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气候

天山南北气候

答:天山南北气候的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

原因是天山以南为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北气候,天山以北为准噶尔盆地.天山山体高大,山间还分布有一些盆地,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而塔里木盆地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的盆地内部因蒸发强烈,地表水难以保存,沙漠、戈壁广布。

天山南北两坡降水的季节特点

1.天山南坡降水少,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典型温带天山南北气候的大陆性气候

2.天山北坡气候类型属于湿润过渡到半干旱天山南北气候的气候,因为有来自天山南北气候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天山南北气候的湿润气流所以降水比南坡多,北坡的伊犁河谷地被称为“中亚湿岛”

天山南北

“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学习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时安排1课时。首先从新疆地形图入手,分析新疆的地形特点。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从而对于新疆的农业生产有着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的位置和地形概况。 2.知道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3.了解新疆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新疆闻名全国的农产品。 5.掌握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疆地形图的分析,得出新疆的地形特点。 2.从新疆的气候特征入手,分析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新疆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新疆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媒体 图片:维吾尔族民族服饰、新疆地形图、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绿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出示新疆的景观图片。大家知道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师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第四节“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板书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新疆地形图或教材P.75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提问新疆地形以什么为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小结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一一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是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地昆仑山。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km2,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km2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代表天山,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

南北气温差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2.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过程与方法 (1)学会并熟练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由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赏的情感。 (2)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难点 (1)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7.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天山南北植被分布差异

天山南北植被分布差异 1.光照:南坡充足,北坡缺少; 2.气温:南坡温度高,北坡温度低; 3.水汽:山南地区属于高原,降水很少,北部有湿润的西北气流吹过,降水多 祁连山景观格局及其破碎化 祁连山处在青藏、黄土2大高原和蒙新荒漠的交汇处,地理位臵特殊,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南坡水源涵养林区位于青海省境内,是青海省主要的原始森林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祁连山南坡森林与草地植被类型严重退化,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植被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对祁连山北坡的森林植被及土壤水文等状况已有较丰富的样地定位调查研究基础,并且在景观水平上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对南坡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以位于祁连山南坡中段的扎麻什营林区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各景观类型面积、周长和斑块数等基本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对各景观组分的边界密度指数、破碎化指数和平均分维数、平均最近邻距离等景观破碎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阐明各组分之间的特征差异,评价该区景观格局现状

和破碎化特征,为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唐古特植物亚区中的祁连山小区。其区系成分以北温带为主,旧大陆温带、中亚和温带亚洲成分都占有一定比例。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土壤和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类型随海拔由低到高依次为山地森林土、山地灰褐土、栗钙土、黑钙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大致和北坡相同,森林植被以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范围海拔2500~3300m。主要森林类型有以青海云杉为主要建群种的针叶林、由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组成的针叶混交林、祁连圆柏疏林、山杨、红桦、白桦、糙皮桦(B1utilis)组成的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高寒灌丛主要分布范围为3300~3800m,主要类型有杜鹃灌丛、山生柳灌丛及鬼箭锦鸡儿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蒿草、苔草、毛莨科、马先蒿以及苔藓、羽藓等。在海拔3800m 以上至雪线以下,还大面积分布着高山垫状植物,如红景天、水母雪莲花等。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通常将年降水量小于200(或250)毫米的地区划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或250)—5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区。用这种降水量指标衡量,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大陆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总面积约为4800万平方公里,占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遍及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区的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公里,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的面积约为21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西起西北国界,东达大兴安岭西麓,大约包括16个省、市、自治区的965个县,其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有耕地约7.7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占65%,特别是内蒙古包头以东的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99.7%的耕地都是旱地。而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的83%又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所以干旱是西北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灾害。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农业气候的主要特征,一是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多,农作物光合生产潜力大。二是热量条件较好,可使农作物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光合物质的累积。三是降水量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匀,农业干旱频率高,农作物产量较低。 面积辽阔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不仅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而且在现代农牧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以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的西部17个州,提供给这个国家80%以上的农牧

业产品;苏联中亚干旱和半干旱区,近年来提供全苏45%的商品粮;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农牧业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是小麦、玉米、棉花和杂粮以及畜产品的生产基地。西北内陆干旱平原,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其外围有高山环绕,山区有较大而稳定的降水,每年通过428条大小内陆河流,为山前平原提供约787亿立方米的出山径流量,形成许多串珠状的灌溉绿洲,很适宜发展瓜果、甜菜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产。气候干旱的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南北的绿洲,是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糖、油、肉、瓜果的集中产区,河西走廊每年给甘肃提供的商品粮占这个省的70%以上。

中国地理概况第2课时地形气候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第2课时( 地形、气候) 一、考纲要求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 <根据上图梳理以下内容> (一)地形 1.地形概况 (1)我国地势特点 ,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地理环境影响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③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地势对气候 河流的影响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东西走向:北: ;中:昆仑山—秦岭;南: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 ;西: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贺兰山 国大陆最低-155米。察尔汗盐湖——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几字湾内部分仍属于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属于东北平原。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关注: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各地形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③泥石流:多发生在青藏高原边缘云南、四川等西部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 (二)气候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读一月等温线图注意: ①0°C等温线——秦岭—淮河 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 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 横断山山河相间处: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 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向上游凸 兰州附近河谷 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⑤最低温处——漠河 (1)总结特点:冬季南北。 原因:①南北太阳高度;②昼长时间;③地形阻挡冬季风南下,南方降温小(东北温低与西北风顺大兴安岭地势而下,冬季风风力大有关);④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气候带及温湿度

气候带及温湿度 1、新疆牛奶好还是内蒙古的牛奶好? 两者都是中国的优质产奶地 世界上最好的牧场基本集中于南北纬大约40-50°区间的温带草原,例如南纬46°的新西兰南奥塔哥、北纬50°45′-53°52′的荷兰奶 源带、北纬47°的加拿大阿尔伯特等。 我国幅员辽阔,从不缺乏先天优势,也拥有优质的黄金生产地,“四大黄金奶源带”——内蒙古奶源带、新疆奶源带、河北奶源带以 及东北奶源带。 (1)气候带及温湿度扩展资料: 内蒙古大草原 纯天然无污染,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单就内蒙古自治 区内的大草原来看,从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

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 顷 其中可利用草场6818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以上,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 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 新疆奶源带 新疆拥有8.6亿亩优质草场,集中在天山南北地区,占了全国草 原面积的22%,新疆优良奶牛的存栏量已超过210万头,年产奶量超过152万吨,还拥有全国最大的进口良种牛核心群,奶源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 截至2007年,伊利集团在新疆的投资总额已达4亿元,形成了覆 盖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及奶粉的全方位产品线。 2、英国杜伦市气候怎么样?是不是阴冷潮湿?温度和湿度类似国 内哪些地方?是不是很潮湿? 杜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潮湿,夏天不会很热,降雨 较多。由于地处英格兰北部,年均温比较低,有阳光的日子也比较少。冬天虽然湿冷,但是一般10月份就开始供暖,所以在室内很舒适;去 室外要注意防雨防风。夏天温度不会很高,晴天相对多一些 3、草木蓝染里面要加哪些东西,比例是多少,有没有特别注意讲 究的,气候温度湿度什么的! 草木蓝染是什么鬼 4、成都空气湿度多少 成都空气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0~80%。

2023年新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与考点精解和例题讲解:坎儿井

思维导图:坎儿井 【思维导图】 [考点精析] 什么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灌溉系统,广泛存在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它由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通俗来理解,“坎儿井”就是地下运河。 它为什么要修在地下? 我们都知道,新疆位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而且沙土较多,渗水性强,如果修在地面水则会蒸发干,不利于储水。同时,冰雪融化的水大部分都会渗入地下,这样,修建地下运河就是干旱地区储水的不二法则。 组成部分详细介绍 竖井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 暗渠 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 涝坝: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它是怎么修建及工作的? 建设坎儿井需要在高山寻找水源,然后从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在地下开通一条暗渠,让地下水自然地流到暗渠形成地下河,地下河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同时地面上按照一定的间隔距离打一些竖井方便取水,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流量极为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最后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对气温影响 在山脉两侧,气候可以出现极大差异,•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大抵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山南山北气温的悬殊为主;从下表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可看出屏障作用的影响。 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

无论山脉的走向如何,只要高度足以阻碍盛行气流的运行,就会对两侧的气温、降水及其它气候要素产生影响,世界气候区的划分也往往以高耸的地形为界。我国著名的南岭,它是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组成,北来冷气团常常受阻于岭北,以1月平均气温为例,岭南曲江为℃,岭北的坪石为℃,二者相差3℃;前者冬季很少飞雪,后者冬季常有。这样,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环境;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 2对降水影响 山地降水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多。•特别是一些不太高的山区,山脚下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见下表。为什么降水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呢 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其原因:第一是山地上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第二是空气与较高地方的寒冷地面相接触,容易冷却致雨;第三是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冷却,水汽容易凝结致雨。山地降水随高度的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以内,超过了这一限度,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这个限度的高度,就称为“最大降水带”。“最大降水带”决定于地理环境、季节和其它条件,它随时随地不同。例如,喜马拉雅山上这一限度在1000~1500米。 3山地立体气候 在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同时,地面形状和山坡的方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其中17 世纪最为寒冷,尤其是公元1650年〜1700年,成为中国最近五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20 世纪初全球气温开始回升,明清小冰期结束。第一个温暖期历时几千年,第二个温暖期为 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只有三、四百年。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百余年,而后的冷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幅度也越来越大。从气候的干湿状态来看,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表现为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燥同期。而且湿润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