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来源:掌上医讯 作者:文哥

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

分类 具体药物 作用机制 抗菌谱特点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

致细胞内重要物质渗漏,死亡。 深部真菌,新型隐球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属、球孢子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念珠菌属、毛霉菌属、大部分曲霉。 血流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眼内炎。

妊娠B 类

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体、胆固醇复合体、脂质体。

①肾功能不全者;

②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 剂量者; ③两性霉素B 治疗无效者;

④粒缺伴发热伴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制霉菌素

口服:肠道、食管念珠菌;

局部:口腔念珠菌、阴道念珠菌、皮肤念珠菌病。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在真菌内代谢为氟尿嘧啶,替代尿嘧啶进入真菌RNA ,抑制DNA 、RNA 合成,死亡。

新型隐球菌、念珠菌,但对非白念珠菌敏感性差于白念珠菌。

单用容易耐药,常与两性霉素B 联用。

妊娠C 类

吡格类

咪唑类: 局部用药

酮康唑

抑制真菌中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去14α甾醇甲基

化,抑制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固醇类-麦角固醇酮康唑:念珠菌、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暗色真菌。 皮肤局部用药为主,肝毒性大,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氟康唑:念珠菌病、新型隐球菌、球孢子菌、

咪康唑

克霉唑 合成,损伤细胞膜,影响细胞内

物质摄取。低浓

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禁止与西沙必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三唑仑合用,可导致严重心律紊乱

芽生菌可选用药。 三唑类:侵袭性真菌病 氟康唑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泊沙康唑

伊曲康唑:静滴:粒缺怀疑真菌感染的经验治

疗,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曲霉菌。胶囊:芽生菌病、(非脑膜)组织胞浆菌、曲霉菌

病,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 或治疗无效的曲霉病,

用于真菌所致的手足廯,吸收差。口服液:与

静脉制剂序贯使用用于粒缺怀疑真菌感染经验

治疗,口咽部、食管念珠菌病。

尿和脑脊液中无原型药,尿路感染不选。

妊娠C 类

伏立康唑:侵袭性曲霉菌、念珠菌属(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耐药菌株)。播散性皮肤感染、腹部、肾、膀胱壁、伤口感染,食管念珠菌病,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赛多孢菌属和镰孢菌属致严重感染。

妊娠D 类

泊沙康唑:免疫缺陷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血液病化疗后粒缺)预防侵袭性曲霉菌和念珠菌病,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无效者可用。

棘白菌素

类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阿尼芬净

杀菌剂:抑制丝状真菌和念珠菌细胞壁的β-(1,3)-D-葡

聚糖合成,破坏真菌细胞壁糖苷合成。

曲霉菌属: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黑曲霉;念珠菌属:白念珠菌,但对近平滑念珠菌弱。新型隐球菌天然耐药。 念珠菌所致的腹腔脓肿、腹腔炎、胸腔感染,食管念珠菌,难治性侵袭性曲霉菌病,粒缺伴

发热怀疑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 妊娠C 类

丙烯胺类:特比萘芬(妊娠B 类)

广谱,适用于皮肤真菌引起的指甲和趾甲感染。 口服,外用。

灰黄霉素--浅部真菌病:头廯、手足廯(孕妇禁用) 卟啉病、肝衰、过敏者禁用

注:妊娠A 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 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

娠C 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 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

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国内前三种多见。

病原 宜选

可选

曲霉属 伏立康唑,两性霉素及脂质体

伊曲康唑,棘白菌素类,泊沙康唑

念珠菌属

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两性霉素及脂质体,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泊沙康唑

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棘白菌素类或两性霉素B 隐球菌属

两性霉素及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 伊曲康唑 毛霉

两性霉素及脂质体 泊沙康唑 球孢子菌 伊曲康唑,氟康唑 两性霉素及脂质体 组织胞浆菌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

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

马尔尼菲青霉

两性霉素B2周→伊曲康唑(静脉)→口服伊曲康唑,AIDS 患者长期使用

伊曲康唑 暗色真菌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氟胞嘧啶

部分真菌对药物敏感性(++推荐、+敏感、±不确定、空白为不推荐)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白色念珠菌 + ++ ++ + ++ ++ 葡萄牙念珠菌 ± ++ + + ++ ++ 都柏林念珠菌 ++ ++ + + ++ ++ 光滑念珠菌 ++ ± ± ± ++ ++ 季也蒙念珠菌 ++ ++ ++ ++ ++ ++ 克柔念珠菌 ++ 0 0 + ++ ++ 近平滑念珠菌 ++ ++ + + + + 热带念珠菌 ++ ++ + + 隐球菌 ++ ++

+

+

毛霉菌++

芽生菌++ ±++ +

组织胞浆菌++ ±++ +

孢子丝菌++ ±++ +

球孢子菌++ ++ ++ +

毛孢子菌+ ±+ +

暗色真菌+ ++ ++ ±±

烟曲霉+ ±++ ±±

镰刀霉菌±±±

土曲霉±++ ±±

黄曲霉±++ ±±

尖端赛多孢菌+

多育赛多孢菌

2.根据感染类型

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

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曲霉菌属:诊断后即予强效、快速、针对性治疗,具体用药见上表格。初治时静脉给药,多部位感染时或初始无效时予联合用药。注意:纠正粒缺至关重要,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念珠菌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念珠菌感染者应拔深静脉置管,眼底检查。

隐球菌属:CNS隐球菌感染、重症隐球菌感染或隐球菌血症患者诱导治疗两性霉素B或含脂制剂+氟康唑,无法耐受者选氟康唑,巩固和维持治疗选氟康唑;免疫抑制和免疫功能正常的轻中度的非CNS感染患者选氟康唑。CNS隐球菌感染必要时可脑脊液引流、两性霉素B 鞘内注射。

选药原则总结:

①一般根据感染部位、致病真菌种类、严重程度、患者生理状态、抗真菌药在人体内分布特点及毒性大小选择抗真菌药,个体化治疗。且临床上常多次进行血液或分泌物的细菌/真菌培养+药敏,同时定期复查血象、肝肾功能、胸片等以调整用药。

②病原体不明确可先予经验性治疗,明确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选择敏感抗生素。

③重症感染者静脉用药或序贯给药(静脉、口服),若严重感染或初始治疗不能控制着需联合用药。

④条件致病菌多为患者免疫机能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二重感染,故必要时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同时应同时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病,增强免疫机能,必要时补充免疫球蛋白。

⑤开放性标本如痰标本价值有限,血培养更有参考意义。

三、疗程

皮肤黏膜真菌感染如手足廯、面部、股廯等一般疗程1-2周;甲真菌病(灰指甲)疗程3-4周;侵袭性真菌病的抗真菌疗程至少6-12周,根据患者免疫状况、真菌种类、药物种类调整。

①念珠菌血症:血培养阴性后再用2周;骨髓炎:6-12个月;关节感染6周;其他:培养或血清学检查转阴时停药,一般2周以上。

②隐球菌:CNS感染、重症感染、隐球菌血症者诱导治疗2-4周,巩固维持治疗6-12周,非CNS感染者疗程6-12周。

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

需要关注肾功能: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特比萘芬。

需要关注肝功能:吡格类如酮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

①两性霉素B:起始小剂量0.25mg/kg/d,此后每天加5mg,直至达到目标剂量20mg/d;需要避光缓慢静滴,每次时间4-6h,含脂质剂2-4h。给药前需予抗组胺药如氯丙嗪+地塞米松静推以减少全身反应(发热、寒战、头痛)。毒性大,主要不良反应有肝肾功能损害,低钾血症,血液系统毒性,需要监测肝肾功能、血象、电解质、心电图,原本肾功能减退者,或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者宜选用含脂制剂。在多数组织、体液内浓度低,脑脊液浓度极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需静滴+鞘内注射或脑室给药。

两性霉素含脂制剂可使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和肾毒性明显减少,在肾组织浓度低。

②氟胞嘧啶容易耐药,故常与两性霉素合用治疗敏感菌所致深部真菌感染。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皮疹、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损、肝大、骨髓抑制、头痛头晕、幻觉等。孕妇不用、血液病慎用,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剂量。

③酮康唑具有肝毒性,需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指征或肝功能异常需立即停药,肝病患者需权衡利弊使用。

④伊曲康唑不用于心衰病史患者,不宜用于GFR<30ml/min患者。

⑤伏立康唑对肾功能要求GFR≥50ml/min。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与本途径相关的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⑥卡泊芬净不宜与环孢素同用,转氨酶↑。米卡芬净可能发生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需权衡利弊。

⑦特比萘芬肝硬化或活动性肝病不宜用,GFR<50ml/min或Cr >300umol/L剂量减半。

⑧灰黄霉素可诱发红斑狼疮,需权衡利弊。

用药特点总结:大部分抗真菌药使用时需检测血象、肝肾功能,部分需要监测心电图、尿组合、电解质等。若出现肾损需减量或停药或换药,出现肝损需立即停药,几乎所有抗真菌药使用时均应停止哺

乳,此外透析或床边血滤患者需根据说明书调整剂量和用药频率。总的来说棘白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少于其他抗真菌药,但由于是自费药且价格贵,加之抗真菌的疗程普遍较长,故需考虑经济因素,权衡使用。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

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

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国内前三种多见。

2.根据感染类型 ①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②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④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 ①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②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③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④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呼吸科-真菌分类及抗菌药物作用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抗真菌药作用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药如水杨酸、雷琐辛、碘剂、硫黄等外,抗真菌作用显著的新药有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 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长期使用有少数浅部真菌产生耐药菌株,可换用酮康唑。制霉菌素治疗胃肠道念珠菌病,外用治疗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也可制成坐药。两性霉素B主要治疗深部真菌病,如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将此药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 ②合成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氟胞嘧啶、丙烯胺衍生物。5-氟胞嘧啶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着色芽生菌病。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基本供外用。咪康唑也可静脉滴注。酮康唑也可口服。外用时主要治疗皮肤真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口服和静脉滴注主要治疗深部和浅部的真菌病。 抗真菌药容易影响白细胞及肝功能,长期使用造成一过性GPT上升或白细胞下降,停药可愈。5-氟胞嘧啶从尿中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可在血中聚集,引起中毒,故肾功能差者应禁用或慎用。两性霉素B可损伤肾脏,并引起血钾降低,有人有发冷、发热反应,少数人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酮康唑应特别注意肝脏受损问题。长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和肾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 5-氟胞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也 1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用药 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 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抗真菌药物选择太多,现将抗真菌具体药物、选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建议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 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谱最广,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唯一缺陷为对卡氏肺孢子虫无抗真菌活性。 ●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对卡氏肺孢子虫也无抗菌活性。 ●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有活性,但对新型隐球菌无抗菌谱。 ●氟康唑的抗菌谱比较少。

●两性霉素B、三个三唑类药物、三个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烟曲酶都有抗真菌活性,但对毛霉、根酶和镰刀霉只有两性霉素B才有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特点总结如下图:

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 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 妊娠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 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国内前三种多见。

皮肤科疾病用药,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皮肤科疾病用药,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皮肤科疾病用药 概述 皮肤病外用药特点 1.外用药经皮吸收决定着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2.应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浓度的药物。如面部损伤选择低浓度,手掌足趾的损害选择高浓度。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皮肤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萎缩和发生感染。 外用药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2.药物浓度要适中。有刺激性的药物要从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 4.注意用药方法和个体差异。 6.适当的用量。 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1.浅部真菌病: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 2.深部真菌病:皮下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抗生素类 (1)多烯类: 1)两性霉素B:抗真菌活性最强,唯一可用于治疗深部和皮下真菌感染。 2)制霉菌素: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不易产生耐药性。毒性大,不宜注射。 (2)非多烯类:灰黄霉素,不用于深部真菌。 2.唑类 (1)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

(2)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3.丙烯胺类: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为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剂。 4.吗啉类:阿莫罗芬 作用机制: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 5.吡啶酮类:环吡酮胺。 作用机制: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钾离子和其他内容物漏出,细胞死亡。渗透性强,可渗透过甲板、渗入甲下,部分可进入甲床。 6.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二、用药监护 (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适宜联合应用 1.在体、股、足癣尚未根治之前,禁止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加重病情。 2.在症状消失后需再持续治疗1~2周,防止复发。 3.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者,系统治疗,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口服。 (二)注意对手足癣的预防与合理用药 1.患者同时患有手、足癣,必须同时治疗。 2.保持足、体、股、大腿皮肤的干燥。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药理学-抗菌药物

药理学-抗菌药物 药理学-抗菌药物 引言: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随着人类对细菌感染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进步,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角度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机制、不良反应及应用等方面。 一、分类: 1.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细菌静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等,其作用机制是破 坏细菌细胞壁或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2)细菌生长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氨基苷类药物,它们 通过抑制细菌的代谢途径或阻断核苷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细菌杀菌剂:如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它们 通过引起细菌DNA损伤或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根据药物的范围,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广谱抗菌药物和窄谱抗菌药物:

(1)广谱抗菌药物可同时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头孢菌素 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2)窄谱抗菌药物只对某些特定的细菌有效,如青霉素类药 物和四环素类药物。 二、机制: 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作用。 1. 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菌的结构,导致细菌死亡。这类药物通常作用于生长期的细菌。 2. 四环素类药物: 四环素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这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3. 氨基苷类药物: 氨基苷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4.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DNA从而杀死细菌。这类药物 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三、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1. 青霉素类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2. 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3. 氨基苷类药物可能对肾脏和听觉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肾功能损伤和听力丧失。 4. 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关节炎、肌腱炎等不良反应。 四、应用: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细菌的类型和药物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1. 对于严重感染,需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酶抑制剂等。 2. 对于轻度感染和对特定细菌敏感的感染,可以选用窄谱抗菌药物或选择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 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 于常见不 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本品消除半衰期为6h,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药物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从尿液排出。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疗隐球菌属、曲霉属及念珠菌属、对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无效的曲霉菌感染和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土霉菌感染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视觉障碍(12%~30%),也可见发热、皮疹(6%)、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腹痛、外周水肿、转氨酶升高(13.4%)等。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视觉功能,监测肝肾功能。 其他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拉夫康唑、泊沙康唑,尚未在我国上市。

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及适应症介绍

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及适应症介绍 一、概述 抗真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真菌感染常见于皮肤、黏膜、指甲及内脏器官,严重感染可能会危及生命。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适应症。 二、须知事项 1. 抗真菌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和使用。 2. 严格遵循医生开具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不要随意改变。 3. 对抗真菌药物过敏者需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三、抗真菌药物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广谱性,抗真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多酮类抗真菌药物 多酮类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真菌感染,如侵袭性念珠菌病和曲霉病,常用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阿莫罗沙星等。 2.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表皮真菌感染和外阴阴道真菌感染,如超羟基脂肪酸类似物和咪康唑等。

3. 靶点酶抑制剂 靶点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抗真菌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合成的靶点酶。常用药物包括司鲁考特和氟胞嘧啶等。 四、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 1. 斑疹癣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常用外用药物有咪康唑和克霉唑,口服药物则有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 2. 念珠菌感染治疗: 对于表浅念珠菌感染,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克霉唑和咪康唑。而对于严重念珠菌感染,多酮类抗真菌药物是首选,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3. 曲霉菌感染治疗: 曲霉菌感染常见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应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和阿莫罗沙星常用于呼吸道感染,而伊曲康唑适用于消化道感染。 4. 念珠菌角膜炎治疗: 念珠菌角膜炎可使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多酮类抗真菌药物,通常治疗期为4-6周。 5. 肺曲霉病治疗: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 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 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供系统 使用的包括: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酮康唑ketokonazole 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使用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抗菌谱酮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属、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有抗菌作用。对曲霉、毛霉无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点该药在胃肠道容易吸收,口服400mg 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5~6mg/l,但是个体差异较大。胃酸可促进药物吸收,当胃酸分泌减少或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时服用时药物吸收减少。口服酮康唑后,药物可分布在皮脂,尿液、乳汁中;但在脑脊液中含量甚微。 临床应用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问世之前,口服酮康唑是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长期服药引起的肝毒性以及停药后复发的问题,临床上限制了对它的使用。现临床可用于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癣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的治疗。对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一般无效,对曲霉病、毛霉病以及足菌肿无效。不良反应10%的患者服常规剂量的酮康唑后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当口服剂量大于800mg/d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0%。与食物同时服用或在夜间服药有助于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炎是酮康唑较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可持续数周;肝活检程肝炎样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肝功能(2次/月),尤其要注意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大剂量(大于800mg/d)服用酮康唑能抑制肾上腺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引起脱发、性欲减退及男性

抗真菌类药物

特比萘芬片 盐酸特比萘芬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丙烯胺类药物。本品能特异地干扰真菌固醇的早期生物合成,高选择性抑制真菌的麦角鲨烯环氧化酶,使真菌细胞膜形成过程中麦角鲨烯环氧化反响受阻,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真菌的作用。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 1.由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断发癣菌和紫色毛癣菌等〕、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引起的皮肤、头发和甲的感染。 2.各种癣病〔体癣、股癣、手足癣和头癣等〕以与由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引起的皮肤酵母菌感染。 3.由发霉菌引起的甲癣〔甲真菌感染〕。吸收、分布、消除:据文献报道单次口服特比萘芬250mg,用药后2小时内,血浆浓度峰值达 0.97μg/ml。本品的吸收半衰期为0.8小时,分布半衰期为4.6小时,其生物利用度略受进食影响,但不必作剂量调整。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9%,并能迅速经真皮层弥散并集中在亲脂的角质层。特比萘芬也可分泌于皮肤中,因此,在毛囊、头发与多皮脂的皮肤中可达相当高的浓度。在治疗的最初几周,特比萘芬即可进入甲板中。本品生物转化后的代谢物无抗真菌活性,它们主要从尿中排出。其消除半衰期为17小时,在体内无蓄积作用。其稳态血药浓度不受年龄影响。但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特比萘芬去除率可能降低,从而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口服,成人每次0.25克,每日一次,疗程如下:皮肤感染的疗程:手足癣[趾〔指〕间型和跖型]:2~6周;体癣、股癣:2~4周;皮肤念珠菌病:2~4周。在真菌学治愈几周,才可见到皮肤外观完全正常以与感染症消失。头发和头皮感染的疗程:头癣:4周,头癣多数发生于儿童。甲癣:绝大多数患者的疗程为6周~3个月。其中的年青患者因甲生长正常而能缩短疗程,故除拇指〔趾〕甲外,小于3个月的治疗可能已足够。在其它病例中,疗程通常只需3个月。某些患者,特别是那些大拇指〔趾〕甲感染的患者,可能需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第一周治疗中见到甲生长缓慢大患者,其疗程可能需超过3个月。在真菌学治愈和停止治疗后几个月,可看到病情继续好转至甲板外观完全正常,这是因为健康的甲组织生长需要时间。 不良反响 本品耐受性好,副作用轻至中度,且常为一过性的。最常见的有胃肠道症状〔胀满感、食欲不振、恶心、轻度腹痛与腹泻〕或轻型的皮肤反响〔皮疹、荨麻疹等〕。个别严重的皮肤反响病例〔如Stevens-Johnson综合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曾见报道,假设发生进展性皮疹,那么应停药。罕见味觉改变,包括味觉缺失,后者于停药后几周内可恢复。极个别病例发生肝胆功能不全。虽然,是否由本品引起的尚未肯定,不过假设发生上述情况,那么应停用本品。曾报道,极个别患者发生尿中红细胞增多或中性白细胞减少。。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地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地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地复 合制剂.b5E2R。 ()青霉素类 青霉素: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p1Ean。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地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球菌较青霉素差,对耐甲氧西林地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DXDiT。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RTCrp。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球菌地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似,对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地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5PCzV。 ()头孢菌素类 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 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jLBHr。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杆菌地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xHAQX。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对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 对流感杆菌有很强地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 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LDAYt。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他定三嗪噻肟哌酮地嗪甲肟克肟等.对产酸金黄色葡 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较第一、二代为弱,对杆菌包括沙雷菌、绿脓杆菌有强大地抗菌活性,其中头孢他定抗菌谱更广,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地嗪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类肠球菌无效.除头孢哌酮外,对β内酰胺酶 稳定,肾毒性少见.Zzz6Z。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匹罗\吡肟\唑喃等.抗菌作用快,抗菌活力较第三代强,对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相当活性.对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与第三代相似.对耐药菌株地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匹罗对包括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一、概述和分类 真菌(也称霉菌)引起的人体疾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浅表真菌和深部真菌病两类。浅表真菌病发生在表皮角质层、毛发、指甲等部位,也称为癣病,发病率高,危险性较小。深部真菌病发生在皮肤深层、粘膜、内脏、脑和骨骼等部位,发病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抗真菌药可分类如下: 1.抗生素类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两性霉素B等。 2.吡咯类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伊康唑、克霉唑。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3.其他合成药氟胞嘧啶。 4.植物药大蒜素。 5.消毒防腐类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等。 以上供治疗浅表真菌病用的灰黄霉素、消毒防腐药类,其中只有灰黄霉素可供内服,其他均外用涂抹。制霉菌素、克菌素主要外用治疗腔道真菌感染,内服可治肠道真菌病。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大蒜素主要用于内脏真菌素。咪唑类抗真菌药对浅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都有效,既可局部应用,也可全身用药。 二、作用机制 两性霉素B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与膜中固醇结合,损伤膜的完整性,使菌细胞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人体细胞膜上也有固醇,虽然其组成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有所不同,但两性霉素B毕竟是属于毒性较大的一种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中去氨基,生成具有抗代谢作用的氟尿嘧啶,干扰真菌正常核酸生成。吡咯类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胞膜脂质的合成,改变其通透性,影响菌细胞对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磷酸、氨基酸等)的摄取,并使这些物质自细胞中漏失而死亡。 三、用药原则 1.对于深部真菌病应选用深部真菌病药,若用浅表真菌病药则是无效的。 2.对于浅表真菌病,尽可能使用外用药物,头癣可应用口服药物,其他部位癣病应用口服药须慎重考虑。 3.所有的深部真菌治疗药,只有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其他的都难以对中枢感染起治疗作用,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用药时除静脉注射外,常同时鞘内注射方有效。 四、注意事项 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与真菌细胞膜的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某些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有较大的毒性。以两性霉素B为例,给予的剂量低于1mg/(kg·d),则不能起到有效的抗菌作用,而剂量高于1mg/(kg·d),则又出现较明显的肾损害。所以,对于抗真菌药的剂量必须严格掌握,并在用药期间对肾、肝功能,血象等定期检验,保证用药安全。真菌病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治疗期也较长。往往在症状消退后,仍需继续用药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如疗程不足则易复发。在治疗过程中要 进行真菌培养,出现多次阴性结果后,方可停药或遵循疗程规定,以免徒劳。 五、临床用药的选择与比较 1.对于浅表真菌病,尽可能用外用药物。如对皮肤癣病,一般都不用内服药,可用克霉唑、益康唑等局部外用制剂或水杨酸、苯甲酸等外用消毒防腐药。对于头癣则可应用口服药,并同时应用外用药物。甲癣应用口服药也有效,但见效慢,疗程长,目前趋向于用外用药物治疗。 2.白色念珠菌可引起全身感染,也常引起粘膜、腔道部位感染,如消化道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对本菌引起的消化道、阴道感染,根据病情,可应用一些起局部作用的制剂,如对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可口服制霉菌素片,对阴道念珠菌感染用克霉唑栓;对口腔或眼部感染用制霉菌素滴眼药、油膏或冲洗液等。 3.对于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器官感染或菌血症,则要选用抗深部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或酮康唑口服。 4.能顺利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的抗真菌药只有氟康唑和氟胞嘧啶两种。必要时可通过鞘内给予两性霉素B。------载于《合理用药》第4版谢惠民主编

抗真菌药物分类和指南

抗真菌药物分类和指南 1.多酮类抗真菌药物:这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可以用于治 疗多种真菌感染病。代表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等。 2.联合抗真菌药物:这类药物将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以 增强抗真菌疗效。代表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 3.阿莫尔菲尼类抗真菌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产生的酶活性来 阻止其生长和繁殖。代表药物包括能达克罗星、特立拉唑、维卡角菌素等。 4.利福霉素类抗真菌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肺孢子菌引起的 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代表药物包括利福霉素和咪康唑。 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指南: 1.确定感染类型:在选择抗真菌药物之前,需要明确感染是由哪种真 菌引起的。常用的方法包括真菌培养和检测真菌DNA。不同的真菌对抗真 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取决于感染类型。 2.考虑药物的特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进行调整。 3.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疗效和 药物的不良反应。疗效监测可以包括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指标下降和真菌 消失等。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肝毒性、肾毒性等。

4.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在部分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联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并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总之,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指南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真菌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就其作用机制分类,大致可以分为3种: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等咪唑类药物、多烯类 抗生素、两性霉素等,以及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等; 2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其抑制真菌 细胞壁主要成分1,3-β-D-葡聚糖的合成,以及抑制几丁质合成的日光霉素和多氧霉素等; 3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等 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药如水杨酸、雷琐辛、碘剂、硫 黄等外,抗真菌作用显著的新药有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 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长期使用有少数浅部真菌产生耐药菌株,可换用酮康唑。制霉菌素治疗胃肠道念珠菌病,外用治疗皮肤粘膜念珠 菌感染,也可制成坐药。两性霉素B主要治疗深部真菌病,如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将此 药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②合成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氟胞嘧啶、丙烯胺衍生物。5-氟胞嘧啶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着 色芽生菌病。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基本供外用。咪康唑也可静脉滴注。酮康唑也可口服。外用时主要治疗皮肤真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口服和静脉滴注主要治疗深部和浅部的 真菌病。 抗真菌药容易影响白细胞及肝功能,长期使用造成一过性GPT上升或白细胞下降,停 药可愈。5-氟胞嘧啶从尿中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可在血中聚集,引起中毒,故肾功能差者 应禁用或慎用。两性霉素B可损伤肾脏,并引起血钾降低,有人有发冷、发热反应,少数 人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酮康唑应特别注意肝脏受损问题。长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 平降低和肾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 5-氟胞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也可与两性 霉素B合并使用,二药有协同作用。5-氟胞嘧啶也可与酮康唑合并使用。两性霉素B不能 与酮康唑合用,因二药有相互干扰的作用。 临床试用的依特拉康唑抗菌谱广,毒性小,优于酮康唑,治疗曲霉病、隐球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供外用的还有联苯苄唑、氟康唑、环吡氧胺和萘替芬等。 棘白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全新的抗真菌药,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葡萄糖合成酶, 干扰真菌细胞壁β-1,3-葡萄糖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壁渗透性改变,细胞溶解死亡。棘 白菌素类药物作用机制独特,具有抗菌谱广、抗真菌作用强、半衰期长、不良反应较少且

抗真菌药-----网上摘录

抗真菌药-----网上摘录 •抗真菌药 上传视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真菌感染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表浅感染是由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体表部位造成的,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小。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和隐球菌侵犯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造成的,发病率低,危害性大。在所有的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中,只有氟康唑和氟胞嘧啶能透过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真菌感染。 常用抗真菌药按照作用部位分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药物有十一烯酸、醋酸、乳酸、水杨酸、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球红霉素、甲帕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按结构分为有机酸类、多烯类、氮唑类、烯丙胺类(如特比萘芬)等。 •中文名 •抗真菌药 •外文名 •antifungal drugs •类别 •药品 •作用 •治疗真菌感染

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就其作用机制分类,大致可以分为3种:(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等咪唑类药物、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等,以及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等;(2)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其抑制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1,3-β-D-葡聚糖的合成,以及抑制几丁质合成的日光霉素和多氧霉素等;(3)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等 [1]。 二、抗真菌药物按化学结构分类 1、三唑类 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和舍他康唑等。目前,多为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局部用药。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沙康唑、帕索康唑、雷夫康唑、SCH39304(SM8668)和SDZ89-485,均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14-去甲基酶(14-DM),利用咪唑环和三唑环上的第3位或第4位氮原子镶嵌在该酶的细胞色素P450蛋白的铁原子上,抑制14-DM的催化活性,使羊毛甾醇不能转化成14-去甲基羊毛甾醇,进而阻止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受阻,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 2、多烯类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AmB)、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硫酸胆甾醇酯(ABCD)、两性霉素B 脂质体(L-AmB)以及制霉菌素。此类药物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发生交互作用,导致细胞膜产生水溶性的孔道,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杀念菌素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杀念菌素 克念菌素副作用;别名:杀念菌素、Cannitracin;克念菌素适应症:仅作外用,用于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口腔、皮肤、呼吸道、尿道及眼部等感染。;克念菌素药理学作用:本品对白念珠菌作用较强,对隐球菌、曲霉菌、孢子丝菌等也有良好作用。口服不吸收。分类名称 一级分类:皮肤科用药二级分类:各种外用搽剂三级分类:抗真菌药物 药品英文名 Candicidin 药品别名 杀念菌素、Cannitracin 药物剂型 1.阴道片剂:5mg,10mg; 2.乳膏剂、软膏剂:0.1%。 药理作用 本品对白念珠菌作用较强,对隐球菌、曲霉菌、孢子丝菌等也有良好作用。口服不吸收。

药动学 适应证 仅作外用,用于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口腔、皮肤、呼吸道、尿道及眼部等感染。禁忌证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见,对局部有轻微刺激作用。 用法用量 阴道置入:每次5mg,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乳膏、软膏外用:每天数次,用 于治疗皮肤、甲沟及黏膜部位的念珠菌病。 药物相应作用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随着细菌和病毒的不断进化,真菌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是了解和应对真菌感染的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现有的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这些药物。 一. 多酚类抗真菌药 多酚类抗真菌药是指能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细胞壁多酚结合,从而导致真菌死亡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聚酵母菌素B(AmB)、红霉素B(Nystatin)和Natamycin等,其中聚酵母菌素B是最常见的一种。 聚酵母菌素B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二十碳四烯酸化物(DM)结合,使其细胞膜发生破坏从而导致真菌菌体死亡。它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拦截细胞膜中的DM,导致细胞膜钙离子改变和细胞壁失去完整性,进而使细胞死亡。聚酵母菌素B不仅可以治疗真菌感染,还可用于一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二. 伊曲康唑类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人体内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合成和催化作用,从而阻断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 伊曲康唑可以治疗如白色念珠菌、口腔念珠菌、皮肤念珠菌、全身性念珠菌病等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伊曲康唑类抗真菌药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和组织分布,还有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胃肠不适等。 三. 氟康唑类抗真菌药 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作用机制也是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合成和催化作用,从而阻断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达到抑制真菌生长和增殖的目的。 氟康唑除了可以用于治疗真菌感染,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口腔白斑、肺部真菌感染等疾病。但是,氟康唑具有一些副作用,如头痛、呕吐、失眠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