以从中挤出脓汁。病变部位毛发容易折断秃落,残留的头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目录 •1概述 •2病因 •3流行病学 •4临床类型及症状 •▪头癣 •▪体癣 •▪股癣 •▪足癣 •▪手癣 •▪甲癣 •▪花斑癣 •▪癣菌疹 •5诊断与鉴别 •▪辅助检查 •▪鉴别 •6治疗 •▪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7预防 1概述 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皮肤病,并非浅部真菌病。因此,我们务必深刻理解“癣”的真实含义,切莫混淆。

2病因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 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3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据上海几家医院报告,该类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队依据1985年空军医院调查滇桂前线官兵发病情况的资料:该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查体,结果发现罹患浅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我校附属一、二院对1955-1964年门诊初诊费40731病例统计,本类疾病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发生与菌种类别、个体抵抗菌力及环境有关,但这一类皮肤病之所以流行这般广泛,发病率如此

医生警惕:烂脚丫、手癣、足癣系统治疗的药物总结

医生警惕:烂脚丫、手癣、足癣系统治疗的药物总结 手足浅表性真菌感染(手、足癣) 一、概述 足癣:又称脚癣或香港脚,是发生于脚掌、跖与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接触足癣患者; 二是使用足癣者的鞋袜、日常用品。 手癣:又称鹅掌风,为发生在手掌、手指外的光滑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多继发于足癣。 诱发足癣的因素: (1)多汗者 (2)妊娠期妇女 (3)肥胖者 (4)足部皮肤损伤 (5)糖尿病患者 (6)长期服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1)间擦型 (2)水疱型

(3)鳞屑型 (4)角化型 (5)体癣型 往往几型同时存在,以某型较为显著。自觉瘙痒、抓破后常继发感染。 三、药物治疗 (一)非处方药(熟悉常用药名,理解选药原则) 1、可选药物: 复方苯甲酸、十一烯酸、水杨酸、克霉唑、 咪康唑、特比萘芬,尿素,酊剂、软膏外用涂 擦; 冰醋酸溶液、依沙吖啶液(利凡诺)、硼 酸液清洗、浸泡; 硫黄粉、足癣粉、足光粉、枯矾粉等粉剂。 2、选药原则 ① 水疱型——溶液剂、酊剂、软膏剂、 霜剂 ② 鳞屑型和角化型——软膏剂、霜剂 (封包治疗!) ③ 间擦型、糜烂型——溶液剂、酊剂擦 洗至无渗出后,用粉剂(硫黄粉、足癣粉、足 光粉、枯矾粉)或软膏剂。

3、手癣 治疗手癣的最佳方法是采用药物封包治疗。 睡前选用10%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20%尿素乳膏(可任选其一)涂敷于手上,按摩5分钟,用塑料薄膜和3层纱布包好,每隔1~2日换药1次,连续1~2周。 环吡酮胺——是近年来外用抗真菌药物研究的热点。 该药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兼具抗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及抗炎的作用,因此很适合治疗易继发细菌感染的趾间型足癣。外用,均匀涂于患处,1日2次,涂后应轻轻搓揉数分钟,2周为一疗程。 联苯苄唑乳膏——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真菌病,如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等。外用,一日1次,2~4周为一疗程。涂布患处,并轻轻揉搓几分钟。 (二)处方药(掌握用药原则) (1)角化皲裂型足癣:推荐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① 伊曲康唑:临床上应用于深部真菌所 引起的系统感染。一般1日100~200mg, 一天两次,连服一周,甲癣需每月服一周,连 续3月,个别情况下疗程延长到6个月。 ② 特比萘芬:治疗严重的体股癣、手足 癣和甲癣。 1日250mg,1天1次,连续服2周、4 周或2~3个月。 (2)对有化脓感染的脚癣者: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药店店员医药基础知识---手、足癣

药店店员医药基础知识---手、足癣 一、什么是手、足癣 手足癣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中医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脚湿气”、“香港脚”。 二、引起手、足癣的原因 手足癣是致病性真菌感染指(趾)间及掌跖皮肤所致,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感染。近几年来,白色念珠菌及其他酵母样菌感染也屡见不鲜,足癣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公用拖鞋、公用洗脚盆、公用浴池,以及毛巾互相感染;手癣大多由足癣感染而来,常由搓足引起。 三、手、足癣有哪些症状 手、足癣根据症状不同分为三型: 1. 水疱型足底或手掌出现群集或散在的小疱,针尖或米粒大小,瘙痒较重,往往由于搔抓而继发感染,可引起丹毒和淋巴管炎。 2. 糜烂型主要见于足趾间,由于潮湿、浸渍而使表面发白,剥去白色表皮,为基底发红的糜烂,瘙痒较重,在湿热条件下工作或生活的人多见。 3. 鳞屑角化型此型以干性鳞屑、皲裂为主,皮肤角化较重,干燥、粗糙、寒冷季节多见,多发生手足皲裂。 四、相互沟通 (一)患者主诉 多年来患有香港脚,夏季严重,脚趾间奇痒,有小水疱,用手搓揉后,水疱破裂,基底发红,可挤出液体,冬季则脚后跟皲裂,拟购买一些非处方药治疗。 (二)药师/店员查询 首先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曾经用过什么药物,然后进一步查询: 1. 您的足癣是否已有好多年了?(足癣不易彻底治愈,主要因患者治疗不耐心,治疗方法不得当,导致反复发作,夏季尤甚.)

2. 您家属中有类似病情的人吗?(一般家中可能因公用拖鞋、毛巾等互相感染.) 3. 您手部,如手掌或手指间也经常发痒,有时会有水疱吗?(因经常搓足而引起手部感染真菌.) 4. 您冬季发生手足皲裂吗?(皮肤角化,寒冷冬季常见.) 五、病情评估:患者可能为浅部真菌感染,表现为足癣,手部也有轻微感染,长期未得到彻底根治。 六、对症选药 (一)西药非处方药 1.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Terbinafine Hydrochloride Cream)又称兰美抒,是新一代高效广谱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的抑制麦角固醇合成中,所必需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疗程短三大特点。治疗手足癣,一日2次涂于患处。其他剂型有溶液剂、凝胶剂、软膏剂,浓度均为1%。 2. 复方十一烯酸软膏(Compound Zinc Undecylenate Ointment)本品能抑制真菌的繁殖,每10克中含十一烯酸0.5克,十一烯酸锌2克。用于手、足癣,涂于患处,一日1~2次。 3. 环吡酮胺软膏(Ciclopirox Olamine Ointment 1%)又称环匹罗司胺。为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等,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均匀涂于患处,一日2次,涂后轻轻搓擦数分钟,2周为一疗程。其他剂型有乳膏剂、涂膜剂,浓度均为1%。 4. 复方苯甲酸软膏(Compound Benzoin Acid Ointment)本品有溶解角质和抗真菌作用。每支10克,有浓、淡两种,分别含苯甲酸1.2克和水杨酸0.6克,或苯甲酸0.6克和水杨酸0.3克涂于患处,一日1~2次。其他剂型有乳膏剂、酊剂(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酊)。 5. 水杨酸复合洗剂(Compound Salicylic Acid Solution)内含水杨酸、苯甲酸、硼酸、乳酸等。成分组成是15克/包的粉溶液剂和6克/瓶的溶液剂。外用前临时配制,将粉剂15克或6克溶于1000毫升沸水中,待温热后,将患手/足置入浸泡30分钟,一日1次,可用2次,用于真菌感染引起的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有消毒防腐以及溶解角

中医外科:癣

中医外科:癣 第六节癣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皮肤病。 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癣都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一直是皮肤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本节只讨论浅在的常见皮肤真菌病如:头癣、手脚癣、体癣等。 【病因病机】 皮肤浅部癣之病因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病发于头皮、毛发,则发为白秃疮、肥疮;病发于趾丫,则发为脚湿气;发于手掌部,则为鹅掌风;发于体表、股阴间,则为紫白癜风、圆癣、阴癣等。其风热盛者,多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湿热盛者,则多渗流滋水,瘙痒结痂;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则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诊断】 1.临床表现 (1)白秃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 本病是头癣的一种,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损特征是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头发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自觉瘙痒。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但发缘处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遗留瘢痕。 (2)肥疮相当于西医的黄癣。 本病为头癣中最常见的一种,俗称“黄癞”,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皮损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初起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干后结痂蜡黄色。其特征是: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

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病变部位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黄痂。病变区头发干燥,失去光泽。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当病变痊愈后,则在头皮留下广泛、光滑的萎缩性疤痕。头皮四周约1cm左右头皮不易受损。 本病多由儿童期染病,延至成年始趋向愈,甚至终生不愈。少数糜烂化脓,常致附近出现臖核肿痛。 (3)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本病以成年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波及双手。夏天起水疱病情加重,冬天则枯裂疼痛明显。 皮疹特点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后,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鹅掌风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4)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脚癣。 本病以脚丫糜烂瘙痒而有特殊臭味而得名。若皮损处感染邪毒,足趾焮红肿痛,起疱糜烂渗液而臭者称“臭田螺”、“田螺疮”。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潮湿,发病率高。多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发病季节明显,夏秋病重,多起水疱、糜烂;冬春病减,多干燥裂口。 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但常以一二种皮肤损害为主。 ①水疱型多发在足弓及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皮下水疱,瘙痒,疱壁厚,内容清彻,不易破裂。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显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②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尤以3、4趾间多见。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疼痛,渗流血水方止。此型易并发感染。 ③脱屑型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表现为角化过度,干

圆癣(体癣)

圆癣(体癣) 圆癣(体癣) 圆癣(体癣)是生于体表的一种浅部真菌病。多发生于面、头、躯干、四肢,因其 状如苔藓,浸淫滋漫,多呈圆形,又因似钱币之状,故民间俗称“金钱癣”或。铜钱 癣”。其特征是: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中心有自愈倾向,但四周有活动性边缘。本病常于 炎热夏季发作,冬季好转。青壮年较多.多由鹅掌风、脚湿气、阴癣、灰指甲传染而来。 即现代医学中的体癣。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如隋《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圆癣候》中说:“圆癣之 状,作圆文隐起,四畔赤,亦痒痛是也.”清《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癣》中说:“初起如 钱,渐渐增长,或圆或否,有匡廓,痒痛不一”。 [病因病机] 环境多热挟湿,或肤热多汗,风、湿、热、虫侵袭皮肤,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则 气血否涩,蕴积肌肤,发为此疾,或由患癣的猫、狗直接接触传染;或衣物用具间接传 染;或患者自身传染而引起本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平滑皮肤上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故病菌为红色毛癣菌、须癣 毛癣菌、狗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辨病] 1 临床表现初起在皮肤上出现群簇针头大小的淡红色丘疹或丘疱疹,中心似愈, 向周围扩大,逐渐形成圆形,小者则称笔管癣或雀目癣,如钱币

者称金钱癣,圆而不整 者称为荷叶癣。皮疹大小、数目不定,可互相融合,重叠形成多环状或大片损害,边缘 清楚,常高起作堤状,其上覆盖细薄鳞屑,中央炎症较轻或色素沉着,有时皮损可泛发 全身或大部分肢体。炎症较重时,边缘常有断断续续水疱、脓疱、结痂,排列成弧形或 环形,鳞屑较厚,儿童的圆癣可形成特殊的花环状。 本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病程缠绵,很少自愈。天气转凉时,汗水减少,皮肤微 燥,此时似好转,隐而不显,但是翌年夏初,复又再发,周而复始,经年不愈。 2 诊断要点 2。1 本病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 2。2 皮损大小、形态不一,为圆形、同心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炎性红斑块. 病变向四周蔓延,边缘呈细小的丘疹、水疱、结痂及鳞屑、瘙痒,中央常有自愈倾向。 2.3 本病缠绵难愈,夏重冬轻。 3 鉴别诊断 3.1 风热疮(玫瑰糠疹) 多发于胸胁与股内,斑疹数目较多,皮疹长轴与皮纹一 致,有母子斑之分,为圆形或椭圆形,呈淡玫瑰色,无中央自愈倾向,病情呈急性,病 程只有数周,不易复发. 3.2 白疙(银屑病) 皮疹有时呈环形,但基底部为淡红色浸润,上覆有多层性银 白色鳞屑,银屑叠起,呈点状或斑片,剥离银屑时,可露出潮红浸润面及筛状出血点。无

股癣及其治疗

股癣及其治疗 股癣多数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引起。它们主要感染人体浅表组织,故又称为浅部真菌。其形态可分为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7℃,通过培养一般1~2周可生长良好,少数癣菌不易人工培养,如花斑癣菌和鼻孢子菌。一般真菌对酸、碱、乙醇等化学试剂比细菌耐受,实验人员常利用这一点,将皮肤和标本中的杂菌杀死后,再做真菌培养。 股癣可通过性接触或其他的直接接触如同床共被或直接同已被感染的动物如狗、猫、兔等接触而感染;也可因间接接触已被患者污染的衣物用具而感染;也可由自身的手、足甲癣引起自身感染;也可因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或糖尿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情况下诱发感染。 本病常发生于夏季和炎热潮湿地区。男多于女。 浅部真菌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表皮角质层内,其代谢产物作为毒素或变态反应原引起皮肤炎症。 股癣多发生于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其损害表现为首先在股内侧上端与阴囊对应部出现小丘疹或水疱,向周围发展,形成半环形损害。皮损边缘清楚、隆起。炎症减退后皮损呈红棕色,伴有鳞屑。常为单侧,亦见有双侧对称分布。由于该部位多汗、潮湿、易磨擦,故炎症反应一般比体癣重。男性股癣左侧较重,皮损面积较大,常伴剧烈瘙痒,有时可波及到阴囊和阴茎,严重时可向前后上方蔓延。妇性股癣多累及臀部、耻部,甚至损害至下腹部和腰部,形成大片皮疹。 依据上述症状和损伤部位皮屑做真菌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要与银屑病、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等相鉴别。 治疗:以外用药为主。洗净患部可搽复方苯甲酸软膏、克霉唑霜、2%咪康唑霜或1%益康唑霜,每日2次,连用2~4周。因腹部皮肤柔嫩,应避免外用有刺激性的癣药。对皮损广泛、炎症严重、治疗效果不良的顽固病例,可考虑口服灰黄霉素片,每日0.6克,连续2~4周,或酮康唑片,每日0.2克,连用4~8周。中药治疗可外用5%硫磺软膏,每日2次连续2~4周。 股癣是指股内侧、会阴、臀部感染真菌后引起的皮肤病。股癣的真菌可以通过内衣、浴巾等传播,也可通过性生活传播,故股癣也被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股癣就一定是通过性交传染的,临床上80%以上的股癣是通过非性交传播的。 在我国引起股癣的病原体主要是毛癣菌属的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毛癣菌,表皮癣菌属的絮状表皮癣菌以及少数白色念珠菌。

《外科正宗》对癣病的论治

《外科正宗》对癣病的论治 癣病即西医所谓的浅部真菌病,指浅部真菌(如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等)在头皮发根、黏膜、手足部、指趾甲、腹股沟及机体其他部位表皮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此类疾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据统计其发病率可占全部皮肤病的1/4左右[2],具有传染性,而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多选用外用或口服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但存在疗程长,患者依从性差,口服药物易导致肝脏损害,外用药物渗透性弱,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等治疗难点[3]。而中医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指导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治疗本病,在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癣”的含义甚广,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统称为癣[4],不仅包括浅部真菌病,还包括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等疾病[5]。笔者在学习《外科正宗》的过程中发现,陈实功对癣病的论述颇多,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方面形成了一套详尽的理论体系,对现今的临床诊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浅述如下。 列症详尽,描述形象 《释名》曰:“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说文》曰:“癣,干疡也。”说明本病病程长,初起病灶很小,而后很快向周围发展,有落屑、扩散的特征[6]。初起以瘙痒为主,抓搔有白屑脱落或津液渗出;久病者,皮肤损害范围扩大,皮肤增厚,粗糙干燥顽硬,瘙痒明显。本病形式多样,《外科正宗·顽癣第七十六》描述:“发之大小圆斜不一,干湿新久之殊。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湿癣如虫形,搔之有汁出;顽癣抓之则全然不痛;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马皮癣微痒,白点相连;狗皮癣白斑相簇。”书中涉及癣病种类全面,临床表现描述生动、详尽,与现代诸多皮肤病相吻合。例如“顽癣”“钮扣风”相当于西医的体癣、银

真菌性皮肤病讲稿

真菌性皮肤病(Dermatoses due to Fungi) 真菌病 是由真菌引起得感染性疾病 真菌概念 ●为真核细胞生物,不含叶绿素 ●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基本结构为菌丝及孢子,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又可分为酵母菌(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菌落呈乳酪样。和霉菌(由菌丝组成):呈毛样。 ●有性或无性繁殖,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 ●约10万种以上,其中约有200余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 真菌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温度22度~36度,湿度95%~100% 临床分型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 ●浅部真菌病:浅部真菌只侵犯毛发、表皮、甲板所致(如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等) ●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侵犯内脏器官、骨骼、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也可侵犯皮肤、粘膜(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 实验室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检查有无菌丝或孢子,但不能确定菌种 真菌培养:(毛发、皮屑、甲屑、痰、等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适宜温度22℃—28℃,但深部真菌为37℃。培养1~3周),形成菌落,菌落形态是鉴别真菌的重要依据。其结果有诊断价值。 头癣(Tinea capitis) 概念和分型 ●是指累及头皮和毛发的皮肤癣菌感染 ●临床分型:黄癣、白癣和黑点癣,脓癣(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病因: ●黄癣──许兰氏黄癣菌 ●白癣──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黑点癣──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 主要通过与癣病患者或患畜密切接触传染,污染的理发工具、帽子等也可间接传染

三种头癣的特点与鉴别 ━━━━━━━━━━━━━━━━━━━━━━━━━━━━━━━━ 黄癣白癣黑点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病情况散发或流行于农流行于城市儿童散发或流行于城 村儿童和成人乡儿童和成人 头皮损害黄癣痂→萎缩性白色鳞屑斑(母小片白色鳞屑斑 瘢痕斑),小的卫星 样损害(子斑) 头发损害干枯、细黄、弯 2~4mm高位断低位断发呈黑点 曲、参差不齐,发有菌鞘状 发际不侵犯 滤过紫外暗绿色荧光亮绿色荧光无荧光 线灯 直接镜检发内菌丝、孢子发外密集小孢子发内孢子呈链状 预后瘢痕,秃发自愈无瘢痕瘢痕、秃发 ━━━━━━━━━━━━━━━━━━━━━━━━━━━━━━━ 脓癣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 ●炎性毛囊丘疹→炎性肿块 ●瘢痕、秃发 诊断: 临床表现+真菌学 检查(直接镜检和培养) 鉴别诊断 ●石棉状糠疹 ●头皮银屑病 ●头皮脂溢性皮炎 治疗 采用“服(药)、搽(药)、洗(头)、剪(剪发)、消(毒)” 五字方案。 一、服 灰黄霉素 成人0.6~0.8/日,或儿童10~20mg/kg/日,分2~3次口服,疗程14~21天。 伊曲康唑 成人200mg qd 或儿童3~6mg/kg/ 日,疗程 4~6周特比萘芬 成人250mg qd 或儿童62.5~125mg/ 日,疗程 4~6周 二、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