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熏洗法课件

中医熏洗法课件

中医熏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综合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熏洗法的概念、原理和具体操作流程,并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其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和现状,以期为读者了解和应用中医熏洗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医熏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医熏洗法是一种借助药物的热力和药效,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它结合了中药的独特成分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得药物可以快速渗透到皮肤深层,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达到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熏洗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1、准备器具:选择一个适合的容器,可以是一个盆或者一个浴缸,确保容器清洁干净,没有油脂和污垢。

2、准备药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将中药煎煮或浸泡在水中,制备成药液。

3、调整水温:将药液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一般以40℃左右为宜。

4、熏蒸:将药物蒸汽作用于患部,可以用毛巾或纱布覆盖在患部上,

使药物蒸汽充分作用于患部。

5、洗浴:将患部浸泡在药液中,持续10-20分钟,注意保持水温。

6、清洁:结束后用清水将患部清洗干净,保持皮肤干燥。

三、分享实践经验

中医熏洗法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皮肤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该方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适合在家庭中推广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另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中医熏洗法的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和现状

中医熏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熏洗疗法的记载,如“温熨汤者,治十种大风方”。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熏洗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适应了更多疾病的治疗需要。在现代医学的推动下,中医熏洗法逐渐与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方法。

目前,中医熏洗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随着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中药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为中医熏洗法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中医熏洗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综合治疗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加强其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医熏洗法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应用这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腾后,先用蒸汽熏疗,再用药液沐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适用于发热、遗尿泄泻、便秘、失眠、高血压等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软组织损伤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 一、基本技术 (一)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二)局部熏洗法 (1)熏手法

把煎好的药物趁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又称足浴或濯足疗法) 足浴概念:足浴疗法,即泡脚,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它早已在民间从一种简单的生活习俗,成为人们进行保健或特殊治疗的独特方式。足浴中的冷水浴,能兴奋神经,刺激心血管功能,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热水浴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等作用。而药浴法,除了有冷、热水浴的功效外,还能使溶于水中的药物通过皮肤毛窍的吸收,作用于人体。 足浴机理和治疗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感应。因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如果经常用热水浴脚,就能刺激足部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祛除病邪。如果在浴足用水中,加入一些中药,更能增强治病的效能。 研究认为:足浴疗法为一种良性刺激,能活跃神经末梢,令

中医熏洗法课件

中医熏洗法课件 中医熏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综合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熏洗法的概念、原理和具体操作流程,并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其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和现状,以期为读者了解和应用中医熏洗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医熏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医熏洗法是一种借助药物的热力和药效,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它结合了中药的独特成分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得药物可以快速渗透到皮肤深层,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达到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熏洗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1、准备器具:选择一个适合的容器,可以是一个盆或者一个浴缸,确保容器清洁干净,没有油脂和污垢。 2、准备药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将中药煎煮或浸泡在水中,制备成药液。 3、调整水温:将药液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一般以40℃左右为宜。 4、熏蒸:将药物蒸汽作用于患部,可以用毛巾或纱布覆盖在患部上,

使药物蒸汽充分作用于患部。 5、洗浴:将患部浸泡在药液中,持续10-20分钟,注意保持水温。 6、清洁:结束后用清水将患部清洗干净,保持皮肤干燥。 三、分享实践经验 中医熏洗法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皮肤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该方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适合在家庭中推广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另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中医熏洗法的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和现状 中医熏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熏洗疗法的记载,如“温熨汤者,治十种大风方”。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熏洗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适应了更多疾病的治疗需要。在现代医学的推动下,中医熏洗法逐渐与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方法。 目前,中医熏洗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随着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中药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中药熏蒸(技术文档)

中药熏蒸疗法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粘膜、经络等进入人体内发挥作用,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避 免了消化酶的分解造成的破坏作用,同时还减轻了肝脏和肾脏的负担,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所以熏蒸是一种 独特的给药途径。尤其适用于打针怕疼,服药怕苦或难于服药的患者,对于久病体虚、攻补难施的个体,也不乏是一种难得的好方法。熏蒸疗法还可以通过皮肤直接吸收,或者通过经络的输布、脏腑的调衡、靶向定位,使药物直达病灶,迅速的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对外科和皮肤科的疾病是一种速效快捷的方法。 中药熏蒸舱适用范围: 1、风湿类疾病:风湿、风1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3、皮肤类疾病:神经性皮炎、各种癣、疥疮、湿疹、皮肤搔痒症、扁平疣等; 4、内科:感冒、咳嗽、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5、妇科:痛经、闭经等; 6、五官科:近视、远视、泪囊炎、过1敏性鼻1炎、鼻窦 中药熏洗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的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方法。它是利用专业煎药器将所需药物煎煮沸腾产生中药气体,利用其产生的中药气体进行全身和局部中药蒸汽熏蒸也可用药液熏洗人体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皮肤病、关节疼痛、美肤美体、强身健体目的的一种方法。中药熏蒸太空舱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熏蒸舱熏洗疗法是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的理论为依据的。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是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全身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进行的。脏腑是人体生理机能的核心,又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又是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联系上下的纽带。既有运行脏腑气血的作用,又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功能。中药熏蒸舱中药熏蒸的目的:疏通腠理、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中药熏蒸舱

中医护理之中药熏洗

中医护理之中药熏洗 在中医护理中,中药熏洗是其重要内容,其操作方法相对简单,效果较为明显。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中医护理的中药熏洗。 一、中药熏洗操作方法 中药熏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疗法,旨在通过药物的蒸发和洗涤来调 理身体不适。其运用广泛,从全身的疾病到局部的病症都能寻求到适当的疗效。 1、分类 中药熏洗疗法主要通过三种不同的流程来实施:熏洗、淋洗与溻渍。每种方 式所适用的场景和效果略有不同。 熏洗法:熏洗法即通过药液的蒸汽直接熏蒸患部或全身。 淋洗法:将经过煮煎和过滤的药液,逐渐淋洗于患部或全身上。 溻渍法:通过药液浸泡的方式使药物渗透至患处。 除此之外,中药熏洗还可以根据疗效的不同部位分为全身熏洗和局部熏洗两种。 2、全身熏洗法 全身熏洗主要用于全身性的疾病治疗,操作较为复杂: 药物准备:挑选适当的药物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加水煎煮并过滤渣滓。 蒸汽熏蒸:药液倒入大型容器中,患者将身体或患病部位置于药物蒸汽上方,用塑料薄膜或布巾保持温度。 温度控制:待药液降至适宜的温度时,开始浸入药液中洗浴或淋洗。

清洁患部:熏洗后需用干净毛巾迅速擦干身体或患部,避免药液或汗液的残留。 3、局部熏洗法 局部熏洗一般适用于四肢或某一特定部位的治疗。常见的如手足熏洗法: 药液准备:选择合适药物,用水煮煎30分钟,然后倒入容器中。 局部熏蒸:利用热药液蒸汽,对患部手足进行熏蒸,外部封严防止蒸汽散失。 穴位按摩:药液温后,浸洗手足时可配合穴位按摩或毛巾湿敷擦洗。 水温控制:水温宜控制在50℃~60℃之间,量以浸没患处为准。 二、中药熏洗疗法的注意事项 1、确保药物使用的完全安全 在选择用于熏洗的中草药时,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和效用。切忌使用那 些对皮肤有刺激性或具有腐蚀性质的药材,比如生半夏和鸦胆子等。对于效用峻 猛或带有毒性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还需按照确诊的病症来严格控制用量和 使用方式。此外,一些未明确可用于内服的药材必须禁止口服,同时要防止药液 在操作过程中溅入口、眼、鼻等敏感部位。 2、对煎煮过程的精准控制 煎煮中药的过程中,不同药材的煎煮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鱼腥草、 薄荷等宜于煎煮的后期加入,而石决明、生附子等则应在煎煮的早期阶段进行煮制。另外,苍耳子、蒲黄等药材最好包裹后煎煮。这样的细致操作能确保药物的 疗效得到完整的体现,最大化地发挥其医疗作用。 3、环境温度与风向的合理控制 在进行中药熏洗治疗时,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冬季时,患者应注意 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受寒;夏季则应防止风吹,因为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会扩张,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草药煮制成汤水,利用蒸气 使药性渗入人体,达到疏通经络、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等治疗目的。下面 将详细介绍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如下: 步骤一:准备中药材 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材。常用的中药材有生姜、草果、艾叶、薰衣草等。将中药材洗净,切碎备用。 步骤二:煮制药水 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小火慢慢煮沸。待药 水变浓稠,香味扩散开来时,即可关火。 步骤三:准备熏洗工具 盛装适量药水的盆或桶,大小要合适,能够容纳受治疗部位。可以准 备一个椅子让患者坐在上面,确保患者舒适。 步骤四:开始熏洗 患者将受治疗的部位暴露出来,将药水倒入盆中,患者受治疗部位放 入盆中,保持药水不溢出。患者可以坐在盆边或椅子上,靠近盆,身体尽 量与药水接触。 步骤五:保持熏洗时间 熏洗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可以根据具体状况调整时间。患者 在熏洗过程中可以感到药水的温热,适当增减药水的温度来调整熏洗温度。

步骤六:结束熏洗 熏洗结束后,将药水倒掉,可以用温水清洗患者的受治疗部位,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步骤七:注意休息 熏洗结束后,患者应该保持休息,避免受风、着凉等不适因素。 注意事项如下: 1.确保熏洗环境安全 进行中药熏洗时,要选择安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易燃易爆的物品。 2.温度适宜 熏洗药水的温度要适宜,不要过热,以免烫伤皮肤。一般来说,药水的温度应该在40-50度之间。 3.注意保持热度 在熏洗过程中,要及时加热药水,保持温度。可以用电热器、火炉等方式进行加热。 4.防止烫伤 进行熏洗时,要小心保护好受治疗部位周围的健康皮肤,避免烫伤。 5.切勿用药过多 熏洗时使用的中药材要控制好用量,不要使用过多,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 1.适应症 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 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五中药贴敷 1. 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中药熏洗操作流程讲课讲稿

中药熏洗操作流程

中药熏洗疗法 一、历史渊源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称之为“气熨”、“溻渍”或“淋洗”等。早在《金匮要略》中已经记载:“狐惑之为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可谓是熏洗法的最早记载。 二、机理 中药熏洗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等作用。 三、适应症 适用于脑卒中所致肢体麻木疼痛、肢体运动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 四、禁忌症 (一)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熏洗和坐浴。 (二)伴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者禁用。 五、操作流程 (一)物品准备:熏洗药物、浴具、热水。

(二)一般在药中加水适量,沸后 20 分钟,在将药物加入,煎沸后即可使用。 (三) 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浴具内,先用药热气熏蒸患处约 5 ~ 10 分钟,再用毛巾浸汁热敷局部,带药液温度降到40℃左右时,嘱患者将患处置于浴具内,药液泡洗患处约 15 分钟。 (四) 无菌纱布擦干。 (五) 每日 2 次,每次 20~30 分钟。以 7~10 天为 1 疗程。病情较重者可酌情增加熏洗次数。 六、注意事项 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七、应急预案 (一)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二)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熏洗疗法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熏洗疗法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方法,尤为历代医家重视。中药熏洗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优点,尤其对湿疹、荨麻疹、软组织挫伤、冻疮等军队常见病、多发病疗效较好,值得在基层军队推广应用。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把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一般而言,熏洗疗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熏洗疗法包括烟熏、蒸汽熏和药物熏洗三种方法,狭义的熏洗疗法仅指药物熏洗。 一、熏洗疗法的作用 中药熏洗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同内治法一样,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使得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的恢复,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1.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初期,局部红肿热痛,炎症浸润比较明显,热毒壅盛,可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紫花地丁、青黛、贯众、大青叶、土茯苓、鱼腥草、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进行熏洗,控制局部炎症。热毒较甚,兼有血瘀证时,还可配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凉血活血药物,加强疗效,促进局部炎症渗出物早日吸收而散瘀消肿。 2.活血排脓,敛疮生肌:若肿疡已成,脓成尚未溃破或正气亏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可配伍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透脓托毒药,以达到促进患处早日液化成脓、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对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已溃脓、烫伤感染或慢性溃疡等,可用苦参、黄柏、金银花、黄芩、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时配伍乳香、没药、当归、黄芪等活血祛瘀生肌收口药物煎汤乘热浸泡患处,既能杀菌消炎,清洁创面减轻感染,同时也能使患部充血,血流加速,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状况,有助于伤口愈合。 3.活血通络,行气止痛:软组织损伤(挫伤或扭伤)时,因瘀血积聚,常有肿胀、疼痛和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或骨折愈合遗留关节僵硬、肌腱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及机体功能障碍时,可使用威灵仙、独活、川乌、草乌、伸筋草、当归、红花、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

中药熏洗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熏蒸身体或者用中药水进行 洗涤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或者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在进行中药熏洗时,需 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操作程序: 1.准备材料: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容器和锅炉。中药材可以根 据具体病情选择,一般常用的有黄连、白芷、板蓝根等。容器要选用耐热、安全可靠的材质,可以是大碗或者洗脸盆,锅炉要有加热功能。 2.煮制中药汤:根据需要的浓度,将中药材放入锅炉中加水煮沸。一 般来说,每公斤中药材需要用8至12升水。 3.裸体暴露部位:根据需要进行中药熏洗的部位,如脚、手、背等, 将该部位暴露出来。 4.热量调节:将煮制好的中药汤倒入容器中,使温度适中,不能过烫 或过冷。需要注意的是,过热的中药汤可能会造成烫伤,过冷的中药汤可 能会影响疗效。 5.熏蒸或浸泡:根据需要,采取熏蒸或浸泡的方式进行中药熏洗。熏 蒸时,可将容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把身体包裹在毛巾或被褥中,使药气 渗透到皮肤。浸泡时,将需要治疗的部位浸入中药汤中,保持一段时间。 6.操作时间:根据病情和个人体质,操作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为10 至30分钟。 7.擦干身体:中药熏洗后,应用毛巾擦干身体,以免感冒或引起皮肤 湿疹。

注意事项: 1.温度掌握:中药熏洗时,一定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应先试水温,确认温度适中后再进行操作。 2.个人卫生:中药熏洗是一种个人的医疗行为,应注意个人卫生,保 持身体或洗涤工具的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3.禁忌症:对于具有皮肤破损、溃疡、出血等问题的患者,不宜进行 中药熏洗。对于腹部、胸部等重要脏器部位,也应避免进行熏洗。 4.注意安全:在进行熏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容器和位置,以确保安全。避免烫伤或滑倒等事故发生。 5.饮食禁忌:进行中药熏洗时,应特别注意饮食,忌烟酒刺激,忌辛 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6.注意观察:在熏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出现过敏、 疼痛、发红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熏洗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7.频率掌握:中药熏洗的频率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不宜过 于频繁,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中药熏洗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药熏洗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消毒解热、杀虫止痒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面、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2、治疗妇女会阴部痛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月经期、孕妇禁用。 四、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200ml、坐浴椅、盆、水温计、小毛巾、热水壶、弯盘。 六、操作步骤 1、遵医嘱配制药液。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医嘱,做好解释。 3、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4、药液200ml加水200ml至盆内,测量水温熏蒸温度为50-60度;熏蒸时间为10分钟,浸泡时间为20分钟。 5、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记录皮肤的情况,舒适程度。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

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熏洗疗法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熏洗疗法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方法,尤为历代医家重视。中药熏洗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优点,尤其对湿疹、荨麻疹、软组织挫伤、冻疮等军队常见病、多发病疗效较好,值得在基层军队推广应用。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把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一般而言,熏洗疗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熏洗疗法包括烟熏、蒸汽熏和药物熏洗三种方法,狭义的熏洗疗法仅指药物熏洗。 一、熏洗疗法的作用 中药熏洗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同内治法一样,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使得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的恢复,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1.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初期,局部红肿热痛,炎症浸润比较明显,热毒壅盛,可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紫花地丁、青黛、贯众、大青叶、土茯苓、鱼腥草、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进行熏洗,控制局部炎症。热毒较甚,兼有血瘀证时,还可配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凉血活血药物,加强疗效,促进局部炎症渗出物早日吸收而散瘀消肿。 2.活血排脓,敛疮生肌:若肿疡已成,脓成尚未溃破或正气亏虚不能托毒外出者, 可配伍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透脓托毒药,以达到促进患处早日 液化成脓、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对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已溃脓、烫伤感染或慢性溃疡等,可用苦参、黄柏、金银花、黄芩、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时配伍乳香、没药、当归、黄芪等活血祛瘀生肌收口药物煎汤乘热浸泡患处,既能杀菌消炎,清洁创面减轻感染,同时也能使患部充血,血流加速,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状况,有助于伤口愈合。 3.活血通络,行气止痛:软组织损伤(挫伤或扭伤)时,因瘀血积聚,常有肿胀、疼痛和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或骨折愈合遗留关节僵硬、肌腱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及机体功能障碍时,可使用威灵仙、独活、川乌、草乌、伸筋草、当归、红花、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熏 洗,能改善患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减轻局部组织的紧张压力,同时也能缓解皮

中医药熏洗

中医熏洗疗法是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熏洗疗法又叫蒸汽疗法、 汽浴疗法 , ,是借助药力和热力经过皮肤而作用于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药熏洗疗法是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照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必定的中药构成熏蒸方子,将中药煎液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熏洗,而达到治疗成效,是一种祖国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 熏洗疗法的中医机理: 1、理论依照: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照(脏 腑体表有关理论、经络运转学说)。《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 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2、治疗原则:以中医“八法”论治为基本治疗原则(调整脏腑、 均衡阴阳、补偏救弊)。《理瀹骈文》:“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 者以归,停者以遂,满者以泄,劳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 上者为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于外者为之敛。” 3、给药门路:体表给药,达到内治法相同的治疗目的。 4、疗效作用:温热和中药的两重作用,温热可松散腠理,发汗 祛邪,缓解痉挛,疏导经脉。中药多数辛香浓郁,有祛风除湿,温经 散寒,通经活络,活血止痛功能。 熏洗疗法的现代作用机理: 1、药物的浸透作用:煎煮时产生含药蒸汽,此中的中药有效成 分可体现离子状态浸透皮肤进入体内,产生治疗作用。

2、皮肤的汲取作用:熏洗时皮肤毛孔开放,表皮的微循环加快, 有益于药物的汲取。 3、改良局部微循环:熏洗使局部血管扩充,血流加快,促使新 陈代谢,减少炎症产物聚积,有益于炎症和水肿的减退,加快组 织修复。 4、蒸汽的温热刺激:温热刺激可降低神经喜悦性,缓解痉挛及 僵直,提升痛阈;加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加强抵挡力;可恢复 疲惫等。 中药熏洗疗法特色: 1、内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络,发汗而不伤营卫; 2、使用方便,适应症广,药简价廉,安全无创,疗效明显,患者 易于接受。 适应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落枕、 颈部软组织扭伤、肩关节四周炎、慢性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各样 骨折、关节脱位的痊愈期等。 禁忌症: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大失血、精神病、某些传得病(如肝炎、性病等)、皮肤破溃、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阻碍、青光眼、严重肝肾疾病、孕妇及经期妇女等禁用。 注意事项: 1、浑身熏蒸时室温不要过高,室内汽温控制在37—42 ℃,以防汗出过多,造成窒息、昏迷或虚脱摔倒,体虚者尤须谨慎。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熏洗疗法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熏洗疗法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方法,尤为历代医家重视。中药熏洗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优点,尤其对湿疹、荨麻疹、软组织挫伤、冻疮等军队常见病、多发病疗效较好,值得在基层军队推广应用。 第一节概述 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把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一般而言,熏洗疗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熏洗疗法包括烟熏、蒸汽熏和药物熏洗三种方法,狭义的熏洗疗法仅指药物熏洗。本书介绍的熏洗疗法是指狭义的熏洗疗法。 一、熏洗疗法的作用 《理瀹骈文》在阐述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时,曾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也”。中药熏洗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同内治法一样,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使得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的恢复,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关于熏洗疗法的功效及机理,古代医学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外科精义》载:“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外科启玄》载:“如已溃洗之,令疮净而无脓”;《外科正宗》载:“使气血得疏,患者自然爽快,亦取瘀滞得通,毒气得解,腐肉得脱,疼痛得减”。熏洗疗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初期,局部红肿热痛,炎症浸润比较明显,热毒壅盛,可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紫花地丁、青黛、贯众、大青叶、土茯苓、鱼腥草、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进行熏洗,控制局部炎症。热毒较甚,兼有

熏洗疗法[宝典]

熏洗疗法[宝典]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腾后,先用蒸汽熏疗,再用药液沐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适用于发热、遗尿泄泻、便秘、失眠、高血压等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软组织损伤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 一、基本技术 (一)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二) 局部熏洗法 (1)熏手法 把煎好的药物趁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又称足浴或濯足疗法) 足浴概念:足浴疗法,即泡脚,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

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它早已在民间从一种简单的生活习俗,成为人们进行保健或特殊治疗的独特方式。足浴中的冷水浴,能兴奋神经,刺激心血管功能,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热水浴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等作用。而药浴法,除了有冷、热水浴的功效外,还能使溶于水中的药物通过皮肤毛窍的吸收,作用于人体。 足浴机理和治疗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感应。因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如果经常用热水浴脚,就能刺激足部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祛除病邪。如果在浴足用水中,加入一些中药,更能增强治病的效能。 研究认为:足浴疗法为一种良性刺激,能活跃神经末梢,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以经脉和络脉为气血运行散布的通路。在体内同有关脏腑相连,在体表与筋肉、皮肤等联系,内外贯通,纵横交错,把人体内脏和四肢各部紧密连贯起来,组成统一的整体。人体十二经络中,有六条经脉到达足部,即足三阳和足三阴等六经。 内经《灵枢?动输》篇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就是说手足是阴阳经脉气血汇合联络的部位。《素问?厥论》篇说,“阳气起于五趾之表,阴气起于五趾之里”,这就是说明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经络的密切联系。 中国医学认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足踝以下有66个穴位分布在双脚上,占了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它们是五脏六腑精气输注、会聚之处,经一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