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

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病愈之后,新发可再生,不遗留瘢痕。

(3)黑点癣:该病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主要侵犯儿童,其发病率位于白癣和黄癣之后。

头部损害与白癣相近似,亦呈鳞屑斑片,但病变面积较小而数目

比白癣多。此外,病发表现同白癣略有差异,主要呈低位性

断发,往往在距头皮1~2mm部位折断,有些甚至一出头皮便断。

这时观察患处头发仅见有黑点状的残留毛根,故名黑点癣。

(4)脓癣:脓癣是由嗜动物真菌,如石膏样小抱子菌或羊毛样小抱子菌感染所引起的。皮损多呈大块状痈样隆起,炎症反应剧烈,患处毛囊化脓,可以从中挤出脓汁。病变部位毛发容易折断秃落,残留的头

发极为松动、拔取毫不费力。痊愈后常留瘢痕,用病发进行真菌镜检和

培养皆为阳性。

本病自觉症状常诉说疼痛或轻痒,多伴发颈侧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还出现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2.体癣除去头部、掌跖、腹股沟、阴部和甲以外,人体表面光滑皮肤感染皮肤癣菌所发生的皮肤病统称为体癣。本病常见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

体癣多见于儿童,其次是青少年。本病临床表现与致病真菌种类及个体反应有关。皮疹开始为红斑或丘疹,随后损害渐渐呈远心性向四周扩展,病灶中央有自愈倾向,日久成为环形。环的边缘稍微比邻近正常皮肤高起,该处炎症较明显,其上有小丘疹、水疱或鳞屑附着。有时,环形中央又可出现皮疹,新的皮损也渐渐扩大成环形,如此陆续发生而形成多层同心环。本病皮损大小有差别,数目也不定,全身泛发较少见,且分布也不对称。但如果患者有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激素和

免疫抑制剂时,皮疹有可能出现全身播散状分布。

3.股癣本病为发生于股部上方内侧面的一种特殊型体癣。其病原菌以絮状表皮癣菌为常见,别的皮肤癣菌亦可致病。

股癣绝大多数为成人男子,女性甚少见。常为单侧,也可两侧对称分布。病情严重者,皮损可向上蔓延直达下腹部,往后扩展波及臀部,向下延伸而累及股部他处。

该病与体癣相比较有下面四点不同:

①股癣损害形态罕见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不规则形或弧形。

②股癣皮损往往表现为苔葬样变或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样变。

③股癣较容易并发细菌感染。

④股癣自觉瘙痒更为剧烈。股癣一般从足癣或手癣自身传染引起的。病情与季节变化有关,通常入夏复发或加重,到冬天可缓解。病程缠绵,必须耐心医治方能痊愈,否则易复发。

4.足癣足癣系致病真菌感染足部所引起的最常见浅部真菌病,我国民间称之为脚气或湿气。本病主要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等。此外,由白念珠菌引起也屡见报告。

足癣以中青年发病占多数,儿童、老年患者较少见,这可能与这些人活动少、趾间较干燥有关。足癣是我国常见多发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根据其皮损临床表现,足癣大致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和浸渍糜烂型。

(1)水疱鳞屑型:在趾间及足底处可见针头至粟粒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较厚,疏散或密集分布,邻近皮疹可融合,形成较大水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转为鳞屑。

(2)浸渍糜烂型:惯发于趾间,患处潮湿而多汗。皮疹初起为浸渍,因瘙痒或揉擦后招致表皮破损,后转呈糜烂潮红湿润,可伴渗液,常发出难闻恶臭。

(3)角化过度型:颇为常见,好侵犯足底、足侧、趾间及足跟部。皮损表现为鳞屑,角质增厚,粗糙变硬,间有软裂,每至冬季病情尤重。

以上三型的皮损往往同时掺杂互见,只不过是以其中哪种皮损为

主,就称为该型足癣。例如水疱型是以水疱为显著表现,其间也可见少许糜烂或鳞屑。

本病自觉剧痒,以水疱型和趾间糜烂型尤甚。足癣发病与季节有关,往往冬轻夏重。

5.手痹手癣是发生于掌面的浅部直菌病,可以是原发,但多数是从足癣自身传染而来。病原菌与足癣相同,临床表现也和足癣差不多。由于手是露出部位,通风性比足要好得多,故临床无指间糜烂型呈现,而仅见水疱型和鳞屑角化型。临床偶见糜烂出现,但往往是念珠菌感染所致,而并非皮肤癣菌引起的。

6.甲癣甲癣是甲部感染皮肤癣菌所致的,俗称灰指甲;若由非皮肤癣菌所引起甲的病变则称甲真菌病。甲癣病变始于甲远端、侧缘或甲褶部,表现为甲颜色和形态异常。多呈灰白色,且失去光泽;甲板增厚显著,表面高低不平,其质松碎,甲下常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有时甲板可与甲床分离。甲癣病程缓慢,如不医疗可罹病终身。

7.花斑糠疹又俗称汗斑。本病是由寄生于表皮角层的马拉色菌所引起的。本病惯发于颈和胸背部位,有时上肢近端也被波及。基本损害为斑疹,大小如黄豆。新疹是黄褐色或棕褐色,旧的病变呈灰白色。皮损表面附有微量糠状鳞屑,相邻皮疹可互为融合成较大的不规则病灶。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稍有痒感。

【诊断及治疗】

1诊断浅部真菌病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一般较容易。必要时可进行如下辅助检查:

(1)真菌显微镜检查:对诊断有确诊作用,如阴性也不能排除癣的诊断。

(2)真菌培养:一般5天左右即可见菌落生长,随后可进行菌种鉴定。如经3周培养无菌落生长,可报告培养阴性。

(3)滤过紫外线灯检查:在临床上对浅部真菌病,尤其头癣的诊断可提供重要参考。

2.治疗未累及毛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采用局部疗法均可收效,但须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皮损表现,而采用不同剂型的癣药。常用的广谱抗真菌剂包括嘎类及丙烯胺类药物,嘎类包括咪康嗖、益康哇、酮康嗖及克霉嗖等。如果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失败或者头癣、甲癣患者,亦可考虑予以伊曲康嗖、氟康哇或特比蔡芬口服,一般经联合用药后可以治愈真菌感染。

【护理】

1.一般护理

(1)环境:浅部真菌病一般以门诊治疗为主,告知患者居住环境应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流通,每天定时通风,保持适宜室温和湿度。

(2)起居:为避免交叉感染,内衣、拖鞋、毛巾应专用,不去公共浴室,头癣患者剃发后剃发工具应彻底消毒。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平时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内衣、被服应柔软、舒适,污染后及时更换,减少交叉感染机会。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脚、鞋袜,并要保持皮损处通风、干燥。

(3)饮食:浅部真菌感染患者伴急性感染或渗出较多时,忌食蘑

菇、海鲜、酒类及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食物,多吃含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4)心理:有些患者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容易产生情绪抵抗。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共同配合,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增强信心,消除紧张情绪,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

2.专科护理

(1)病情观察:观察皮疹变化、有无新发皮疹和瘙痒是否好转等。外用药物后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果出现红肿、渗液、皮疹增多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对头痹患者应增加剧头频率。若有口服抗真菌药物,需密切观察有无治疗副作用出现,如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2)皮肤护理:患者进行温水浸浴或淋浴,一般使用比较柔和的沐浴液,避免使用去脂效力强的硫磺皂,洗澡水温不宜太高,洗澡后全身使用润肤剂。瘙痒明显的患者,嘱每周修剪指甲2次,尽量避免搔抓和肥皂热水烫洗。瘙痒难忍时可增加用药频次,并用纱布轻轻按压;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情绪时,酌情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或镇静药物。

(3)治疗护理:患者瘙痒难忍时,不可用手用力搔抓,可以指导患者看报、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瘙痒症状。手足癣有渗出,糜烂时可外涂2%甲紫(龙胆紫),要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外用药宜低浓度无刺激性,以保护滋润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每次涂药前,先清除皮损处的鳞屑和痂皮,头癣涂药时应剩除

头发。不可随意使用含激素类外用药膏涂抹患处,以防痹病进一步恶化。指导患者在家使用外用药物时,涂药之前先全身洗澡清洁皮肤,腋下、眼睑、生殖器等皮肤敏感部位需涂刺激性小的药物,头皮、手臂和小腿等皮肤用药时选用轻度刺激的药物从局部逐渐扩大应用,要避免进入眼睛和鼻部。内服抗真菌药需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4)特殊类型的护理:

①甲癣:注意勤剪指甲,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播,涂抹外用药时应磨削增厚的指甲,并可局部封包。

②头癣:头癣因侵袭程度较深,注意按疗程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勤洗头、剃头,注意卫生,防止交叉传染。

皮肤科疾病用药,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皮肤科疾病用药,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皮肤科疾病用药 概述 皮肤病外用药特点 1.外用药经皮吸收决定着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2.应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浓度的药物。如面部损伤选择低浓度,手掌足趾的损害选择高浓度。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皮肤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萎缩和发生感染。 外用药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2.药物浓度要适中。有刺激性的药物要从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 4.注意用药方法和个体差异。 6.适当的用量。 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1.浅部真菌病: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 2.深部真菌病:皮下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抗生素类 (1)多烯类: 1)两性霉素B:抗真菌活性最强,唯一可用于治疗深部和皮下真菌感染。 2)制霉菌素: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不易产生耐药性。毒性大,不宜注射。 (2)非多烯类:灰黄霉素,不用于深部真菌。 2.唑类 (1)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

(2)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3.丙烯胺类: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为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剂。 4.吗啉类:阿莫罗芬 作用机制: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 5.吡啶酮类:环吡酮胺。 作用机制: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钾离子和其他内容物漏出,细胞死亡。渗透性强,可渗透过甲板、渗入甲下,部分可进入甲床。 6.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二、用药监护 (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适宜联合应用 1.在体、股、足癣尚未根治之前,禁止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加重病情。 2.在症状消失后需再持续治疗1~2周,防止复发。 3.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者,系统治疗,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口服。 (二)注意对手足癣的预防与合理用药 1.患者同时患有手、足癣,必须同时治疗。 2.保持足、体、股、大腿皮肤的干燥。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实用皮肤病诊疗指南

实用皮肤病诊疗指南 一、了解常见皮肤病的分类和症状 1. 皮癣 皮癣是一种多发性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它表现为红色、圆形或椭圆 形斑块,边界清晰,有明显的鳞屑和瘙痒感。 2.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性慢性皮肤炎,主要特征是异常增生的表皮细胞导致 红斑、鳞屑和局部发红等症状。 3. 湿疹 湿疹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炎。它通常引起红斑、水泡、渗液和湿润 的皮肤,并且伴有剧烈的瘙痒。 4. 疱疹 疱疹是由带状单核细胞增殖性杯子孢子菌引起的传染性毒物质和刺激所导致。它表现为水泡和溃口,范围从小面积到远达全身。 5. 痤疮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主要影响面部、胸部和背部。它形成红斑、 丘疹、脓包和结节。 二、掌握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则 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在进行任何皮肤病诊断之前,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有关个人健康史、家族史、职业史以及过敏情况等方面问题。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因和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2. 观察皮损 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损伤,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和位置等方面。同 时还需要注意其他相关特征,如鳞屑、水泡、渗液或溃口等。 3. 发送实验室检查 如果初步诊断无法确定或需要进一步确诊,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送实验 室检查。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液检查、皮肤组织活检或真菌培养等。 4. 根据不同皮肤病选择适当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皮肤病和患者个体差异,医生可以选择各种治疗方法,包括外用 药物、口服药物、光疗和手术等。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常见皮肤病的治疗与护理 1. 皮癣的治疗与护理 对于轻度的皮癣感染,外用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瘙痒和鳞屑。而对于复杂、广泛的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此外,保持患处清洁干燥也是重要的。 2. 银屑病的治疗与护理 银屑病通常使用局部药物,如类固醇类药膏或维甲酸类药物来减少红斑和鳞屑。重度银屑病患者可能需要内服免疫调节剂来控制免疫反应过程。 3. 湿疹的治疗与护理 湿润的湿疹患处需要保持清洁和干燥,可以使用含有保湿成分的外用药物, 如激素类药膏或角质溶解剂。对于严重瘙痒的情况,口服抗过敏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皮肤科银屑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银屑病的诊疗护理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病程长,有易复发倾向,有的病例几乎终生不愈。该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影响较大。临床表现以红色丘疹、斑块上覆有鳞屑为典型症状,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多在冬季加重。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自然发病率为O123%〜3%。 【病因及发病机制】 银屑病有明显的家族史,现代免疫学技术检测发现本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银屑病病变处的表皮细胞周期为36小时,比正常者缩短约7/8;临床上常见到银屑病的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特别是儿童急性点滴状银屑病,推测银屑病是对细菌毒素的变态反应。精神异常、外伤、手术、季节变化、潮湿、射线照射、内分泌变化、血液流变学改变、妊娠、刺激性食物及某些药物(如普蔡洛尔、锂盐、抗疟药等)均有可能诱发本病或使之加重。 【临床类型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 1寻常型银盾病是最常见的临床类3)。皮损可分布于全身,好发于四肢伸侧、肘、膝、头皮和腰背部。初起皮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可缓慢扩大或融合成红色斑块,形状各异,斑块上覆有银白色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腊滴现象(刮除整层鳞屑时有如轻刮蜡滴)、薄膜现象(皮损斑块处鳞屑增厚,易刮除,刮除后出现一层淡红色发

亮的半透明膜)与点状出血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为寻常型银屑病特征性表现。本病病程长,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期间可反复发作。根据病情的发展,可分为进行期、稳定期和退行期。还有一种类型为急性点滴状银屑病,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常有链球菌感染史,起病急,皮疹迅速分布于全身,多为丘疹、斑丘疹,颜色潮红,上覆有白色鳞屑,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感。搔抓皮损处和使用机械性刺激有可能造成旧皮损未消退,又不断出现新皮损,皮损周围有红晕,表面鳞屑较厚,也称同形反应。 2.脓疤型银屑病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起病急,可有数年的寻常型银屑病史,然后发展成脓疱型银屑病。男女均可受累。局部刺激、妊娠、服用避孕药、感染和停用糖皮质激素均为促发因素。临床特征为患者突然出现全身皮肤红斑、水肿、泛发性密集的黄白色浅在性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无菌性小脓疱,同时伴有高热、全身不适和关节肿胀等症状。 (2)环状脓疱型银屑病:皮损在银屑病发作时出现或在泛 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病程中发生,倾向于扩展和形成扩大的环,环形红斑上出现脓疱为其主要特征。 (3)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本型银屑病缺乏全身症状,包括两种类型,即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和连续性肢端皮炎。 (4)疱疹样脓疱病: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病程可持续至分娩后数周。临床特征类似于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全身症状严重,可因体温调节障碍和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真菌性皮肤中医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 真菌:进化比较高的生物,动物的细胞核、核仁、细胞膜、细胞器,还有人类细胞没有的细胞壁。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少数是按皮损形态命名,如花斑癣;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易侵犯免疫力低下者。 中医病因病机 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 若风热盛,则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若湿热盛,则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若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所致,则见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风盛则痒剧,湿盛则滋水明显,瘙痒结痂,热盛则红斑明显。病久营血不濡,则皮肤肥厚、干燥,毛发干枯失润,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鹅口疮。 一、头癣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 由于致病菌种的不同和病情表现的差异,一般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与接触患癣的动物有关,患儿的病发、头屑、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相互传播。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等可作为传播媒介。 黄癣俗称“瘌痢头”。 头皮:黄癣痂,鼠臭味。严重的可累及面、颈及躯干等处。 毛发:早期,病发无光泽,但不折断,干枯。后期,毛囊萎缩,毛发脱落,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 自觉症状:瘙痒。 预后:常自幼患病,直至成年始逐渐愈合,在头皮上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其上只见少数残留稀疏的头发和黄痂。目前新发病例罕见。 白癣:头癣中最常见, 中医称白秃疮。 头皮: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 毛发:斑内头发略稀疏、无光泽,“高位断发”灰白色菌鞘。 自觉症状:自觉痒感。 预后:损害一般发展至半年后不再扩大增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至青春期趋向自愈。青春期后皮脂分泌中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繁殖。若无继发感染,不留瘢痕,愈后头发可完全生长。 黑点癣: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头皮:初起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以后发展成为多数甲盖大小的鳞屑小斑,散在于头皮或枕部,小斑亦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斑片。 毛发:患处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留下残发在毛囊口,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 预后:本病发展缓慢,可终年不愈,愈后可留瘢痕形成、脱发。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目录 •1概述 •2病因 •3流行病学 •4临床类型及症状 •▪头癣 •▪体癣 •▪股癣 •▪足癣 •▪手癣 •▪甲癣 •▪花斑癣 •▪癣菌疹 •5诊断与鉴别 •▪辅助检查 •▪鉴别 •6治疗 •▪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7预防 1概述 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皮肤病,并非浅部真菌病。因此,我们务必深刻理解“癣”的真实含义,切莫混淆。

2病因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 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3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据上海几家医院报告,该类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队依据1985年空军医院调查滇桂前线官兵发病情况的资料:该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查体,结果发现罹患浅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我校附属一、二院对1955-1964年门诊初诊费40731病例统计,本类疾病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发生与菌种类别、个体抵抗菌力及环境有关,但这一类皮肤病之所以流行这般广泛,发病率如此

皮科宝典丨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

皮科宝典丨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 真菌为真核生物,以腐生、共生和寄生等多种方式与自然环境、人类和其他生物发生着广泛联系。真菌总种数约为150万种,已描述的约10万种,其中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大概300余种。 真菌概述 皮肤科常见致病真菌的分类位置 子囊菌门:包括50%已知真菌种,80%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双相真菌(37℃为酵母相,27℃为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丝状菌:皮肤癣菌(表皮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青霉、曲霉的有性期。另包括枝孢霉属、枝孢瓶霉属、瓶霉有性期、弯孢霉、链格孢霉、部分暗色真菌等。 •酵母菌,有13个属,以念珠菌最常见。 接合菌门:分毛霉目和虫霉目。毛霉常见,另有根霉、根毛霉、蛙粪霉等。 担子菌门:马拉色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红酵母、掷孢酵母属于此门。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旧称半知菌,指有性阶段尚未明了的真菌,

无性结构与子囊菌、担子菌相似。 真菌菌体基本结构为两种:丝状为主的菌丝体、圆形为主的孢子。 ▲显微镜下皮肤癣菌属分生孢子和菌丝的不同形态 ▲部分条件致病真菌的镜下特点 皮肤真菌感染广义上分为限于角质层、毛发、甲的感染和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皮肤浅表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属所致。 •皮下真菌病通常由植入物所致。 •系统性真菌病通常是经血液播散或由其下方组织扩散而来。 •对于免疫受损宿主,机会性真菌可导致皮肤感染和系统感染。 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可为三类 •浅表真菌病:常见的有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皮肤癣菌病(手足癣、体股癣、头癣)、甲真菌病、皮肤念珠菌病,少见的有掌黑癣、毛结节菌病,特殊类型有难辨认癣/不典型癣。 •皮下真菌病:较常见的为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其他还有足菌肿、暗色丝孢霉病、罗伯芽生菌病等,特殊类型有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Majocchi肉芽肿、婴儿臀部肉芽肿。

真菌性皮肤病讲稿

真菌性皮肤病(Dermatoses due to Fungi) 真菌病 是由真菌引起得感染性疾病 真菌概念 ●为真核细胞生物,不含叶绿素 ●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基本结构为菌丝及孢子,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又可分为酵母菌(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菌落呈乳酪样。和霉菌(由菌丝组成):呈毛样。 ●有性或无性繁殖,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 ●约10万种以上,其中约有200余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 真菌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温度22度~36度,湿度95%~100% 临床分型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 ●浅部真菌病:浅部真菌只侵犯毛发、表皮、甲板所致(如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等) ●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侵犯内脏器官、骨骼、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也可侵犯皮肤、粘膜(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 实验室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检查有无菌丝或孢子,但不能确定菌种 真菌培养:(毛发、皮屑、甲屑、痰、等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适宜温度22℃—28℃,但深部真菌为37℃。培养1~3周),形成菌落,菌落形态是鉴别真菌的重要依据。其结果有诊断价值。 头癣(Tinea capitis) 概念和分型 ●是指累及头皮和毛发的皮肤癣菌感染 ●临床分型:黄癣、白癣和黑点癣,脓癣(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病因: ●黄癣──许兰氏黄癣菌 ●白癣──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黑点癣──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 主要通过与癣病患者或患畜密切接触传染,污染的理发工具、帽子等也可间接传染

三种头癣的特点与鉴别 ━━━━━━━━━━━━━━━━━━━━━━━━━━━━━━━━ 黄癣白癣黑点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病情况散发或流行于农流行于城市儿童散发或流行于城 村儿童和成人乡儿童和成人 头皮损害黄癣痂→萎缩性白色鳞屑斑(母小片白色鳞屑斑 瘢痕斑),小的卫星 样损害(子斑) 头发损害干枯、细黄、弯 2~4mm高位断低位断发呈黑点 曲、参差不齐,发有菌鞘状 发际不侵犯 滤过紫外暗绿色荧光亮绿色荧光无荧光 线灯 直接镜检发内菌丝、孢子发外密集小孢子发内孢子呈链状 预后瘢痕,秃发自愈无瘢痕瘢痕、秃发 ━━━━━━━━━━━━━━━━━━━━━━━━━━━━━━━ 脓癣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 ●炎性毛囊丘疹→炎性肿块 ●瘢痕、秃发 诊断: 临床表现+真菌学 检查(直接镜检和培养) 鉴别诊断 ●石棉状糠疹 ●头皮银屑病 ●头皮脂溢性皮炎 治疗 采用“服(药)、搽(药)、洗(头)、剪(剪发)、消(毒)” 五字方案。 一、服 灰黄霉素 成人0.6~0.8/日,或儿童10~20mg/kg/日,分2~3次口服,疗程14~21天。 伊曲康唑 成人200mg qd 或儿童3~6mg/kg/ 日,疗程 4~6周特比萘芬 成人250mg qd 或儿童62.5~125mg/ 日,疗程 4~6周 二、搽

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自己整理

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 介绍11类皮肤病 一、病毒性皮肤病 1、单纯疱疹(I型)单纯疱疹(II型):生殖器疱疹 病因:单纯疱疹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分为原发型和复发型 好发部位:口周、鼻腔周围、面部及其它部位(口唇粘膜交接处) 皮损:红斑、小水泡 预后:7—10天会痊愈 症状:烧灼、微痒 用药:口服+外用 内服: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核酐酸类),另外利巴韦林(病毒唑,广谱,无肾损害) 外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 主要是肾毒性,,吸收慢、半衰期短,一天吃四次,200mg/天,分5次,病人依从性差。通过肾脏排泄,多喝开水,阿昔洛韦最便宜。 2、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次发病,终身免疫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年轻;带状疱疹:成年人)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沿神经分布排列,胸背、额面、四肢,病毒呈条状,带状发疹,发疹不超过前后正中线,半边 皮损: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 症状:神经痛 预后:病程3—4周,因人而异,带状疱疹侵害第5对脑神经,严重引起角膜炎,导致失明

诊治:1)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 2)营养神经:口服或肌注VitB1、B12 3)止痛:诺福丁、芬必得等本病以止痛为主,可用去痛片,强痛定,另可用 B1、B12、康体多。 4)外用药: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 3、水痘 本病中西医的叫法一样。临床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继之24小时内从躯干开始,后头面四肢先后出现红色丘疹和水疱。水疱为绿豆至黄豆大,周围绕以红晕,部分中央可见脐状凹陷。皮疹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常有瘙痒。2~3天后水疱干燥结痂。痘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疤痕,改病传染性较强,多见儿童。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湿毒内蕴,外感风热时邪所致,治疗以清热透表,解读除湿。西医认为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一般可采用新博林与扑尔敏、维生素c合用。 高中以上为成人水痘,发烧、皮损多,小孩不发烧 好发部位:向心性躯干、四肢近端、 临床诊断:脐凹 治疗: 1)抗病毒 2)抗感染:口服抗菌素 3)抗组胺药:第一期、第二期 4)外用药:炉甘石洗剂(不破损的情况下) 4、疣 为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由此病毒引起 寻常疣:老鼠奶 扁平疣:以脸部、手背多发 跖疣以脚趾间多发跖疣中医称为“跖瘊”,本病初起为一细小发亮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硬实,色灰褐或灰黄,可有压痛。跖疣好发于足跟、足底等易受挤压处,有时可在胼胝的基础上发生,或两者同时并存。有的跖疣可数个聚集在一起融合形成角质斑块。中医认为跖疣是由于外伤磨擦,气血瘀阻所致,治疗以活血软奖疣。西医研究已知跖疣的病原体是人类乳头瘤病毒。

感染真菌注意事项及护理

感染真菌注意事项及护理 感染真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一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以下是感染真菌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方法: 1. 避免接触感染源:真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才会传播。所以,在公共场所如游泳池、浴室、健身房等地,尽量避免赤脚或使用公用的毛巾、鞋子等物品。 2. 保持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非常重要,包括经常洗手,保持身体清洁,注意保持身体和衣物的干燥。湿润环境更容易滋生真菌感染。特别是在夏季或潮湿的环境中,要及时更换袜子、内衣等衣物。 3. 保持皮肤干燥:真菌在潮湿环境下更容易繁殖和生长。所以,保持皮肤干燥非常重要。洗完澡后要彻底擦干身体,尤其是皮肤之间的皱褶和隐蔽部位。 4. 避免共用物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鞋子、衣物等个人物品,因为这些物品可能携带有真菌。 5. 穿透气的鞋子和袜子:穿透气的鞋子和棉质袜子有助于保持脚部干燥,减少真菌滋生的机会。 6. 不要抓挠感染部位:如果感染部位出现瘙痒或不适,不要抓挠,以免导致感染蔓延或引起其他并发症。可以使用药店售卖的抗真菌药膏进行局部涂抹。

7. 药物治疗:如果感染严重或症状持续不退,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口服或局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8. 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恢复真菌感染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建议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抗病能力。同时,也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9. 注意个人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憋尿和便秘,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抵抗力。 10. 定期更换床上用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毛巾等床上用品,以减少真菌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总之,感染真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的风险和症状的复发。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早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平时要保持个人卫生,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共用物品,穿透气的鞋袜,并调理饮食和个人生活习惯,以增强抵抗力。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 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病愈之后,新发可再生,不遗留瘢痕。 (3)黑点癣:该病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主要侵犯儿童,其发病率位于白癣和黄癣之后。 头部损害与白癣相近似,亦呈鳞屑斑片,但病变面积较小而数目 比白癣多。此外,病发表现同白癣略有差异,主要呈低位性 断发,往往在距头皮1~2mm部位折断,有些甚至一出头皮便断。 这时观察患处头发仅见有黑点状的残留毛根,故名黑点癣。 (4)脓癣:脓癣是由嗜动物真菌,如石膏样小抱子菌或羊毛样小抱子菌感染所引起的。皮损多呈大块状痈样隆起,炎症反应剧烈,患处毛囊化脓,可以从中挤出脓汁。病变部位毛发容易折断秃落,残留的头

常见皮肤病护理常规

常见皮肤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皮肤病的护理 1、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和提供相关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释本病的复发原因,让患者了解减少复发的方法,以减轻其焦虑情绪。 2、局部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损清洁、干燥,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外用药,劝告患者不要搔抓已干涸、结痂皮损,应使之自行脱落。扁平疣的患者应告之不能搔抓,以免引起自我接种,对瘙痒明显者可外涂止痒剂;疼痛明显的跖疣,可指导患者使用较厚并柔软的鞋垫,以缓解受压引起的疼痛。 二、细菌性皮肤病的护理 1、加强局部护理,防止感染加重。 (1)注意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和床上用品。 (2)剪短患者的指甲,嘱其勿过度搔抓皮肤。 (3)剧痒者可根据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用药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无嗜睡、头晕等。 2、心理护理:关心和体贴患者及家属,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加以疏导。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于患者住院间应注重消毒隔离措施,其所用过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玩具均应清洗、煮沸或日光暴晒消毒。 3、预防并发症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注意有无体温过高或过低:有无

败血症征象。 (2)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警惕肺炎的发生。 (3)注意患者有无浮肿及监测尿常规变化,警惕急性肾炎的发生。 三、真菌性皮肤病的护理 1、避免皮肤损伤:对瘙痒剧烈的患者,按医嘱给患者用药,并告诚患者不要过度搔抓、摩擦或热水烫洗。在治疗期间,患者接触过的生活用品,如内衣、毛巾、帽子及玩具等应进行煮沸或在太阳下暴晒。 2、加强皮肤护理 (1)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保持皮肤干燥,督促患者多洗澡、勤换衣服和鞋袜。手足癣的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正规治疗,不得自行停药。告诉患者,治疗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坚持用药。 (2)集体中有人患头癣(如幼儿园、学校),患者应隔离防治。避免玩猫、狗,以减少感染机会。

真菌性皮肤病(全文)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系由浅部真菌侵入人体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简称癣。本文重点介绍老年人手足癣及甲真菌病如下。 手癣和足癣 病因致病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占60%以上,已成为我国当前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传播途径本病系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浴,穿公用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袜、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感染。 临床表现①足癣:多见于成人,男女均可罹患,常于夏季加重,秋季减轻,若未彻底治疗,可迁延多年不愈。根据皮损特点,手足癣可分为三型,但三者可同时或交替出现,或以某一型为主。.水疱鳞屑型:为最多见的一型。常于趾间、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疹或疱疹,群集或散在,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祛除疱壁可露出鲜红糜烂面或呈蜂窝状基底。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剧痒。水疱经数天后干涸,呈领圈状或片状脱屑,皮损可不断向外周蔓延。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为主。b.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4~5趾间。角质层浸渍、松软、发白,剥离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本型继发感染,可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甚或静脉炎。如不彻底治疗,可反复发作,最后并发慢性淋巴水肿,在老年人偶而可见。c.角

化过度型:本型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足跟、足跖、足侧缘。角质层增厚、粗糙、干燥、脱屑。自觉症状轻微。纹理加深,易发生皲裂、出血,皮损可向足背蔓延。本型病期较长,一般无瘙痒,有皲裂时疼痛,可继发感染。②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损害病初多限于一侧,常始于掌心、第2、。第3或第4指掌处,逐渐进展,久之可累及整个手掌。损害初起时常有深在性小水疱散在分布。继而常以脱屑为主,皮纹加深,皮肤粗糙,病久者常表现为角化增厚。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楚,但仍可不断向外扩展,尤其夏季扩展较快。自觉症状多不明显。 本病常以一种类型为主或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也可从某一类型转向另一型,一般夏季表现为水疱鳞屑型,而冬季表现为角化过度型。足癣的浸渍糜烂型,易继发感染,炎症明显可以引发癣菌疹。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手足癣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培养可以明显诊断。但应与湿疹、汗疱疹区别。 湿疹可发生任何部位,有明显的对称分布特征。皮疹为多形性,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但以渗出倾向为明显。伴有瘙痒,常反复发作,可自然缓解。真菌镜检阴性。 汗疱疹常对称发生于青少年手掌或足跖部位,有时侵及指、趾侧缘。皮损为位于表皮深部的粟粒大小水疱,可有轻度瘙痒。常伴有手足多汗。真菌镜检阴性。

6--真菌性皮肤病

6--真菌性皮肤病

桂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临床教研组教案作者:陈捷授课日期:2006年11月04 日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及护理》 授课专业护理专业课时安排2学时课次7、8节课题真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2、熟悉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 3、解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教学难点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导学法、学生讨论法、演示、练习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实验准备 教 学过程1、浅部真菌病 1.5学时 2、深部真菌病0.5学时 参考 书或 新内 容新 进展 1、皮肤病学。 2、皮肤病护理学。 2

3

4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皮肤癣菌常寄生在人表皮角质层,很少侵犯表皮下结构,但近年有关皮肤癣菌深层感染的报道在增多。 三、临床表现 初起为红丘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鳞屑,然后再向周围逐渐扩展为边缘隆起、界限清楚的环形皮损,在边缘不断外展的同时皮损中央趋于消退。股癣的下缘往往显著,上缘并不清晰。阴囊受累少见;环形皮损有时单发,有时则可见多环形皮损,可重叠,也可散在,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 五、治疗 患处应注意透气、干燥。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各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丙烯胺类、环比酮胺类、阿莫罗芬类等)均可应用,剂型包括水剂、霜剂、凝胶和软膏,应根据临床表现和感染部位选用。用杀真菌类药物(如特比萘芬)可短程治疗,1~2周即可,而用抑真菌制剂(如咪康唑等)则应适当延长疗程;对泛发性皮损可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手癣、足癣 一、定义:手癣和足癣是指发生在手足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掌跖部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使其对皮肤癣菌更易感,现在趋于被认同的是癣病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红色毛癣菌所致的角化增生型手足癣及甲癣,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三、临床表现 •足癣在临床上可明确分为三型,即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增生型,如此分类与所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密切相关。 1.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慢 性进程,临床特征主要为多汗、瘙痒、异臭味,4、5趾间的浸渍、糜烂,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 2.丘疹水疱型:多由须癣毛癣菌导致,病程是在一慢性轻症的基础上的亚急性过程,临 床表现为瘙痒、水疱、脓疱,有时见裂隙,皮损可由趾间区向周围扩展,此型易激发癣菌疹。 3.角化增生型:的致病微生物大多为红色毛癣菌,少数为絮状表皮癣菌,临床表现以糠 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常与甲癣伴发,病程缓慢,常见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冬季常有皲裂。手癣临床上主要为水疱型和角化过度型。足癣多累及双脚,手癣则常见单侧发病。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同样需要将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可刮取皮损活动性边缘的皮屑用10%或20%的KOH制片进行直接镜检。值得指出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五、治疗: 原则是应依据手足癣的临床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疗程。对渗液明显者先进行湿敷收敛,无明显糜烂仅有红斑鳞屑或丘疹可选用各种抗真菌药物霜剂或凝胶,角化增生型可用魏氏膏等角质剥脱剂或上述霜剂加以封包,有细菌感染发生或倾向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对泛发型或慢性迁延型应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或氟康 5

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

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 皮肤科学治疗是指以皮肤病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运用诊断、治疗皮肤病、性病及美容等,为患者提供一体化医疗服务。近年来,皮肤科分支繁多,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法日趋成熟,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旨在介绍皮肤科的基本知识,帮助诊断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便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一、皮肤科学: 皮肤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医疗学科,主要包括皮肤病理学、皮肤病变学、皮肤病毒学、皮肤免疫学、皮肤显微学等多个学科,致力于研究各种皮肤病,为确诊、治疗皮肤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皮肤科疾病诊断: 皮肤科疾病主要是以皮肤表面出现的有形性病变或不良反应为 诊断依据。在诊断时,可以根据皮肤病变的形态、位置等特征,找出病因,确定其他影响病理的因素,并能够准确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从而确定病情诊断。 三、皮肤科治疗: 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治疗手段,可以分为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和血清治疗等。西药治疗多以抗病毒药、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生素、抗生物药、细菌抑制剂等来治疗皮肤病,中药治疗是以传统中草药为主,多以消肿、消炎、杀菌、抗痒、调理肌肤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物理治

疗技术多以紫外线、激光、微波、热波等手段,达到杀灭病毒、杀菌、消炎、抑制过敏反应等目的;外科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多以剥离体表病变、摘除瘤类及其他影响皮肤健康的病变为主;血清治疗多以人体免疫球蛋白、血清因子、细胞因子等作为药物来促进皮肤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四、皮肤科疾病美容: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皮肤美容有更高的要求,皮肤美容也成为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皮肤美容技术得到不断发展,把美容技术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无论是皱纹、红血丝、雀斑、痘痘、晒斑等,都可以通过美容技术改善,让皮肤更健康美丽。 五、皮肤科护理: 皮肤科护理以预防为主,旨在改善皮肤的健康状态,延缓皮肤衰老,防止皮肤病,保护皮肤湿润。主要护理涉及洁肤、保湿、补水、抗氧化、抗菌、美白、祛斑等,每日护理要根据皮肤类型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护肤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帮助皮肤保持最佳状态。 六、皮肤科医疗安全: 皮肤科手术是比较危险的,治疗前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确认患者的饮食、心理状况、婚姻史等,同时还要注意医疗安全,在医疗中应使用正规的消毒、手术用品,卫生棉类,给患者注射抗生素等,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结论: 皮肤科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医学诊疗领域,涉及皮肤病学、美容护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特应性皮炎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2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本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如2000年我国流行病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4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机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

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提呈变应原、Th1/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g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等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fungi)引起的疾病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没有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基本形态为菌丝和(或)孢子。真菌喜温暖潮湿,最适生长温度22℃~36℃,相对湿度95%~100%,最适pH 5.0~6.5。真菌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或)纤维素,对外界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灭真菌,但在100℃左右大部分真菌较短时间可以死亡,因此煮沸消毒既经济又方便高效。真菌遍布自然界,在已记录的5万~25万种真菌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不足200种。除个别情况外,人类的真菌感染源均来自外在环境,通过吸人、摄人或外伤植入而获得。少数真菌可使正常人致病大部分则只在特殊条件下致病,多侵犯衰弱的宿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使用增多,器官移植、烧伤抢救、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静脉高营养的应用等,虽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长期患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明显增加。现认为任何一种可在宿主体温(37℃)和低氧化还原状态(受损组织的一种状态)下生存的真菌均为人类潜在的致病菌。 真菌一般分为皮肤癣菌(dermatophyte)、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uld)。真菌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is)两大类。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共同特点是亲角蛋白,可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角质层、毛发、甲板,引起浅部真菌病,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偶尔可引起皮下组织感染。浅部真菌病基本上是按人体各个部位命名的,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但也有少数是按菌种命名,如花斑癣菌引起花斑癣;叠瓦癣菌引起叠瓦癣。酵母菌是指以芽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霉菌的特点是在培养条件下长出毛样菌丝体,主要侵犯免疫力严重低下的宿主,如SLE、艾滋病等,引起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包括皮下组织感染和系统感染。一般按菌种命名,皮下组织感染如孢子丝菌引起孢子丝菌病;系统感染如由念珠菌引起念珠菌病(有一部分引起浅部真菌病),新生隐球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病(mycosis) 是由真菌(fungi) 引起的疾病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没有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基本形态为菌丝和(或)抱子。真菌喜温暖潮湿,最适生长温度22C〜36C,相对湿度95%〜100%,最适pH 5.0〜6.5。真菌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或)纤维素,对外界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灭真菌,但在100C左右大部分真菌较短时间可以死亡,因此煮沸消毒既经济又方便高效。真菌遍布自然界,在已记录的5 万〜25万种真菌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不足200 种。除个别情况外,人类的真菌感染源均来自外在环境,通过吸人、摄人或外伤植入而获得。少数真 菌可使正常人致病大部分则只在特殊条件下致病,多侵犯衰弱的宿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使用增多,器官移植、烧伤抢救、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静脉高营养的应用等,虽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长期患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明显增加。现认为任何一种可在宿主体温(37 C)和低氧化还原状态(受损组织的一种状态)下生存的真菌均为人类潜在的致病菌。 真菌一般分为皮肤癣菌(dermatophyte) 、酵母菌(yeast) 和霉菌(mould) 。真菌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和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is) 两大类。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小抱子菌属(Microsporum) 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共同特点是亲角蛋白,可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角质层、毛发、甲板,引起浅部真菌病,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 ,简称癣(tinea) ,偶尔可引起皮下组织感染。浅部真菌病基本上是按人体各个部位命名的,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但也有少数是按菌种命名,如花斑癣菌引起花斑癣;叠瓦癣菌引起叠瓦癣。酵母菌是指以芽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霉菌的特点是在培养条件下长出毛样菌丝体,主要侵犯免疫力严重低下的宿主,如SLE艾滋病等,引起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包括皮下组织感染和系统感染。一般按菌种命名,皮下组织感染如抱子丝菌引起抱子丝菌病;系统感染如由 念珠菌引起念珠菌病(有一部分引起浅部真菌病),新生隐球 菌引起隐球菌病等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其中以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有决定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