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中药熏洗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烫伤

预防:

1、认真评估患者的体质及熏洗处的皮肤。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中药熏洗时,温度应控制在40度左右。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处理:

1、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小水疱不用处理,让其自行吸收,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可用复方黄连油涂剂、康复新液、湿润烧伤膏等。

2、水疱较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液体,按无菌操作换药处理。

(二)皮肤过敏

预防:

认真评估患者的体质及熏洗处的皮肤,询问药物中药过敏史。

处理:

1、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

2、保持皮肤清洁,应避免抓挠,防止抓伤。

中药熏洗法

中药薰洗操作流程图

中药薰洗操作评分标准单位科室姓名 主考教师考核日期

[物品准备] 治疗车1、治疗盘1、中药液、胶单、中单、大毛巾、小毛巾、水温计、治疗卡、擦手液、渭良伤科由 [概念]: 薰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趁热在患难与共处进行薰洗、热洗或浸泡的方法。 [目的]: 止痛消炎、利水消肿、活血祛瘀、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操作方法] (一)熏法 熏法是采用加热后的药物热气熏蒸肌肤(患处和特定的部位),使皮肤毛孔扩张,药气自毛孔而入,加上热气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治疗、预防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 (二)洗法 洗法是用中草药的药液直接清洗或浸泡患处体表及特定部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被表皮吸收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 (三)蒸法 蒸法是利用中草药在煎煮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 (四)气雾吸入 气雾吸人法是将制成气雾状的药物直接通过口、鼻吸人呼吸道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 (五)浸泡法 浸泡法是指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 [操作要领] 1.注意水的温度:40-45度,薰时大于45度,待40-45度后再用洗。 2.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太大力引起疼痛。 3.皮肤有伤口、有皮肤病的禁用薰洗法,以免引上伤口感染和传染。 4.每日1-2次。 5.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关门窗;要保持病人的自尊,必要时要加屏风。 6.操作时间为全过程30分钟。 [病情观察] 1.注意病人的反应,如皮肤有无红肿,有无过敏。 2 1、为什么要注意面色和呼吸的变化呢: 答:有些人对某些中药液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反应的主要表现为: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伴濒死感。

中药熏洗的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的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中。然而,中药熏洗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因此在使用前要经过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以确保熏洗的药材适合自己的病情。对于有肝肾功能损害,皮肤破损等病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熏洗。 其次,注意中药材的准备。中药材需要事先清洗干净,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如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或研磨成粉末。在熏洗过程中需配合使用温水,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接着,掌握适当的熏洗时间。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患者,熏洗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在开始熏洗前,可以先进行皮肤敏感测试,以判断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一般来说,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30分钟为宜。过长的熏洗时间可能会导致皮肤过于 湿润,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 再次,避免熏洗伤口和破损皮肤。在有破损皮肤的部位禁止进行中药熏洗,以免引起发炎感染。在熏洗时,避免将中药直接接触到粘膜或开放性的创口上。 另外,不宜频繁熏洗。频繁的中药熏洗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一定

的负担,甚至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一般来说,一周熏洗2-3 次为宜,疗效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最后,不宜过量使用中药材。中药材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含有一定的药理成分,长期过量使用可能会造成中毒等不良后果。所以,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好使用的剂量和频次。 综上所述,中药熏洗是一种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注意准备过程,掌握适当的熏洗时间,避免熏洗伤口和破损皮肤,以及控制好使用的剂量和频次,这些都是确保中药熏洗疗效最大化,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中药熏洗前,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草药煮制成汤水,利用蒸气 使药性渗入人体,达到疏通经络、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等治疗目的。下面 将详细介绍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如下: 步骤一:准备中药材 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材。常用的中药材有生姜、草果、艾叶、薰衣草等。将中药材洗净,切碎备用。 步骤二:煮制药水 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小火慢慢煮沸。待药 水变浓稠,香味扩散开来时,即可关火。 步骤三:准备熏洗工具 盛装适量药水的盆或桶,大小要合适,能够容纳受治疗部位。可以准 备一个椅子让患者坐在上面,确保患者舒适。 步骤四:开始熏洗 患者将受治疗的部位暴露出来,将药水倒入盆中,患者受治疗部位放 入盆中,保持药水不溢出。患者可以坐在盆边或椅子上,靠近盆,身体尽 量与药水接触。 步骤五:保持熏洗时间 熏洗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可以根据具体状况调整时间。患者 在熏洗过程中可以感到药水的温热,适当增减药水的温度来调整熏洗温度。

步骤六:结束熏洗 熏洗结束后,将药水倒掉,可以用温水清洗患者的受治疗部位,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步骤七:注意休息 熏洗结束后,患者应该保持休息,避免受风、着凉等不适因素。 注意事项如下: 1.确保熏洗环境安全 进行中药熏洗时,要选择安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易燃易爆的物品。 2.温度适宜 熏洗药水的温度要适宜,不要过热,以免烫伤皮肤。一般来说,药水的温度应该在40-50度之间。 3.注意保持热度 在熏洗过程中,要及时加热药水,保持温度。可以用电热器、火炉等方式进行加热。 4.防止烫伤 进行熏洗时,要小心保护好受治疗部位周围的健康皮肤,避免烫伤。 5.切勿用药过多 熏洗时使用的中药材要控制好用量,不要使用过多,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中药熏洗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熏蒸身体或者用中药水进行 洗涤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或者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在进行中药熏洗时,需 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操作程序: 1.准备材料: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容器和锅炉。中药材可以根 据具体病情选择,一般常用的有黄连、白芷、板蓝根等。容器要选用耐热、安全可靠的材质,可以是大碗或者洗脸盆,锅炉要有加热功能。 2.煮制中药汤:根据需要的浓度,将中药材放入锅炉中加水煮沸。一 般来说,每公斤中药材需要用8至12升水。 3.裸体暴露部位:根据需要进行中药熏洗的部位,如脚、手、背等, 将该部位暴露出来。 4.热量调节:将煮制好的中药汤倒入容器中,使温度适中,不能过烫 或过冷。需要注意的是,过热的中药汤可能会造成烫伤,过冷的中药汤可 能会影响疗效。 5.熏蒸或浸泡:根据需要,采取熏蒸或浸泡的方式进行中药熏洗。熏 蒸时,可将容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把身体包裹在毛巾或被褥中,使药气 渗透到皮肤。浸泡时,将需要治疗的部位浸入中药汤中,保持一段时间。 6.操作时间:根据病情和个人体质,操作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为10 至30分钟。 7.擦干身体:中药熏洗后,应用毛巾擦干身体,以免感冒或引起皮肤 湿疹。

注意事项: 1.温度掌握:中药熏洗时,一定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应先试水温,确认温度适中后再进行操作。 2.个人卫生:中药熏洗是一种个人的医疗行为,应注意个人卫生,保 持身体或洗涤工具的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3.禁忌症:对于具有皮肤破损、溃疡、出血等问题的患者,不宜进行 中药熏洗。对于腹部、胸部等重要脏器部位,也应避免进行熏洗。 4.注意安全:在进行熏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容器和位置,以确保安全。避免烫伤或滑倒等事故发生。 5.饮食禁忌:进行中药熏洗时,应特别注意饮食,忌烟酒刺激,忌辛 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6.注意观察:在熏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出现过敏、 疼痛、发红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熏洗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7.频率掌握:中药熏洗的频率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不宜过 于频繁,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刮痧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到达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晕刮 【发生原因】 1.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2.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 3.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4.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呕吐或神昏仆倒等。 【预防及处理】 1.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 2.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配合治疗。 3.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治疗刮痧法。 4.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 5.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 6.在治疗刮痧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 7.出现晕刮,应立即停止刮痧治疗,通知医生。 8.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位,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9.参照晕针处理。 二、皮肤破损

患者治疗部位存在皮肤伤损;操作前未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刮具存在破损等。 【临床表现】 表皮破损、疼痛、出血。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3.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4.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5.对一些不易出痧或者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6.皮肤破损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枯燥。 三、感染 【发生原因】 皮肤伤损后继发感染或在有炎症、皮损部位处进行刮痧治疗。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炎症反响,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病症。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发生皮肤损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3.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第二节拔罐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拨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到达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晕罐

中草药熏蒸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

中草药熏蒸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 方法 1. 应急预案 中草药熏蒸反应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应急情况,因此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以下是应急预案的主要步骤: 1.1. 事前准备: - 确保熏蒸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存储足够的中草药和相关药材。 - 确定可靠的联系人和机构,用于应急通信和协助。 1.2. 应急响应: - 发现熏蒸反应异常时,立即停止熏蒸操作。 - 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和机构,并提供详细信息。 - 随时监测熏蒸区域的气体浓度和空气质量。 - 限制人员进入熏蒸区域,确保他们的安全。 1.3. 事后处理: - 确认所有人员的安全,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 对事件进行记录和报告。 - 进行设备的检修和维修,确保安全状态。 -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进。 2. 应急流程 中草药熏蒸反应的应急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 2.1. 预警阶段: - 熏蒸操作人员注意观察熏蒸设备和熏蒸区域的异常情况。 - 发现任何异常时,立即停止熏蒸操作,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2.2. 应急处理阶段: - 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详细情况和观察结果。 - 协助事故处理人员迅速进入熏蒸区域,并进行紧急救援和气体采样。 -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处理,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3. 事后整理阶段: - 确认所有人员的安全情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 进行现场记录和拍照,以便后续报告和事故调查。

- 对熏蒸设备和相关设施进行维修和检查,确保恢复正常使用状态。 3. 应急处理方法 对于中草药熏蒸反应的应急处理,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3.1. 紧急撤离: - 如果发生火灾、爆炸或严重中毒等紧急情况,立即引导人员撤离熏蒸区域,并寻求安全地点。 3.2. 急救措施: - 对于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的人员,应立即提供急救措施并送往医疗机构。 3.3. 应急通知与报告: - 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和机构,并提供详细的熏蒸过程、气体浓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及时的应急响应和调查。 3.4. 现场处理措施:

6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6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中医护理技术是指通过中医理论指导,运用中医方法和技术进行疾病 预防、保健和康复的一种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包括推拿按摩、针灸、拔罐、刮痧、艾灸和中药熏蒸等。在进行这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可能会发生 一些并发症。以下是对其中6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并发症及处理进行详 细阐述。 1.推拿按摩:并发症可能包括皮肤损伤、疼痛加重、过度疲劳等。处 理方法:在进行推拿按摩前,应向患者了解其病情和身体状况,避免过度 刺激或压迫,避免摩擦时造成皮肤损伤;在患者出现疼痛或过度疲劳时, 应及时停止按摩并给予适当休息。 2.针灸:并发症可能包括局部血肿、瘀斑、针入血管、针入腔隙造成 气胸等。处理方法:在进行针灸前,应仔细检查针头的锋利度和干净度, 针灸过程中要细心操作,避免针入血管或腔隙;一旦出现血肿、瘀斑等情况,应及时停止针灸并给予局部冷敷,观察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3.拔罐:并发症可能包括皮肤损伤、局部瘀斑、感染等。处理方法: 在进行拔罐前,应仔细检查拔罐器具的清洁度,并了解患者的皮肤情况, 避免因拔罐过程中滑动或震动导致皮肤损伤;在患者出现局部瘀斑或者感 染时,应及时停止拔罐并给予局部冷敷、消炎药物等治疗。 4.刮痧:并发症可能包括刮破皮肤、引起红斑或瘀斑等。处理方法: 在进行刮痧前,应给予患者充分解释操作方法和可能出现的皮肤变化,避 免过于用力或采用错误的角度刮痧,避免刮破皮肤;在患者出现红斑或瘀 斑时,应停止刮痧并给予适当的冷敷以缓解症状。

5.艾灸:并发症可能包括皮肤烫伤、过敏反应等。处理方法:在进行 艾灸前,应检查患者是否对艾草过敏,选择合适的灸具和穴位,避免过度 烫伤。一旦患者出现皮肤烫伤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艾灸,并用冷水或 冰袋进行冷敷,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6.中药熏蒸:并发症可能包括药物过敏、呼吸道刺激等。处理方法: 在进行中药熏蒸前,应了解患者对中药是否过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在熏蒸过程中,应控制熏蒸时间和药物浓度,避免造成呼吸道刺激。一旦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呼吸困难,应及时停止熏蒸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使 用药物抗敏治疗或给予呼吸支持。 总结起来,针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关键在于提前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仔细操作,并注重观察患者的反应。同时, 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及时停止操作并给予适当处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 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预防并及时处理中医 护理技术操作的并发症至关重要。下面就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见的几种并 发症进行阐述,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皮肤刺激和损伤 1.操作前要仔细观察并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避免在皮肤破损、炎症、感染等情况下进行相关操作。 2.术前做好清洁工作,保持操作部位清洁干燥,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操作时要使用干净的操作工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操作时要轻柔、均匀、稳定,避免使用过大力度和不正确的手法。 对于已发生的皮肤刺激和损伤,处理方法包括: 1.及时停止操作,处理皮肤刺激,如清洗伤口、敷药等。 2.对轻度刺激和损伤可以进行护理处理,如涂抹外用药膏,加速伤口 愈合。 3.对于严重刺激和损伤,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二、感染和交叉感染 1.操作前要彻底洗手,并戴上消毒手套,避免将细菌带入患者体内。 2.操作工具和设备要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操作室内要保持清洁干净,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测。 对于已发生的感染和交叉感染,处理方法包括: 1.及时停止操作,并隔离患者,防止疾病传播。 2.对于感染的伤口或部位,要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3.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三、针刺损伤和出血 1.操作前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避免在皮肤破损、炎症、感染等情况下进行针刺操作。 2.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和针灸穴位,避免手术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3.操作时要掌握适当的针刺深度和插入角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 对于已发生的针刺损伤和出血,处理方法包括: 1.及时停止操作,并用消毒纱布等压迫伤口,控制出血。 2.对于血量较少的出血,可进行局部冷敷,帮助减轻肿胀和止血。 3.对于大出血或刺破重要血管的情况,应立即就医,接受紧急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并发症发生时,及时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医护人员要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严格操作规范,加强对操作风险和并发症的认识和培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解决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解决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并解决这些并发症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介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并发症,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1.1 充分了解患者情况 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过敏史等重要信息。这将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2 严格操作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洗手和穿戴手套等基本操作要求。同时,使用消毒器械和材料,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条件。 1.3 监测与观察 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进行监测与观察。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1.4 提供充分的信息 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向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可能风险和并发症。这有助于患者了解操作过程并主动配合。 2. 并发症的解决方法 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仍然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以下是常见并发症的解决方法:

2.1 出血 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出血情况,可立即停止操作,并按照正确的止血方法进行处理。如出血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2.2 皮肤损伤 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皮肤损伤,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伤口处理,如清洗和消毒。对于严重的皮肤损伤,应尽快就医。 2.3 感染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红肿等,应及时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2.4 疼痛 若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操作,并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或改变操作方法。

痔疮术后的中药熏洗护理知识

痔疮术后的中药熏洗护理知识 肛肠科最常见的多发病就是痔疮,脱垂、便血和疼痛是痔疮的主要 表现,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治疗痔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做 好痔疮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术后容易发生伤口感染、水肿及疼痛的可能,对手术效果也有着一定影响。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就是中药熏洗法, 药液能够直达病灶,荡涤污浊毒邪,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能够保持肛门清洁, 舒适感较强。 1.在痔疮术后应用中药熏洗的护理方式有什么好处? 中药熏洗又称之为中药坐浴法,广泛应用在肛肠病的痔瘘疾病患者中,针对 血栓外痔、炎性外痔、肛瘘、肛周脓肿等肛肠科疾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不仅操 作方法简单,操作效果显著,也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除此之 外在痔疮术后应用中药熏洗进行护理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肛门局部水肿、切口 疼痛、因创面处理不好发生感染、肛周脓肿、痔疮术后创面大、分泌物增多、愈 合延期等都是痔疮术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在痔疮术后应用中药进行熏洗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以上问题,在术后每日用中 药熏洗创口,不仅能够保持肛门的洁净和干燥,还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作用,降低感染的可能。活血散瘀药是中药的主要成分,进行中药熏洗能够促进局部的 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全身的气血舒畅,消除水肿、减轻疼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收敛生机帮助肉芽等新生组织的生长。 在痔疮手术后应用中药熏洗进行术后护理能够改善创面的水肿和出血状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疼痛感。痔疮和其他疾病不同,属于一种局部病变 但并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在进行痔疮手术后,会对麻醉、创伤和疼痛 有不同反应。应用中药熏洗进行护理,能够在坐浴时减少患者的痛苦,发挥药物 的热力来降低局部肌肉和相关组织的张力,改善新陈代谢,促进伤口的愈合,能 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症状。

6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6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中药泡洗操作并发症 一、烫伤 1.发生原因 泡洗液温度过高。 2.临床表现 烫伤只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3.预防及处理 (1)注意泡洗液温度,一般39-42℃。 (2)皮肤感觉不敏感的患者禁用。 (3)泡洗治疗过程中,经常查看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舒适感。(4)烫伤后应立即将创面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用烫伤膏或麻油、菜油等涂擦创面。有水泡者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度要适度。 二、感染 1.发生原因 (1)使用的泡洗桶未严格执行消毒处理或未使用一次性泡洗袋。 (2)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2.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出现渗液、化脓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护理 (1)泡洗桶使用后经严格消毒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泡洗袋。 (2)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降温、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 (3)多摄取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利于伤口愈合。 三、皮肤过敏 1.发生原因 泡洗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2.临床表现

(1)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 (2)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使用前先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慎用。 (2)加强巡视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过敏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脱离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四、虚脱 1.发生原因 泡水的时间过长或水温过热,造成了身体的水分大量的蒸发,令体内的血液循环减慢,出现脑部缺氧 2.临床表现 患者大汗淋漓、头晕,甚至晕厥。 3.预防及处理 (1)注意泡洗液温度,一般39-42℃。 (2)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0分钟以内。 (3)泡洗过程中及时补充温水。 (4)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立即告知护士,及时停止泡洗。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 症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自制中药祛毒汤熏洗剂在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 应用效果。方法:将60肛肠疾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 照组予温盐水坐浴,观察组在使用本院自制祛毒汤熏洗坐浴。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水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改善切口水肿、缓解疼痛有效率明 显高于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自制祛毒汤熏洗坐浴能 有效缓解肛肠疾病术后疼痛,减轻切口水肿,促进切口愈合。 【关键词】肛肠疾病手术后并发症中药熏洗坐浴 基金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0417) 肛肠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和肛门、直肠相关的疾病,临床上主要 以痔疮、肛周脓肿、肛裂、肛瘘等比较常见。手术作为治疗肛肠疾病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但由于肛门对直肠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以及周围丰富 的神经末梢,加之术后排便等影响,导致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碍等,患者术后 往往出现疼痛、切口水肿、排便困难等症状,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术 后伤口的愈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出现部分患者因惧怕各种不良反应而拒 绝手术治疗,导致病情的延误及加重,加大后续治疗难度。针对此类常见术后并 发症,中药熏洗坐浴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余志友1有中药熏洗坐浴对肛肠病 术后应用论述。因此,本文就自制中药祛毒汤熏洗坐浴法在肛肠病术后并发症应 用疗效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选取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8月住院手术患者60例,纳入标准:1)术后 出现切口疼痛、水肿患者;2)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 1)系统性疾 患;2)认知功能障碍;3)女性经期。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混合痔手术20例,肛瘘手术6例,肛周脓 肿手术4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混合痔手术19例,肛瘘手术6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拔罐技术是中医外治常用手段之一,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使罐口与皮肤紧密贴合,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疗效果。但是,该操作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需要引起注意。 一、皮肤破损 发生原因】 操作前未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或存在皮肤伤损。 临床表现】 皮肤破损、出血、疼痛等。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要对皮肤情况进行评估,避免在破损处施行拔罐。 2.使用合适大小的罐具,避免过紧或过松。 3.拔罐时要均匀用力,避免局部过度压迫。 4.操作后要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二、瘀斑

发生原因】 操作过程中用力过猛或时间过长,导致皮肤出现瘀斑。 临床表现】 皮肤出现红紫色的瘀斑。 预防及处理】 1.操作时要注意用力均匀,时间不宜过长。 2.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拔罐力度和时间。 3.操作后可以使用一些消肿止痛的药膏进行涂抹。 三、感染 发生原因】 操作前未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或使用不干净的罐具。 临床表现】 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要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 2.使用干净的罐具,并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3.如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四、过度刺激 发生原因】 操作力度过大或时间过长,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汗等不适感。 预防及处理】 1.操作时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拔罐力度和时间。 2.如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停止操作,让患者休息。 3.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总之,对于刮痧和拔罐技术的操作,医务人员应该在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和器具,并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注意施灸时间,不宜过长,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适当调整。 5.如出现皮肤烫伤,立即停止施灸,用冷水或冰块冷敷,避免擦伤,及时就医。 6.皮肤烫伤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刮痧技术操作并发症得预防及处理 刮痧技术就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钝滑得器具,如牛角类、 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与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得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此项操作得并发症如下: 一、晕刮 【发生原因】 1、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2、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 3、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4、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呕吐或神昏仆倒等。 【预防及处理】 1、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

2、选择温馨得体位以便共同医治。 3、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医治刮痧法。 4、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得刮拭手法。 5、医治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 6、在医治刮痧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得感受,及时发觉晕刮得先兆。 7、出现晕刮,应立即停止刮痧治疗,通知医生。 8、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位,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9、参照晕针处理。 2、皮肤破损 【发生原因】 患者治疗部位存在皮肤伤损;操作前未评估患者得耐受程度;刮具存在破损等。 【临床表现】表皮破损、疼痛、出血。 【防备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水平及心理状态得评估。 2、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往返刮。 3、搜检刮具边沿有无缺损。

打印版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012年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三、造口护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19) 目录 第一章中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 一、针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 二、中药熏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4) 第二章西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4) 一、测体温(口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4) 二、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4) 三、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5) 四、清洁灌肠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5) 五、导尿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5) 六、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6) 七、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7) 八、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7) 九、浅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8) 十、PICC置管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9) 十一、静脉输血法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0) 十二、鼻饲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1) 十三、吸痰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1) 十四、鼻导管吸氧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2) 十五、呼吸机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2) 十六、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4) 十七、胸腔引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5) 十八、心肺复苏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6) 十九、电除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6) 二十、输液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6) 二十一、微量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7) 二十二、胰岛素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8)

第一章中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针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晕针 预防: 1.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2.对饥饿、大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行针刺。 3.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4.针刺和留针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理。 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刺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3.若仍不省人事,配合医生进行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2.滞针 预防: 1.精神紧张者,针刺前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2.操作时捻针幅度不要过大,行针时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3.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去。 处理: 1.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弹击针柄, 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 2.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造成的,可反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 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 预防:1.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刺激不宜突然加强,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注意保护针柄不受外力碰撞。 3.及时处理滞针。 处理: 1.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缓拔出;弯曲角度较大,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 针退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 2.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 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4.折针:即断针 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合要求者剔除不用。 2.针刺手法熟练、轻巧,不可强力猛刺,使用电针切忌突然增强电流量。 3.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4.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1/4以上在皮肤之外。 5.及时处理滞针、弯针。 处理: 1.发现断针时要镇静,嘱患者不要移出体位,防止断针陷入深层。 2.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外露部分拔出 3.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皮内,可用姆、食二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 断层显露后,用镊子将断针取出。 4.断针完全陷入肌肉深层时,应配合医生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 预防: 1.仔细检查针具,锈针、带钩的针具拒绝使用。 2.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3.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处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