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2.基尼系数 3.总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 4.计时工资 5.劳动需求 6.计件工资 7.劳动力 8.劳动与资本投入的替代效应 9.就业结构 10.派生需求 二、填空题 1.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前提,一是,二是。 2.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劳动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和资本之间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 3.在等产量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为过该点的切线的。 4.在长期中,如果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将调整各种要素的投入量,直至每单位货币所购买的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 5.如果A类工人的劳动需求相对于B类工人的工资率变化的交叉工资弹性EA,B 的绝对值小于0,则这两类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 6.劳动和闲暇之间的无差异曲线越陡,表明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越重 视。 7.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个人向社会的劳动供给。 8.50年代末60年代初,舒尔茨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大胆提出和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性质、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思想与观点,被称作。 9.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形式按支付给劳动者。 10.研究个人和企业在工资和风险之间的选择时,向上凹的是无差异曲线,向下凹的是等利润曲线。 11.用于分析个人在工资和伤害风险之间选择的曲线叫。 12.享乐主义模型认为,其他条件相同,工资率随着危险程度的上升而。 13.性别歧视通常采用两种比较明显的形式,即和。 14.和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相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有 的研究方法和的研究方法。 15.在短期,企业的劳动需求为其等于时的劳动投入数量。 16.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斜率为,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斜率为。 17.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分析实际上是分析企业在和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排版)

第一章导论 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最普遍的现象,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济学家说,劳动创造了财富,“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所以,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开始就有了人们对许多劳动问题、经济问题的研究,有的人甚至提出至今仍有影响的劳动经济思想。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劳动的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形成、独立发展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劳动经济理论。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含义 劳动和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理论上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很多种。其中,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有以下几层意思: ⒈劳动力是一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自然界的水力、电力、风力不同。而且,还从概念上将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能力区别开来,人的能力很多,交际能力、应试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就不是劳动能力。 ⒉劳动力是一种与人的活体相联系的劳动能力,所以会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所以劳动力的发挥是有弹性的,如何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具有再生性,如何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劳动力的存在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为条件,所以认定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 ⒊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分别产生于人的躯体和大脑,它们是相互分工、共同合作的。所以,劳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包括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智力在劳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智力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劳动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通常说的“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调配劳动力”等;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等等。 所以,现代的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在上述的含义中,涉及到两个界定要素: 1.劳动年龄: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担一定的劳动。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衰老,到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两个转折点,两个点之间的年龄阶段是劳动适龄阶段,这期间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现代社会对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规定是不固定的,会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身体发育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就业的年龄为14周岁,美国、我国都是16岁,日本、英国15岁,泰国11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 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 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

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劳动经济学整理

一、实让经济学: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 两个假设:稀缺性;人是有理性的。二、规范经济学:严格的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 三个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面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的情况更多的可能是,有受益者也有损失者,不过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三、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得劳动力的数量。 四、产品的边际收益MR(增加一单位产量的使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劳动的边际产品MP(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增加的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五、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六、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MRP=W或MR·MP=W 七、买房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八、等产量曲线的四个特征:1.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2.位置较高的等产量曲线具有较高的产量。3.等产量曲线是连续的。4.等产量图中的等产量曲线没有常数斜率,在左边较陡直,而在右边较平坦。 九、工资率相对较低时,采用劳动密集技术:较高时,采用资本密集技术。 十、工资率也影响到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将生产多少的产量。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应该把生产一直扩大到最后一个生产单位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当工资率高时,企业的边际成本也高,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在相当小的产量水平上就会达到。当工资率低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会更大一些。 十一、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比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ΔL和ΔW为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劳动需求数量和工资率变动的方向相反,即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量下降。 劳动需求的变动率小于工资的变化率即0<|ed| <1 称劳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 大于|ed| >1 称劳动需求曲线富有弹性 等于|ed| =1 称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单位弹性 等于0 |ed| =0 称劳动需求曲线完全缺乏弹性 趋向于无穷大|ed| = ∞称劳动需求曲线完全富有弹性 十二、无差异曲线: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十三、工资率的变动时工作时数的影响: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在更高的工资率水平下,收入也更高,导致劳动者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和较少的工 作。然而,更高的工资率也意味着每小时闲 暇成本也更加昂贵,这导致劳动者减少闲暇 增加工作时数。来自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使 劳动者减少工作时数,而替代效应却使劳动 者增加工作时数。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 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 度或大小。 十四、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 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 来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 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 和健康状况。 特征: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人力资本 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人 力资本具有累积性;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 在创造性。 十五、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 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内容: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活动;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寻找工作 的活动;劳动力迁移。 十六、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P160 十七、人力资本的现状:1.中国的人力资本 结构失衡: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 极小。2.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国农 村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3.人力资本发展水 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4.人力资 本利用效率低下。 人力资本现状形成的原因:1.认识上的误区。 2.资金的限制。 3.体质上的障碍。 4.外部因素 额影响。 十八、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析 1.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 2. 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 劳动者的流动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完善 法律法规制度。 十九、工资的演变历史 1.工资的概念经历 了从“实物工资”—“货币工资”—工资和 薪水的区分 2.从纯粹意义上,工资制度包 括非货币福利和延期支付的“薪酬”或“报 酬”、激励 二十、补偿性工资理论:即在员工的特征不 变的前提下,从事较差工作的员工得到的工 资高于那些在较舒适的条件下工作的员工。 三个理论的前提:1.员工追求效用最大 化 2.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 征信息 3.员工的流动性 二十一、效率工资理论:1.效率工资理论认 为,员工的生产率取决于工作效率,工资提 高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故有效劳 动单位成本反而可能下降。生产率会得到提 升。 原因:1.工资提升会产生刺激效应和 惩罚机制2.逆向选择效应和筛选机制3.流动 效应和效率机制 4.社会伦理效应和认可机 制。 二十二、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进行 区分 二十三、个人偏见模型:雇主的歧视;顾客 歧视;雇员歧视;统计性歧视 二十四、倒U假说的含义:不平等与发展之 间存在倒U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起初上升,继而下降。 二十五、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二十六、国际上认可的综合的衡量尺度是基 尼系数。在0.2之下,收入分配是高度的平 等;0.2-0.4是低度的不平等;0.4以上是高度 的不平等。 二十七、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1. 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的以 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再分配过程中,坚 持效率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2. 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是 重点。3.推进市场化的改革。4.完善和加强中 国的税收政策,如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等。5.调整分配政策。 6.引入非政府组织的调节主体。 7.促进公平竞 争,完善劳动力市场。 二十八、隐性就业:某些劳动者实际处于就 业状态并拥有相应的收入来源,但同时被作 为失业者对待,享受失业救济和政府再就业 工程的帮助。 二十九、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 失业3.周期性失业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1、人力资本的五个基本特征:①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②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③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④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⑤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种正规教育,②在职培训活动,③健康水平的提高,④对孩子的培养,⑤寻找工作的活动,⑥劳动力迁移。 3、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现状及问题:①企业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但重视程度不高,而执行力更弱,②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很大,企业需求和培训相脱节,③多数企业的培训成本偏低,④培训效果差,培训后难以学以致用。 4、劳动力流动的原因:①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③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④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⑤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⑥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5、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①生活费用或者说物价水平,②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③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⑤劳动力潜在的替代物,⑥产品需求弹性。 1、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⑴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⑵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社会体系,又难以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往往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⑶户籍障碍,⑷信息障碍, (5)成本障碍,(①就业成本偏高,②生存成本偏高,③交通成本偏高,④心理成本偏高,⑤风险成本偏高。) 对策: ⑴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 ⑵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 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⑷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2、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从现象来看: ⑴性别歧视,这种歧视往往体现为重男轻女,主要包含工资歧视与职业歧视, ⑵年龄歧视, ⑶户籍歧视,主要体现为在招聘中歧视外来人口,本地大学生优先,甚至不招 收外地生源,从原因来看: ⑴雇主的偏见和统计性歧视 ⑵传统观念的影响,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 ⑶户籍制度和城乡就业壁垒, 从对策来看:要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应着眼于从市场环境和法律建设两方面下手, ⑴应从确立市场的公平竞争方面,做一系列有益的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歧视和垄断行为, ⑵法律建设应及时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维持市场公平和保护弱者权益的作用,⑶要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还有必要全面加强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提高广大雇主、雇员和人民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考试 知识点 第1章导论 1.1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1.1.1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1)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萨利克法典》:指出劳动所得归农户所有 《庄园敕令》:庄园管事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 (2)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简答) 第一,贵金属是一国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财富源于天然财富和劳动创造。 第二,立法保护本国熟练技工,培训本国技工和吸引外国技工可以增加国家财富。 第三,以高报酬刺激劳动的发展,增加国家财富。 第四,低利率可促使技工勤劳及熟练程度的提高,物价上涨对固定收入者不利。 1.1.2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1)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主要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社会分工、劳动力供求关系 大卫·李嘉图:工资自然价格、市场价格 让·萨伊:市场法则论 1.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1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而言的。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门学科。 1.2.4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劳动力市场主体:企业、个人、工会、政府 (两个组织机构:供给方、需求方) 1.4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1.4.1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新古典学派劳动经济理论 第一阶段(19世纪末)马歇尔。强调市场性供求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庇古:贡献在于他的著作促进了劳动问题与经济原则的更加系统的结合 《财产与福利》,强调了教育和培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中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关键性理论概念。 提出了劳资双方都认识到在分歧代价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劳资纠纷的办法,并对集体谈判条件下的工资决定体制进行了纯理论分析; 保尔·道格拉斯 希克斯(工会)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刘易斯和舒尔茨 第2章劳动力供给 2.1劳动力供给概述 2.1.1劳动力的一般界定 (1)劳动力具有的三层含义: 第一,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选择: 1、只考虑劳动与资本两个生间要素,技术进步分成三种类型: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劳动 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名词解释: 1、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 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P2 2、劳动力需求交叉弹性: 简答: 一、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相关)P4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4、 二、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简答,选择)P7 1、生产技术的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竟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竟争性市场三种。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具有相同的质量。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简答,选择)P6 1、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对劳动力需求的说明,一般分三个层次展开,即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2、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所谓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确定义。 四、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P12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剃减。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五、劳动力弹性五类型及经济含义?(重点)P34 在经济学中,弹性表示两个经济量变化的关系。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又可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劳动需求弹性称为完全无弹性。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有时也称为无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较小,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要完整涉猎的三大市场领域。P3 2、另一种分类,就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这种意思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只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由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这种理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P6 3、按照雷恩的说法,经济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P7 4、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5、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6、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7、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上:一是稀缺性(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二是人是有理性的。 8、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它是以员工收入的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没有老板的体制,显然是职工收入的最大化,这恰恰也是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的表现。 9、劳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10、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会告诉我们两个或者多个变量实际的状况,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什么”,但它并未告诉我们这究竟是“对”还是“错”,或者说,对实际所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通常我们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11、关于互惠原则的理解说起来有三点:一是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二是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12、我们看到,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高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它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 13、劳动经济学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14、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两者的关系往往容易引起误解。(了解P19) 15、劳动经济学目前主要向经济分析的市场,研究企业和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反应,因此,当前和今后,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16、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这很显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机理和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行为的科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劳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第2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100%。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函数: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 ,=0,无弹性,>1,富有弹性(Es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5.主体均衡(3):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用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W=MRS= 。 6.纯收入效应(4)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存在非劳动收入的工作决策(5),相切:内解,相交,角解。条件工资:工作时间为0时的无差异曲线斜率,是为诱使人们从事工作的最低工资水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原因:预算约束线斜率(代表工资率:放弃单位闲暇所能换取的货币收入)小于无差异曲线斜率(诱使人们放弃单位闲暇转而工作所必须给付的货币收入的增量),即放弃单位闲暇的效用损失大于从事工作获取货币收入的效用所得。促使人们工作的前提: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 7.替代效应(6):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闲暇减少。 8.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7):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提高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劳动力供给提高。工资率较高且收入较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早晨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下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所以个人~曲线形状“向后弯曲”!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由众多的个人~叠加而成,所以是“向右上方倾斜”。 9.家庭劳动力供给(7):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的无差异境界时的工资率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市场工资率大于最大劳动供给价格时,选择就业;反之,不就业。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带来的效用损失,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11)横轴为工资率W,纵轴为以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为标识的家庭户的密度分布Q。在工资率较低时,密度分布较低。工资率较高时密度分布也较低,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斜线所示的部分与正态分布曲线和横轴围成的总的面积之比,就是当工资率为w0时家庭群中非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着 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本文将系统介绍一些经济学中的劳 动经济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1.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个体或群体愿意参与劳动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供给劳动力的决定因素包括个体的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健康状况、 工资水平等。供给曲线的变动可以受到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 政策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需要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需求劳动力的 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工资支出等。需求曲线的变 动可以受到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 1.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以劳动力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 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赚取报酬,雇主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得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点包括竞争性、不完全信息、异质性等。 2. 工资决定

工资是劳动者为出售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工会谈判、最低工资政策等。在理论上,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工资将达到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 间的平衡点。 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失业 1. 不完全竞争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通常表现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两种形式。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包括存在壁垒、信息不对称、劳动力的 异质性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决定力量将由劳动力与雇主之 间的博弈关系所决定。 2. 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工作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失业 率是衡量失业现象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学中的失业类型包括摩擦性 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需求不足性失业。 四、劳动力市场政策 1. 最低工资政策 最低工资政策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然而,最低工资政策也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劳动力市场的 扭曲。 2. 工会与劳资关系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决定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之比。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使工资水平更高,并有助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技术水平、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经验等。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其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长期收益,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 三、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等。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企业

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完成生产和服务,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 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五、工资决定 工资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 需求多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涨;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 下降。此外,工资还受到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 影响。 六、劳动市场失灵 劳动市场失灵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力的供求 不能有效匹配。常见的劳动市场失灵情况包括:结构性失业(由于产 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行业就业机会减少)、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和雇 主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雇佣不公平)、薪酬刚性等。劳动市场失灵的 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来解决,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 通过以上几个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对劳动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 管理者来说,了解和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劳 动力市场的挑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劳动者的福祉。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 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 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 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总结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力市场 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 和过程。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工单位支付工资并雇佣劳动者。 2. 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劳动者是指提供劳 动力的个体或群体,用工单位是指雇佣劳动者的企业、机构等。 3.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具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特点。供给方面,劳动者的 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者教育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需求方面,用工单位 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就业结构 是指不同产业和部门的用工比例;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的用工比例;地域结构是指不同 地区的就业状况。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影响劳动力供给的 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教育水平等。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影响劳动力需求的 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求量相等的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均 衡受到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劳动力市场制度、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 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一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等于他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指一个劳动者增加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产出。 2. 市场竞争力量的作用:在竞争市场中,用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会影响工资的水平。如果劳 动力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工资水平会下降;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充足,工资水平 会上升。 3.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成本高等因素,导 致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或下跌。 四、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劳动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 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 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 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 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 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