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及防治重点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及防治重点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的分异特征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

貌和降水分布。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分布,可以将该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山地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在山地区,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山地黄土,土

壤侵蚀主要以水土流失为主。丘陵区以黄土为主,土壤侵蚀主要以风沙侵

蚀为主。平原区土壤以黑土为主,土壤侵蚀主要以水logging和水淹为主。

地形地貌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天山北坡阜康市,地势起伏

较大,山地区和丘陵区地貌复杂,地势陡峭,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平原区地势平坦,易于出现水logging和水淹。

降水分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天山北坡阜康市的降水分

布不均匀,东部和南部降水量较大,而西部和北部降水量较小。降水较多

的地区容易发生水logging和水淹,降水较少的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

风沙侵蚀。

针对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的特点,进行防治措施的重点如下:首先,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对于山地区和丘陵区,可以采取梯田、植被恢复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对于平原区,可以进行

排水改良,防止水logging和水淹。

其次,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

再次,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监测。建立土壤侵蚀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土

壤侵蚀的程度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做

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此外,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制定有关土壤侵蚀防治的法律法规

和政策文件,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

动土壤侵蚀防治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的分异特征主要有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降水分布。针对这些特点,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植被恢复

和保护、精细化管理和监测、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

土壤侵蚀问题,保护地区的土壤资源。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 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 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 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 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 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 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 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 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 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 品,其特殊性表现在: 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 B 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 价格; 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④不动产特性:源自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 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 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图中地形区:A内蒙古高原、B 塔里木盆地、C准噶尔盆地。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小,温差大,从干湿状况上看,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最长的内流河为D塔里木河。 4.植被:受降水影响,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资源: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有煤、石油、稀土。 6.城市: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归纳总结] 1.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的异同点

2.天山南北自然带的垂直差异及原因

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南坡为阳坡,温度高;北坡雪线低,有森林分布——北坡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且为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降水多,湿度大。 3.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 西北地区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要抓住该点,围绕该点展开。 二、青藏地区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 2.气候:以高山气候为主。 3.河流: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的发源地。 4.植被:高原南侧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北侧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高寒荒漠。 5.城市:拉萨、西宁、格尔木。 [拓展提升] 1.青藏地区“高寒”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严寒,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1)不利方面:气温较低,无霜期短,农作物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有利方面: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农作物生长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因此,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类型。 2.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并因此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时要特抓住“高”“寒”两个方面。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及防治重点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及防治重点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的分异特征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 貌和降水分布。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分布,可以将该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山地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在山地区,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山地黄土,土 壤侵蚀主要以水土流失为主。丘陵区以黄土为主,土壤侵蚀主要以风沙侵 蚀为主。平原区土壤以黑土为主,土壤侵蚀主要以水logging和水淹为主。 地形地貌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天山北坡阜康市,地势起伏 较大,山地区和丘陵区地貌复杂,地势陡峭,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平原区地势平坦,易于出现水logging和水淹。 降水分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天山北坡阜康市的降水分 布不均匀,东部和南部降水量较大,而西部和北部降水量较小。降水较多 的地区容易发生水logging和水淹,降水较少的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 风沙侵蚀。 针对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的特点,进行防治措施的重点如下:首先,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对于山地区和丘陵区,可以采取梯田、植被恢复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对于平原区,可以进行 排水改良,防止水logging和水淹。 其次,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 再次,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监测。建立土壤侵蚀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土 壤侵蚀的程度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做 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此外,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制定有关土壤侵蚀防治的法律法规 和政策文件,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 动土壤侵蚀防治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的分异特征主要有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降水分布。针对这些特点,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植被恢复 和保护、精细化管理和监测、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 土壤侵蚀问题,保护地区的土壤资源。

2018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专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专练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 答案 1.B 2.D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答案 3.B 4.D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 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据此完成5~6题。 5.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上升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6.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5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小,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第6题,保护红碱淖具有

第20讲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20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真题】 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2022年山东卷-4 3 地方性的分异规律选择题野外调查 2022年浙江卷 15-16 4 地域分异规律选择题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2022年浙江卷 11-12 4 自然带的分布; 地域分异规律 选择题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2021年高考广东卷 -11 3 自然带的分布选择题我国火箭发射场所所在的自然带2021年高考湖南卷 -6 3 自然带的分布选择题蒙古东部地区野火燃烧的植被类型 2021年高考山东卷 5-6 6 山地自然带的分布 及形成原因 选择题 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洪积扇的植被垂 直分布 【课堂目标】 1.知道地域差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特点及其分异规律; 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成因及垂直带谱规律; 4.能从小尺度角度分析地方性地域分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差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地域差异主要是地域特征的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 2.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地带性因素:导致地表自然地理现象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的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环流和洋流、水分变化、岩性、局部地热异常、人类活动等。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3.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地带是地域分异的直观体现。 因为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2.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特点: 3.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 富铝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 B.砖红壤 D.黄壤 2.B 1题,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分解,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气候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2021·天津高三二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的海拔信息,该山脉可能为() A.盘山 B.天山 C.秦岭 D.南岭 4.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 A.植被类型相似 B.人类活动相似 C.水热条件相似 4.B 3题,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海拔1000~3000米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海拔2000米以下,南坡大部分植被覆盖度比北坡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处,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B项错误;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盘山平均海拔400~600米,不符合本山的海拔,A项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秦岭海拔接近4000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引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4 总则 4.1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 4.1。1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1.2 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1.3 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1。4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4。1.5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4.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复天山北坡经济规划

国务院批复天山北坡经济规划 作者:暂无 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12年第12期 文李锐周鲁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网站披露,国务院近日已正式批复同意《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 规划》(下称《规划》)。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环节,天山北坡经济区被列为西部地 区重点培育的新的增长极之一,此次《规划》获批,将从多方面推动北疆地区的快速发展。根 据规划内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大生态保障能力。 《规划》于2011 年7 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上报至国家发改委。根据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十二五”规划,天山北坡经济带东起哈密,西至伊宁,该区域东西相距1000 多公里, 其中分布着新疆的3 个大型煤田和2 个大型油气田。与此同时,这一区域还是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对全疆经济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和示范 作用。 根据《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建设出口加工基地;有序开发优 势资源,建设能源材料基地;加快结构调整,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加大科技 投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现代服务体系;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基 础设施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中发展;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表示,《规划》的实施将加快推进天山北坡经济带开发开放,对 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天山北坡本身就是新疆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基地,《规划》的出台,将对当地的相关能源 及原材料开发速度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同时,立足于大农业优势,《规划》亦将有利于农业 深度开发,对棉花、粮食的深加工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从经济角度看,《规划》的出台,也会从政策层面加快与东亚地区的联络。因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紧靠富含石油天然气资 源的中亚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随着今后双方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不断突破, 天山北坡经济区作为我国能源重要战略基地的地位将愈加稳固。 对于《规划》相关内容,新疆上市公司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新疆上市公司多以资 源依托型为主,另一方面有了政策的促进,这些公司今后引进中亚资源的步伐应该会进一步加快。肩负着新疆基础建设及新材料产业使命的新疆城建集团,对《规划》颇有期待。该公司相 关人士表示,天山北坡经济区规划启动后,一些新城区的建设一定需要市政、道路、房屋、学校、桥梁等方面的大开发,新疆城建目前所需要的,就是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轮快速建设和 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规划》实施后,看的就是上市公司的眼光 与智慧,谁能够尽快在这一区域“跑马圈地”,谁就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就目前来看,《规划》将对资本市场中的新疆能源、农业、基础建设、生态农业、港口物流等板块带来一定利好。 其实,早在2000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新疆开发规划》中,天 山北坡经济带只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石河子市、乌苏市、奎屯市、克 拉玛依市和乌鲁木齐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沙湾县等9市4 县以及3 个兵团农业师,面积20 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2%。

丹巴县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丹巴县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薛东剑;陈晓杰;张怡;卢竞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2(034)009 【摘要】为了掌握丹巴县土壤侵蚀程度,进行分区防治,借助GIS与RS技术,在对各类影响土壤侵蚀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RUSLE模型评价了丹巴县土壤侵蚀强度,并进行了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丹巴县南部土壤侵蚀强度高于北部、中东部高于西部.丹巴县土壤侵蚀以微度—中度为主,强烈—剧烈流失面积大约有1 258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经济较发达的沿江、沿河地区. 【总页数】4页(P76-78,94) 【作者】薛东剑;陈晓杰;张怡;卢竞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基于网格数据的贵州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J], 杨广斌;李亦秋;安裕伦

2.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J], 李月臣;刘春霞;赵纯勇;王才军;张虹;闵睫;汪洋 3.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 [J], 张乃夫;刘霞;朱继鹏;张光灿;张荣华;杨韶洋;王静 4.鲁中山区小流域坡面土壤侵蚀强度与磁化率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J], 董元杰;史衍玺 5.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评价研究 [J], 花利忠;贺秀斌;朱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遥感数据的深圳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基于遥感数据的深圳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陈涛;黄西菲;孙芳芳;赵丽娅 【期刊名称】《环境生态学》 【年(卷),期】2022(4)12 【摘要】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为干扰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程度,基于深圳市MODIS/NDVI遥感数据、高程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集,以水土流失作为本次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共4项指标因子,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深圳市生态敏感性开展单因子和综合分级评价,综合分析深圳市生态敏感性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可为深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和生态功能补偿修复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全市生态敏感性的敏感程度可分为5级,生态极敏感区面积为342.23 km^(2),面积占比17.14%,空间上呈现斑块集中成片,伴有零星分布趋势,主要位于深圳市东南部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一带,中部环马峦山—三洲田—梧桐山—深圳水库区域,以及北部松子坑水库、清林径水库等地;从全市空间尺度来看,大鹏新区、盐田区、罗湖区东部、福田区南部、光明区东部、龙岗区东北部、坪山新区南部、宝安区北部等地区域敏感程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龙华区、龙岗中心城区等区域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大,受人为干扰较多,敏感程度较低。 【总页数】9页(P1-8) 【作者】陈涛;黄西菲;孙芳芳;赵丽娅

【作者单位】深圳市绿世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7 【相关文献】 1.基于网格数据的贵州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2.基于GIS和RS的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以贵州省为例 3.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 4.典型石漠化地区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r——以广西百色市为例 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求评价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生态格局划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一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一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 一 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地理网为您提供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一、干旱大陆性气侯 西北地区位居大陆的腹部。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到太平洋为3400千米,西到大西洋为6900千米,北到北冰洋为3400千米,南到印度洋为2600千米。四周距离海洋遥远,加上周围高山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 本地区盆地气候效应明显。冬季,当冷空气进入盆地后,常聚积在盆地低处,而盆地内辐射冷却强烈,容易产生逆温现象。逆温层厚度可达500—2019米,其垂直结构较为稳定,常使自西向东移动的冷锋从逆温层上滑走。因此,冬季天气较为稳定。夏季,盆地迅速增温,热量又不易向外流散,产生不稳定结构,每当有冷空气入侵时,易产生阵性风雨天气。春秋季,盆地边缘辐射冷却的冷空气顺坡下滑,聚集于盆地低处,使盆地边缘比其中心温度偏高。在降水量的分布上,盆地中央降水少于周围,这种现象以4—10月最为突出。盆地效应还反映在风的分布上,在盆地边缘地区有明显的山谷风。

西北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是:光照长;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 (一)光照丰富 本地区云量稀少,日照时数较长,全年实际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达54.4—71.2亿焦耳/(平方米·年)。光照资源丰富,在全国仅次于青藏高原。这不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广泛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 西北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较,气温偏高,除上述日照时间长,所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外,还由于地面干燥,太阳能消耗于蒸发方面较少,而用于增加地面和低层空气温度较多。加以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得夏季灼热的空气不易外流,冬季冷空气流动也受到一定的阻隔,越过山地后又有下沉增温作用。 准噶尔盆地年平均气温大致在5—8℃,阿勒泰、塔城一带为2.5—5℃,天山以南大致为10—12℃,阿拉善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之间。南北疆以天山一山之隔,气温却相差很大。特别是冬季,乌鲁木齐与库车的气温几乎相差一倍,可见地形屏障作用之显著。7月,天山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疆比北疆高2—3℃。 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高达35℃以上,尤其是准噶尔

高三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

高三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 1.读某区域图,关于图中沼泽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河流有凌汛,容易泛滥 C.纬度较高,蒸发较弱 D.距北冰洋近,降水丰富 【答案】D 【解析】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有凌汛现象,导致两岸积水, 形成沼泽;纬度较高,蒸发较弱,导致积水;而蒸发弱,距太平洋和大西洋较远,降水较少。故 选D。 【考点】湿地 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浙江省地属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浙江省独特的“水”、“土”和“植物”的时空组合,决定了浙江省水 土流失的特征。下图为浙江某地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的对数曲线。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描述浙江省水土流失特点。(4分) (2)分析浙江省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6分) 【答案】(1)工矿地、园地、林地和草地以轻、中度侵蚀为主(4分);强度侵蚀以上以坡耕地 最为严重(2分)。 (2)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红壤土层薄,易被侵蚀(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浙江水土流失的特点,即流水侵蚀强度的变化特点。读图,横轴表示侵蚀强度,纵轴表示 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某种侵蚀类型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图例判断各曲线的变化,工矿地、园地、林 地和草地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及其以上侵蚀以坡耕地最为严重,占的比重最大。 (2)浙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坡耕地由于人类开垦,植被稀疏,保持水土能力差。丘陵地区的红壤土层薄,易被侵蚀。 【考点】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 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小题。

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综合题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 1.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2.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读图回答8~9题。 3.该治理开发模式为 A.鱼塘—台田模式 B.立体农业模式 C.基塘生产模式 D.小流域综合治理 4.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森林减少 读下图,回答15~17题。 5.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6.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热量条件 B .土壤条件 C .降水条件 D .光照条件 7.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 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的对象 是( ) A .天然林 B .水源林 C .湿地 D .草场 读图1,回答1-3题 8.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强该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B .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生产,应大力发 展商品粮生产 C .因地制宜在该地区建立大型农场, 种植橡胶等作物 D .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9.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主要为丘陵 B .该地区盐碱地分布广 C .土壤贫瘠 D .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10.该地区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土壤酸化 B .土地盐碱化 C .水土流失 D .土地沙化 11.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矿物能源储量丰富 B .主要灾害性天气与热带气旋的影响有关 C .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 .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2.该地区酸雨危害较严重,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A .气候湿润 B .地形以盆地为主 C .有色冶金工业发达 D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13.造成该区域与青藏高原农业地域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因素 B .政策因素 C .人口因素 D .自然因素 读右下图,回答9-11题。 14.河流N 是我国 A .南北方分界线 B .内外流域分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 .耕作业与畜牧业分界限 15.N 河以北的河流一般 A .只有一个汛期 B .具有凌汛 图1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九章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主要教学目标: 阐述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明确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布范围以及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特点。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三节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四节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一、目的意义与任务 土壤侵蚀分区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区划单元进行分区。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它是研究各分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工作。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二、分区原则 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三、土壤侵蚀分区 我国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构成了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条件。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域。根据我国的地貌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如水力、风力等)在较大区域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辛树帜等(1982)将全国分为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即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其中风力侵蚀的沙漠及沙地面积达187.6万km2。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分布有现代冰川、高原、高山,是冻融侵蚀为主的另一侵蚀区,其中冻融和冰川侵蚀面积约有125.4万km2(施雅风等,1988)。其余所有山地丘陵地区,则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第三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面积约有179.4万km2。水力侵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和云贵高原6个2级类型区。 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一、西北黄土高原(Ⅲ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60万km2范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km2,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土壤侵蚀 英文名称: soil erosion 定义1: 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 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 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 失(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及其母质在

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目录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展开

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

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和伟康;苏向辉;马瑛;王保力 【摘要】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nd use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efficienc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were explored from multiple angles. The years of 2000 , 2005 , 2010 and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points,and the comprehensive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land use efficiency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is simulated b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GeoDA analysis softwar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orth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showed a clear three-step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2)The level of land use benefit coupling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is low,but showed an upward trend. At the same time,the lev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cities was different. Coupled coordination level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city of Urumqi city,Shihezi city,Karamay city was relatively stable. (3)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shows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绪论 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2)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第一章水文效应 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 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 (1)林冠特性 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 (2)林分特征 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 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 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 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 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 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 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 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